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谈谈对外汉语语言点的教学案例研究范文合集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7-88004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0 17:29: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谈谈对外汉语语言点的教学案例研究

谈谈对外汉语语言点的教学案例研究随着汉语教学的逐步发展进步,汉语语言点教学需要向具体研究深入。当我们从理论上了解了科学的教育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之后,想把它们按预期效果实际地体现在汉语语言点教学过程中,才会发现理论或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相当比例的学生、学员经过为期不算短的汉语教学学习或培训后,拿到一个具体的、要求有一定语法知识做背景的教学材料后,仍然不知从何下手或不知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这时他们才知道,原来他们尚需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还是那样的漫长。怎样才能缩短这种距离?怎样才能使有知识、有经验、有方法的教学案例成为共享资源?我认为,其实没有更多捷径可走,需要我们做的只有下大功夫,从具体个案做起,各个击破,深入细致地做好汉语语言点教学案例研究。

从教与学的有用性上着眼,汉语语言点教学案例研究至少应包含两大研究角度。

一、教学角度

从教学角度谈教学案例研究主要指研究制作融入知识、经验、方法策略的汉语语言点教案或课件。一个好的教案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课件,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设计或制作出来的,它需要较多的必备条件:

(1)熟练掌握、驾驭深入理解了的汉语语言点相关知识;

(2)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知识、难度、可接受度等的适宜处理);

(3)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

(4)完整、流畅的教学架构、设计能力;

(5)对学习者习得该语言点的偏误有深入的了解(其中还包括对学习者思维模式及母语类型的了解)。

这五个方面不是彼此分离、各自独立的,所以最难的是把这几个方面水乳交融为一体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把语言点中学习者最需要认知学习的角度——通常是指最容易造成学习者汉语表达中表层或深层的偏误问题,通过研发,设计或制作出来较为高质量的教案或课件,就会使这些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发挥更大的能量,成为教师随手可用的得力工具,成为众多教师的共享资源,也成为该学科发展性的标志成果乃至学科基础。这一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从汉语自身特点规律出发,做专业性的具体的学科研究,直接应用于汉语教学,相对理论研究来说,它奠定的是应用性的、物质性的学科基础,成为相对永久性发挥能量的可用成果,裨益于所有教师。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还是多么重要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的节约,也必然成为一些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或专业并不十分对口的汉语教师当处捉襟见肘之窘,即可轻松缓解燃眉之急的有效工具。目前类似教案的参考书也有一些,但是如果不是相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实现不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我们要提高师资水平、教材水平、教学水平,都应该沉淀下来,做深入的具体教学案例研究,并以此逐步丰厚学科基础。

二、习得角度

这里的“习得”是个广义概念,包括了语言学习、习得的全部过程。习得角度可以说是目前汉语教学学科领域内研究缺口最大的部分,指的是一个具体语言点的(不只是语句表层形式,还包括该形式被准确得体应用的条件)习得过程研究。

作为习得过程的研究,好比医生研究病人一样。一个好医生要得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就必须了解病人病因、治疗过程的全部数据和效果情况,包括吃药、打针等各个治疗环节病人的反应细节等等,从而才能作出更为合理、适宜的治疗方案并实施治疗。汉语学习者的具体个案(个体)研究亦如此,学习者到底是如何习得该语言点的,习得过程经

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他在学习和使用该语言点时,其思维的基本模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汉语语言学或母语语言学的基本规则,在整个习得过程中他运用了哪些学习策略,发生了哪些泛化、简化等迁移、衍推过程等等。没有这样一个过程的研究,我们就很难说对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都了解了,因此就很难说我们的教学方案是有的放矢的。学习者的这种习得研究,除了采取学习者个体个案追踪、研究外,还应该有群体性的个案研究。如:以某一语言类型(母语)的样本为对象,或以某一水平层级的样本为对象,或把二者结合起来等。表面上看,这似乎是针对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但其作用决不仅限于对学习者汉语语言点习得的深入了解,更是为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通过了解,教师可以准确把握该语言点教学的主要角度,知道哪些规则对于指导学习者运用该语言点更为具体有效,因此采取哪些教学方法策略才是真正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有可能提高教学效率的。

