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7-101941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2 11:30: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2_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2_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2_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2_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2_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2_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2_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2_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2_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2_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2_年83.66亿元增至202_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2_年的6.51元提高到202_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2_年的0.33册提高到202_年的0.58册。202_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2_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2_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2_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问题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是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脱节,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具体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施缺位。通过多年快速建设,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整体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广覆盖”,部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数量不足,标准不高的现象。从县级看,普遍存在建设年代久远、建筑面积相对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28.8%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32.7%的文化馆建成于1990年以前。这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大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22.3%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28.4%的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800平方米),造成许多优秀文献资料只能“束之高阁”。从乡镇级看,个别地区还存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不全、面积不足的现象;从村级看,全国覆盖率只有65.3%。因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管理缺位。相对于设施建设,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更加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如果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设施的使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设施就有可能遭到弃用或者挪用。据统计,全国705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少于10000人,占22.9%;全国1050个县级文化馆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0人,占31.8%;全国136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人,占33.7%。设施管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资金相对不足,使用效率较低。从资金总量看,近年来,以“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为契机,已经初步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与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但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文化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免程序和手续繁杂等原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资金的使用效率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缺乏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如部分地区存在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挤占挪用免费开放资金的现象,造成中央免费开放资金难以切实发挥作用;文化部门对规模巨大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太大的话语权,造成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脱节等。

2、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202_年全国县级两馆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和27.9%。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和9.4 %。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总量不足,适用性较差。总体上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比较缺乏。一是资源总量偏少。如202_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58册(基层群众人均藏书量更低),远低于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人均藏书量1.5-2.5册的标准。二是适用性不强。如部分基层文化机构花大力气组织的文艺节目,难以得到农村群众的青睐;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偏离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特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三是流动性不强。如区域内的图书流动服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电子化的文化资源还不能进入千家万户。

(三)制度缺位。一是政策不到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机构、人员、管理等,在国家层面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的制定也相当滞后。二是实施不到位。在很多方面,尽管已经出台相应政策,但在执行中很难落实,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如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三是考核不到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建立,许多基层文化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单位领导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全国文化系统和文化机构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三、主要政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并不断适应这些新变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主要思路是:以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中西部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三)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二是要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要协调财政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管理办法》;要提高文化部门在资金安排和管理中的话语权,切实做到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衔接。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二是要抓紧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证书才能上岗。三是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打破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四是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五)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一是基层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向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的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习惯,利用传统节庆和地方特色活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四是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和数字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二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2_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2_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2_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2_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2_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2_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2_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2_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2_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2_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2_年83.66亿元增至202_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2_年的6.51元提高到202_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2_年的0.33册提高到202_年的0.58册。202_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2_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2_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2_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问题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__大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区按照“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制定下发《区创建精品文化社区实施方案》和《精品文化社区考核验收细则》,按照“社区申报、街办审核、领导小组审定”的工作程序组织开展创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文化社区。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年共投入250万元,为社区配置文化活动设备。三是将区政府八件实事办理与小区环境改造整治和创建优质文化服务窗口相结合,整体推进实施,新增12处群众性体育设施。一是认真落实《省文化厅关于印发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坚持两馆公益性作用,根据群众需求,强化公益服务,新增设了艺术体操、书法、绘画等项目,免费开放项目11个,免费服务群众3万人次。二是延伸服务“链条”,丰富服务内容。按照各级文化部门要求,结合“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服务作用。文体局与各街办先后联合举办了“童乐书法”公益性培训班、“钢琴进社区”文化普及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家长一致好评。一是充分发挥区图书馆平台作用,突出文明创建活动主题、组织开展青少年阅读调查、为青少年读者送书、小志愿者服务、绿色上网免费阅读、优秀爱国主义影视节目展播、读书心得体会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积极争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二是开展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工作,重新盘点农家书屋现有资产,进行分类登记,并启动“创建模范农家书屋”、“争当优秀管理员”活动。三是完成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网上信息核报工作。积极引导图书室和农家书屋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培育一批生命力强、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书屋,充分利用基层服务点网络资源优势,建成便民高效的服务网络。尽管近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整体结构与城市化进程不想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机制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二)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甚合理。这些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及体制等原因,从总体上看,葛洲坝、夜明珠、西坝、经济开发区等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设施数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偏低,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四)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有待整合优化。虽然近年来,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一些社区图书室藏书更新、流转速度太慢,无法满足群众借阅。但同时,辖区行政单位较多,大型企业、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多,体育设施齐全,却没有做到真正对外开放。(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当前,应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层及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对已基本普及的地区,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三要处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与城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四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三)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力度。一是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新增的经费要向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薄弱环节和基础环节倾斜。二是根据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特别是基层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三是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公开招标、委托代理、公共文化项目外包等多种途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实施绩效评估,根据绩效对管理单位实施补贴,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四是采用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积极探索社会资本以股份制、冠名权等方法兴办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

