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
(一)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森林在减少,草原在退化,荒漠化的土地正在以每日万公顷的速度向前推进,侵蚀人类美好的家园。气候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限制滥砍滥伐,禁止猎杀、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严禁不合格小煤窑开采。然而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未停止,一些单位,某些部门仍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非法进行从事破坏环境的短期工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仍在继续恶化。大家在谴责某些人的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眼光短浅狭隘时,也为他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而悲哀。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大家的共识。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从小进行有关环境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好。我们环境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环境教育的现状
1.教材滞后,教育内容过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与内容,赶不上飞速发展变化的现实:
翻开我们各科的教科书,孩子们学到的是:祖国地大物博,资源雄厚,地形多样,牧场辽阔,草原丰美。读到的课文是: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草能没过十来岁的孩子,牛羊肥又壮;懂得的是:水是循环反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再生资源,而对于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水资源普遍短缺的严酷的国情现实,从现行教材中反映的很少。
2.学生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差:
看到地面有垃圾,没有主动捡起来或清扫的意识,老师指出后他说,“这不是我扔的”或“今天不是我值日”。假日到野外郊游,你会看到学生随手丢弃的包装盒。
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常见到在公共场所,青少年儿童在残暴地践踏草坪,采摘花朵,一声“老师来了!”或“有人来了”,他们会警惕地四散离去。
治理环境的能力差:厕所的龙头在哗哗地流水,他想不到应马上主动关上,而是到处找老师,“不就是多花几个钱吗?”孩子在此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在受
到影响,不拘小节是大方,随手关灯,一水多用是抠门,人们认识的畸形也破坏了环境教育意识的生成与发展。
(三)我们进行的思考
1.青少年儿童学习的特点
依据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要适合于儿童的身心,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是活动,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实际活动,重视科学实验。要以行求知,在体验中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指导学习的方法。
改革把促进人的个性化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美国从本世纪初杜威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儿童个性自由发展,主张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优良个性。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酝酿开展的第三次教育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每个公民进入未来社会的通行证。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获得结果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亲自进行知识的探索活动,面对新世纪环境对人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环境治理国情,面对环境意识薄弱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并为此开展怎样一类活动,创造一些新的、生动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境意识呢?这也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研究过程
(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合作研究同步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主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与从事社会活动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主体独立、主动地完成学习与实践活动,才能实际提高他们的学习并形成多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1.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系统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为此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学习与研究。共同学习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论述与理论,提高了大家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
2.加强有关环境教育意识的研究
环境可说是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仔细分析研究现行各科教材,还是渗透着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只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注意从环境教育的角度考虑。我们根据学科,组织相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点,通过整理、归纳,各学科按:讴歌赞美环境美、涉及环境道德、环保行为、环境科学、环保知识等几大类把相关课文找出来,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渗透,在一段时间内共同进行有关知识的传授,受到老师欢迎与响应。
(1)各学科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意识的知识点
通过分析与挖掘,我们发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彼此联系又各具学科特色,而且有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在教研中我们把它们恰当的组合联系起来,使我们的各学科教学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各学科又彼此衔接,强化教学效果,学生不是能更加完整地、全面地、立体式、全方位的沟通、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大的知识储备,增长才干吗?
