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5篇材料]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18-1067376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6 11:59: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课程类别:大理课程

学分/学时:3学分;理论学时40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0学时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开课单位/教研室:资环系/资源环境教研室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目标

1、课程设置目的本课程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培养“重基础、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从提高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来看,也是非常必需和必要的;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环境事业都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的形成过程、基本特性及其类型和分布,以及各成分与其他成分的相互关系;比较全面和完整的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了解自然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这些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进程安排

自然地理认识实习,实习地点:天堂寨,时间1周。内容如下:

1天堂寨地质构造、岩性的观察

2天堂寨地貌类型的考察

3天堂寨土壤类型的观察

4天堂寨植被类型的观察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四、教学基本要求

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一步加深和理解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对野外观察的现象、数据应及时进行整理、记录,在野外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人上交一份野外实习报告,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五、指导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指导教材:天堂寨—自然地理认识实习指导材料,自编

六、大纲说明

执笔:王升堂审核:制(修)订时间:

第二篇:《自然地理》小结(本站推荐)

本学期基本完成所有《自然地理》专题的复习,通过上周考试,在改卷中发现了学生的不少问题:基础知识薄弱举一反三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差文字表达功底欠缺

为此下一步二轮复习中应突破以下重点和难点: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等值线系列(等潜水位线等)气候、洋流、地质地貌的难点知识重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建议:多做习题,可用100所名校第1、2套来练习回归书本,多看地图构建知识体系网络

第三篇:上杭自然地理情况

第一章 地貌

第一节 地势

境内群山绵延,丘陵起伏,河流交错。山脉以旧县河—汀江为界。分东、西两侧。

西侧属武夷山脉南段的延伸分支,县境山脉,系武平县梁野山分支,呈北—西南走向,由梁野山入官庄、湖洋的为回龙山、圆通山、腊石山、龙障山。还有金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自长汀县大息岭入南阳、通贤、才溪、旧县的为大瓯□、紫金山。

东侧为玳帽山脉的延伸分支,南岗山脉,呈北—西南和东北西南走向。自连城县东郊入步云、古田、蛟洋、白砂的为梅花山、黄连盂、石门山、双髻山。东、北、西三面高,中、南部低。盆地、夹谷相间排列成串珠式,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

第二节 类型分布

全县地貌大致可分四个类型:

一、中山区

步云、古田的部分地区,海拔800~1200米,切割深度大于500米,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构成中山地貌区。

二、低山区

步云、古田、蛟洋大部和南阳、通贤、旧县、白砂、溪口、太拔一部地区组成,海拔500~800米,切割深度200~500米,峰峦重叠,山势陡峭,坡土一般在30度以上,构成低山地貌区。

三、高丘陵区

才溪、旧县、南阳、通贤、白砂、泮境、茶地、太拔、溪口的大部分,古田、蛟洋的一部分地区。海拔250~500米,切割深度50~200米,坡度30度以上,岗丘起伏,坑垄交错,地型多样,构成高丘陵地貌区。

四、低丘河谷地区

蓝溪、稔田、临江、临城、庐丰、中都、下都、湖洋、官庄、珊瑚、旧县大部分及才溪、太拔一部分地区,海拔140~300米,切割深度10~50米,丘陵起伏,山低坡缓,坡度15~20度,地势较开阔,原生植被破坏严重,次生植被稀少,覆盖度低,水土流失较厉害,沿江河两岸为河谷盆地。

全县地貌属高丘、低山类型。以高丘为主,占42.05%;其次为低山,占24.83%;再次为中山,占17.92%;第四为低丘,占8.77%;盆地占3.31%;浅丘仅占3.12%。步云乡桂和村的狗子脑海拔1811米,为闽西南最高山峰。最低处为稔田乡黄屋背,海拔140米。

第二章 水 系

境内有汀江、九龙江、梅江水系。汀江水系在县境内流域面积为271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95%。九龙江、梅江水系主要分布在步云、下都乡,其流域面积为14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5%。

上杭县境内水系密布,各溪流呈树枝状分布,绝大部分属汀江水系,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有26条,主要江河有汀江、旧县河、黄潭河。汀江是福建省的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宁化县境内木马山北坡,经长汀县于回龙入境,由北向南纵贯全县,境内河长105公里,有旧县河汇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41亿m3。

旧县河为上杭第二大河,发源于连城县朋口毕华山南麓,经连城车头入县境内的南阳、旧县,在临城镇九洲与汀江干流汇合;旧县河集雨面积1701平方公里,河长111公里,县境内长度45.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4.9亿m3。黄潭河为上杭第三大河,发源于古田高寨山南麓和蛟洋大人岽,分别流至古田的苏家坡汇合始称黄潭河;经吊钟岩入龙岩境,在桥下滩又折回上杭溪口、太拔、蓝溪、稔田,至永定池溪乡下河口与汀江干流汇合。

黄潭河集水面积1222平方公里,河长139公里,上杭县境内长度9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1.78亿立方米。全县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9.92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6193m3(约为全省人均的1.8倍);入境水资源总量为50.82亿立方米;全县可开发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4.12万kw,至202_年,全县已建成大小水电站229座,装机容量20.3264万kw。

