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大数据》读后感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17-101045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6 12:24: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数据》读后感

《大数据》读后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技术奔腾、信息爆炸的社会,大数据这个新概念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极大的热捧。每天都身处网络的信息海洋中,常常会有被数据、信息“淹没”的窒息感和无力感。涂子沛的《大数据》一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详细诠释了数据技术变革与权力合法性、执政正义以及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全面阐述了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如何加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以及通过数据开放改进政府治理等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阅读主题,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拥有但却正是我们目前缺乏的两种态度。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人类文明已处于信息时代,人们在因特网上传和下载数据,传统的台式电脑上网更新成了移动终端浏览和传播信息。QQ、微信等通讯软件已然实现手机版,人人、微博、脸谱能够分享即刻心情,电讯服务商正大张旗鼓地争夺客户资源,网络通讯商也大力渲染云服务和大数据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已经处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在新的时代争取话语权,如何在新的时代维护自身权益,如何在新的时代实现利益最大化,必将成为这个时代中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公民应当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大问题。

一、从美国的发展看美国发展的不足。美国,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借助其自身的优势,已然处于信息时代的领头羊位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建国才两百多年的年轻国家具备如此强大的实力和创新的活力呢?他们具备什么优势?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结合书中分析和历史实践不难得出:适合自身的体制制度、法律、科技、人才、监督是这个年轻国家领跑世界的关键因素。

首先、美国结合本国实际选择“三权分立”的体制制度。政府执法、法院司法、国会立法。政府首脑总统可以提名法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行为违宪;总统能够否决国会的立法,国会批准总统提名,并可以弹劾、罢免总统;法院可以宣布国会某项法律违宪,国会也有权限弹劾、罢免法官。这种源于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民主制度适用美国,并契合美国文化社会生态,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然而,“没有任何一项民主制度是完美的或者万能的,甚至在别的国家成为一种糟糕的制度。(原英国首相丘吉尔)”因此,别的国家必须结合自身国情、民情进行参考,选择符合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而决不能照抄。这样,才能满足自身人民需求,推动社会发展。这个观点的论述将在后文讲述“我国国情”中提到。

其次、法律保障。《数据质量法》和《信息自由法》的颁布为美国成为大数据帝国提供了基础的法律保证,也唤醒了美国民众对自身数据权益保护的意识。

第三、美国具备发达的科技支持和广泛的人才支撑。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在美国,二战后大量工程师移民美国等诸多因素为美国的高速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第四、美国拥有完善的、职责分明的社会监督体系。民众、社团、新闻媒体时刻注视着政府的一举一动,阳光般的注视成为防治腐败最好的消毒剂。

世事无绝对。美国虽然借助民主制度、法律保证等优势条件成为信息时代的领头羊,也正是这些“优势”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劣势”。突出表现在:

(一)“三权分立”的民主权衡看似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民主、公平、自由的管理体制,实质存在不足,甚至是缺陷。举个简单例子,当政府执法时遇到法律障碍,总统就会递交良法于国会讨论,力争通过。而国会集结的是各党派、各团体、各企业,甚至是各说客的利益集团,各部分之间产生的利益纠纷必然成为良法通过的掣肘。就算是投票表决法案通过,在呈交总统签署的法案里也会放入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掺沙子”。“沙子法案”必将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同时,“旋转门”前后串场的说客们背后强大的利益集团在国会山上说话的语气也是制约民主的制度硬伤。

(二)美国严谨却冗杂的司法程序造成了民众不满。202_年上大支矿难便是这一硬伤的突出表现。

二、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发展中的不足。中国,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最智慧的人民,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和政府深受裨益。经过三十五年的大胆创新,科学发展,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在世界的发言权已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干也得到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已斗志昂扬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大数据时代,中国暂时处于靠后的位置,并且行动相对迟缓。主要表现在:

(一)不少地方政府为表政绩,存在“邀功寻赏”、谎报数据行为,导致数据大范围失真。《焦点访谈》曾经报道过多地基层政府的类似行为。例如,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涉及资金补贴,某地村干部连续三年虚报数据,最终竟导致所报耕地面积大于该村行政村面积。

(二)存在大量应当公开、公布的数据实际并未及时公之于众。就拿近年来炒的沸沸扬扬的晒“三公经费”问题来说,目前仅是一线或二、三线城市才敢于公开,而落实到地、市、县级却姗姗来迟。

(三)精确的数据测量与统计工作起步晚,差距大。数据收集方法多以基层上报、被动接受为主,容易“掺水”。

三、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实际,发现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者,身处于我国经济工作的一线,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机制中或许存在的漏洞或缺陷,正巧反映出我国在大数据时代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举例一:如果M先生想在A地购置房产(普通住房),若是首次购房,那么根据税法规定,该项经济活动买方将涉及契税优惠,但是必须要求M先生提供房产局出示的家庭唯一住房证明。漏洞便出现了:假设M先生已经在B地事先拥有一套房产,而M先生身份证件登记在A地,那么M先生便有了在A地成功领取家庭唯一住房证明的可能(前提是A、B两地房产部门信息无法共享)。

这样,“聪明”的M先生在已拥有一套房产的前提下,再次在异地购房仍可享受契税优惠。这将直接导致税款的流失和税赋的不公平,不利于我国税收征管工作,不利于“两度”的提升。堵住这一漏洞的前提条件只有一个房产部门全国信息联网。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举例二:我国正大力兴起的“全民医保”在大数据时代同样不尽如人意。医保卡无法在全国通用,甚至无法在本省内、本市(州)内通用,仍然存在指定医院刷卡。这直接给一些出差在外的居民,亦或是离指定刷卡医院较远的居民带来不便。

四、中国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问题与机遇并存。中国在大数据时代中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大的机遇。问题的存在和挑战的并行必然构成我们在这个时代迎头追赶的机遇:

第一、体制条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采取的是民族集中制。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公民认可的良法在立法过程中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的利益集团间的博弈,或是“掺沙子”。亦即,被广泛民众认可的良法在我国立法过程中受到的阻碍相对较小。

第二、政策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要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此,信息化本身(包括大数据发展)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将成为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同时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出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案。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时代已纳入国家重点战略层面,中国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巨大的历史机遇期和转折点。

第三、客观因素。我国是互联网大国、手机大国,我国是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巨大的数据产生、消费、使用给我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观条件,我们千万不可停滞不前,相反,要主动出击,迎头赶上。

第四、技术优势。相对于美国,我国拥有充分的客观技术优势----身份证。美国因其文化或历史原因,公民使用的身份标识不统一,这为美国政府进行管理和施行政策提出难题。中国却有着便利的解决方法,因为每位合法中国公民都拥有唯一的身份标识,有了这一技术优势作保障,我国大数据推行拥有巨大便捷。

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收集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都是我们需要一一面对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从容应对?我想,唯有积极参与其中,才能紧跟时代脚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综上所述,我认为美国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国家。“中国崛起”要求我们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学习能力。不要有桥不走,硬要下河摸石头。要学习、要上路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以全世界的文明为基础,客观洞悉西方世界,理性思考自身问题,刻苦落实解决方案,才能实干兴邦,才能实现中华儿女心中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诚然,人心、真情、给予、奉献……等等,这些也许很难用数据来衡量,但面对社会未来之世界走向,中国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我们自己又该从自身、从自己的岗位做哪些改变、哪些突破,这是我们需要,也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注:本文系中国绿色经济博客博主和中国绿色经济圈圈主陈玉荣博士撰写,特此说明)。