第四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根据市文化局《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今年3月底、4月初区文体局对辖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平时工作掌握的情况,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以及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对辖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基本情况

区辖区内设有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民健身中心,共有基层综合文化站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68个,村文化活动室9个。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区按照“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一)实施精品文化社区创建提升公共服务档次。

一是制定下发《区创建精品文化社区实施方案》和《精品文化社区考核验收细则》,按照“社区申报、街办审核、领导小组审定”的工作程序组织开展创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文化社区。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202_年共投入250万元,为社区配置文化活动设备。三是将区政府八件实事办理与小区环境改造整治和创建优质文化服务窗口相结合,整体推进实施,新增12处群众性体育设施。

(二)全面落实“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

一是认真落实《省文化厅关于印发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坚持两馆公益性作用,根据群众需求,强化公益服务,新增设了艺术体操、书法、绘画等项目,免费开放项目11个,免费服务群众3万人次。二是延伸服务“链条”,丰富服务内容。按照各级文化部门要求,结合“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服务作用。文体局与各街办先后联合举办了“童乐书法”公益性培训班、“钢琴进社区”文化普及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家长一致好评。

(三)大力打造三级图书资源服务品牌。

一是充分发挥区图书馆平台作用,突出文明创建活动主题、组织开展青少年阅读调查、为青少年读者送书、小志愿者服务、绿色上网免费阅读、优秀爱国主义影视节目展播、读书心得体会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积极争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二是开展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工作,重新盘点农家书屋现有资产,进行分类登记,并启动“创建模范农家书屋”、“争当优秀管理员”活动。三是完成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网上信息核报工作。积极引导图书室和农家书屋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培育一批生命力强、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书屋,充分利用基层服务点网络资源优势,建成便民高效的服务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整体结构与城市化进程不想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机制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尚欠完善。按照区文化建设的要求,部分作为重点项目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精品文化一条街还停留在初期阶段。一些已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也存在问题,如基于设计水平和财力,部分街办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布局不尽合理。

(二)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甚合理。这些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及体制等原因,从总体上看,葛洲坝、夜明珠、西坝、经济开发区等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设施数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偏低,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待强化。一是经费投入亟需增加。尽管这些年来文化事业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增长速度及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相比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费增幅明显偏低。目前,虽然各基层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已建成,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更新必要的文化用具和书刊。二是管理激励有待强化。近年来,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公共文化设施,特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功能设置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场所管理缺少财力的支持和长效管理机制,以至于有些文化活动场所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三是投融资体制有待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过高,政策措施不配套。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四是人员力量有待充实。目前,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基本上街道和社区文体专干均同时负责其他事务,这导致日常工作上出现滞后或疏漏,这也影响了服务质量和工作实效。

(四)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有待整合优化。虽然近年来,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一些社区图书室藏书更新、流转速度太慢,无法满足群众借阅。但同时,辖区行政单位较多,大型企业、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多,体育设施齐全,却没有做到真正对外开放。

三、相关建议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当前,应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层及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对已基本普及的地区,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三要处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与城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四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二)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当前,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上,应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群众需求相适应、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大格局,加快规划并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优化调整文化设施布局。如可以考虑将市区的文化区块、文化街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二是在城市新区开发、小区建设中,一方面争取逐步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在区域配套建设中,必须明确文化设施的布点,明确项目用地,控制预留规划用地,切实做到城乡开发到哪里,公共文化设施就建设到哪里。

(三)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力度。一是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新增的经费要向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薄弱环节和基础环节倾斜。二是根据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特别是基层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三是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公开招标、委托代理、公共文化项目外包等多种途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实施绩效评估,根据绩效对管理单位实施补贴,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四是采用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积极探索社会资本以股份制、冠名权等方法兴办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

