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中国河南国际民间艺术周
2013中国河南国际民间艺周简介
2013中国河南国际民间周节,又名2013中国河南国际民间艺周,是我国规格较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国际艺术盛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开封市政府、洛阳市政府主办。2013中国(河南)国际民间艺术节作为高规格、高水准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将集中展示我国及世界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成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扩大中国艺术的辐射和国际影响,努力营造人民节日的热烈气氛。
2013中国(河南)国际民间艺术节不仅是艺术的盛会,也是星光璀璨的艺术家们创作表演的大舞台,同时将成为企业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企业文化品质,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推广平台,艺术节将以丰富的资源、丰厚的回报和强势的宣传效应欢迎企业真诚携手合作共赢。
2013年9月,盛装多姿、万众瞩目的中国(河南)国际民间艺术节将在中原大地舞动出声势浩大的艺术风云,抒写文化艺术发展的绚丽华章。
第二篇:2013国际民间艺术周 志愿者心得
伴随着温馨恬静的阳光,金秋欣然光临,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一季,将近200名具有浓郁异国风情的民间文艺家来到了中原大地,他们是来自世界四大洲的10个不同国家的民间艺术团体,诚然,他们的光临为我们中原大地增加了更多欢乐气氛,也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了我国人民的热情友好与大国风范。
我很幸运可以做这次特殊活动的志愿者,跟一群热情大方的校友一起为世界文化交流做贡献。盼望着,盼望着…… 终于2013年9月20日02:46 电话响了,我们激动的以光速起床,之后在寂静的大厅里翘首等待国际友人, O3:49黑暗的夜幕里闪烁着一些光亮,光亮近了,近了,哇噢!是载满国际友人的大巴车,先下车的是斯里兰卡人,他们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活泼,开朗,充满了对中原的好奇,接着是泰国的音乐系教授ben,温文尔雅,自学的英语,之后是来自泰国皇家大学的大学生演员们,他们礼貌又爱微笑,我们热情的和他们打招呼并彼此介绍,随后帮他们登记入住,04:39把国际友人安顿好了,之后心满意足地睡了一个回笼觉。
作为志愿者我们每天24小时手机开机随时为他们服务,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在郑汴洛三市及各县(市)区以及知名景区、社区、高校及周边城市成功巡演,促进世界文化发展。早上我们主要负责交代一整天的日程安排,以及所有的注意事项,我们这些志愿者一直是微笑着的,发自内心地微笑着。面对一些英语不太懂英语或者有严重口音的国际演员,对于他们的提问,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各种金点子反复给他们解答,却没有丝毫的厌倦。我们统一穿着绿色的制服,绿衣服时而跑到化妆室交代演出音乐,时而跑到候场帮他们照看行李,时而跑到彩排现场带领他们走场,亦或滔滔不绝给他们介绍中国民间文化,以及深夜翻译民间艺术节稿件和半夜帮他们请医生……这一幕幕的情景也许会让你感觉这些服务充满了挑战和劳累,但在我看来志愿服务就像加了糖的咖啡,初尝是苦的,涩涩的,但不久之后,就会感到沁人心脾的醇香。
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民间艺术家们在台上欢快的演出,乡亲们在台下好奇新鲜又欣喜的鼓掌欢呼,时而来自非洲的塞内加尔艺术家和大家互动下,让乡亲们,市民们和他一起对歌共唱法语歌,时而泰国艺术家跳舞期间教社区群众们跳椰子壳舞,时而我们河南本地的艺术家们充满耐心地教国际友人跳民族舞……顿时场内外其乐融融,欢乐满人间,快乐满世界的感觉。
演出之余,每天陪伴帮助他们,很快我们的感情升温了,哥伦比亚友人热情地请我们吃他们国家的咖啡食品并合影留念,斯里兰卡青少年演员们邀请我们参加派对时的欢呼雀跃,和泰国友人一起开玩笑,找乐子而且还心花怒放地教彼此地道的本国语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国际民间艺术周闭幕了,眼看载满国际友人的大巴车要驶向远方了,我们互相赠送礼物和名片并拥抱,充满不舍的不停挥手道别,车缓慢驶动了,仿佛依依不舍……所有的恋恋不舍都化为了深深的祝福,友谊无国界,祝福中外友谊源远流长,祝福中国和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第三篇:中国民间艺术双年展
“杯”中国民间艺术传人选拔活动项目简介
首先我方以中华民族委员会作为监管单位,向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部门提交申请,申请成立中华民族艺术促进会。
以中华民族艺术促进会为主办单位,发起以搜寻中国民间艺术传人为主题的覆盖全国范围的才艺展示活动。活动以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搜寻尚未发掘的民间艺术传人、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和振兴民族文化、在奥运到来之际向世界展示中国各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为目的,以各艺术主题进行分类选拔、分区选拔,通过电视台报道、报纸报刊、促进会专刊、网站发布、等各新闻媒体跟踪宣传报道,形成全国规模的、有众多民众参与互动的群众性活动。
民间艺术传人选拔活动有两个具体内容。第一个内容是选拔传统民间艺术传人,另一个内容是推广新的民间艺术,挖掘尚未被主流艺术承认的民间艺术,如针书、手画水墨画等。
选拔传统民间艺术传人,选拔赛组委会将对所有报名者根据艺术类别及艺术水平进行筛选,以选取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作品参展。参赛作品免参赛费,以各民族特色艺术为主,其中可包括书法、水墨画、皮影、剪纸、泥塑、雕刻年画、布艺、农民画、风筝、蜡染、面塑、工艺品、摄影、山歌、民族舞、民族乐器等。活动通过文联、教委,团中央、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几个渠道向下推广,并由下往上报送代表队。以各省划分区域,各区域组织分会负责该区域的活动推广。各区域成立分赛场,各分赛场进行人才选拔后统一到北京组织决赛。宣传推广此活动的过程中,在各省市召开该活动的发布会和活动推介会,作品征集的通知将由各地方的报纸、电视台等宣传单位发布。选拔赛组委会负责制作专刊向学校、少年宫、协会等各组织单位免费发放,用以宣传活动内容、介绍活动进程。
