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关于推广沼气改善农村环境的调研报告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17-61204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2 02:37: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推广沼气改善农村环境的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炊能革命、有机肥革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受到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一、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沼气池建

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建设生态县的重要内容来抓,把沼气池建设、庭院经济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1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9处,年产沼气10.77万立方米,折标煤76.9吨。

沼气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沼液、沼渣肥效高,病虫病菌少,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一个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25~30吨,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用沼液喷洒作物叶面,可灭菌杀虫,肥壮秧苗,粮食能增产15%~20%,蔬菜能增产30%~40%。同时,农村沼气将畜牧业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保护了生态环境。三溪乡井南村是沼气建设示范村,建有沼气池26个,村民照明、做饭、洗澡都用上了沼气。他们说:“有了沼气池,不仅可以节省电费,还带动了养猪业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据专家调查测算,一个沼气池年产气量可替代燃烧薪柴1.5吨左右,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生长量,同时还可减少两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农村沼气,解决了农民“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沼气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在建沼气池过程中,政府引导农民把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禽畜圈养,畜厕分离,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改善了村容村貌。以前村里猪粪猪尿横流,臭气熏天,但现在村里路面干净,人和禽畜的粪便排入沼气池密封起来,空气清新了很多,蚊子、苍蝇也减少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建设及推广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有些干部对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和紧迫感不强;沼气知识普及不够,部分农户对沼气建设的好处还不太了解,持等待观望态度;七十年代建的旧式沼气池因应用技术科技含量不高,技术不够成熟,质量差,现已无法使用或者说有的在当时就是效果不好,在群众头脑中的不良印象一时还难以消除。

2、自然条件不好。建一个沼气池需要二、三十个平方米的空地,而我县的村庄大都是依山而建,空间较少,比较拥挤,缺少建沼气池所需的场地;乡村外出人口多,家庭人口简单,饲养牲畜又不多,难以保证沼液量。

3、后续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新建沼气池农户缺乏经验,管理维护意识较差,故障池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导致少数农户使用情况不理想。另一方面,沼气服务机构不健全,配套物资供应不上,存在配套环节上的死角。

4、技工素质不高。我县参加过市能源部门培训的沼气技术人员只有2人,而且还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再加上有些农民技工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出现个别沼气池建设质量不过关,如管道安装不规范、不产气、漏气等现象。

5、建设资金不足。虽然现在国家对沼气国债项目的补助力度较大,但我县曾在2006年对国债沼气项目进行可行性调查,调查显示我县沼气工程上国债项目的条件无法具备,所以争取不到中央的补助,只能靠群众自筹资金和少许的县补助,农户感到建设成本太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建设和推广。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召开现场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沼气建设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沼气工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把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要作为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通过示范点、示范村的建设,辐射、带动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充分发挥农户自主投入主体作用的同时,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集沼气发展资金,即积极创造条件上国债项目,向中央财政争取一点、从公益生态林保护资金及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划出一点、各级财政安排一点、各有关部门投入一点、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点,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重

点扶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村沼气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4、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农村户用沼气要积极推动“一池三改”,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对圈舍、厕所和厨房进行改造,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采取“猪—沼—果”、“四位一体”等能源生态建设模式,引导农户将沼气建设与种养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积极实施“一池三建”,将大中型沼气池与原料预处理设施、沼气利用设施和沼肥利用设施结合建设,并尽可能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系统安排。通过各种配套建设,同时实现解决环境污染、生产清洁优质能源、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等目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沼气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5、健全体系,提高服务。建立相应机构和沼气服务站,面向农户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帮助搞好沼气池的设计、建设、安装,沼气配件的维修、供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推广等工作。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将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农村泥瓦工吸收到沼气建设队伍中,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做好沼气技术入户工作,在项目村定期开办培训班,向农民群众讲解沼气知识,使其逐步掌握沼气技术,确保沼气池的使用率。

第二篇:改善农村环境的调研报告

改善**农村环境的调研报告

2009年以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突出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水环境整治,集中实施庭院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卫生状况有所好转,部分镇、村已初步呈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基本做法及成效

各乡镇(街道)、村(居)按照《**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实施意见》(泰政办发[2009]118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实际,严格按照“村庄保洁、河道管护、道路养护、绿化管护”标准,突出抓好“八乱”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1、领导重视,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农村环境管护工作列入市对乡镇(街道)的目标管理考评内容,编制完善了**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制定了农村垃圾清运和卫生填埋机制,建立健全了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水环境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工作,确保农村环境整治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各乡镇(街道)、村(居)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民群众为主体、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督查考核作保证的工作格局。

