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进三同日记
“三进三同”活动日记(一)
2001年一月,党支部召开会议,要求党员同志在寒假期间进行“三进三同”活动。“三进”即进农村、进农户、进农田;“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求是一对一的进行活动,即一个城市的同学和一个农村的同学共同完成。我家住在农村,且因为没有城市的同学有意愿前往我家劳动,再加上冬季一般都是农闲时候,万木凋枯,极少有农作物需要我们参与经营管理的,因此,我陷入了迷茫„„
按照马克思注意哲学的观点来说,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以发展的观点观察以及研究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更是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没有回到家之前,在没有了解在冬季我能在家如何结合家里的具体情况开展此次活动之前,我没有拟定好非常详细的活动计划,只是在回家之前对此次活动的内容、要求、意义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做好积极参与的心理准备。
日记
(二)2011年1月23日,伴随着火车汽笛的一声长鸣,我与老乡们怀着万分激动地心情踏上了归家的旅程。途中风景刷刷而过,漫长的22小时之后,最终踏上了故乡那片熟悉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的甘蔗田。我想到我参与“三进三同”活动的切入点了,那就是帮别人收甘蔗。甘蔗是热带及亚热带作物,其生长期为一年,喜阳,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水份,产地主要在我国的两广地区、福建、台湾及海南。甘蔗开种于春季,收获于冬季,主要用于制糖和造纸。
邻村的一位伯伯每年都承包大片的农田进行甘蔗种植,现在正在招人帮忙收甘蔗。我为自己觅了个好去处,就是去帮那位伯伯收甘蔗了。因为我们家没有种植,而且也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三进三同”活动的深刻内涵。
我以前都是等待别人收好甘蔗之后,在阳光下享受甘蔗的甜美,却从来没有从事过收甘蔗的活动,也因此我对这次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日记
(三)2011年1月25号,回到家整理好行李,准备好参加活动的工具之后,我兴致勃勃地往伯伯承租的甘蔗地奔去,看到那片黑黑的甘蔗便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了。去到甘蔗地,众人都已忙开了,有的负责挖,有的负责去根去叶,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装车。由于一起工作的差不多都是同村的或者邻村的叔伯姑婶,所以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聊开了。鉴于我是第一次干这类活,他们让我去干比较轻松地去根去叶。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了一些关于甘蔗、关于他们的报酬的情况。甘蔗的种植主要在于适量的施肥、充足的水分、间隔时间的减叶。如果遇到霜冻或者干旱严重的年份,种出来的甘蔗外表难看、不甜,销量大减,价格也会便宜至二毛五一斤,甚至更低,蔗农的损失非常大。受请参加收甘蔗的农民都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按照多数人的说法,现在的价格为80元每天,工作时间是从早上4点一直到晚上10点,期间除去在雇主家吃一顿早餐、中餐、晚餐的时间,他们一天需要工作17个小时才赚到那80块钱,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严重超过了国家的标准日工作时间8小时。金钱来之不易。
此种劳动强度的工作,即使对习惯于出卖体力劳动的农民来说,亦是难以承受的。可是为了赚钱却又不得不为之,蔗农耶没有办法提高价格,因为甘蔗的价格太低,而且随着物价的上涨,也增加了种植甘蔗的成本,思及此,莫不叹道,农民之艰辛。我们通过这些实践来了解这些艰辛,只能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将来有能力去帮助农民生存生活中解决一些困境,使他们付出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日记
(四)2011年1月29日,是我帮伯伯收甘蔗的最后一日,伯伯叫我们一起去他家吃饭庆祝。围坐在桌子旁,大家都觉得要好好地慰劳一下自己这几天的辛劳,也在欢声畅谈着一起工作时的趣事,感觉很是惬意。吃着美味的家乡菜,听着大家伙的欢声笑语,感受着这一直陪伴着我成长的善良纯朴的村民们,心头涌上了一股暖流。即使农村生活贫苦、艰辛,但他们依然自得其乐。
经过这几天的辛勤劳动,我收获颇多。就像自己以前不甚在乎的事物,竟也如此神奇。以前只知道甘蔗的甘甜,却不曾体验过收获过程的艰辛,看似简单的去根去叶活,几天下来之后,自己亦会疲惫不堪。这让我明白了不管理论是多么地高深莫测,如果他不能与实践相结合,不是从实践中总结而得来的话,亦不过是一些空谈,一些废纸上的瞎说罢了。仔细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总会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感受到蔗农的幸福与无奈,感受到乡里乡亲们那种恬淡的心境,通过此次活动就更加深刻地体现出来了,也是对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对农民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热情及任劳任怨,追求着甚少回报,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过着宁静平淡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为农民的父母为供我们姐弟读书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随着更多中央利农政策的出台,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一步推进,相信农村会有更多的人摆脱贫困的境地,走上致富之路,生活得到更快的改善。
第二篇:“三进三同”活动日记
“三进三同”活动日记
2010年5月6日,星期四,天气:暴风雨
今天,重庆市遭受了今年入夏以来最大、最强的一次暴风雨袭击。隆家沟村地处许明寺镇北部,群山环抱,沟壑众多,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在此次暴风雨袭击中,隆家沟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群众“生命线”——村社公路破坏较大,地质滑坡、坍塌随处可见,部分多年失修的农舍土坯房摇摇欲坠,农作物大面积受损歉收……
风声、雨声、群众疾苦声,声声入耳,事事忧心。这正是开展“三进三同”活动的精神实质之所在。也正是这种“沉下去”的社会实践,才使机关党员干部深刻地意识到当前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深刻地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愿、所忧、所思,深刻地认知自己所肩负的圣神职责和使命。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为根本,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关键是要体察群众民情,倾听群众民声,关心群众疾苦,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出行、上学、治病、就业、饮水等农民关心的民生问题。
第三篇:三进三同
“三进三同”活动的时代价值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三进三同”(党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是重庆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率先在全国推出的党员干部的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笔者认为,“三进三同”活动彰显出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凸显出人民群众主体价值取向,开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形式,使党员干部深受教育,因而彰显出它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三进三同”活动彰显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新时期,国情、世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外延也必将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三进三同”活动以创新的内容和手段,掀起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高潮。它选择的对象是广大农村最落后最偏远的山村、最窘迫最困难的农户。以一名普通“农民”的身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农村为课堂,以农民为老师,学习生活、认识农民、感受真情。这种密切、真切联系群众的做法,扭转了党员干部有时坐在车里“察”民情,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搞”调研,宾馆里面“听”汇报的不实作风,真正做到了体察民情、耳闻民声、心会民意,力所能及地解决当地农民群众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将党员干部当成自家人、知心人、领路人。
