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于钻研的的技能先锋
精于钻研的时代先锋
------记电机维护班技术员姜雪松技能及学习型个人事迹材料
检修现场随处可见他的身影,电力抢修更是一马当先。他,就是电机维护班技术员姜雪松,一名电力战线上平凡而优秀的工作者。虽然如此,可他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停步不前。他与时俱进,刻苦努力,不断改变和超越自我,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做一个安全的带头人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08年他担任刚组建的电机维护班技术员及安全员,他这样说:“我们电机维护班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后,在班组安全上还要不断创新,不断攀登。”他自创“五勤安全工作法”,“让规章制度成为习惯”„„新点子层出不穷,该班组多次被评为A级班组。
电机维护班是负责电机及太长两站照明维护任务的班组。由于班里设备多,维护范围广,遇到技术密集的检维修任务时,安全管理就成了摆在姜雪松面前的一大难题。于是,他在实践工作中逐步摸索出“五勤安全工作法”,即眼勤、脑勤、嘴勤、腿勤、手勤。眼勤,就是勤观察,随时观察工作面上出现的异常变化,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脑勤,就是勤想,在本班组负责的区域内或整个检修生产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本“安全账”,脑子里有张安全“活地图”。嘴勤,就是勤嘱咐、勤交待。经常告诫大家做到先安全后检修,不安全不检修,做好安全防患工作;腿勤,就是勤走动、勤察看。每天查看工作现场安全状况,发现安全隐患,在现场中及时解决处理;手勤,就是不光要发号施令,既当班组指挥员又当现场战斗员。他运用“五勤工作法”,在生产现场见到“三违”就制止,发现隐患就排除,提高了班组的安全系数。
“让规章制度成为习惯”是他在安全管理上迈上的新高度。他除了完善岗位责任制,还制定了班组开工制度、安全事故现场分析等制度。每项工作开始前都要由工作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及工作组成员根据各人职责范围讲解、安排相应内容,使每一名现场工作人员都清楚工作内容、检修程序、质量标准、环境条件、安全措施、注意事项,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个个规范作业。当现场出现安全问题
后,他还依据“四不放过”的原则立即在现场进行分析,从管理制度、安全措施、现场执行、人员状态、责任心等多方面查找原因,举一反三,杜绝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做一个创新的带头人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作为班组技术领头羊的他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日常实践工作中仔细观察生产中容易忽略的地方,总结出大家的检修经验并加以提升,让科学与创新相结合。
班组的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开发,更多的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他平时带领班员多思考,敢于带领班员实践,通过创新工艺方式为班组提升检修效率,为企业增效创收。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结合太站2号机励磁机故障返厂要求,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做质量监督员,提出多项作业检修组织和安全措施、设备缺陷报告和编制设备改进技术方案、施工总结报告的编制。其中,编制二号励磁机返厂大修技术要求(60多万,其中的“滚浸”工艺要求解决了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并结合二号机变组A级检修提出了二号主变压器风机风扇罩更改建议并实施;完成了电机专业及坝上设备电气部分的太、长两站设备编码重新编制的工作(此项工作的工作量较大,要根据设备编码原则进行设备编制,要求提供设备要全,此设备编码要填充到生产管理系统中,代替原设备编码,并符合实际工作中需要开票或独立存在的设备全部需要编制。)
他一贯的勤奋、谦逊,是大家信赖的好帮手。哪怕是看上去很“弱智”的提问,他也会耐心地给你讲解;如果遇到有争执的问题,他总是认真查阅资料,与你一同探讨,共同解决。他工作踏实,事事为先,从来都不偷奸耍滑,少有“领导式的辞令”指使你,却用实际行动让你汗颜。202_年9月作为电机专业的负责人,在我厂承揽的松江河电厂小机组检修工程中,解决了因定子卷线运行温度过高而只能使机组带15%的负荷运行及转子绝缘过低的技术难题。在他的带领下,现在班里职工不仅个个业务领先,在技术革新方面更显示出创新型班组的“真实力”,也使该班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做一个学习带头人
他采用新式学习方法,帮助班员树立危机感和责任感,把提高技能变成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促进并倡导大家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发挥班员的主观
能动性,激发了班员参与班里各项工作的热情。并根据工作性质量化考核,通过安全指标、生产任务、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等十大考核体系制定考核细则,从而推动整体学习的开展。
围绕太站二号机A级大修、太长两站事故照明改造、太站廊道照明等改造项目。他利用班会和课外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水论发电机故障处理与检修》、《电机用电刷及其使用方法》、《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水力发电厂照明设计规范》、《电厂照明解决方案》、《海洋王电厂照明解决方案》”等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晕用到设备改造中去,使班员从中受益匪浅。他结合实际工作修编了所属专业的《太平湾电厂检修工艺规程》;编制太、长两站事故照明改造方案;编写机组小修报告等技术工作;太长两站集控室、技保室照明更改技术要求;编制太站主厂房棚顶及墙壁照明灯具的技术要求;编制长甸电站设备手册、太平湾电站设备手册中的发电机及附属设备电气一次部分校审工作。其中,发表了两篇技术论文,《励磁机电刷中性线调整原理及方法》被太平湾电厂科协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另《水轮发电机磁极一点接地交流阻抗查找法》被辽宁省电机工程学会评为三等优秀学术论文。
做一个培训的带头人
