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为契约行为矫正案例分析(精选)
用行为契约技术对高一男生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矫正
100209033
摘要:本文是采用行为契约技术对本人的表弟(高一男生)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矫
正的案例分析。主要通过与其本人以及其家长电话、视频联系,共同制定行为契约,由其父母监督其完成。现阶段已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不良学习习惯行为契约案例介绍
1.1来访者基本情况:
王某,16岁,安徽省某普通中学高一男生,独子。父亲高中文化,出租车司机;母亲小学文化,全职主妇,现在王某就读高中附近租住照顾王某的生活起居。全家由父亲一人收入维持,家境一般。由于为家中独子,父母文化程度均不高,希望他能够有个比较理想的学业水平。除了学习其他生活方面不做任何要求,给该生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娇生惯养。,考试结果不理想,只能够花钱上普通高中,并且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给其购买了手机。现在高中开始,每天沉迷玩手机,不能完成日常作业,其母亲(笔者姑姑)向我询问是否有行使有效的方法解决其沉迷手机不学习的状况。本人决定用行为契约对其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矫正。
1.2主要问题: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家中父亲工作忙碌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对于母亲的管教也不予理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早恋,并在班级乃至年级里拉帮结派。班主任已经找其家长谈话两次。
母亲主述:中考结束后,就强烈要求买手机并且说高中离家远,需要上晚
自习,万一有突发情况能够及时跟父母联系沟通。由于平时除了学习外不给他施加任何额外的压力,对于其看似合理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于是就给他买了手机。暑假期间手机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父母能够通过手机及时知道他的行踪并且交流信息。但是开学后发现,他的手机话费依然很高,并且老师在三个月内两次叫家长称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真实有作弊现象,还发现他上课玩手机。对于我的管教不闻不问,还说我什么都不懂,让我很难堪。偶尔会听他爸爸的话,也很害怕他爸爸。但是他爸爸每天工作很忙并且没有固定时间在家,加上现在高中开始上晚自习,父亲对他的管教时间也比从前大大缩短,他就开始有点无法无天。初中时候还能按时睡觉,现在有了手机经常发现他很晚都在偷偷玩手机不休息,早
晨赖床不起。对老师的话也爱理不理,觉得反正考试分数不很难看就行,现在有了手机,还能够用手机作弊,让我们觉得很困扰。
本人了解的情况:从小是家中独子,备受宠爱,而且从小没有良好的生活
习惯继而影响到以后的学习习惯,看似对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漠不关心,实际对学习也没有什么热情。初中开始,由于样貌清秀,很受女生欢迎,出现了所谓的早恋(据笔者所知就是一种炫耀心理,没有实际意义)。父亲很重视他的学习,总觉得上了好学校就能够获得好的成绩,于是初一时花钱让他在一所重点初中读书,这所中学距离他家很远,每天上学需要骑车很久才能回家。在第一年他的成绩是中等水平,第二年开始成绩连中等都不能维持,其父亲认为是由于在路上浪费了太多的学习时间造成他的成绩下降,就给他转学到较近的一所中学但还是需要骑车。期间一直在节假日找附近的老师补习各种学科,由他的父亲安排补习。在初二下和初三上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成绩依然不理想,并且老师找家长谈话说该生和班上某女生关系过于密切,让其家长注意。回家后家长与其谈话他否认了自己与该女生有超出同学的关系,家长没有再做追究(在本人面前承认其恋爱关系并称已经有不止一个女朋友)。
其父对其成绩仍然不满意,还是将其转学到离家最近的一所初中,便于对
他的控制。其父与该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很熟,也就对他进行了更多的关注。但是,频繁的转学都需要新的适应过程,在中考前最后一学期转学,每个学校的教学进度不同,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由于其父文化程度有限认识程度也有限,觉得外部环境是改变的关键,频繁的转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也证明,他平时的成绩是不真实的,有作弊的成分在里面。
1.3分析与诊断
1.3.1有关测试结果
经过智力测验,该生智力属正常水平并且偏高。
没有日常正确的生活习惯,并且自私;也影响到后来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手机依赖问题。
同时,笔者认为该生的问题不能够仅仅从他本人解决,而要从家庭开始改变。
1.3.2成长经历与家庭环境的分析
其家庭结构很明确属于男主外女主内,王父有过从军经历,并且是全家经济
来源,是家中的权利中心。母亲文化水平低并且身体较弱,在家中一直属于“保姆”的角色即照顾父子二人的日常起居,偶尔打零工补贴家用。但是不能长期工作,并且没有可支配的积蓄。所有开销都由父亲支付,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因为钱发生的小的争吵。王父对王母经常性的抱怨,并且称王某的成绩不好都是由于其在家没能起到好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并且在王某面前也不是很尊重王母,造成了王某的一个印象:对于母亲的做法可以忽略,反正她的意见没有什么效果。
