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法史话
书法史话
六(5)陈子宁 25号
书法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收藏性,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书法起源于中国,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创造了文字。
书法现在有正体、草体、隶体、篆体、行体。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怀素;唐朝的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唐代是书法的鼎盛时期,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但我认为最厉害的是王羲之了。
王羲之的《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兰亭记》等。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sì],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的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永欣寺(即现在的云门寺)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的传奇故事,原迹
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guī] 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如今,书法在日韩亚洲发展,数以万计的书法爱好者和收藏者都喜欢。
764
第二篇:对联史话
对联,《中国对联大辞典》是这样说的: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指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由此可见,光有对偶、对仗是不能成为对联的。一定要有“独立意义”。是一种文学形式。对偶是一种辞格。对仗是一种格律。而对联却是一种文体。
【对联史话】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古人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清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清代康熙、乾隆都有“到此一题”的雅兴,铁齿铜牙的纪晓岚、胸有成竹的郑板桥等对联高手也随之诞生。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1、秦皇岛市孟姜女庙对联
•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三、六、八字读cháo,四、五、七、九字读zhāo;下联三、六、八字读zhǎng,四、五、七、九字读cháng。这是用辨音手法写的一首楹联。】
2、数词联 之冠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此联为北宋人吕蒙正撰。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三朝宰相,幼时家贫如洗,穷困潦倒,得人帮助开始读书,后考中进士第一。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极度不满,曾作怪联抒发愤慨之情。该联纯用数词,又是藏头掐尾联。横批是“南北”。
全联应读为:缺衣
(一)少食
(十)没东西。
3.有趣的对联
从前,有个“孤寒鬼”打算开个酒店,于是出了三两银子,征求人为新店写一幅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孤寒鬼”对他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 那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秀才摇头晃脑地念了一遍,“孤寒鬼”听了非常高兴,但脸上却不露声色,还耍赖地说“对联好坏,还需听众人意见。”就这样把三两银子也赖掉,不给秀才了。到了新店开张的那天,当着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秀才大声地把对联念成: “人多病,少财富。”“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孤寒鬼”一听,大骂秀才,看热闹的人却哄堂大笑。
请你猜猜看,原先“孤寒鬼”听了为甚么非常高兴呢?
4.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5、对联常识
1)、字数相等:它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中国人民万岁。袁世凯千古,【】“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得住“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嘛!
2)、词性相同:上下联相同的位置词性应该相同。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意义相关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4)、平仄相谐:仄起平落。上联最后一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其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古汉语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
现代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现代汉语中平为阴平、阳平,仄为上声、去声。
5)、结构相应: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该相同。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避免重复:上下联意思不能相同,也要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
• 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
• 下联:分开出路两座山
6、对联方法
正对:上下联意思相近或相关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反对:顾名思义,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联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71)必 答 篇
请回答:此联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勾践】
2)请回答:此联颂谁?青莲文苑第一家 盛唐诗酒无双士 【李白】
3)请回答:此联颂谁?诗中圣哲,世上疮痍。【杜甫】
4)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5)请回答:此联的作者是谁?【鲁迅】
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
6)请回答:这副对联怎么断句表达两种不同的语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7)请回答:此联的作者是谁?
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
8)我国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为告诫子孙刻苦学习,不虚度年华,曾写了一副令人费解的怪联挂于后辈的书室: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子孙和来客见之,均不知其意.后经徐渭一解释,大家恍然大悟,拍手称好.
你能说说这怪联是什么意思吗?
【】(注意多音字)答案提示:此联是告诫年轻人要刻苦读书。乍看此联,上下一样,何以成对 ? 其实,认真思考,便知奇妙。上联是说,一个人年少的时候,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时光大好,此时为好读书也;可惜有人不知读书的重要,只顾玩耍,不爱读书,这叫不好读书。下联是说,年老时方知读书重要,而好读书,却因耳聋眼花力不从心,不能好好读书!这个„好‟字,一字两个读音,两重意思,交错相对,耐人寻味,就是这副对联的奇妙所在。上联两个“好”的读音是:hǎo hào 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两个“好”的读音是:hào hǎo 好读书,不好读书。
9)请回答:此联用于什么行业?
做人间顶上功夫,操天下头等大事。【理发】
10)有人为卖豆芽的人写了一副对联,对联之意希望豆芽越长越长,卖豆芽的人看了很满意。你看该怎么念?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zhǎng cháng。】
11)请回答:此联用于什么行业?
往来无间一须臾,消息瞬通九万里。【邮电信息业】
12)请回答:请在空白处填上一动物的名称?
举杯祝酒迎来年,扬鞭策 入新岁。【马】
13)请回答:请在空白处填上一动物的名称?
春晖照华年,江水腾 影。【龙】
一叶孤舟,坐着两三位骚客,启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
此联中包含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某秀才屡试不中,但仍不放弃;某年再次应考,又因故迟到,请求补试,主考官便出此上联试其才能。秀才略加思索,亦以“十数”相对,且言辞恳切、真实感人,终致主考官动了恻隐之心,破例准考。
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书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维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生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歌咏对象是教师。上下两联均嵌十数,一顺一倒,相当成趣,把老师的敬业乐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上品。
一个贪赃枉法的县官,大年三十晚上在县衙大门上贴了一幅对联。上联:一心为民,二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下联: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方兼顾,久
(九)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福荫百姓。大年初一早上,赃官还没起来,衙门口的人已围的水
泄不通,还不时有人喝彩:“好呀!写的妙极了!”他听后急忙起身,跑出去一看。只见门上又贴一联。上联: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考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下联: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苦煞万民。此联活画出那个自我标榜的贪官的丑态,且变顺为倒,仍嵌十数,真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快!
