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浅谈中国的现代化(精选5篇)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8-1056457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1 00:16: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中国的现代化

浅谈中国的现代化

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呢?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

(一)、对于现代化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一些方面进行:

①、经济层面:工业生产力水平高,农业方面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产量丰富,科技得到大程度利用,城市乡村建设程度高,人民生活质量高

②、政治层面:民族国家的建立、宪政民主在世界各国的确立、生产的科学管理,政治透明化

③、社会层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共存和谐;公民素质高

④、文化层面:继承先进文化精髓,并发展,呈现百花齐放健康发展的场面 两大阶段

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而当今某些学者认为,第二次现代化的过程应该称为后现代化。

(二)、对于我们国家现代化的理解

关于现代化的内容,吴增基等人认为现代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组织功能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等。吴增基等人的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所以其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非常具体与全面且注重社会性,而官方历史教科书的解释则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及科学的现代化。既然现代化的内涵如此丰富,那发展现代化的具体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最大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承担着多重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战略。

(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与进程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以推论到洋务运动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现代化共经历过起步阶段(1840-1895)、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划分是从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速度上来区分的。如王思斌等认为,参照罗荣渠等人的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即从洋务运动经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大约半个世纪;第二个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迄今。这一观点比较成熟,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及官方的认可。

(四)、中国现代化的现状

从上述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等。发展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着文明与进步。我们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大大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当今,研究中国现代化已成为很多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而这一研究又由于得到国家的极高的关注度,因而现在关于现代化的研究观点、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可谓硕果累累。可以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理论非常成熟。可是,反思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很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西方国家都没有遇到的问题在我国不断涌现,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现代化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现代化程度到底有多高,以下是摘自网上的一篇研究报告

公与社会矛盾的加剧等众多的社会问题。如果体制改革不实行,不进行体制现代化,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我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可是我国的公民素质、创新能力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GDP的不断增高而相应地提高。只有国人具有较高的现代化所需的素质,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风气与氛围,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以人情关系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及思维习性,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向社会的现代化迈进。

(五)、感悟与思考

在这里我就自己对于中国当前现代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几个角度作出了一些反思与思考。

1、学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转变成生产力和实施的规划的比率较低。关于学者们的研究不被关注的问题,这一点我所掌握的资料较少,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但我结合日常的观察及自己的思考认为,这一点除了政府机构应加强反思以外,还有就是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使自己的研究更加贴近地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且要注意与政府机构等互相配合,为政府的规划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相关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及程度较低,我认为这一点值得政府及我们学者的深入思考。

2、政府的大政方针及规划的偏向性过大,导致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我认为政府这些年的发展规划过分偏向于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经济指标、GDP等数字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民生、公共福利、公共事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时就提出了六个统筹的思想——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 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可见这一问题近几年也逐渐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但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观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近几年各地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发展存在的巨大误解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恶化。改变地方各级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及地区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很重要了,这方面的尝试就需要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调查,在掌握了充分的地区实际资料后通过科学分析摸索出适合地方发展的能使社会得到整体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这一点需要我们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的观念,加深对于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对长远规划及地区规划的理解,而不再是以往的拍脑袋决策,正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当地的各种实际情况调查了解清楚后,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及制定科学的规划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加快地区现代化进程。