(2)各教研组就共同围绕的环境主题,开展集体备课,定出授课篇目,选择确定本学科渗透方法、途径及教学预期目标,突出学科特点。
(3)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有目的的渗透环境教育意识。
教案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从师生的谈话交流内容到习题的演练、应用题的分析,无一不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作业的设计有环境教育的渗透和检查。
(4)进行课后评议,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手段的运用及课堂效果,进行小结。由于突出了学科特点,学生虽是学习相同的知识,有的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描绘了解;有的通过形象的绘画加深;有的通过美妙的乐曲感悟;还有的通过自然常识的学习掌握。各学科彼此衔接又沟通。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反映知识学得活,内容记得牢,印象深。
(二)构建新型学校育人模式同促进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有效的环境教育需要通过新型学校教育模式作为实际载体,同时重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获取认知养成习惯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主要途径依然在课堂。
(1)构建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将来社会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他们生动活泼学习的关键。
①课前预习查阅有关资料:
根据课文的描述学生画图、找实物、收集有关图片、找标本、找录象带,为了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跑图书馆,求家长帮忙,上网查询,亲自动笔画,动手做。大家都想通过自己亲身努力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查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筛选的过程,而且他们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渴求知识的心理在主动的学,自觉的学。课文还没有讲,他们的身心早已进入学习状态。他们为找到的精彩资料而欢欣,为寻求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鼓舞。课还没上,环境意识已在孩子心中萌动。自然景色的美好、祖国山河的可爱已深植在学生们的心田。②课上积极投入讨论交流中:
课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动脑想、动手写、动手画、动口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人人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他们在课堂上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会听讲,会思考,学会解答,学会设计新的学习方法,敢于评价教师的讲课。这种授课方法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极佳。学生乐学爱学,环保意识明显加强,收到良好效果。
③课后组织各种与自然、社会、生活接触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建有小动物园、绿色植物基地,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培养学生与小动物、各类植物接触了解的机会,培养情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开展“手拉手地球村”活动,开展垃圾分类,捡拾废品活动,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救活一个大地球。学生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救助贫困学生。
(3)建立环保清洁区,负责开展清扫绿地、保洁卫生工作。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唤醒人们环保意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社区,到达野外,调查了解环保现状。植树、建鸟巢,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环境小卫士上街、到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环保宣传;科技小组的同学参观科技馆,开展课外阅读,小发明,小制作,参加各级各类有关比赛。在社区、家庭开展环境美化、清扫、保洁利民小队活动。
三、研究成果
(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的知识点,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收集整理资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孩子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了
他们珍惜、爱护每一棵小草,每一片绿叶,每一株花朵,在公众场合,看到草坪上有被人遗弃的塑料袋,孩子们会主动的悄悄的捡出来,把它扔进垃圾箱中。他们注意从每件小事做起,各卫生责任区里都有孩子们清扫的身影,倒垃圾的同学遗落了两张纸屑会转身捡起。
(三)孩子们勤俭节约、回收废品的意识加强了
水龙头没拧紧,学生会默默地拧好,用过的废本放在一起还可回收。孩子们关心环境,关心人类生存的地球,关心生态平衡,他们眼界宽了,关心的事情大了,他们在成长。小学生关心大地球,通过课堂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懂得关心和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在学习生活中,长见识,增才干。
四、今后设想
环境教育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我们刚刚起步,但已尝到了甜头,今后我们想发挥我校的办学优势,下大力气继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意识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加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活动的研究。
(一)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
外聘有关环境教育的专家,及时收集整理、汇总国际、国内有关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研究的信息报道,不断加深对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探索环境教育的渠道方法。
进一步探索学校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与社区结合的实践活动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传授能力,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帮助新一代公民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大力开展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
(三)加大各科教师间合作研究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使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提高育人技巧与水平。并使教师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活动中继续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共同提高理论思想水平,研究能力,社会沟通和社会宣传能力。
2.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所懂得的道理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巩固课上所学,提高认识水平,完善人的行为与品格。
3.将课堂教学改革同自然考察、社会调查相结合;了解周围环境现状,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的渠道。
4.开辟社区宣传站(点),培养社区宣传员,发挥使学校育人向社区发展、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宣传知识的能力。