1.汀江水系

境内有旧县河和黄潭河两大支流。还有2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溪流。

汀江是福建省的四大河流之一。在县境内河长112公里,集水面积1091平方公里(不包括旧县河、黄潭河)。它发源于宁化县境内的木马山北坡赖家山,南流经长汀、武平进入上杭境内的回龙后,又左纳宣城和官庄小支流南京溪汇于红石、下白石滩后,左有源于南阳朱斜、通贤障云岭的濯坑溪汇入,右有朱子坑、余坑小溪流入。流经官庄圩,其下有屋背岭天井湖水从右而来,有老茶亭之水从左而来。经树人村有赤教坑溪从左来到蓝屋驿,流下又有武平野地小水经新风流入。左有新民小溪经吊钟、目忌滩而至曾泗;又左有源于才溪的坪山溪水流入,右有七里山村小支流纳入为七里滩。在九华铺溪水汇合处有大磴滩、小磴滩、三滩相继而过,颇多险阻。抵镬锋潭后,右又有珊瑚南山溪流入,在栗子湖左岸有下坑溪流入。至才溪龙溪口,左受才溪之水南流下为三潭滩,是珊瑚、下坑、才溪三水横流汇合处。三潭滩以下右岸有彩坑、武平悦洋,左岸有同康、金子湖各二股小水汇入,流5公里至金山脚下。在金山麓转弯处的“杨文广蛮王石”对面有小水自迳美经拖枪隔注入,在碧田沙右有武平磜下小溪流入。再过伯公滩,至涧头渡,西行过檀溪。经赤面石,折流抵石下,在水埔右纳高梧溪注入,左有谷坑小水注入,至水埔坝尾后,左纳旧县河,至水西渡又左纳宫前溪,流2.5公里抵城关镜。经潭头、榕树门、南门、浮桥门,在西门罗星塔下纳入湖洋赖溪水,即东流至张滩(自水西渡至张滩,河流曲折南行叠成“之”字型,故称“杭川三摺”)。左有九仙岩小溪于便民桥流入,右有廖坑溪于黄沙口汇入。流至庐丰渡上,纳入松溪(安乡溪),在撑篷岩后水流较急,左有庐丰安乡下坊溪于德里注入,右受上都溪之水在中都富光村大屋场汇合。右纳中都长徐溪及上都坑、下都坑之水,左纳庐丰铁屎溪之水,经大沽滩后,右岸有古基小溪流入。大沽滩是上杭南境的著名险滩,流至新峰滩后,怪石藏伏水中,滚浪如雪。右有中都溪在古坊村吉布聚汇而入。至鲤湖渡后,再左纳侯坑溪水右纳仙师(苏姑坑)复兴村长岭下之水,南流2.5公里至南蛇滩,滩中波涛汹涌,有如南蛇作浪,长0.5公里之遥。至南蛇渡后,左有豪坑,右有下都旧寨村之水,又南流至小沽滩,其下纳三益村象蹄坑之水,再屈曲5公里,经杭永边境的大池滩、穿针滩。又右纳永定洪山寺之水在三坝之下汇合,流至牛牯门(下河口)有黄潭河注入。合流下擢滩,抵永定县峰市。在半山纳入永定河后,流至广东省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梅江相汇,汇成韩江至广东省澄海县入海。

旧县河 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县境的南阳、旧县、临城三乡。在九洲附近汇入汀江。流域面积达1701平方公里。境内河长45.9公里,流域面积7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比降0.20%。

旧县河在新泉左纳上杭西山下苎园、洋稠溪两小溪。汇流出白眉山南麓又有连城丰图两小溪,在连城的官庄汇合后,右纳上杭南阳南岭溪流,经连城北村又纳上罗坑之水,才流入上杭境内的陈坑。流至下车后,右纳马洋洞,左纳黄家山两小水流至矶头。又左纳蛟洋中村水,出矶头下经鹿角滩,左纳庵坑水,右纳南阳、通贤水(射山溪)流至坝上后,右纳黄竹拢左纳下寮坝之水,经贝湖到下湖山,左纳扁山之水至旧县。其下有石院、新坊、九曲溪之水流入。再下经全坊、兰田、至麻坝里(铁场)。左有小富坑、张家山两小溪在铁东流入,右有铜水坑水于铁北注入。经石圳,左纳下角龙与水东之水至梅溪寨。在石砌下有水自上园山及白叶塅注入。再经洋楼里、黄泥塘、玉女至九洲与汀江干流汇合。

黄潭河 为境内汀江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步云乡石坪,流经古田、蛟洋、龙岩市大池乡、溪口、太拔、蓝溪、稔田,在永定汇入汀江。流域集水面积达1222平方公里。河长139公里,县内总长98.1公里。流域面积9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7.4立方米/秒,比降0.23%。

黄潭河由源头经古田镇的竹岭下、八甲、荣屋左纳白连塘小水在草洋下汇入,在大羊头右侧有筠湖一小水注入。屈曲西南行,过横山下、元世甲,在上郭车左上侧注入下横坑,右侧纳大坪里二支小水后,流经下郭车至苏家陂村头汇合。又合华家亭及坪埔溪(南山溪)之水后,经吊钟岩入龙岩大池境。至九曲岭纳大池黄美之水,右侧又纳大和坑之水,流经合甲、星建入县境田滩、官屋。在溪口乡的石铭之下,右纳茶排里,左纳华祝二小支流,过兰田、旧宅、赖高排,至田心里左汇源出永定的灌洋溪,又汇溪口陈屋磜坑头、磜角里二小支流。始通舟,流至均和,经竹园、洋泥坑、至湖里,至洽溪口又纳入源于双髻山大岭下连塘村、流经大丰的小溪,经新塘村至勾刀湾、秋竹坝,右有樟坑小水注入。折而南流,左汇鲜水坑之崇下溪小水,流至增坑,在三井坑村左纳斗谷坪小水,绕清源山麓,右汇源流白砂岭背调和溪在罗口汇合,折而西南经太拔乡珠良寨。左汇儒溪(彩霞、大坑)之水,右有官山、庄坑水汇入黄潭峡,河西后至黄潭,在竹园里有庐丰黄坊溪自右而入,流经官浩里,沈田至湖里。折而南下岐滩,过定坊。左纳石门之水,过三溪,左侧有源于蓝溪岩华村之载厚溪流入,至大坝,又有右侧许竹坑之水注入。流经湖罗里、许屋、黄屋,在尖坪右侧又纳入燕竹坑之小水。在下门左侧纳大松坑(田心里)之水,再经镇歧村的祝山,右侧纳官田小水,经渡上至丰稔市。过岗下潭左汇丰朗溪之水,又西南流至田背,又有水自上斜溪汇来至长滩、九曲里、上渡坪,在下渡坪又纳栗树村黄沙埔小水,右侧又注入蔡坑、叶坑小水过罗滩至罗围,下河西,在河东右纳九珠坑小水,在黄罗村的黄屋背出杭境。流经永定县的齐潭,在齐潭下左侧又与大金之水交汇后到池溪,至下河口与汀江干流汇合。

