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鄂州市梁子湖风景区资源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5篇)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8-743792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1 20:54: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鄂州市梁子湖风景区资源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鄂州市梁子湖风景区资源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按照武汉市和江夏区“十二五” 发展规划,结合梁子湖风景区 “十一五”发展的现状和“十二五”发展走势,制定本《规划》。

一、梁子湖资源概况

第一,梁子湖是武汉市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地

梁子湖是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东连鄂州、西接武汉、南衔黄石,距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城市均在50公里以内。梁子湖全湖42余万亩。在武汉市江夏区域有32万亩,占梁子湖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流域面积3265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二大、蓄水量第一的淡水湖,武汉“1+8”城市圈的中心湖,也是亚洲湿地保护名录上保存最好的湿地保护区之一,景区资源条件十分优越。湖南北宽为22.5公里,东西长为82.2公里。流域面积3260平方公里,容量为7.59亿立方米,常年平均水深3米。梁子湖属破碎性湖泊,岸线长达636公里,在同面积的湖泊中十分罕见。是武汉市战略备用水源基地。

?目前,江夏梁子湖水质仍旧保持着国家Ⅱ类可直接饮用水标准,是我国城市型湖泊当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

第二,水质保护优良

作为目前全国水质保护最好的两个淡水湖泊之一,江夏区梁子湖Ⅰ、Ⅱ类水质面积达到85%以上,并常年保持Ⅱ、Ⅲ类水体,被列为武汉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和Ⅱ类水源保护地。第三,土地利用严格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标准执行

梁子湖风景区托管区域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2平方公里。八个村耕地面积15171亩(其中水田9125亩;旱地6046亩),山林16949亩,水面(塘及湖汊鱼池)5805亩,荒山荒滩7704亩。

第四,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系统完整,物种丰富

林地覆盖率40.5%。野生生物资源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生物有25种,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9种。梁子湖因其动植物的多样性与完整性,被专家学者称为“武昌鱼故乡”、“化石型湖泊”、“物种基因库”和“鸟类乐园”。

二、“十一五”期间梁子湖保护和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梁子湖风景区管委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区,把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实现了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步双赢。在梁子湖风景区发展过程中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农业发展迅速,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2010年,梁子湖风景区管委会可实现财政收入56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4亿,农业增加值达1.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88元,主要经济指标大幅长。此外,梁子湖风景区下属多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自主注册品牌“梁子湖牌”商标获湖北省品牌商标,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随着梁子湖风景区龙湾度假村、新华农业园等本土企业提档升级,游客日益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旅游收入达1800万元,接待游客数量约2万人。第二,发展环保型产业,践行低碳先行的科学发展。

引入风能提水、燃气游艇、新能源利用示范和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梁子湖风景区南咀村整村推进沼气示范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50户,普及率达到65%),在老屋陈湾58户全面推行太阳能热水器,为湖区新能源利用提供了样板。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风景区的品位,凝练了环境品牌优势。

第三,制定南北咀详规,高标准地制定产业引导的控制性规划。

通过规划与控制,力图将梁子湖风景区打造成为:以城郊休闲旅游地为主要形象,以湿地风貌为特色景观,融合楚文化与梁子湖本土文化,风景优美、环境和谐、特色鲜明的综合休闲旅游风景旅游度假区。目前《江夏梁子湖风景区南北咀近期规划》已完成,中心区9.98平方公里总

体规划已于2007年9月10日由武汉市规划局下发“武规函[2007]36号”文件批复;北咀2.2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于2008年5月22日由区人民政府下发“夏政土字[2008]70号”文件批复;景观规划、市政规划、总规区域环评可行性论证初审已完成。

第四,联合科研机构,提高发展中的技术含量。

引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技术力量,重点建设生态渔业研究中心、淡水水生生物科普展示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淡水渔业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等,为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坚强有力的高科技技术支撑。