王某从小被保护的很好,从不用做任何家务,即使初中与母亲一起购物从
不帮母亲拎采购来的物品并且认为不需要,这就是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不会感恩。王父从事出租车生意,很细心,生意也很好但是时常讲一些社会上的负面消息给王母听。王父的生意需要斤斤计较才能够挣足够的钱养家,于是这种自私的特点也耳濡目染传给了王某,造成了王某的自私的性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王父对王母的态度也影响了王某对其母亲的态度,认为母亲的话都是不可信的、不需要给予注意的。重要的是,由于王父工作忙碌时常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平时在家是母亲监督他学习,这时候母亲的监督对于他来说作用就很小!
1.4综合分析与诊断
来访者主要问题如下:
1、没有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存在不合理
认知
3、家庭模式不利于他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
综合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在塑造王某的学习习惯的时候同时进行家庭治疗。由
于该家庭文化程度有限,发展性不高,笔者没有明确的说出要进行家庭治疗而是说要父母同时做出改变以促进王某的新的行为习惯的建立。
2.矫正目标
2.1短期目标
2.1.1控制王某每天玩手机的时间
2.1.2能够在父母的监督下每天完成应该完成的作业
2.1.3改变王母在家中的定位
2.1.4能够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建立的行为契约
2.2长期目标
2.2.1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以
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能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2.2同时进行家庭治疗,改变家庭的权利分配,王母能够改变在家中的劣
势地位,得到王某父子的尊重,三人都能够做好自己现在社会角色中应该做好的事情(王父挣钱养家,王某好好学习,王母照顾家庭起居)。
3.问题功能评估
3.1目前最明显的问题行为即每天上课玩手机,不能好好听课;回家后玩手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影响休息,第二天不能精神饱满的去上学,陷入恶性循
环。
3.2王某有了手机以后,在考试中也有利用手机作弊的可能性,对其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父对其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现在单独和母亲在学校附近租住,没有父亲的约束,行为有些肆无忌惮。其母对他的行为显得无能为力。
3.3当王母在家中的影响力提高后,也就能够对王某形成影响,她的话就对王某有了约束效力。当王某全家都同意开始行为矫正方案并且能够执行,就能够进一步约束王某行为,最终使其脱离手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其向良性循环发展。
4.方案设计
4.1时间安排拟进行三个月的行为矫正直到建立良好的新的学习习惯,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一次效果评估并且调整具体矫正方案。
4.2方法这次行为矫正的主角是一名高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认知力和思考方式,用简单的强化已经不能很好的塑造其新的行为。于是这次矫正采用行为契约的方法,由于笔者同时加上了家庭治疗,在行为契约中也附有父母需要做的改变。
5.详细矫正过程
5.1与王某父母的非正式行为契约
由于王某的行为是家庭问题的延伸,首先要确定其父母在生活中能够做出积极地改变。在其父母的行为契约中笔者没有明确提出是进行矫正,是在与王某签订之前口头提出对其父母的要求,并且提出如果想要王某的行为契约更有效就要按照其要求开始改变。由于现实原因,整个矫正过程是通过电话和视频完成的。具体效果有待考证。
基于对王某的情况的分析,对王某的父母提出以下要求:
1.在对于王某的教育方面要保持一致意见,在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不对
王某提出要求。
2.在家庭权利分配中,父亲要给予母亲足够的尊重。尤其是在对王某的教育
中,在母亲教育王某时,王父一定要无条件支持母亲,如有不同意见也要在事后进行讨论。
3.母亲停止“别人家小孩”的教育理念,要在看到孩子闪光点的同时提出一
些短期的能够很快实现的目标。
4.控制王某的零用钱,控制手机费。不能妥协。
5.2与王某的行为契约
1.不带手机上学,保证每节课认真听讲不走神,有遗漏的主动找老师补上。
2.保证与女生没有超过普通朋友的关系。
3.保证每次考试分数的真实性,不出现作弊情况。
4.在家听从母亲的安排,对母亲尊重。
强化如下:
1.如果上述任务能够完成将在周末时多加一个小时玩电脑游戏。
2.考试成绩上升可以每周玩一天的手机。
根据每周的表现进行修改,由其母亲与笔者直接描述情况,再与王某直接谈话。学校的表现情况主要由王父与王某的老师直接进行交流,并且直接电话联系笔者。
6.结果
根据王母的叙述,王某在开始不用手机的几天表现出了暴躁和耍赖的情况。但是由于王父对王母的做法的无条件支持,王某不能说什么但是对于王某仍然爱理不理觉得她的话没有什么效力。但是在四天后,王母坚持没有给王某手机王某开始慢慢平静下来并且能够控制自己完成契约上的内容,企图妥协。在一周后,王某与其母亲说话时候的语气开始由之前的毫不尊重转变为有点讨好,并且试图要回手机。但是母亲坚持没有给他手机,并且告诉父亲王某企图违背契约要回手机。笔者得知后告知减少王某在周末玩电脑的时间一小时。