2.九龙水系

境内有上福溪、丘山溪和龙龟溪。

上福溪 源出步云乡梅花山的油婆记山南麓,流经古田镇大吴地右侧汇入鸡公石山坑水至梅花茶场,左合马头山小水经上福水口,左纳入垒岩头山南麓流来的古炉溪,经大岭下,右纳入源黄连孟北麓的上磜、大湖里流经五公村及金屏的小溪水东流,经龙岩市的迎坑,复入县境的官福板折转龙岩上车及下车村再汇入麻林溪,经万安溪汇入九龙江北溪。全境集水面积81.7平方公里,县境内长17.7公里。

丘山溪 源于步云大山头南麓和油婆记山东侧,两水在吴朗村口汇合,流经中村水口又纳入来自大畲小水至丘山。在近下车与大溪汇合口上游右侧又纳入垒山头梨岭溪水,合流至下车汇入麻林溪。境内集水面积62平方公里,县境内河长13公里。

龙龟溪 源于步云乡尖峰崎,纳山涧诸小水,经龙龟角村侧汇入万安溪。

3.梅江水系

保安溪 源于武平象洞撑石顶南麓,聚象洞诸水后于窑上经广东蕉岭的茅坪、多宝,至东洋山纳入太平坑经载田之水,在岳古潭村进入下都保安村,复出广东松源,与石磜溪汇合后流经松口,注入梅江。流域集水面积108平方公里,境内长5公里。1970年广东蕉岭北磜乡在茅坪筑坝截流,跨流域引水至水上田建电站,影响本县下都保安村40千瓦小水电发电和农田灌溉,经交涉由广东赔偿下都砂睦20余万元,另建长安桥水电站。

第三章 土壤

境内成土母岩以岩浆岩为主,砂质岩和泥岩饮之。岩浆岩又以花岗岩为主,闪长岩次之。丘陵山地自然土壤多为残积母质;耕地土壤则以坡积、洪质和冲积母质为主,尤以河流两侧及山间盆地多以坡积、冲积母质。

全县土壤分红壤、黄壤、草甸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18个亚类、39个土属、34个土种。

二、分 布

全县土壤分布受地质、地貌、母岩母质、植被、气候和水文等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和区域性分布特点。

1.垂直分布

海拔600米以低山丘陵区为红壤,海拔600~900米为黄红壤,系红壤向黄红壤过渡地带,海拔900米以上为黄壤。暗红壤主要分布于生长茂密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混交林,水化红壤则分布于河谷盆地和低丘陵谷地过渡地带。粗骨性红壤多分布于低山高丘陵的山顶、山脊处。

2.区域性分布

大致可分四个区域。

河谷盆地区 主要是汀江、旧县河、黄潭河两岸河谷的平洋区以及庐丰、蓝溪、稔田、中都、下都、官庄、珊瑚、临城等盆地区,海拔250米以下,大都分布着潴育型和渗育型水稻土,土壤类型呈规律性分布,按潮沙田→灰沙田→灰泥田的顺序排列。

丘陵区 主要分布于才溪、通贤、南阳一带,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岩石以花岗岩为主,上、中部多为荒山、荒坡,下部多为荒地或梯田,其水田从高到低分布:黄泥沙田→灰黄泥沙田→灰泥田或黄泥骨田→黄泥田→灰黄泥田→灰泥田,山垅底部则为冷浸田或烂泥田。

低山丘陵区 主要分布在白砂、茶地、泮境、溪口、太拔一带。海拔350~700米,多分布浸冬田,部分山排田分布着黄泥田、黄泥沙田,垄底为烂泥田。海拔1400米左右的茫荡洋则为草甸土。

中低山区 主要分布于蛟洋、步云、古田一带。海拔700米以上,土壤分布与低山丘陵区相似。海拔1400米左右的梅花山则为草甸土。

第四章 植 被

境内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千百年来,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成片的原生植被,仅有步云、古田的梅花山区保存较好。其余大部分地区已由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次生植被所代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照叶林地带。

全县植被分布大致为:东北部和东部中低山地区以针阔混交林、竹林为主,其次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其植被较好。西北部、中部和南部低山丘陵地区,以常绿针叶林为主,主要是马尾松林,在山谷洼部以及溪流两旁为小面积的竹林。常绿针阔混交林、植被覆盖较差的,出现相当一部分的马尾松次生林。其演替过程大致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荒坡灌草林。

梅花山地区 包括步云乡和古田镇的大源、洋稠、石笋、吴地等行政村,多为中山地区,其植被主要是阔叶林和针叶林,其次是中山灌丛、中山草甸和部分荒山灌草丛,还散生有较多的三尖杉、红豆杉和花榈木等。

东部地区 包括古田镇(除大源、洋稠、石笋、吴地)和蛟洋、白砂、溪口、茶地、太拔等为中山低山地区,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次生针阔叶混交林及少数次生落叶阔叶林,其次是次生灌草丛和分布在茫荡洋山顶的中山草甸。

