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和谐班组 促共同发展
建和谐班组促共同发展
——记五分公司钳工一班先进事迹两三事
五分公司钳工一班在建安公司五分公司众多班组中既普通而又卓越优异的,钳一班现有职工12名,35岁以下青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高级技工人数占班组总人数的80%以上,技师及高级技师人数为全班的40%以上。主要承接集团公司各项技改、维保及大中型检修的施工。近几年来,随着集团公司的跨越式发展、建安公司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变,施工任务的广度、施工组织的难度、施工作业的强度及施工检修的“精”度,对班组建设,特别是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一代的产业工人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历史责任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论断既体现了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钳工一班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围绕“人”来做好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打造一支思想稳定、作风硬朗、技术精湛、管理创新的优异班组,从关爱职工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班组日常生产检修紧密结合,渗透到检修作业全过程,引导职工岗位创新创效再立新功、“低成本运营争为先锋”,钳工一班处处、时时、事事“永争第一、不为第二”,连续五年轻微伤以上事故为0,年生产任务在五分公司几个班组中名列第一,多次被建安公司党委工会评为先进班组,并于2009年4月荣登集团公司工人先锋号。
第二篇:建小康促和谐
建小康促和谐
群众文化产业化是一个热门儿的话题,在社会上曾经引起过广泛的争论,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论争激烈,五花八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发展产业文化的高标准,为群众文化产业化这个话题又增加了新由头,为人们的大脑又注入了兴奋剂。如果现在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再谈论群众文化产业化这个话题,恐怕思路更清晰,依据更充足,信心更坚定了。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明确地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可以讲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与加快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及广大人民的愿望。文化产业是把文化事业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小康社会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重要关系?带有公益性群众文化与商业味儿十足的文化产业能否相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展群众文化产业有哪些困难以及它的发展趋势如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文化产业与小康社会的重要关系
我党的十六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设计的目标涵盖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覆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标准是很高的。到那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当今世界,文化、经济、政治三足鼎立,相互交融,尤其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它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可以说,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事业也一定很兴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事业十分枯萎,那么那们的经济也一定不会很发达。所以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已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事业要靠强大的文化产业作支撑,靠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保障才能够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形成而发展壮大,才能够与社会相符,与时代合拍。所以,不论从宏观上看,还是微观上讲,小康社会与文化产业都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相互连带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事业就是文化产业,就是群众文化。但是,在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群众文化工作单位却仍然躺在“国办文化”的暖床上重温着旧梦,依然沿袭着多少年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群文模式”慢慢地运行着。然而,这场旧梦并不甜美,这种运行机制也并不科学,在当今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的映衬下,群众文化工作单位不合理的人事安排,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加之陈旧落后的工作环境和办公设施,显得非常不适应,非常不协调。这种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状况,不仅重重地挫伤了群文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大大地限制了群众文化向着更高、更新、更远的目标蓬勃发展,同时也深深地制约了文化事业单位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而老年化、概念化、赶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也严重的充斥着群众文化这个大舞台,在人们普遍的印象当中好象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中老年人和街道居委会的事情。当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老百姓娱乐方式的改变和增多,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难搞,这是客观原因众所周知的,但其主观原因还在于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自身缺乏凝聚力,不能够把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吸引到这项工作中来。试想,面对形形色色娱乐方式的年轻人,他们怎么能够对单调乏味,公式化、政治性极强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无动于衷呢?面对破旧不堪丝毫没有文化味道的文化馆和文化宫大门,那些极想提高自己文化品味的人们怎么能够不望而却步呢?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低廉报酬甚至没有报酬的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一些群众文艺演出活动,那些经常要自己掏腰包的业余群文骨干又怎么能够不犹豫不决呢?所以,现如今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多数人都足一些离退休在家,特想锻炼身体和充实业余文化生活且不太在乎金钱的大爷大娘们了,群众文化活动似乎也只剩下中老年舞蹈和中老年书画了。