(二)“三进三同”活动凸显人民群众主体价值取向。在“三进三同”活动中,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到贫困农村地区调查走访,下到田间地头“解剖麻雀”,亲历农村面貌的巨变,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正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才促进了农村的大发展、大变化。也正是这种“沉下去”的社会实践,才使党员干部深刻地意识到当前的农村发展、农民致富,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深刻地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愿、所忧、所思,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为根本,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关键是要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参与活动的党员干部切实体现了这一要求,他们深入村组、院坝,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积极协调、联系村、社、农户,发展可行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出行、上学、治病、就业、饮水等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访贫问苦、尽心厚重、帮扶山区、人民永记”,这是村民送给参与活动的党员干部的锦旗,也是最高的奖赏和荣誉。
(三)“三进三同”活动开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形式。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三进三同”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住在农家、吃在农家、劳动在农家,在农村基层村、社、农户这架“显微镜”上一摆,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就会暴露出来。对照农村基层干部的劳苦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家深感反差强烈,对养尊处优进行真切反省,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告诫自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坚持,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更需要坚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员干部增强了自觉抵制铺张浪费、追求奢侈之风的自觉性,提醒自己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一形式摒弃了空洞的说教,倡导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无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创新。
在“三进三同”活动中,一位老百姓说:“你们到农村来,不需要做什么,只要来看看我们,陪我们拉拉家常、说说话,我们就很开心了。”一句看似简单、质朴的话语,却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感到温馨,又令我心酸。引发了我四点思考:
第一,老百姓需要干部常到农村看看。其实,老百姓是最朴实、最真诚的人,他们尊重干部、尊重领导,期待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他们很希望机关干部能常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哪怕只是能闲聊上几句,老百姓也能获得一些信息和知识,干部群众的距离也就拉进了。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山区,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老人和小孩留在家里,他们信息闭
塞,生活孤独,需要干部常到家看看。
第二,干部深入农村、关心老百姓还做得不够。从老百姓的那句话,我们既看出老百姓对干部的希望和要求,又不难看出干部在深入农村、关心老百姓方面还做得不够。的确,近年来,部分干部不注重深入基层和调查研究,关心老百姓疾苦不够,忽视和脱离了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干群关系恶化。
第三,干部需要常到农村看看。干部进村入户,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历练了党性,感受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增长了知识,又密切了干群关系。
第四,“三进三同”干部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虽然老百姓说到不需要干部为他们做什么,其实光走走、看看还远远不够,干部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要多为老百姓出谋划策,力所能及地支持他们增收致富。要多为他们宣传讲解新时期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一是党员干部进驻“零干扰”。要求党员干部在“三进三同”活动中吃住在农家,工作在农家,身心在农家,讲感受不讲享受;虚心向群众讨教,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工作不越位、协助不包办,从实践中找寻为民解困增收办法;缴纳一定的生活费用,不增加村组负担,不增加农户负担,不把惠民变成扰民。
二是掌握村情民情“零遗漏”。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切实把位置前移、重心下摆、姿态放低,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抓住群众中普遍存在的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收集、梳理之后上报到乡镇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再由活动办汇总提交党委会集体研究。
三是为民办事“零拖欠”。注重收集基层群众意见,认真对待他们的实际困难。针对困难和问题类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短期内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明确责任人,限时解决;对通过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向上级争取,落实责任人,努力予以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向群众说明原因,并积极向上级反映,努力创造条件,力争解决。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四是民意反馈“零不满”。以民意反馈为参照,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对村社干部、群众的满意度进行测评,建立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标准,确保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达到逐步转变干部作风,融洽干群关系,牢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目的。
