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关于水环境问题的思考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17-98462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2 18:52: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水环境问题的思考

关于水环境问题的思考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概念也在深化,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中提出了新的环境概念指出:“经济文化发展计划必须慎重考虑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各个组分和各个反应过程的相互关系,对一个部门的有利行动,可能会对其他部门引起意想不到的损害。”因此,在理解环境概念中的主题或中心事物时,不应过分强调“人类中心观”这样会导致人类按照自身的价值观任意处置和消灭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水环境所指的中心事物或主体应该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水环境应该理解为人类和其他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空间及空间中水的条件和状况。人类的环境意识源于人类对公害的认识,所以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与污染有关的水平上,对水环境的理解也是如此。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环境问题相伴而生,人类大规模农业开发,利用和改造水环境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大了,兴修水利,开采森林,产生了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水土流失等水环境问题,特别是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生产废水和生活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之中,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也唤醒了人类保护水环境的强烈意识。

基于以上对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要深入的对水环境问题的思考。水环境不仅有保护的问题,更有改善的问题,改善水环境,使之提供更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应该作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水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生物由于不能改造水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的水环境,人类不仅能认识水环境,而且可能动地改造水环境,趋利避害,在重视保护的同时,还应重视利用和防灾,改善和优化水环境,为人类和生物创造出一个更适合生存和发展的水环境,在治理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上,应加大资金投入,加速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应通过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来实现,一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服从于水环境规划,这样才能保证水环境的开发利用不对水环境造成破坏;一个水环境开发利用项目,应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充分估计到工程可能对水环境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兴利避害,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免不利影响。总之,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必须考虑到水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极限,使人类不仅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而且使人类的水环境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篇:水环境问题

进入“九五”以来,我国大规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全面展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质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水环境问题比较复杂,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水环境问题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仍将十分严重。

1.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松辽河,以及内陆河5个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47%左右,耕地面积占65%以上,GDP占全国的45%以上,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人均占有量仅为南方地区的1/3。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2.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通过采取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压缩过剩生产力中,取缔、关闭、和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

2.1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56.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问题随之加重,特别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质不断恶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2_年,长江上游重点地区废水排放量将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长;沿江城镇生活垃圾入江量,将由1995年的约200万t增加到202_年的467万t;三峡库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幅度下降。202_年

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2_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

目前,全国的工业污染已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2_年底,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将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

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4 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标排放污水收费作为排污收费的主体,其收费额不足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费最高不超过0.5元/l;排污收费项目不全,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费仅在少数城市开征,而且收费标准较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排污费的转移支付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缺乏利益补偿政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按计划,“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约需资金1260亿元,但是目前已经落实的资金与需求相差甚远。1998年国家增发财政债券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分配给淮河流域1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这些资金仅为淮河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16.5%,而且投资项目达34个之多。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

3.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当对实施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评价,评价的结论作为各级决策的依据。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使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价审议机构,并使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的运行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和废水资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要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

3.4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

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

3.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

3.6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目前,我国已有202_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污染型乡镇工业转移到生态农业建设上来。县、乡两级政府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在全国乡、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3.7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钱 勇.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2] 井文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中国水环境保护: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解振华.完成跨世纪的环保任务.科技日报,1999 09 28(1).[4] 周春晖主编.过程控制工程手册[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编.工业酸度计[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第三篇:水环境容量 错误问题

地表水环境容量计算过程中一些错误问题

从成都地表水环境容量验收会议后,我们对部分省市在具体的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过程和中间结果进行了校核和验算,发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处理问题,现将对广西、江西、湖南的主要问题汇总如下,以便全国各省市参考:

1.广西

(1)正向计算全部采用了规划院第三版模型,此模型没有二维计算的结果,二维计算在模型中只是起对一维计算结果的校核作用,实际输出的仍然是一维结果。故对二维计算的大江大河应选用可输出二维结果的规划院第五版模型。

(2)模型参数输入时在基本参数表中的全段长度应为计算单元的长度而不是功能区的长度;

(3)排污口及监测点、支流的参数表中流速应全为河流流速而不是排污口及监测点、支流附近的流速。

(4)COD及氨氮浓度均应为水质目标值而非实测值,一些流量等参数与附表中给出的不一致;请核查并对错的进行修改。

(4)采用一维反向计算时,用了如下公式:

W86.4[CsQhCoQheK1Xu]

