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推荐5篇]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17-1124959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1 11:54: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

论文题目: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辅导老师:完成日期: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粮油食品学院粮食工程1101班董红兴***3.5.1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肩负起这一重任呢?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呢?以下为我对这方面问题看法: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如何肩负历史使命的: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看看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意义。在前人的经验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之下,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归结如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须的,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一个合格的中国大学生就必须要摆正自己的政治态度,必须牢记中华民族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屈辱史,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牢记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在此前提下才能做到兴国、强国。

近些年,在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考GRE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了许多有为青年奋斗的最高目标。谈到底,有些人的学习目的无非是为了出国。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其实并不是件坏事。但不少人却是“一去不复返”,宁愿在西方国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国效力。国内有项统计,八十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6名赛手,当今除一人仍在上海,一人不知去向,其余4人全在美国。当初,微软要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下就用高薪网罗了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十几名科学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往往只落得“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结局。如此如何强国?所以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政治和业务全面发展,要注重理论的基础地位、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在于理论的认同;要注重改革开放之路艰辛探索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应与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有机结合;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学科,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要实现文化强国就必须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决定着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必须要做的。首先,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需要;其次,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化人”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再次,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保证。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大学生该如何如何文化自觉呢?

第一,注重自主能力培养:

“自知之明”,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辩证取舍,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与时俱进,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

第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

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家园;把校园建设成为进行文化思考、催生先进文化的阵地;把校园建设成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文化强国建设使命人才的摇篮。当然要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仅仅靠我们自己是不够的,还需要前辈先人对我们的指导以及党和国家的支持,所以我们要虚心接受前辈先人的指导,聆听他们的教会。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文化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一个国家要成为文化强国即“拥有自己国家特殊文化符号的商品,文化固定遗产,和深入让他国了解熟悉的文化知识传承”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成为了文化强国,同样成为文化强国他肯定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如我们所熟知的韩国美女,美国可乐,法国美食,德国制造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就代表着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同样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文化强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自我意识,不卑不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名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荐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得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具体还要做到: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

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识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

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如何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当代大学生如何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起了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华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如何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硬实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在重视“软实力”的发展,把建设“文化强国”作为六中全会的专门议题。

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人性泯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关这方面的负面报道诸见报端,典型的个案更是不胜枚举。基于此考虑,更好地凝聚人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六中全会才把建设“文化强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文化建设有其重要意义。

一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精神稍有懈怠,就会面临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危险。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明确科学发展的理念,理清发展思路,达成发展共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的步伐,昂首阔步“十二五”。

二是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曾明

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秀文化成果,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一直追求的目标。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丰富人民的精神内容,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培育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三是党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我们党走过了风雨历程的90年,文化建设在党的先进性中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了先进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就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品质,党就有生命力,党的事业就会辉煌。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的硬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的软实力。只有牢牢把握世界发展的这一趋势,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切实走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大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有机会充分接触国内外的各种文化,应该是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

第二,大学生处在其人生阶段中学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兼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创造能力,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当我们面临的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传统文化的流失,国际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透等严峻问题时需要大学生承担其历史使命,要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身体力行。

三.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强国中应有的作为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 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 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大伙儿面前应有尽有,大伙儿面前一无所有;大伙儿正在 直登天堂;大伙儿正在直落地狱。(---《双城记》狄更斯)

正如同狄更斯所说的一样。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处在一个世界物质充足,信息和 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在多变的世界环境适者生存的真理让我们在不断追求自身 价值提升的同时也不停的灌输我们在知识取舍里狭隘的世界观。因为自身的发展 在任何时候无疑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追求着当下最热门的行业,啃着苦涩无 味的书本僵死的吞咽知识。无可指责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我们延续将近几百 年。唯独可惜的再多得知识对我们仅仅是一块叩开未来“美好”生活的砖石。当 外来先进的知识与科技的创新,我们除了无能的抱怨传统的教育体制从来不在自 身寻找出口,寻求帮助;国外的时尚潮流,我们更是无力抵抗,任其对我们洗脑 还乐不思蜀。

文化强国不止是继承发扬我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中使传统文化不失本 体特色与国际接轨,用创新带动国家发展。我们喊着创新不再仅仅是教育或工作 技术中的创新,如果思想上的创新无法实现前面两者在怎么完美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

即便在大学里,专业知识给我们未来打下结实的基础。我们第一次真正有了自由 的时间去塑造自己独有的人格和思想。成长在这几年中似乎完全属于加速的状 态。头一次我们开始与长辈的生活理念靠近,社会观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 放弃了幼稚的思维,但也让我们失去了梦想。没有人去怀疑我们潜在的能力,只 是随着时间的拉长我们自己在否定自己。社会固有的传统理念让我们相信活着当 下才是真实,过去的壮志豪情现在看看无非不是自己胡思乱想时的美梦。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乔布斯)我们已经无力去改变过去教育中的失误,既然懂得活在当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去 改变自己。从大的方面讲文化传统是我们作为中国大学生精神支撑的脊梁柱。中国是社会主义国 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始终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 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 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在此基础上 人民才可能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团结。在国家稳定发展的环境下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 水平才会提高,文化修养才可能不断加强。个人的思想发展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专业知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何时评定个人能力,专业知识熟练程度都很 重要。没有人可以凭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成绩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 小时定律。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 个