三、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总要求,以创建生态示范景区为己任,以保护和恢复梁子湖原生态湖泊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移,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家园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打造独具梁子湖风景区特色的生态新家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努力探索实施“两型”建设示范区,既有效保障湿地生态功能,又充分利用湿地生态优势,促进梁子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基本原则

1.以旅哺农,以农撑旅,体现科学发展观。

2.注重保护,兼顾效益,体现可持续发展。

3.统筹业态,整体布局,体现低碳产业结构体系。

4.坚持品质,做高起点,体现区域高端发展新要求。

5.融入人文,创新理念,体现前瞻性和实用性。

6.政府指导、公众参与,体现经营运作的市场新。

五、发展定位

1.整体发展定位

把梁子湖打造成全国湖泊流域综合保护与开发示范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全国其他湖区综合保护与开发发挥示范作用。

2.分领域定位

⑴武汉“1+8”城市圈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发挥保障武汉市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⑵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切实保护梁子湖“一湖清水”,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和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就;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梁子湖生态经济区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

围绕上述定位,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

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梁子湖原生态湖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具体来说:

1.农业经济增长目标:到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3亿元,年均递增7%;实现

农村人均纯收入11306元,年均递增8%。

2.旅游发展目标:

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以梁子湖广阔的湿地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为依托,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及4A级景区。省级层面:以太阳能光伏项目为依托,打造湖北省级太阳能公园,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基地。武汉市层面:以梁子湖优越的休闲度假条件和方便适中的区位为基础,打造武汉市民近程休闲度假“后花园”。

3.结构调整目标

2009年,农业在本区总产值的比重为61.8%,工业比重为15.6%,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3.6%。在规划期,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渔业为主向多种产业转型,通过发展旅游休闲、风光农业、文化创意、科研科普等产业,使得非农产业在地区总产值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

4.生态保护目标

规划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江夏梁子湖生态保护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名称(单位)国家生态区指标

经济发展(生态

经济)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达/欠发达地区)(元/人)≥33000/25000年人均财政收入(发达/欠发达地区)(元/人)≥5000/380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发达/欠发达地区)(元/人)≥11000/800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发达/欠发达地区)(元/人)≥24000/180005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2单位GDP水耗(m3/万元)≤150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20

环境保护(生态

建设)8 森林覆盖率(平原地区)(%)≥18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5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Pm10、SO2)(mg/m3)≤0.10

≤0.06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且城市无超4类水体噪声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COD)(千克/万元GDP)<4.5(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0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0,并无危废排放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12农村生活中新能源所占比例(%)≥30秸秆综合利用率(%)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90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8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千克/公顷)<25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农村污溉达标率(%)100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受灾损失率)(%)<10

社会进步(生态

文化)27 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初中教育普及率(%)≥99城市化水平(%)≥50恩格尔系数(%)<40

贫困人口比例(经济发达地区)(%)<0.2

基尼系数 0.3~0.4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85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95

指导指标 35 水面积率(%)≥30

体育普及率(%)>90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95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普及率(%)>75

注:(1)不超过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2)除注明外,经济指标和环保指标均为在地化统计数据。

重点项目布局:

从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目标出发,用3年时间把北咀板块打造成国内领先的一流生态主题公园精品景区,基本形成一日游体系,建成武汉市中远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知名目的地;用5年时间,将梁子湖风景区打造成以碧湖连天的城郊休闲旅游目的地为主要形象的,以湿地风貌为特色景观的,融合楚文化与梁子湖本土文化的,风景优美、环境和谐、特色鲜明的综合休闲旅游度假区,把梁子湖风景区打造成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景区、武汉市的后花园和旅游休闲圣地。力争以梁子湖为龙头,推动大梁子湖生态主题公园的建设,建成环梁子湖生态旅游经济圈,最终将梁子湖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近期梁子湖风景区资源保护和发展建设分三期实施,即:

第一期:完成龙湾渡假村、紫湖长滩?鱼文化休闲公园、太阳能光伏电站、武汉现代渔业研发基地、天子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造工程、北咀村新村、垃圾填埋场、风力取水及风光互补路灯等在建项目的建设,预计一期工程投资92380万元,于2011年前建成并投入运营。

第二期:梁子湖农家乐园(含中央商务区)、水云天养生休闲园、龙湾渡假村二期、南咀区域秋水长天渡假村项目及湖泗古窑址陈列馆、新华村聚居点、保福祠新村、南咀村新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预计二期工程投资75620万元,建设期三年,即2011年开工,2013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

争取引进并完成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五个生态保护工程,如梁子湖北咀湿地公园等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预计工程投资21698万元,建设期2年,即2012年开工,2013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营。

第三期:启动青山岛生态休闲岛项目和保福原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即2013年开工,2015年年底投入运营。

七、组织领导和政策措施

第一,以旅游业的保护性开发,使旅游业成为梁子湖地区生态环境与保护开发的基本途径;通过旅游业带动梁子湖区农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通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使区内旅游业成为带动当地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第二,做好生态功能和圈层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保护,践行科学发展。确定分区保护、分级管理。划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外围区。重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自然湖汊、湿地水域、湿地植物等。这些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不能在此进行大

规模的旅游开发活动;一般保护区在湖边周围一些村庄分布。这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大,可以安排餐饮、购物休闲接待设施,主要保护对象为大气、土壤、水体及其相关旅游资源等。外围保护区:主要为规划区周围视线内的山体、湖域、植被。

第三,探索低碳发展和生态补偿的机制,引导政府、社会和企业开发创新经济手段,为实现湖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环湖高等级公路。

第五,以旅游业带动当地新农村的建设,创建多种旅游名村,通过旅游开发,提高村民素质与旅游接待技能,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的推广与应用,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

第二篇: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根据《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鄂州商务发展实际,特制定《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规划范围为鄂州市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协作、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务领域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两个率先”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深化商务领域各项改革,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商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国内贸易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内贸流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已成为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并在创造就业、扩大消费、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商业总量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我市商贸流通业拥有网点1.35万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营业面积61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5万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期初的71.56亿元增加到132.08亿元,年均增长18.2%。二是新型业态有所发展。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物流配送企业有大通运输、武商量贩、新合供销和邮政等4家;年销售额过2000万元的连锁经营企业有武商量贩、银泰百货、中百仓储、中商平价、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工贸家电、梦天湖、778酒店、快乐海鲜城等12家。三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有各类专业市场84个,其中城区65个,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从业人员1.8万人,年成交额近15亿元。在城区逐步形成了服装批零、餐馆娱乐、电脑销售、美容美发、商务酒店等7个商业街和小商品、农产品批发、建材、摩托车、家居装饰、水果批发、汽车交易、旧车交易等10个专业市场。全市改造菜市场6个,特许经营企业发展到10家。超凡物流等6个物流基地正加紧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提高,共新建农家店176家,占全市自然村的61%。

(二)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十一五”期内,实现进出口总额85167万美元,年均增长10.3%。其中出口47487万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4%,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一是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完成425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6%。二是市场开拓力度明显增强。2010年出口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达到220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3%,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个百分点。三是出口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对外经营资格的企业近200家,较2006年增加近2倍。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鄂钢、美阳、翔雅、枫树线业等4家,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4家,改变了“十五”期间美阳公司一家独大的现象。

(三)对外开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外来投资发展迅速。武商、中商、中百、工贸家电等企业在我市发展量贩店或便民店、加盟店;全国性的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企业进驻我市;肯德基、麦当劳也在我市落户。先后引进了高泽物流、超凡物流、英豪物流、中冠陶瓷等企业来鄂州投资建设物流基地。招商引资总额完成344.9亿元,年均增长43.1%,引进落户的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35家。实际利用外资完成4.6亿美元,年均增长37.4%。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等10个开发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外派劳务发展迅速,预计今年备案登记人员达900人以上,比上年翻了两番。