当前,有的学者也在做习得研究,但偏向理论多,深于具体少,尤其直接针对学习者习得问题和规律角度的。具体案例研究只有积累到一定数量,再加以整合分析、归纳概括,才会真正提升理论,深化理论,甚至建构理论。汉语教学研究到今天为止,还在更多地照搬国外的理论,甚少具体深入研究汉语教与学案例恐怕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汉语语言点的案例研究做多做大,这样既有利于教学使用,又有利于教学研究,真正从底层、具体然而却是有用的、有针对性的个案做起,使我们的专业从理论到实际丰满起来、雄厚起来。

作者简介:卢福波,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Email:lufubo@163.com

参加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考取英国City&Guilds国际教师资格,去国外当对外汉语教师吧!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流程:

T:现在开始上课,首先我要问大家几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S:我是九月份来北京的。T:问他。

S1: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S2:我是十月份来北京的。T:你是从哪来北京的? S:我是从美国来北京的。教师示意学生互相提问 S1:你是从哪来北京的? S2:我是从越南来北京的。T:你是怎么来北京的? S:我是坐船来北京的。教师示意学生互相提问 S1:你是怎么来北京的? S2:我是坐飞机来北京的。T:好,完整地说一次。

S:我是十月份从美国坐飞机来北京的。教师示意另一学生

S:我是九月份从越南坐船来北京的。T:好,再来一遍。

S:我是九月份从越南坐船来北京的。

T:好,下面是老师写的一句话。我是九月份从湖南坐火车来北京的。大家跟我一起„„ 学生跟读

T:我们来复习上节课。上节课有这么一段话是“他什么时候回来的?”而回答是“他昨天就回来了”。大家用今天“是„„的”强调的方法来说一遍。S:他是昨天回来的。

T:看看关键词“是„„的”,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这个。它的用法就是强调他后面的这个词。比如说“他昨天回来的”强调的是“昨天”,不是“今天”,也不是“前天”。回到课文,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去长城”,大家跟我一起„„ 学生跟读(正音“自行车”)T:是谁骑自行车去长城呢?

S: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去长城的。T:北京大学的学生是怎么去长城的? S:北京大学的学生是骑自行车去长城的。T:北京大学的是骑自行车是去哪呢? S: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是去长城的。

T:这三句话“是”的位置不一样,它强调的部分也是不一样的。第一句话它强调的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第二句话它强调的是“骑自行车”,第三句话强调的是“去长城”。所以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如果你要强调一个部分,那么你可以把“是”放到你所强调的部分的前面。回到这句话,“我是九月份从湖南坐火车来北京的”,我们强调的是“九月份”,如果我们要强调“从湖南”,“是”就要放到“从湖南”的前面。

S:我九月份是从湖南坐火车来北京的。T:如果我们要强调“坐火车”,这一部分,“是”就要放到“坐火车”的前面。S:我九月份从湖南是坐火车来北京的。T: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的”,中间的省略号就是“是”所强调的部分。大家再把例句读一遍。

案例分析:

经过视频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课程类别:语法课

2.学生群体:中级水平(由语言点难度,学生反应速度以及发音水平推测),年龄约20多岁,文化背景来自全球各地。3.目标语言点:“是„„的” 4.教学重难点:“是„„的”句型的强调部分。5.教学使用教材(不详)

课程整体评价: 教师教态良好,针对留学生水平并能结合上节课所学语言点来进行教学,课堂上重点突出了学生的“练”,使得学生有大量开口说的机会,而并非只是老师讲解。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教师围绕几个例句进行变形,在示范过后,主要的衍生句型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达到了教师放权于学生的效果。虽然视频只有5分钟,但是可以看出这个视频完整地演绎了一个语言点的讲解全过程。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列出的几项教学原则,可以逐一做分析。1.学生为主的原则:

如上所说,在本案例中,教师突出了学生的“练”这一重点,精讲多练。并且在设问方面能让学生互相提问,达到了多向互动的效果。本案例中所列出的例句,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实用,也贴近他们的生活现实。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实用性的原则。另外,虽然学生很少,但教师在点名时能叫不同的学生回答,体现了教学中给学生练习机会均等的原则。然而本案例中的部分例句,诸如“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是去长城的。”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日常很少去说,也会觉得别扭。通常中国人会省略不需要强调的部分。这样的句子一般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去哪?”的回答,而一般比较地道的回答或省略其他成分,直接说“去长城。”尽管为了突出对比,这样的句子可以出现,但是这种教学中作为解释性的,且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例句,应该如何使用,使用多少,都值得商榷。2.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案例中基本上达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要求。先由从前学过的句型转移到带有“是„„的”的句型。也做到了提示由多到少,先前是需要说明“是”的位置,后来就可以直接用手指词语作为提示,无需再口头提示。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然而或许是时间所限等原因,本案例中的练习方面仅仅是围绕给出的三个例句,没有进行扩展。当然如果是5分钟讲课演示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还应该在给出的例句完成以后,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行使用刚才学过的句型来造完整的句子。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语言点的用法。3.直观形象的原则: 在本案例中,教师全程使用汉语而没有使用英语或学生的母语,达到了浸入式教学的目的。然而或许是条件所限,教师并没有使用教具,也没有使用幻灯片、图片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实际上,在语法教学中,可以考虑使用卡片。例如本案例中就可以把“是”写在卡片上,通过贴在句子不同位置来强调语法点。更加直观形象,也是学生容易记忆的。本案例中使用已经写好的板书属于更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有可能会缺乏吸引力。4.课型分明的原则:

本课应该是综合课当中的某一语言点讲解,可以说属于语法课的范畴。在这一点上,教师对于课型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教学方式符合语法课的特征和原则。当然,课型分明并不是指只要不属于该课型范畴的一律不管。在本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自行车”的发音问题也进行了正音,然而正如上面提到过的,语法课强调的是语言点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保证学生学会语言点才是重点。在案例中教师只是以黑板上已列出的三个句子为依据进行变换,并且要求学生重复跟读,又有了点口语课的样子。作为语法课,我还是认为需要更多样的练习,比如上面提到的情景造句练习。5.随讲随练的原则:

本案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很明显,从一开始的例句练习到后来加入语言点的变化练习再到学生之间互动练习,可以说练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课堂上的多练有助于让学生消化知识,也可以作为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的依据。在练习的量上,本案例做得很到位。然而还是刚才提过的,练习的种类过于单一,只是在板书的限制之内,没有脱离板书让学生自行发挥。机械的练习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学生的需求来说或许不够,也难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语言点。6.轻松活泼的原则:

在课堂气氛方面,本案例教师举止大方,穿着得体,有亲和力,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教师采取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少显得有些死板,难以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当然作为一个5分钟的演示视频,加入做游戏等能调节课堂气氛的环节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面对年轻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避免“满堂灌”式的讲解。尽量创造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可以参与进来的活动,寓教于乐,可以打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特定情况下也需要善于制造幽默。然而要注意的是,在有些文化中的幽默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就成了冒犯,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掌握相当的跨文化交际知识。7.注重效率的原则:

本案例将一个语言点的讲练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可以说课堂效率是挺高的。除了必要的正音,也基本上没有涉及与语法课无关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错。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课堂效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如何又快又好地讲解语言点,基本的原则还是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本案例中所有的例句都在围绕“是„„的”这一语言点展开,重点很鲜明,是比较成功的。8.严于要求的原则:

作为一个5分钟的演示教学视频,难以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因此这一原则方面无从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复习及作业任务的根本,只有学生按要求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教学才能正常进行。另外,严于要求的原则不是仅仅对于学生而言的,对于教师来说,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包括自己的仪态,讲解的科学性、趣味性,对学生的态度,教学法的掌握等等。

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能在5分钟左右的时机内完成一个语言点的讲解,其方式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据以上8个教学原则逐一分析,我们发现该案例基本上都能够符合那8个原则的要求。上面也提到过一些美中不足,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然而对于一个5分钟的演示教学视频,我们也不能苛求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无瑕。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借鉴该案例中成功的部分。同时我们也需要评价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能按照教学基本原则进行。当然,教学原则只是指导性的,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原则来刻板地规划我们的教学。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2_年*月*日:今天教了五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写自己的名字。有一个学生写他的姓是瘳。我问他你是不是姓廖?他说是。我说你写错了后面的两个点应该没有。他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反而还大声地跟我说:我以前也这样写,我妈妈也这样写,我的老师也这样写。然后我给他看一本词典,但是我恰巧带的是一本小的词典,里面没有廖这个词。这个学生跟我说,你自己也看词典嘛!我跟他说我想给你看你写错了。他还不服说你不相信就问我妈妈,问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是从中国来的。

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暴露出很多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必须过硬,否则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只会误人子弟。如案例中的事件,就是由中国的汉语老师教错了汉字才引发的。该案例中,中国老师之所以教错,很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就认为“廖”字就应该有后面的两个点,由此可见该教师对汉字的掌握并不过硬,最起码对“廖”和“瘳”两个字的区别并不清楚。把错的东西当成正确的教给学生,自然会出现问题。

第二,在教授过程中,如遇到自己不确定的字词或知识点,一定要查阅、确认之后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或猜测来应付学生。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案例中,如果该生之前的老师能负责地查阅词典、确认之后再教给学生“廖”字的正确写法,也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发生教错的事,其一可能是如第一条中所述,老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握有问题;其二,则是老师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而随意地拿自己也不确定的答案来应付学生,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三,学生很容易对老师产生盲目的信任,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首先老师要尽可能的提升自己,对自己讲授的每句话负责,确保教给学生的都是正确的。其次,老师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所以老师还要教学生学会怀疑,告诉学生老师的话也可能会出错,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大家一起求证,鼓励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就是案例中这位本土老师提出的“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在国外,人们很容易对中国来的汉语老师产生权威感,认为中国的老师无论是汉语知识上还是中国文化上,一定比本土汉语老师水平高。中国老师确实有一 定优势,但目前中国老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而也会出现本案例中发生的教学错误。这就要求在选派海外汉语教师时,一定要严格考核,确保教师素质水平;此外受派老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而相对而言,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毕竟在海外本土汉语老师才是真正的中坚力量,要给予本土汉语老师更多的重视和更高的地位,只有培养出高水平的本土汉语教师,才能确保汉语在海外的大范围、长期地推广。

案例二:

印尼的某三语学校,校方想采用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材料《三字经》作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教材。开课第一天校方就接到了家长的投诉信息。因为印尼很多家庭信奉基督教,而《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与基督教的“原罪说”相悖。校方最终放弃了教授《三字经》的想法。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反映了汉语教学与跨国文化冲突的问题。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一定会涉及到文化的传播,而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的跨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两个文化的相似之处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有利于文化上的理解,对语言教学也很有帮助。然而,文化上的冲突也会对语言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如案例中所述,由于识字教材的内容与当地宗教信仰相悖,而引起了学生家长的不满,以致校方不得不放弃原教学计划。

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就要求教学计划制定者对中国和对象国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上。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汉语知识的编排,还一定要考虑文化因素,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量避免触犯当地禁忌的教学内容。