2、广泛宣传,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各乡镇(街道)、村(居)通过悬挂横幅、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和召开各层次会议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大力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市各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报道和开辟专栏等方式,大力宣传环境整治政策意见、先进典型,使环境整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较好地推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开展,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镇村”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2009年以来,市财政从有限的财力中每年拿出700万元,加上市相关部门配套的300万元,总计1000万元,并明确各乡镇(街道)按照不低于市补资金的50%的比例进行配套,专门用于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各乡镇(街道)按照每150户配备一名专职保洁员的要求,建立起一支高效精干的保洁员队伍。全市共建立保洁员队伍16支、2776人,设置垃圾箱(桶)22000多个,配备垃圾清运车1600多辆,垃圾清运工具近3000套,设置垃圾填埋场800多个。

4、突出重点,整治效果较为明显。一是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各乡镇(街道)、村(居)集中开展以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拉乱接、乱涂乱画”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八乱”整治。三年累计清理垃圾150多万吨,拆除断墙残壁12000多处,拆除破旧房屋4000多间,拆除违章建筑2000多处,归整各类建筑3万多平方米,农户墙面出新600多万平方米。二是加快推进三个小区建设。围绕多年困扰村庄环境整治的难点,在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率先开展以“草堆杂物集中堆放小区、蔬菜种植小区、畜禽集中养殖小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小区建设,着力解决农户家前屋后散堆、散养、散种的问题,搬迁无序堆放草堆15万多个,新设草堆集中堆放点近5000个、杂物集中堆放点86个,新增蔬菜种植小区50个、畜禽养殖小区80个。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群众出行难、灌溉难、生活难等问题,铺设通村通组硬质道路2800多公里,新修硬质渠道1200多公里,卫生改厕近10万户,新增沼气用户3000户,疏浚农村中沟河塘4000多条、土方560多万方,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快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各乡镇(街道)、村(居)始终坚持整治与绿化两手抓,投入资金近10亿元,新栽各类高标准乔木40多万株,新植绿化草坪100多万平方米,新栽各类花卉苗木80多万株,新增灌木绿化80多万平方米,全市新增节点绿化近400处。相当部分村(居)已基本形成有路就有绿、有河就有绿、有庄台就有绿的绿化美化新格局,极大地提升了农村的整体形象。

5、强化督查,管护机制初步形成。市文件出台之后,各乡镇(街道)、村(居)迅速按规定程序招标,产生了长效管理管护队伍,做到整一块、管一块。同时,市、镇、村三级都注重加强平时的督查考核,确保不反弹、不回潮。市成立了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财政局、水务局、交运局、环保局和农委参加的考核小组,考核主要采取月度抽查与季度考核、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季度通报制度,确保做到考核顶真碰硬、通报客观公正、推进扎实有力。考核得分作为兑付乡镇(街道)奖补资金的依据,严格奖惩兑现。各乡镇(街道)每月对各行政村(居)进行普遍检查一次,月度考核得分作为村级奖补资金和管护人员工资兑现的重要依据,黄桥、河失等乡镇按月公布各村(居)的考核得分,并对各管护地段人员的报酬进行公示,让全社会来监督长效管理工作,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各行政村(居)都明确一名定编干部专门从事农村环境管护工作,做到早巡查、晚督查,及时指出管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到位,避免了少数管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现象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绝大部分镇村的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人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镇村干部对改善农村环境的认识不够,思想上不重视,责任上不明确,工作上不得力,考核上不严格,造成整体工作停滞不前,乡镇环境面貌依旧,起色不大。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生产生活垃圾不是倒入垃圾箱中,而是随意堆弃在河道、路边及家前屋后,农村卫生配套设施形同虚设。不少农民群众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缺乏足够认识,“美好家园靠大家”的思想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2、村容村貌不整洁。一是部分村(居)布局规划不尽合理,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草堆杂物堆放、畜禽养殖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现象。二是“八乱”现象普遍存在。有相当一部分村庄主干道两侧路肩上仍然种植庄稼;有的地方道路的警示牌东倒西歪,甚至被部分农户破坏或移作他用;有的地方主河道内比较清洁,但中沟河塘内水生植物、漂浮物未能及时清理;有的地方家前屋后未能彻底清理“八乱”,草堆杂物随意堆放、垃圾随处乱仍;少数村刚出新的墙面又出现了小广告,乱涂乱画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乡镇集镇区环境较差,垃圾未及时清运,乱堆乱放和出摊经营现象较为严重。三是绿化美化不到位。有的地方绿化无规划,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搞什么,没有全村“一盘棋”的思想;有的地方绿化不切实际,既不美观又体现不了农村生态特色;有的地方绿化管护不到位,缺株死棵较多,修剪防治不及时,排水系统不畅,杂草随处可见。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没有及时处理。人畜污水直接排放,含有农药、化肥等农资的农业污水污染水体,蓝天碧水不复存在。五是城乡、镇郊结合部成为卫生死角。城乡、镇郊结合部经常出现卫生责任相互推诿、环境卫生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部分结合部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环境长期得不到根治。