南部地区 包括蓝溪、稔田、中都、下都等乡镇,其植被主要是次生马尾松林和荒山灌草丛,边缘地段分布小块常绿阔叶林。

中部地区 包括临江、临城、泮境、庐丰和湖洋等乡镇,为丘陵地区,植被受人为破坏,土壤受侵蚀较严重,不少地区形成荒山灌草丛,分布的乔木群落,绝大部分为次生马尾松林。

西北部地区 包括南阳、通贤、才溪、官庄、旧县、珊瑚等乡,多为低山地区,原生植被主要为次生马尾松林,仅边缘地带分布少量常绿阔叶林。

此外,耕地植被和水生植被全县各处均有分布。

第五章 气候

1、气温

2、降水

第四篇:自然地理部分

自然地理部分.txt你妈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把人给扔了把胎盘养大?别把虾米不当海鲜。别把虾米不当海鲜。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常见的简答题答题模式

1.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⑪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⑬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⑭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⑮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⑯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2.海洋资源小专题:

⑪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⑫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3.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⑪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⑫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⑬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⑭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⑮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4.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⑪ 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⑫ 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⑬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⑭ 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⑮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⑯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 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⑰ 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5.地质地形小专题:

⑪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⑫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⑬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⑭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⑮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⑯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 洲: ①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 美 洲: 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 美 洲: 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 洋 洲: 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 极 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2_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⑰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人为原因:④ 对植被的破坏 6.洪涝小专题:

⑪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 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⑫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⑬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③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7.干旱小专题:

⑪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⑫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⑬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⑭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⑮ 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⑯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⑰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 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 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 海水淡化等。

⑱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② 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8.气候与自然带小专题

⑪ 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⑫ 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⑬ 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⑭ 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⑮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⑯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⑰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 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⑱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⑲ 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 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⑳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⑴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⑵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⑶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⑷ 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⑸ 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⑹ 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 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 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⑺ 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 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⑻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 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 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⑼ 天山南坡有无林带 无,原因为: 背风坡,降水量少。

⑽ 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9.农业小专题:

⑪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⑫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⑬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⑭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⑮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 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⑯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⑰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⑱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

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⑲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⑳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⑴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 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⑵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⑶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 经济利益; 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⑷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 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⑸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10.生态环境问题小专题:

⑪ 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⑫ 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⑬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 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 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 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 危害人体健康,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⑭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⑮ 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 危及人体健康。

⑯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⑰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⑱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 过度开采; ② 过度放牧; ③ 过度开垦;

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① 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 相结合 ②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⑲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 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⑳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11.工业小专题

⑪ 日本工业集中在 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 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 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 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⑫ 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⑬ 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⑭ 工业集聚:

① 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② 新兴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⑮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 以中小企业为主;② 轻工业为主;③ 生产过程分散;④ 资本集中程度低;⑤ 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 : ①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 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调整措施:① 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 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 形成规模生产;⑤ 树立品牌意识;⑥ 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 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⑯ “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社会经济因素: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② 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 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⑰ 我国四个工业基地的区位劣势: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能源、水源不足。京津唐工业基地:水源不足;污染严重.沪宁杭工业基地:能源、资源缺乏;土地紧张;污染严重。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能源、资源不足。

12.人口数量、分布小专题:

⑪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 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 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 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 续发展。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⑬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13.人口迁移小专题: ⑪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⑫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⑬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⑭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⑮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⑯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⑰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14.兰州问题:

⑪ 石化工业区不合理:

① 位于河流谷地 工业废气不利于扩散;

②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⑫ 山谷地形的不利影响:

① 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 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使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⑬ 布局形式与地域形态:

位于黄河谷地,发展被迫沿河流两岸东西延伸 地形、河流 条带式 分散疏松式(因 素)(地 域 形 态)(布 局 形 式)15.城市小专题

⑪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⑫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⑬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② 居住拥挤; 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 用地紧张。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 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 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 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 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 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①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⑭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 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 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⑮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措 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⑯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⑰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16.文化小专题:

⑫ 为什么说都江堰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既可防洪又可灌溉 ② 没有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变式: 为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既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② 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

⑬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 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 火把节——彝族

17.黄山与庐山旅游问题:

⑪ 欣赏黄山云海,最佳季节是夏季,最佳天气是雨过天晴。⑫ 黄山四绝中的“怪石”在游览时,应选择特定的观赏位置才能欣赏到这些岩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⑬ 庐山黄山比较: ① 游览价值:黄山大,庐山小;② 市场距离:黄山较短,庐山较长;③ 地区接待能力:黄山较小,庐山较大;④ 交通通达性:黄山道路较少,交通不便;庐山有京九铁路和长江航线,通达度较好。⑤ 环境承载量:黄山缺少较大平台,环境承载量较小;庐山有较大平台,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环境承载量大

⑭ 在规划黄山旅游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⑮ 黄山与庐山较好协调了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 的关系,均获“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著名旅游区

⑯ 制约黄山夏季旅游游客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承载量

⑰ 黄山与庐山两地开发条件不同,主要原因是: 环境承载量;地区接待能力

⑳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⑴ 对黄山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从游览价值方面分析)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 集群状况优良;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⑵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8.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小专题:

⑫ 我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① 持续的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② 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③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④ 争取国内、国际稳定的政治局势。

⑬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① 当前世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② 可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构成;③ 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⑭ 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⑮ 跨国公司: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① 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② 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③ 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利: 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弊: 对我国传统工业造成冲击

⑱ 西亚地区倍受西方列强关注,原因: ① 西亚石油资源丰富,是西方列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② 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战略位置重要。19.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天津等 ⑪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 ① 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 ② 港阔水深,不淤不冻;

③ 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① 经济腹地广阔;

② 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欧亚大陆两岸; ③ 以鹿特丹为依托。

⑫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20.三峡工程小专题:

意义:① 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② 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③ 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④ 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⑤ 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成败的关键:移民

移民安置最大困难: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移民安置政策:本地安置(就近后靠安置)和异地安置相结合的农村移民政策 移 民方针:开发性移民——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

开发性移民好处:开发性移民把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 促进,有利于移民的长治久安 21.能源小专题:

⑪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 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⑫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⑬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⑭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⑮ 调整措施:

①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④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 稳妥发展核电;

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⑨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 利用乙醇汽油。