在文化碰撞的问题上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求同”是为了拉近教学双方的心理距离,增进相互理解,使所授内容更易于接受;而“存异”则是要尊重双方的文化习俗,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像案例中那样去触犯当地的禁忌,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语言教学才是主体,文化是辅助于语言教学的,因此在中国文化的导入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谨慎选择内容,还要讲求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案例三:

一位在新加坡任教的汉语老师发现,在汉语数词进位教学中,学生们很难掌握汉语数制四位一段的“万进制”,比如,他们很习惯用“十三千”代替 “一万三千”。后来他了解到新加坡普通话中是用“十千”代替“万”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进行数字进位教学时他索性直接教学生们用 “十千,十四千,一百三十三千”来代替“一万,一万四千,十三万三千”这样的数字。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中,这位汉语老师因学生很难掌握汉语的“万进制”,而索性放弃“万进制”,直接教学生用当地习惯的“十千”代替“万”来计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一,老师遇到学生很难掌握某一知识点的情况时,不是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了回避问题,甚至改变教学内容的方式。这是一种逃避问题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带来很多其他问题。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不能消极回避;其次要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求暂时性的进展。

第二,在汉语数词进位中,没有以“十千”代替“万”的用法,这位汉语老师教的既然是汉语数词进位,就应该教正确的汉语进位制,而不能为了适应当地的习惯而擅自改变教学内容。老师教授的是知识,就应该保证所授知识的正确性,若如例所示进行教学,那学生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汉语计数法,那这样的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学生若真到中国或与中国人交流时也采用“十千,十四千,一百三十三千”这样的数字,那中国人肯定会觉得很奇怪,这样根本达不到顺利交流的目的。老师教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就要教会学生用该语言的思维进行思考,若都采用这种避难妥协的办法,学生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掌握汉语。

该案例中,学生既然很难掌握“万进制”,那就应该设计更多的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加强练习,反复操练,使学生渐渐熟悉、习惯这种进位计数方法,并告诉学生这种进位制与当地进位制的区别,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这种进位制的理解。

第四篇:《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及研究》教学大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及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及研究 课程代码:013089

英文名称:Phonet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编辑出版学 修订人:关英伟

修订日期:202_年3月10日

审核人:韩明 审核日期:202_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 审订日期:202_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语音学专题》主要介绍语音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和特点,熟悉《汉语拼音方案》;讲解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介绍国内语音学的研究成果。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和语音教学的基本概念,熟练地掌握国际音标和常见的附加符号,具有运用语音学理论分析描写汉语语音音系及发音、辨音和纠音的能力,了解语音教学的基本特点、规律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 语音和语音学(理论讲授3学时)

了解语音和语音学的相关概念,语音的性质、语音学的分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讲授内容: 1.语音和语音学。2.语音学的分类。3.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4.语音学的功用。5.语音的记录。重点:语音学的分类。难点:语音的性质。

第2章 《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理论讲授3学时)

掌握《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和性质,了解《汉语拼音方案》产生的过程,了解《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内容和我国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了解《国际音标》的内容和作用。

讲授内容:

1.《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和性质。2.《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

3.《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内容。4.我国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5.《国际音标》的内容和标音。

重点:《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的内容和性质。难点:我国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

第3章 普通话的辅音发音与对外汉语声母教学(理论讲授3学时)

掌握普通话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掌握普通话辅音分类理论和辨析。发准普通话的22个辅音。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声母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对外汉语声母教学的方法。

1.普通话辅音的发音部位。2.普通话辅音的发音方法。3.对外汉语声母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重点:普通话辅音的发音和分析。难点:普通话辅音的发音和辨音。

第4章 普通话的元音发音与对外汉语韵母教学(理论讲授3学时)

掌握普通话元音分类的标准和发音元音的三维分析。发准普通话10个单元音和13个复韵母、16个鼻韵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韵母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对外汉语韵母教学的方法。

1.普通话元音的三维分析。

2.普通话元音的基本类型和发音和听辨。3.对外汉语韵母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重点:普通话元音的分析。难点:普通话元音的发音和辨音。