4、工作进展不均衡。从全市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来看,东部老区贫困乡镇好于西部沿江发达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好于一般村,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好于经济薄弱村,村级班子强的村好于班子凝聚力不强的村。部分村只注重外部大环境,忽视了村内环境整治,少数农户院落内的环境较好而院外环境较差。有的村即使建有垃圾池、公厕等基础卫生设施,但由于管护不到位,设施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同时,乡镇与乡镇、村与村、农户与农户之间教育、整治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上镇村“脏、乱、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5、卫生设施不完备。**绝大部分村组已通上硬质道路,但仍有不少村组通户路还未完全硬化,且排水、排污设施还不完备,存在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现象。农村垃圾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只能进行最简单的物理填埋,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部分村(居)没有建成密封式的垃圾箱,所建垃圾池是开放式的,容易造成垃圾外溢。少数村(居)环卫车辆较少,不能满足需求。

6、长效机制不健全。一是管护责任未落实到位。少数地方只是简单地与管护人员签订合同,而未具体明确管护人员的工作责任,造成工作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的现象。二是考核打和牌。个别乡镇对村级考核打和牌,没有顶真碰硬,镇对村考核分都很高,而市进行考核时的情况远非如此。少数村对管护人员的考核不严肃,干好与干坏一个样。三是长效管理流于形式。少数镇、村不注重管理长态化,在上级检查验收或有重大活动时临时组织发动群众突击打扫清理,“垃圾靠风吹,地面靠水刷”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为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制度化、长态化,确保不走过场,抓出实效,切实改变农村环境,建议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1、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改善农村环境,人的素质是根本。因此,全市各级要紧紧围绕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紧密结合争创省卫生城市活动,大张旗鼓开展宣传教育。运用各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阶段性宣传攻势,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全体市民“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思想意识,提高文明程度。一要创新宣传方式。要以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墙报和宣传栏等形式,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二要制定村规民约。要通过制定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居住小区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对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公开曝光,有效促使群众规范个人卫生行为。同时,要通过争创“优秀保洁员”、“十星文明户”等活动来扩大群众的参与面。三要加强典型引路。要注重树立和推广典型,以先进典型来激励人、鼓舞人,对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和工作经验加以宣传推广。

2、强化责任意识。责任主体的落实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的前提。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是本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党委、政府“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统筹谋划好本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选择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分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选派精干力量充实到环境整治第一线,加强服务与指导。村级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双手改造和美化家园。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分组织实施好本重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起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精通业务、责任心强的长效管理队伍,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市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镇村两级的服务与督查。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将支农项目重点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村倾斜。

3、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已初步建立起分级负担的资金投入机制,但与环境整治的实际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一要整合项目资金。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新一轮实事工程、财政扶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土地整理、生态村创建等各级惠农项目,尽可能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优势,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整治村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二要加大集体投入。村集体要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力度,年初要搞好预算,在村集体收入中落实部分资金。同时,要注意节流,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将有限的集体资金用在刀刃上。三要争取社会支持。村级要积极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动员本地能人积极捐资,改善村庄环境。要通过村企挂钩、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支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4、提高整治水平。目前全省正在大力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从**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地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对照省里的最新要求,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一要注重整体。各乡镇(街道)要坚持路道、河道两手抓,切实从改善水环境和生态护坡上着手,建设好乡镇的大环境。各行政村居要坚持庄台与庭院并重的原则,在改善好大环境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户庭院的环境。二要注重庄台。要将庄台的整治出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将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加大清理村庄“八乱”的力度,彻底清理卫生死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要注重绿化。绿化是提升村庄品位,展示整治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大绿化投入力度,通过建设主干道、主河道和农民休闲广场等方式,高标准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家园。

5、健全长效机制。镇村两级要按照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实施意见要求,增强长效管理意识,巩固整治成果,切实维护好美丽家园。一要配备专职管护人员。各行政村(居)要按照本区域的整体情况,结合自然村庄布局,合理确定管护人员的数量。要选择那些责任心强、懂业务、有一定群众工作基础的村民,从事长效管理管护工作。对于确定的管护区域应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管护人员、工资报酬、具体工作任务和考核细则。二要配备管护工具。对于从事管护工作的人员,要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合理配备管护工具。如:对从事村庄保洁的人员,要配备垃圾清扫和清运工具;对从事河道管护的人员,要加备水生植物清除工具;对从事绿化管护的人员,要加配绿化修剪工具等。三要加强业务培训。在平时的管护工作中,要加强对管护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对从事绿化管护的人员,要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绿化知识的讲解,提高其绿化专业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四要加强督查考核。要切实运用好考核的手段,强化管护人员工作责任,做到真考核、严考核、常考核,真正发挥考核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对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的管护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6、强化部门协调。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管护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这就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个抓好农村环境的强大合力。市委农工办要发挥农村工作牵头部门的作用,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市住建、规划部门要制定完善**的村庄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市环保局要加大对农村工厂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环境保护,将工业污染源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步向转变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加大对“五小”企业的整顿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市水务局要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清理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加大生态护坡投入力度,严防河坡倒塌现象的进一步蔓延;市农委要引导广大农户优化种植方式、推广生物农药和正确使用农用化肥,从源头上避免农业自身污染。