此后,王某都能够很自觉的按照契约开始自己的行为。在两周后的考试中也没有带手机。成绩出现了下降,但是强调自己是独立完成没有作弊。父母给予了强化行为,并且给予了口头肯定。
王某的父母都表示,开始时候对于自己的要求偶尔会忘记但是会在违反时及时改正。对于王某的不良行为不在一味的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否定,而是用单一的眼光看待这件事,王某所表现出的阻抗小了很多。在第二次考试中,王某的英语单科成绩比上次上升了很多,获得了在周末多玩一个小时电脑的权力。对于这种行为契约,王某开始变现认同和积极性。同时学校的老师也表示,虽然与女生关系依旧比较密切,但是没有过分的行为出现,和其他班级的同学联系减少,也能最大程度的自觉学习,比刚开学时候有了很大的提高。
7.分析
王某的行为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他的成长环境造就的,现行的行为契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塑造新的、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王某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行调整。王母作为日常照顾王某的家长,要有对王某的控制权,能够说话算话,要能够坚持不做妥协。但是王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并且身体较弱,如果不能坚持契约做出妥协的话,很可能前期的所有工作
前功尽弃。
此次的行为契约由于距离的原因,笔者不能亲自去指导测评,可能会出现误差和虚报,具体的结果分析有待考证。但是,根据现在王某父母反馈的情况和他们对于行为契约行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契约的效果的肯定。
这次行为矫正还能够进行修正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重要的是这个特定的案例需要将家庭治疗和行为契约结合起来,改变家庭模式才是成功塑造王某学习行为的基础。
第二篇: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 智障程度:中度智障 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 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五、主要干预措施
(一)爱的教育
教师帮助冯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给冯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另外,训练冯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
(二)利用模仿法减少攻击行为
模仿的类惩罚的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让冯某观看攻击行为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是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从而减少其攻击行为。
(三)利用消退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
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例如:对于冯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
(四)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减少其攻击行为
1、暂时隔离法
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当冯某发脾气较长时间,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隔离室四壁空白,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
2、身体限制
身体限制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控制个体参与与行为部分的身体,限制他不能做出问题行为。例如当冯某出现打老师耳光这种攻击行为后,老师恩著他的胳膊1分钟,使他不能再打人。
3、反映代价
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例如如果冯某发生打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将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
(五)使用代币制增加冯某的良好行为
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例如,将冯某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最终硬币能
换取后援强化物。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本书;20角硬币能得到和妈妈视频聊天一小时的机会,100角硬币能得到回家的车票一张等。
六、研究结果
通过2个月的观察,冯某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基本消失了。最初冯某每天攻击行为出现1~2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周出现攻击行为平均一次,且良好的行为出现越来越多,已经能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和生活。总的来说,已经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努力配合训练老师康复训练和教学,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分析与讨论
