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怎样解题 波利亚 摘要[合集]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7-1063843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0 20:57: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怎样解题 波利亚 摘要

怎样解题 波利亚

摘要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曾经掀起欧美数学界的震动。他是一位基础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作为数学家,他在数学的各个分支中,都有璀璨的成就。欧美的数学家曾经呼吁,学数学的人,要读读波利亚,不学数学的人,也要读读波利亚。数学老师要读读波利亚,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要读,数学家也要读读波利亚。他写的怎样解题,介绍了在数学中的普遍规律,几乎全部是文字叙述。为了方便大家更快的阅读,节省时间,我整理了一下,这样,您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读完。有些地方,值得仿佛阅读,牢记

解题是对过去的回忆

让目标调动你的记忆力。

我能做什么?观察揣摩整个问题,尽量使其清晰而鲜明。暂时先抛开细节。

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你会明白问题,使自己熟悉问题,并把问题的目标牢记在脑海中。这样全神贯注地对待问题也会调动起你的记忆力,即便非常迟钝和平凡、并且以前没有能力推 任何事物的学生,最后也会被迫对解题的思路至少作出微小的贡献。

我应该从哪儿开始?从问题的叙述开始,我能做什么?观察揣摩整个问题,尽量使其清晰而鲜明。暂时先抛开细节。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你会明白问题,使自己熟悉问题,并把问题的目标牢记在脑海中。这样全神贯注地对待问题也会调动起你的记忆力,做好准备去重新联想与问题有关的各点。

力图利用已知结果和回到定义去,是引入辅助元素的一些最好的理由;但

它们不是仅有的理由。为了使问题的概念更完整,更富于启发性,更为人所熟悉,我们可以引入辅助元素,虽然目前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怎样才能利用这些

所添加的元素。我们可能仅仅感觉到加上这样那样的元素用那种方式看问题是

个“好念头”。

探寻你解题步骤目的和动机

如果一条微妙的辅助线在图中出现得很突然看不出任何动机,并且令人惊讶地解决了问题,那末聪明的读者和学生将会失望,他们感到上当受骗。因为只有在我们的论证及发明会创造的能力中充分发挥了数学的作用后,数学才是有趣味的。如果最引人注目的步骤的动机和目的不可理解,那么我们在论证和发明创造方面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为使这样的步骤可以理解,需要加以适当的说明(如前面(3)中所做的那样),或者精选问题和建议(象第lO、18、*

9、20节中所做的那样),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是值得一做的。

人和飞虫的区别

一只飞虫企图穿过窗户玻璃逃出去,它在同一扇窗户上试了又试,而不去试试附近打开的窗户,而那扇窗户就是它进来的那扇。人能够或者至少能够行动得更聪明些。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当他碰到一个不能直接克服的障碍时,他 会绕过去;当原来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不好解时,就想出一个合适的辅助问题。构想一个辅助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举出一个有助于另一问题的清晰的新问题,能够清楚地把 到另一目标的手段设想成一个新目标,这都是运用智慧的卓越成就。学会(或教会)怎样聪明地处理辅助问题是一项重大任务。

但是,我将煞费苦心地用清晰的词句来说明所有有才能的人所遵循的研究规则与方法

人们可能认为,这种现象对于处理某个高级问题的有经验的数学家要比那些解决某个初等问题的初学者更有可能发生。可是,具有大量数学知识的数学家比初学者更容易冒滥用知识而使论证不必要地复杂起来的危险。但作为补偿的是,有经验的数学家比初学者更能重视结果中细微部分的重新解释,并且把它们积聚起来,最终重新写出整个结果。

解题本质,跨越鸿沟

在我们面前有个未解决的问题,一个随便用什么方法处理的问题。我们必

须找出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把我们待解的问题表示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广阔空间,当作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一道鸿沟,在其上需要架桥。我们架桥可以从任何一边(从未知或者从已知)开始

一个高水平的学生对此也可能一筹莫展。当然,有各种办法可试,但帮助学生精神重新振作起来的最好问题是:你能从已知事项导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如果你钻到细节中去,你可能会在细节中迷途。过多或过细的具体情节是脑力的一种负担。它们如一叶障目会阻碍你充分注意主要之点,甚至使你完全看不到主要之点,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我们当然不希望为不必要的细节去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精力用到主要内容上。困难就在于我们事先说不出哪些细节最后会变成主要的,而哪些又不会。

数学的解题是一种组合当然,重新组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困难的问题需要有一种神奇的、不寻常的、崭新的组合。而解题者的才能就在于组合的独创性。但也存在着某些普通的、相对简单的组合,它们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而言已经够用。对于这样的组合我们应当彻底加以了解并且首先试用,即使我们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不太显而易见的方法。

消去花哨让人犯怵的数学专业术语,回到定义上,看到客观事实的真正联系。(你看到WC你应该像想到厕所,然后,是排泄的地方,然后是具体马桶小便池,于是,就把WC这个专业术语消去,让花哨而让人反感的术语,变成了现实的联系,数学术语也是这样。)

