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王荣专题研究方案(大全5篇)
编辑:落日斜阳 识别码:18-989269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6 19:13: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王荣专题研究方案

《班主任特色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专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提出基于以下背景:一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文化多元,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逐渐增多的现实,给班级管理尤其是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带来新的挑战。二是反思我们的德育尤其是班集体建设和班主任工作,还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普遍表现为束缚型、说教型,维持型和放羊式的管理,很少有真正适合学生成长的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因而很难适应变化了的社会。三是学校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作为学生主要的成长空间、发展空间,学校的环境(包括班级的环境)应该是学生们特别向往的地方。一个好的班集体能够给孩子一生带来影响,一个具有个人魅力和丰富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常常令学生终身难忘。此外,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培养富有个性和灵气、生动活泼的学生群体的育人总目标也给班级管理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班主任专业素养班主任专业化是指班主任在精神境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身心状态等多方面的专业素质。整个社会应树立班主任专业化观念,创新多元立体的班主任培养模式,完善终身教育的班主任自我发展机制,以寻求班主任专业化的合理途径。

特色班集体特色班集体具有开放的构成要素,(1)在精神层面,班级文化初现端倪,有积极向上的班风。(2)在管理层面,民主、平等、和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3)在形象构成方面,班级呈现生机和活力,富有创造力。我们所期待的特色班集体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在班主任引领下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既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良好习惯,又能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班级文化特色彰显的班集体。

课题的界定班主任专业素养与特色班集体建设研究就是通过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的班主任教师队伍,努力创建一批新时期特色鲜明、个性张扬的班集体,探索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与班集体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多元立体的班主任培养模式,完善终身教育的班主任自我发展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实效性差,缺少魅力,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德育实效性,是所有德育工作者的一块心病,也是所有社会人士抨击德育的焦点。的确,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甚至走入了“人人喊打”的死胡同。其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对德育对象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如何操作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一句话,德育工作不能与时惧进,缺乏德育创新。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命活力,必须重新认识学校德育的功能、价值,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理解和把握德育的新理念,必须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寻找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为学校德育管理、班集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落脚点。一个好班主任,能够带出一个好班级,一所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也就有了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学校的中坚力量。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

研究目标:

以特色班集体的创建活动为载体,探索出打造班级文化、创建特色班集体的新路,逐步完善班级考核机制,建立比较完整的特色班集体的建设方法和途径。通过实验,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成长空间,营造积极向上、勤奋进取、乐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初步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班级文化。

研究内容:

“特色班集体”是指班集体除了具有一般班集体共同的特征外,还要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比较稳定的班级风格或班级风貌。我们将探讨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用二到三年时间探索出打造班级文化、创建特色班集体的新路,并逐步完善班级考核机制,建立比较完整的特色班集体的评选办法和评比标准。把开展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与引领班主任走向专业化之路紧密结合,促使班主任不断反思其教育观念,不断研究其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其教育艺术,最终实现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目标。

特色班集体创建还要研究以下内容:

1、特色班集体的外显特征:独特的班集体理念、独特的班集体氛围、独特的班集体活动、独特的班集体制度、独特的班集体管理。

2、特色班集体创建的前提条件:一是所创办的特色要和德育的根本目标相吻合。二是本地以及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因素。三是班级学生的爱好和水平层次以及年龄特征。四是班主任教师自身的个性和特长。

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特别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成长空间。

2、实践性原则:以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中,有目的地为儿童创建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氛围、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文献查阅、调查、测量、观察等课题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

一是行动研究,将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广泛的探索,积累丰富的班主任培训、考核资料和班集体建设、评价资料。

二是叙事研究,广泛开展班主任日记、班主任笔记、学生记事的记录,使这些记录日常化,建立班主任月例会制度。

三是案例研究,收集整理各种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调整、归纳,特别将通过实验班的探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每学期进行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探索班主任专业素养与特色班集体创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预期目标和成果

(一)、预期目标:

1、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参加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撰写论文和教学反思。

2、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精心设计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方案,培养出优秀班集体再带动其他班级。

3、采用激励机制,对教科研工作的优秀者,对教科研卓有成效的教师落实奖励措施,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激情。

(二)、预期成果

有质量的班主任日志、活动案例、反思和研究论文,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的实物资料。主要有:《新时期班主任专业素养概略》、《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特色班集体建设案例集》等专著、专集以及实验过程资料展示、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实物成果展示等。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2_年1月——202_年5月)选题、讨论并制定、完善、填写课题申请书;制定总课题实验方案,召开开题会,并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2、中期实施阶段:(202_年6月——202_年7月)分阶段制定阶段实验计划;积累资料,形成中期成果;动态管理实验方案的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实验步骤。

3、后期总结阶段:(202_年8月——202_年12月)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陆玲花.建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中队文化.班主任,202_,(5).

2、沈永铭.教会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班主任,202_,(5).

3、占玉芳,杨勤学.班集体建设三部曲.班主任之友,202_.

4、李炳南,陈家麟.谈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202_.

5、姚灶华.“学校文化”的认识与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2_,(1).

6、程振东.浅谈班集体建设.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_.

7、《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教育学》.

执笔人:王荣

第二篇:王荣生

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

---——以《竹影》的教学为例王荣生

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比如怎样导入、怎样利用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至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有限。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

我们以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根据我们的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什么叫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

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举一个某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的课例来说明:

《竹影》教学实录整理及评议

一、课件导入

二、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2.表达了孩子对光的感情。

教学内容1: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

学生说:写了光的时间变化。∥写出了光的美。∥表达了喜欢和留恋的心情。

教学内容2:用理性语言来概括感性的描写。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里教师犯了两个错误,(1)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文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人人能见着的自然之景;(2)混淆了心身感受和理性概括。文学描写重在感悟体验,因而不能用概念化的语言去篡改、替代。比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这些描写显然是作者的独特所感,概括为“时间变化”、“美”、“喜欢和留恋”,把这样入情的具体描写平庸化,只能败坏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

三、学生朗读上述两段。要求边读边想象。

教学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用齐声朗读(学生腔)的方法,能边读边想象吗?孟浪地读一遍,能做到读出感情来吗?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与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这中间是怎么回事?

四、要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上述两段描写“赞美”一番。“小组合作讨论”约1分钟后,3名学生用优美的、充满修辞的、散文诗般的语句“朗读”出自己的“赞美”,显然是事先精心准备的。

教学内容4:利用修辞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点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插入这个内容?是为了锻炼写作吗?看来教师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插入”的问题,或者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觉得这是一个“好”设计。

五、教师问:刚才我们赞美的是光。假设这个晚上没有光呢?

教学内容5: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这是哪来的问题?

六、教师插入:作品中的“我”≠作者。

教学内容6: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要插入这个内容?似乎教师将散文中的人称与小说中的叙述角度混淆了。

七、那么,在月光下孩子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讨论下一段。

教学内容7:不知道是什么。这是典型的弱智问题,凡是有眼睛能识字的人,都能“发现”写了哪几件事。教《背影》,要学生去“找”写了几次背影、流了几次泪等等,皆是没事找事。

八、生“概括”,说到“人的影子上有烟气”,教师即打断(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引到教师的“设计”),教师来劲:“作品中的孩子在猜人影头上的烟气,我们也来猜猜那是怎么回事。”

教学内容8:不知道是什么。作品说:孩子们觉得今晚很美,做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到竹林外的水泥地上细瞧,果然如此,“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弟弟的同学)的注意力却转向了……”作品为什么要写这一处呢,(1)当时就是这样;(2)写在作品里既表现月色底下的朦胧之美,接下来顺势连到“描竹影”。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没有当作正经的科学问题来研究,写入作品或者是因其好玩或者是为了意脉连贯。不知道为什么要花时间让学生也“猜”,或许只是由于教师觉得这里有讲头罢?因为教师说她专门请教过自然教师,虽然只是玩了一个噱头,没说出个所以然———也许是想着下面的进度,忘了说出答案。

九、接下来说了什么有趣的事?生答“描竹影”,师说:“好,坐下。我发现描竹影的对话很有意思。”请生读。师说:“比较一下爸爸的语气和孩子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教学内容9: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要比较?