5.组织活动与及时归纳、总结紧密结合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论水平、行为能力,个案研究报告与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与水平同步发展。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随时收集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个案分析总结,组织科研论文的撰写。达到提高学生及教师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境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热爱,自觉维护环境,保护资源。坚持观察、实验、饲养、种植、管理、宣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个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活动报告及论文。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和高质量的人才市场的需求,探索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新时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培育创新精神极好的突破口。
第二篇: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格式参考
报告题目:××××××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名称:××××课题组引言简单明了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假设和
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重点。引言不是对研究方案的重复,而是对研究方案的概括。引言应开
门见山,有吸引力,篇幅不宜太长。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和过程的介绍一般按照课题研究过程的时间顺序和进展情况一一展开,主要内
容包括:
(1)研究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有关名词的解释;
(2)试验对象的选择和组合、试验措施;
(3)概述研究过程及主要做法;
(4)研究的主要特点;
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该注意条理清楚、交待明白,以便别人能够按照这些介绍去重复
实验。结果与结论
研究结果与结论是指对研究所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的结果,以及由此而推导出的结
论。这一部分是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切记要依据事实和数据严谨地提出结论。分析和讨论
分析和讨论是实验者根据研究所得的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思考,对结论产生的原因所做的理论解释或对结论的质疑及对策等。附录
附录包括主要参考文献和原始资料等
第三篇: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教育的突破口——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报告
白银区第三小学寇贤英
一、问题的提出
“我打死你„„”一个孩子暴躁地向自己眼前的一位老人怒喊着,仿佛与老人有着深仇大恨,可谁能想到这位眼前的老人,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的爷爷,而孩子愤怒的原因,只是因为爷爷不答应给他买校门口小店里的肉串。这耐人寻味一幕就曾经发生在我校校门口,当时正是放学的时间,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目睹了这一刻,看着愤怒的孩子,爷爷沉默了„„在他苍老的面容上有的只是惊讶和无奈。围观的家长们在议论“这孩子怎么这么霸道”、“这爷爷也真是的,不就是几串肉串嘛,就买给他好了”、“原来不止是我们家的孩子会吵着闹着要买这个买那个”、“学校老师是怎么教的„„”这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心中一阵翻腾,脸上也不禁传来阵阵燥热。我们开始思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唾弃“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这些传统美德怎么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看不到一丝踪影?是我们教育者的疏忽,还是家长的纵容;是孩子本性始然,还是环境的影响„„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很难想像这个人怎么还会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我们的孩子迫切需要经受感恩教育,孩子们心灵深处那颗感恩之心急需唤醒。因此,我们学校认为有必要将感恩教育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框架,并希望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知恩·报恩。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感恩教育: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感恩教育最先起源于西方一些国家的感恩节。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只是一种形式,但它告诉人们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国内很多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如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尊重 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尊重”作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
德的结合点。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提出:学会感谢,感谢生活,感谢帮助自己的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等,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探索。
本课题中提出的“感恩教育”,是通过建立学校“感恩教育”管理网络——系统性;创设良好的校园感恩教育工作环境——体验性;成立一支强大的校外“感恩教育”辅导队伍——参与性;成立课堂主渠道实施小组,在各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科性;开设传统节日感恩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活动性等措施来培养学生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道德素质。
(二)研究的目标及预期成果
1、本课题预期通过一年半的时间达到以下目标:
(1)师生、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得到提升
①学生初步具备知恩、报恩素质。
②学校形成感恩氛围。
③老师具备感恩素养。
(2)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的以传统节日为特质的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预期成果:
(1)撰写第一二阶段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报告。
(2)积累感恩教育的相关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为基础。重视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目的。道德教育从初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与宗教一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西方孩子从幼年起就接受了“要感谢上帝的赐予,感谢他人的帮助„„”等感恩思想,并通过感恩节等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感染。美国人非常重视每年的感恩节,在这一天,他们会采用各种形式表达对上帝的感谢,表达对亲友的感谢„„美国在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美国中小学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和美国精神教育的课程,一般有社会课来承担。同时也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他说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日本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而中国的感恩教育更是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研究策略
我校主张由点到面,先研究后推广的方式。
2、研究的操作思路
