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
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环境保护 战略位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2_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四是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五是要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一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
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五)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二是要科学制订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四是要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第二篇: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202_年07月22日 09:26来源:人民日报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时代主旋律,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作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
问: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请简要介绍一下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答: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英、美、日等国家曾发生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觉醒,出现过三本代表性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
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2_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2_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等四次世界性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延展。问:伴随着国际环境与发展事业,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怎样的进程?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答: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提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2_年。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推进污染防治。
第四阶段:从202_年到202_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重要变化。一是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2_年的52%提高到202_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二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202_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拒批332个、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三是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四是深化污染防治。全国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由202_年的41%提高到202_年的64%;劣Ⅴ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五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中央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六是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
问: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准确加以判断和把握?答: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2_年,十大流域中劣Ⅴ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Ⅲ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
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问:造成我国目前环境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篇: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摘 要】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关键词】环境保护 战略位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2_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
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四是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五是要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一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
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五)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二是要科学制订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四是要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要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四是要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
(三)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四)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
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二是要按照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准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要求县级以上要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执法人员,将环境监察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明确执法地位,严格岗位标准,规范执法行为。
(六)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并抓出成效。二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四是要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五是要在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对环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N].人民日报,202_-12-02(6).[2]编写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_:112-123,137-144.[3]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2_-12-14(5).[4]农业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N].经济日报,202_-11-17(12).[5]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2_-02-15(8).[6]梁沂滨.指导环保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环保局长周生贤答记者问.经济日报,202_-02-15(8).[7]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十一五”规划[R].202_-01-18.
第四篇:周生贤: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周生贤: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202_-7-10
7月9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以下根据报告主要内容整理。
我国对环保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哪些阶段?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沉痛代价阶段、宝贵的觉醒阶段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以来的奋起飞跃阶段。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
我国环境保护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也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从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第一阶段。
总之,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
如何判断和把握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一面?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2_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
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哪些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
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
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目前环保工作的难点、重点、亮点、热点在哪儿?
5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
全国环保工作者,将在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创造亮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
第一,突破难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环境保护的最新认识。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第二,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从严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优先解决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创造亮点,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着力抓好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减排措施落实,确保重点项目按期保质建成投运。第四,应对热点,进一步加强大气、水和农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集中力量抓好大气、水、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以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怎样看待环保新阶段、新道路?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先导、提质、倒逼等综合作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要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通过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控制阀”、节能减排“紧箍咒”、环境标准“催化剂”等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必须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
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着力点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内容?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审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10条35项具体内容,重点有六个方面: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任务。压缩过剩产能,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加天然气、煤制甲烷、煤层气供应,发展核电、水电、风能和生物质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山东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耗煤建设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三是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燃油品质。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实行优质优价。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强步行、自行交通系统建设。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采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扬尘环境管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节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
五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尽快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抓紧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等级,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停产、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对措施。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充分运用价格税收杠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治理大气污染。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本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冯永锋整理)
第五篇: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谈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问: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请简要介绍一下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周生贤: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英、美、日等国家曾发生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觉醒,出现过三本代表性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
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2_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2_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等四次世界性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延展。
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这大致分为3种类型: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绝路逢生型,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奋起直追型,三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跨越发展型。
问:伴随着国际环境与发展事业,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怎样的进程?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提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2_年。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推进污染防治。
第四阶段:从202_年到202_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重要变化。一是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2_年的52%提高到202_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二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202_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拒批332个、总投资1.1万多亿元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三是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四是深化污染防治。全国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由202_年的41%提高到202_年的64%;劣V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五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中央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六是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问: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准确加以判断和把握? 周生贤: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2_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问:造成我国目前环境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周生贤: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问: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有哪些新部署新要求? 周生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昭示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4月初,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提出,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治理雾霾等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在5月13日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环保问题不仅是重大发展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要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张高丽副总理多次听取环保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要求采取稳、准、狠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精神和中央最新部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以PM2.5防控为重点来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以确保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来强化流域和地下水水污染防治,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来深入推进村镇环境连片整治,勇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问:落实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我国环保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好哪些方面? 周生贤: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将在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创造亮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
第一,突破难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环境保护的最新认识。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第二,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从严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优先解决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创造亮点,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着力抓好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减排措施落实,确保重点项目按期保质建成投运。
第四,应对热点,进一步加强大气、水和农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集中力量抓好大气、水、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以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问:您一直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请问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周生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先导、提质、倒逼等综合作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要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通过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控制阀”、节能减排“紧箍咒”、环境标准“催化剂”等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问:应对和解决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实践,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请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周生贤: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我国一些地方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告诫我们,千万不能走老路,必须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探索环保新道路要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
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着力点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问:PM2.5污染是当前环保工作的热点之一。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周生贤:《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十条35项具体措施。我重点介绍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任务。压缩过剩产能,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加天然气、煤制甲烷、煤层气供应,发展核电、水电、风能和生物质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山东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耗煤建设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三是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燃油品质。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实行优质优价。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强步行、自行交通系统建设。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采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扬尘环境管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节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
五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尽快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抓紧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等级,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停产、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对措施。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充分运用价格税收杠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治理大气污染。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明确政府社会企业职责,构建全民行动的大格局。
转载自:复合包装袋 www.teni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