数学中的专业术语有两类。有些作为原始术语不加定义而被接受.可是数学家却不关心他的专业术语有什么流行的意义,至少他主要不关心.数学定义产生数学上的意义。

消去专业术语。为了消去一个专业术语,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专业术语的定义;但仅知其定义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利用定义。我们在问题的概念中引入适当的元素。我们在定义的基础上建立所引入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完全表 了术语的含义,则我们就已经利用了定义。利用了定义,我们同时也就消去了专业术语。

刚才所叙述的过程可称为:回到定义去.用回到一个专业术语定义的办法,我们除去了这个术语,而代之以新元素和新关系。这在我们的问题的概念中所产生的变化可能很重要。无论如何,对问题的某种重新叙述,“问题的某种变化”是与结果密切相关的。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我们只知道概念的定义,别无其他,我们就只好被迫采用这定义。如果我们所知并不比定义为多,我们最好的机会可能是:回到定义去。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有关概念的许多定理,并且已有许多使用这些定理的经验,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找到一个涉及上述概念

合适的定理。

回到定义去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如果我们希望了解为什么字的定义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当首先认识到,字是重要的。如果不用字,不用符号或某种记号,我们几乎不能思维。所以,字和符号是有威力的。原始民族信仰字和符号具有魔力。我们可以理解这种信仰,但却不可苟同。我们应当知道在于字给我们提示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最终所依据的事实

因此,寻求字面背后的意义和事实是一种健全的倾向。对于回到定义去数学家寻求的是:掌握那些在专业术语后面数学对象间的实际关系;物理学家寻求的是:专业术语后面的明确实验;而具有某种常识的普通人则希望找出铁的事实而不仅仅为字面所愚弄。

决心,希望,成功

(按照《谁动了我的奶酪》观点,一些技巧不要问什么,记住使用,立即行动。)

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半心半意和懒洋洋地同意做一点事情,对于在教室中做代公式题可能是够了但是,去求解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需要坚强的意志才能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

决心随着希望与失望,称心与挫折而波动摇摆。当我们认为解答就在眼前时,决心很容易维持;当我们陷入困境,无计可施时,决心很难 持下去。

当我们的推 成为现实时,我们欢欣鼓舞。当我们以某种信心所遵循的道路突然受阻时,我们又不免垂头丧气,我们的决心也随之动摇了。

锁定你的目标

在科学工作中,决心的大小必须灵活地根据前景而定。除非你对一个问题有某些兴趣,你才去着手解答它;如果这问题看来有指导意义,那么你就定下心来认真地去作;如果它很有搞头,你就全力以赴。一旦你目标已定,你就要锲而不舍,但你的日标对你自己来说不可过高。你不要轻视微小的成功,相反你要追求它们: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问题,首先尝试解决某个有关的问题。

当一个学生的错误实在很大或者迟钝得令人恼火时,原因几乎总是相同的:他根本不想解题,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所以他对问题并未理解。因此,凡是真心希望帮助学生的教师首先应当挑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某种解题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当给学生一一些时间,使他下定决心,定下心来做他的功课。

数学好的人是坚强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的念头,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全力以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学生常犯的毛病

由于思想不集中而造成的对问题了解不完整大概是解题中最为常见的毛病。至于在制定一个计划并得到求解的一个总的概念这一阶段中,常见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毛病。有的学生没有任何计划或总的概念,就急急忙忙地选人具体计算和作图;另 一些学生则笨头呆脑地 等着某个念头的降临,而不会做任何事情去加速其来到。在实现计划阶段,最常见的毛病是粗枝大叶,不耐心检查每一步。根本不检查结果是屡见不鲜的;学生乐意得到一个答案,丢下笔结束,对于最靠不住的答案他们也满不在乎。

由于我们的知识是逐步增加的,我们对问题的概念在结束时要比开始时丰富得多,但现在它怎么样了?我们已经得到所需要的了吗?我们的概念足够吗?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对于求证题,相应的问题是:你是否利用了全部前提?

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以审查我们对问题的概念的完整性为目的。如果我们没有把任何主要的数据,或条件,或前提考虑进去,那么我们的概念肯定不会完整。但如果我们不体会某个主要术语的意义,则我们的概念也不完整。因此,为了检查我们的概念,也应该提问:你已考虑了问题中所包含的所有必要的概念吗?

你知道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吗?(我们要记住曾经发生过什么)

我们几乎不能想象有一个问题是绝对的新颖,和我们以前解决过的任何问题都不相似,都无关系;但若居然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它将是不可解的。事实上,当解决问题时,我们总利用以前解决的问题,用其结果或用其方法,或利用解决它们时所得到的经验。当然我们所利用的这些问题必须在某一方面与我们当前的问题有关。所以,我们提这个问题:你知道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吗?