“一专只能适应不变的岗位,多能才能应对岗位变化。”是他在学习中产生的新思维。由于该班组是电机专业和水工电工专业合并的班组,班里工人素质参差不齐,作为技术员的他参加丰满培训中心举办的“内训师”培训班,负责本单位电机专业的上岗培训工作;(制作课件、编写讲义、出题并考试)。他在完成本岗位工作同时,积极在班里开展“岗位互学”,鼓励大家“一人多证”,引导大家向业务“多面手”和技能“全能型”方向发展,争当复合型职工,每人学一招教一招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他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大家搭建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每个月负责技术讲课一至两次,始终把培养大家的学习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为每名职工建立了资料信息库,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工作,通过这种量身订做的职业规划,将每位职工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提高职工的学习力,不断实施培训计划。职工是班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班员不仅需要学习本职工作内的知识,而且对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也要融
汇贯通,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平时开展了“特色培训”等活动,班里之间团结合作、分工协作精确到位,使今年春秋检工作得以迅捷、圆满的完成,为确保班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篇:精于业务
精于业务,乐于奉献
——记辛寨镇鲍家小学 侯芬老师
侯芬是辛寨镇鲍家小学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平凡的事业,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鲍家小学的发展历程中竖起了一面旗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多次得到上级政府的各种奖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侯芬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学校领导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三尺讲台上,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课程标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业务精湛、投身课改
作为一名教师,侯芬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侯芬的课,她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
她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因为她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为了更好地干好教育工作。教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她的工作作风就是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脚踏实地、尽心尽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每一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她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校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促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十多年来的教学生涯,使她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她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并愿为此奋斗一生。
三、三尺讲台、一颗爱心
侯芬老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从教以
来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她对党忠心、对工作尽心、对同志热心、对学生关心。她勤于钻研业务,教学效果突出,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在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精神和教育转化后进学生方面卓有成效。深受学生的喜爱和社会的好评。先后被授予“章丘市优秀教师”,“辛寨镇优秀班主任”、“辛寨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在202_年章丘教体局举办的“说课标、研教材”活动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是侯芬老师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潜在动力。从教十几年来,就像一部拧紧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教师的誓言,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和感染着每一位教师,凡是她搭挡过的老师提起侯芬老师都竖起大拇指,由衷的敬佩和称赞。记得她常说的一句话:“我有我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生活原则,不到周末不会走出学校和家庭这两点一线,不到学生归寝,就不出校园,这样既充实,又能把当天的工作做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她一步一个脚印地为着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耕耘着、奋斗着,把劳苦当作充实,把奉献当作自己的追求。
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爱生如子、甘为人梯是侯芬老师从教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的确,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浇灌心灵的甘泉。侯
芬老师对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慈母般的爱心,用她的话说“在我心里没有班规,只有爱心,缺少爱心的班主任工作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核心。”她一直都在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用真挚的情、浓浓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无涯,学亦无涯。”侯芬老师在课后反思,感叹着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始终带着遗憾的艺术,为了不留遗憾,只有不懈追求了。”她对教学的认识的确有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她嬉笑着说:我教书和邓小平理论是保持一致的,我是属于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那一类。只要学生能懂、会做、能考,我认为就算成功了。她对于英语学科差的学生,总是利用课余时间,把他们单独叫进办公室,一个章节、一个考点的过关。
