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浅谈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18-619613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6 03:17: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浅谈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黄勇

论文关键词:山区型;生态农业;生态经济

论文摘要:贵州具有发展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综合条件。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重点实施农田生态工程、林果生态工程、养殖生态工程、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做好管理、资金、技术、营销、生态治理机制、利益机制等方面的保障。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

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土改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

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2] 冯伟,甄真.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3] 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转

第二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

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土改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2] 冯伟,甄真.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3] 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

第三篇:贵州生态农业

收集的资料:

一·关于贵州生态农业的建设

1·近日,在海南省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上,德江县荣获“中国绿色生态天麻之乡”称号。

2·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生态农业发展座谈会议精神,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精心谋划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布局,探索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6月16日,毕节市农委举办生态农业发展座谈会。市农委副主任刘朝峰、市经作办主任陈林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市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监测办公室、市植保植检站、农技站、土肥站和各县(区)农牧局(农办)及能源办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并对2020年全省生态农业发展目标体系进行解读。各县(区)农牧局(农办)负责人紧紧围绕本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相关对策建议、政策措施等展开讨论,市农技站、植保植检站、土肥站负责人分别就如何抓好生态农业发展工作作发言。

刘朝峰指出,近年来,毕节市在生态农业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特殊的地型地貌、复杂的气候特征,对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强调,一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二是鼓励支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业投入品记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四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饲料等生产、经营和使用。

陈林在座谈会上详细讲解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概念和区别,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并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及生态状况,提出全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座谈会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工作展开讨论,深刻剖析制约毕节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为下一步生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3、7月1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现代生态农业论坛在贵阳举行。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华侨委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杨邦杰发来致辞,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农业部前副部长路明作主题演讲,副省长刘远坤出席。

杨邦杰在致辞中说,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更是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行动指南,随着生态文明理论的完善和日趋成熟,如何在实践中践行生态文明已成为国际国内的焦点,也是我们需要深度探索的重中之重。农业是与生态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之一,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现代农业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对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现代农业产业中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落地,将是今天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相关组织需要耗费精力、物力、人力甚至财力来研究。

针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建设,杨邦杰在致辞中提出五点建议: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来提升产业规模和速度;以人才培养为驱动,构筑生态农业发展人才高地;以多元合作为纽带,加快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进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生态农业跨越式大发展。

论坛会上,参会嘉宾还分别以《中国耕地质量的现状评价和能力提升》、《以生态原理为指导,建设现代中国农业》、《绿色经济与气候智慧型农业》、《绿色信息技术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农业,建设生态文明》为题进行了演讲。

4、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创新投入机制,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内容,加大和平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建设力度,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及扶持资金,引导项目及资金向农业园区靠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技术指导。

目前,和平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新建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1500亩,建设年产12万头现代化生猪中心扩繁场1个,发展代养户10户,存栏生猪9000头,出栏2500头。新建花卉苗木基地200亩,精品水果200亩,油茶1200亩。新增入园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带动农民1.21万人。园区完成总产值9492万元,销售收入3978.32万元。

5、近日,市委副书记胡吉宏在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等的陪同下,到威宁小海镇松山村调研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等有关工作。

胡吉宏一行查看了松山村便民利民服务室、计生服务室、图书室、农民培训教室,深入松山村正在建设的威宁县卓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了解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等有关情况。

调研中,胡吉宏强调,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生态农业产业,加快该市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同步小康。要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的政策机遇,先行先试,发动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植树造林中来,掀起今冬明春大规模绿化毕节的新高潮,在速度服从质量的基础上,强力推进,确保在两年之内完成全市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工作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创新成果。

市直相关部门、威宁县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6、2月20日,玉屏县与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公司贵州分公司正式签订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服务区规划合同,对玉屏县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区进行规划。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玉屏县利用朱家场土地集中整治项目,重点打造的一个集高效农业、旅游度假、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项目涉及平溪镇红花村,朱家场镇茅坡村、鱼塘村、谢桥村、混寨村、洪家湾村等地。项目区规划总面积近1059.40公顷,建设面积850.02公顷。根据项目功能分区,青山冲至混寨、茅坡的龙井分别作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区进行规划建设。按照县项目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玉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后,于2月20日与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公司贵州分公司签订旅游服务区规划合同,委托该公司对青山冲至混寨、茅坡的龙井两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区进行规划,该规划预计将于3月底完成。7、2014年,凯里市突出抓好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基础建设,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1—8月份,凯里市财政筹措资金拨付农业园区建设经费2810万元,不断完善农业园区水、电、路、汛等基础设施。二·关于生态农业的现状