画张图

检验你的猜

让几何图形帮助你思考

这个定理看起来比前一定理更好着手;当然,它较弱。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弄清楚它们是什么意思;我们应当有勇气更详细地去重新说明它。用代数语言去重新表述它一遍是有好处的。

已知的条件,用红色的笔写,未知的用黑色

为了强调不同线段的不同地位,你可以使用粗线或细线,实线或虚线,或者用不同颜色的线。如果你尚未完全决定采用某一根线作辅助线的话,你就轻一点画它。你可以用红笔画已知元素,而用其他的颜色来强调重要的部分

为了得到解答,我们必须从我们的记忆中汲取有关的知识,我们必须调动起我们记忆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知识的有关部分(“进展与成就”)。当然我们事先不知道哪部分知识有用,但是存在可能性,我们不应放弃探索。

集中注意力于我们的目标,集中意志于我们的目的,我们就会想出 到它的方式和方法。到目的的方法是什么?你怎样 到你的目的?你怎样才能得到这类结果?什么原因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你在哪里看见过这样一个结果?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人们通常怎么办?于是尝试想起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尝试想起一个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结论的熟悉的定理集中注意力于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尝试找出应该引入哪类问题,哪个早已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同未知数的)最适合我们当前的目的。

阿基米德是如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我们刚才提过,当阿基米德求球面积时,他并不知道任何有相同未知数而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但他却知道各种有相似未知数而早已解决的问题。有些曲面的面积比球面积容易求,它们在阿基米德时代已为人所共知,如正圆柱体的侧面积,正圆锥体的侧面积,圆台的侧面积等等。我们可以肯定,阿基米德曾经仔细地考虑过这些较简单的相似情况。事实上,在其解答中,他利用了一个由两个锥体与若于个圆台所组成的复合体来作为球体的近似(见“定义”,数学符号

对数学符号的重要性我们几乎总是不会估计过高的。说活与思维有密切联系,使用文字有助于思维,凡对严肃的数学工作稍具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用文字而只注视几何图形或仅演算代数符号也可以进行一些相当艰巨的思维。图及符号和数学思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的使用有助于思维。使用符号对于运用推理看来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符号看来象一种语言一种构造良好的语言,一种非常适合其目的、简练而准确的语言,其规则与常的语法不同

但在精确性很重要的场合下,我们必须小心选择我们的用词。在解题中,选择符号是重要的一步。应谨慎从事。我们现在花费在选择符号上的时间,以后可由避免了狐疑不定和混乱而节省下来的时间所弥补。此wai在小心选择符号时,我们必须把问题中需加符号的元素仔细想个明白。这样选择一个合适的符号可能大大促进了对于问题的了解。

一个好符号应该是不含糊的、富有意义的、便于记忆的;它应该避免有害的第二重意义而利用有用的第二重要意义;符号的次序与联系应提示事物的次序与联系。

当符号的次序与联系可向我们提示对象的次序与联系时,符号对于形成哉们的概念特别有用

聪明过人的孩子有时也会对数学符号反感

不但班级中最不可造就的孩子可能讨厌代数,甚至聪明过人的孩子有时也会对它反感。符号总不免有些武断和不自然;学习一种新符号对记忆是一种负担。如果聪明的学生不理解这种负担有什么好处,他就会加以拒绝。如果他没有充分的机会亲身体验到“数学符号语言有助于思维”,那么他讨厌代数是无可非议的。帮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经验体会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分析和综合-------原始人过河的故事(同济大学第四版关于二元函数泰勒级数的公式,刚开始引用的辅助函数,实际是在三位空间中,把相对xy轴变量的变动,归结为对角线的变动,然后,通过设比例的方式,同以表达了二元的分别变动,但是,他没有给出说明,我认为,违背了分析的精神,烂)

什么是综合?这就是一步一步地做完这些由分析所预见到的可能的计算。解题者完成他的问题并不需要什么新念头,计算各个未知数时只需要耐心与注意。

一个原始人希望 过一条小河;但他不能用通常的办法 河,因为昨晚已经涨水了。于是,河成为一个问题的对象;“ 河”即这个原始问题中的x。这个人可能回想起他曾沿着一棵倒下的树 过其它几条河。于是他到处寻找一棵合适的倒下的树,这就成为他的新的未知数y。他找不到合适的树,但有大量的树立在河边;他希望其中有一棵能倒下来。他能使一棵树倒下来横跨这条小河吗?这是个了不起的念头,并且这里有一个新未知数:用什么办法能弄倒这挺使之磺跨小河。

如果我们接受帕扑斯的术语,这一串念头应称之为“分析”。如果这原始人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分析,他可能就成为桥与斧头的发明人了。什么是综合?就是把念头化为行动。综合的最后一个行动是沿着一棵树走过小河。

解决实际问题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意见,即实际问题比数学问题需要更多的经验。这可能如此。但很可能,这种差别只存在于所需要知识的性质,而不是我们对问题的态度。在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们必须依赖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方面的经验,我们经常问这个问题: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只是形式上稍有不同?你知道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吗?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当我们处理纯数学问题时,我们不能放过这些问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应当改变这些问题的形式:你是否利用了可能对求解有显著作用的所有数据?你是否利用了可能对求解显著影响的全部条件?我们估量一下现成可用的有关资料,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再去收集一些,但最终我们必定要停止收集,我们必会在某处划地为界不再越雷池一步,我们不能不忽略某些东西;