在教学工作中,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刻苦钻研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云、电子白板,联系自身教学实际,不断的探索,以“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的,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她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研究中求索。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储存了大量的教学心得,常与学校年青教师交流,把自己成功经验与教
学心得与大家共享,毫不吝啬,乐于指导青年教师。她常说:你们年轻的成熟了,我就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流,“革命”就不怕后继无人了。
她就是这样倾注自己全部爱心,为学生的成长铺就一条阳光之路,努力付出自己精力,为党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是吐尽蚕丝的春蚕,是泪干化灰的蜡炬。冰心老人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真爱如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作为人师,她爱生如子,用无私细致的爱心倾听花开的声音。十多年来,她把自己融入教育事业中,融入她所喜爱的孩子们中间。她用她的言行实践着那句老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王沛传)
第三篇: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研究的永恒主题
自从202_年太原市实施“123”全全行动计划,我深入到太原市不同县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主要的问题是目标制定不准确,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体验和参与,教学方法仍以单词和语法讲解为主,教学评价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那么导致课堂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影响课堂低效的因素有很多,那么究竟抓住哪个关键因素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202_年10月11-12日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本次大赛初中的主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小学的主题是“单元整体设计”。它给我带来的启示是:提升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是教师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启示一:上海英语教学课堂最大的特点是能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有机的融合,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丰富的语境学习语言,有愉悦和快乐的体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将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课堂教学行动。启示二:我们的课堂教学和上海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差距除了师资条件和教育环境不同外,最主要的差距在于我们没有他们把握的教材深入和透彻。他们能准确的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能理清单元整体结构及相互关系,能在此基础上基于学情和现实生活进行文本再构,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启示三:小学英语教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而每个单元内容恰恰是一个话题,所以关注单元整体设计,才能找出语言滚动递进,层层铺垫的线索,才能保障教师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多样化的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评价。
建议一:开展“通读教材、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主题式教研活动。
第一步:教师通览本学段教材,明确其编排体系、编者意图、知识重点和各年级主要任务,并与课标结合,明确其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二步:对照《课标》中的分级要求,明确年段教学要求、教材、模块单元目标,确保各年级教学要求的达成;
第三步:挖掘教材,找出教材未能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方面,根据学生实际和单元主题,创造性的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语言输入,丰富教学资源。
建议二: 规范教学设计。目标全面、具体。语言表述准确,教案栏目内容充实而具体。
有一句话让我们一起共勉“让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在教学之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共同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教学素养,教研素养,研究素养,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太原市教学英语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和灿烂”。
第四篇: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才能教有新意
——听戴建荣老师的《揠苗助长》一课有感
以前只是从杂志上看到戴建荣老师带学生吟诵诗词时歌之舞之,他的课还是第一次听到。因为我刚在二年级时就教过这篇课文,因此在听戴老师上课时有了比较,这样听起来更有感觉。戴老师的课非常洒脱、幽默,这种课堂的幽默是一种智慧,藏匿于无形之中。借着孩子的某个表情给予一句出乎意料的评语,引来的是在坐老师的一阵欢声笑语,形成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抓住孩子的一次错误回答,没有厉声的批评而又是一句活泼的话语,惹得学生们也乐呵呵的,带走了答错的孩子心中的失落和难堪。四十分钟的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整个听课场笑声不断,乐中教、乐中学,学生学,我们听课老师也在学,真好!