⑯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① 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 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② 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 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 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⑰(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①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 ②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⑱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 对西部的意义: a.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 保持;

b.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c.增加就业机会;

d.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 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22.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

⑪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① 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 ②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⑫ 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⑬ 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⑭ 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

① 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 ②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变式:武汉、西安分别是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商业中心的原因。芝加哥是美国中部商业中心的原因。

⑮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① 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② 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23.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⑪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⑫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⑤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的界线;

⑦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借七夕谈银河系 高中地理银河系和宇宙

银河系结构及太阳的运动

晴夜仰望,但见天穹深邃,星体闪烁,银河高悬,流星飞驰。自古以来,群星构成的壮丽图案不但形成许多动人心弦的神话传说,更激励科学家们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16世纪前人们只能凭肉眼见到六、七千颗星体,著名的银河(Milky Way)仅是一条乳白色亮带。在当时条件下,古代天文学家创建了天体测量学和哥白尼日心学说,认识到太阳系内天体运行的现象,解决了人类的授时和编历问题,为史前畜牧经济和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世纪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次重要飞跃期。天文望远镜问世、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标志着人类进入掌握行星层次天体运动规律的新阶段,为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奠定必要的科学基础。

20世纪早期恒星演化理论的建立,反映了天体物理学和现代天文学的进展,标志着人类在恒星层次上实现了认识宇宙的第二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期。在研究手段方面建立了大型光学望远镜、红外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使天文观测领域扩展到整个电磁波段(含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和150亿光年左右时空尺度。观察地点发展到U2高空侦察机、哈勃太空望远镜、宇宙探测器和人类登月,避免了地球大气干扰和局限。理论方面有宇宙大爆炸学说多种模型问世。在人类从星系层次加深对动态宇宙的认识方面是划时代的进步,也与人类自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相适应。

(1)银河系结构

银河系是星系的典型代表,由1500多亿颗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银河系主体部分称银盘,直径8.5万光年(1光年=94600×108km),中央呈近似球形隆起的部分称为核球,直径1-1.3万光年,厚约1万光年,是恒星高度密集区域;核球的中心称为银核,是银河系的质量中心。肉眼见到的银河就是银河系主体在天球上的投影。银盘外围被恒星密度很稀的扁球状银晕所包围,直径达到10万光年(千秒差距=3261.6光年)。

从垂直银河系平面的方向看,银盘内恒星和星际物质在磁场和密度波影响下分布并不均匀,而是由核球向外伸出的四条旋臂组成旋涡结构。旋臂是银河系中恒星和际物质的密集部位。

太阳是银河系众多恒星中的普通一员,它位于银盘中心平面(银道面)附近和一条旋臂(猎户座旋臂)的内缘,距银核约2.7万光年处。

(2)太阳在银河系内的运动

银河系的旋涡结构反映了自身存在自转运动,也就是银河系中的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都绕银核旋转。太阳绕银核旋转的速度为250 km/s,旋转一周约2.5~3亿年,称为银河年。

银河系内不同星体间的运动也存在复杂的情况。有人提出太阳在旋转过程中可能发生二种周期性变化。一种是从银河系侧面看发生在银道面上下的往复波动,大体每隔35百万年就穿越银道面一次。另一种是从银河系平面看,由于不同星体旋转速度不等,太阳与银河系四个旋臂并不同步并行,大体每隔75百万年就穿越旋臂一次。上述假说在天文学研究领域内尚待进一步验证。

1.3 大爆炸宇宙学与宇宙起源问题

(1)谱线红移与可见宇宙

轰鸣的火车驶近我们时声波频率增强,声调变高;驶离时则声波频率降低,声调变低(多普勒效应)。与此同理,发光星体接近观察者时,见到的星光谱线向频率高的蓝光方向移动,称为蓝移;当离开观察者时,向频率低的红光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哈勃(E.P.Hubble, 1929)经过大量实际观测发现来自不同星系的光呈现某种系统性的红移现象。根据星系中特定原子发射的光的谱线与地球上实验室内同种原子发射的光进行比较,可求得光源星系离开观察者的退行速度;再根据相同类型恒星的视亮度比较,推算出光源星体离我们的距离。由此获得了“光源越远的星体,离我们而去的速度也越快”的结论,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揭示了遥远的星系正在“逃离”我们而去,整个总星系都处于膨胀的变化之中,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银河系内部不同恒星的谱线分析证明也有不少蓝移现象,反映星系内部仍然具有吸引力,1996年哈勃太空望远镜还拍摄到距地球6300万光年处(乌雅座南部)星系间发生超级碰撞的照片。因此,宇宙的膨胀看来主要发生在星系团之间的空间迅速增大,星系本身尺度变化不大,类似吹胀气球时在气球表面看到的情况。现知宇宙中不同部位的密度特征也可能与之有关(表2-1)。

(2)大爆炸宇宙学说

当代宇宙起源假设中,大爆炸宇宙学说是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该学说提出于40年代,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近年的主要内容如下:

宇宙在大爆炸前处于极高温和超高密状态,物质与反物质以及物质与能量均呈平衡状态。在某种物理条件下开始了大爆炸,在宇宙诞生10-44秒之后体积急剧暴胀,在10-34秒内迅速膨胀约10100倍,密度相应降低。但在1秒钟之内温度仍高达1032K至1010K以上,原子和分子均无法存在。当时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和行为目前无法在实验室模拟,推测可能存在辐射能以及电子、中微子(neutrinos, 一种不受电、磁、核力影响的基本粒子,1998年证实具有极微小的静止质量)和质子、中子形式基本粒子。目前人类业已观测到从宇宙早期留下的最早原子核形成于爆炸后1秒钟,因此,可以把这1秒看作宇宙史研究的一道分水岭。

