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18-741099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0 09:08: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岁月流金,盛世丰年。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带来的希望中,我们告别了奋发有为、硕果累累的2012年。中国人却正以难以撼动的决心,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这样一条新型发展道路,超越了对发展速度的顶礼膜拜,意味着对发展理念的全新诠释:解决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但是靠的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2012年注定是永载中国环境保护史册的一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还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概念,反映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这也昭示着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要实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可以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摒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五个一”上:一是树立一种全新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坚持一个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是明确一项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四是建立一套制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五是实现一个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环保与企业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强化生态环保与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推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

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着力推进规划环评。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三)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因地制宜开展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PM2.5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抓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为基础,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减缓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进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

(六)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我国国土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山地多、平原少,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空间并不大,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国土空间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展开。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粮食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因此,必须调整开发思路,确立集约发展的理念。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加倍珍惜土地,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杜绝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建立紧凑型城市,集约利用土地,把更多的空间留给生态。

——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

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既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也要防止经济要素过度分散,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国既有高山,又有大河,风景引人入胜。但西北地区有大范围的沙漠戈壁,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方生态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黄河上游、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植被如被破坏,下游地区将受到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加强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一是对资源枯竭地区的综合治理;二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和建设以及环境治理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保护、石漠化治理、淮河水污染治理、滇池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和治理行动等。这些建设和治理工程,不仅减轻了历史上国土空间粗放式开发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也起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作用;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新时期,应通过调整空间结构,正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从宏观上看,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应重点打造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经济带;发展联系紧密、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城市群;选择宜居宜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构建经济联系相对紧密、受到城市群辐射带动的规模较大的经济区;建设有较大规模、经济实力较强、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城乡统筹、东中西互动、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二篇: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生态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必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态文化是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通过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维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项服务功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哲学智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

生态文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动力。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奢侈消费、资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否定,是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态文化的时代内容与创新。绿色发展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由于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显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形成节约资源、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生态良好、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和高尚的心灵境界,是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老百姓渴望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个舒适的宜居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也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荒漠绿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出版科普读物及影像制品,开展生态文化公益活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公信度和参与度,增强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影响力。生态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文化软实力已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生态文化的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继承、发展和弘扬生

态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增强核心凝聚力、竞争力,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让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态文化代表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追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生态文化的根本价值向度。深入生态文化研究、挖掘、修复,继承、发展和创新建设,不断增强生态文化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将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活力,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篇: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述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各部门全力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蓬勃展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上周,一场大范围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影响面积达上百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最重。

此外,严重的水污染威胁着人们的饮用水安全,“镉大米”事件则引发了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

高速发展3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积累的环境问题也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在GDP增长的同时,巨额的“生态赤字”出现。

“现阶段,传统污染问题和新环境问题交织。如果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们的环境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说。

在频频出现的环境事件面前,单一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苍白无力。数据显示,我国已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十大流域的704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V类水质断面占

8.9%。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将难以实现。

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确定,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中央组织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在明确取消相关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同时,通知要求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认为,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发展的红线和高压线,就是把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参考尺度。

探索路径日渐清晰,生态红线呼之欲出

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奉节县山高坡陡,地质破碎。过去追求产值,硬着头皮搞“大工业”。县委书记李光荣说,县里投入十多亿元开山填河建起3500亩工业园,但才引进两家规模企业,背上沉重债务。直辖17年来重庆经济持续发展,但区域产业趋于同质化,拼资源、上项目,导致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去年9月,重庆市作出决定,按照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承载力不同,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配套相应政绩考核、财税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联动式发展。为确保功能区战略落到实处,重庆市正在建立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像重庆这样,各地都在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云南、湖北、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区相继出台专门文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海南省确定,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开发管制边界,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生态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北京市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破解首都环境建设难题。

本月初,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此前,环境保护部提出了构建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今年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入全国整体推进阶段。搞好顶层设计,用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人们注意到,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环境保护部定期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督办查处结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司法审判依法“从一重罪处断”。

周生贤表示,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纳入其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如,现有法律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尚未理顺,体现生态文明的政绩评价考核机制还未形成,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不履行监管责任等不作为行为的监督机制薄弱,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有待建立,市场经济手段运用不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行动机制需要完善等,这些都是今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

文/新华社记者 董 峻 顾瑞珍 张桂林

(据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第四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口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保护不住。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制约。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意味着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老办法是不能有效解决的,就必须要用新办法才行,新办法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不足。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从我们的身边做起,真正做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行动的指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2.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上强有力的保障 想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

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上严格的要求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该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上积极的落实 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和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

21世纪是绿色增长的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五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退化的生态系统,在十九大报告众,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资源开发、政策完善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时隔五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可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好家园是十分重要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演化建立美丽中国逻辑的必然要求。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一次现实的历史运动。它也是最广泛的普遍的社会共识。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三个方面阶段。工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它使人力资源进入前所未有的资源紧张状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泥沼。人类想要摆脱这场危机,它要求全面改革文明的形式。这种变化是生态文明转型,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已成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从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到十八大将“大力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再到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结果。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缺乏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建立良好社会的概念。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不仅宣称万物都是“自然”的化身,而且声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存。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等问题上仍面临着有限的资源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一)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建立与完善相应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法律政策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管理轨道,建立全面、高效的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结合财税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反映生态文明需求的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和奖惩机制。(二)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高新技术得到改善和优化。例如,海洋技术大大扩展了社会再生产的空间,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和利用的新能源。(三)协调国土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整合

土地和矿产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源、空间载体和关键要素。我们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要求融到土地和资源

管理的整个过程,优化国土开发模式,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和保护,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充分利用土地,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地和谐,建设美丽的中国。(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趋势。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倡导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大力发展节能社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旅游。完善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者处罚力度,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严厉惩处。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公众为主体的环境治理体系。(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在自然之外。如果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关系,人类在自然法则之外,将自己想象为自然的主人 ,会导致人类对地球的生态资源的贪婪和残忍,结果不仅会破坏自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外部环境。因此,人不能没有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此外,人类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量源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是每个中国人的向往和期待。作为主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让我们携手,把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和建设,自觉爱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中国环保产业,2012(10):4-6

2.余振国.珍惜地球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5(4):22-27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型社会[M] 北京 红旗出版社,2006 4.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