(四)服务民生力度加大。一是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到目前为止,共设置销售网点112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13346台,下发财政补贴3044.6万元。二是加强生猪屠宰管理。5年来,共屠宰生猪82.5万头,年均增长8.6%。严厉打击私屠乱宰行为,取缔城乡结合部私宰窝点27个。三是努力规范酒类流通。共办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证》347家,强化酒类市场流通管理,确保让老百姓喝上“放心酒”。四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编制了成品油发展规划,共设立加油站(点)66座,确保成品油的安全生产和市场供应。五是加强特种行业管理。5年来,共实

现拍卖237场次,成交额3.5亿元,典当总额8.6亿元。旧机动车交易3056辆,交易金额5600万元,回收各类报废汽车968辆。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商务工作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商贸企业经营规模偏小,总体实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和带动。批发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虽然单位数量较多,但主要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经营,管理落后,缺少具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目前,鄂州市年成交额过3亿元的批发企业仅有烟草公司、路口物资、佳和贸易3家;过3亿元的集贸市场仅有明塘市场、飞鹅市场2个;限额以上的商业企业54家,全年商品销售总额为18.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5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商业新型业态发展缓慢。城区缺少上档次的商务综合性购物中心、卖场等新型商贸业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资配送大卖场、专营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商贸新型业态发展缓慢,服务外包等新型产业发展滞缓,难以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

3、外贸出口结构仍待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外向度较低。由于历史、基础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仍然存在起点低、基础差、总量小的问题。2009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72.3亿美元,我市为1.69亿美元,仅占全省的0.98%;全省人均外贸密度为280元,而我市只有157元,仅为全省平均数的56%;全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为1.34%,而我市只有0.54%;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为46.9亿美元,我市仅1.05亿美元,只占全省的2.24%。近年来尽管我市出口额增长较快,但出口额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低,远不到全国37%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建材产品的出口比重低。外贸出口后劲乏力,缺乏新的大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知名度高的品牌支撑。

4、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滞缓。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商务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足,信息不顺畅,经营单位规模小,层次低,品种少,专业服务性项目不多,综合运行成本较高,导致农村部分消费流向城市。

二、“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

1、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交往更加紧密,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加。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实施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为我市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和动力。三是“全域鄂州”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市委、市政府围绕大力实施“两个率先”战略,整体推进以“全域鄂州”为理念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组群式大城市,为我市商务发展提供了远大的发展潜力。

2、制约因素。从国际环境来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全面回升困难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世界上局部区域冲突不断发生,我国商务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内环境来看,也面临较为严竣的形势:人民币升值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致使国际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商务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需要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国内出口要素供求失衡和成本上升,商务发展的比较优势减弱,商务经济依然面临着一些长远困难。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商务兴市”目标,实施“大商务”战略,综合发挥鄂州的特有效应和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机遇,坚持扩大对外贸易,有效利用外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开放性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构建大商务、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鄂州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把实现商务发展的长远目标与鄂州实际结合起来,把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与鄂州实际结合起来,一切商务工作都要从鄂州实际出发,充分体现鄂州的特点。

2、坚持政策引导、突出培育市场主体的原则。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政策环境和促进体系,发挥中介组织、海外乡亲和区域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确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开放战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将优势企业“引进来”。按照“多准入、多生存、多发展壮大”的原则,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商贸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展专业、特色经营。

3、坚持集约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实施“城乡一体市场化”、“大商务”、“大市场”、“大流通”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先导,以引资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动商务事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4、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商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按照“形式多样、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逐步推进”的要求,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实施。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商贸流通业规划指标要高于我市GDP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国内贸易。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015年达到310亿元。培育形成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3个。培育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5家。新建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5家。培育30家餐饮品牌企业。