3、体制的滞后制约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体制上的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整体的发展。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部分功能的发挥,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部分的构成结构对于整体功能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实行城乡两元发展模式,通过把农村变为原料供应地和“剥削”农村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发展城市与工业化。而当前我们已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建设,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及我国因此取得巨大成就已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最大的一点就是体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及观念的深入人心,还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提供。因而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正常进行,体制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我国在体制改革上亦有所进步,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太多甚至关系到国本,因而国家的体制改革这一动作就比较保守与滞后了。然而,近几年的社会现状昭示了实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人民群众对于这一点的呼唤与要求的呼声不断高涨。为什么当前社会充斥着对富人的仇恨或憎恨,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无商不奸”的状态?很多人认为这是由改革开放时领导人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福”的政策及政府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的中国当前贫富悬殊过大导致的。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尽管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尽管香港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其社会贫富悬殊也是相当大的,但为什么就很少听说香港有仇富的现象或极端事情发生呢?这时因为在香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大家在社会上生存时是站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只要你勤奋努力有能力你就可以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而我们的社会则不是如此,很多人富起来不是靠努力而是靠投机靠关系靠手中的公权或权钱权色交易,因而导致了人们及社会舆论对于富人的这一看法与观点。我们且不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体制的弊端!政治体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医疗的改革,政府机构的改革,监督体制的改革等等,对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了共识,这一点就需要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中央政府能否有这样 的魄力与能力,大刀阔斧又小心翼翼地进行体制改革,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改革的顺利实现。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可以向清末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学习,尽管其行为本质是在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和官僚阶级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着实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李鸿章作为汉官,掌握了满清朝廷的诸多大权,虽不是权倾朝野可也是国家的支柱大臣,他搞洋务运动办海军办近代企业修铁路建轮船招商局等等对内需要运用各种手腕来平衡慈禧太后、顽固派大臣、满清贵族、洋务派的利益关系及面对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对外则要与各虎视眈眈中国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周旋,结果硬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传统与深受保守势力与思想控制的中国开展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较大规模的实务运动,从而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且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 化运动的起点,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虽然最后这一运动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失败 了,但是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笔者因此认为,中央政府应在加强自己的权威的同时,可以效仿李鸿章的政治手腕,充分利用各种利益集团及势力间的矛盾及舆论的支持来推动体制改革的进行。

4、理性思维的缺乏与理性社会的未形成,公民素养偏低等制约了现代化的深层次发展。我始终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然而我国公民基本素养的水平这么多年却没有多少显著提高。公民现代素养的高低,对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起着理念与价值观指导的作用。当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及用理性思维来判断或从事自己的工作及理性地看待社会时,很多社会问题将会避免,社会的凝聚力与整合程度也会增强,这样方能高效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

与到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当前我们提倡的主流基本价值观并没有真正被理解与接纳,人民大众需要重塑自己的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受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社会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或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熟人社会关系社会而非在认识到自己状况的原因后寻求该对此事负责的政府机构或相关的社会组织求助;人们犯错误或犯事后想到的不是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或使危害降到最小,而是思考怎样去逃避责任是否能通过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寻找特权庇护等等。当然这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法制不健全及市民社会不发达有很大原因。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应负较大的责任。当前政府在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然而也一样缺乏落实,政府对于人民的控制已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无法兼顾很多区域,因而在控制人民的同时却没有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福利与帮助及各项权利的实现,结果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本该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自治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等直接成为了政府控制人民维稳的一级行政机构。

大社会的服务较之于政府更为全面,具有公民互助性质与自愿性,更容易使人们增强归属感与尊严感,同时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市民社会的形成能为公民提供较好的利益诉讼途径与增强抗风险性,同时亦能促进公民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互助意识等现代化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理性化与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保障作为弱势个体的公民权利的实现。我认为建设一个理性的现代社会的主要途径有:

(1)教育,即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权利意识,这是核心;

(2)政府要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配套体制,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即鼓励各种自愿互助或维权等形式或性质的公民组织的成立与建设,通过完善各种民间组织从而替代政府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指导同时需要学者们的积极研究与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在实现公民现代化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现代化。

(六)、小结当前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不可胜数,这一研究题目涵盖的范围也是相当的广,而且也会随着世界及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同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在这里只是就自己所掌握的一点资料与情况对我国现代化从很宽泛的角度作出的一点看法与思考,很不成熟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错误,望各位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1】 吴增基,吴鹏森.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2】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3】 作者不详,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

第二篇:中国现代化论文

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描述及理论介绍,同时就笔者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从探讨我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与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与构想。党的十七大提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核心就是发展,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必经阶段。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加大对我国现代化的研究力度是当前的趋势与重点。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内涵,体制,理性,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素养