小时。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10000 小时定律,对“天 才”作出了的诠释,即所谓“天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取得的,而后天的学习、训练必须 是一个自觉的、刻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 10000 小时以上的时间。同样兴趣也很关键。如果此时的专业是你感兴趣的那你已经成功了百分之三十; 如果不是就自己去寻 找,发掘。长时间的接触后你总能找到与自己感兴趣有关的亮点,激发自己潜能 去深入理解探究。不要一味的否定自己,守住自己的梦想。如果将成长比作一道算术题,从小我 们就在解算不同的答案。一次次的改变无非不是为了得出自己满意的结果。可是 我们要知道这将会是永无终止的。我们日渐成熟的思想不仅是从自己过去浅薄的 思维中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告诫我们,万物变化不定,记得坚持自己最初的选 择。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不过像光明与黑暗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目标的所 在,适时学习总结;更改不定的结果不代表我们的初衷就是错的。中国是一个古 老的国度,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他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的精髓;中国也是一个年轻 的国家,在新世纪发展的大潮中他必须如同一个初学者抱有百分之百的激情去融 入,探索,学习。而这份不灭的激情来源于每个国民心中的梦想,去带着自己最 淳朴的热爱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祖国谱写不同的篇章。

文化强国虽说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言论,却在不停地警示我们,创新在现在世界 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我们有着先天稳定的国家环境做基础,等待我们的是世界发 展潮流不可逆转的机遇,创新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有力的武器。重新认识好好利用 她为自己的未来开启一片不一样的天空,为祖国开启一个不一样时代。

第三篇:浅谈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11电子科学与技术(6)3111008618 关继业

浅谈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最强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全面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扬起以《决定》为中心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旗帜,把精神具体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高等学府充满和谐与特色的优良校园文化氛围。[1]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以下几点初步的学习认识。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认识的深化、对文化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心已定,并且充满了信心。我们要按照《决定》确立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办法等,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开启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深入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学科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的疏导中。

这是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归属,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和价值,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动,所以人的任何行为都能找到它文化的根源。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化象征着智慧和品位,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魅力。文化特征又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若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保存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首要的前提。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多样文化的交流与碰撞。[2]

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因素很复杂,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心理问题更趋发散性和多样性。胡锦涛总书记出席清华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殷切希望当代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前进道路。文化强国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使命。

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深层次理解和交融的桥梁与纽带。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在这方面,大学特别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最有条件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的、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引导。学校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又是思想建设的阵地,具有孕育和创造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职能,应努力担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创造和传播的先锋。

要使学校担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就必须确保学校所造就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更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境界。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为此,学校要牢牢抓住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重要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在教师中要以落实“爱生承诺”为契机,树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思想,确实担负起教育和转化每一个后进生的职责,使教书育人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活泼、文明高雅的活动,通过举办校艺术节创设舞台,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要抓好文明学生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中的先进事迹去占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3]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主要解决知识为谁所用的问题,其中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内容;二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主要是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化知识等;三是科技创新素质, 主要指的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四是身心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除此之外, 在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发

[4] 展的大背景下, 对加强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文化价值的阐述、维护和传播上起着重大的作用,现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变迁,追根溯源,也是从知识阶层逐渐向全社会渗透的。”[5] 【参考文献】

[1]胡燕.学习《决定》精神扬起校园文化建设旗帜[N].商情.202_(10)

[2]潘衍习.主流文化与文化之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_.05.11(11)[3]廖艺挺.实践“三个代表” 培育优秀人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_.09.21(12)[4]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_(5)[5]李梦云.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思想述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6)

第四篇: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最终版)

浅谈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最强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全面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扬起以《决定》为中心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旗帜,把精神具体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高等学府充满和谐与特色的优良校园文化氛围。[1]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以下几点初步的学习认识。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认识的深化、对文化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心已定,并且充满了信心。我们要按照《决定》确立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办法等,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开启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深入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学科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的疏导中。

这是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归属,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和价值,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动,所以人的任何行为都能找到它文化的根源。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化象征着智慧和品位,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魅力。文化特征又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若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保存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首要的前提。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多样文化的交流与碰撞。[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使命。

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深层次理解和交融的桥梁与纽带。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在这方面,大学特别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最有条件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的、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引导。学校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又是思想建设的阵地,具有孕育和创造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职能,应努力担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创造和传播的先锋。

要使学校担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就必须确保学校所造就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更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境界。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为此,学校要牢牢抓住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重要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在教师中要以落实“爱生承诺”为契机,树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思想,确实担负起教育和转化每一个后进生的职责,使教书育人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活泼、文明高雅的活动,通过举办校艺术节创设舞台,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要抓好文明学生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中的先进事迹去占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3]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主要解决知识为谁所用的问题,其中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内容;二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主要是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化知识等;三是科技创新素质, 主要指的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四是身心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除此之外, 在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发

[4] 展的大背景下, 对加强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文化价值的阐述、维护和传播上起着重大的作用,现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变迁,追根溯源,也是从知识阶层逐渐向全社会渗透的。”[5] 【参考文献】

[1]胡燕.学习《决定》精神扬起校园文化建设旗帜[N].商情.202_(10)

[2]潘衍习.主流文化与文化之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_.05.11(11)[3]廖艺挺.实践“三个代表” 培育优秀人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_.09.21(12)[4]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_(5)[5]李梦云.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思想述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6)

第五篇: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五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全党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同志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但要有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中华民族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们走自己的路才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现在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文化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愈加凸显。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发力,采取多种方法,有力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同志从我们党执政安危的高度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他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敌对势力一直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选中意识形态领域作为一个突破口,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否则就要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他要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增强阵地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习近平同志严厉批评一个时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政治敏感性、责任感不强,党的意识淡漠等突出问题,强调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党校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党校姓党,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哲学社会科学要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他特别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的“催化剂”。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这个原则和制度不能变。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同志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要高度重视网络斗争,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各级党委都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注重同思想界、理论界、知识界等方面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工作安排,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他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习近平同志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他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传播主流价值。他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少年儿童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青年要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他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要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他特别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精辟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他强调:要理直气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对这些领域的工作,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明确要求。

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他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要坚持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他特别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客观看待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视公共外交,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这些丰富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