第5章 普通话的声调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声调的有关概念、普通话声调调类的古今演变情况,掌握声调的性质和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声调的发音。了解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内容和重点难点以及声调教学的方法。

1.声调的性质。

2.声调的调类、调值、调型。3.普通话的四声。

4.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重点:声调的性质和普通话四声。难点:声调的发音和辨音。

第6章 汉语的音节结构及其特点(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和声韵配合规律,掌握音节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两种分析方法和音节的呼读。了解对外汉语音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音节的结构特点。2.音节的分析方法。3.声韵配合规律。4.对外汉语音节教学。重点:音节结构分析方法。难点:音节的呼读。

第7章 语流音变和轻重音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语流音变的性质、类型和连读变调以及汉语的儿化音变,了解轻重音的性质和普通话的轻重音。掌握普通话常用语流音变的类型和轻声儿化的发音。

1.语流音变的性质。2.常见的语流音变类型。3.连读变调的性质和类型。4.普通话的连读变调。

5.汉语儿化的特点和普通话的儿化韵。6.轻重音的性质和普通话的轻重音。7.对外汉语语流音变和轻重音的教学。

重点:语流音变的性质和常见音变、普通话的轻重音和儿化韵。难点:轻重音和儿化的读音。

第8章 音位和区别特征(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音位的相关概念和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了解音位的组合和聚合关系。了解区别特征理论和特点。

1.音位的音位分析。

2.音位的组合和聚合关系。3.区别特征理论。

4.普通话音位区分的几个问题。

重点:音位的组合和聚合关系以及区别特征理论。难点:聚合关系和区别特征理论对语音学的贡献。

第9章 国内语音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的介绍(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国内语音学研究领域和内容,了解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1.中国的语音学及其研究概况。2.中国的实验语音学及其研究概况。3.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方法研究概况。4.对外汉语语音研究方法介绍。

重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难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与语音研究的结合。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其他类型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及课堂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语音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日常语言现象思考与语音学和语音教学的相关问题,增加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手段演示语音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和更形象地了解语音学的基本知识。

3.对外语的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所有语音学的专业术语均用英语术语表述,同时在讲述汉语语音的相关内容时会经常与英语进行对比和印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至少50个英文专业术语。

4.教学辅助资料

语音发音部位的电子图像,各种发声类型的语音标本和国际音标发音电子文本等。

(二)作业、答疑和质疑

1.课外作业:除教材中的习题外,增加学生的课外口头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常见国际 4 音标的发音,发准普通话的声、韵、调。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适应今后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2.答疑和质疑:除在课堂课后随机解答学生的问题外,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至少安排一次答疑。

(三)考核方式

采用口试和课程论文以及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

本课程在现代汉语课程语音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讲授语音学的基本知识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方法、技巧等。因此,需要有基础的语音知识。本课程应当在学完上述先修课程后开课。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林涛、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二)教学参考书

1.王理嘉主编.语音论著索引和指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2_.2.曹文编.汉语发音与纠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3.赵金铭主编.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4.崔永华、杨寄洲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5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法论文-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法论文-语言的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

一、对比语言学在中国

“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在1941年提出来的,其本意是要与19世纪以来欧洲的“比较语言学”相区别,通过不同语系、相距遥远的语言之间的对比,来更好地“研究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大区别”。但沃尔夫的论述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直至1957年拉多(Robert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出版,对比语言学才真正的成为一门学科。在该书中,拉多与沃尔夫的主张不尽相同,拉多的主张完全是为了第二语言教学,因为他相信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的比较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外语时的困难及偏误。可是,后来证明这一想法并不成功,因而60年代后期就冷落了下去。直到80年年代才逐渐兴起。

中国的对比研究肇始于《马氏文通》,该书所建立的汉语语法体系是一种“单向”比较的产物。所谓的“单向”是以一方语言为出发点来描写另一方,并使用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那些范畴。《马氏文通》的成书是建立在普通语言观的基础之上,对比拉丁语法所建立起来的汉语语法体系。