十、要学生分角色(孩子和爸爸)朗读。学生的朗读显然没有进入状态。

教学内容10: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声情音貌(这一点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扮演角色?这里为什么要分角色朗读?或者反过来问,不朗读、不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什么妨碍?

十一、师说她觉得“其实爸爸的内容更有趣。爸爸说了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看你从爸爸的话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生说:学到了知识。∥画马与画竹的区别。∥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用墨画最好。∥画反映了画家的心态。

教学内容11:爸爸话中的知识。教师显然忘了这是散文中的一个片段,似乎也没有读懂作者为什么写这一个片段,而把爸爸话中的“知识点”抽出来做“客观正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也许因为这里有讲头罢,所以接下来教师就一个劲地往这条路上走,以致似乎忘了自己在教《竹影》,忘了自己本来应该教怎么解读、鉴赏丰子恺的散文。也就是说,从这里开始,学生们可以把课本收起来放进书包了。

十二、多媒体展示,比较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教学内容12:不知道是什么。也许是觉得爸爸没有介绍清楚?

十三、多媒体展示吴昌硕的画《风竹》,让学生“看这幅画画出了怎样的美的姿态”。讨论“为什么取名„风竹‟”。

教学内容13:不知道是什么。文中最后一段写到:听了爸爸关于画竹的一番道道,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的“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教师似乎忘了什么叫散文;似乎以为作者在这一段里所抒发的独特感受,人人都能自然产生;似乎以为散文的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言语去体认、感受、分享作者的独特感受,而是把散文中的景、物当作实景实物。这就好像我写一篇散文,抒发粉笔(有情人眼里的粉笔)之美,而上课的老师却撇开我的文章,也拿一枝粉笔(自然之物),在那边自说自话地演绎我那也许是怪癖、荒唐的感受,然后企求面对他手里这枝粉笔的学生们,统统生发与我一样怪癖、荒唐的感受。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就是这样在教散文的!

十四、师引出(课件展示)郑板桥写竹的诗,诵读。之后总结: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游戏不仅是有趣,而且还蕴含着艺术。

教学内容14:不知道是什么。

十五、多媒体展示丰子恺的儿童画,欣赏“游戏中的艺术,艺术中的游戏”。

教学内容15:不知道是什么。

十六、师说自己的“感悟”,展示(课件)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和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带着童年的回忆,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好吗?”

教学内容16:不知道是什么。

教师看来再也不想理会《竹影》这篇文章了。

十七、让学生也写诗或文,“写出游戏中的艺术”。

教学内容17:不知道是什么。也许是仿写?因时间不够,教师草草了事,因是借班上课,学生也不会认真对待,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也都不会去干点什么。

这是一堂由多人谋划、演练多次、具有较高教学技巧教师执教的、被某省评议组宣布为获奖的课,在我看来一无是处。理由无他:

其一,教师不知道在教什么(教学内容有许多是错误的),听课的人从语文的角度也分析不出在教什么(有许多与语文、与《竹影》的解读鉴赏无关),想必学生也弄不懂这堂课在学什么,这样的课久而久之学生也已经不想弄懂自己在学什么。

其二,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几乎有二十个“教学内容”,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我曾多次讲过这样的意思,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讲,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要讲,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12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碰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没有教———从来没有教!从上述这堂课也可以看出,45分钟教二三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过去是用老八字,字、词、句、篇、语、修、逻、常,所谓“讲知识”;现在是用新花样,用媒体课件、用小组讨论(真不知道1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能讨什么论!)、用课程资源、用学生的自由言说。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觉醒,仍然像过去那样,一堂课庞庞杂杂二三十个内容,教师又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那么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什么“好课”,就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了。常言说得好,“回头就是岸”,如果我们的教师能以学生的学习为关注点,并依此对自己的教学能经常进行反思,那么相信离成功的课就不会相距太远。竹影

丰子恺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管夫人是谁?”“她是一位善于画竹的女画家。她的丈夫名叫赵子昂,是一位善于画马的男画家。他们是元朝人,是中国很有名的两大夫妻画家。”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我们送他出门。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读后感

王晓春

王荣生老师的批评很有道理。这堂课确实上得莫名其妙,让人啼笑皆非。而竟然还能获奖,难免令人感叹:我们的语文教育界,一至于此乎!大家是不是都喝多了? 想当年语文教学有一个公式:(拿到一篇课文),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意思,分析写作特点。这个模式确实死板,而且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遭到了高举人文精神大旗的很多人的激烈反对,一下子被冲垮了,至少在公开课上,这种模式很少见了。

问题是,这种模式有相当合理的成分。它要求学生面对一篇文章,起码先搞清作者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按什么顺序说的。这是对作者和文本的起码尊重。打破这个模式是可以的,但是你应该尽量保留其合理的成分。然而现在我看很多公开课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像王荣生老师上面评的这个课,不但教师不知道自己究竟打算讲什么,教学内容不清,教学目标不明,更严重的是,丰子恺先生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到底打算说什么,师生都最后没有弄明白。而且给我的印象,好像大家并不想搞明白。我管你作者要说什么!我关心的不是你的文章内容,而是我自己的感觉。这叫主体性吗?非也,这叫主观随意性。

愚以为,这位教师(就这篇课文和这堂课来说),不但作为教学专业人员是不合格的,即使作为一个读者,也是不合格的——没有读懂课文。

这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一种非常奇特而滑稽的现象——文本还没读懂,就拼命向外“拓展”;连课文的弦“内”之音都没搞明白,就大肆张扬其弦“外”之音。最后终于把课讲成了断线的风筝了。

老老实实把课文读明白,老老实实把教学内容(教什么)想清楚,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语文教学的前提。如今很多“优秀”教师却“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不遑固本而忙于逐末,竞相在教学方法上搞花活,在课堂气氛上玩“火爆”。可谓浮躁之极。

我到网上查了查有关《竹影》的教案,发现多数教案锁定的教学目标是两个:

1、童趣,2、中西画之别。

这些教案中的实际教学内容安排与其教学目的未必协调,此事我们且不论。单看这两个教学目标,首先就会发现它们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符。而且这两个教学目标之间也缺乏逻辑联系。怎么从童趣就跑到中西画的差别上去了?