1、生态农业建设区域类型是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建设的具有地区特色、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水田生态农业。

2、旱地生态农业。

3、山地生态农业。

4、水域生态农业。

5、低地生态农业。

6、草地生态农业。

7、园地生态农业。

8、庭院生态农业。

9、村镇生态农业。

2、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3] 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 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 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

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3]

3、生态农业的特点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

4、德国生态农业的要求是: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的或机械的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植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 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三·关于贵州生态农业

1、以山地生态农业为主

2、生态农业的层次 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 : 第一种 , 按生态农业经营的领域分为 : 大流域治理、小流域治理、立体种植与养殖、庭院经营、多级循环、精耕细作与集约经营等 , 这种划分 , 有利明确生态农业和建设内容 ,突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综合平衡。第二种 , 按行政区所辖范围分为: 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等4个层次,这种划分有利提出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在小范围内不易进行综合治理,难以实现综合平衡 2 生态农业的模式

综合各地建设的经验 , 生态农业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 : 1 立体复合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时间、空间、光、热、水、土、劳力等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形成多种生物、多种层次、多种时序的立体结构 , 有利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适于光热等条件优越、地 形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的区域,特别适用于立体农业开发。2 综合治理型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 减轻和消除障碍因子,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环境 , 提高效益。如进行中低产田土改造 ,要结合大力兴修水利 , 大搞坡改梯 ,种植绿肥 ,培肥地力;对3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时,要结合植树造林、种草养畜;治理水土流失要结合进行封山育林 , 提高植被覆盖率;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 ,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防止农田污染和土壤退化等。3 农、牧、渔结合型

针对当地条件,进行土壤培肥保护,搞好生物优化配置,实行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改平面种养为立体种养,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复合效益;按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合理安排,发展种植业、畜牧、家禽,利用山塘水库稻田水面发展养殖。4 庭院经济型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利用住宅的房前屋后及四周空闲地, 将自己经营的田、土、水面、院落、林、果、茶、菜、药等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协调组配 ,将种植技术与养殖技术合理组装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形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农户又有不同的模式 ,如以畜牧为主、以果、茶、菜、药为主,以养禽、渔为主、以沼气利用为主等等。5 资源开发利用型

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动植物资源和技术、劳力,发展各特优新产品,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3、贵州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观念落后。笔者在贵州多年的农村工作中, 最大的感触是农民的观念陈旧, 农业技术落后, 很多地方还要靠天吃饭。观念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决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在贵州农村,“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有一部分农民, 甚至农村基层干部, 满足于“酒满缸,粮满仓”, 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 没有进取心。对于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知道不多。

·缺水。按照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贵州生态农业, 其问题是缺水难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水资源枯竭。多年来, 随着贵州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砍伐森林和开垦荒地增多, 森林覆盖率减少, 许多地方水资源枯竭, 影响农业用水。缺水导致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石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二是浪费严重。据初步统计测算, 贵州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 35%, 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仅有 0.85kg 左右, 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2kg 以上的水平。有些地区水量损失高达 60%~80%, 而一些地区灌溉用水过量, 水资源利用不仅效率低而且不经济, 导致不利的环境影响。三是农业用水量大。在贵州水资源利用中, 农业是用水大户, 占总用水量的65%以上, 2/3 以上的农产品由灌溉生产, 农业季节性、地区性干旱突出。由于地下水超采, 区域地下水漏斗面积相当大, 随着水资源向非农业转移, 农业缺水日益严重。四是水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污染, 致使一些农产品不能食用,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滥用农用物资