进展与成就

你有任何进展吗?主要成就是什么?在解题过程中,你可能问自己或者问一个你督促其功课的学生。这样,我们惯于或多或少满怀信心地判断具体情况下的进展与成就。为了解题,我们必须具备本论题方面的知识并且必须对我们现有的,但原来属于休眠状态的知识进行挑选并收集相关内容。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在问题结束时总比开始时要丰富得多;增加了些什么呢?从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成功地汲取了什么呢?为了得到解答,我们必须回忆各式各样的基本事实。如果是个数学问题,则我们为了得到解答,必须回忆以前解答过的问题,已知的定理和定义。从我们的记忆中汲取这些有关内容可称之为“动员”。

工作进展的另一侧面是:概念变换的方式。收集了资料并进行加工以后,我们关于问题的概念在结束时比在开始时丰富得多了。由于我们想从初始的概念前进到一个更满足要求的、更适用的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观点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此问题。如果不“变化问题”,我们几乎不能有什么进展

1,困难的题目需要隐秘的、特殊的、独创的组合方式,解题者的才智在独创中显现出来。

2,成人也要学数学,欧洲人上班族很多学的。

3,心算,尽量少的用计算器,增加脑力,防止迟钝。

4,数学的灵魂在于思考

5,假如,以前基础的东西,你都掌握得很熟练,不用你操心了,你学数学的面貌会怎样。

6,数学家和学数学的人,是铸剑师和剑客的关系吗?

7,假如一个新的问题,无法用新的方法解决。那么,就只能用旧的方法解决了。而如果用旧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那么只能改变新的问题为旧的问题,或者把旧的问题加以改变,以适应新的问题。

8,能否把解题当成一种挑战。

9,不要怕麻烦,慢慢来。不要着急,慢慢来,学数学的人都是慢性子。

10,闲着没事,就做些最基本的题目吧。

11,假如有一个目标,你要登到哪里,需要很多的台阶,你可以一步步的爬上去,但是,如果感觉很困难,你肯定和以前的知识失去了联系

12,人在休息的时候,思维容易发散。

13,学数学,如同走迷宫,仅仅是错误常识的探索是不够的,还要总结归纳,找到规律。

14,遇到难题,思维要发散开,至少,要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15,学数学,狼的哲学,1,信心2,转,发现机会3,穷追不舍4,试探,试验

16,把题目的条件,写一写,列一列

17,不要坐在那里发呆,要动动手,尝试一下。

18,我整体的看看这一部分如何

19,倒着推导,倒着干

20,你些最基本的技术你熟悉马

21,看到它,我想到什么?

22,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绞尽脑汁吧。

23,人无法一下子弄明白一个公式定理。(如同打麦场,你无法一下子碾下所有的粒子)

24,数学灶,-------思维的连续聚焦和广博

25,just do it

26,做题,探索,有时候,要靠较好的运气

27,分析问题,step by step , one by one

28,画一个草图

29,主动学习,爱数学,爱思考。

30,塑造浪漫,不妨对一道你认为不会做的难题,列出所有可能,做他一天,直到思考出来为止。

31,数学教授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是,看吧,直到把这道题看穿。

32,解一道复杂的难题,往往要比容易题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对难题投入更多的时候,就怎加了解决的希望。

第二篇:波利亚《怎样解题》读后感

《怎样解题》读书笔记

“学习难,学习数学更难”,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大有谈虎色变的趋势。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别人却轻而易举地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你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有这么一个人,为了改变数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很早就开始探索数学中的发明创造,他利用在大学任教的机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的细致观察,认真研究了人们解题的过程,通过和一批数学大家的交流,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一篇著作,这本书指导了人们不仅仅是在数学中,乃至在任何其他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思维,引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学习中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个人就是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这本著作就是《怎样解题》。

波利亚(1887-1985)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上中学时,他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学生,但每当遇较难的数学题时,他也时常感到困惑:“这个解答好像还行,他看起来是正确的,但怎样才能想到这样的解答呢?这个结论好像还行,他看起来是个事实,但别人是怎样发现这个事实的?我自己怎样才能想出或发现他们呢?”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波利亚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累计以及与一批数学大家的交流,最终著出《怎样解题》这本书,一经出版,畅销全球。在这本书中,波利亚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这样做的?”这就是说,解题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个把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探索的过程。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成你自己的问题了”,“怎样解题表”是《怎样解题》一书的精华,这张表是波利亚在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表中所述看似很平常的解题步骤或方法,其实已包含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怎样解题”表将解题过程分成了四个步骤,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在这其中,对第二步