愚以为,丰子恺先生在文章中已经把主旨告诉读者了。他说:“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作者重点说的是艺术和美与童稚活动之间的联系,举的是孩子画竹影与国画相关的例子,西画不过是拿来做陪衬的。作者不是在一般地写童趣,而是在写与艺术和美相关的那部分童趣;作者也不是在全面介绍中西画的差别,而是通过这种比较,把孩子们画的竹影与国画的审美趣味挂起钩来。作者思路很清楚,教案的设计者思路却很乱:把“童趣”和“中西画之别”这两个不相干的东西并列作为教学目标,说明并未读懂课文。

这还不算。我们分析这两个教学目标会发现,它们都不是语文教学的主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这是语文课的教案,单看这两个教学目标,无法确定这是哪一门课。“童趣”在美术、音乐课上都可以作为教学目标,而“中西画之别”则更像美术课或美术课外讲座的题目。语文课应该姓什么?应该姓“语”,这一点我们从上述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看不出来。

这也是今日语文教学的常见怪现状——语文学科迷失了自我。在舞台上跳跳蹦蹦,十分卖力,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自己从哪里来,要去何方。

按老规矩,我在评论完别人的课例之后,要拿出自己的教学方案。我准备设定两个教学目标:

1、帮学生搞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什么写到什么,从哪里写到哪里,其中有何逻辑关系)。愚以为作者思路大致是这样的:

开头点题

——日落——月出——竹影——人影(华明来)

——讨论人影头上的细烟(未果)——画人影——画竹影——议论竹影像国画——引出国画作者(吴昌硕)——父亲插嘴(“这是管夫人的!”)——孩子一问:管夫人是谁,父亲答——孩子二问:“画竹不是也很容易吗?”父亲解释画竹的困难——孩子三问:“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引出父亲解释中西画之别

——月亮升高,竹影炭线分离,讨论结束,华明告辞(注意告别词仍未离开竹影,呼应开头)——作者回到堂前,见吴昌硕描的墨竹。(既呼应小伙伴的讨论,又呼应父亲的讲解,更是呼应第一段对文章主旨的说明: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可以看出,此文用笔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互相照应,处处不离主旨,貌似信笔写来,涉笔成趣,实则极有法度。这才是作文高手。

引导学生研究和讨论文章的脉络与结构,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当有好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为其他学科所无。

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本文的主旨(中心意思)。

这个任务比较难,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应加引导,必要时索性讲解。

注意:安排这个任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理解课文,而是通过努力理解课文本意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知道这是语文课,不是美术理论课或美学课。

所谓阅读能力,首先是准确如实理解文本的能力。现在师生这种能力都很差,却在忙着“拓展”。而许多语文教师的所谓“拓展”竟然是这样:你谈到月光,我就想起我见到的月光;你谈到影子,我就“探究”影子;你谈到国画画竹,我就想到几位画家笔下的竹子;你谈到中西画之别,我就想起几幅国画,又想起几幅西画,比较一番;你谈到孩子们小时候的游戏,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还美其名曰“走进童年”……如此等等。这哪里是“拓展”?分明是“浮想”。此种“拓展”,任何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都能进行,何劳开一门课程?何劳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来教?

于是你就知道为什么中考高考显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这么糟糕了,原来语文教师着意培养的,是学生“胡思乱想”的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难怪王荣生老师有些着急。语文教学若如此变成没头的苍蝇,对此谁能无动于衷?

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

——王荣生评郑桂华执教的《安塞腰鼓》

梁增红

今天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的评析。在此之前,我在202_年观摩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时,曾听到我们常州市一位老师的上的这节课。回想一下,留下的印象主要是,这位老师朗诵水平非同一般,很能感染人,充满激情,在课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后来,这位老师获得了江苏省优质课比赛二等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为自己的朗诵水平而惭愧,尤其是在听了唐江澎、韩军、余映潮等名家的语文课之后,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了。因为自己的朗诵能力低下,所以,在上课时特别是公开课上,我总是很谦虚地请班上有这方面优势的学生来代替我朗读。不过,看了王荣生老师的评课之后,我又找回一点自信心。

关于郑桂华老师,我好像在书店里看到过她的什么著作的,但没有买。坦率地说,我并不熟悉她。从王教授的介绍中,我也只是知道,郑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王教授从课堂的生态、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三个方面作了点评,同时引用了另一位未署名的老师的同题设计,尽进行了比较论证。就我读的感受,王教授对郑老师的课是全盘肯定,而对另一位老师是全盘否定。对此,我持怀疑态度。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如果按照郑桂华老师那样上课,即使获得王教授如此推崇,但在主流话语体系中,也许很难获得认可。这不是说郑老师和王教授有什么不对,而是现实中老师们的生存空间,往往不是仅凭自己的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的,还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原因,一个简单的现象就是,现在的语文课,学校里乃至社会上的人员,谁都可以指手画脚的。

那位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

1、朗读,体味语言之情感;

2、探究,品味构思之精当;

3、体验,享受受蕴之深远;

4、创造,展示想象之瑰丽。

似乎有点像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但我上网查询未果。总而言之,王教授对此设计是批驳得体无完肤。

关于课堂的生态,王教授引用了钟启泉先生在比较中日两国老师在教学观摩课的不同表现,我也录在此,不妨对照我们的行为:日本的老师在观课的时候,眼睛朝着学生;我国的老师在观课的时候,眼睛死死地盯着上课的老师。

记得我以前曾写过一篇关于听课老师应该坐在哪里的文章,专门谈过老师听课应该朝着学生,而不是眼光跳过学生黑压压的头顶,只顾着欣赏老师的一举一动。跟专家相比,我实在是人微言轻,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反映。

郑老师的语文课,大致发生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从近乎麻木,到对事情的感觉,到对课文的感觉,到对课文语句的感觉;从读有感觉的语句,到说出自己的感觉,到聆听同学的感觉,到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感觉„„因而,王教授认为,观摩郑老师的课,实在应该“朝着学生”,而不是“目中无人”。

在评析郑老师的教学流程之前,王教授首先把《安塞腰鼓》与《世间最美的坟墓》做了一番比较,他认为,《安塞腰鼓》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背后”没有东西,所有的一切都在前台,都在它的言语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都用他的言辞表达出来了,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引用了刘锡庆先生、厚夫先生和作者刘成章自己的评价来佐证。他们都认为,这是作者精心做出来的散文,是刻意的艺术追求,呈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是精雕玉琢的语言艺术品。这篇文章,是不用到“背后”去寻找什么深刻意义的。用刘成章自己的话来说,“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是这篇散文唯一想留点微言大意的句子。至于文章中的一些诸如“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就是说“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的,因为没有黄土高原的土层,就是养不出茂腾腾的陕北后生,是一个明摆着的问题,教材非要问“为什么”,这是逼死刘成章也没法子做出“标准答案”的考题。而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作者说了,“都是凭借我胸中丰厚的陕北资源信手布置出来的”,没有什么为什么,一定要问什么“深层次的文本思想”,是硬要把作者和读者弄成白痴。

无独有偶,常州市202_—202_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中就出了这两道试题:

16.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话的理解。

17.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仔细研读文章有关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02_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在读王教授的评析时,我头脑中一直反复出现我所听的那堂精彩朗诵的语文课。因为,王教授竟然认为,《安塞腰鼓》不是一篇适合朗读的文本!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如果语文课不强调读,那还叫语文课吗?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上一定要“书声朗朗”的。而学生如果能像老师所期待的那样,精彩地诵读文本,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和陶冶?但,王教授认为,《安塞腰鼓》刻意追求的是一种文字排列的形式美,显然是一种书面的文本。所以,他觉得,郑老师整堂课没有语文课堂常见的那种“流利朗读”——没有播放朗读的课件,没有老师的整篇范读,没有学生的齐声朗读。当学生“坐端正,拿好书”,“自己读自己的”,这样做是“对的”,是语文老师的专业自觉。可见,我们对文本体性,对学生的阅读起始状态,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不能“想当然”的。