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次党性作风实践锻炼的要求,其实也是我们大学生村官的真实写照。每一次走访群众,每一次为群众解决一个问题,每一次听到群众感谢的话语,都让我深深地感叹,平时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但群众觉得这些都是为他们解决了天大的事。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对照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我觉得我们的干部都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干部一遇到群众存在的具体问题或实际困难,往往视而不见,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使一些急需得到帮助的群众显得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我想,这些至少表明我们一些干部心中装着群众还不够,群众工作还有死角,还有不落实的地方。老百姓过日子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升学就业、求医看病等,这些看似上一桩桩小事,事实上都是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大事。“三进三同”让我们重新树立了更为科学的群众观,让我们的领导干部有机会跟群众交流沟通、向群众学习、知道群众的冷暖,并进一步加深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通过“三进三同” 党性作风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领导干部“眼睛往下看”,虚心与群众交流学习,改掉以往很多干部拘泥于形式与理论学习,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吸取广泛的群众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真正做到老百姓的要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起点,老百姓的希望就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
向,老百姓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的各级干部必须要树立群众身边无小事的观念,多深入百姓家,把解决好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做为基层的“国家大事”,这才能从根本上把干群关系“油水化”向“鱼水化”转变,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三进三同
“三进”即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三同”即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根据《中共大足县委关于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开展密切联系群众“三项活动”的意见》(足委[2010]108号)的要求,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新提任领导干部集中开展“三进三同”活动。通过为期15天的活动,我们深入基层,亲身体验群众生活,感受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实现干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自我教育,对于进一步增强新提任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先锋作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亲身体验基层群众的冷暖期盼
两周的时间里,我同另外两位在瓦店村三进三同的领导同志一起,走遍了高坪镇瓦店村的山山水水。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里的记录着,村小学生们的简陋教室课桌,孤独的老人蜷缩在房子一角,无人居住的木制老屋摇摇欲坠,有荒草丛生的水田无人问津„„无数难忘的镜头,所见所闻,使我们在场的每一个同志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我经常提醒自己:每天晚上把这些照片看一遍,对我的灵魂就是一次洗礼。
很多同志和我一样,作为区县干部虽然也因工作原因时不时要到乡镇走家串户,但是高坪镇的具体情况与我们想像中的民情、村情、社情确实还有差距。不少同志坦言,此次集中活动的高坪之行,让他们看到我们大足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若没有这样的直观体验,干部工作或决策难免偏离群众意愿。所以同志们得到一个启迪:要经常换位思考,为农民着想,为贫困农村着想。
重温鱼水深情锤炼作风党性
向农民兄弟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顽强生活的坚定意志。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帮扶的两户穷亲戚,一家是因病致贫,一家是因残致贫,家里收入十分微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面对困境仍然不放弃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与“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
第五篇:三进三同
“三进三同”活动心得体会
根据院团委《关爱留守儿童,爱心三进三同》这一主题活动的要求,我们一行27人经过统一安排,分成了四个小组来到了重庆市铜梁县大塘村,开展了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
在短短的一周里,我们睡农家床,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走访村民话家常,感受颇多,收获不少,虽然自己不是在农村长大的,但每年都会回乡探亲,感觉对农村并不是很陌生,但这次参加“三进三同”活动,来到了一个离家乡较远的乡村,换个角度来观察、体会,却有了更新的发现和体会。
在这个大塘村,全村只有一条道路通往镇上,在沿途的路边,都可以看到很多种植的南瓜、茄子、辣椒,还要养殖的鱼塘,人们都是如此的渴望发展,手把手的种植着憧憬着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走出一条光明的未来之路。
在四个小组中,我们这个小组总共8个人,来到的是大塘村5对,那是一个三口之家,分别是外公、外婆、小外孙女,他们靠的是小本经营,开着一个简单的小店,在平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卖些生活用品,而且下午人们闲暇的时候还可以到小店来打打麻将。他们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经常捧上香脆的花生,在我们睡觉前偷偷的跑到房间为我们点上蚊香,拿出最新最好的棉被给我们,到了吃饭的时间,在桌上摆满腊肉、土豆、空心菜,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会帮忙理菜、烧火、扫地、洗碗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他们总是会担心我们会怕脏怕累而做不习惯,所以为了做的有所成就,第二天,我们就全体进行了水沟大清理的工作,把道路两旁的野草、街道都清扫干净,疏通排水沟,为全村做点事情。
到大塘村参加“三进三同”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三农”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最重要的问题是留守儿童,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年纪大的人员,老自然无力弱村民能力有限,自然无力上高坡耕种,于是留在家中照顾孩子,让他们吃饱喝足已是难为,说到教育更是力不从心。这些问题不是大塘村独有的,而是大部分中国乡村,重庆乡村都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更需要从中央到市县乡村等各级行政力量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做好农村基础建设,合理调控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村教育质量,才能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更深的认识,让我逐步认识到,我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虽已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下走出,发展农村,提拯农业,扶助农民的任务,仍然是任重道远,不可大意,作为一名学生,通过“三进三同”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三农”的认识密切了群众关系,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牢固的树立宗旨意识,做好每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