不对,应改为(见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

W31.54[CseK1X86.4uCo]Qh

且在带入节点间距离时应用60%达标控制,即取计算单元长度的40%,而不是带入整长度,请对反向计算作修改。

(4)由广西提供的环境容量计算过程来看,计算工作细分到了各个市去完成,最后进行了汇总,各市计算的原则不一致,出现的问题各有特点,现将不同的问题补充说明:百色市一些一维正向模型计算时输入的一些功能区名称不对,如:左江2-8的剥隘桥下游3KM-公篓应为七塘-江凤等;柳州全用一维反向计算不对(反向计算的公式也错了),对河宽小于200m有排污口的请用规划院模型进行一维正向计算,河宽大于200m的进行二维计算;玉林市一些容量 1

计算结果与附表上给出的不一致。请核查并修改。

2.江西

江西共539个反向计算单元,采用计算公式为:

W=Q上C上Q下C下25.92(1)式(1)中,Q上为计算单元上断面设计流量;C上为计算单元上断面初始浓度;Q下为计算单元下断面设计流量;C下为计算单元下断面目标浓度; 25.92为全年换算系数,以300天计。

江西反向计算问题:

(1)计算单元上断面采用实测值,下断面采用功能区划水质目标上限值,上下游交接断面水质浓度不衔接;需统一采用功能区水质目标值计算。

(2)未采用一维模型,式中并未出现衰减系数k;

(3)计算结果全河段超标,应控制达标河长比例不低于60%。

应改为:W31.54[Cse

3.湖南

湖南省地表水环境容量报告在编写过程中是应用年三月发布的第三版河流水环境容量分析系统进行容量计算的,在对其具体计算过程进行较核中发现一下问题:

(1)计算软件中排污口数据中修改前和修改后的COD和氨氮浓度一样。

(2)计算软件中主界面中COD入河量和COD环境容量一样,氨氮入河量和氨氮环境容量也一样。

(3)计算软件中排污口数据和报告附表中主要排污口数据不对应,具体表现在排污口位置不相符合。

解决办法:

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用今年三月发布的第三版河流水环境容量分析系统进行容量计算时,计算软件中要注意在输入排污口数据后备份初始数据,即点击软件界面中“备份初始数据”按钮,否则在容量计算后,会出现排污口数据中修改前和修改后的COD和氨氮浓度一样的情况,并在软件主界面中出现COD入河量和COD环境容量一样,氨氮入河量和氨氮环境容量一样的情况。2 K1X86.4uCo]Qh

针对第三个问题,严禁更改排污口数据,如果是因为排污口概化或者数据前后对应问题,请统一理顺有关数据以做到相互对应。

第四篇:中国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中国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由于过去人类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目前我国水环境已经恶化到极其严重的地步。目前中国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旱涝灾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对策惟有实施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作为人类所需的不可替代的一种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之一。但由于过去人类对水资源认识和利用上的误区,使许多地区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质超过其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包括辽河、淮河、黄河,甚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今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我国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导致环境质量整体恶化,其中水环境恶化更为堪忧。中国的水体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农药、生活污水以及各种固、气体等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工业污染排故指数比国际先进水平常高出几倍到几十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上升,其处理率不到20%。我国水污染的一般特点是北方比南方严重.地表水比地下水严重,城市及近郊比远处严重。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是十分惊人的,据1992~1996年的国家环境质量通报报道,目前全国江河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及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大江大河的干流水质尚属良好,但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严重,尤其是大中城市下游河段。我可见,水体污染对人体与社会的危害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目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为有限的水体自净能力,北方的污染负荷重于南方;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七八亿人饮用污染超标水。根据我国主要水系及湖泊的污染断面监测结果,仅36.9%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而63.1%的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失去了饮用水功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巢湖、滇池和太湖的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的水质对我国的水产养殖、工农业供水、生活饮用水、观光旅游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许多大型湖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对我国130多个湖泊近期调查资料结果分析表明,我国平原湖泊80%受到污染,其中有26%的湖泊富营养化。目前处于富营养状态下的湖泊有51个,占调查总数的39%,占总面积的33.8%,其中藻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危害也大。另外,湖泊污染的又一趋势是盐碱化和超营养化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一些富营养化的城市湖泊,如长春南湖、武汉东湖和无锡元里湖等,营养盐浓度不断上升,迅速向超营养型湖泊转化。