我们目前拥有的具体操作经验:曾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过中央电视台迎香港回归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中央电视台“我与电视”联合征文活动(书法类)。全国青少年书法临帖大赛,庆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京澳学子汇濠江文艺晚会,中日书法交流活动,庆六一少儿书法作品展,庆祝建国50周年少年儿童书法展,“小星星”杯东方少儿书法摄影大赛等多项活动。全国群众民族文化才艺展示活动,从幼儿、青少年、中青年(包括专业院校学生)、老年人都可以得到参与。可以与各个省部门和媒体洽谈。
第四篇:中国民间艺术鉴赏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
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
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春节习俗:舞狮子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着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在他们当中产生、流传、发展着的民间美术及其丰富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服装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画、剪纸、演具、玩具等。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因民间是民俗的载体,就要结合各民族、各地风俗民情来欣赏。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与节日活动的内容,民间艺术与这些节日紧密结合着,要欣赏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艺”的。民间艺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即像它们自己说的:“从心里想出来的”,“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美学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
第五篇:中国民间艺术——扎染
课题:中国民间艺术—扎染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感受扎染的艺术魅力,学会简单的扎花技法。
2: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扎花技法在作品中的应用,并能做简单的扎花设计练习,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认真的学习态度。
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感受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扎染的艺术魅力,并学会基本的扎花技法。教学难点:尝试运用扎花的基本技法进行简单的设计练习。教学方法: 欣赏、讲述 演示 启发
教学过程:
一,组织导入:
1,提问:“DIY”什么意思及其作用
2,教师DIY作品展示,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吸引兴趣,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知:
1,扎染的概念及历史
概念:扎染古称扎缬 [xié]、绞缬,是用线或绳对织物(动、植物纤维)进行缝、结、绑、扎之后,放入染液中浸染,继而再经过固色、漂洗、整理的一种民间印染工艺。
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东晋时期的新疆地区,就出现了现存最早的扎染绢。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欣赏:(1):独具特色的扎染图案:
纹样选择:多以动物、植物造型为主,如树叶、花瓣、蝴蝶、还有文字的谐音制作的纹样,如“鱼”、“石榴”,以及神话中的人物、百兽等。
色彩运用:传统的蓝底白花,色彩丰富地现代扎染图案(2):扎染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扇子、挂饰、桌布、抱枕、围巾、服装等
3,扎染的制作程序
1):工具:染织物
染料
加热炉
搅拌棍
剪刀
针线
瓷盆
胶手套等
2):程序:设计图案==上稿-==浸湿==扎花==浸染==-漂洗==整检(结合微课程:蝴蝶的变奏曲,了解扎染的制作过程)
4,扎花的技法:(1):缝扎法: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用于制作具象纹样。
(2):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白棉麻布)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3):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较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图案纹样;也可一反一正(折扇)多次折叠。
(4):打结扎法:打结扎法是将织物作对角、折叠、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
结抽紧,产生阻断染液渗入的作用。打结的方式有:四角打结,斜打结,任意部位打结等。
教师演示技法,并启发引导,使学生拓展思路。5,练一练。
教师出示一件扎染作品,让学生分析并找出作品中所运用的扎花技法。
三,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尝试设计自己的”DIY”扎染作品。(可一人也可小组合作的形式)。
2,教师将学生完成的扎花作品进行染色处理,学生可参与其中。四,作业展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以鼓励表扬为主。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感受,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