古时候有个不成器的读书人,要送儿子去读书,特请自己过去的老师嘱咐几句。老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
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读书人看了半天,也不明白,就问怎么上下联一样,老师说:“你年少时父母一心一意供你读书,让我教你,可你偏不爱读书;后来你长大成人,想读书,爱读书了,要抚养儿女,杂事拖累,没有条件了。我把它写出来,是想让你儿子记住:读书要趁好时机,不要像你一样后悔了。”
古时候有个不成器的读书人,要送儿子去读书,特请自己过去的老师嘱咐几句。老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
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读书人看了半天,也不明白,就问怎么上下联一样,老师说:“你年少时父母一心一意供你读书,让我教你,可你偏不爱读书;后来你长大成人,想读书,爱读书了,要抚养儿女,杂事拖累,没有条件了。我把它写出来,是想让你儿子记住:读书要趁好时机,不要像你一样后悔了。”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写一联以自勉: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他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故事,表达了他发奋苦读的坚定决心和豪情壮志。
物理知识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仗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上联谈的是浮力和比重下联谈的是长度测量。上下联各“装”一对矛盾:轻与重,短与长。同时还巧妙的说出了“轻载重”和“短量长”所寓的奥妙。
宋代大臣寇准和杨大年和对过这样一副对联:
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个是说利用水当镜子,反射成像;另一个是利用眼作透镜成像。两个光学定律融与一联令人拍案叫绝。
妙联二则
珍妃苹果脸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可谓名作。但有些作品一出世也就看到了它的非凡。即便小小的对联一式,亦常常如此。近年四川联家倪丁一先生有一短联,呈全甩名词串缀的列锦式,成为不相关而又相联的流水对。极逗,又极有含量。字字对、词词对、整体对。
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
珍与瑞,皆吉祥之意。妃,虽“小老婆”,但亦有美妇人意。珍妃,专用名词,清代光绪帝之一妃。士,男子,瑞士,美男子。苹果与葡萄。皆水果。脸与牙,皆人体之一部位。苹果脸与葡萄牙又皆形容人脸蛋
长得美丽、牙齿整齐干净。瑞士、葡萄牙分别又是二国名。那么整体呢?一俏妇人、一美男子,不是天生的一对吗?自然、流畅、幽默。—见便生记忆,好玩得很。
中国对联应为中国汉字组成。但中西交流,世界潮流。所以文也常常发生变化。人偶将英文字母写进中国对联之中,则更有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作用。又能增加文化色彩与幽默意味。
八十年代当代联家杨世光为高原牧场题一联,联云:
“骑M马,挥L鞭,跨V谷,放开O口唱春色;
进H桥,走S路,攀A蜂,登上T台观曙光。”
竟用了八个英文字母。每个字母都是一个图型,极形象。看这位牧马人.既有现代风采,而又有古人之雅趣吧?
妙趣横生虚词联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对联中,虚词联可谓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这是《巧对录》中的一副妙联。联中五实二虚,戏用极文雅的文言虚词“者也、之乎”,描写极不雅观的酒徒醉态,嘲讽之意,不点自明。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这是福建连江青艺寺一副虚词妙联。上联意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联句出苏轼的《前赤壁赋》。联中,虚词与实词间相陈列,使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情趣盎然。
清末民主革命女英雄、“鉴湖女侠”秋瑾壮烈就义,有人撰赠挽联:
悲哉秋之为气也;
惨乎瑾其可怀矣!
巧将女烈士姓名嵌入联中,借引宋玉《九辩》中名句,特别是活用虚词,使挽联充满悲怆凄哀的气氛,抒发缅怀先烈的情意,堪称上乘佳品。
抗战时,重庆一知识分子空有满腹经伦,却难填饱肚皮,乃撰写一自嘲联曰:
之乎也者矣焉哉,字字安排得下;
油盐柴米酱醋茶,行行奔忙不来。
以七实对七虚,且用得恰到好处,实属不易。
析字是一种通过拆析离合字形来表情达意的辞格。它表现出很高的汉字运用技巧,所以析字对联趣味横生,妙语迭出,前些日子在一个网上还看到一些朋友作拆字联游戏。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意思是,这些成了劈柴的木头出自深山,人们用柴生火,因此傍晚冒出很多烟。这副析字对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短短十四个字,就有四个合字,比如“柴”为“此”和“木”所合)。
金章宗是全国的第六代皇帝,从小就喜欢汉文化。他有一个妃子叫李妃,不但长得漂亮,而且聪明好学,深得金章宗的宠爱。一天晚上,金章宗跟她坐在露天台上乘凉,忽然想出了个上联,就笑眯眯的对李妃说:
二人土上坐
此联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从文字上看,两“人”往土上一“坐”,正好是个“坐”字。所以看似不难,但对出下联并不容易。
李妃听了,抬头看看月亮,慢慢吟道:
一月日边明。
就是说月亮靠在太阳旁边才会发出光亮。这句话另外一层含意是,我李妃就是月亮,皇上您就是大阳,我只有靠在您的身边才会发出“光亮”——才有我当皇妃的光彩。这也是析字联,“月”往“日”边一靠,正好是一个“明”字。下联和上联对仗工整自然,很见功夫。
好了,就此打住,否则网朋要犯困了。
1996年秋,我曾有幸参加中秋西湖大团圆活动,全国三十三个省、自治区各有一名代表,我代表湖南,为平湖秋月写了一幅长联,献给杭州市人民政府:
碧空走月,招惹嫦娥奔月、青莲醉月、东坡咏月、阿炳奏月,堪羡当今盛世平湖看满月;黄叶知秋,引来宋玉悲秋、梦得喜秋、永叔赋秋、小川颂秋,难忘华诞同仁良夜闹中秋。上联引用神话嫦娥奔月、传说青莲居士李白赴水中捉月而死、苏轼有咏月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瞎子阿炳有名曲《二泉映月》。下联说历史人物: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子、唐诗人刘禹锡有《秋词》两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欧阳修有《秋声赋》、郭小川有诗《秋歌》。上下联六次嵌“秋月”两字,受到代表
与各界人士的好评。话说有个员外家有两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每天上门说亲络绎不绝,没有一个中意的。老员外想用对对子的方法招婿。他出的上联是:“一大娇,二小娇,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分彩,八份九分十倍娇。”
这是一个数字联,从一到十。好多的人看看后摇摇头,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这天来了七个进士,苦苦冥思一个晚上都没人对的出,到天亮时走去了六个。最后一个见景生情终于对了出来。他是这样对的:”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娇大娇一人占。“ 【十强男,九弱男,八尺雄心七尺身,六杯五碗四坛酒,三两二两一点难。】
第三篇:荡口史话
荡口镇因鹅湖而得名。
鹅湖小矣,状如一块晶莹剔透的鹅肫般翠玉,清亮亮地横亘在无锡东南最边界,接望虞河通太湖水,面积不到6平方公里,乃典型浅水淡水湖。浅水俗称为荡,“肫”、“真”吴语谐音,故亦名鹅真荡。荡口镇正处在荡南口子上,名符其实。
自古以水而成埠。相传晋代荡口就形成了集镇,谓之“丁村”,可见还不成规模。荡口
镇的兴起得益于华氏第十世传人,此公字公恺,号贞固,于明初为避乱携华族一支迁徙,看中荡口水路通达,土地肥沃,惊喜之余率族落脚生根,繁衍生息,筑堤垦田,耕种稻麦,纺纱织布,开肆经业,儒、商并举,遂把荡口发展成为江南闻名的商埠重镇。所谓“小苏州”、“银荡口”之誉,正是彼时繁华鼎盛景象之写照。
这段历史大概可以推算到清咸丰前期,应该是荡口华氏家族的创业阶段,有两点可以为证。
一是荡口现存的华氏始迁祖祠楠木厅,据文物考证属清初所建,距今约有300余年。这座完全以楠木结构的三间大厅乃是当年的正厅,一个个落地木柱就有一人抱粗,至今完好无损,而整个的祖祠当年共有三千多平方米面积。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华氏家族的富贵气派。
另是荡口的义田义庄义学。史载:第二十二世华进思,累积致富,拥有土地2200亩,乾隆八年“独置义田一千三百四十亩赡族”;“明时锡地有华氏义庄及吴氏义庄,后废。近鹅湖华氏创行之,踵者遂十数家”;华氏家族在镇上设有华氏义塾,有学田200多亩,钱若干存典生息,专门供“给贞固支无力读书及艰于应试者”。现在荡口仍保存有四处义庄老屋,那四进四出、正厅楠木、一处2500平方的面积,可见义田义庄义学当年的规模。
遥想当年,驾一叶乌蓬帆船从太湖进望虞河入鹅湖,饱览一路水光波影、两岸麦黄稻绿,再沿着镇中清流小港蜿蜒摇进荡口,眼睛突然一亮。只见一街错落有致的房屋皆青砖黑瓦、耸檐翘角,雕花门窗,充分体现着明清建筑的独特风格。那沿港而筑开门买卖的店铺却是短墙响板,店不大但货物齐全,不但有稻米、棉花、湖鲜等土货,还有布匹、农具、器具等手工业产品,当时的荡口缣布已是名牌产品了。远道的客商,本地的乡民,长衣短打混杂地在街中青石板路上穿梭而行,从店堂中进出。祠堂里香火缭绕,坊间纺织“机声相杂”,义学里孩童读书声稚嫩清脆。港边女人们在洗衣淘米,和停泊的船上水手们说笑;港中缓缓摇过的欸乃桨声伴着船娘款款的吴歌在水面荡漾……
这是一幅江南风俗画,也是一支水乡悠情曲。
鹅湖水之灵秀,荡口地之富庶,给荡口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史载明清两朝这里就出过进士37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间传说。
三公祠可见一斑。
三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明翰林院任侍读学士华察为纪念名宦巡按苏松监察御史孙慎、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无锡知县王其勤所建的生祠。内存碑刻数块及步弓石刻一块,详细记载了明嘉靖年间孙、翁、王三公丈量土地,清厘田赋的经过,那块步弓石是当时为丈量土地而刻的标准工具。“于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这次的丈量之举,实乃明代全国各地丈量田亩之缩影,也是明代赋税改革的前兆,难怪得到当时民众的拥护,建三公生祠,岁岁致祭,香火至今不断。那块镶砌在院墙中的步弓石成为了珍贵文物。
真正使荡口史册熠熠生辉的是诞生了一批在当时与“科举入仕”相违,却以“格致学问”、“奇技淫巧”而闻名于世的科学家、艺术家、民族实业家,这真是历史对荡口独有的钟情和偏爱。
华蘅芳、华世芳,这对兄弟数学天才,出生于清末官宦之家,却不走科举道路,自小“于故书中捡得坊本算法,心窃喜之,日夕展玩,尽通其义”,双双著作等身,成为近代数学大师。华蘅芳后与徐寿一起,造出了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谩恃高才能倚马,终教绝技等屠龙”,鉴于华蘅芳对开创我国的兵工、造船、机械等工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开创我国科技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其为在我国城市建立纪念塑像的历史名人。
另一位华氏后人华秋苹,却痴迷于民族音乐,擅弹古琴,尤精琵琶,多年悉心收集江南民间小调,整理订谱。主持采集编订了我国第一部琵琶曲谱集《琵琶谱》三卷。广收南北两派传谱,参照传统七弦古琴的减字谱法,第一个用工尺符号确定、订立了较为完整的指法符号。
华氏女士华图珊,自幼喜爱书画和刺绣,山水绣品曾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后和丈夫在上海开办刺绣传习所,首创更富表现力的列针法和琐法,针法自由,线条活泼,成为乱针绣法的先导。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所撰专著《刺绣术》被列为教科书。
民族实业家华绎之,不但独资开设纱厂、茧栈诸企业,还在无锡、上海、昆山、松江、吴县、丹阳等地设场养蜂,向社会出售巢础和养蜂工具,传授养蜂(来源:
秘114">好范文 http://www.teniu.cc/)技术,为中国科学养蜂之肇始,时称“养蜂大王”。
还有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和他的“汇通馆”;
还有筑“真赏斋”收藏大量珍贵书画的明代大
藏画家华夏;
……
荡口出怪人!荡口出能人!荡口出奇人!