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导致了每年的北方干旱和南方的洪涝灾害.而且,投资不足和过度开采也使得干旱、水涝更为频繁和严重。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 155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 500多次,重大改道26次;长江发生较大洪灾200多次。1991年仅5~8月的江淮水灾就使5 113人死亡,498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779亿元;1994年全国受水灾面积为1.93X 10s km2,成灾面积1.2b×10s km2,直接经济损失l 752亿元;1996年的洪水造成了南方2 200亿元的损失。1998年夏,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 000多亿元。我国有一半人口,40%的耕地受着洪水的成胁,近3/4的GDP是人们在洪水的威胁下创造出来的。90年代以来,每年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

结合中国水环境所面临的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旱涝灾害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水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确定我国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战略方针,即:全面节流,适度开发,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建立节水型的社会(节水型的国民生产体系和城乡生活方式)。具体可采取建立基于流域管理的政策框架以及随季节或气候的动态管理,尤其是在缺水的省份;统一协调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各个部门以及国家和地方管理机构;提高水价和水费,减少人为浪费。所以必须加强中央统一管理,并明确划分地方权利的 流域管理系统,强化水资源利用和污染控制法律规章的执法力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率,鼓励节水技术方法的应用和创新。

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虽然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大,水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国已进入水环境调控的敏感时期,亟待实现传统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包括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水量管理向水量水质联合管理转变,陆域管理向陆海一体化管理转变,常规管理向常规与应急综合管理转变,借助现代监测分析技术,实现多维、临界、动态的深层次、精细化的智能调控,从而确保水环境安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与策略。

流域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演化的客观基础,水资源问题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可归结为流域水循环分项或伴生过程导致的失衡问题。自人类开始开发利用水资源,天然的一元循环结构就被打破,形成了“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结构。水循环的管理目标是公平、高效、可持续,实现健康的水循环。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水域的水体功能;水的社会循环不损害水自然循环的客观规律,至少要减少冲击。

制定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总量控制体系,实现环境倒逼,是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策略之一。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核心技术支撑是基于流域水循环及伴生过程的模拟调控平台,包括“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模型、集总式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流域水化学模拟模型以及流域水生态过程的模拟模型。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2_年我国654个设市城市已有污水处理厂1214座,处理能力达到9052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75.25%。可以说,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这些数字并不能掩盖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和运营方面的问题。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监管相当薄弱。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但是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到位,无法收集污水。这种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现行的考核指标并不科学。他表示,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在建设污水处理厂配套方案时,管网的建设一定要先行,而在指标考核方面,污水的收集率则一定要列入考核范围。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水环境保护在末端治理上下的功夫比较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源头减排和全过程的阻断污染源入河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源头减排,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最大化减少城市群对流域水循环的干扰和冲击,最好的办法是在源头减排上下更大的力度。另外在过程阻断方面,建议要实行水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构筑循环结构,阻断污染物进入水体,层层设防。

据了解,针对这一特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海河流域开展了非常规污染监测与分析评估,对流域中的特征有机物、无机物和新型污染物进行识别,并提出了流域水环境变化过程的积累式、开放式和混合式情景模型,为我国流域非常规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第五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是大环境问题之一,它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

据全国饮用水源调查,全国约7亿人饮用大肠菌群超标水,1.64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水。近年来我国伤寒、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肝炎、腹泻等疾病屡有发生,都与水污染有关。

我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例如,淮河在评价的202_公里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近几年来共发生大的污染事故54起,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江苏邳县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小麦平均每亩减产40~50公斤,水稻平均每亩减产60~90公斤。1989年春节之际,上游开闸污水下泄,致使淮南、蚌埠两市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而不能饮用,100多万市民的饮用水发生危机,老百姓怨声载道。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除淮河之外,松辽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据15个省市29条江河不完全统计,2800公里河段渔类基本绝迹,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荒废。

我国湖泊也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昆明市第三水厂1993年被迫停产43天,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沿湖不少农村的井水也不能饮用,造成30多万农民饮水困难;由于饮用污染的水,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987年昆明市肉联厂100多名职工中毒;滇池特产银鱼大幅度减产,1987年产量仅为最高年产量的1/10,鱼群种类减少,名贵鱼种绝迹。

水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得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摄氏度。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

对于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北方缺水问题已十分严重,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所以,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要重视水污染问题。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一关乎我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相关的公益活动,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尽点微薄之力。这才能不辜负国家对我们十几年的培育之恩。

关于水环境问题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