(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坚持公益性,保证社会公众普遍参与,保证效益发挥最大化。一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健全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二是要进一步加完善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配好配齐专职人员和相应设备设施,实行社会文化设施共享,对于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建设,要做好后续跟踪管理,定期作好图书充实更新服务,扩充内容和品种,增强实用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服务性,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优秀人才,配备好专职文化干部,并按相关政策落实好相应的待遇。加强文化队伍专业培训,进一步稳定队伍,着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文化队伍。同时,要积极做好民间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不断繁荣发展群众文化艺术。

第五篇:关于调研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调研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的报告 ——202_年6月24日在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教科工委主任 余世荣

5月26日至27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常委会副主任周忠友、许能龙带领下,对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县文广新局负责人陪同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曹士东和县文广新局负责人的情况汇报,之后,视察了来城、水口、三城、舜山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并在部分乡镇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征求乡(镇)村干部和群众的建议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根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202_年6月,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认真组织。202_年8月,来安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以下简称文广新局)组建完成并正式挂牌,原文化局、广电局机关人员合并办公。新组建的还有来安县广播电视台,为财政全额供给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来安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财政全额供给副科级事业单位。之前,来安县电影公司、电影院于202_年11月完成改制,通过一次性领取经济补偿金,办理内退手续等方式,与职工签订了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来安县扬剧团、剧院改制也于今年3月完成。来安县剧院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了来安县扬剧团。县财政专项拨付290万元用于来安县扬剧团、来安县剧院改制工作,与在职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在编退休人员按事业单位核定退休工资,从社保统筹基金中发放养老金,所有职工参加医疗保险,解决了县扬剧团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地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全县建有县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物库房1个,来安剧院一个,乡镇文化站12个(其中在建4个,今年完成),已建立了半塔镇、水口镇、张山乡、新安镇、舜山镇、三城乡、大英镇等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4639.65平方米,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上,都配备了电脑、液晶电视、音响、无线路由器、交换机、移动播放器、数字投影仪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关设备。其中水口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三星级标准,另有两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了二星级标准。农家书屋130个,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县文化馆馆舍面积2390平方米;县级图书馆馆舍面积886平方米,总藏书量40余万册;来安剧院600余座;文物库房一个,面积30平方米,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新的图书档案馆大楼已在新城区正在建设之中。该馆由图书博物馆和档案馆两部分组成,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图书博物馆5000多平米,档案馆4000多平米。新图书馆建成后,将由县图书馆使用,原县图书馆改为社区图书馆,方便读者就近读书。

二、我县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县县乡两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建设文化阵地,提供文化服务。县乡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城乡文化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服务功能。县图书馆以图书馆大楼为平台,每年申请专项经费,购置大量的书刊资料,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服务。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他们还建成了电子阅览室,开通了图书馆网站,为读者提供一站查询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县文化馆对文化馆大楼内外环境也进行了彻底整治,取缔经营了十多年的正大浴室,拆除了两个锅炉和烟囱,收回文化大楼第三层租赁房,将重新规划,向群众开放。在新城区建设中,县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工程进度,来城文化广场基本竣工。各乡镇也十分重视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标准化的综合文化站,每个文化站均配备大量图书、音响器材等媒体设备,水口镇投入140万元建设文化楼,已达到三星级文化站标准。

在提供文化服务方面,县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文化服务主阵地作用,一是做好图书馆开放工作。坚持常年对外开放,保证开放时间,每年接待读者达6万余人,外借书籍8万余册,办理阅览证600多个。二是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今年四、五月份,举办了“来安县首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向读者推荐精品图书和百本红色书籍,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书香伴我行”读书征文活动,收到征文158篇,从不同角度畅谈读书的感受和收获,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奋发学习,天天向上。三是开展业务培训。分别开展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图书室管理员和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农家书屋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借阅手续;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掌握了投影仪的使用与保养技能;县文化馆先后举办二胡、古筝、电子琴、舞蹈、音乐、形体、民间花灯、戏剧表演等培训班20余期。培训各类文艺骨干500多人,充实了农村文艺活动队伍。各乡镇文化站利用文化阵地,不仅为农民提供图书阅览,还与农业科技部门一道开展科技宣传,科技知识普及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