戴老师的幽默是一种智慧,他对教材的研读更是一种教育者的大智慧。主要体现在对两个字的处理上。
1.揠
课文《揠苗助长》很多老师应该都知道,其实在我们小时候就有这篇课文,但是原来的课文题目是“拔苗助长”,那为什么现在的教材要改成“揠苗助长”呢?还记得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妈妈说这个故事是‘拔苗助长’,为什么课文题目是‘揠苗助长’呢?”我记得当时我根本没有对孩子的这个问题认真去研究,这是很直接地告诉他:“‘揠’就是‘拔’的意思,所以‘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是一样的。”一直以来我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听了戴老师的课才让我真正知道了为什么是“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下面是他这个字的课堂教学实录。师:什么叫做“揠”?你说。生:“揠”就是拔的意思。
师:“揠”真的就是拔的意思吗?(生短暂的沉默)师:对,我们要区分清楚,首先来说什么叫“拔”吧? 生:就是把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拿出来。
师:拿出来,好的,他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出来”。也就是说这样东西经过你一拔之后一定要—— 生:一定要出来
师:看过《水浒传》吗?(生摇头)
师:三年级了,应该可以看了,不要摇头。生:《水浒传》是几频道的?(全场大笑)师:真可爱,《水浒传》它是一本书,是咱们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有个英雄人物叫鲁智深,知道吗? 生:知道
师:鲁智深有一回他倒——,他把根怎么样? 生齐:拔出来
师:叫鲁智深—— 生:倒拔杨柳 师:你说
生:叫鲁智深倒拔杨柳
师:也就是说他把那棵杨柳—— 生:拔出来了
师:从这个“拔“字,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棵杨柳被鲁智深拔出来了,离开了—
生:是的(大笑)师:什么叫是的? 生:离开了泥土
师:对呀!这叫“拔”,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我们有时候会分成两组玩一种游戏,叫拔—— 生:拔河
师:中间有一条线,你非得把对方拔过这条线才叫做—— 生:才叫做拔河
师:才叫做赢(全场大笑)师:那么“揠”呢?你明白了吗?
生:“揠”就是一样东西不从一样东西里拿出来,就是提起来一点 师:哦,这个“提”字用得好。“揠”呀,就是把一样东西轻轻地提,但是不把它—— 生:但是不把它拔出来
师:对了,明白了,“揠”和“拔”的区别知道了没有? 生齐:知道了。
在这个片段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底蕴,教师的智慧。揠和拔是有区别的,“拔”是指把一样东西拔出一定的位置,如果是植物就是把它拔出土层,但是“揠”是提高的意思,在植物上,只是把他提高而不是拔出土层。而课文中“有个人”自然是知道禾苗不能拔出土层,否则会枯死的,他想做的只是把禾苗揠高一些,所以是“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而在这一点上,戴老师也作为了一个教学的点,在让学生理解“拔”和“揠”的区别中,戴老师用孩子熟悉的“拔河”作为切入口,让孩子说说拔河怎样才是胜利:把小红旗拉到自己这边,超过那条红线才算赢。这样再迁移到植物和土层的关系上,孩子们就不难理解“拔”和“揠”的区别了。一样的篇目,不一样的教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细微化的渗透。
2、急
第二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字就是“急”。戴老师紧紧抓住“有个人”,让孩子用一个字说说这个人的性格。过去,我会认为这个人很笨,难道这个人不懂要遵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种植吗?不能操之过急。课上,孩子说“笨”,戴老师抓住“揠”与“拔”巧妙地引导孩子这个人不笨。而后,孩子回答出“急”,是个急性子。戴老师抓住这一线索,顺藤摸瓜,和孩子一起去搜寻文本中这个急性子的足迹,从字词的解析一直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孩子就这样在理解中渐渐学会运用。与其说新课改给我们设定了课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课堂的实践使我们更好理解了新课改。
两个字,两处精彩的教学,令听课老师时而发出哈哈大笑。而这篇寓言,这两个字,从此也将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再次,一篇寓言故事是要表明一个道理的。《揠苗助长》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违背规律,否则会把事情搞糟。我记得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是让学生把这个道理写在书上,然后背下来的。结果测试的时候,做到这道题时,很多学生仍然失了分,有些是回答不完整,有些是错别字连篇,还有的根本不懂意思,瞎写一通。现在我真后悔真惭愧自己那样做。而戴老师就简短地以一句名言“欲速则不达”结束,重点理解了“不达”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理解成“欲速则枯”。学生既真正领悟了这篇寓言的道理,又能很快捷地记住,毕竟只有四五个字啊,好写好记,这样的答案写上去,虽然不是教参上的答案,但是谁又能给他批错呢?