走进历史的荡口,犹如走进有悖于时俗的另一方天地,迎面而来的不是趋时逐世的科举赶考、入仕当官的名利薰风,而是一股以科学强国、以实业发家、以文化怡情的崇新热潮。
这里面既有传统的渊源,又有时代的影响。
从明初至清道光年间,无锡的战事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华氏家族经过数百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生存、巩固、兴盛的过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为求得新的发展,华氏家族一直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特别是义庄义田义学的开办,华氏家族丰富的藏书,更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条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震开了一直闭关锁国的大清国的大门。“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传统的农业生产受到了近代科技的挑战,无锡成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顺应时代潮流,走实业发展道路,也成为了华氏家族无法拒绝的必然之路。
我们再来看看偏居一隅的鹅湖荡口,竟然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方面人们仍是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缓慢生活节奏,却在茶余饭后传递着外面时新信息带来的心灵不安和骚动;一方面是知天乐命、悠闲自得的习惯使然,却又于胸臆间涌动着一种无可名状的燥热和急迫。一方面仍是传统的农业产品稻米、棉花、水产种养,另一方面却又有了机制面粉、机械织布、筑灶烘蚕和养蜂制蜜的生产新工艺。而“四书”“五经”的吟诵之中掺和了习题数算、勾股弦定理的辩证,“学而优则仕”苦读中有了“经世致用”的新声;更有那村姑、少妇对乱针刺绣的争相习学,文人雅士聚集于教坊陶醉于琵琶的弹拨……鸳鸯蝴蝶美、映日荷花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琴棋书画、典籍收藏,抛物线、微积分、“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向平静如镜的鹅湖水泛起了阵阵时尚的涟漪,犹如华蘅芳制磨的三棱水晶镜把太阳折射出了七色分光一样,古朴而单调的荡口也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斑斓……
从此,荡口家族一统的大门打开了,一群有志之士从这里走出,去追寻实现个人理想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围绕着镇周边村落的增添和兴旺,壮大了荡口的整体,荡口走向了一个兼收并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至后,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以风趣幽默、夸张变形的漫画而让世人再次领略到荡口人的奇异和天才;另一位荡口人王莘则以一曲《歌唱祖国》而声名遐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充分显示的则是荡口人豪迈的胸怀。当代的人才更是层出不穷,仅高级知识分子荡口就出了三十余名,还有国学大师钱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叔侄,中科院院士钱临照以及顾毓琇等人都与荡口结下不解之缘。美丽的鹅湖以她灿烂的波光之手,往二十世纪的天空放飞了一群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新星。“譬如傍晚之星,初见一点,旋见数点,又见数十点、数百点,以至灿然布满天空。”一百多年前华蘅芳的这段话,无意中成为了荡口人才辈出的一个最有力的注脚。
荡口镇存留的文物遗迹很多也很集中,三公祠与步弓石,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故居,华氏义庄,华氏始迁祖祠,以及沿港义盛桥一带分散的明清建筑群……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使改革开放新兴的荡口镇升华出特殊的魅力和奇异的光彩。信步漫走在镇中,人们常常会为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看到一处古建筑、古文物遗址而惊喜,而兴趣盎然,而生发出对历史的追寻、对现实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索。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辉煌了历史,现实却是在历史文化沃土中萌生、长大的一棵花树。如何使这棵花树枝繁叶茂、花团锦簇,该是当代荡口人责无旁贷之职了。
历史在凝视着荡口,未来在凝视着荡口!
第四篇: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序张仲
甲申新正,冯品清兄来看我,并携来《大运河史话》书稿,征序于我。品清与我,相识多年,但很少往来。我们之间,属于那种文字交情。但他是天津几位少有的有才能又肯努力的文化干部,又一向不求闻于世,感不应命。
202_年,我应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之约,主编《天津民间歌谣集成》,见到很多武清提供的民歌,数量既多,搜罗也广,一看那熟悉的字迹,就知道是出自品清之手。但现在的工作,是任所谓“区四套班子”的领导成员之一,居然能如此认真,如此负责任,心里深为感动。这本《大运河史话》在三年前曾写信向我征求意见,而匆匆之间,他已拿出了书稿。感到确实是文如其人,作者力求忠实于文献,忠实于历史,忠实于生活,是独立完成的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可读性在于,重在表现人文的内容。随大运河流传史话,但非地理学与历史的堆砌。在全书各篇章中,历时只起着“纵行”的贯穿线的作用,地理则起着展开的平台作用。由于当代文风,重在原则性和平民化倾向。品清所写这本《大运河史话》以大量民间喜闻乐道的故事、用明白如话的文字展开,诸多读者关注点,几乎没有遗漏,所以读此书稿能开拓读者的眼界,看到运河两岸历代绚丽的生活画卷。
看得出,作者在访地、访书、访人上,下了很大功夫,很多篇章不但言之成理,而且洋溢着生活的实感,是用自己的目光摄运河两岸风土人情,又转化为文字播布给读者。即用民俗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这就一定有血有肉。情趣韵致就是从生活里来的,价值也就在这里。
就京畿而言,最大最珍贵的文物是什么?当然数京杭大运河。集中地把大运河这件国家级文物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是品清的最大功绩。可以预计,这本书的吸引力将是很强的,在大运河沿岸的城镇,将会拥有大量的读者。无论在历史、交通、旅游、民间文化、烹饪学、商业史、艺术、戏曲、文学上,都可找到许多有益的精神营养。是为序。
甲申新正于天津海云楼
张仲,回族,1930年生于天津,解放区华北大学毕业。曾任《中国房地产》杂志编辑组长,《天津日报》主任编辑。现为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地方志编委会顾问。著有《天津卫掌故》,小说《龙嘴大茶壶》、《古董张》、《舍哥儿》。多次获全国及省市作品奖,近著《北方市井民俗图说》。曾应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之邀,赴波士顿讲学。
目录
上篇
第一章千秋功罪任评说
——隋炀帝役民开凿大运河
巩固统一大业
兴利除害发展农桑
征战运兵运粮
浮运朝廷所需粮米及百物
促进宗教传播
满足帝王穷奢极侈
第二章大运河形成的四个时期 分散的地域性运河时期
南北运河初步沟通时期
以洛阳为中心的隋朝大运河时期 元代京杭大运河时期
第三章历代漕运盛况 唐代——创造开元全盛日
宋、辽——漕运相通百余年 金、南宋——开河通漕异曲同工 元代——河运、海运兴大都
明代——运军十二万市场三千里 清代——钦赐粮帮管漕运
漕运终点——坐粮厅与仓场
第四章大运河之最
流程最长
历史最悠久
沟通的江河最多
串连的洼淀、湖泊最多
河上的闸坝最多
工程最艰巨
河上桥梁最多最美
沿河驿站最多
第五章对外交流传佳话 马可·波罗在天津
郑和航海下西洋
苏禄国东王墓在德州
张家湾建的琉球国友人墓
荷使初访中国记摘录
外国商人栖身济宁
利玛窦进京记
英使觐见乾隆帝
淮阴的琉球国郑文英之墓
扬州伊斯兰普哈丁墓园
鉴真法师东渡
寒山寺珍藏的日本青铜乳头钟 径山寺——日本茶道圣地
第六章治河名人谱
巧思绝人的郭守敬
苏东坡抗洪、治湖
陈瑄开凿清江浦
治理运河水脊的宋礼
拄杖点泉的白英
潘季训新法治河
靳辅分治黄、淮、运
林则徐赈灾、治河功不朽
中篇
第七章因河而兴的商埠 大运河漂起北京城
皇家码头——张家湾
通州——漕运通济之义
京东第一镇——河西务 *
天津——运河之骄子
连镇——南运河畔古战场* 德州——九达天衢之地
临清——富庶甲齐郡
聊城——古运河畔的文化名城 济宁——京杭大运河之都* 徐州——运、黄交汇的大码头 淮阴——九省通衢交汇之所
扬州——人文荟萃、风物佳丽之地 镇江——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无锡——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 苏州——东方威尼斯
杭州——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第八章运河两岸名胜集锦 一支塔影认通州
治河御碑立武清
天津的三岔口*
运河岸边的白马寺*
镇水古迹——沧州铁狮子
临清的钞关、鳌头矶、舍利塔 聊城标志——光岳楼
运河水脊——分水龙王庙
水下泗州城、明祖陵
淮安镇淮楼
镇水铁牛、铜牛奇观
镇江金山寺
无锡南禅寺
水陆并峙的苏州盘门
嘉兴南湖
杭州六合塔
北京孔庙
第九章美味佳肴南北汇 俞平伯谈杭菜渊源
杭州餐饮显特色
扬州茶点成习俗
宗教餐饮兴扬州
淮扬菜系传南北
济宁的玉堂酱园
八方佳肴汇津门
北京堪称美食城
第十章寺院林立运河畔 杭州灵隐寺