爆炸进行3分钟后,温度降至109K以下,核反应开始启动,由质子和中子聚变为氘核、氦核和锂核最轻元素后可以不至于瓦解(图2-4)。当时全部物质中氦占约22%,氢占78%,还有极少量氘和锂。

至百万年前后,温度降至107-6K范围,宇宙间弥漫着由轻元素原子核和电子、质子等组成的等离子体。2.5亿年后温度降至103K范围时,辐射减弱,中性原子形成,等离子体复合成为正常气体。至10亿年前后星系开始形成,50亿年前后开始出现首批恒星,太阳系的形成则在100亿年前后。

宇宙大爆炸学说虽然获得国际多数学者支持,但在大爆炸起因,大爆炸是永远进行下去还是后期将转化为收缩,大爆炸由一个奇点开始还是整个空间每一点都可看作是膨胀的中心,大爆炸最初1秒钟内的物质形式和行为等根本性问题上并没有公认结论,在哈勃半径和宇宙形成年龄测定上还存在不同见解。

有关宇宙大爆炸各种模型的提出和探讨,势必涉及时空是否永恒存在等一系列根本的哲学思想问题。例为有人认为在大爆炸之初的10-43秒(普朗克时期),当时的可见宇宙尺度小于它的量子波长,整个宇宙变得为量子不确定性所主宰,根本就没有“钟”和“尺子”能加以测量,即广义相对论时空概念失效,是一个没有时空的物理世界,需要通过时空的量子化途径来探讨已知时空形式的起源。这对于传统上认为宇宙无边无界、无始无终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冲击,对于促进哲学观念的现代化也有重要意义。

260多条高中地理经典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 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 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 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 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 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 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 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2_年“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 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 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 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 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 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 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 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 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 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 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 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 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 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 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 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 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 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 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 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 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 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 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 利,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2_-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 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 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 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 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 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 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 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 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 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 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 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 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 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 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 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 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 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 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 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 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 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 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 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 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 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 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 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 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 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 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 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 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 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 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 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 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 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 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 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 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 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 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 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 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 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 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 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 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 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 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 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 藏、文化娱乐。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 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 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 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 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 →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 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 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 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 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 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 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 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 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 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 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 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 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 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 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 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 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 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 源。

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 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 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 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 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26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 预防措施④开展宣传教育

高中地理地震的成因与类型 小结

根据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四种类型。

(一):构造地震(Tectonic Earthquake)

由构造运动所引发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此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世界上绝大多数震级较大的地震均属此类型。此类地震的特点为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破坏性也最大。因此,构造地震多为地震研究的主要对象(图7-

5、图7-6)。例如921集集大地震及最近新疆巴楚的大地震均属此类。

(二):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

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由於火山活动时,岩浆及其挥发物质向上移动,一旦冲破火山口附近的围岩时即会产生地震(图7-7)。此类地震有时发生在火山喷发前夕,可成为火山活动的前兆。有时直接伴随火山喷发而发生。通常火山地震的强度多不太大、震源也较浅,因此,其影响的范围也较小。此类地震为数不多,主要见於现代火山的分布地区(图7-7及图7-8)。

(三):陷落地震(Depression Earthquake)

石灰岩地区,经地下水溶蚀后常可形成许多地下洞坑,如果坑洞不断地扩大,最后导致坑洞的上覆岩石突然陷落,由此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此类地震震的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主要见於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地区如岩塩、煤田发达的地区(图7-9及图7-10)。

(四):诱发地震 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例如水水库地震和人工爆破地震等。水库地震为由水库蓄水而引发的地震。因为水库蓄水后,厚层水体的静压力作用改变了地下岩石的应力,加上水库中的水沿著岩石裂隙、孔隙和空洞渗透到岩层中,形成润滑剂的作用,最后导致岩层滑动或断裂,并进而引起地震。此种地震的起因为水库的压力,但地震形式为属於断层地震。地下核爆炸时产生的短暂巨大压力脉冲,也可诱发原有的断层再度发生滑动因而造成地震。

高考生必备的自然地理知识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人文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讲解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科学技术

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分布

生产特点或改良措施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零星种植:美国、拉美、南欧、非洲)

劳动密集型,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注意美国的农业带。

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③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冬小麦播种3-5月,收割10-12月,剪羊毛:8-9月。

④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地中海型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式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

⑤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工业

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环境等。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制成产品后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损毁等)甜菜、甘蔗制糖,水果、水产品加工、低品位炼铁等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损毁等)家具、印刷、啤酒、食品、石化厂等

动力指向型工业

能耗大的工业,一般要求接近能源供应地(特别是丰富廉价的水电基地吸引力很大)有色金属冶金(炼铝、炼铜、合金等)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临近高速公路与航空港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机械等

③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广阔的市场

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后经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但密切协作。

美国“硅谷”(日本的硅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德国南部慕尼黑)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二、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上,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人口增速有所放慢。地区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区 原因

东亚、南亚

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原因:自然条件恶劣

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

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2、人口数量与环境

①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文化及宗教、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影响极大,自然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中,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是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方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也较大。

人口增长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但并非是形成环境问题的唯一的主要的原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12日达60亿;我国202_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12.95亿)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人口发展模式:(注意新教材去掉了过渡型的说法)

人口发展模式 特点

原始型

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巴西)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代表:德国)

③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

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 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即环境承载力。准确的定义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余的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⑤合理容量: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人口容量。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的素质与环境

①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a.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b.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温度、降水、地方病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环境污染)也有重要影响。

②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a.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b.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4、人口的迁移与环境:

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迁出区的“推”,迁入区的“拉”,以及中间阻力。

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土壤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农业人口的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

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交通和通讯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出现“科技移民”

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影响未成年和老年人的迁移

政治

因素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战争

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出现“国际难民迁移”“环境难民”

政治变革

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a、现状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b、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从贫困落后山区到沿海发达城市。c、原因: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③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改变了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构成,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种族、民族的同化和融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a对迁出区:减轻人口压力;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人才流失,青壮劳动力减少。b对迁入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问题:增加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带来就业紧张、交通居住拥挤、社会治安管理困难,以及原住居民的歧视与排斥等。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地形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城市主要在河谷低地