即“拟定计划”的分析是最为引人入胜的。波利亚把寻找并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二十三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操作。波利亚推崇探索法,他认为现代探索法力求了解解题过程,特别是解题过程中典型有用的智力活动。他说《怎样解题》这本书就是实现这种计划的初步尝试,“怎样解题表”实质上就是试图诱发灵感的“智力活动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表中所提出的建议和启发性问题吧。“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波利亚说他在写这些东西时,脑子里重现了他过去在研究数学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解决和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的总结。这正是数学家在研究数学,特别是研究解题方法时的优势所在,绝非“纸上谈兵”。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确或多或少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在解题时,为了找到解法,实际上也思考过表中的某些问题,只不过不自觉,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罢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能又忽略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细节。因此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思路,用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模仿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争取达到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程度。按波利亚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建议去寻找解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必将使自己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养成了有益的思维习惯。如果能在平时的解题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表,必能很快就会发出和波利亚一样的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在书中波利亚这样说:“一个重大的发现可以解决一道重大的难题,而在解答任何一道题目的过程中,也会有点滴的发现。”这句话颇有现实意义,人如果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发现题目的本质,就无法摒弃无关紧要的繁琐条件和层层陷阱,就无法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也就无从下笔解答题目了。他还认为当你解答的题目并不陌生,有些似曾相识的时候可能会不以为然,但你若因此而感到有兴趣,并被好奇所激发时,你的创造力将被激起,并被发挥出来;特别是如果你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方法做出时,你将饱含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你学习的热情和对问题探索的渴望。也就是说,学好数学不只在于练习、操作、演算,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萌发出的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自我归纳理解后的解题思路。书中还讲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解题应该进行怎样的指导,书的第一章节,为“在教室中”,分为“目的”“主要问题,主要部分”在“目的”这一节中,波利亚系统地指导了教师如何让帮助学生,他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生应当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自面对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帮助或者帮助得不够。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但若教师对他帮助过多,那么学生却又无事可干,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当不多不少,恰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学生不太能够独立工作,那么教师也至少应当使他感觉自己是在独立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不过,对学生的帮助最好是顺乎自然。教师对学生应当设身处地,应当了解学生情况,应当弄清学生正在想什么,并且提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者指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想出来的步骤。”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一些相同的问题,指出一些相同的步骤。例如,在大量的问题中,我们总是问:未知数是什么?我们可以变换提问的方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问同一个问题:求什么?你想找到什么?你假定求的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未知数上。有时,我们用一条建议:看着未知数,来更为自然地达到同一效果。问题与建议都以同一效果为目的:即企图引起同样的思维活动。在波利亚看来,在与学生讨论的问题中,收集一些典型的有用问题和建议,并加以分类是有价值的。“怎样解题”表就包含了这类经过仔细挑选与安排的问题和建议;它们对于那些能独立解题的人也同样有用。而在读者们充分熟悉这张表并且看出在建议之后所应采取的行动之后,他们会感到这张表中所间接列举的是对解题很有用的典型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在表中的次序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排列的。表中所提问题与建议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普遍性,当然,除去普遍性以外,它们也是自然的、简单的、显而易见的并且来自于普通常识。如果能够在遇到一些困难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能联想到与之相关却为我们所熟悉的内容,那么我们走的这条路也是对的。波

利亚指出,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教师试图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机会去模仿与实践。如果教师想要在他的学生中发展相应于“如何解题”表中的问题与建议的思维活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可能地经常而自然地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和建议。此外,当教师在全班面前解题时,他应当使其思路更吸引人一些,并且应当向自己提出那些在帮助学生时所使用的相同问题。由于这样的指导,学生将终于找到使用表中这些问题与建议的正确方法,并且这样做以后,他将学到比任何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将此联系到实际中的数学学习问题,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都比较的定式化,特别像是数学物理等理科,教师运用题海战术,学生只要多做多练,甚至背好题型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但是学生很难出于自己的兴趣去解题,解题更多地被当做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的运动而不是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去解决。作为一名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我想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太多,不仅仅解决了自身的学习问题,激发了自己对于解题的兴趣、学会了如何运用“怎样解题”表中的步骤解决问题,更学会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教育学生,读完这本书,我获益匪浅。

第三篇:从波利亚怎样解题

从波利亚《怎样解题》

谈数学学习的习惯培养

沈 斌

摘要:运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来指导数学教学,揭示解题过程的思维训练全貌, 暴露数学学习核心问题的本质,以增进教学效果,同时, 在解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解题能力,而且养成有益的思维习惯,进而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这是比任何具体的数学知识重要得多的东西。

关键词:怎样解题表职业中学学习习惯

正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的职校数学教学面临着一种困境,学生生源质量差且参差不齐,经常听到有教师怨言:“这些学生怎么教呵!”学生基础比较差这是事实,是不是学生智质差?不是,学生也聪明,活泼好动,究其原因是职业中学学生大多,数学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被动等,他们不懂得怎样去思考问题, 怎样将己知未知联系起来, 甚至搞不清已知是什么,总之他们不会学习或者说解题不知从何入手。对于教师而言,面对着一个班级里有许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如何上好课的确是一大难题,如果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模式,其结果只能造成师生互怨。