1、这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矫正案例,有效的矫正了冯某的攻击行为。在对冯某攻击行为的干预中,主要采取了行为改变技术,从结果看,还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时,训练人员一定要保持平静,对于训练者来说,平静的语气和心态可以使惩罚的实施更客观,避免由于实施者情绪波动对惩罚的效果产生影响。、攻击行为可能对孩子自身和他人产生伤害,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从促进儿童的发展出发,以积极认真全面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训练。
第三篇: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7-1]
蒙哥马利沃德公司
——独断而又误入歧途的领导
一、蒙哥马利沃德公司的背景
1872年,曾当过百货店经理、纺织品推销员和旅行推销员的蒙哥马利沃德在芝加哥开设了第一家全部通过邮寄来销售各种商品的大型商店。沃德曾在农民中工作多年,知道他们对商品的高昂价格和当时效率低下的百货店所能提供的商品品种过少极不满意。他也熟悉农民们刚成立的一个“格兰奇”的组织,该组织倡导农民消费者合作购货,通过取消中间商以节省开支。
沃德和他的内弟凑集了2400美元,在芝加哥一家大约只有10平方米的房间里创立了他们的商店。他们列出所售货物名称,并解释怎样在一张纸上订购货物。到1874年,价目表已变成一本有8页厚的小册子。进展是非常快的,接着在同一年里,这本小册子增加到了72页;到1884年,目录上已有240页,所列商品几乎达到1万种。
那时,沃德公司是“格兰奇”的正式供应商,因而在农村市场上轻而易举地赢得了顾客。但取得这一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沃德公司的保证:如果顾客对商品不满意,可将货退回给公司,并由公司来支付来回的运费。蒙哥马利沃德还对他们的做法进行大肆宣传;他曾在巡回游览车上陈列该公司的商品,并举办歌舞联合演出,以此作为一种促销方法。他还邀请顾客参观该公司在芝加哥的工厂,在芝加哥举行世界博览会期间,大约有285000人参观了他的工厂。
在前50年的经营中,沃德公司一直是纯粹处理邮购业务的公司。1926年,沃德公司在不少小城镇建立了邮购代理机构,作为对邮购业务的一种刺激手段。和现在的目录订货一样,他们陈列货物的样品,但只有头饰可以现卖。这一时期,沃德公司确有不愿开设零售商店的想法,生怕这可能会抢走邮购业务的生意。后来,一桩偶然事件终于促使沃德公司作出开设零售商店的决定。它说明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不可抗拒地跨过了企业所设置的障碍。
事情是这样的,在印第安纳普利茅斯地区的邮购代理机构,有位男顾客想要买一把陈列的锯子,并拒绝接受“不卖”的回答,最后这一代理机构的经理无可奈何地答应他可以买这把锯子。这一交易的消息一经传开,导致很多人吵着要买其它陈列的商品。代理机构的人员作出了让步,同意出售所有的东西。接着,他们马上又从邮购工厂重新订购了全部货物,这些商品也很快销售一空。商品不停地运往普利茅斯代理机构的异常现象引起了公司总经理的注意,当他发现这个机构实际上在直接销售商品时,火冒三丈。但是,直接销售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是惊人的,因而沃德公司的决策层不久也就完全同意了这种做法。
到1927年底为止,沃德公司已开设了37家零售商店,另外,它的7家邮购工厂都还有各自的门市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德公司开设商店的速度更是惊人。它选择人口在4000~75000人之间的城镇,到1929年底,共开设了500家商店,有时一个星期就开张25家之多,这使它很快成为邮购业的“巨人”。
3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萧条,沃德公司进入整顿期,它关闭了一些几乎入不敷出的商店,而且新商店的开设都要事先经过更周密的计划和研究。在二战期间,沃德公司和其他同类公司的营业扩展自然都遭受了挫折。但当战争结束后,沃德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西尔斯公司马上就掀起了自20年代以来最大的扩展浪潮,大约3亿美元的资金押在战后经济会立刻有大规模的发展这一信念上,这使战后头两年里西尔斯公司的销售额从10亿美元猛增到近20亿美元。而沃德公司则按兵不动。1945~1952年,即二战后实行经济控制的年份,沃德公司不仅连一家新的商店都没有开设,反而关闭了37家收入仅敷支出的商店。
从历史上看,沃德公司的商店大多开设在乡间小镇上,这样做是为了拥有农村消费者,而在二战之前,农民被视为主要的市场。然而,二战以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其近郊。购货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不可避免地从市中心和小型商业区那里抢走不少生意。但在这一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沃德公司却拒绝扩大经营,拱手把市场送给了西尔斯公司、彭尼公司和其他竞争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公司财力不足,无力支持一项蓬勃的发展计划吗?或者是因为公司缺乏管理人才吗?不!沃德公司两者都不缺。事实上,该公司正储备着几百万美元的资金以备后用。二战刚结束的那些年,公司内部拥有众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只是许多人在遭受挫折后才最终决定离开。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公司作出了不求发展的持久决定呢?