气候

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河流

河流的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卫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一般规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河口)

自然资源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出现城市(工矿业城市)

交通

城市分布趋向交通方便的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的城市区位不同,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对该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如扬州、济宁的兴衰)

政治、军事、宗教

古今中外,城市多为政治中心;有些是由军事中心发展起来;历史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宗教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自然资源仍有巨大影响,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影响很弱,新的因素(科技、旅游)在城市区位中影响增加。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空气污浊(TSP)、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噪音污染

大于50分贝,妨碍人们休息、工作,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形成对水、大气、土壤的二次污染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城市地域结构

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区 地位 分布 特点

商业区

只占城市用地的小部分

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建筑物高大密集

中心商务区内部经济活动存在明显的分异

工业区

占城市较大面积

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0%---60%)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②**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同心圆模式

(1)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2)第二环是过渡带。(3)第三个是工人住宅带(4)中产阶层的住宅带。这里住房条件较好主要是中产阶层和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5)第五个环是通勤带它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市中心工作,驾车或使用月票乘车往返于两地。扇形模式

(1)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这里地势比较高,环境条件很优越。(2)随着高租金住宅区声望的形成与方便交通线的出现,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地旁发展起来(3)批发、轻工业地带周围的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

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因为城市实际上很少对称发展,中心商务区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常常偏向一方。(2)由于批发业务主要面向城市腹地,故分布在市中心附近,这里既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3)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5、城市的合理规划:

①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

要有便利的交通

工业为降低成本则要求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要使用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民区的污染

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

污染较大和危险的企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应当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带内加以绿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等

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主要方式

作用

运输业

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

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和“神经网络”: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首先要创造便利的运输和邮电等交通条件

邮电通信

主要是传递信息和物品

商业

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含收购、储存、调运和销售等环节。

服务业

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运费低(适于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连续性强,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②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山、河、沼泽等),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铁路的区位。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可以综合归纳为:自然因素(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两个方面。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④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读图)

主要的交通线及枢纽

主要铁路线

京哈-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

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宁西线

大秦线、神骅线、太焦-石太线、宝中线、南昆线、泛亚铁路

重要枢纽

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沿海主要港口

北方航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南方航区: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北海、海口等

主要内河航道

长江(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镇江、南通、上海)

京杭运河(济宁以南)、珠江(广州)及松花江(哈尔滨)

重要航空港

北京、上海、广州;

西安、成都、昆明、乌鲁木齐

主要输油、气管道

大庆-大连、大庆-秦皇岛-北京、任丘-北京、胜利-南京、胜利-青岛;西气东输、四川境内的天然气管道、陕气入京、涩宁兰管道

邮电业

形成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为中心的,由卫星、电缆、短波等各种通信手段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 ⑤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线有利于进入市区,环行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⑥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比用电通信更新、更快、更安全。电子邮件最大特点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而电话和传真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

3、商业贸易

①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③中国主要商业中心:

古代: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成都

④主要进出口商品:

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近来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速较快。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

⑤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欧盟、东南亚各国

⑥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商品信息(会展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瑞士)。次一级:巴黎、法兰克福(德国、欧洲中央银行)

东京、香港。

五、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物质文化景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和人类精神活动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寺庙、雕塑、古岩画等)。主要特性:空间性(占有一定空间和固定的位置)、时代性(文化景观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功能会发生改变)

2、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较密切,而精神文化则相对疏远。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也能折射出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景观的建设,如果顺应了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将对环境产生有利的积极影响。

3、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①基本概念: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文化系统――由许许多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的文化有机整体,也称文化综合体;文化区――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系统的覆盖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区下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各区又分出若干文化副区,如浙江属吴越文化副区。

②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文化传播扩散通过人实现。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称为迁移扩散。(注意对比几种文化扩散类型的不同)不同的扩散形式有不同的扩散效果。

六、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①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

②旅游活动的作用:

a.满足人类需求:满足人们高层次的享受需要;满足人们休养生息的需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往往是在闲暇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接受培训来实现的;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

b.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c.扩大交流: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都可通过旅游来实现科技、文化、商品等方面的交流。

2、地理环境与旅游

①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通常划分为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其特点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注意:人文景观≠文化景观。

②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③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自然风光类

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等

历史文化名胜

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等

革命纪念地

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等“红色旅游”

民族风情

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十大名胜

故宫、八达岭、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蒿山

“四佛”

东普陀山、西峨眉山、北五台山、南九华山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莫高窟、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云冈石窟;自然遗产: 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文化景观:庐山

“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26个)

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九寨沟、黄龙、亚丁,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茂兰,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赛罕乌拉、达赉湖(呼伦湖),湖北神龙架,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南西双版纳、高黎贡山,浙江天目山、南麂列岛,黑龙江丰林、五大连池,广西山口、甘肃白水江、河南宝天曼、西藏珠峰、陕西佛坪

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a.选择最佳观赏位置(千峰万壑—远眺俯视、地貌的造型—特定位置、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远望俯视、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山水组合—乘船观景);

b.把握好观赏时机(把握季节、天气、时间);

c.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主配、层次、障景、隔景、框景、借景);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北方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色彩浓重(红黄为主色调);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色彩素淡(黑白为主色调)。

d.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e.其他要求(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线路、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等)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①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②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力,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③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①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由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断遭受冲击。首先,社会主义阵营从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末解体。其次,西方阵营也出现分化。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的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80年代末,欧洲政治地图发生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分成5个国家,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除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外,世界上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②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

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在全球性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如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阿以冲突既有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和水源纠纷等内部原因,也与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有关。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不断扩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技术和资本;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技术、人员、服务的跨国界流动越来越频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②区域发展中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金融业、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拉美地区发展较快;东亚、东南亚发展成为吸引对外投资较多的地区;南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供应地;撒哈拉以南基础薄弱、吸引外资条件差、北非和西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政治冲突不断,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较差。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