第三篇:农村环境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镇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

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xx年全镇gdp总量xx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xx亿元,增长xx%。全镇粮豆薯总产x.x万吨,粮食单产xxx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xx%。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xx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个,面积xx.x万平方米,年产蔬菜x.xx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x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xxx人(次),创收xxx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xxx元,比上年增长xx%。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

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xx.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

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x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篇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方案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乡近两年来,脚踏实地地开展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也碰到了一些难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当前农村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但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多数村庄的环境面貌的变化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环境卫生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脏乱差现象仍较为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群众没发挥主人翁作用。一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陋习和信息的相对闭塞,造成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卫生意识淡薄。一部分人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能赚钱,卫生不卫生没有很大关系。有些地方还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说法。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依旧是老式的厕所、畜禽放养、乱搭乱建现象。二是无公共卫生观念。相当一部分群众存在牢固的“各家自扫门前雪”思想,自己家的卫生愿意搞,但是公共地带的卫生不乐意搞,不爱护公共卫生甚至有意破坏公共卫生,没有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三是存在“两眼向上”思想。农民群众作为农村的主人,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热心,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即使在乡村一级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时,只要对其个人利益有影响,就会不予配合或加以阻止。如乡村规划将垃圾池建在其场坪前或将其乱搭乱建进行拆除时就会遇到群众的阻挠。

2、农村基础卫生设施不健全。农村基础卫生设施严重不足,垃圾池、垃圾桶等设施不足,垃圾填埋场更是少之又少,相当一部分村组连基本的卫生饮水都无法解决。其原因在于:一是财政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重视,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政策性引导,但是公共财政基本上仍停留在口号,无实质性的投入。国家大政策、大环境导致乡、村三级财政无力进行基础性设施投入。乡镇一级财政目前主要是保运转,而村级集体资产基本上已流失殆尽,每年仅有2.6万元的转移支付收入。二是农民居住分散。由于乡村长期以来的居住习惯,导致农村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独立居住农户多,有的两户之间距离甚至达到1-2里路,这就导致垃圾的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安全饮水的供应因距离太远无法兼顾,加大了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的难度。

3、农村卫生保洁缺乏长效机制。农村环境卫生往往是上面检查来了就大搞特搞,检查完了就回到原样,不能长期保持下去,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一是经费不足。由于农村乡村财力有限,对公共卫生的打扫和垃圾的清运、处理没有安排专门经费,这就导致检查来了手忙脚乱,检查走了无人问津的局面。二是乡村干部积极性不高。乡村干部对环境卫生的认识不到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平常工作中对环境卫生整治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动功能不强。当前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同时涉及到两个部门或多个部门,如农村房屋乱建涉及到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国土部门、规划部门;污染企业的取缔涉及到乡镇政府、村级组织、环保局、农村办,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部门联动功能不强,再加上权责不明确、相互推脱等原因,造成该调规的没调规,该取缔的没取缔,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部不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乡镇一级地方政府主导权力弱化,缺乏宏观调控手段,无执法权,在需要联动执法时无法调动国土、派出所等相关部门。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农民,生态环境建设靠农民来自觉维护,首先要让农民自己知道,自己在生产生活中哪些行为破坏了自己的家园,才能让农民自觉地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深入乡村,在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农村环保手册、问卷调查、播放宣传片的同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环境卫生宣传,如编排快板、戏剧节目下乡演出等等,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农村环保常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发动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的行动中来,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2、加大整治力度,健全农村基层卫生设施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重点倾斜农村政策,将公共财政的投入落到实处。设立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大环境整治纳入国家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村农村基层卫生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

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村镇绿化、农村改水改厕、村组亮化美化和道路整修等。同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多种投入为主体、城乡联合共建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了全面铺开、集中建设的态势。

3、加大规划力度,确保农村环境卫生规范整洁。规划部门要将农村的规划与其实际状况相结合,重点对农民建房,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如规划建立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治理目标。

4,加大治理力度,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对农村卫生保洁工作拨出专门经费到乡村两级,做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清扫、清运、集中填埋处理定时、定人,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对乡村干部的环境意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环境卫生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工作指标定性化、定量化、标准化,将综合整治的目标责任落实到市、乡、村三级,有关部门每年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之中。

5、下放权力,加强部门联动。要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改变农村乱圈乱建、废水乱排、垃圾乱堆现象,必然要求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联合执法。要真正实现部门联动、联合执法,必然要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尤其是加强乡镇一级的权力,下放国土所、派出所、卫生院等职能站所到乡镇一级,加强地方的执法权。篇三:关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亟待完善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亟待完善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陈伟奇

近年来,长沙县委、县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些试点示范村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也有不少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长效管理机制作保障。通过本人在果园镇工作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并对有关材料的分析综合,现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思路与办法。