二、波利亚《怎样解题》的启示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这本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这张表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

波利亚把他本人数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集中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怎样解题”表上。在这张表中, 他按照逻辑思维的顺序和出现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搜集了一系列公式化了的指导性意见, 提出的方式也十分灵活, 有时用建议的口气, 有时则用引导性问题的办法, 尽量顺乎自然, 使学生感到这些意见真是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了, 这就是他们自己所要说的话。波利亚说: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教师对学生应当设身处地,应当了解学生情况,应当弄清学生正在想什么,并且提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者指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想出来的步骤”。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教学思想使我受到启示,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大步骤,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应用《怎样解题》思想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一)通过审题, 弄清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的习惯

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什么,并能找出已知条件,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问题创造良好的前

提条件。对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数学教师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提醒学生这样尽力去做, 那么我们的学生不管他对每一道题目是否审的清楚, 但一定可以在这种过程中培养起先弄清问题,分析已知条件的习惯。

例 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垂直于这条直线的平面必垂直于这个平面.讲解第一步、弄清问题:

你要求证的是什么?

要求证的是平面与平面垂直.已知些什么?

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 另一个平面垂直于这条直线.可以用数学语言来叙述题意吗? 可以画张图吗?

已知: 直线a∥平面α, 直

求证:平面α⊥平面β.效果:通过以上的审题和分析

了题意并数学化,同时大脑中有了

(二)通过探求解题方法,培

习惯

在波利亚的解题表中,拟定计划是关键环节,“拟定计划”的过程是在“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拟定计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变换问题的过程,把复杂的问题向简单的问题转化,陌生的问题向熟悉的问题转化,最终把待解决的问题化归为已解决的或易解决的问题,这样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拟定解题计划的习惯。学生有了计划, 就不会拉下已知条件, 就会考虑解题的优先顺序,有清晰的目标,就可以通过计划的实施来实现解题的目标。

讲解第二步、拟定计划:

怎样证明两个平面垂直?

要证明平面α⊥平面β, 只要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可。

怎样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呢?

由直线a⊥平面β, 根据直线和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只要在平面α内找到一条和直线a平行的直线, 这直线必定垂直于平面β。

怎样在平面α内找到这条直线呢?

而由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 只须过直线a任意作一个平面γ和平面α相交于直线b, 则交线b⊥平面β, 由此可证明结论成立.解题计划:直线a∥平面α,可找平面α内的直线b,a∥b可得直线b⊥平面β,b⊥平面β且平面α经过直线b结论可得证。

(三)通过实现解题计划,培养学生将计划付诸实现的习惯

想出一个计划,产生一个求解的念头是不容易的,要成功,需要有许多条件,如已有的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等。我们要把来之不易的好计划好念头付诸实现,在解题计划的实现过程中我们必须充 a线a⊥平面β.已知条件,使学生弄清一个立体模型.养学生拟定解题计划的实细节并耐心地检查每一个细节,直到每一点都完全清楚,没有任何可能隐藏错误的含糊之处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恒心,要时时提醒学生自己解题的计划是什么?按照解题计划坚持让学生检查每一步骤,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因他们的关键是踏踏实实的做每一件事情,将计划执行到底。

讲解第三步、实现计划:

证明:过直线a任作一个

直线b

直线a∥平面α a∥直线a⊥平面β

b⊥平面β  a平面γ, 和平面α相交于而平面α过直线b,则平面α⊥平面β.检查: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直线和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三个定理清晰保证每步成立。

(四)通过解题回顾, 培养学生主动回顾反思的习惯

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 当他得到问题的解答, 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下论证后, 就会合上书本, 找点别的事来干干。这样做, 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介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如果在获得正确答案后就此终止,不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如果在每一次解题以后都以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同时可能会产生创新的好念头。因此,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加强正确的解题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

讲解第四步、回顾:

回顾解题过程可以看到, 解题首先要弄清题意, 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同时又要及时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 来拟定出一个成功的计划。此题我们在思维策略上是二层次解决问题, 首先根据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找到直线b, 然后根据直线和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证。

四、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摆出良好姿态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一书中自始至终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的思想。因此,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起为学生服务观念, 摆出良好姿态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学好的。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不能带有偏见、抱怨和漠然的态度,应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本着这样一种观念,就会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处处感到被信任的氛围,没有怀疑,只有理解,其结果则会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强自律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1、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

下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使自己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经常用商量的口吻进行教学。

3、要正视学生的潜能,承认学生能主动发展,视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发现、创造的过程,而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

参考文献:

G.波利亚著<<怎样解题>>阎育苏译

<<数学解题思维策略>>刘云章 赵雄辉 编

从<<怎样解题>>谈例题教学何双谊高中数学教与学202_ 年第12期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罗增儒

罗新兵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_ 年第4期

第四篇:波利亚教我们怎样解题

波利亚教我们怎样解题

-------送给渴望学好数学的同学

乔治·波利亚,美籍匈牙利人,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数学家,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方法论大师。波利亚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学知识,先学方法。他的这些解题的方法,对我启发很大!所以特意摘录给同学们看看,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第一步:你必须弄清问题。

1.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

2.画张图,将已知标上。

3.引入适当的符号。

4.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

第二步: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1.你能否转化成一个相似的、熟悉的问题?