课后,戴建荣老师进行了述课,他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做到让学生对故事口耳相传。二是他这节课的构思。他主要是对比研究了《刻舟求剑》和《揠苗助长》这两篇寓言,发现这两个故事恰恰一个在讲慢性子,一个在讲急性子,而且在写法上也有所不同。于是,他以“急性子”为焦点,展开对《揠苗助长》一课的教学。这样独特的视角都源于他对教材的深刻分析。
这也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每一篇教材就是一篇供人品读挖掘的文章,不应该受到任何教参、前人的解读、固定思维的束缚。教师的教,首先是自己对于教材的解读、质疑、解惑,这样才能对教材有较全面的把握,才能发掘出更多教材的养分,使学生接收到的是正确的、新鲜的信息。
第五篇:如何钻研教材
如何钻研教材,实现有效教学
罗山县回民小学
高螺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学校,并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新的教材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然而教材是一个载体,它需要每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创新教材,才能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就如何钻研教材,我结合《折线统计图》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读懂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的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上的每一个要求和问题,其背后都蕴含着待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目标。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的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听了专家所言,我深感惭愧,因为在教学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做习题,而对于其中每个环节的编排意图去懒于钻研,导致目标达成的不理想。所以,要用好教材,我们就要先读懂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深读教材,认真分析。了解到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 收集和整理,会制作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做简单的分析,在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都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通过把表示数据的点连接成折线来清楚直观的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读懂了教材,领悟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引出折线统计图,又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让学生从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势。由此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结果,这样的教学减轻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负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所以,只有认真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活用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本学段中,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要让教材成为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资源,那么这些信息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与挑战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在《折线统计图》的设计中,教材主题图是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览馆,我发现学生对科技展览馆并不熟悉,自然对它的旅游人数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选择中小学生去灵山旅游人数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到原来我们的身边也要用到统计知识。这就是把教材原本的信息资源变换成现实性的资源。另外,虽然教材中的文本材料也是图文具备,但往往是以静态形成出现的,没有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静态的教材资料转化为有利于学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动态资源,使其能在动态变化中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更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优势将静态转化为动态,这样更容易触动问题的生成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然,活用教材,不仅限于这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实验、论证及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用好教材,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1、有效设计教学情景。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对数学课堂资源的补充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折线统计图》的情景设计中,我选择我们罗山著名的旅游景点——灵山为教学的“切入点”,大大的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情景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有效设计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
就《折线统计图》为例,我就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实践、交流等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首先,我通过观察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形成初步的认识,又通过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观察、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由折线的趋势就可以直接判断数量的多少,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对比)获得了一个直观层面的认识。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在他们脑海中形成较深的印象,真正让所学的知识成为己有。
3、有效设计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
做为老师,在强调学习数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有用信息对学生进行培养,处处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幽默的话语、尊重和赞赏,正确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通过让生谈谈对01年到06年旅游人数的不断上升有何感想来引导学生应注重对自己文化素质的培养及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
总之,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 在新课程理念下更要提倡我们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一切要从教材出发,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编排意图,创新教材内容。只有品出其中内涵,悟出其中精髓,把握住新课堂脉搏,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