造成这种惨淡又无奈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缺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资金,就很难搞出像样的活动,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目前群众文化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资金短缺,活动照搞难为的群文工作单位只好紧衣缩食,这样下去身体怎么能够强壮昵?现在是市场经济,群众文化活动靠政府拨款很难,就是得到拨款也是微乎其微,大部分活动资金,还要靠组织单位自筹,这就给做为组织单位的文化馆和文化宫出了个大难题,因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化馆和文化宫的日子并不好过,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单位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基本办公用品都没有,日子过的相当寒酸,有些文化馆和文化宫的硬件设施还不及一个小小的街道居委会,据了解,现在有的文化馆和文化宫已经出现了“揭不开锅”的现象。人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须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之时,作为上层建筑的群众文化事业电必将迟早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这就促使这群众文化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领域特别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种体现。
三、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实际困难
大家都知道,多年以来群众文化始终围绕着搞动态和静态文化、艺术活动及培训,作文化、艺术专科示范和专项研究等这样一个范围来开展工作的,带有很强的公益性。要想使群众文化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其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有一定的难度。试想,做为党和政府依照宪法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向人们进行宣
传教育、丰富群众文化而专门设立的文化馆和文化宫,这样一个做为意识形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怎么能够靠搞活动、培训、做示范、研究来赚钱糊口,又能够赚多少大钱呢?即使有一点点的合法收入,现在也只能算是“以文补文”的小打小闹,基本称不上什么产业。如果这些文化事业单位一味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赢利赚钱为目的,那么群众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势必就会变质,群众文化工作目的恐怕就会脱离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求的轨道。当然,群众文化产业化是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不能够完全依靠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来包办,文化事业单位应该是社会效益两方面工作都要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行。但对于多年来一直靠政府双手扶持走路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来讲,如今要想脱离政府的一只手学会自己走路,确实面临一定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作为一直是靠政府拨款生存的,不管是全额还是差额,都不可能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到群众文化产业开发和建设中。况且,群众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探索性很强,风险性很大,投进去的钱很可能就会“打水漂”,一手抓文化,一手抓经济对于文化馆和文化宫来说谈何容易。另外,作为终身国家干部身份的文化馆和文化宫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些专业干部,不但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更缺乏市场经济和文化经营的常识。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过大,激励机制不强,干预管理大多的现象如今在文化馆和文化宫普遍存在,面对这样一件新生事物,端惯了国家“铁饭碗”的文化馆和文化宫人,往往是听而不信,望而不见,干而不能。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提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党的十六大召开给予全国群文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似乎经文化馆和文化宫人吃了颗”定心丸”,同时也为群文工作者,迎着种种实际困难,要想迈出群众文化产业化勇敢的第一步,还需要具备很大的胆识,经过艰苦的努力,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四、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群众文化走向产业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尽管它是一件新生事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看好。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许多群文工作者都在跃跃欲试,一些业外人士也看好了这一投资热点。其实,所谓群众文化这个概念如今已经远远超出了“活动、培训、示范、研究”这样一个范畴,现在它的含义更深更广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凡是能够繁荣社会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积极健康文明的,物质与精神融合的财富,都应该、称之为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事业就是群众文化产业,它本身就是一块“金招牌”,不论影响面儿,还是信誉度都略胜一筹,况且不管是群艺馆,还是文化馆或文化宫,目前在我国各市区都是唯一的,所以说有了这“金招牌”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就看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怎样的利用和呵护这块沉甸甸、金灿灿的“招牌”了。十六大强调,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群众文化产业要为人民大人提供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国家在投入上给予保障,政治上给予扶持,是发展群众文化产业的有力前提,它能够为群众文化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这坚实的基础,我们才能够迈开群众文化产业化艰难的第一步。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令人乐观的,也是有远大前景的,只要我们把握好国家政策方
向,抢抓住市场竞争机遇,调整好产业内部结构,树立起现代经营理念,不仅能够在文化娱乐等许多事业方面有所作为,而且还能够向着群众文化产业集团化方向迈进,实现跨地区的多面体经营,运用高新技术推动群众文化产业的升级,促进群众文化产业与众多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向着新的里程碑迈出了一步。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需要有高层次的群众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积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群众文化产业化势在必行!