至于那些写在目标中的一些“深刻领悟”“精神内涵”“启迪”之类的词,不过是骗人的鬼把戏。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在一个学期里的教案里什么都有了,高尚情操有了、个性发展有了、创造性思维有了、文学鉴赏有了,能想到的都有了,如果语文老师在教案里写的教学目标真的在课堂里教过,在课堂里实现了,哪怕是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那么中国的中学语文课程,一定一个学期足够矣。事实上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教授说,郑桂华老师的这堂课的流程终点是:对文本语句的感受,在文本语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文学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感受细腻、丰厚的路径与方法。“清晰可辨,实实在在,而且完全对头。”(p89)很多东西,哪怕是学术上的问题,明知不对,却无人愿意去撕破这层面纱。因而,大家就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今天天气哈哈哈”中,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上来看,郑桂华老师是引导学生摆脱上课前的“无感觉”状态(流程的上端),引导学生从对录像内容的感觉迁移到对文本内容的感觉,以便进一步引导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文本言语的关注(流程的上端)。同样是一段录像,同样是“首先”播放,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却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考虑。或许只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个情感铺垫吧。同样是词语、句子,我们也许就跟王教授批评的那位老师的做法一样:

从文章中找出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好,好在„„”的句式说。

老师也做了示范,要这么说: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一句,运用比喻造成夸张,将人的心脏说成牛皮鼓面那样大,而且还隆隆作响,极写沉重鼓声的惊天动地,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强烈共鸣。”

王教授毫不留情地指出:大概是教参上抄的吧?或许是考试题目做惯了?毫无生命的气息,毫无感觉的灵动,陈辞滥调,而且莫名其妙,什么将“将人的心脏说成牛皮鼓面那样大之类”。这种做法是抽象归纳,是理性的分析,是用严格规定的句式来组织表述的语句。而郑老师却是这么做的:她问的是:“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而有的句子就不那么明显?”“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什么特征?”其落脚点是在“感觉”,是对自己感觉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发现了句式和词语运用上的特征。郑老师的做法是由抽象归纳返回到具体语句,体会到感情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是不是这样?似乎能理解,但又觉得王教授的评论在现实情境中是曲高和寡。时间:202_年4月2日

地点:杭州 年级:初一

研讨会主题:激情演绎,本色课堂 执教:郑桂华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安塞腰鼓》,刚才我们见面的时候,知道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生:找出生词,标出节号。

师: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生:标了。

师: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生:第8节的“亢奋”,第11节“晦暗”,第12节“羁绊”。

师:“羁绊”的“羁”要注意,右下角是“马”,很容易写错。我今年教高三,默写“羁鸟恋旧林”,还有不少人默错了。接着说。

生:第13节“蓦然”,第15节“冗杂”。师:其他人还有没有补充?没有了。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人请举手。

(教师数了一下。)

朗读过的人好像比较少。

安塞腰鼓离我们多水的江南,离我们人间的天堂杭州是有点距离的。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大约2分钟。)

师: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生:有一种野气。(板书:野气。)

生:他们打鼓的时候是热情奔放的,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板书:热烈奔放、轰轰烈烈。)师:还有谁想讲?

生: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生:气势雄壮,场面壮观。

(教师板书“整齐、雄壮、壮观”。)

师:安塞腰鼓有202_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我们从中看到了野气,看到了奔放。“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是一种原始人的…… 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

(板书: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之后,比较这些感觉(指着板书)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一致的?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后来,有一些人看到旁边同学停下来也就停下来了。)师:没有读完的同学接着读完吧。读完的同学可以回味一下刚才朗读时的感觉。师: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也有同学声音太轻了。

(对着一个女生)我感觉你读得特别投入。你投入进去之后,感觉到的是否与我们看录像时的感觉一致?

生:我觉得是的。

师: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

生:想不出来。

师:也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来描述。

(该生没有说什么)师:大概是什么样子?

生:大概跟刚才说的一样。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等了一会。)

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 生:剑拔弩张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该学生上黑板写,有同学鼓掌。)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描述用语言出来。

师:写得对吗?“剑拔弩张”是什么意思?后面拿个男孩子,你来讲。生:形容形势紧张。

师:这里是形容形势紧张吗?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安塞腰鼓,你认可吗? 生:也许是场面雄壮有力。(教师有点疑惑的样子。)生:雄健

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板书:雄健。)

“剑拔弩张”在这里用了它的比喻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聪明的表达。有时候我们直接来表达我们的感觉,比如“雄壮,轰轰烈烈”,这很好。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一个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就很形象。还有想表达的吗?

(教师看没有学生想讲。)

如果没有了,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交流告一段落,看录像,朗读课文,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

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 哦,已经有同学想讲了!

师:话筒就近的同学先讲吧。大家拿起笔,我也拿笔记。

生: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②;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师:好的。她找到了一处。大家圈一圈啊。接着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然后我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找到这些。

生:第18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学生将“颤栗”读成“chanli”。)师:颤栗(zhanli)还是颤栗(chanli)? 生:颤栗(zhanli)

师:颤栗(zhanli),注一下音。

接下来,第四位同学在哪里?前面那个女孩子,你还没有讲过话呢。你有没有找到感觉很明显的句子?

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师:第19节。还有吗?

(教师离开后半部分同学,朝右前边的同学走过去。)

我们到这边来,没有说话的同学赶紧找找看,你特别有感觉的句子在哪里?往后的交流会越来越有挑战性,想说话的早点先说起来。

生:27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师:非常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好,旁边的同学……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师:很好。还有想讲的吗?(看了一下。)

没有关系,先前我们的预习是初步的学习,然后我们又进一步看了录像,朗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学习还是起步阶段。我们找到这么多已经很好了。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四人为一小组。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再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第二件事,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

(有学生觉得难。)有点难? 生:不难。

师:有点难也没有关系,四人小组来合作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约5分钟。与小组交流:看看这些句子句式上的特点。……第八节,好!想想为什么划它。……划了这么多!好样的!能找到它们的特点吗?写下来,等会交流起来就会方便一些。……归纳出两点了,好!还有吗?)师: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讨论,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教师板书:句式、词语。)

师: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发现一些了。每个小组准备派一个代表来发言,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过一分钟。)

好,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吗?可不可以?(有同学议论。)

师:有同学说,如果没有说完,小组其他人可不可以补充。当然可以!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非常自由的。你随时可以调整你的意见,随时可以请同学补充,也随时可以去补充别人。(有不少小组举手想发言。)

师: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话的小组有没有?

这儿有,要请他们先说了。好,大家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开始拿起笔,准备作笔记。来,你们的代表,慢点,不要着急。

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板书:排比。)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师: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

(板书:多角度修饰)

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板书:力量、速度、幅度。)

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第7节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师: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

生:比喻也有气势的。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师:等一会。大家要记下来。好,不好都要记下来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好!我发现你的思考很有特点。你从喻体入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角度。

答黄庭老师 王晓春

感谢黄庭老师发来的郑桂华老师的课例。

我觉得这课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抓住语言不放。郑老师从学生的感觉入手,但不是让学生“跟着感觉走”,而是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也就是,把感觉化作语言,体验表达。

这还不算。接下来,郑老师又引导学生研究:课文中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句式和词汇)影响了我们的感觉,造成了我们如此这般的印象。

郑老师不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聊天,而是处处扣紧课文的语言形式做文章。郑老师搭起了一座情感和语言之间的桥梁。这才是语文课。

不足的地方,愚以为此课探究性尚显不足,学生的发言多是不需要经过周密思考和推理的。还有,郑老师说:“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用语言描述出来。”我不知道郑老师这是在特定语境下的说法还是对语文课一般规律的阐述。如果是前者,这不失为一种灼见,但若是后者,愚以为这种说法就似乎太侧重“表达”了,语文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理解”。虽然我们常常需要通过表达来检验理解,但理解与表达毕竟不是一回事。

《竹影》还剩下什么

王荣生教授把获奖的《竹影》一顿批驳,然后我再上网看了十几篇《竹影》的教案,发现很多本不该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东西,都被乱七八糟塞进了课堂,主要包括:

1.因为父亲谈到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所以在课堂花大量时间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

2.因为弟弟给小伙伴猜谜,所以课堂里也玩起了猜谜游戏;

3.为什么月光下的人影头上会冒烟气呢?开始探索它的科学道理。

4.因为人物进行了对话,所以就进行分角色朗读,并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特点;

5.因为课文讲述了一桩童年趣事,所以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有何趣事;

这么一罗列,发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乱糟糟教的东西还真是不少。可是再一想,把这些内容都去掉了,对这一课,我们还能教给学生什么?