一、定义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涵义又是什么呢?笔者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及文献,找到了如下几种定义。第一种认为所谓中国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近代化;也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还有的观点认为现代化(近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而言,其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变迁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吴增基等人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上述的定义有的是国内通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及一些主流公认的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完整的关于现代化的解释。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有四层含义。第一、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根本转变,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二、社会现代化也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18到21世纪的400年里面,世界社会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在22世纪还有新的发展。第三、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国际竞赛,它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追赶达到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内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第四、社会现代化有国际、国内,相对和绝对两层概念。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为什么?因为社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人认为所谓的社会就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大概念,无所不包,而我们研究的社会特指社会领域,是小社会,它包括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12个分领域。在国家现代化里面,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都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没有经济现代化,没有社会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同时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而社会现代化是我们的目标,社会现代化、人的全面现代化是我们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笔者认为这一阐释更加具体与全面,笔者比较认同这一解释。

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关于现代化的内容,吴增基等人认为现代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组织功能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等。吴增基等人的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所以其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非常具体与全面且注重社会性,而官方历史教科书的解释则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及科学的现代化。既然现代化的内涵如此丰富,那发展现代化的具体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最大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承担着多重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战略。

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与进程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以推论到洋务运动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现代化共经历过起步阶段(1840-1895)、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划分是从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速度上来区分的。如王思斌等认为,参照罗荣渠等人的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即从洋务运动经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大约半个世纪;第二个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迄今。这一观点比较成熟,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及官方的认可。

四、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及反思

从上述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等。发展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着文明与进步。我们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大大扩大了发展的内涵。

当今,研究中国现代化已成为很多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而这一研究又由于得到国家的极高的关注度,因而现在关于现代化的研究观点、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可谓硕果累累。可以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理论非常成熟。可是,反思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很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西方国家都没有遇到的问题在我国不断涌现,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现代化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现代化程度到底有多高,以下是摘自网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国社会距离现代化有多远?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对大量数据、图表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中国等61个国家仍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2_年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5国的差距超过80年。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研究者发现,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202_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

202_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排世界109个国家的第57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8分,排名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5分,排名第60位。中国社会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明显。

“202_年的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

在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的90个指标中,中国有人口增长率、死亡率、抚养比、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等8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其他指标的国际差距较大。在过去50年里,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快于经济现代化。

专家预计,按照1980年至202_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研究同时发现,202_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挪威、瑞典、美国、丹麦、英国、芬兰、日本、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根据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挪威等20个国家属于社会发达国家,西班牙等33个国家属于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17个国家属于社会初等发达国家。

从以上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对比其他的亚洲国家,我国当今的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实际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学者们的论文著作与研究里都发现过也提到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本可避免的弯路,当然这另一方面也和学者们的研究偏于理论化,注重于解释及描述对比性研究,很少提出比较有效的针对措施或解决方案及建议有关。其次,国家大的政策上对于经济现代化的片面关注导致了其他方面现代化发展的失调,结果又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整体的健康发展。第三,笔者认为中国的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体制上的缺陷导致效率的极度低下,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不公与社会矛盾的加剧等众多的社会问题。如果体制改革不实行,不进行体制现代化,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将会大打折扣。第四,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可是我国的公民素质、创新能力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GDP的不断增高而相应地提高。只有国人具有较高的现代化所需的素质,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风气与氛围,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以人情关系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及思维习性,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向社会的现代化迈进。

五、感悟与思考

在这里笔者就自己对于中国当前现代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几个角度作出了一些反思与思考。

1、学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转变成生产力和实施的规划的比率较低。

关于学者们的研究不被关注的问题,这一点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较少,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但笔者结合日常的观察及自己的思考认为,这一点除了政府机构应加强反思以外,还有就是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使自己的研究更加贴近地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且要注意与政府机构等互相配合,为政府的规划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相关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及程度较低,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政府及我们学者的深入思考。