答案就在自1932年以来一直担任沃德公司董事长的休厄尔埃弗里身上。
二、休厄尔埃弗里其人和他“不求增长”的决策
休厄尔埃弗里,1874年出生于密歇根州的萨吉诺,是一个富有的木材商的儿子。在他一生中的许多年里,一直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成功者。1894年,他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毕业,并开始在他父亲手下一家小石膏厂的基层工作。22岁时,他已是这家工厂的经理。1901年,这家小企业被美国石膏公司吞并。4年以后,埃弗里成为美国石膏公司的总经理。《时代》杂志把他描述为“一个和蔼的、卓越的超级推销商”。正是他,把美国石膏公司建成美国最大的建筑材料供应商。
在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1932年,受沃德公司的董事和债权人之托,商人埃弗里投入了挽救这家岌岌可危的公司的工作,沃德公司在1931年出现了870万美元的巨额赤字。埃弗里将一批年轻干练的经理人员召集在自己周围;他在沃德公司的存货中增加了许多高档品,并声称“我们不再依靠那些乡下佬和土包子,我们不再只卖工装裤和防粪鞋。”他使公司重新进入了时髦商品市场;他改进了商品目录,关闭了70多家亏损商店。埃弗里成功了。12年后,他已把1932年870万美元的亏损扭转为1943年202_.8万美元的盈利。但是多年来,埃弗里一直以一个老式暴君的身份统治着这家有10亿美元资产的公司,从不考虑雇员或经理人员的感情。当他终于在1957年从公司职位上退下来时,已是83岁的高龄。他独断而又错误的领导,使沃德公司大伤元气,特别是战后,他的“不求增长”的决策将沃德公司引向歧途,使其在竞争地位上受到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埃弗里关于“不求增长”的决策的制定,是建立在对二战后经济形势估计基础上的。他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即战争结束后不久便会发生经济大萧条,依据就是一战后发生的大萧条。他预计,由于工业从军工生产转向民用生产,几百万退伍军人又要寻找工作,因此,整个国家在把经济向和平时期调整时,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他因此表示:“我们(沃德公司)将不做任何反应,我们非常谨慎。”
如果形势的发展真如埃弗里所料,即在战争结束的3~4年内确实开始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名英雄式的人物。当他人都因经济萧条而陷于困境时,沃德公司的现金和流动资产就可推动公司以得天独厚的价格优势进行扩展。但是,随着一年年时光的流逝,静待时机这一策略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令人怀疑。沃德公司本该对策略进行重新评价和重点调整,埃弗里的下属们也多次提出这样的建议,可埃弗里却固执已见,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并且不能容忍那些不全部接受他观点的能干的下属。这不仅使沃德公司搁置了所有寻求发展的措施,丧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和本来可以通过合理扩大规模而获得的利润,而且他所造成的那种独裁式的管理环境,致使公司流失了众多精明强干的高级管理人才。据统计,在他任职期间,有三任总经理,不少于24个副总经理和许多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离开了公司,因为他们希望能够享有自主权,来作出积极推进的决策。直到埃弗里离开沃德公司后,沃德公司重新致力于发展,才开始逐步恢复生机。然而,逝去的岁月不再来。错误的判断,不允许下属发表不同意见,给沃德公司带来了可悲的后果。
一个领导者,在他一生的某个阶段,可能是非常成功的。休厄尔埃弗里在他担任美国石膏公司总裁期间,以及在30年代领导艰苦挣扎的沃德公司时,都作出了很大成绩。然而,在另一个阶段,曾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可不能把一个组织引向灾难,特别是那些严厉而又固执的有才干的领导者,在其后期往往会变得易犯错误,并且不能容忍任何异已之见。埃弗里也正是这样。他的错误的判断、专制的领导作风将沃德公司引向了歧途。但他还固执地不承认这一点。
[思考题]
1、以埃弗里的成功与失败为例,运用权变理论进行分析,独裁式领导可能的长处及进行独裁领导的环境,并着重分析独裁领导的弊端。
2、参与和授权的领导方式需要什么条件,沃德公司具备这样的条件吗?