一、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突出问题

1、环保意识淡薄,宣传发动未真正到位。

一些村,尤其是聚居地环境卫生脏乱差,虽为生活习惯所致,但关键仍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都相当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但是宣传发动工作仍未全面铺开,常常镇上召开大会布臵环境整治工作,村上并没有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有些村虽然召开了组长和村民代表大会,但是组上农户并没有完全了解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工作内容和整治目标,还是停留在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上门上户宣传发动,导致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2、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垃圾分类处理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农村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影响,人畜混居、乱丢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基本是处于自生自灭的无组织状态,虽然果园镇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分户收集、分类处理、村民自治、政府补贴、合作社运营”的模式,很多乡镇也给农户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环保合作社和环保队伍,但是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部分镇村的环保合作社形同虚设,许多农户的垃圾池也从未投入使用,并没有真正的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的垃圾产出量,部分村组采取应付检查的短期行为,没有很好的建立长效机制。

3、畜禽污染治理措施效果不佳,污染仍然较严重。

由于前几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确实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年来,长沙县大力开展畜禽污染治理工作和“四池净化”工程,但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入水沟渠塘,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污染加剧,饮用水源也受到严重影响。

4、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多,植被保护监管不力。

今年以来,全县集中开展了以捞刀河、浏阳河为主的两河流域整治,各责任单位也在县直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打捞水葫芦、革命草等河道漂浮物,但由于河水流动性的特点,导致镇与镇之间工作不平

衡,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经费,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畜禽污染、农药化肥等方面造成地下水污染,使得群众的饮水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同时,我县的森林植被保护措施不力和小型木材加工厂较多,造成树木滥砍滥伐现象严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水体流失。

5、环保部门公共服务有所欠缺,信息公开不够。

环保局作为全县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全县废气、废水、粉尘、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噪声、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的防治工作,但是环保部门在做好饮用水源、空气质量、企业排污、牲畜排污等相关指标测试的同时,并没有将测试结果进行及时公开公示。由于无法了解实际情况,人民群众也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多大的影响。

6、环保资金投入不足,与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当前我县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仍存在明显不足。例如果园镇虽然给予每个村1.5万元每年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经费,但由于农村垃圾涉及面广,垃圾种类多,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需要进行收、运、销处理,这使得经费压力日益增大。由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阻碍,公共服务投入的不均衡,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臵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二、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应明确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以乡镇为业务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实行典型试点示范,逐步推开,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1、正确宣传引导,增强环保意识。

坚持舆论先行的原则。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和农民的习惯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村党支部、村委会长期的宣传引导和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因此,要脚踏实地,广泛发动机关干部和村组干部经常性的到农户住所去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环境保护写进《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公共服务。

将农村环境整治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垃圾处理、畜禽治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确保污染排放达到标准,减少污染源头。同时,环保部门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工业排污、土壤、饮用水等环境监测指标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如实的进行公开,推行农村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发布农村环境质量,确保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果能够人人知晓,人人共享。

3、加强畜禽治理,防止水体污染。

加大畜禽转产扶助的补贴力度,对于禁养区内的养殖大户责令搬离该区域,对于散户争取在一定期限内引导转产,并进行生态补偿;

考虑引进1-2家有机生态牲猪养殖公司,引导农户采用零排放技术进行订单式生态养殖;要求有关部门对全县范围内所经销的饲料品牌进行重金属检测,对于重金属超标的饲料不能进入我县市场销售,防止畜禽污染引起的水体、土壤污染,确保畜禽治理工作取得真正成效。

4、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次,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根据自身的特点,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饮用水保护、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治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将河流水域、森林保护、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按照属地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将任务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各个乡镇,并建立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各项工作责任主体明确,考核对象确定。三是采取监管和打击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成效,例如林业部门要加大对滥砍滥伐行为的监管,加大对木材运输的管理,必要时对全县范围内的小型木制加工企业进行清理,严厉打击偷树、贩树行为。四是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将城市保洁机制引入到农村,对农村垃圾实行分类处理,逐步取消垃圾集中处理方案;探讨实行垃圾废品特许经营制度,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引导有实力的公司进行卫生保洁、垃圾收购等工作,降低生活垃圾处理成本。

第四篇:农村环境调研报告

如何搞好农村的环境卫生

党的十七大关于农村工作明确提出了农村环境卫生及环境工作的要求,针对我区乡、镇、街道的卫生状况,必须进一步的落实和完善乡镇乡容镇貌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才能进一步打造目前我市所争创的“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农村环境卫生建设作为全市、全区整体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创建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村的环境卫生,必须以改善全区农村环境卫生为切入口,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落脚点,坚决彻底改变农村“粪堆堵门口、行人绕着走,冬天是冰水、夏天污水流”的现状,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摆在我区各级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作为环境卫生管理的职能部门,我们就农村环境卫生的状况,在分析我区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的基础上,提几点建议。