------对外贸易。全市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2.6亿美元。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出口总值的60%。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发展成本低、高附加值、强竞争力、有特色的产品出口,加强品牌建设。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出口总值的60%。巩固和发展现有重点出口企业,培育壮大出口队伍。到2015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00家。开拓国家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巩固和开拓美国、东南亚市场,开拓非洲、拉美、欧盟市场有重大突破。贸易方式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年均递增35%,累计达到1600亿元,2015年到达538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累计达到6.8亿美元。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出击。到2015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较大增长,海外投资承接工程有所突破,外派劳务人员累计达6500人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较大增长,口岸建设实现突破。

三、“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的战略措施

“十二五”期间,鄂州商务发展将重点围绕建设“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城乡市场一体化试点区、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来展开。

(一)着重推进三江港区“中转港”建设,实现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

1、加快三江港区“中转港”建设。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三江港区建设。将三江港区作为生产性物流业重要的“中转港”,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来鄂州投资兴业。争取在2015年前,把三江港区建设成为长江南岸的核心港区,把鄂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开放性、综合发展、功能齐全的二级物流枢纽城市和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强化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刚性作用,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以三江港区、葛店港区、鄂州港区为平台,在抓好现已落户的6个物流基地建设发展的同时,再培育引进一批服务生产和生活的物流企业。

2、加快实施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是深入推进农家超市。以长港示范区为重点,农家店全部覆盖106个农村新社区。二是努力推进“农超、超超对接”。在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品下乡工作的同时,支持蟠龙市场的扩规建设;以蟠龙市场为平台,推动农产品进城,引导武商量贩等超市乃至与武汉各大商家进行“农超、超超对接”。三是推进特色服务工程。推动家政服务、生猪屠宰监测追溯平台建设,认真做好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和回收报废拆解工作。创造条件改造一批菜市场。

3、加快商业新型业态发展。落实服务业税收扶持政策,加强对服务业的用地支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仓储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销售等新型业态发展。建设2至3家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扩大连锁经营的规模。到2015年,3000㎡以上连锁超市发展到15家左右,大型连锁酒店、餐饮店发展到50家左右,连锁便利店、便民店、专卖店发展到200家以上。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4、围绕“放手、放开、放活”,加快培育特色专业市场。推进商贸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培育和引进,形成以晋煤物流等企业为主的2至3家交易额过20亿元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一批大型企业。在发展壮大现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鼓励民营资本建设投资长岭水产品批发市场、城区药品批发市场、新庙五金建材家居市场、鄂州开发区农机具市场。推动小桥、明堂等城市商务综合体的招商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建设一个有品牌档次的商业步行街。同时,支持特许行业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着重加快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

1、加快以纺织服装为重点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和培育出口产业集群,增强我市出口的后劲。继续发展轻纺产品出口,着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优势,以枫树线业、美阳服装、翔雅服饰等为中心,加快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利用葛店开发区药谷和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做大做强生物制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利用武钢集团鄂钢公司优势,着力提高出口钢材的科技含量;利用沿江船舶制造产业带优势,扶持民营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促成江燕船厂、光大船舶等民营企业扩大自营出口;利用鄂州开发区优势,以湖北鄂重、鄂通橡塑、鄂钢驰久为龙头,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业,着重提升机械设备出口的厚度;贯彻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2、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升出口产品占有率。以增强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出口产品研究开发工作,加快管理、质量体系认证,提升传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制造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的品牌战略产业导向;大力推动“华工”、“新爱迪”、“枫树”、“美阳”等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市场份额。全面实施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25%以上。

3、鼓励、支持和组织中小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按照“扶持一批、发展一批、做强一批”的思路,努力培植一批出口上规模,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出口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拓宽企业的国际合作领域,促进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商品贸易共同发展。到2015年,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登记备案户数达400户,其中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100户以上(不含外商投资企业)。非公企业出口总值突破130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70%以上。

(三)着重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有效利用域外资金

1、打造特色园区。利用“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大好机遇,加快我市沿江新一轮开放开发。利用鄂州产业岸线、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高质量地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以沿江产业发展作为龙头引领全市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抓住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项目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利用本地资源扩大就业和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重点打造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六条产业走廊,推进产业沿江集聚。积极争取省政府园区建设