2、政府的大政方针及规划的偏向性过大,导致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

笔者认为政府这些年的发展规划过分偏向于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经济指标、GDP等数字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民生、公共福利、公共事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时就提出了六个统筹的思想——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可见这一问题近几年也逐渐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但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观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近几年各地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发展存在的巨大误解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恶化。改变地方各级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及地区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很重要了,这方面的尝试就需要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调查,在掌握了充分的地区实际资料后通过科学分析摸索出适合地方发展的能使社会得到整体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这一点需要我们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的观念,加深对于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对长远规划及地区规划的理解,而不再是以往的拍脑袋决策,正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当地的各种实际情况调查了解清楚后,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及制定科学的规划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加快地区现代化进程。

3、体制的滞后制约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体制上的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整体的发展。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部分功能的发挥,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部分的构成结构对于整体功能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实行城乡两元发展模式,通过把农村变为原料供应地和“剥削”农村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发展城市与工业化。而当前我们已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建设,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及我国因此取得巨大成就已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最大的一点就是体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及观念的深入人心,还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提供。因而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正常进行,体制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尽管我国在体制改革上亦有所进步,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太多甚至关系到国本,因而国家的体制改革这一动作就比较保守与滞后了。然而,近几年的社会现状昭示了实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人民群众对于这一点的呼唤与要求的呼声不断高涨。

为什么当前社会充斥着对富人的仇恨或憎恨,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无商不奸”的状态?很多人认为这是由改革开放时领导人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福”的政策及政府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的中国当前贫富悬殊过大导致的。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尽管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尽管香港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其社会贫富悬殊也是相当大的,但为什么就很少听说香港有仇富的现象或极端事情发生呢?这时因为在香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大家在社会上生存时是站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只要你勤奋努力有能力你就可以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而我们的社会则不是如此,很多人富起来不是靠努力而是靠投机靠关系靠手中的公权或权钱权色交易,因而导致了人们及社会舆论对于富人的这一看法与观点。我们且不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体制的弊端!

政治体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医疗的改革,政府机构的改革,监督体制的改革等等,对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了共识,这一点就需要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中央政府能否有这样的魄力与能力,大刀阔斧又小心翼翼地进行体制改革,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改革的顺利实现。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以向清末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学习,尽管其行为本质是在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和官僚阶级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着实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作为汉官,掌握了满清朝廷的诸多大权,虽不是权倾朝野可也是国家的支柱大臣,他搞洋务运动办海军办近代企业修铁路建轮船招商局等等对内需要运用各种手腕来平衡慈禧太后、顽固派大臣、满清贵族、洋务派的利益关系及面对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对外则要与各虎视眈眈中国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周旋,结果硬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传统与深受保守势力与思想控制的中国开展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较大规模的实务运动,从而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且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虽然最后这一运动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是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笔者因此认为,中央政府应在加强自己的权威的同时,可以效仿李鸿章的政治手腕,充分利用各种利益集团及势力间的矛盾及舆论的支持来推动体制改革的进行。

4、理性思维的缺乏与理性社会的未形成,公民素养偏低等制约了现代化的深层次发展。

笔者始终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然而我国公民基本素养的水平这么多年却没有多少显著提高。公民现代素养的高低,对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起着理念与价值观指导的作用。当人们开始理性地思

考身边的人和事及用理性思维来判断或从事自己的工作及理性地看待社会时,很多社会问题将会避免,社会的凝聚力与整合程度也会增强,这样方能高效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当前我们提倡的主流基本价值观并没有真正被理解与接纳,人民大众需要重塑自己的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受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社会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或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熟人社会关系社会而非在认识到自己状况的原因后寻求该对此事负责的政府机构或相关的社会组织求助;人们犯错误或犯事后想到的不是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或使危害降到最小,而是思考怎样去逃避责任是否能通过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寻找特权庇护等等。

当然这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法制不健全及市民社会不发达有很大原因。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应负较大的责任。当前政府在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然而也一样缺乏落实,政府对于人民的控制已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无法兼顾很多区域,因而在控制人民的同时却没有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福利与帮助及各项权利的实现,结果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本该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自治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等直接成为了政府控制人民维稳的一级行政机构。