3、在沃德公司战后经营策略的制定上,埃弗里应采取什么样的决策思维方式?详述理由?
4、为什么一个企业应该有发展的眼光,而不能只满足于现状。尽可以详述理由。
[案例提示] 这是一个关于领导行为的案例,它主要提示了埃弗里独断专横的领导方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埃弗里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正是他将沃德公司引向了歧途。这提醒我们,那些自信、果敢、严厉而又固执,并且在年轻时获得极大成功的领导者,在其后期往往容易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变得独断专制,自己却难以觉察到这一点。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领导者们应对此保持警觉。
[案例7-2]
古局长的遭遇
滨海市是一座新兴的中型工业城市。近年扩展迅速,人口已近百万,市区建设向南郊与西郊发展。市领导想在美化市区环境方面走到全国的前列,狠抓公园娱乐点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当市园林局老局长决定近期要离休时,市领导让组织部门尽量物色一位能力很强的园林专家来继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选中了古安松。老古在大学时是学建筑学的,曾在几座城市的城建、园林部门工作多年,前年还到一个干部训练班去学过一段现代管理。他已在另一个中等城市当了4年多园林管理局副局长,负责该市5座公园及29个娱乐点的设计、建设、改建或扩建,经验丰富。该市与滨海有传统关系,几经交涉,对方才同意放人来“支援”。老古如今就任市园林管理局局长的职位已有一年多了。上任伊始,就可以明显看出他的作风与前任老局长截然不同。那位老局长中午吃饭往往要很长时间,饭后还要午休;他常花掉很多时间跟本局部属闲聊及与市里显要人物交际。老古则从来不干这类事。他每天一大早8点钟准时上班,中午在食堂吃一顿便饭。之后继续工作直到下午5点下班。他的时间几乎全用在制定和审理规划、设计、预算及业务会议这些正经事上;他甚至亲自参加本市新动物园的设计、规划工作。
由于园林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加之老古工作的显著成效,本市报纸已登载过几篇有关他的报道与访问记。他在本市企业界声誉鹊起,因为他在接见记者时提出过一名格言——“效益的关键是效率”,意思是,他希望大家要注意巧干而不是单纯的苦干。他还提出要他局里的职工宁可多花点时间检查所干工作的质量如何,若发现问题,应当尽快解决。
然而,老古手下的人并非工作效率都很高。其中有两人在本局工作已多年,资格很老,干活却特别糟。老古找他们个别谈话,提醒他们注意,但他们却我行我素,毫无改进,于是老古就把他们调出局机关,下放到基层公园管理处。这便引来一些议论。听说那两人中有一位是市委某常委的连襟。不过,市府办公厅主任老丁却明确地支持他这一做法,而这位常委看来也未予干涉,就是市长本人也认为老古做得对。事过不久,老古有一次在市府大楼遇到市长时,市长曾对他说:“你干得对,咱们不能老容忍碌碌无为的二流子在机关混下去。他们俩其实早该撤了。你们局的老局长是个好人,怕得罪人,一直拖着。你这么一来,就都知道不认真干活是不行的了。”听市长这么说,老古当然挺高兴。他知道他想改变机关拖拉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没有各方面,特别是上级的支持,是很难办到的。