第二篇:大数据读后感

《大数据》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看了《大数据》这本书,颇有感想。“《大数据》一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详细诠释了数据技术变革与权力合法性、执政正义以及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全面阐述了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如何加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以及通过数据开放改进政府治理等问题。”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在于从数据、信息到知识演变:数据→赋予背景→信息→提炼规律→知识。所以,数据是一个数,但这个数加上单位,就能变成一条信息。当我们把足够多的信息罗列出来,并寻找出规律,就形成知识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哪个国家,谁拥有的数据多,谁管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强,哪个国家就能成为强国中的强国。所以,最先实行数据开放的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

但我认为,滥用数据会侵犯人的隐私权。正如书中所说:“不论是睡着还是醒着,在工作还是在吃饭,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在澡盆里还是在床上——没有躲避的地方。除了你脑壳里的几个立方厘米以外,没有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在美国,“即使没有姓名,没有社会安全号,只要通过性别、生日、和邮编3个数据项,数据挖掘技术就能够成功地识别全美87%的人口。”这种数据所带来的便捷,在发达国家却成为被人们所害怕的“老大哥”。所以,有些犯罪分子利用这一点,把警察告上法庭,说是侵犯了隐私权。这就是大数据的弊端。还有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斯诺登事件,也是利用数据出卖信息的典型案例。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2_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202_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这件事不仅让美国政府感到不安,也让美国民众感到恐慌。在数据开放方面,我们中国人做得不太好。中国人有不尊重数据的传统,缺乏数据开放意识。与美国政府相比,中国政府很不透明,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数据的不开放、虚假和偏差。例如,有些数据统计人员为了图方便、省时间、省力气,人为地控制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过程,这样结果往往误差很大。还有些官员,平时经常应酬、乱花公款,到了年底,又害怕上级批评指责,于是谎报数据,并制造虚假信息。政府监管不严,导致公布了假数据,对社会公众危害很大。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有时不信任政府的原因。中国人,尤其是政府特别热衷于数据,但是数据水分之大,又很难令人信服。在本书的尾声中,作者号召我们摘下“差不多先生”的文化标签。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不能漠视数据,应该培养收集数据的意识,因为中国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数据,也不是收集数据的手段,而是收集数据的意识。我们口语中也常说“大概”“差不多”“少许”等词,经常使人搞不清楚。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说话精确、做事准确,在学习和工作中仔细对待每一项数据、每一条信息,尝试运用数据分析来解决一些问题,这样不仅省时间,还提高了学习质量。例如,你觉得最近时间总不够用,那么你可以罗列出一周所干的事情,并准确地记录下时间,找出你把时间浪费在什么事情上,并制定解决方案。这本书记录了美国利用数据分析由普通走向强大的历史,这也告诫我们中国人、中国政府,从现在做起收集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彻底摘掉“差不多先生”的标签!正如书中所说,否则“等待我们的,还将是一个落后的100年。”

第三篇:大数据读后感

读《大数据》有感

(赵元)

最近闲暇之余我读了徐子沛先生的《大数据》一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大数据》又叫做《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全书通过讲述美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所发生的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典型案例,来为读者剖析出一个浅显易懂的“大数据”。

《大数据》一书,之所以珍贵、便于阅读,在于徐子沛先生在写作过程之中,将原本高、精、尖的数据专业的专业术语,转而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来表现,使得本书成为了一本平易近人的科普读物。使得阅读此书的读者无论年龄、专业、学识,都能最大限度的接触到书中所阐释的基本知识。而我作为一个农行从业四年的员工,当然也有属于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大数据》一书之中,所提出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近几年出现了“大数据”这一词语?作者举出了美国在202_年的相关数据,我从中发现了对该问题给出的一些答案。书中举例,麦肯锡《大数据:下一代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报告中进行估算,政府848PB,传媒行业715PB,离散制造业966PB。正是针对相关数据指标的增长,以及当前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数据信息开放化,各类信息的自由化等原因,导致了面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处理,数据的预测和数据的决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导致我们在针对经济全球化,交流多元扩大化,各个专业管理与发展的精细化必须有一个相对宏观的经济分析头脑。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针对美国目前发展中的大事件以及现象,例如,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街头警察的创新创奇,美国最热的交友信息平台FACEBOOK与推特,以及美国纠结百年的统一身份证的问题等,都一一分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金融学道理,以及这些时间的背后数据对于美国政府,公民以及社会的种种挑战。书中针对美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逐一的分析其内涵,并将美国的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原因归结为开放和创新。正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美国强调对于互联网的最大利用化,才有了即使面对压力和强大的经济困难还在稳步前进的现代美国。