2.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这个问题?

3.回到定义去。

4.你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5.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条件?

第三步:写出你的想法。

1.勇敢地写出你的方法。

2.你能否说出你所写的每一步的理由?

第四步:回顾。

1.你能否一眼就看出结论?

2.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论?

3.你能否把这个题目或这种方法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

第五篇:运用波利亚_怎样解题表_

百度文库专用

运用波利亚“怎样解题表”

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

(原载《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2_年第11期)

时红军严晓凤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和技能技巧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必须通过解题教学来实现。而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方法和套路,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运用波利亚“怎样解题表”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

【关键词】

怎样解题表解题教学数学问题

乔治·波利亚(G.Polya,1887-1985年)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数学解题方法论的开拓者.他十分重视解题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对解题方法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绘制出举世闻名的“怎样解题表”,被各国数学界奉为解题宝典.“怎样解题”表的主要内容,分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阶段。弄清问题,即明了已知数、未知数和条件;拟定计划,即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或者考虑辅助问题,并具体拟定一个求解的计划;实现计划,即实现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回顾,即验算所得到的解,并将结果和方法试着用于其他问题[1]。每一个阶段又有一系列启发性问句。譬如:未知数是什么,(在证明题中要求证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能利用它吗、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你能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吗,等等。

数学解题教学不同于平常的概念教学,它是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一些特殊方法来解数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数学素质,是目前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试图对如何利用波利亚“怎

样解题表”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弄清问题”阶段,重述问题,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文字叙述。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叙述题目,并能够指出问题的主要部分。

其次,要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数学问题的给出是通过“数学语言”达到的。符号语言简洁抽象,图形语言直观形象,而文字语言则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数学语言的转换来培养学生好的审题习惯,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例如:对于文字应用题,可以指导他们借助图像、图表将题目中条件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将冗长拗口的文字叙述,直观的体现在图上,一看就能明白。这样用简洁明了的图形呈现的视觉形象进行问题表征,能简化看似复杂的问题,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再如:对于几何题,要求他们尽量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标在图上,这样文字与图形相结合,就不用看一下题,看一下图,分散时间和精力了。

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已知条件与所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挖掘题

3nn中的隐含条件。如计算C383n+C21n,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也有学生用组合数公

式展开后一看烦琐而丢笔,其实在组合数公式Cm中隐含着限制n38n3n可求得n=10.条件mn且mN,nN,所以先解不等式组即3n21n

二、“拟订计划”阶段,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传授解题策略

很多时候,解题的过程并不是从已知条件到问题目标,而是从问题目标层层向上反推的过程,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分析课文内容似乎顺利流畅,讲解例题、习题似乎一气呵成。然而,这种表面上的“顺利流畅”,其实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也可能掩盖教师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曲折或失误。这就容易给一些学生造成错觉:“为什么老师这么聪明,我这样笨?”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

有些教师愿意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学生问到某些较困难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和学生共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们不但有机会学习数学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原来数学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遇到挑战,也会经历曲折与失误。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观,树立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时,他常常把

自己置于危险困难境地,对要讲的内容总是现想现推。这样一来,就使得同学们有机会瞧一瞧高明的数学思维过程如何进行,数学家是如何接受困难挑战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时候,失败的教训往往能让成功的过程更加深刻。例如,求函数yx24x22x10的最值。第一次探索:解析式右边含根式,常用方法是将两边同时平方,得

y22x22x142x24x22x10,经过一次平方后右边仍然含有根式,还得再次平方。可是再平方一次后会出现x4项,运算非常麻烦。因此不得不转入第二次探索阶段。

第二次探索:通过观察发现右边的被开方式是二次式,能配方。

配方的结果是yx24(x1)29,进一步变形为y(x0)2(02)2x(1)]2(03)2

由此可看出,这个式子表示直角坐标平面内x轴上的点P(x,0)到两点A(0,2),B(1,3)的距离之和,通过画图就可以找出最小值,判断无最大值。这种解题方法确实巧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而不向学生暴露探索过程,学生只能陶醉在美的享受中,而受益甚微。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在解题时由“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

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数学解题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把解题过程概括、提炼,形成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传授中学数学解题常用的解题策略:模式识别、问题转化、以退求进、正难则反等等。