在机关改革中,市领导订了一条规矩:每隔半年,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为自己的直属下级做一次考评和鉴定,还得明确评出优、良等若干等级来。市里要求老古也这么办。他给手下四名主要业务副手分别评了“优”、“良”、“一般”。有位得“良”的女干部十分恼火,她说她参加工作以来,从来都被认为是最好的。老古说,别的领导可能认为她干得很出色,可他并不觉得如此。他一上任就曾明确地向她布置过一些任务,规定了一些具体指标。可是照他看来,她并没有把她该做的每件事都做好。他这样解释说:“你的工作是不错,但并不算特别突出。你是花了时间,把大部分工作都干了。可是我应该坦率地告诉你,你并没下过什么特别的功夫。你的工作进度是自己安排的,但你所订的指标只能算中等。有好些事本该你干,可是你没干得了,只好交给别人干。我觉得这不是什么能力不足或没受过有关训练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积极性、主动性问题。老局长在任时候,他可能认为你干得很突出。这使你对究竟什么才算真正突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印象。老局长是位老好人,我的要求比他高,而且我希望你能达到这要求。没有什么理由你不能成为最出色的干部,一切都看你自己的努力了。”
老古满以为自己是言词恳切,苦口婆心,谁知道他这一番话却使那位女同志大感寒心,马上拂袖而去。
他跟另一位副手的谈话也和这一位差不多。这个人得知他的鉴定只是“一般”就叫得更响了,认为这评价实在太低。可是老古寸步不让,不过他觉得也不能搞得太僵,便对这位同志说,相信他准能干得更好些,希望下半年考评时能给他一个较高的评语。
古局长的这次考评活动可能已为随后发生的情况定下一步基调。以后的两个月,局里的办事作风果然面目一新。老古看得出大家干的活多起来,人们对工作更用心了,事情都能按时完成。这确实使老古心中暗自高兴。
到了下半年考评时,古局长给这四名副手都下了一个“优”的评语。他还向市长和办公厅主任汇报说,该局按期完成了全年既定计划与指标,预算却正好花掉99%,还有1%的节余,这主要归功于全局同志的共同努力。园林局能做到这样一步,是该局历史上破天荒第一遭的事。以前该局总是打报告说,有些项目完不成,如某条大道还要栽250株法国梧桐啦,某公园还有几处风景点还没建成啦,都得要追加预算等等。
还有件事引起了老古的注意,就是局里获得较佳评语的人比以前少了。以前一般获“优”的约占评语的总数的45%,“良”类也是45%,“一般”或更差的只占10%;这回“优”、“良”、“一般”这三类评语的比重分别变成10%、35%和55%,显然,老古的这套大刀阔斧倡导提高办事效率的措施,其影响已开始渗透到全局全单位,看来情况是不能比这更好了。
园林局在该市是归市府办公厅直接抓的,老古这回自己的评语吃了一个“优”。办公厅主任说,市领导对他能控制住预算、没有超支反应良好,市委会上,市长说了好些夸赞他的话,并发给他一笔较高的年终奖,说希望他再接再厉,把来年园林工作搞得更好。
然而,在后来的三个月里,情况却发生逆转,变得对老古颇为不利了。首先是,那位曾得过“良”的评语的青年女副手小柯,却忽然被选作市委委员,去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了。老古觉得有点可惜,她的专业能力挺强,如今只好放弃专业改行了。报纸还把她好好表扬了一番,誉为符合干部“四化”标准的后起之秀。她在市里竟能有这种政治背景,这是老古始料未及的。然而,他觉得跟她共事近两年,关系还算可以,如今显赫了,就算不大力支持他,至少也不至于跟他过不去吧。
事态的第二项发展,是公布了现任市长升任副省长的任命,而他的继任者竟是原来分管工交工作的一位市委常委韩逖。这不仅大出老古的意外,也是大家没有料到的。老古跟这位韩市长接触不多,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老韩对老古像是有些成见似的,常对他故意挑剔。例如他就听说,在市里某次会议上,老韩曾很不客气地评论说:“预算怎么会巧花了99%?我总觉得这很可疑,这说明园林局实际上很有节约潜力,故意花到差一点满额。我看园林局削减5%-10%的预算,也决不会出啥问题。”不过听说好几位常委不同意这种猜测,其中包括前任市长。他说:“要是这预算真这么松,当初我们审批的时候,你为啥没说过一句话?”