第三篇:文明和谐怎么建、从我做起促和谐
成都市青白江区供销社联合社
扎实开展“文明和谐怎么建、从我作起促和谐”
讨论活动
按照区委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的要求,我社于月 日开展了“文明和谐怎么建、从我作起促和谐”专题讨论活动,联社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社、公司中层以上干部32人参加,会上,党员干部积极开展讨论“文明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会上,紧扣“团结和谐、维护稳定”深入学习了省委、市委、区委主要领导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文明和谐创建与供销社中心工作有效结合、文明和谐创建日常性与创新型有机结合、文明和谐创建与个人工作紧密结合三方面讨论了“文明和谐怎么建、从我作起促和谐”。通过专题讨论增强了我社全体党员干部创建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青白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强调,谱写“中国梦”青白江篇章,深入开展“文明和谐怎么建、从我作起促和谐”讨论活动,就是要加强法制建设、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增强“维护社会文明和谐人人有责”的高度自觉,在全社形成团结一致谋发展、同心同德促跨越的良好局面。我们要以此次讨论会为契机,掀起文明和谐创建,从我做起的新热潮,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青白江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建绿色校园,促和谐发展
建绿色校园,促和谐发展
——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创建市‚绿色校园‛实施报告
我校始建于2010年8月目前有三个年级八个班,319名学生,23名教职工,是一所在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员工,时刻树立将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理念,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理念及意识的要求,走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依据南京市创建‘绿色学校’(幼儿园)的通知‛精神,对照‚南京市绿色学校评估标准‛,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营造校园环境保护气氛,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增强师生环保意识,打造出四季花开、无处不绿的优美校园环境。
一、细致解读评定标准、合理制定创建目标。
红太阳小学地处浦口区的桥北版块,属新建学校。对于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经验相对其他兄弟学校来说是很薄弱的。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米,在浦口区属于比较小的。校园内可绿化面积较少,绿化投入资金缺口大。切合我校实际与创建要求,我们制定出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作为创建目标:
一、响应上级要求,成立创建绿色校园组织机构,确保创建成功;
二、在现有基础上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改,调整种植种类、布局、密度,打造特色景观,匠心独运地将环保理念与校园文化创建相结合;
三、丰富多彩地开展环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师生环保意识;
四、扎实有效的开发环保课程,组织师生接受各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日常教学体现环保理念;五抓好环境常规教育和监督管理,校园环境力求体现、生态、卫生、安全、节约等要求。
二、层层落实,深入执行各项要求。
1.校长挂帅、部门协同。首先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各部门、班主任齐抓共管的局面。其次分工明确,校长确定基本工作思路,解决各项创建经费,协调部门间工作;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实施。包括绿色环保主题教育的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绿色学校‛
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总结、材料统筹等;教导处负责指环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个学科环保理念的融合。大队部负责校园环境的营造与监督、指导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类主题活动、学生环保行为规范;校德育处负责在学校网站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内容的宣传;总务处负责创建相关的后勤保障、校园绿化,学校节能、节水、节电及节约其他资源的具体工作;校长室负责创建活动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等。各部门分工协作,促进创建各项工作,同时学校开源节流,积极筹措资金,保证经费投入。
2.硬件保障,发挥职能。所谓的硬件保障,就是创建绿色校园必不可少的三个建设。它们分别是:1校园环境建设,把打造干净、整洁、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高效利用环境资源,合理种植花草树木,美化校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卫生无死角,校园环境干净整洁;
2、开展绿色、特色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放眼皆绿色,处处皆文化。校园文化要有内容、有深度、有特色,寓教于乐。
3、做好宣传阵地建设。学校橱窗、板报定期展示学生作品及环保作品。加强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有效地推动学校环保教育工作。同时,在师生中积极倡导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3.注重培训,提高意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形式多样地对教师开展此方面的培训,如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竞赛测试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环保教育培训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主题,在教案中体现环保意识,对环保教案数量及质量提出要求,把环保宣传内化为教师自觉行动;严格执行‚无烟学校‛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中推崇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重视对学生的培训,学校网站、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班级板报定期宣传环保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环保志愿者行动等德育活动,把学校的环境教育拓展到家庭与社区,带动家庭,影响社区,产生社会效应。
4.用心构设,结合教学。一是将环境教育渗透进课堂,围绕课程要求设计教学;二是开辟出专门的环境保护综合实践课程,形式不一
