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但无法回避的是,为实现这一发展,我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有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第二,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实施相应的对策措施。比如,对建筑物应该在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用规范上有严格的要求,设置一些新的技术标准,保证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节约的指标和相关的建筑规范,应该逐年改进。又如对汽车,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对国内生产和进口汽车每公里消费的燃料规定上限,超过这个标准的,一律不允许生产或者进口。与此同时,作为推动节约燃油的措施,还应该考虑增收累进制的汽车燃油消费,由消费者承担。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督。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全民一起动手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开展对全民的宣传,树立节约观念,实在是我们现在当务之急。要使大家认识到,我们整个世界都面临着资源全面短缺的严峻现实。所以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唾弃浪费的行为,才能建设文明节约的社会。在立法执法方面,国务院各级政府应该对公款请客送礼、购买豪华车辆、超标准建立办公楼等问题加大治理力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同时,还应该考虑严格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
第二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2_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2_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它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其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耦或减量化。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它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目标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它是一个复合体,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这个复合体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
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都同样经历过单位GDP能耗上升的阶段。近年来,节约资源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德、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概念。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已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都更加严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环境友好,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2_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中长期战略任务。202_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回顾这一进程可以看到,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路日渐清晰,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
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自觉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十五”期间,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产生,有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威胁。
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全社会已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已充分形成合力,“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今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有效抓手,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今年4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
“十一五”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相继作出了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产生活废料,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污染环境。可是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这种对垃圾的循环使用,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主要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必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仍将面临资源和环境的严峻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国情,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征程中更加励精图治,力争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最近几个月来,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措施,足见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决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顽强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38寝室:黄清,李逸飞,纪建杰,冯群,宋杰庆,陈成
第三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它内在的规定性和特 征。我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资源 形势严峻、环境污 染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 开发生物质能, 加强科学研究, 制定相应政策。
[关键字] 资源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资源耗竭型社会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其核心就是节约资源。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建设节约型社会内涵更广泛,层次更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节约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杜绝浪费; 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是 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 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 为关注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核心内容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问题与压力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粗放式的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 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 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顺利实现。
1、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现在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就是,资源禀赋差、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下降快等问题。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 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 / 4, 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 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
世界平均水平的 11% 和 4.5% , 资源禀赋差, 再加上人口不断增长, 这就使得我国人均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但是我们的资源消耗却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得多,我 国化肥年使用量为4124万吨,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 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施用量 130万吨 每年以上,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资源的利用率低也是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 目前我国 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 47% 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 率约为每 立方米 水产出 1公 斤粮食, 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 15% ~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 30% ,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 20%;除了数量上和利用率上之外, 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也不理想。能源资源的80% 左右分布在北方。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 占能源资源总量的 75.2% , 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是我们当今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 突出。从总体上看, 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 局部 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 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 趋势还在加剧。我国目前主要污染 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自净能力,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 问题,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就集中表现出来, 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一 是水环境每况愈下,据统计,在全国78条主要河流中, 有54条已受到污染,其中14条受到严重污染;在大约 5万条支流中,75% 受到污染。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水库和湖泊也同样受到严重的污染;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工业的发展导致光化学烟雾、酸雨不断增加,尤其是最近出现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值严重超标;三是危险废弃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危害严重, 土壤污染加剧;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次污染严重,使得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除此之外,因为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疾病、物种灭绝、死亡等都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因为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大量生物灭绝都使得生态发展严重不平衡。而且因为环境的污染导致的社会的不稳定是我们所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
因为资源和环境的不断利用与破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制约,与此同时也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如在现在人民对资源的争夺以及环境问题导致的纠纷等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攻击也是不断的升级,在202_年气候大会上发国家提出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工业污染等问题都影响我国的国际地位。面对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成为了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去改善现状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也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 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
(1)加强法律建设保护资源与环境,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 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 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 与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在加点毛概课本第八章第四节里面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树青,陈占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2]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我国能源供求中长期趋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202_,(92)
[3]邱东,等.可持续发展层次论[J].经济研究,1999,(2)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_,3.[5]王吉亚.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思考[J].环境经济,202_,(40).
第四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例如高质量的铁矿石,我们需要从澳大利亚进口,而原油更是不用说,每年从中东地区以及安哥拉,委内瑞拉进口的石油就有几亿吨。所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截止202_年末,中国人口已达135404万人。由于人口原因,我们不得不保留一部分的耕地面积来确保充足的粮食;另一方面,众多的人口又导致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房价造成的大片空置房以及全国各地不计成本的造房,浪费了许多土地,由于集中化程度太高,还可能造成泡沫经济。除了人口之外,我国对于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为了产量,资源消耗十分高,而且造成的污染更是需要长时间来修复。在一些地区,商人为了攫取利益,公然用硫酸泼洒整个山头来寻找矿石,使整座山几乎生态失衡。全国近段时间雾霾天气非常严重,而杭州更是自来水传来异味,钱塘江被污染。至于白色污染,更是需要数十年的过程才能消除。公民缺少环保意识,为了小利而损害环境,最后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会更大的。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迫在眉睫。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现在,国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也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青藏铁路的建造,还有浙江第一条水底高速公路,“桥改隧”,多花30亿为环保。种种迹象说明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我们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我认为首要就是科技创新,“科技第一生产力”。在20世纪,科技对于社会的影响已经十分重要,到了现在,科技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方面。通过科技手段,能提高粮食年产量,改善空气污染,使资源的利用率更高。除此之外,还应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通过充分认识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中国公民能节约一点,整个国家就能省下很多资源。
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素养,提高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热情。多参加一些义务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争取成为环保志愿者,凭借高涨的活力和贡献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五篇: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202_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就此作了大幅论述,这些都凸显了节约问题的重要性。把握这一热点问题,除了一般性地理解掌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政策要求,更要充分关注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的典型事例和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以提升自己学科能力。在复习中应注意从政治、经济角度分别把握。
一、背景材料――命题的材料
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_——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
202_年6月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_——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讲话。他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温总理的讲话
202_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要求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要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202_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等七个方面的措施。
4、央视和发改委联合联合发起“全民节约共同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202_年8月14日,“全民节约,共同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拉开序幕。曾培炎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各企业事业单位、全体公民要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把节约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5、“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2_年10月8日~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6、202_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_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二、学科链接―――命题的切入点
经济常识角度
1、价值规律
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科学管理,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
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节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与开放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各地区之间打破区域封锁,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
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主体出于利益的考虑,只顾眼前利益,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资源浪费严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政府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按照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结合。
5、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技术进步,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实现资源的节约,效益的提高,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财政税收及其作用
财政和税收是国家对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说,是国家凭借政权参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国家运用的财政和税收的杠杆,引导和鼓励建设节约型企业,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9、树立正确消费观
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科学消费观,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
1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问题,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政治常识角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性质决定必须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要求。
2、我国的国家职能
(1)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国务院组织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相互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表现。
(2)国家发改委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全民节约 共同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职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环境、能源问题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体现了对外职能中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职能。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2)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大必须为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立法,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同时要加强以德治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4、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公民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全民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厉行节约、保护环境。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国家的领导有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地位、宗旨,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对国家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实践“三个代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