这本书给了我最大的启迪,说实话不是那些经济学案例,也不是那些几年前的数据信息。而是一种如何发展的理念。美国正是有了开放和创新才有了如今不断发展中的世界第一强国。而我们中国对于开放和创新却还没有做出最好的诠释。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发达国家我相信其中的差距也是不言而喻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都离不开开放和创新。读了徐子沛先生的《大数据》,我思考最深的不是国家的改革与创新,而是我身处的农行的发展与创新。

作为一个在农行工作了四年的员工,我热爱的着我的岗位,也热爱着我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农业银行。面对农行未来的创新与发展,在对了这本书以后我针对自身的岗位得出了一些不尽成熟的想法:一方面,我们农行有自己的理财产品,而我行主要的营销方法还是有些被动,我的一点想法是可以多做集中性质的营销,例如在浦口区农行网点附近繁华地段发放宣传单,或者针对有需要的企业可以进行集体宣传,使我行的优质产品深入人心,从而也可以提升我行的基本效益。例如去年举行了几场“新老客户答谢会”,如果举办的次数再多一点,我觉得效果会更好。

另一方面,对于我行的创新产品我也有一些想法。创新是任何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原动力。那么,我行也应该响应时代的召唤。近日,正值旅游的黄金时期,很多人选择出境旅游,但是有很多国家不支持银联卡,所以很多人想办理VISA或MC的信用卡,但是信用卡办起来需要至少半个月的时间,且要求比较高。所以现在有的银行正在发行VISA或MC的借记卡,且申领条件比较简单、速度快。我行可以参照并大力开发这一领域。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虽然还有些稚嫩,有些不成熟,但是这两点是我看了徐子沛先生的《大数据》一书以后,基于我对农行的热爱,有感而发,由心而生的。

202_年09月

第四篇:大数据读后感(推荐)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在21世纪,大量的数据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的产生着,每个人都是大数据的生产者和接收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数据的分析者和预测者。

维克托·尔耶·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正如作者在引言中的陈述: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社会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我认为,这两个比喻做得十分恰当。大数据就是一个看世界的工具,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细致的去看世界。甚至预测世界。维克托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个核心代表着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个转变:更多,更杂,更好。

大数据承载的好处比比皆是:它可以预测机票价格的走势以及增长幅度,帮助消费者省下一大笔钱。它可以提示汽车需要更换的零件,不至于定期更换,而换掉了好的零件。它可以帮助警方预测那些投诉迫切需要调查,提高破案效率。它可以帮助艾滋病研究机构为患者提供定制的药物,及时有效地治病。它可以实现电信企业售后服务的质量提升,知道客户想要什么。它可以预测娱乐行业中歌手,歌曲,电影,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然而这些的前提是拥有大数据。

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Twitter、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

然而就像一张手,有正面也有发面。大数据,有利也有弊。据《华盛顿邮报》202_年的研究表明,美国国家安全局每天拦截并储存的电子邮件、电话和其他通信记录多达17亿条。不只是美国,“大数据”也监视了我们的个人隐私,成为了第三只眼。亚马逊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Facebook似乎什么都知道。告知与许可、模糊化、匿名这三大隐私保护方法在大数据面前都弱不禁风。与此同时,人们对数据的依赖有时太夸张了:“最近,我们竟然争论边框是用3、4还是5被像素,我居然被要求证明我的选择的正确性。”这是谷歌首席设计师道格·鲍曼辞职后说的的话。其实,卓越的才华并不依赖于数据。但总的来说,大数据时代,是利大于弊的。