知恩教育、报恩体验:问卷调查,摸清现状 联合教师、家长、德育专家对现状会诊系统总结问题原因 寻找相关的有用点 整合传统节日和学科教学、校园环境、教师教学策略、大队部工作、家庭教育策略制定知恩教育和报恩体验具体实施体系 具体操作达到研究目标。
三、操作实践
(一)以学科渗透为方法的知恩教育
1、设定教育目标
通过研究、开发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适合对当代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使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懂得感恩。为此,我们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设定了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低段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同学、感谢环境;中段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感谢生活、懂得心中有他人;高段学生要懂得为父母分忧、感谢祖国、回报社会。
2、各门学科的整合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恩因素。其中,语文、思品教材中就有许多感人至深、充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如品德课中的《父母的疼爱》、《我从哪里来》、《祝你生日快乐》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对各学科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进行了筛选和整合。
3、以思品课为教学主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但感恩教育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课程之外的单独存在的一育,也不是只在特定的思想品德课以及“感恩实践体验活动活动”中存在。现在的思品课教学中有许多课程内容中就包含着感恩教育,例如:一年级的《我的爸爸和妈妈》中就要求学生叙述爸爸妈妈为自己所付出的辛苦,让孩子们从心里爱自己的父母,以父母为荣,感谢父母,让孩子们体会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及长辈对自己无私的关怀,从而分担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不乱花零用钱„„我们力图
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长辈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培养之恩、环境的给予之恩„„
(二)以活动体验为途径的报恩教育
1.利用每月节日特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教育。
2.探索实践体验活动
我们力图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我校结合实际,在寒假和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会孝敬、学会感恩”、“孝敬实践五个一活动”、“走向社会、学会关爱”等。
实践体验活动主题的产生是先由教师发现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从中捕捉或提练感恩教育活动主题,然后利用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见识、接触这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让孩子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长辈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感恩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李伟平、姜明红:《感激教育的思考和实践》载于202_.7 1、2.鲁洁主编《德育新论》202_版
3.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课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全册)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册)
参与人员: 寇贤英 张 芹周银莲 柯紫萍 孙一萍 王文惠 关小会 高秀娟 魏秀芳 王兆莲 张爱萍 张建英 魏常东 何小梅 刘晓丽 薛生丽 张爱香 沈爱莲 张晓琴 张文静 强农霞 杨宪云 牛有情 张爱琴 高红明 郭树军 张春霞 石静
作者 :寇贤英,系白银市白银区第三小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东星街288号
邮编:730900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kxyqsx2007@126.com
202_年5月
第四篇:课题研究报告
《通过读背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桦甸市第十一小学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陈春霞
【内容提要】
此项课题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提高了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了科研兴校的科研意识;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上:调动了全体教师自觉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教学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质量和品位;在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内为生活,增加了学生文学素养和知识积累的储量,为小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在着重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前提下,总结提炼出了如何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加以整合的具有一定可推广性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填补了我校有史以来无科研课题的空白。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事实充分证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左右着其将来步入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换句话说,丰富的语言储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厚的文学积淀,缜密的逻辑思维,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质量。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改革实验以来,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全面实施改革的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这些认识,结合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课改要求贯彻落实,本着“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的教学理念,以强化语文学科的科学研究为突破口,提出了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学好语文对学生将 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正确途径。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对学习语言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即是读和背。
清代散文家刘大魁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的确,通过反复诵读,细心玩味,对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意义便心领神会。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记忆力处于黄金阶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自十五岁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忆。
(二)现实依据