作为一个学科引起汉语界注意是在1977年吕叔湘作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其背景是正在起步并发展越来越快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该文中,他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确定一个事物的特点。比较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只有通过比较,被研究对象的共性与特性才能显示出来。“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这又在理论上阐述了对比研究的原理、方法以及比较的对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实例比较,为汉外语法对比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具有指导性意义。但是由于理论上的不成熟,使得成效并不显著,该理论是研究随即受到人们冷落。

直到80年代杨自俭、李瑞华主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的出版,对比研究才重新兴起。吕叔湘为此书题词:“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赵元任也曾指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两段话成了中国学者此后从事对比研究的根本指导方针,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对比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

(一)汉外语音的对比研究

作为语音系统的比较,如汉英音系,除了音位数目不等,更重要的是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作用,英语则无。英语辅音有清浊,汉语则无。总之,对于两种语言音系的系统比较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外语教学中用对比分析,能将两种语言的殊异点显示出来,易于学生掌握目的语的特征。

1、音位(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质。首先从整体上分析和认识汉语音位体系区别于学生母语音位体系的特征,找出汉语有而母语无的音位,如汉语的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都是英、日语中所没有的。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易发生的差错是,用母语中相似或相近的音位来代替汉语音位。教学中应及时准确地指出音位的区别特征所在,讲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怎样改。其次是,比较相关音位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如汉语塞音和塞擦音没有清与浊的对立,但每组都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塞音和塞擦音有清与浊的对立但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可以把塞(擦)音发成送气也可以发成不送气音,它们在英语中是同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亦即送气不送气是非区别性特征,不影响意义。而在汉语中送气不送气是区别性特征,不可以混淆,否则将形响区分意义、影响交际。同一音位的不同音位变体往往是导致学生学习另一种语言发音不准确的又一原因,因为他受到了母语音位系统的形响而忽略或难以认识到目的语言相应音位的不同音值。日本学生

常把汉语元音u发成日语う行元音,这种错误很普通也很顽固,如果从音位对比入手,讲清楚不同音位的区别特征,即发音方法上圆唇、展唇的区别,这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2、声调系统。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以及平仄(“仄”包括上、去、入)交替组合的规律,如“相间相重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汉语典型的音律,英语里是没有的。这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就应该跟学生强调,并在教学中不断的纠正其声调发音的错误。

3、重音和音调法。英语有词的重音和句的重音,汉语只有句的重音。在音调法中,汉英也完全不同。英语有升调、降调、升降调规则,汉语没有“升降调”,升降的规则也不同于英语。这是在篇章教学中值得强调的问题。

(二)汉外词汇的对比研究

作为最小的语法单位的词,它具有表意功能。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各自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所以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系统有着许多不尽相同,每一个词反映着不同语言使用民族不同的价值观、文化特征,其所指、能指存在着诸多的差异。除了在意义上,词语的用法搭配关系、感情和语体色彩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我们要进行汉外词汇比较的基本原因。

胡明扬先生在谈到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时指出,过去只重视语音和语法教学,而忽视语汇教学。语汇教学中又常常采取一对一的翻译方法,这样也“就在学生中养成外语和母语的语汇之间一种一对一的印象,而一旦学生养成这种错误印象,对外语教学十分不利。事实上,任何两种语言的语汇,除了一些单义的科技术语和专有名词以外,根本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总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常用词,在语义范围和用法上往往很不相同”。这种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存在,需要我们通过两种语言的词语对比让学生更好、更正确地掌握汉语词汇,这是十分必要的。

通观近年来我国汉外词汇研究成果,有汉英名词、动词、连词以及成语、俗语的比较。这次比较研究,有系统的比较,如颜色词、委婉语和禁忌语比较;也有逐词比较,也有从构词法上加以比较。此外,这些对比的研究也注意到了从语义、语用方面去研究,不仅仅加深了汉外词汇比较研究的层次,更因其关注到词汇的语用意义这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参考价值。