绝大多数教案都提到让学生在文中体验“童趣”,但是能体验到哪些“童趣”,却语焉不详。其中一则教案罗列了几句:

例1: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例2: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例3: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拟人)除了例1却是蛮有童趣的,后面两例都是都是人物对环境的细致的、独特的感受,很难说是儿童特有的。另一位教师在反思中写道:“我课文看了好几遍,却始终没有发现有关„充满童趣‟的语句”,但紧接着“在课堂上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很快地就找出来,纷纷举手,让他们一说,这些语句果然都是„充满童趣‟的”,于是他批评自己“已是成人,已失去童心”。果然很神奇。没听过这堂课,不知道学生的发现是否也能让我感叹一下“已失去童心”。但是依然很怀疑,学生回答出来的这些“童趣”他们自己是否真觉得有趣,还仅仅是为了回答问题?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文章没有“童趣”,但这篇文章的落脚点主要不是童趣,单讲童趣,即背离了原文的主旨,又不可能将它作为整堂课的核心。

诸向阳老师提出,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可以是“帮学生搞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什么写到什么,从哪里写到哪里,其中有何逻辑关系)”。然后它列出了他所整理的“写作思路”:

日落——月出——竹影——人影(华明来)——讨论人影头上的细烟(未果)——画人影——画竹影——议论竹影像国画——引出国画作者(吴昌硕)——父亲插嘴(“这是管夫人的!”)——孩子一问:管夫人是谁,父亲答——孩子二问:“画竹不是也很容易吗?”父亲解释画竹的困难——孩子三问:“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引出父亲解释中西画之别——月亮升高,竹影炭线分离,讨论结束,华明告辞(注意告别词仍未离开竹影,呼应开头)——作者回到堂前,见吴昌硕描的墨竹。(既呼应小伙伴的讨论,又呼应父亲的讲解,更是呼应第一段对文章主旨的说明: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诸老师评论说:“可以看出,此文用笔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互相照应,处处不离主旨,貌似信笔写来,涉笔成趣,实则极有法度。这才是作文高手。”我们认为,正是因为文章行云流水,信笔写来,所以才能不容易看出其中有什么“逻辑关系”。这“作文高手”是学不来的。

诸老师提出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可以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本文的主旨(中心意思)”。文章的主旨他概括为“艺术和美与童稚活动之间的联系”。我们认为,这样的概括是恰当的,但是他又说:“这个任务比较难,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应加引导,必要时索性讲解。”我们就不明白了,到底是“讨论”还是“不讨论”呢?

王教师的评课,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破的多,立的少。看完他的评课固然有痛快淋漓切中要害的感觉,但更多的是引起困惑。又记:

写完这篇文字,才想到应该去看看原文的出处。不料翻了翻《丰子恺文集》,在“文学卷”里居然找不到。最后才在“艺术卷”里发现了它。原文选自1937年出版的《少年美术故事》。这本集子收录了作者1936年1月至12月24篇在《新少年》杂志发表的专栏故事。这就引起了两个问题:

一、原先我们认定这是一篇散文,看起来不是,而是作者编写的一组故事。文中的“我”当然也就不是作者本人了。事实上,文中的“我”叫柳逢春,是女性。

二、作者写这则故事的目的,确实是想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介绍一些关于艺术方面的知识。这这篇《竹影》,当然就是要介绍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和对吴昌硕《竹》的欣赏。(原文专门附了吴昌硕的《竹》。

第三篇:王崔荣

工作总结

王崔荣担任中煤十处沙区第二项目部矿建六队队长,承担着沙曲矿南翼回风大巷开拓建设任务。202_年元月中煤十处承接沙曲矿南翼风井改造工程以来,他带领全队职工艰苦奋战,克服过构造、煤层松软等困难,全年完成掘进进尺居于项目部首位,实现无一人轻伤以上安全事故,出色完成了安全生产任务。

王队长40岁左右,十分健谈,给人见面就熟的感觉。他常挂在嘴边上有一句话:“我要让队上职工收入人人达项目部最好水平”。走进那一排天白色板房旁的队会议室,彩色喷绘的队“两务”公开栏上全队职工的月收入一一在目。当创了进尺最好记录时月工资最高的有5000多元,当遇到施工低谷时月最低的也有2500多元。哟,真不错呀,人平工资都在3800元。实现了全队职工人均收入名列整个项目部4个井巷施工队之首。

矿建六队是202_年刚组建的队伍,王队长在煤矿工作了二十多年,有较丰富的掘进技术经验;也正是精力充沛、步入人生中年、年富力强的时期。在王队长的带领下,矿建六队展示出来的工作风貌,是一支敢打硬仗,勇于拚搏的队伍。以严格的制度、公正无私的管理,形成了文明的队风,使全队职工及家属称赞他:“跟着王队长干我们安心,是我们最信赖的好队长”。王队长说:“我这个人管理很简单,就是人人按制度执行,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项目部领导和队员们都知道,王队长的管理就是一个字“严”,谁执行能力差了,他就会不给面子,按制度规定办。职工的工资分配每月由队民管成员参加讨论,工会主席核算分配,奖罚分明,严格出勤、工效、安全、文明标准化挂钩。

矿建六队是独立在野外山区工地施工的综合队,他认为抓好全队职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树立良好的队风就是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具体落实。他一直严于律已,用自已的实际行动诠释一名预备共产党员的信念。工作上高标准、高要求,思想上也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积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日常工作,基层党组织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四个多月的困难施工中,由于遇到了岩石破碎不易成型的困难,施工受阻,安全威胁、压力大。但在队党政工班子精心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下,安全实现了无轻伤事故;工程质量、文明标准化全部达优良品,受到新维矿业主方的高度肯定。关心职工生活,切实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困难阶段没有职工离开,稳定了职工队伍。

带领全队积极开展收旧利废节约6万元。全队把材料成本指标分解到各班组,节约给予奖。回收断钎子1000根,达1米长以上的交回项目部库房折换新钎子300根,节资5万元,不足1米的再利用到巷道吊挂风水管、碛头稳庄等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去;回收钻头600棵节以旧换新节资2万元;废旧锚杆二次加工复用200根,节资7000元。

王队长爱护职工如子,关心职工,把职工冷暖时刻挂在心中。7月队掘进班职工王卫军儿子由于上学没钱,学费需要1.5万元,经济压力巨大,队工会组织了捐款,王队长带头痛捐款500元,当王卫军双手接过六队职工的捐款共计4000元时,坚强的硬汉眼里噙着热泪,感谢六队大家庭的温暖,表示一定要努力工作报答组织的关怀。工地在202_年刚刚开工由于新工地建设,无生活用水,李队长每天开车到山下10里路外去义务拉水,保证了职工、家属和生产用水。为家庭有困难职工家属安排在工地女工岗位就业6人。

带领职工义务劳动,建立了“职工活动之家”娱乐室。在娱乐室安装通过卫星收看20多个台的电视节目。积极开展职工喜闻乐见、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在元旦、春节、三八、五