一、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多次作出了专项部署,有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甚微,不能保持持之以恒,上级检查了、抓得紧了,或者行政和经济处罚了,能触及到一些乡、镇部门、街道的一点神经,可是活动一过去又如过眼烟云,没有能够引起乡、镇、街道部门的高度重视,导致全区乡镇、街道的环境卫生反弹,时好时差,目前我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严重的滞后,全区环境卫生、乡容、镇貌依然较差,具体体现在:

1、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对环境卫生整治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扎实,措施不得力,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可以说是纸上谈兵,抓整治力度不够。

2、乡、镇、街道、乡村道路路肩管护不到位,路边、沟边杂草不能及时清除,沿线居民垃圾随意沿路或者沟边乱扔乱倒。

3、乡、镇、街区卫生死角较多,村居民区房前屋后杂草、砖头、树枝、杂物遍地,露天厕所脏、乱、差,沟边、路边乱扯乱挂,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依然较多。

4、乡、镇、村级环境卫生意识普遍不强。农村的干部是抓农业生产或一些其它的政务,普遍忽略了环境卫生的管理,部份干部、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较差,由于农村人员占我区人口比例大,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卫生工作开展的难度,广大农村居住人员缺少卫生知识教育,缺乏良好卫生习惯,对于搞好卫生有助于防病的意识薄弱,同时,各级领导对于搞好此项工作也重视不够。

5、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不到位。到目前为止,全区乡、镇、街道仍然有大量的露天简易厕所,有的村还没有接通自来水,乡、镇街道、村一级公共厕所、垃圾箱配备不到位,新建改建公共厕所等严重不足和不配套。垃圾处理、填埋依然没有按市、区规定处理。

6、环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目前我区各乡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还没有完全纳入专项资金投入,各乡镇的情况也因自身经济实力原因不尽相同,部份镇有一定的投入,部分乡镇则基本上没有投入,由于资金缺乏,无力进行长效的管理和维护,所以也再度出现了脏、乱、差现象。

7、缺乏长效管理手段。我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责任较差,各自为政的情况,垃圾从公路扫到绿化带,河里、沟里捞起的漂浮物扔有岸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沟塘、田边随处可见乱丢乱弃的麦、稻草和桔杆,垃圾的收集运转、处理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同时,我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没有列入对各级领导的考核范围。此外民办保洁员也未作岗前培训,更没有配足配齐保洁人员。

8、村一级规划不全,执行不力。与城镇规划相比,农村规划脱幅太大。在现有的村规划中缺少公共卫生设施配置方面的标 准及要求。城中村和近郊村乱搭乱建现象较多,出租市场管理混乱,村民与外来人员混住,造成环境卫生恶化。

二、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环境卫生意识。乡、镇、村领导首先要提高认识。严格按宿迁市宿城区乡镇容貌环境卫生管理标准,09年乡镇环境卫生要达到:

⑴镇区内要达到无裸露生活及建筑垃圾,无禽畜粪便,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杂物,无乱贴乱画,无10cm以上杂草、无草垛、无散放家禽家畜、无简易旱厕。

⑵要有专人全天候保洁路面,配足配齐果壳箱,及时收集清运填埋垃圾。

⑶全面治理水塘、水沟,达到水面清洁,无漂浮物,周边无垃圾、无杂草。

⑷加强自办市场管理,杜绝摊点外溢、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做到地面整洁、无垃圾、无污水。

⑸厕所管理规范,整洁卫生、方便使用,定期消毒,确保无蝇蛆、无恶臭,墙面无尘土、无蜘蛛网、无乱写乱画,厕所周围无杂草、杂物。

⑹镇区范围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绿化美化无死株、缺株,卫生整洁,无垃圾、痰迹。办公室内外窗明几净,地面、楼梯、墙壁等处无积尘、烟蒂、纸屑、无蛛网、无乱贴乱画。

在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上,加大力度抓好这项工作。各乡、镇、村领导要树立“城市管理延伸到农村,城镇规划覆盖到农村,经济财力倾斜到农村”的新观念。同时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建设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 氛围,使广大村民和外来人员增强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健康意识、文明意识,增强参与环境建设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镇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2、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创卫”工作力度。一要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责任主体,形成以块为主的管理方法。由乡镇主管牵头部门,将相关保洁职责、经费集中落实到各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各镇村应对所辖范围内的公路、河道、村庄卫生保洁实行统一管理。二要积极借鉴城市卫生管理的经验,尝试推广“城乡一体化”和市场化管理的先进做法,逐步做到村保洁,镇收集、压缩、运转,统一填埋或焚烧,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三要建立环境卫生工作层层考核机制。制定并实施好对乡镇、乡镇对村、村对保洁员的层层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他们的经济效益挂钩。四要建立一支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专业队伍,各村按比例配备卫生保洁员。在09年村居环境卫生要达到:

⑴道路两侧视野范围内无积存垃圾、无人畜粪便。⑵道路两侧电杆、墙面等无乱贴乱画。⑶路边沟旁无10厘米以上的阔叶杂草。⑷路边无草堆、树枝、砖瓦、砂石。⑸无坟头、无简易厕所、猪圈。⑹所辖路段无梗阻、无沟坎。

⑺生活垃圾专人收集、专门地点填埋,道路平坦、整洁、每天正常打扫。

⑻沟、渠汪塘水面无漂浮物。⑼无占道打谷晒场,无焚烧秸杆。

3、注重硬件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一是加快改水改厕工作步伐,制定完成此项工作的时间表。要尽快解决公共厕所等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问题,力争年内彻底消灭露天粪坑,确保无公害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二是居住较为集中的行政村,要建有垃 圾收集站,并配备垃圾箱、转运车等环卫设施。各乡镇要建好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要及时对已建的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进行维修,确保卫生基础设施完好。三是切实加强农村河道整治。继续做好农村河道清漂工作,重点实施好河道疏浚工程,特别是各乡、镇沟渠、路道的整治,制订切实可行的清淤方案,并分步实施,真正改善农村水环境。

4、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有关部门用于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款项由镇村统一扎口管理使用;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支持配套设施建设;村上企业和出租户承担一部分,并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出资,用于环境卫生建设投入。建议设立“农村卫生保洁基金”,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专款专用,充分发挥其效益。

5、抓紧制订乡、镇村规划,大力推进集中建设。新农村建设已列入我市“十一五”规划之中,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镇村体系布局,调整完善镇、村规划,及早明确新农村规划中公共卫生设施配置的标准和要求。要制定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计划,搞好试点工作,以典型引路,大力推进集中建设。建议用1-2年的时间,重点培育几个乡村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生产生活便利的典型示范村,为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典型示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村容整洁”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2009年工作思路

(一)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加快农村乡、镇环卫工作的管理督查、考核、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卫管理目标任务的落实。达到周督、日汇总、季度总结,每月出一期乡、镇环境卫生情况通报,按达标情况排名,落实奖惩措施,以此推动乡、镇环境卫生工作的提高。

(二)建立乡、镇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加强城管、环卫、绿化三支队伍的建设,落实好垃圾由“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制度,达到垃圾无污染、无害化处理,让三支队伍充分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并建立层层考核奖惩制度,奖勤罚懒,乡镇考核坚持做到日督查、日记录、月奖惩的管理制度。

(三)加大乡、镇环卫设施投入,加快农村公厕旱改水的步伐,力争在1—2年内完全取消村民旱厕茅房的现状,并从乡、镇财政和村居筹集部份资金完善旱改水和乡、镇、村居的垃圾池(房)的投入建设。乡、镇街道配足以满足群众需要的垃圾池、果壳箱,以此切实改变乡、镇、村居的环卫设施面貌,在对乡、镇村居的环境卫生督查考核中,对工作达标,乡、镇环卫设施、管理、目标任务落实好的乡镇,区政府将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以奖代补,以此促进乡、镇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提高。

四、09年乡、镇环境卫生的工作目标

㈠所有乡镇(街道)要建立三支队伍(城管执法、环卫保洁、绿化管养),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㈡乡镇的主次街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扯乱挂、乱贴乱画等现象。

㈢逐步规范门头招牌。

㈣主次街道密封式垃圾容器、路灯、果壳箱、下水道等设施配齐配足,并完好无损。

㈤各乡、镇乡村道路两侧及主次街道、公共场所、单位庭院无积存和裸露垃圾、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及时。

㈥乡、镇、街道村(居)民区的沟塘、汪塘达到干净卫生、无垃圾、无漂浮物。

㈦乡、镇(街道)绿化苗木定期修剪、缺株、死株及时补植、绿化带内无果皮、纸屑、垃圾、杂物等。

㈧各乡、镇(街道)的乡、镇、村及乡镇座下村,各隶属示范村要做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沟渠汪塘水面无积存和裸露垃圾、无乱堆乱放(草垛堆放整齐)。

五、工作措施

㈠加强培训,提高三支队伍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后进村(居)的环境卫生管理,强化乡镇街区的城镇管理、环卫保洁、绿化管养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见和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09年年内,各乡、镇(街道)要针对后进乡镇的不同情况,采取扎实有效的形式,对后进乡镇管理人员(包括乡镇分管领导)进行每年不少于两次的培训。

㈡充分发挥乡镇长“第一责任人”作用。乡镇长、街道办主任是乡、镇、街道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共同研究后进转化工作,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协调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促进转化工作顺利进行。