定要拘泥于课堂,力求多样化;三是围绕浦口区‚五小‛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变废为宝的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四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人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定时定人定点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环境;五是利用班队会、晨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做好环境保护宣传。
5.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绿色校园的创建不应仅仅停留在‚绿化+文化‛的层面,我们的理解是‚眼睛里的绿色和心灵中的绿色‛相结合。丰富绿色的内涵,多学科多角度去解释,使绿色的内容多元化。从人文、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审视绿色学校的创建,打造红太阳小学独有的绿色校园。
一、精心设置的环保宣传牌等;
二、在学校网站经常发布‚绿色‛创建信息与环保小贴士;
三、将植物挂牌工作做好做细,将学科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打造学生乐读乐学的自有风格;
四、营造和谐共处的校园气氛,走阳光教育的特色道路,培养教师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标,让学生爱生活、爱学习。
三、成绩与不足:
通过全体师生三年的努力,我校克服了设施、绿地等硬件资源短缺,文化积淀薄弱等不利因素,在绿色校园创建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校园处处皆绿色,时时有花香,环境整洁优美。师生环保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能自觉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师生环境教育活动参与率达100%。校园环境清洁,无吸烟及乱抛乱画现象。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志愿者小队社区行等活动,将环保教育工作推广到社会。
当然,我们毕竟是一所刚刚创办三年的小学校,在工作我们时常感到肩上的压力,学校仅仅是社会的一个小单元,绿色环保的环境创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的工作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一是缺少环境保护方面专家的有效引领;二是环境教育工作开展的手段少,力度不够;三是形成性资料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2013-4-24
第五篇:建和谐校园促我县崛起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老子、孔子和庄子都曾提出过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西方学者柏拉图也曾提出过建立理想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实现社会和谐,建立美好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追求,也是当代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不仅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我县的前途和命运。曾几何时,饶河两岸沃野千里,饶州大地商贾云集。学馆林立,学子万千;崇师重教之风鼎盛,教育源远流长。陶侃、范仲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美名远扬;姜夔、洪氏父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光耀千秋;这一切,得益于我县学风、教风醇厚的教育事业。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功利十足的经济浪潮扑面而来,我县经济发展初见端睨时,再纵观教育的发展,你会觉得一种不和谐的感觉悄然而至;教育质量连年下滑,教育乱收费一度盛行;无序竞争层出无穷,师德师风每况愈下,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学校无计可施,家长无所适从,莘莘学子一脸茫然,有识之士忧心忡忡。鄱阳教育何去何从,教育振兴路在何方?19世纪的法国村民说:“假若关闭了最后一家咖啡屋我们并不在乎;关闭了最后一个教堂我们也不怕;但是关闭了最后一所学校,我们则会因睡不着又去拼命了。”这是法国人最早的生存意识。二战后的日本人也常常对自己的子女说:“孩子,快快长大吧,穷困的日本需要你!”从这些小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是教育让他们变得强大。当我们走在田间或者大街上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双手粘满泥浆的放牛娃,可以看到一个个叨着烟蒂,到处乱窜的孩子,可以看到一个个疲惫万分从网吧逃学出来的学生;每每看到这些,作为一名教师,我就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我感到这是教育的悲哀、教育的失败,无言之中有一种冲动在撞击我的胸膛,热血在血管里涌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县来说,没有教育的发展,哪有鄱阳经济的腾飞!没有教育的振兴,哪有和谐鄱阳的建立!当前,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我县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展开,全体党员和干部正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一本本厚实的读书笔记,一篇篇发自肺腑的心得体会,一个个鲜活的党员典型,一件件亲民爱民富民为民的感人事例,昭示在鄱阳快崛起的伟大事业中。作为一名来自省重点建设中学的教师,我认为鄱阳教育的兴衰,有我的一份责任,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我的职责,栋梁之材的培养,是我的使命!在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县委赵书记心系教育,情牵校园,果断提出教育要着眼长远,争创“四个一流”,实现“三个明显”,并要求县级领导带头做到“两带四不”,从而为我县教育的全面振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县20多万师生员工群情激奋,正以忘我的拼搏精神去迎接我县教育春天的来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率先垂范,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要勇挑重担,做最难做的工作,带最难带的班级,干最吃亏的事情;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面对荣誉、面对利益、面对享受,讲风格、讲谦让、讲奉献。以“五新”为标准,着力构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认识来对待,把新理想贯穿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朋友们,当第一束阳光从美丽的鄱阳湖折射在家乡并不富庶的土地上时,我们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离明天更近了!我们庆幸自己还年轻,庆幸自己正当血气方刚,就让我们用自己年轻的热血去燃烧我们的青春吧!就让我们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去充实我们的生活吧!就让我们用自己豪迈的激情去拥抱我们的理想吧!我坚信:时代给了鄱阳大好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爱心,一颗建设和谐鄱阳的拳拳之心,去创造、去奉献、去努力,鄱阳教育的春天一定会来临,鄱阳的快崛起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