“通过读背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研究”课题,不少教育界同仁都在研究和关注。但在小学阶段读背过的文章和诗句,到底对其今后的学习及成长是否有直接影响,还是一个在探知的热点问题。我校虽属市直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学生接触外界新鲜事物有限,视野不宽,语言贫乏,这就导致其阅读和作文能力的低下。因此,通过课题研究,在教学中让学生熟读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在大脑皮层内储存了大量的美词佳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便会形成文化底蕴,继之,学生的语言储量必然会促进语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在教育理论研究层面:提高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科研兴校的科研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调动全体教师自觉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教学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质量和品位;
在学生培养层面: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增加学生文学素养和知识积累的储量,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前提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了如何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加以整合的经验与做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符合小学生掌握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能力。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全校学生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等。研究过程: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边实验、边总结、边运用、边完善”的科研工作原则指导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了以下课改实验活动:
1、课前五分钟自我介绍、朗读比赛和成语接龙训练
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矿区,在校学生大都是生活在农村,学生的生活交际不广,阅历不深,信息闭塞。这种生活环境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便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加强说话训练,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爱说。
在活动中,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开始阶段,利用课前五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或朗读一篇自己认为较有意义的短文,然后在黑板上抄写三个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供同学们学习,这一活动每堂课一人次,按座位号轮流,师生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
2、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单纯依靠每堂课五分钟的课前活动训练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一段时间后,在教师的主持下,每班每周举行一次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写下座位号,活动中班级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每组设计为五名),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台对某个热门话题发表简短演讲,或讲析成语典故,或交流学习心得。每一组结束后,又当场抽出三名学生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评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说话者和评论者分别加以简要地品评、指导。最后,通过抽签形式请出五位学生发言、三位学生评论,教师又加以指导……。
如此循环往复的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参与说话、评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参与说话活动训练的激情空前高 涨。他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有的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的介绍各科学习的体会和感受等等……,这种训练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3、每月一次的辩论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组织每月一次的辩论赛,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较高难度的语言训练活动。
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活动之前,教师事先把辩论赛规则分发给学生,并预先布置。学生将自己最为关心的辩论题目拟出来供全班择优选取,每月第一周公布所选取的赛题。辩论赛开始前,预先让学生用五分钟时间作好准备,上台发表即兴的竞选纲领,自荐当辩论会的主席。单号、双号的学生分别作为比赛的正、反方参加比赛。各方选派出来的辩手综合整理本方所收集的材料,分别代表正、反两方参赛。在主席的统一指挥下,双方代表依次就陈辞阶段、盘问阶段、自由人辩论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辩论。
4、以“手抄报”为载体探索习作教学新模式
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考虑到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喜欢展现自我风采的特点,结合中高年级习作教学要求的基本规律,在尊重个性,倡导创新原则基础上,我们大胆革新,探索出以创办“手抄报”为载体的习作教学新模式。
基本做法:
首先,重视策划,提出合理的总体要求。策划以“创新、独特、真实”为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尝试各种文体。具体的要求是:独立创作,追求特色;形式多样,题材不限;文采为先,插图为辅;字迹清楚,版面美观。
其次,认真撰写稿件,反复修改润色;同组合作,互相借鉴,细心校对。
第三,师生共同浏览赏析“手抄报”清样,把想象丰富、文采优美、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普遍教育意义的文章,在同班之间,本年段范围内交流展评,最后,刊登(张贴)在学校的画廊、板报或语文教研园地。
在创办“手抄报”探索习作教学新模式的同时,从教学业务管理的角度,学校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辅之以目标明确的课内作文训练,把自由写作与限制性训练结合起来,既保证了每学期习作训练的数量与质量,又使热爱写作的学生其个性和创作才能在“手抄报”习作模式探索中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和发挥。这种习作模式,不仅解放了传统写作思想对学生的束缚,而且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5.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例如: 朗读比赛、古诗文背诵擂台赛、成语故事大赛、作文大赛,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不知不觉的提高读背兴趣,增强感悟能力。
六、课题实验结果 研究成果:
1、编写了校本教材
2.筛选编撰了课题研究《论文集》 3.筛选编撰了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
4.有9篇科研论文分别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
5.有两篇学术论文在《吉林课程改革》刊物上公开发表。
6.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前提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了如何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加以整合的经验和做法。基本规律是:
(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要以“听和说”为前提。1.以“听”促“看”、以“看”促“说”。2.以“说”促“读”。3.以“说”促“写”。