苏州西园寺
世界之最——灵山大佛
扬州第一名胜——大明寺
道教名刹——釐花观
栖霞山上千佛岩
高僧隐居的慈云古刹
北京西什库教堂
天津古刹大悲院
敕封天后宫
道教圣地——白云观
扬州基督教礼拜堂
杨村清真大寺*
江北刻经处与妙空大师
走出国门的星云法师
第十一章园林美景贯京杭 湖山之秀数西湖
苏州园林甲江南
太湖佳绝处——鼋头渚
扬州瘦西湖
淮阴清晏园
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
徐州云龙山
微山湖上静悄悄
运河之首——北京北海
济运水库——颐和园昆明湖 融合南北的园林艺术
当代大观园——北京恭王府
第十二章百花争艳映河中 北京——京剧的发祥地
著名京剧演员
天津——曲艺之乡
民间艺术荟萃之地——济宁土山儿 广陵琴风,代代相传
扬州——南方曲艺、戏剧中心 扬州八怪
郑板桥谈画竹
苏州——弹词、昆曲发源地 苏州吴门画派
杭州的南宋古戏
京剧名流聚杭城
杭州越剧走向世界
下篇
第十三章运河两岸大事件 义和团运动在运河两岸兴起 义和团天津坛口——吕祖堂 义和团北京坛口——于谦祠 义和团廊坊首战大捷
义和团与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 血染大沽口炮台
聂士成浴血奋战守天津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联军暴行罄竹难书
妓女救驾,重新评说
第十四章誉满中华的名优产品 通州大顺斋糖火烧
久负盛名的杨村糕干
天津直沽白酒
天津小吃“三绝”
驰名中外的杨柳青年画
中国名醋——独流老醋
沧州的金丝小枣
临清贡砖
淮阴白鱼与淮安茶馓
扬州的迷人香粉
瓜洲的锚链
美妙绝伦的锡绣、苏绣
苏杭折扇
张小泉剪刀
名茶龙井
第十五章会馆文化积淀深 北京的江西会馆
天津的广东会馆
聊城的山陕会馆
济宁的浙江会馆
第十六章运河情深育名人 科学巨星——徐光启
杰出的思想家——李卓吾
文天祥谱写正气歌
运河岸边大才子——纪晓岚
“话本”大师——冯梦龙 施耐庵与《水浒传》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吴承恩运河岸边写《西游》 曹雪芹与张家湾*
曹雪芹墓石*
兰陵笑笑生依山借水写《金瓶梅》 史可法浩然正气守扬州 张之洞功不可没
第十七章商海潮头数精英
民族工商业的楷模——张謇 化学工业先导——范旭东 宋则久百折不挠营销国货 家族企业创始人——荣氏兄弟 金融骄子——周作民
刘锡三创办盛锡福帽庄 高星桥争建天津劝业场 乐达仁创办“达仁堂” 经营有道的“谦祥益”
附录京杭大运河考察随笔*
二十四桥何处是
年年送客横塘路
两岸书声揭榜歌
近水远山皆有情
溯源不忘南湖舫
毗陵古驿今犹在东坡遗址今何在南禅寺外清名桥
二泉映月誉全球
第五篇:民防史话
国际民防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民防是随着空袭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空袭危害的发展而发展。
1849年,奥地利军队在围攻威尼斯城时,放出了几百个携带30磅炸弹的热气球轰炸威尼斯,从此揭开了空袭作战的序幕。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制造了世界上首架飞机,很快飞机就被用于军事目的。开始
飞机只是用来从空中向地面敌方阵地侦察和拍照。1911年意土战争中,意军飞行员从飞机上向土军阵地投掷了数枚手榴弹,虽杀伤效果不大,但给土军以较大震撼。此举很快为其它国家效仿,随后出现了轰炸机和轰炸航空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袭作战方式已被广泛运用。比较有影响的是德国使用200多只飞艇和400多架飞机对伦敦实施昼夜轰炸,炸死炸伤英国4000多人。同时,英、法等协约国也对德国实施
一战中德国用来轰炸英国伦敦的齐柏林飞艇
了报复性轰炸。为了减轻空袭造成的危害,英国于1914年首先在伦敦建立了民防组织,组织实施发布警报、疏散居民、抢修、救护,从此以保护民众,减轻空袭危害为目的“民防”开始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国际民防组织,法国医生乔治·圣保罗发起并向政府提出申请,随后在日内瓦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性非政府民防组织,旨在战时实行人道救助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轰炸机迅速发展,空袭作战理论蓬勃兴起,为尔后大规模空袭作战奠定了物质、组织和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双方都毫无顾忌地把城市居民和工业设施当作靶子,大肆轰炸、杀伤、破坏。比较典型的空袭有:德国对英苏轰炸,美、英、苏对德国轰炸,美国对日轰炸。使用的兵器既有各种轰炸机、强击机,也有v-
1、v-2导弹,1945年8月美国还使用了两枚原子弹对日本广岛、长崎进行了核打击。二战期间,交战各方共投入飞机上万架,总投弹量达500余万吨。
面对城市和平民遭受的严重空袭毁伤,交战各国都采取了观察、警报、隐蔽、构筑防空壕(洞)、抢险抢救、消防灭火等民防救助措施。由于各交战国及各城市对民防重视不同,防护效果和损失程度也有很大不同。英国虽然遭受德国空袭时间最长,但其非常重视民防,损失也相对较小。
(摘编自吉林市人防网)
当代国际民防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充分认识到空袭威胁的严峻性。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展开了军备竞赛,竞相发展核武器,达到了足以毁灭对方的程度。面对新的世界大战和核袭击的威胁,美苏及其同盟国均把民防作为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重要措施和战略威慑力量,把民防提高到了战略高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民防建设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世界主要国家相继成立了民防组织,制订民防法规,建立民防机
V-2弹道导弹的研制标志着美、苏两国在弹道导弹装备上军备竞赛的开始
制,完善民防设施,建立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民防体系。美国和前苏联的民防工程能掩蔽全国70-80%的人口,以色列、瑞士、瑞典等国的民防工程可掩蔽全国90-100%的人口,英国提出人均掩蔽工程至少应有1平方米。许多国家对城市和工业设施、基础设施都采取了防护技术战术措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防空情报、警报、指挥通信网络,制定了大规模人口疏散计划,建立了民防专业队伍,开展了民防训练。多数国家把战时防空和平时预防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结合起来,统一管理,民防领域逐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事高技术迅猛发展,高技术武器信息化装备在战场上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战场环境和作战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化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高技术空袭成为相对独立的作战阶段,并成为战争中的主角。具有代表性的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其主要特点是打击范围更广、破坏因素更多、精确度更高、可控性更强。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民防建设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是:
■ 防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空袭成为民防的主要任务; ■ 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成为民防的重中之重; ■ 防生化恐怖袭击成为民防的重要内容; ■ 防信息攻击成为民防的重要课题。
(摘编自吉林市人防网)
中国人民防空的产生与发展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战争时间,日军飞机对我许多城市和前后方军民进行了长期残酷的轰炸。针对日军的空袭,国民政府着手组织防空袭斗争。1932年9月,为应对日军对南京的空袭威胁,国民政府责成军事部门制定了《南京临时防空计划》,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防空袭计划。1933年,国民政府确定了防空建设方案,公布了《各省、市、县防护团组织规程》,组织设立防空机构,开展防空培训。1943年11月2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声势浩大的防空演习,并将这一日定为中华民国的“防空节”。1937年7月,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日军先后对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重庆进行了大肆轰炸,此间国民政府颁布了《防空法》。1940年2月,国民政府又公布了《防空法实施细则》,这些法规对指导当时的防空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1927年8月1日诞生起,即在作战活动中组织了疏散隐蔽和使用轻武器对空射击的防空行动。1933年5月,红军总司令部成立防空科。8月19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发出关于防空防毒的训令,针对敌人在第五次“围剿”中可能派飞机轰炸和施放毒气的情况,要求各地各部组建防空防毒委员会,进行防空防毒宣传,构筑防空掩蔽部,设立对空观察哨,规定警报信号,组织对空射击,加强救火救护、肃反和防空演习,并介绍简易的防空防毒方法。1933年10月27日,鉴于国民党军飞机轰炸中央苏区的情况,中革军委命令公布了防空组织法,要求各战略点和军队师以上司令部组成防空排担负防空任务。同时组织训练防空队,配发自制的简便高射瞄准具(架)并教授使用方法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都采取了防空措施,以减少日军轰炸造成的损失。