(1)滥用化肥。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化肥的使用能够增产。可是, 长期滥施、偏施化肥, 造成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导致土壤酸化、板结, 养分供应不协调,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 有毒成分超标。化肥使用得越多, 耕地退化越严重。笔者在贵州省册亨县庆坪乡茶园村实验种地以及在该县冗度镇毛坪村、观音村与村干部作种植试验。施用化肥能增产, 但施用量必须逐年增多才能保证增产。一但停止使用化肥, 几乎没有收成。施用化肥的粮食好看不好吃, 施用化肥的土地不长黄豆。施用化肥的土地越来越不好耕种, 土质、肥力越来越退化。

(2)滥用化学农药。一是有益生物受害。主要是化学农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 有益生物受其害, 破坏了生态的自然平衡。如水稻和蚕桑混种地区, 稻田用杀虫双喷雾,会污染桑树, 毒死家蚕。又如在作物花期施农药, 蜜蜂会吸食有毒的花蜜和水而造成大批的死亡。再如鸟类以带毒昆虫和蚯蚓为食或食毒饵、药粒、农药处理过的种子,会出现死鸟, 或通过食物链富集影响鸟繁殖, 使鸟类数量减少。二是使水生生物遭殃。譬如稻区使用甲胺磷、克百威等剧毒农药, 这些农药一旦进入水域, 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危害极大, 易于引起鱼类的慢性中毒死亡。三是使土壤退化。使用农药会对土壤生物产生各种影响, 土壤生物也可对农药进行分解。如蚯蚓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在植物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并且对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有利, 在食物链中是不可少的环节, 许多鸟和哺乳动物以蚯蚓为食料, 但土壤中的有些农药如甲胺磷、克百威可使蚯蚓大大减少, 或者蚯蚓富集农药使许多鸟和哺乳动物中毒致死。

(3)滥用地膜。地膜是农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地膜回收工作不力, 土壤中平均地膜残留率为 20%。残留地膜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 降低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导致土地整体功能的退化。

1.植被被破坏严重。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的场所, 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导致对森林的滥伐和破坏, 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再加上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更造成植被的被破坏。植被被破坏, 生态环境形成了恶性循环, 使人们居住环境恶化。2.土地石漠化。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贵州的心腹之患, 全省有 200多万亩石漠化山地需要治理, 生态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3.恶性循环。

近年来, 贵州许多地方积极推广“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三位一体种养相结合模式。但是, 由于用含化学成分的饲料和添加剂饲养循环源头的猪, 不仅养出的猪肉人吃后有害人体, 而且种出的稻、果、菜, 养出的鱼, 对人体都有害。至使“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的循环成了恶性循环, 成了退化农业的恶性模式

三·关于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提出几点建议 : 1 深化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农业是一项战略性、科学性、群众性很强的宏伟事业 , 又是综合性 强、涉及面广的农业系统工程 , 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农业的好处 , 提高各级领导和全民的生态意识 , 把保护青山绿水、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 , 精心组织实施。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 “ 建设生态文明” 的要求和省委提出“环境立省”的目标 , 结合省情、县情、乡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制定规划要坚持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生态经济合理配置、优化选择;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 , 做到统筹兼顾 , 合理布局 , 明确发展方向 , 奋斗目标, 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主要措施,推动生态建设全面向前发展。2 处理好几个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因此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 1 长远利益与近期效益的关系贵州农业欠发达 , 人口基数大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低;耕地刚性减少 , 中低产田土比重大 , 提高单产 , 增加总产的难度大。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需要更多的农副产品作基础。现代农业是高产高效的农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期间 ,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 既要提高生产力,又要避免走掠夺式经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老路 , 切忌以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 , 努力实现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 , 生产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可持续发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生态农业要求宏观上协调生态经济、技术的关系,促进经济、生态协调 , 稳定发展。微观上要做到多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 , 建立微观的生态经济平衡。因此, 生态建设需要大范围、大流域的综合治理 ,才能大见成效 , 实现平衡, 不可避免会给局部带来暂时的影响和损失。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建设, 难以获得综合治理的效果 , 达到平衡状态 , 但局 部建设是整体建设的基本单位和起点 , 只有每个局部建设成功 ,才能实现整体的大平衡。3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坚持长期不懈的投人 ,才能大见成效 ,而生产建设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又需要量多、质好的农产品 ,大幅度增加收人,才能积累资金投人生态建设。因此既要在注意长期效益增加投人的同时 ,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出率和技术经济效益 , 又要在提高效益、增加收人 的同时 , 加大投人 , 加快建设步伐 , 提高建设质量和效果 3 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前提。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改造中低产田土、治理水土流失和“三废”污染的同时 ,要严格控制新的污染 , 杜绝有污染又不能治理的项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 的 回头路。要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各种法规和产 品质量标准 , 限制“ 三废 ” 污染源 , 推广使用 高效、低毒、低残 留农药 , 提倡种植绿肥 , 施用 有机肥 , 秸秆还 田 和生物防治病虫害。要大力保护农业 自然资源 , 保护耕地、山林、草场 , 严禁乱砍乱伐 , 毁林开荒 , 控制森林消耗。要利用 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有功人员进行奖励,惩罚各种破坏生态的行为。4 扩大生态农业示范