③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二战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另一方面具有外向的竞争性。在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实行关税互利、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内部经济的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25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墨)、东盟(东南亚10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论坛性质,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等。

3、综合国力

①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大小主要体现在基本实体(面积、人口、位置、资源)、经济力量(工农业生产、交通和通讯、国际竞争能力)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这五个方面。

②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

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及其发展: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②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③中国的环境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河流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污染控制工程;树立公众环保意识。

2、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必须结合实际理解这三项原则)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九、补充:新教材中国土整治新增内容

1、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①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很快被分解和吸收利用,土壤中积累很少,肥力较低。由于雨林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因此,一旦森林遭到焚烧和砍伐,养分很快流失,地表植被很难恢复,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②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雨林被毁,会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雨林众多物种的丧失,这对全球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③目前对雨林最大的破坏来自于雨林的农业活动(迁移农业、过度开垦、放牧)和商业性木材采伐(往往由跨国公司主导)。另一值得关注的生态系统:湿地(含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珊瑚礁、红树林、水田、水库等)

2、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加强铁路、公路交通建设,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②问题:山西产业

第五篇:世界自然地理

世界自然地理

一、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陆地概况:

(1)大陆:面积大于澳大利亚(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2)岛屿:面积小于澳大利亚(格陵兰岛)

(3)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阿拉伯半岛)

(4)大洲:大陆与它周围岛屿的总称(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5)大洲的分界: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

⑤欧—北美分界线:丹麦海峡

⑥南美南极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⑦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3.海洋情况:

(1)海:海洋的边缘部分

(2)洋:海洋的中心部分

(3)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大洋:

①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

②大西洋:形状如同“S”

③印度洋:

④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

(5)相对位置: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

二、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

(1)成因: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②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2)实例:①青藏高原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②台湾海底的森林和古河道遗迹

③东非大裂谷的扩张

④地中海的面积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3.板块构造学说:

(1)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

(1)张裂运动:地表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

(2)挤压运动:地表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消失(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三、世界的地形

四、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

(1)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气温与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①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测量

②温度计放置离地面1.5米处

③日平均气温一般取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

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

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③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

(4)等温线:

①定义: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

②特点:

(I)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II)等温线呈封闭形状

(5)等温线判断:

①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②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③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④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⑤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⑥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

(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

(2)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

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

(3)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妞妞只活到一岁半,而离开我已经快三年了。妞妞活着时喜欢玩书,抓到随便一本书便会快乐地喊叫:“妞妞的书!”这声音一直在头脑里盘旋,叮嘱作者写出了这本真正属于她——至少是关于她——的书。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记述了一个仅拥有562天生命的小女孩——妞妞。因为妈妈在怀孕5个月时接受了大量X光照射,妞妞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确诊患有绝症。当父母终于下定决心,要给妞妞作手术时,已经来不及了。任何治疗都无法挽回妞妞的生命了。然而,妞妞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抛弃她,或是消极的等待亲生骨肉一点点死去,他们像养育健康小孩一样细心的呵护她,直到她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作者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而在这本书中,他却用极为细腻的笔法,记录下了他与爱女妞妞共同生活的562个日日夜夜。在日记般的记录中间,还穿插着他由此得出的对人生的感悟,隐隐透露出他哲学家的风范。

书中,作者把他对妞妞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微如一字,一词,大至一段,一篇,直至整本书,无处不充斥着他对妞妞的爱。妞妞刚出生时,她的眼睛还没被发现长有肿瘤。作者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形容“她双眼微睁,细长的眼线很美,眼珠不停地左右转动。她明明是在看!不过,那目光是超然的,无所执着的。”随后,妞妞被接回了家,她的一个小动作,一连串笑声,或是一声模糊不清的咿呀学语,都能引发作者一连串惊喜,写下一大段感想。这本书,无疑是一位父亲能送给女儿的最好的祭礼。

其间穿插的一系列的人生感悟,有些看似跟妞妞完全没有关系,谈及凡夫俗子,付出与报酬,永恒,神秘等等,但倘若你用心读他的一字一句,就会发现这些人生感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段都与妞妞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每一段都是由妞妞所引发,由妞妞所启迪。例如在札记之二中的《命运之感》一篇,就是作者由其女儿悲惨的命运而引发对命运的感叹。他觉得他和妞妞终会再相遇,而妞妞“来这世上匆匆一行”,也许“只是为了认一认爸爸,为那永恒的相聚未雨绸缪”。可以说,是妞妞短暂的一生带给他对人生的更深一层理解。人在世上不妨去追求种种幸福,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幸福就在你身边,那就是平凡的亲情。人在遭受苦难时诚然 可以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和安慰,但不要忘了唯一一样东西能使你真正承受苦难,那就是你自己的坚忍。一个人懂得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份情亲,有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苦难,乃是人生的两项成就。

妞妞的生命是短暂的,短暂到她还来不及对这个人世产生留恋之感,就已经离去。她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疼痛是由肿瘤引起的。但这离去对于父母来说却无疑是致命的,痛失爱女的痛苦,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然而,周国平(作者)不但承受下来了,而且还用他的笔,记录下了妞妞短暂的一生,让妞妞的生命得到了永恒。

这本书,连作者本身都坦言,是一本无法归类的书。它不是小说,没有虚构的情节;它不是报告文学,其主角只是一个仅仅活到一岁半的婴儿,并无值得报告的事迹;它更不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感情。就让我们把它当作一本记录作者生命中一段特殊历程的日记,一段有一个可爱的女儿陪伴的可歌可泣的心灵历程。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人们都能从中体会到,能健康快乐的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而又难得的事。为了妞妞,请珍惜我们现有的生活。因为,活着,便是快乐。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5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