解放战争后期,东北各大城市和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先后解放。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至北京。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失败,派飞机对北京等城市进行空袭,给刚刚得到解放的城市居民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空袭,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4月15日,中共中央成立了防空委员会。其它各解放区和城市及沿海的一些部队,也相继成立了防空指挥机构和消防队、救护队、纠察队等民众防空组织,规定防空警报信号、交通和灯火管制办法,用各种形式进行防空宣传,发动群众做好防空准备,组建防空情报组织,对减轻遭敌空袭的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组织全国人民防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迅速做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和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的决定,声称“台湾未来地位未定”,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侵朝美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东北边境地区领空进行轰炸扫射,侵犯中国主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与此同时,逃窜到台湾和东南沿海诸岛的国民党军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派飞机对我上海、南京、杭州、福州、广州等城市实施轰炸和袭扰。为了对付美军和国民党军的空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0年颁布《开展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防空体制,开展人民防空工作。1950年10月,中央政府决定成立全国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规定了人民防空任务、方针和政策,并着手进行人民防空的各项准备,这标志着新中国人民防空正式产生。
1950年10月31日,周恩来总理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全国的人民防空问题,决定成立全国防空筹备委员会,筹委会由周恩来、彭真、聂荣臻、薄一波、李立三五人组成,周恩来为主任,李立三为秘书长,杨尚昆为副秘书长。11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有关省市和重要城市立即成立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1953年3月6日,中央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成立。
1954年4月12日,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罗瑞卿任主任,谢富治任副主任,杨成武等8人为委员,办公机构设在公安部。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和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地区相继建立了人民防空专职机构。
全国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1953年11月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此后,颁发了一系列指示、规定,规范人民防空工作,从中央到地方落实了人民防空组织机构,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办事机构列入公安系统建制。确定了“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人防建设方针。各地开展了反破坏、反轰炸、反细菌战斗争,组织人防干部训练、修建防空掩体,建立了通信警报、防毒救护、灯火管制、治安纠察等组织机构,在基本建设和重要工业系统建设中贯彻了防空措施,人防建设基本趋于正规。
1957年11月23日,鉴于当时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人民防空委员
国民党空军飞机正在对上海进行轻炸
会,原人民防空委员会工作由公安部负责。1958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暂停人民防空工作。同年9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报告,同意撤销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和防空机构。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防空工作暂停,中央有关部委和沿海一些城市仍保留人防机构,人防工作亦未完全停止。
1960年起,北京、河北、山东、山西、贵州等省市恢复和建立了人民防空机构,还有一些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提出要开展人民防空工作。
1962年春,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下,积极策划窜犯大陆。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准备粉碎蒋军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公安部于6月27日向东南五省一市(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江西、上海)发出做好人民防空工作的指示。至1963年8月,全国有11个省(市)、40个省辖市和铁道部、建工部、三机部等设有人民防空机构。
1964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威胁到中国南部边境安全。
1964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战备工作指示,国务院于4月12日批转公安部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1965年5月15日,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正式恢复。经过一年时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都恢复成立了人民防空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有的设立指挥部。中央有关部门、部分区县也建立了防空组织。各级各地开展了战备教育、对空射击训练、挖防空洞、建立抢救抢修队伍、重点目标防护、人员物资疏散、建设指挥系统、训练专业队伍、组织防空演习等活动。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活动在全国展开,刚恢复一年的人民防空工作又受到冲击。各级人民防空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关大部分瘫痪,人防工作一度失去领导,防空设施遭到破坏。周恩来总理及时指示将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交军队管理。
1967年5月,公安部党组给中央写报告,提出将人民防空工作移交军队,因当时文化大革命形势复杂,军队接管条件尚不具备,移交工作未能如期进行。直到1969年8月才移交军队管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人防工作不得不暂时停顿。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并在杭州会议上对取消人防工作进行了严厉批评。之后,军委办事组于1969年8月8日给毛主席、党中央写了报告,建议恢复人民防空工作。随后,首先成立了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周恩来总理任组长,军地有关领导参加,办事机构设在总参谋部作战部。各省、市、自治区,各大中城市、各大中厂矿企业在各自革命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全国各地的人民防空工作重新开展起来了。
1971年7、8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领导下,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全国197个城市为人防重点城市,重点抓好人防工事的构筑。城市和乡村展开了大规模的人防工事建设工作,同时开展了“大、小三线”建设。
1972年至1977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人防建设经费及人防工程建设技术、质量等问题。毛主席在1972年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