通过示范,充分展示生态农业的优越性,具体探索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模式,总结成功经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全面开展。

前言(小四号宋体加粗)

。。。。。(此内容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此部分的全部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

1.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情况与方法介绍(小四号宋体加粗)。。。。(此部分的全部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2.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类型(小四号宋体加粗)。。。。

3.贵州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小四号宋体加粗)。。。。(此部分的全部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4.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小四号宋体加粗)。。。。(此部分的全部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求一定在文中标出。格式规范举例:

[1]李丙霞.贵州寒武系凯里组地层研究[D].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08.[2]徐胜兰,张远海,黄保健,等.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价值[J].山地学报,2009,27(3):373-380.[3]贵州省黎平县志编纂委员会.黎平县志[M].巴蜀书社,1989.要求: 1.所有的内容行间距均为1.5倍行间距;

2.第8周星期四下午4:00钟交齐,请学习委员薄红彦同学4:30交到地理教研室;

3.论文讨论稿主要是按照我所列的上述4点内容来写;

4.此次作业成绩是本期学期半期考试的内容成绩之一,请各位同学按时完成。

第四篇: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速度。

山区县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思想解放上的差距。例如在区部分乡镇,特别是深山区的乡镇,由于边远闭塞,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由此深受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这一先导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四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重点做好“四破四立”,即破除认为山区客观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发展的宏观观念;破除条块所有和部门利益的封闭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共求发展的开放观念。二是体制创新。要围绕加快发展突破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改革,大胆放开搞活;加快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机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利益和风险保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山区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三是科技创新。山区县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落后,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山区科技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技进步奠定雄厚基础。四是工作方式和用人制度创新。山区干部要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和解决山区经济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上,放在搞示范、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上;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过去用人问题上的旧框框,大胆选拔重用敢干、能干、实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干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

作为山区县,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而言,大的方面说,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先导、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生态兴区”四大战略,坚持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深化各项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重点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让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快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就具体产业来说,则要着力解决工业不优、农业不强、三产不活的问题。改变工业不优的着力点在于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集中力量办好县区级工业园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兴办龙头企业,实现工业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资源加工型行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并重点抓好化工、矿产、医药、建筑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改变农业不强的着力点在于立足山区土壤、气候、资源等自然生态优势和毗邻西安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势特色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以核桃、板栗、肉牛、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瓜果;大力发展肉牛、三元杂交猪、布尔山羊、蛋鸡以及特种养殖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利用山地优势,以天麻、丹参、桔梗、丹皮、黄姜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改变第三产业不活的着力点在于抓好以县城及乡镇农贸市场为龙头的市场经济,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发展仙鹅湖、静泉山等风景区,以及农业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三、城镇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城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市场的启动,又能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农民进城安居从业,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对拉动山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山区县城经济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推进城镇化不宜处处开花,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城镇和以国道、省道为轴线的小城镇,使其上规模、上水平、上品位,成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枢和纽带。为适应城镇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城镇建设当作重要产业来运作,在建设和管理中融人“经营”理念,树立城镇是有形资产,城镇建设是资产保值,城镇管理是资本增值的意识。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开发业主归口管理土地二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

三级市场”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生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供水、供气、道路、房屋、桥梁及教育、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做好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两篇大文章。