(二)实现了“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的相辅相成 “读写”通过书面语言进行,“听说”通过口头语言进行。“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阅读和习作课教学的。
一位语文教育大师曾说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伴随着
一、两个精彩牵动全篇的课堂提问”。事实上,在讲读课中,师生的双边问答活动是学生进行听说练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且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教师立足本班的班情、教情和学情,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口语训练,做到每课各有侧重点,每节都有训练点,把训练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最好示范,研究中我们抓住这一关键点,要求教师讲解的内容必须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音清晰、用词准确、意思简明、态度自然、语调抑扬顿挫。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师规范的课堂教学语言,保证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训练的重心与质量。
习作课同样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我们十分注重口头作文的有效训练,通过口头作文,帮助学生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 文采地进行口头表达。此外,特别重视习作课上的讲评,利用这个重要的训练环节,教师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或者采取如下措施:学生分组互改,每位学生从所批改的作文中挑出一篇最好的进行精改评批,然后推荐作者在作文讲评课时上台宣读习作,再由批改者做点评,接着由全班讨论,最后由教师总评。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和能力的快速提高。
七、实验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此项课题两年多的研究结果证明:
我校确立的《通过读背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研究》课题,选题方向明确,组织管理得力,研究思路正确,研究方法有效,研究过程严谨,研究效果显著。
不仅推动了新课程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科研兴校”办学目标的实施进程;不仅对全面提高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八、讨论与分析
尽管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问题始终成为全体实验教师有效开展实践研究的障碍。其表现是:
1.此项课题的研究是我校科研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突破,客观存在的种种因素,导致全体教师对于开展科研工作产生了神秘感、畏惧感,加之归并到地方后,各项“新鲜事物”的接踵而来,教师压力的增大,再加上教师本身的因素(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甚少)、并不具备理想的科研素养,所以,人为的设置了工作障碍,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了课题研究的速度和质量。
2.由于教育科研在学校历史上的空白现状,无形中对课题的有效组织和开展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总结中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实践验证的客观真理。
同理可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育科研是学校事业进步与发展的攀援梯,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教育科研是学生培养的加油站,教育科研是检测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试金石。因此,我们决心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巩固已有成绩,在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科研的思想认识,举全校之力,不断把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第五篇: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2_年8月到200
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一)建立流动图书馆,营造一个书香的班级。
1、选择适合的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因此在为学生们选择书籍时,遵照了以下几个原则: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故以拼音读物为主。儿童喜欢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画面,因此最好读物里配有插图。低年级学生童趣十足,故童话故事类的书籍学生特别爱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2、建立竞争的机制
建立流动图书馆,每星期由两名学生做图书管理员,每星期一早上把图书放到教室里,每星期五把图书放回办公室,期间要求做到图书不遗失,不损坏。图书管理员的人选就由学生们在阅读时的表现来决定。
3、保证阅读的时间
因为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目的,因此,流动图书馆随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课间,在中午,在任何休息的时候,都可以向图书管理员提出借书的要求,管理员也必须做到有求必应。相应来说,中午,学生休息的时间较长,他们阅读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在12点到12点半。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自由进行组合,成立临时的阅读小组,三三两两,教室里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畅游书海的身影,随时能听到他们看到得意之处时的开怀大笑。
(二)利用多方资源,开拓阅读的新视野
得益与二期课改早识字,多识字的理念,现在的二年级的学生,比以前的二年级学生,在识字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毫不费力地阅读一篇较长篇幅的文章了,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就经常引导他们充分运用好手中的借书卡,让他们自己去学校的图书馆,挑选自己有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以此来促进其他学生更高的阅读积极性。
同时每星期四的读报时间,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大好时机,通过报纸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能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争做小书迷,享受阅读的乐趣。
结合课题的研究,开设“小书迷俱乐部”的拓展课,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完成一定的阅读数量。在拓展课上,向学生推荐了许多优秀的儿童读物,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有讲故事比赛,有猜谜语比赛,有诵古诗比赛等,这些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使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快让他们去进行阅读吧。
对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的实践研究还刚起步,以上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的一些实践探索,下阶段将着力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的研究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2_.3—202_.12)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2_.1—202_.6)实验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2_.7—202_.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阅读成长记录袋、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