1978年10月21日至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建设方针,调整了全国197个人防重点城市,并划分为三类,印发了《1979年至1985年全国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纲要》(草案)等6个文件和规定。会议特别强调了人防工程建设要确保质量,要做到战时能防空,平时可以为生产生活服务,进一步理顺了人防建设方向,促进了全国人民防空的顺利进行和全面发展。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中央决策,人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即由过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到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由应付核战争转变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上来;由单纯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转变到人防工程、指挥通信、教育科研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上来;由计划体制下单一注重战备效益转变到战备、经济、社会“三个效益”并重上来。
1979年至202_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国家人防委、国家人防办
公室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召开了有关会议,下发了有关文件和法规,对人防工程建设、通信警报建设、科研和技术培训、人民防空教育、平战结合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规定。1984年7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条例》。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人防委《关于人防工作改革几个问题的意见》。1986年12月,国家人防委在厦门召开了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工作座谈会。1987年11月,国家人防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与城
解放初期的人民防空工作
早期的人民防空工作 市建设相结合工作的通知》。1988年7月,国家人防委员会、建设部颁布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编制办法》。此后,全国各地修建了一批平战结合人防工程。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颁布,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人防工作开始步入法制轨道。
自1979年至202_年的20多年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前进,人防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指导思想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加快了人防改革步伐,增强了人防发展活力。人防组织机构得到了稳定与加强,战备方案和防空队伍及时作了调整和落实;人防工程由突击建设转变到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突出平战结合、注重“三个效益”和维护管理开发利用上来;通信警报纳入了人防工作重点,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防科研和技术建设迅速发展,科技含量和技术规范水平不断提高;人防宣传教育逐步正规,公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城市积极探索由单一防空向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救援相结合转变的路子,为人防向民防拓展积累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202_年1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50年来人防建设的经验,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对21世纪我国人民防空事业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
202_年5月,中央文件明确了新世纪我国人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民防空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努力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定了人民防空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一个协调,五个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人防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六大体系”,提高“四种能力”。
202_年10月,国家在北京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改革创新方向、建设发展目标。在指导思想上引入了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防空袭斗争为基点、建立防空防灾一体化新型人民防空的思想。在原则方面提出了八项原则。在发展方向上提出了推进和实现“三个转变”。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建立八大体系,提高八种能力的要求。
在第四、第五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人防各项工作得到了系统地理顺,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摘编自吉林市人防网)
上海民防的起源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上海防空袭的历史始于“一·二八”淞沪抗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民国20年首次制定《防空方案》。民国21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日军投入飞机300余架,猛烈轰炸闸北、南市地区和吴淞要塞、吴淞炮台、北火车站、真如电台等重要地域,仅江湾地区被炸毁民房7539间,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7所高等学校和市北中学等12所中学以及24所小学全部被毁,闸北地区有五六十万居民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此时,淞沪一带没有防空准备,日机来袭,居民事前未获音信,群众又无躲避常识,奔走呼号,仓皇逃命。民国26年8月19日,国民政府颁布《防空法》。是年8月,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组织防空总队,承担非常时期的防空任务及指导市民防空救护工作。上海红十字会在闸北天通庵路北市办事处广场进行大规模防空救护演习,但防空措施仍比较简单。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日军出动40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市区、郊区,多次轰炸北火车站、松江车站、杨行车站,投下炸弹2526枚,全市有905家工厂被炸毁,68所中学遭破坏,虹口、杨树浦和南市等处的街道几成废墟,炸死炸伤10567人,百余万居民沦为难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民国30年12月8日占领上海公共租界。为防范盟军轰炸,日军在其军内设上海陆军防空司令部、上海海军防空司令部,对外称上海陆海军防空司令部,是日军在沪的防空最高指挥机关。民国31年8月19日成立公共租界民防空本部。民国32年9月29日,改为上海特别市市民防空本部,由伪市长陈公博兼任防空本部长。伪上海特别市市民防空本部成立后,采用电台广播、张贴标语、报纸报道及组织大型报告会等宣传形式,在市民中进行防空宣传;培训防空专业人才;开设瞭望哨,组织空情报知;实行灯火管制,全市安装21台防空汽笛,采用万能操作机控制警报发放;修建简易的防空壕3000多条,还举行较大规模的防空演习。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惨遭失败,盟军飞机轰炸上海江湾、龙华机场和日军驻地,伪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人口疏散委员会,颁布有关人口疏散的具体规定,规定疏散对象及疏散地域。由于经费、粮食、交通工具不能解决,不了了之。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伪上海特别市市民防空本部发出告示,停止防空工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行政院要求各大城市加快成立防护团。上海于民国36年2月成立防护团,负责组织训练民众、办理防空事宜。3月,市防护团改称上海市救护委员会,由市长吴国桢兼任主任。12月,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命令上海正式成立防空指挥部(后改称淞沪民防司令部),由淞沪警备司令陈大庆兼任上海防空指挥部指挥官。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淞沪警备司令部宣布上海进入战时状态,发出《疏散人口告市民书》,令全市军民公教人员,除有公职证件人员外,一律只许出、不许进,还紧急疏散市区15所高等学校学生15763人,腾出校舍供军队驻扎。