一要优化政策环境。用足用活上级各项政策,本地能确定的政策规定要灵活宽松,并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承诺的兑现。对招商引资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对引荐外资人员给予重奖。允许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停薪留职或暂带薪留职创办实体,承办、租赁企业,从事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优化服务环境。减少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一站式”办事、“一个窗口”收费等办公制度,以及纳税人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制度、涉企收费制度、办事效率监督员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要严肃查处执法部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一切干扰破坏招商引资的案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全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形成“宽松、宽容、宽待”的社会氛围。三要优化社会环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以铁的手腕治理“三乱”;狠抓市容环境整治,深入开展以消灭城乡“脏、乱、差”为目标的环境美化活动;实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严打整治“双管齐下”,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五篇:关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思考与对策

蓄势待发跨越争先

——关于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圣水峪镇地处泗水县南部山区,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全镇60个行政村,1.3万户、4.65万人,大小山头96座。森林覆盖率达到48%,荒山绿化率达到85%,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结合镇村和民情实际,立足山区,分析优势,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初步实现“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变,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效果,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综合考核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9年,全镇财政税收达到372万元,比上年增长44.8%;农民人均纯收入5696元,比去年增加135元;居民存款额达到1.2亿元,突破亿元大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采取镇党委、政府补助,村自筹的方式,三年来共完成硬化路面、上山路192.8公里,新建大中小桥梁12座,彻底解决了群众多年来行路难的问题,全镇道路网络得到进

一步完善。

3、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镇内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由2006年的26家发展到目前的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已形成奶牛养殖、花生油加工、花生米筛选出口、假发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集群。

二、存在的问题

1、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山区传统种植业所占比重大,农民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耕种土地,山区土地相对贫瘠,农业用水相对困难,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且大多停留在农产品初期加工阶段,农产品产业链单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思想观念的保守与文化知识匮乏让科技推广进行缓慢。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传统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由于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作物播种、收获及其田间管理等作业环节几乎全部为人工作业。

3、农村信贷体制单一,经济发展受制约。目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主体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村财力有限,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高效经济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力度,满足不了山区农民生产资金的正常需求。

4、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在山区是一个薄弱环节,特色加工项目和加工企业很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5、民营经营与手工作坊经济没有较大发展。虽然目前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家,但全镇民营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

三、工作思路

1、创新产业结构,向土地要效益。面对山区农产品品质较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的实际,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有机无公害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办、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民营经济,向企业要效益。充分发挥镇村丰富的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群的优势,支持其利用手头资金及技

术在镇、村内开办作坊及企业。如开办玩具厂、假发厂、花生米筛选及深加工等中小规模企业,吸收民间资本发挥最大效益。

3、开展招商引资,向项目要效益。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真正作为“天字号”工程抓在手中,不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上好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加快社区建设,向民生要效益。突出山区小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中心城镇。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大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形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推进城市化进程。

四、主要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以优质资源为载体,以县开发区为平台,继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对全镇新建、续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督促项目进展情况,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全面代理制、大项目领导联系制等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2、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经济,打造产业基地。探索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规模种养业。把农户单一种植与土地流转相结合,解决规模小、无龙头企业带动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3、依托优势,鼓励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一是发展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资源为纽带,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较强辐射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做强、做大。

4、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做好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村庄整治,道路硬化,不断提高村庄的美化程度,进行景点创新,积极争取政府旅游开发项目资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引导社会投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山区提供就业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收入来源。

5、合理布局,科学规化,加大镇村居住环境的完善与提高。把新农村建设与群众生活水平的自我改善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拿方案、土地置换引资金、群众参与得实惠的办法,解决村居建设土地浪费大,新农村建设难度大的问题,调动镇、村、户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6、加大科技投入、示范带动,培养新型农民。不断加大对文化阵地的投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镇村农家书屋及科普宣传栏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为群众提供先进的种养技术及较为发达及时的市场信息。建设一批优秀的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7、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水平。结合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增强村级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致富带头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

8、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致富增收手段。切实抓好贫困村农民专项技能培训工作,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提高经营水平,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增强自身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带领和引导当地贫困农民群众发展一些投入少、风险低、市场前景好的经济项目,使大家早日走出贫困。

浅谈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