2、利用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县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城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文艺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一是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他们在组织常规性活动的同时,重点抓好重大节日和传统佳节的文化活动。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国庆大合唱,乡镇文艺调演,永阳之夏纳凉晚会,白鹭岛文化旅游节,“两省三地”票友演唱会、送戏下乡等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他们还组织了民间歌舞团和民间业余骨干到乡镇、社区、敬老院、军营巡回演出,据统计,近几年举行大型文艺演出30余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参与省、市各级文艺调演活动。近年来,组织特色灯队参加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开幕式和巡游表演,四次组队参加滁州市举办的“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三是开展文艺创作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深入生活开展文艺采风活动。创作农村、社区生活的文艺节目50多个,征集创作的书画作品(含少儿书画作品)150余幅,参加展览和比赛,先后在省市刊物发表油画作品30多幅。各乡镇在举办群众性文艺活动时,也是精心筹划组织,使活动丰富多彩,如水口镇在今年春节期间,投入10多万元,举办“红红火火过大年”群众性文艺活动,声势宏大,内容丰富,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上级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3、做好“非遗”普查及文物保护工作,打造地方文化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民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要求,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普查摸底,建立了县市省三级保护名录,其中县级名录7类24个,市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4项。编撰出版了近10万字的《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202_年4月,开展申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洪山戏、秧歌灯、白曲、手狮灯等四个项目6个传承人材料已上报省待批,为传承保护民间“非遗”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资料。县文化主管部门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建立了库房文物数据库。完成了馆藏二级、三级文物影像信息的采集工作和电子文本录入工作。二是及时抢救保护出土文物。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为我县重大项目规划和建设提供文化保护参考意见。三是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实行重点保护管理,努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他们将国保单位半塔保卫战旧址维修工程,申请列入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项目;省保单位尊胜禅院维修工程及文管所文物库房更新改造等项目,成功地争取到省级文物专项经费。县文化主管部门正在进一步挖掘本县的重要文化遗产,努力打造成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提供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使文化遗产成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及作用发挥还需加强。现在大部分乡镇已建立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面也很广,但由于缺乏人才或缺少相应的设施等,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部分乡镇的文化站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县文化馆已收回过去发包经营的房屋,但向省里争取到的专项资金,县财政迟迟没有划拨,房屋无法维修,难以对外开放。

2、文化活动经费没有保障机制。县图书馆、文化馆都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经费大体上是一事一议。每年文化活动经费、非遗保护传承经费、购书经费等事业发展经费都是单位临时报告、政府批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缺乏保障机制。特别是每年安排的一些重大文艺演出,其经费筹集,主要是依靠单位负责人与相关企业单位协商解决。文化经费增长,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也影响制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作用发挥。

3、文化队伍建设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县文化馆缺少艺术人才,如没有舞蹈、戏曲等创作人员,没有灯光音响专业人员。本地的文艺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没有充分挖掘利用。乡镇开展重要文艺演出活动,显得文艺专业人才匮乏,力不从心。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大自组建以来,有7名队员至今仍未解决编制问题,县财政只补助每人每月500元,他们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费用没有保障。另外,尊胜禅院遗址保护工作需引起重视,现在此处开发起点低,随意性大,缺乏整体开发规划,损害了遗址原有风貌,不利于今后整体的开发。

四、几点建议

1、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指导服务。县文化馆要抓紧整修,对外开放,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乡镇要进一步整合宣传、文化、广电、体育、科技、教育等文化资源,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活动、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活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并且依托文化站这一平台,吸引文化人才,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每个乡镇都要有自己的品牌节日,特色文化。继续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县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活动要加大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高文艺水平,充分发挥好乡镇综合性文化站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我县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对于尊胜祥院遗址保护和开发要统筹考虑,规划要大,品位要高,对目前品位低,随意性大的开发建设要立即叫停,待整体规划认证通过后,寻求合作开发方,高起点,大手笔开发。

2、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供给。县文化主管部门要本着精打细算的原则,编制好各项文化活动经费,上报给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将文化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保障供给。同时,县政府也要把部门向上级争取的维修文化馆项目经费,及时拨付给相关单位,并督促其使用好项目经费。

3、加强队伍建设,培育、挖掘优秀文艺专业人才。县文化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广纳人才,通过培养、引进、挖掘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来安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县政府要从来安的实际出发,妥善解决好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7名队员的编制和工资待遇等问题,以稳定执法队伍。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