专项借款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六大开发园区聚集发展。

2、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突出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吸引项目,突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招商,突出技术特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强力招商引资,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在电子信息、资源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产业上引进一批国内外品牌企业来鄂州投资建设。把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三江港区和主城区打造成外资密集区。

3、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继续采用专业化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过1亿元项目100个,过5亿美元项目300个,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民营企业500强的投资项目总数达3%。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完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中介人员奖励政策,着力提高招商实效。

(四)着重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积极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到市外、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更多地利用市外的资源和市场,带动设备、商品技术和劳务输出,鼓励高技术类和资源类投资。大力扶持鄂钢集团、多佳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以技术、生产设备或零部件等实物为主,到境外投资办厂。引导企业赴境外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办事处等机构,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国际化经营上层次上水平。

2、积极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充分发展挥我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建筑方面的竞争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促其扩大规模。争取到2015年我市有1-2家企业具有海外承揽工程资格。

3、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扶持成立1家有资格的外派劳务公司,积极拓展外派劳务市场,扩大纺织服装业、农业、建筑业和运输业领域劳务外派规模。建立赴日研修生和海外劳务培训基地,逐步形成预选、培训、考核、输送一条龙服务体系。争取每年1-2次到日本、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对外劳务合作境外洽谈活动。力争在外派海员上有所突破。

四、“十二五”商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商”战略,用好现有商务人才,稳定关键商务人才,引进急需商务人才,培养未来商务人才,快速构筑我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人才队伍。努力建设开拓进取、精简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忠诚尽职、团结勤奋的干部队伍,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商务专业人才队伍,为商务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实行“一业一策”。采取“一业一策”的办法,加快和引导商贸流通、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工作良性发展。对重点建设企业和项目在市场准入、项目用地、融资信贷、税费缴纳等方面视同工业项目同等待遇,落实被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电、气与工业同价政策。鼓励和支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园区和企业扩大生产,加快发展,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优化商务环境。建立系统内外、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的大协作机制。健全商务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基本稳定的政策扶持方向,大力支持流通现代化及市场体系建设、重要商品调控、重点出口产业、出口基地建设、出口品牌建设、对外工程承包等项目。加强商务系统自身能力建设。以“放权、少管、优服务”为取向,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调研,提高决策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促使商务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强化检查督办。建立督办检查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强化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根据“十二五”商务工作的发展目标,各级商务部门要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协商和沟通,加强工作计划安排,明确推进步骤、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对规划实施的跟踪

检查力度,完善督办检查机制,以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任务的落实。要通过工作总结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我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商务工作的领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商务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商务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抓好组织实施。各级商务行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为政府发展商务工作当好参谋、助手。

第三篇:资源保护规划

第一章 资源保护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规划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解决好历史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风景名胜区保护规范以及其他相关规范编制保护规划,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及历史保护名城、国家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市域自然、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全面、系统、科学地保护好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品位,促进黄山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规划原则

呈坎镇作为黄山市中部重要的小城镇,应协调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加强村镇用地的规划管理,要妥善处理城镇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重视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实现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1、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通过历史环境的保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造更有利条件。

2、保护和利用的原则。在对历史文化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对历史文化遗存合理利用和开发。

三、规划目标

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秉承真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抓住重点,凸显文化底蕴和城市的人文个性。

以保护为基础,旅游开发为手段,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实现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规划期末,大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Ⅱ、Ⅲ级标准,空气污染浓度值符合(GB3095-1996)要求;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达国家Ⅲ类地面水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镇区噪音昼夜等效声级控制在45-60分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区绿化覆盖率50%。

四、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1.农村生态保护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保证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控制农业污染。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提倡使用高效农业发展中伴随着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无(低)毒农药。禽畜养殖业的发展与布局应考虑周围环境的承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对于重要的生态动能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等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区、居民区、文教区等敏感区域,要划定为禁养区域。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液化石油气,进一步发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使清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