(三)汉外语法的对比研究

汉外语法对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比语音和词汇的对比研究要广要深。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论文数量比较多,既有语序和句子成分的对比分析,如主谓宾定状补等。又有句式的对比研究,如疑问句、是字句、被动句、比较句等等。比较所涉及的语种也是最多的;二是特别注意两种语言事实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句法结构关系,按照不同的结构关系可以将句子切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成分。我们以汉英比较为例,汉英双语句法成分分类虽然大体相同,但是不同成分之间差异很大。比如主语,汉英两种语言的主语在句子中的地位的不一样的。英语主语对全句具有“全面密切的关系”,因而与谓语动词形成了以SV提挈全句主轴。而汉语主语并非如此。汉语主语与谓语动词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结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主语的人称与“数”和动词形式有严格的“一致”关系,但是汉语主语概念的涵盖比较宽、功能也比较弱,在一句话中有时候可以没有主语,更不必有“形式主语”的存在。总之,汉语主语与谓语动词不能够对全句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形式结构关系。

而在语序方面,我们可以看看一下的例子:

例1你在看什么?Whatareyoureading?英语里边疑问句和非疑问句的语序不同(相同只是偶然),汉语里两者语序相同。

例2他一句话也没说。Hedidn'tsayanything.或者Hesaidnothing.汉语的否定句里边常常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头,英语里没有这种习惯。

例3这个电影我看过。Ihaveseenthispicture.汉语里边动词的受动者如果带上“这个”、“那个”的,一般放在动词前头,英语不这样。汉语里如果把这个名词放在动词后头,就好像话没说完,还得说下去:“我看过这个电影,是个惊险片。”

当然,汉外语法的对比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岂是何等的简单?本文所提及的只是浅层次的问题。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能对学生母语及目的语的语法问题有更深的了解,那么就能更好的预测到学生在学习目的语时会犯下的错误,也能更好的进行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的热情。

三、语言的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来都忽视语言对比研究的地位,其原因有二:其一,由语言的对比研究所预测的难点或错误不一定准确,有时候甚至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发现学习者出现预测的错误;其二,未能预测到的,却在学习者的学习中出现了。语言的对比研究并没有能在理论上做出很好的解释,这就为学术界所诟病。但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从对比开始的。语言的对比研究虽然不能准确预测操不同母语的学习者的困难,但对习得偏误分析却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是预测学生习得难点的前提性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开展汉外对比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而言,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其自身的特殊优势及特点,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开展汉外对比研究,可以挖掘本学科的研究材料,运用于教学。吕叔湘说:"把汉语作为外语来教,跟把英语或日语作为外语来教,遇到的间题不会相同;把汉语教给英国人,或者阿拉伯人,或者日本人,或者巴基斯坦人,遇到的问题不会相同;在国外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跟国内教外国学生汉语,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实也正如吕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尽相同的,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是由于母语和汉语两种结构、语用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负迁移的结果。我们要确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就必须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就要求汉语教师把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的特点,掌握最常用的句型,而且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母语及其思维方式,能在对汉语和各种外语的对比研究中,分析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特点来。在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教师有了一定的对比语言学知识和修养,把握汉、外语言的相同点、相似点以及不同点,就能预言、解释、改正并消除由于学生因母语干扰而出现的差错,就能及时准确地判明其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地加以解决,这样就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丁金国.对比语言学及其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1981,(2).[2]赵永新.汉外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4,(2).[3]潘文国.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2_,(1).[4]丁金国.对比语言学及其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1981,(2).[5]潘文国.二十多年来的对比语言学[J].中国外语,202_,(1).[6]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J].外国语,1991,(4).[7]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2_,(1).[8]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7,(2).[9]胡明扬.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10]吕叔湘.汉语集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11]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

谈谈对外汉语语言点的教学案例研究范文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