大数据时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获取的信息更加多样有价值。让我们拥抱大数据时代,迈入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

第五篇:大数据读后感

感于《大数据》

崮山裕禄学校 白海

我原以为《大数据》会是一本理论书籍。读下去才发现该书很像西方的教科书,运用案例和讲故事的方式,把美国数据开放、收集、使用背后的立法故事,公民故事,技术故事,商业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令我大开眼界。而更让我惊讶的是,《大数据》并不是技术类的书籍,它的着重点是公共管理,是在谈数据信息的公开,如何公开,如何收集,如何使用。对我们现在如何推动政务信息公开,财政支出公开,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数据服务民生,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公益组织与政府的和谐互动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我心目中的好书,应该是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昭示未来的。我觉得《大数据》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首先说下这本书好的地方就是将大数据变化为一本科普读物,不是讲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具体实现,而更多的是围绕美国政府基于数据的管理历史线条展开,让大家更加容易理解大数据在政府执政和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所以我看完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关注智慧城市的相关人员完全有必要阅读该书,会对以后在智慧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中如何更好的理解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发挥大数据本身的业务价值有更好的理解。

为何近几年出现大数据,最重要的还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管理的精细化,全球化和社交圈扩大,数据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202_年美国的数据,离散制造业966PB,政府848PB,传媒行业715PB,这是麦肯锡202_年出版的一份报告《大数据:下一代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里面的一个估算。正是由于数据指数级的增长,对数据的开放,信息自由,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预测和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自由,一为信息公开,二为信息发布。公开是政府和某一社会特定主体的关系,是点对点的;而信息发布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是点对面的。信息自由法已经成为美国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法案,只有信息自由才谈得上进一步的数据开放和数据共享。我们信奉上帝,除了上帝任何人都要以数据说话。信息技术发展,数据指数级增长,已经彻底改变了政府,社会,商业群体的决策方法。需要的是形成一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数据治国,需要基于实证的事实而非简单的意识形态。而真正要让数据能够上升到决策层面,首先需要的就是数据大范围采集,数据抽样,数据测量和数据质量管理。另外数据驱动和事件驱动是两种模式,数据驱动强调的是历史和预测,而事件驱动强调的是实时和响应。大数据有一个维度专门是指速度和快速响应,更需要考虑事件驱动和数据驱动融合。

帝国法则,详细讲述了数据的收集法则,使用法则,发布法则和管理法则。数据能够满足既定的用途,它才有质量。如果不能满足既定的目标和用途,就谈不上质量。换句话说,数据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还取决于它的用途。数据质量的问题涉及到数据收集,使用,发布等所有过程的问题。数据质量管理要有标准,有流程,有救助机制。

从软件的开源到数据的开放,我们过渡到一个新的世界,可以讲数据开放式本身的另外一个重点。在这个新的世界里面,数据远远比软件更加重要。从202_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进行数据开放运动,联邦政府也专门家里了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数据开放,通过鼓励新的创意,让数据走出政府,得到更多的创新型应用。从而进一步巩固政府透明化,民主化和政府效能。

数据之争涉及到原始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粒度,数据价值,数据虚实多个维度。而DataGov不仅仅开放了原始数据,地理数据,还包含了数据分析工具的开放。数据开放为创新提供了无穷的燃料,因为创新型应用,数据的能量将逐层放大。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而数据最大的价值仍然在预测上面,在解决了数据开放,数据采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处理后,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基于数据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数据竞争将是企业赢之道,一些企业已经将他们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放在了数据收集,分析和行动的能力上。摘录大数据中令人难忘的语句:

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

永远不要怀疑,那一小部分有思想并且执著努力的公民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事实上,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这样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的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

《大数据》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