大社会的服务较之于政府更为全面,具有公民互助性质与自愿性,更容易使人们增强归属感与尊严感,同时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市民社会的形成能为公民提供较好的利益诉讼途径与增强抗风险性,同时亦能促进公民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互助意识等现代化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理性化与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保障作为弱势个体的公民权利的实现。

笔者认为建设一个理性的现代社会的主要途径有:

一、教育,即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权利意识,这是核心;

二、政府要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配套体制,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即鼓励各种自愿互助或维权等形式或性质的公民组织的成立与建设,通过完善各种民间组织从而替代政府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指导同时需要学者们的积极研究与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在实现公民现代化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现代化。

六、小结

当前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不可胜数,这一研究题目涵盖的范围也是相当的广,而且也会随着世界及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同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在这里只是就自己所掌握的一点资料与情况对我国现代化从很宽泛的角度作出的一点看法与思考,很不成熟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错误,望各位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吴增基,吴鹏森.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2】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3】 作者不详,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

第三篇: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 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 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 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 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 性。(二)初步发展(1 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三)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

一 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华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 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四)日益萎缩(1 927—1 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五)走向崩溃(1 937.1 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六)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建 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 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 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 建立科学的新观念。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时期: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 设取得巨大成就。③“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202_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 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未来,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共存,希望和风险同在。只要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本着互利共赢,国际合作,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就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同时,抓住机遇,沉着冷静地应对挑战,就能趋利避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参与合作。尽管还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但世界是在进步的,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世界的前途也是光明的。

第四篇:中国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笔记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本国外人士编写的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看法的书籍,这本书时间上从18世纪跨度到20世纪,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变革。全书共六百多页,细致地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阐述中国近三个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比较多的是18世纪的内容,因为一直以来读的书籍都不太涉及到这个有些久远的世纪,更多的都是讲述19及20世纪的发展。虽然是从一本外国人编写的书籍去了解历史,但其中详细的数据,表格,时间,地点还是让我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各位编者的用心和耐心。

此外感触颇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确实走了太过曲折的一条路。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底蕴和古老文明的大国,我们其实是有实力在西方国家刚刚崛起之时就大展宏图的,不过诸多的历史原因使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停滞不前,国民在某些时间段内是有遭受很多的苦难的,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也在20世纪中后期才得以大力开展。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在这几个世纪中,我们似乎有些封闭,缺乏“走出去”,缺乏对国外优秀经验的汲取。书中有提到,某些国外的领导人通常是30岁左右,在这个年纪他们常常出国视察,熟悉早已对外开放的世界。但是我们国家“走出去”的次数较少,对外国的影响和先例常持有保守态度。回顾历史,对比古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走出去”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国外的先进生产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同时也可以推动我们的发展。

尽管我们比西方国家晚起步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并没有被落的太远。在这里我不得不赞叹我们国家的发展实力,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几十年之内就达到了别的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水平,由衷感叹!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对我们虎视眈眈,因为我们确实有着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事实证明,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中国人民的发展力也是无穷的!

我想无论是通过国内的书籍还是国外的书籍了解历史,了解现代化过程的曲折艰辛,都会让我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自豪于我们的古老文明,自豪于我们的顽强不屈,自豪于我们的强大实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使命感。中国的现代化尚在进程当中,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倾情奉献,用我小学时候写作文的话来说就是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一个日趋发展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此时,中国文化也面临着一个历史抉择,即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流派,这些思想历经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其内涵体现在:

一、重视中庸之道,以调和折中的方法处世;

二、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三纲五常;

三、重视农耕文化,轻视商业;

四、专制集权,皇权至上的社会意识。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内蕴深厚、聚合力强、扩散性大的传统型的文化模式。

什么又是现代化呢?从洋务运动开始之初,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现代化科技和管理模式以振兴衰败的清廷。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便提出要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工作重心从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扬时代精神,共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正不断流失,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西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另外,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这样才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要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其实,我们并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例如,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现代化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这不正好为现代化建设指导了一条明路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反功利主义精神也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问题提供了一盏明灯。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要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重在创造性转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而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把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浅谈中国的现代化(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