(摘编自《上海民防志》)
上海民防的发展
上海解放后,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国民党接连派飞机轰炸上海市区。为防范国民党飞机袭击,保障全市人民的安全,1949年7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淞沪警备司令部(以下简称淞沪警备司令部)组建民防处。11月,上海市人民防空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防委)成立,领导和组织全市防空救护工作。1949年至1999年,上海市人民防空(民防)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人防建设阶段(1949年至1969年)。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出动轰炸机对上海实施狂轰滥炸。2月10日,上海市委决定将人防委改为人民防空治安委员会(以下简称防空治安委员会)。1951年4月,防空治安委员会更名为人民防空委员会,并成立人民防空指挥部。1953年11月,各级人防委的办事机构列入公安系统建制。1954年5月,人民防空办事机构划归市公安局
(以下简称市公安局)建制,设防空处。1959年1月,决定撤销人防委,其办事机构市公安局防空处缩编为科,并入治安处。1962年东南沿海形势紧张,上海市委决定恢复人民防空委员会,恢复市公安局防空处的建制。防
二六轰炸期间,杨树浦发电厂被国民党军飞机轰炸后的情景 空处成立后,在学校、幼儿园、大型企业试点修建防空工事。空情报知手段改由驻军雷达部队通过有线、无线通信报知空情,并开始研制电动报警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人民防空机构瘫痪,影响了人民防空工作的开展。
二、全面战备建设阶段(1969年至1978年)。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人防建设进入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全面战备阶段。1969年10月,人民防空委员会改名为人民防空领导小组,设立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人员由驻沪三军和地方有关部门组成,人防办成立后发动群众修建地道式人防工程,并根据上海市建筑的特点,将房屋的隔水层加固改造成地下室。至1975年,全市共构筑人防工程使用面积200多万平方米。1972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规定了人防建设资金来源四个渠道:国家预算拨款、地方财力安排、基本建设总投资中提取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自筹。上海市开始有计划地修建一批单建式人防工程,工程质量得到提高,并注意对已建工程的利用。随着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防空指挥、通信警报等各项工作相继开展。“文化大革命”期间,人防工作受到影响,但由于外部形势紧张,人民防空工作仍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平战结合阶段(1978年至1986年)。1978年,人防工作进入平战结合时期,并得到全面发展。上海市人防领导小组改为人民防空委员会,其办事机构人防办正式列入市政府编制序列。各区、县也建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下设相应的科室。基层单位由人民武装部兼管人防工作,人防工作形成两级机构、三级管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防办把平战结合的原则,落实到工程建设中,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使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进展。1979年市人防办建立人防通信处,1983年又成立通信站,处站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是主管全市人防通信警报工作的职能部门。在此期间,市人防办通过电台广播、放映电影等多种形式报道人防动态,宣传人防知识。同时,市人防办强化防空指挥工作,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演习。1978~1985年,人防各项工作都得到发展,建立了市、区(县)两级人防机构,市人防办成立市人防工程管理处、市人防设计科研所、市人防干校等单位。
四、民防建设阶段(1986年至1999年)。1984年以后,市人防办开始探索平战结合的路子,逐步向民防过渡。1985年12月,市人防办承担抗震救灾任务。1987年,市长、市人防委主任江泽民为上海市人防题词“平战结合,为民造福”。1990年7月,市人防办承担抗灾救灾工作。1991年7月承担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任务。1992年7月,市人防办正式对外改称为市民防办。从此,市人防办既是人防工作的主管部门,又兼负抗灾救灾职责,承担了抗震救灾、核化事故应急救援、建筑物倒塌抢险和重大交通事故清障排险等任务。1995年10月,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市人防委撤销。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结合城市建设收取结建费,开发地下空间,将已建工程改建成商场等,使上海的民防工程建设在新时期得到新的发展。民防科研围绕人防工程建设、核化救援、抗灾救灾、指挥所自动化建设,开设科研课题,获得多项科研进步奖。1988年、1992年,市人防办先后被国家人防委授予“全国人防工作设计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人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国家颁发《人民防空法》后,上海于1999年8月1日,颁布实施《上海民防条例》,从而使民防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上海市民防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摘编自《上海民防志》)
1980年全国人防平战结合现场会
上海民防建设的特点
上海民防经过60年的发展,机构逐步健全,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防(民防)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市人防办遵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开发利用已建的人防工程,承担抗灾救灾工作,逐步走上了民防发展之路。上海民防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市民防办制定了《上海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和部分重点地区、重点小区的人防工程建设详细规划,实行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发地下空间,修建地下室,并加强管理,严把审批、质量监督和使用管理关,使民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1991~1999年,全市民防工程完成的数量比1991年前的总量增加了1倍。同时,市民防工程建设还与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城市交通建设相结合,建成了一批质量好、有规模的民防工程,也加强了民防工程连通和功能配套建设。
二、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上海民防参与经济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招商引资,采取租赁、合资、联营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对已建民防工程进行二次投资,提高民防工程使用档次。同时,市民防系统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民防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既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也增强了民防的实力。1984~1997年,全市民防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创造产值和实现营业额854506万元,上缴税金38149万元,利润51225万元。
三、与抗灾救灾相结合。上海民防承担抗震救灾、核化救援等任务后,特别是参与市“110社会联动”后,加强基础建设,组建14支市级平战结合的专业队伍,配备民防特种设备、化救设备和相关救援车辆;建立了三级联网的800兆集群应急通信网和应急寻呼网、机动通信网;加强了指挥所的建设,市、区(县)、街道(镇)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防空与救灾双重功能的指挥所,制定了市、区(县)两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化学事故预案和防空袭预案及各项实施方案,所有的社区制定完成战时和平时人员应急疏散方
人防专业队伍
案;组织了各种救灾演习,同时加强值班,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1991年以来,市、区(县)民防部门组织或参与处置了近5000起各类突发事故。1999年8月1日后,按照《上海市民防条例》规定,上海民防加强了综合协调及其相关的组织管理职能。
(摘编自《上海民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