一、国庆等节日,组织了200人次的职工、家属参加举办的“职工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春游”、《唱安全歌,走建工路》歌咏比赛。受到职工家属热情参与,活跃了工地文化生活,树文明队风,职工队伍团结、稳定,爱队如家,创建了“和谐、平安、文明”工区。队通过民管委员会,制定了“队生活管理制度”,全员遵守,严格管理,较好地培育了良好的队风貌。办出了宣传黑板报12期;每季评选一次文明职工,工区实现了环境清洁,倡导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严禁赌徒,按处罚200元标准坚决查处,杜绝了赌博现象,让职工把收入更多的寄回家,切实爱护了职工。

王队长在202_年末的全队职工大会上说:“202_年我们创了辉煌,成绩是属于过去的,202_年我们将创造新的成绩,争创集团公司先进等级队称号,为中煤十处做强做大发挥积极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矿建六队队长:王崔荣

202_-6-15

工会积极分子申报材料

——沙曲第二工程项目部矿建六队

王崔荣同志1978年7月采用到中煤十处,从工人、班长、到现在的队长,30多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以严谨自律、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赢得了上级组织和职工群众的赞誉。

一、作风严谨,一身正气带队伍

王崔荣同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干部不能图名声,但也不能怕骂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无论当队长、班长,他都始终容易如一,敢说敢管,敢于碰硬。86年在他担任队长时,有一些“两放”人员和社会混子,经常出工不出力,或者不上班还要工资,无理取闹,寻衅滋事,严重扰乱了正常生产秩序,工人的情绪受到了很大冲击,影响极坏。针对这种情况立即向项目部书记和项目部经理,并建议整顿劳动纪律。他的提议马上得到了项目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并责成他具体负责这项工作。通过大刀阔斧地进行劳动纪律整顿,果断地将长期旷职,不上班硬要工的“两放人员”和各别社会混子按规定进行了除名清理。其中有一名混子被除名后,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天早上,这名“混子”腰别斧子,来到掘进队班前大闹,并气急败坏地火烧点名簿,然后提着斧子,气势汹汹砸碎了他办公室的门玻璃,破门而入,而他并没有被威胁吓倒,凛然正气,义正辞严,最终使这名“混子”被扭送到当地派出所进行处理。此举在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工人们从内心佩服他。通过整顿劳动组织,申张了正义,震慑了邪恶,使矿建二队正常的生产秩序得到了恢复。

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他坚持任人唯贤,本着谁有工作能力,群众基础好就启用谁,哪怕和他有过隔阖,闹过意见,甚至骂过他,他也不计前嫌,大胆启用,对不具备德才条件和工作能力的,靠拉关系、走后门想进班子的人,和他关系再好也甭想。如在一次调整队干部时,有一名队长工作作风飘浮,并有拉帮结伙,称兄道弟的恶习。他在班子会上,提议撤销这个队长的职务,启用作风正、肯吃苦、会管理,并且曾多次因工作和他闹过意见的一名副队长担任了该掘进队队长。该同志上任后,采煤队面貌焕然一新,班组管理的井井有条,工人积极性高涨,产量很快上升到计划线以上。

二、廉洁自律,时时处处树形象

几年来,王崔荣同志的职务不断升迁,可他依然保持朴实、廉洁的工作作风,从不给组织添麻烦。1997、1998年连续两次进京开劳模会,本来可借机到山西老家看望一下年迈的老母亲,但他为了不影响单位的工作和生产,毅然放弃机会,多年来,他对待个人利益,从不向组织伸手。王崔荣同志虽然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似乎不尽人情,但他对职工,却有一番炽热的心。无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遇到困难,他都热情相助,202_年9月,曾和他一起工作多年的一名副队长苏明,面对这名副队长为了要上学的孩子、长年有病的妻子和欠下的一大笔外债。他一边亲自到家安抚,一边带头为其捐款,并定期安排人到他家送去生活用品,解除了他家的后顾之忧,使家属倍加感动。

三、勤政务实,勇于奉献做表率

多年来,他一贯奉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关键时刻,干部必须首先冲上去”。为此他经历了几次井下事故劫难。早在1986年7月,发现工作面忽然来压,棚子发生变形。一直盯在安装现场的他立即决定把机电安装人员全部撤出,并迅速组织整备人员备棚子。突然,大面积发生冒顶事故,斜长13米,宽4米,把他和另外6名职工压在冒顶的岩石底下,在这生死关头,在场的人们冒着顶板继续垮落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进去救人。当他被救出来后,尽管他的背部、腰部及双手都被砸伤,但他仍坚持忍痛指挥抢险,直至其他压在下面的职工全部扒出来,他才和其他伤者被送入医院。

王崔荣同志将全部精力献身煤海,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壮丽人生,用崇高的品质为广大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用劳模精神感召了煤矿新一代创业者,这些生龙活虎般的矿山新生力量表示,以王崔荣同志的创业精神为动力,为企业蓬勃发展作出新贡献。

先进施工队组申报材料

——沙曲第二工程项目部矿建六队

202_年以来,沙曲第二项目部矿建六队在项目部及处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文件和年初工作会议精神,深刻吸取了“3.28”、“3.30”重特大事故的惨痛教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一限、二提、三转”工作思路和矿建企业战略调整决策部署,积极推行“七条线”管理,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班子成员恪尽职守,履职尽责,广大员工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乐于奉献,实事求是地结合本队具体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努力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真贯彻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并参与各项活动,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隐患排查执行力度。党员干部增强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廉洁意识;提高了化解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加强基础管理,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加强班子建设和改进党建工作的能力。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实现了安全生产,为我项目部的龙头队伍。

主要事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

1、认真学习领悟我处、公司、集团公司、华晋公司、沙曲矿的文件精神、调度指令和传真贯彻落实到每一个职工,加强学习教育,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防范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安全生产的目的和要求,牢固树立了央企的责任意识和安全理念,做到了上传下达、政令通畅,提高了执行力度。

2、紧密结合“安全生产月”和“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等活动主题:“责任落实每一岗,安全生产每一天”,召开了动员大会,在队生活区分别制作了“三违”亮相台、遵章守纪表扬台。通过各种形式在队里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构造了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规范完善安全工作基础管理

1、坚持执行项目部领导、队干跟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各种隐患杜绝在萌芽状态。

2、坚持执行周一安全例行检查,我队召开安全活动会和安全专题会议制度,对安全隐患进行“三定”,限期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和经济处罚。

3、推行班前会“六必讲”新理念:一讲上一班情况,二讲措施有几桩,三讲班中注意事项,四讲责任在班长,五讲要求对“特岗”,六讲隐患处作业要提防。

三、积极配合甲方安全管理,提升安全管控能力

1、当班安全员班前要在沙曲矿驻项目部安监站参加班前会。

2、实行“五统一管理”,安全检查次数增多,处罚力度很大,我队在积极配合的同时,学习了管理经验,提升了安全管控能力。

四、加强“一通三防”、顶板、措施巷和风门管理

1、加强对我队管理人员及特种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确保施工程序正常运行。

2、井下供电要求必须坚持“四五、四有、两齐、四坚持” ①、四五:无鸡爪子,无羊尾巴、无明接头,无破口。②、四有:有过流和漏电保护、有螺丝弹簧垫,有挡板密封圈,有接地装置。

③、两齐:电缆悬挂整齐,设备硐室清洁整齐。

④、四坚持:坚持使用风电闭锁,坚持使用瓦斯闭锁,坚持使用照明、信号综合保护,坚持使用漏电法保护装置。

3、工作面掘进必须坚持“每掘必探,先抽后掘”原则。

4、风门管理严格按照沙曲矿规定进行管理。

5、顶板管理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规范使用液压支柱,锚网喷支护必须及时跟进到位,严格空顶作业。