㈢实施重点管理

1、实行后进乡镇(街道)重管制度。从09年第一季度开始,对以前每季度到各档后两名和一年内两次以上到后三名的乡镇到为重管乡镇(街)。

2、实行诫勉谈话制度。一年内连续两次受到各档最后一名,连续三次受到各档后两名的乡镇(街道),由区委、政府予以乡镇镇长(街道办主任)和分管乡镇长诫勉谈话。

3、建立区分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挂钩乡镇(街道)在管乡镇(街道)促转化制度。在每月市里的督查通报中要对后进乡镇一起通报批评。㈣强化督查、明确奖惩。区委办、区环卫局每月要对区重点管理乡镇进行督查、考核,检查结果编发《后进乡镇、街道转化情况通报》,对转化工作效果明显的乡镇和帮扶人通报表扬,对每月全区环境卫生检查前三名的乡、镇街道要给予相应经济奖励 1000元,对在每月乡镇、街道环境卫生检查后三名的给予经济处罚1000元,奖罚在每月总结大会上兑现。

六、组织领导

区政府要成立全区乡镇、街道、主管局的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环卫局、城管分局主管全区环境卫生督查工作。各乡、镇街道要相应成立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各自乡、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协调联动,全力攻坚。区政府办牵头统一组织、统一布置、区环卫局、城管分局抓好后进乡镇的督查促进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乡、镇、街道及环境管理部门,乡镇政府要协调配合,相互支持,确保全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沼气建设调研报告

南华县农村沼气建设调研报告

南华县农业局农田建设工作站关林祖

(2012年7月17日)

近年来,我县农村沼气发展迅速,现已累计建设沼气池22690口,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沼气发展状况,深入分析调查研究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推动全县农村沼气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综合利用效益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意见,通过1个月的时间对全县农村沼气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本次调研涉及龙川镇白衣行政村37户沼气使用户,其中沼气使用率达到53%,“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29%。从总体看沼气使用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使用率较高。本次调查的白衣行政村,使用率达到70%以上的有8个社,占调研总数的34.7%。二是“三沼”综合利用率高。全村“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的村有4个,占调研总数的近17.4%。三是经济效益显著。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经济效益随“三沼”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增加。白衣属坝区广泛开展沼液浸种,沼液、沼渣做追肥等多项利用技术,年户均增收节支都达到120元以上。

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农村沼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有利于”。

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活用能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推进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当今能源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是解决农村能源的重要途径之

一。一是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廉价能源,一次投资,长期使用,减少农户煤、电等生活用能支出;二是沼气使用方便、快捷。使用沼气省去了上山砍柴、捣炭做饭之劳,将妇女从繁重的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手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增加农户收入;三是沼气清洁卫生,无烟熏火燎,不会形成污染。四是节约开支,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池容积一般是6—10m,6m的沼气池一年可产生沼气340m333左右。它提供的热能,可以解决3-5口人家庭10个月的生活燃料。

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推进繁荣富裕的新农村建设。沼气发酵系统生产的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沼液和沼渣,是很好的优质肥料,能有效地维持和培肥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沼液不仅可作为农作物的全面营养液和牲畜饲料的添加剂,而且也是预防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将沼气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节支增效。

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推进村容整洁、保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建设。当前,农村大

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已经成为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一大污染源,同时,又为疫病传染提供了可乘之机,成为农村的一大公害。加快农村沼气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改善人居环境,阻断疫病传染源,使农村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根本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增进农民身体健康。

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配套进行改厕、改厨、改圈,能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是科技质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必由之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三、存在问题

1、部分乡镇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或没有,影响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开展和今后发展。

2、“三沼”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大部分农户“三沼”综合利用仅局限于沼液、沼渣施肥,对于沼液养猪,沼液浸种、喷施,沼渣栽培蘑菇、养殖等实用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三沼”综合利用效益提升潜力巨大。

3、建后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全县建后服务网络还处于筹建阶

段,技术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全县沼气产品的销售网络也不健全,致使许多沼气用户因沼气池不能正常产气或沼气配件损坏,而影响正常使用。

四、建议

(一)积极推进乡、村级服务体系的建设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提高农村沼气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强化沼气技术培训

针对我县技工整体不足,要进一步加大沼气技术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好春节前后的农闲季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技术培训,保证每年培养和造就一支会建、会管、会用、会修的沼气技工队伍。

(三)广泛开展沼气宣传活动

要在宣传方面下功夫,多投资,使用一些言简易胲,内容丰富,使用户一看就懂的沼气宣传标语和彩图壁画,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建设农村沼气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鼓励大中型沼气建设,推动农村节能减排

我县大中型沼气工程很少,今后积极在农村规模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尽量减少畜禽粪便和污水造成的污染,在城市公厕粪便处理上示范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

(五)加强协作,发挥能源建设的综合效应

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发改委和农业局要积极争取沼气项目投入并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及时到位;畜牧部门要做好畜牧业发展与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疫病防控工作结合,形成综合实力,发展农村沼气。

(六)以沼气生态村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县沼气综合效益差,不能适应体现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共同发展,把沼气建设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安全饮水、植树造林、村容村貌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点、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提高沼气的经济效益。三是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改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和观念,实现村庄园林化、庭院富裕化、生活文明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关于推广沼气改善农村环境的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