三、“实现计划”阶段,加强基础教学,善用一题多变加深和提高解题能力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规范运算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品质。在运算训练中,要抓好教师板书、学生板演、平时作业等环节,对解题格式、解题过程要作严格的规范;要帮助学生克服运算的惰性,鼓励学生敢于运算、合理运算、认真运算,不怕麻烦;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认真审题、不认真分析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2、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强化运算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区分邻近概念,对基本公式、法则透彻掌握。如运用公式和法则的错误:(ab)3a3b3,loga(MN)logaMlogaN等。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理解—掌握—熟练的要求,编写一些使用概念较多、形式

较灵活的习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为运算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

3、在教学中利用变式教学,将题设条件或结论作相应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梯度设置变式题。如对那些铺垫题、迁移题、深化题的练习,会使学生快速反馈,并能通过变式练习,将所学知识串成一线,联成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如在讲解二次函数闭区间上的极值时,设置变化题组:(1)铺垫题:求下列函数的极值。①yx22x3,x[0,3]②yx22x3,x[2,0]③yx22x3,x[2,3];(2)迁移题:求函数

(3)深化题:求函数ysin2x4acosx3,x[0,3]yx22ax3,x[1,3]的极值;的极值。显然,通过题组的练习,使学生总结归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极值的求解方法,得到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

四、“回顾”阶段,加强解题后的反思教学

所谓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了数学问题后,通过对审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途径、题目结论的反思来进一步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开发学习者的解题智慧,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地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强化和揭示,对它的内容、规律、运用等有意识地适度点拨。在解题后,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反思:

1、反思审题过程。对审题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活动完成后,对自己最初审题时在理解题意过程中是这样“获取信息”进行再思考。特别是对那些有过反复曲折过程的问题进行反思,比如获得过哪些信息?遗漏过哪些信息?为什么会遗漏这些信息?题意中的哪些信息是自己比较清楚的,哪些信息自己还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是被题目表面形式所迷惑,还是遗忘了?对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哪些关系没有发现,关系转化是否有错误?对条件和结论是否作过适当讨论?讨论是否全面?以后在理解题意时应该怎样去做?等等。

y3集合N例如:设集合M(x,y)|(a21)x(a1)y15,a1,(x,y)|x2

且MN,求实数a的值。错解:M(x,y)|(a1)xy2a1,要使

(a1)xy2a1无解,所以a满足条件MN,就是使方程组2(a1)x(a1)y1

5a112a1,解之,得a1。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集合M的转化是215a1a1

否是等价变形?它与由x3得出x6有何本质区别?由方程组无解得出2

a112a1的根据是什么?(两条直线平行)(a21)x(a1)y15一215a1a1

定表示直线吗?

2、反思解题思路。做完一道题后,应考虑能否根据该题的基本特征与特殊因素,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路,也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一般的,学生学会的第一种解题思路是老师交给的,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信和依赖这种思路,然而在解题实践中,解题的思路常常不止一条,当原来的惯用思路受阻时,学生就会开始迷茫。这就需要老师在解题教学中,指明多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找出新的解题思路,这有助于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由局部向整体发展。同时,在做完一道题后,应认真分析解题过程有没有思维回路,哪些过程可以合并或转换,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样的反思,有助于缩短解题长度,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促进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例如已知|a|1,|b|1,求无穷数列:1,(1+b)a,(1bb2)a2,(1bb2b3)a3,„的所有项之和。大多数学生从分析通项入手来解答:an= 1bn

n1an1b(1bbb)aa(ab)n1,所以所求数列所有项之和为1b1b1b

1bS(1aa2an)[1ab(ab)2(ab)3] 1b1b

111b1 1b1a1b1ab(1a)(1ab)233

该法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易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但解题过程较长且有一定的计算量,易于出错。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将已知题目与过去学过的知识比较联系,若注意到题中含字母a恰好构成等比数列,联想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便可得到如下简洁解法:设

S1(1b)a(1bb2)a2(1bb2b3)a3,则aSa(1b)a2(1bb2)a3(1bb2b3)a4,两式错位相减,即可求得S。通过这一反思,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广阔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3、反思题目结论。事实上,就问题解决的一个周期而言,问题是问题解

决的端始,而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一个新问题的产生。在做完一道题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思考该题所得出的结论:能否检验这个结论?能否以不同的方式来推导这个结论?能否在其他的问题中应用这个结论?能否从其它的角度重新审视题目,将问题的结论进行推广?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如已知圆(x2)2y21与抛物线y22px(p0)有公共点,求p的范围。这个问题在众多学生心目中是一个简单问题,他们知道两曲线公共点的问题等价于两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的问题,从而容易由方程组有解得出0,进而求出错误答案0p2或p2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从图形上检验你的结论?为什么p2不可能?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最终发现方程组有解且1x3,从而得出正确答案(0p2)。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谈到: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继续观察,就能发现一堆蘑菇。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组合,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炼和升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平台,优化解题过程。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使学生完成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过程,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G.Polya著,阎育苏译.HowtoSolveIt[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2]刘云章,赵雄辉.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3—4

[3]苗建成.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J].数学通报, 202_年46卷1期.54—56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http://shop63695479.taobao.com/

怎样解题 波利亚 摘要[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