6、措施巷坡度较大,每小时安排专人负责对绞车、挡车器、钢丝绳、声光信号、轨道进行专项管理和检查,严格执行“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制度。

五、继续推行、不断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水平。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是前提是基础。对上半年考核的不合格项,明确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照公司《考核标准》达到了完善和整改。

六、落实“党管安全”责任,充分发挥群监网的作用

1、对所有党员,结合所在岗位情况,划分了安全生产责任区。

2、加强了对青安岗员、工会网员的管理和培训,认真填写工作记录,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发挥了安全监管的作用。

3、我队在项目部党总支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积极开展了“五问五查五看”大讨论活动,形成了安全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

12、学习先进经验,推行“四推一进”工作成效,努力提升单进施工水平。

中煤十处沙曲第二工程项目部矿建六队

202_年12月31日

工人先锋号申报材料

——中煤十处沙区第二项目部矿建六队

在沙曲矿,有一个敢打硬仗的掘进队,他们是一支拼搏进取的队伍,是一个和谐的团队,有一个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领导班子,他们就是被矿区职工群众称为掘进先锋的矿建六队。

矿建六队现有干部职工50人,承担着南翼回风大巷开拓掘进生产任务。202_年7月建队以来,这个队针对职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职工技术技能差、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不稳定的现状,广泛动员职工提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先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对全队3个班组长,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予以公示,要求职工做到的,队干部首先做到,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表率,取信于民,使各项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优劣。队班子清楚的认识到,要开创工作新局面,首先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思想统一了,目标明确了,工作就有了方向。于是,他们从宣传教育发动、安全生产管理、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岗位技术练兵、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利用班前会、安全大课、职工大会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组织职工参加公司和矿上组织的各类学习和培训,参加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技能竞赛和质量标准化新标准的学习;利用各种会议、板报标语、宣传专栏等形式,广泛开展有声有色的宣传发动工作,努力在全队营造学技术、钻业务、强素质的良好氛围。教育职工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干标准活、放心活、安全活、争创一流业绩,争当优秀职工,积极为企业改革发展做贡献。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如何做到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齐头并进?这是队干部经常探论研究的问题。队党支部书记丰爱勤认为,“安全好不好,关键在干部。如果队干部首先摆正了安全与生产的位置,安全思想认识统一和提高了,工作就好做了”。因此,在安全管理中,队干部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和矿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带头执行煤矿“三大规程”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井下生产现场每个环节、每个岗位人员严格要求,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对隐患排查一丝不苟,严格按规程作业,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身先士卒,做给职工看,带着职工干。202_年12月,矿建六队的一个掘进头由于顶板破碎,压力大,支护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队干部分班包保,带领职工进行顶板维护,采取锚喷、锚网和架铁棚相结合的办法,对支护进行加固。出渣、装车、架棚子、清理现场,汗水湿透了他们全身,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夜班的职工下班后,白班的职工接着干,队干部始终坚持在现场,与职工一道挥汗大干。确保了工程进度。

如今,矿建六队干部职工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抓安全,促生产,增效益,他们决心继续努力不停步,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再做新贡献。

五好班组申报材料

——中煤十处沙区第二项目部矿建六队

班组是企业安全生产最基础的细胞和单元,班组作用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区队目标的实现。中煤十处沙区第二项目部矿建六队掘进二班,严把井下现场施工质量,按照《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的要求严格施工。

抓好班组长选训用的三环节,不断提升班组长综合素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组长作为区队安全生产任务的完成的兵头将尾,是区队安全生产活动的直接组织和参与者,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组的整体建设水平。区队多年来一直秉承选拔班组长以政治强、作风硬、工作实、技术精、管理严为标准。坚持把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符合标准的骨干人员,选拔到班组长管理职位上,把好班组长的入口关。加强对班组长培训,不断增强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培训采取多层次(即处、项目部、区队三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多渠道(工会、团委);多形式(请进来教、走出去学、集中学、平时练等形式);多内容(安全技能、安全管理、民主管理、生产技能等内容的培训)。不断完善和健全培训机制,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本着缺什么学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调整培训内容,做到培训内容三贴近,贴近基层班组、贴近班组长能力提升、贴近班组长工作实际。班组长的使用和管理,坚持连队推荐、项目部平衡、区队备案的原则,坚持把那些责任心强、作风过硬的安全生产骨干选任为班组长,对班组长的任用实行能上能下制度,对班组长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奖惩,不能胜任的坚决替换,对工作表现出色,得到广大职工认可的予以表彰和鼓励,在经济上予以倾斜,政治上予以培养,工作上予以重任。

掘进二班成员在工作中遇到难题能坐下来与队进行交流,并能发扬民主自由,工人们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意见,有好的建议能及时采纳。认真总结施工经验,精确施工,以“安全第一”的思想,展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在今年的“3.28”、“3.30”事故中吸取了血的教训,并充分认识到“先探后掘”和“先抽后掘”的重要性,对施工的各个巷道能严格执行“先探后掘”“先抽后掘”的探放水和瓦斯制度,对预防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安全保障。

通过坚持学习,职工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各种培训使职工在思想上进一步得到充实。

一年来,在项目部及区队的带领下,坚持“安全第一,施工第二”的号召下,本着以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而积极工作。

沙曲第二项目部

矿建六队掘进二班

第四篇:王荣讲话1

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荣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大规模、专题性的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全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的有关精神,研究部署新时期我市社会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社区服务发展规划》,请大家认真审阅、提出意见。刚才,许勤同志总结了过去30年我市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望大家认真落实在工作中。

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提升发展理念,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认真落实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及早规划建设了覆盖全市的民生基础设施框架,建成了跨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居民收入跃居全国前列,率先建立了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批城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高度重视环境营造,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了一片片青山绿水、公园绿地,使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成为重要的城市竞争力。可以说,深圳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狠抓经济建设、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下功夫抓社会建设、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的过程。深圳从昔日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为民生殷实、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建设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三个“面向”、三个“新”和五个“继续”的要求,赋予我们“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崇高使命,为新形势下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份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经验,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深圳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立足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在过去30年打下的基础上,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想干、敢干、快干”,努力为市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舒心、安心、顺心的生活环境,从源头上、基础上、根本上加强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幸福新特区。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新形势新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政治自觉,增强搞好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树立“五种理念”:

一是“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重要内容”的理念。以胡总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升华。它把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

下推动深圳的发展,就是要以社会建设的力度来体现科学发展的力度,以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来体现科学发展的水平,以抓好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能力来体现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理念。过去30年,深圳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党中央赋予我们的新使命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新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现实要求相比,今天深圳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相对而言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使深圳的社会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更有力度、更见成效。三是“社会发展是城市发展重要支撑”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基本上走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这在宏观上实现了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在微观上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在人均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反差尤为突出,而且开始成为吸引人才、引进项目的制约因素。今天的深圳,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以城市发展来带动现代产业、带动现代生活的新阶段。一定要扭转那种片面、孤立看待产业发展的观念,更加注重综合配套、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以社会建设的加强来支撑城市品质的提升,以城市品质的提升来集聚优质发展资源。四是“社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要范畴”的理念。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深圳最为闪亮的一个城市品牌,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与金融、物流、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深圳的独特优势。在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深圳的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把社会领域的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来抓。要通过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发展等多方面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把深圳打造成为国家社会创新的先锋城市。五是“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理念。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不同群体的人们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共同体”。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更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动深圳社会建设实现大提升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举措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四个加快、两个阶段、六大举措”的总体思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推动社会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迈大步、见成效。具体来说,要突出以下“六个重点”:

(一)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就是把握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民生为重”的公共财政导向,继续加入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并进一步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法规制度,科学界定财政民生投入的范围、标准,逐步实现民生投入的制度化、法定化;同时,要抓住国家批准特区范围扩大的机遇,把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作为推进特区“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来抓,着力加强原特区外的城市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建设,让人民群众尽快看到特区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新便利、新实惠。特别是,要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一是要切实抓好教育发展。教育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最大民生,也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要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壮大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民办教育更健康发展、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满足深圳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二是要切实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医疗目前还是深圳作为一座新兴城市相对而言更需要提升的领域。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力争未来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本市常住居民、全部实现门诊统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让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要切实抓好住房保障。住房不仅是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投资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把住房保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在“十二五”期间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力争使保障性住房人均住房基准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让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夹心层群体和各类人才都能在深圳享受基本住房保障。四是要切实抓好公共交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课题。要按照“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思路,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力争到202_年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通勤走廊的轨道网络,大幅提高公交分担率,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高效、低碳。五是要切实抓好养老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养老将成为日益重要的民生问题,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要把加大对老年群体的服务保障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深圳的老人晚年更有保障。六是要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要把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来抓,让老百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饮水、享受到绿色宜居的生态。加大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机制和环保执法标准,力争未来几年我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居,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七是要切实抓好社会治安。治安仍然是目前企业和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保障“安全”这个最基本的民生。要以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暴力性犯罪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平安深圳”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实现“发案少、秩序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目标。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中,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目标和重大任务,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扎扎实实推动落实,力争让人民生活在新的一年以及“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的显著改善。

(二)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作用,夯实社会和谐的基层基础。社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群众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必须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切入口来抓。要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把社区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当前尤其是要继续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深入开展“党代表进社区”活动,让市、区两级党代表与社区建立固定联系、到社区开展工作,带动广大党员“亮身份、作表率、起作用”,做群众的知心人和服务者,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密切党群、政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大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民心网、服务网”。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民心联系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群众自助服务网”,医疗、教育、文化、助残、法律、商业等领域的“便民服务网”,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需要的支持、帮助和服务在社区触手可及、顺心满意。要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支持居委会依法组织开展自治活动、规范业主委员会的发展,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三)深化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实践,激发社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是过去30年深圳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破解社会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更要强调改革创新。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坚持向市场要投入、向开放要发展,更多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在加强政府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同时,加快推进高端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立足于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当前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统筹推进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在社会管理上理顺“条条”、“块块”的职能,力争取得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管理有序、群众满意的成效。

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创造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推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护理、养老康复等社会服务业发展,加快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社会服务产业体系;要积极扶持发展社会组织,拓宽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渠道,采取奖励、补贴、项目委托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强化社会管理、促进平安和谐,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秩序。

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要立足实际,加大力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要着力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契机,摸清我市人口的总量、结构以及变化动态,为党委政府人口问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人口结构的有效办法和举措,探索建立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市空间结构联动调整机制。

要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努力解决社会治安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大力推广运用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动态化。

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完善覆盖全市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平台;尤其要着力加强基层信访工作,落实矛盾排查化解措施,把工作做在细、做在实、做在前,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互动,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

社会建设不是党委政府“一家之事”,要想方设法扩大公众参与,促进党委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提高社会建设的广泛性、渗透性和互动性,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要建立健全社会建设信息互动平台,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在继续办好现有“直通车”、“民心桥”、“12345政府公开电话”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善用现代传播技术,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便捷的沟通平台,鼓励引导市民群众为社会建设积极出谋献策,并及时向社会公示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度情况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要着力打造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活动载体,壮大社会建设的群众基础。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在社会建设中都能有位置、有作为、有贡献。继续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热心公益、乐于奉献、服务优质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队伍;继续大力支持义工工作发展,推动更多的市民参与义工活动,擦亮“深圳义工”的品牌。

要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就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等虚心向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请教,经常性地组织就我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理论研讨,提高各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六)培育家园意识、提升城市文化,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明环境。社会建

设的重要目标,是人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要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筹备举办大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工作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迎大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文明提升活动中去,组织好大运志愿者队伍,充分展示深圳市民热情、友善、开放、文明的良好城市形象,努力通过这两项重大活动使城市文明水平与精神面貌有一个大的提升。要在全社会培育家园意识、家园文化。要特别注重激发市民关心深圳、热爱深圳、维护深圳的家园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尊重市民的主体地位,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城市人文精神来凝聚人、感染人、激励人,构筑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加强人文关怀和社会安抚。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必须更加重视社会成员“心灵”的和谐。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平等、关爱、谦和、礼让的精神,更多地关爱弱者、更多地帮助受到挫折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冷漠;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逐步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帮助他们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新格局加强社会建设事关新时期深圳改革发展的全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三年成体系、五年大跨越。一是要健全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对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委决定,将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调整更名为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涉及我市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各区(新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承担起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必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层层分解、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切实把各方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要求,抓紧制定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由市领导分别牵头抓几项重点工作,明确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义务、工作标准,建立多部门共同完成重点任务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条块分割、力量分散、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三是加强战略规划。社会建设既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战略规划,推动我市社会建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取得突破。特别是,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中,要进一步加重社会建设的分量,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尤其是对人口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服务,以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环境保护等涉及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突出和强化,拿出过硬的举措,确保未来五年见到显著成效。四是强化督查落实。要高度重视各项决策执行的“过程监督”与“后评估”,防止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对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逐一明确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按步骤扎实予以推进,并及时进行过程中的小结评估,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现场办公、专项督办、网络问政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会建设的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同志们,做好社会建设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开创我市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第五篇:工作总结-王世荣

风雨之后见彩虹

经历之后才会有感受,付出了才能有收获。一线工人的工作就是这样,在过程中体会,在总结中享受着快乐。在经历了近三个月的材料验收后我感慨万千。我是新疆宜化尿素事业部维修班的一名新工,今年7月5号来到了新疆。并开始参与尿素事业部设备、材料的验收至今,从刚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今天的得心应手,付出了,也得到了。我没有什么可说的,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会感恩,感恩公司领导给我这次自我锻炼的机会,感恩一直以来和我一起参与验收的同事。

材料验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是新疆宜化尿素工程顺利开车的保障,因此对材料验收人员来说最需要具备的就是责任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设备和材料的材质等问题降到最低。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到了,每当我们到设备时,我会第一时间通知设备动力部和企管部相关人员到现场来进行验收,在验收上他们是一丝不苟的,从来都不会放过一个死角,就算是材质枪测不到的地方卷尺伸不到的地方他们都会想办法去测,对于每次检测结果他们都会做好详细的记录。由于他们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避免了一次次的材质隐患问题。三个月以来,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在检测一吸冷却器B列管时材质出现问题的那一刻,那一刻我很紧张,也很担忧,紧张是因为第一次发现这么大的材质问题,担忧是怕是不是我们还有很多死角没有检查,哪些死角会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从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既然参与了事业部的材料验收,那么一定就要把它做好。

现在时间悄然间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回首三个月的工作,我也曾举足无措过,但无论怎样我坚持着,回头看看,那种努力过后的感觉只有经历的人才会明白,因为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在这三个月里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我只希望自己的这份努力能给新疆宜化尿素工程的顺利开车起到一丝的作用。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既然我们选择了开始就别轻易结束,既然我们来到了新疆宜化就要全力付出,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我们都会坚持,我们都怀着最初的激情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相信“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尿素事业部:王世荣

202_-10-18

王荣专题研究方案(大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