(3)强化水土流失的防护。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适当修筑梯田埂并实施茶园密植。坡度15°以下缓坡地应沿等高线栽植,15°~20°坡地应修筑等高线水平梯田,梯地水平面最窄处不少于1.5米,土层深度要求30厘米以上,土壤为壤土、沙壤土;20°以上坡地和立地条件较差的,如石砾土、贫瘠土退耕还林。

(4)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坚持生态、景观、示范和观光相统一的原则,建设高标准林业生态区、农业观光区和水利景观区、重点开发支柱产业,大力指导开发有机茶、蚕桑基地,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2.森林资源的保护

(1)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扩大公益林比例。划定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公益林,进行重点保护,加快生态薄弱地的植被恢复,同时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

(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部分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3)森林保护工程。森林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防火能力建设,营造防火林带和林道,添置放火器具与消防物资,建造瞭望台哨,完善交通、通讯与火灾报警监视系统,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以林场或林业站为单位设预测预报点;以生物措施防治森林虫害;防止松材线虫等严重病虫害的传入、传播。

3.水资源持续利用

(1)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水源林的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确保从源头保护水资源。

(2)加快水利、防洪工程的建设。规划采取以下措施: ①疏浚清理河道,严禁向水体倾倒各种垃圾; ②严禁建筑侵占河道,尽量扩大河道断面;

③疏浚完善原有排洪沟,沿河道两侧新建防洪堤岸。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而提高生态经济转化和循环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保护层次

呈坎镇物质文化资源包含二个层次:古村落、文物建筑。

2、保护原则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其进行保护,由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并结合本规划划定的重点保护区,划定紫线范围并公布,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紫线管理工作,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紫线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并应该由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在入口处进行文物的挂牌说明。

3、规划保护措施 ●古村落

1)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2)保护好古村落传统街巷格局。整治重点文物古迹建筑周围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的房屋; 3)核心保护区内严禁新建建筑,对已建的要进行整治,要严格控制为1-2层,为传统徽派建筑建筑形式;建筑控制区建筑高度可逐渐升高,但是应以徽派建筑形式为主;

4)保护好村落自然环境,周围山场退耕还林,低处种茶桑,高处植树,河道清淤,严禁倾倒垃圾。

古村落保护建议名单:呈坎、灵山、东干、水埠口、杨干、容溪、上汪村、里塘、小容、新安等10个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的要求,落实保护管理对策。

第四篇: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旅游是没道理”。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产业的使命,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与税收发展讲稿

从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与税收发展谈管理学科老师的思维定位

一、“十二五”规划是中国今后五年发展的总纲领、总目标、总方向

在七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中国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主题、主线及“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规划》成为中国今后五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总目标、总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税收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紧紧地贴近主题,把握主线,落实好“五个坚持”,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调节经济,参与分配,维护国家”的职能(作用),切实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应有的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和税收发展的定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需要全国各行各业的认真落实。而税收作为调整资源,配置资源,参与分配的重要手段,主要手段,它起着政策向导和利益调整的作用。税制的设置,税收的发展只有靠到”十二五”规划上来,“十二五”规划要求才能在税收发展问题得到贯彻落实。

三、“十二五”期间管理学科培训者的思维定位

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是管理类培训师必备的素养和能力。一个金牌培训师的魅力不仅源自于深厚的专业功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来离不开宏观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深邃的思想影响力。毋容置疑,高校的教学积淀,我们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走进税务机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我们的知识变现成生产力是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同时,如何提升自己,走进高层,让我们的思想与决策者同步,在我们的课堂展示出一个师者带给学员应有的思想引领同样也是我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培训师应该学会并掌握宏观思维,善于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审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准确分析,科学定位,做一个合格的思想引领者。

鄂州市梁子湖风景区资源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