如今老韩出任市长了,上任不久,就把办公厅主任叫去,说他觉得园林局预算拨得太多,太浪费了,必须大力削减。主任请他说明白点。于是韩市长说:“我想老古这个园林局长干得不怎么样。不错,我知道他抓得很紧,对手下人要求很严,是做了不少事。可是,他的作风太死板霸道,搞得局里怨声载道,把谁都推到对立面去了。就像刚提升做宣传部副部长的小柯,这么一位年轻女同志,当过他几天副手,也说他不是个好领导。我看这个局的人事非得重新安排一下不可。” 韩市长说的“重新安排”,主要是让现任副局长之一去顶替老古,而他正是上回老古给了一个“一般”评语的人。显然,柯副部长是出这个主意的参谋。照韩市长的说法,是园林局大多数人都主张撤换掉老古。
可是办公厅主任老丁却认为,要撤老古也并不简单。因为他是市里下了大力气专门调来的,调来本市后的历次评语全是“优”,说他“不称职”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把他以“莫须有”名义撤了,就等于说历次鉴定完全是一张废纸,一个局级干部单凭市长个人好恶就换掉。而且,同情老古的也大有人在,已经有人劝他向省里告状了。于是,各有关方面都认为,摆脱困境,消除僵局的惟一办法是大家协商,彼此做出一定妥协,求得一个都能接受的折衷办法来。
韩市长主张老古自己辞去园林局长职务,然后任命他做市动物园主任。这个动物园非同一般,利用了滨海的优势,它拥有国内别处难以匹敌的海生动物馆,收罗丰富,所以科学院在这儿设有研究所,它的经费由市政府和科学院分担。此园的职工多达200余人,上设一个董事会,由各资助单位及有关专家、顾问组成,监控该园的管理工作。市政府按规定可以任免园主任,因为市政府投资占总经费的40%。但另一方面,该园的日常经营工作则在市府管辖之外。老古若当了园主任,固然可以不再受市长的刁难,但这个职位是不太可能再获晋升的。因为以老古过去的经验与学识,要干好这个园主任,得认真学习好几年才能胜任,在此阶段,很难谈得上干出多少成绩。老古思前想后,不愿接受此职。
有人提出一个让步方案,让老古继续留任园林局长一年,到时候市长对他的表现还不满意,再设法另调工作。可是韩市长不愿接受。
老古于是决定坚守现职,看能把他怎么样。他说:“我可不是个一走了事的人。当年调我来干园林局长,是想要我把这工作干好,而我正是这么干的。想要我辞职,没那么容易!我等着你硬来撤我。我能呆上一天就干一天,偏不走!”
[思考题]
1、请对古局长的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并着重说明这些个性特点与其工作绩效和目前的困境有何关联。他的个性有需要改进之处吗?若有,是什么?
2、显然,老古对自己单位和工作环境中潜伏的危机和矛盾并不敏感。请从自我知觉、他人知觉及人际知觉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3、根据权变理论,老古所处的工作环境如何?他的上级和下级各有什么特点?这些因素怎样制约和影响他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他怎样做效果会更好?
4、面对韩市长的主张,老古决定坚守现职,偏不退让,他这样做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你能综合以上的分析,为他提供一个更佳的方案,使他个人的晋升和工作的发展更好地协调起来吗?详述你的理由。
5、作为老古的上司,韩市长的支持与否直接影响着老古的工作前途,你是如何评价韩市长这个人的?碰到这类的领导,应该怎样处理与他的关系?
[案例提示] 这是一篇综合性的案例,作为市园林局长的老古,工作大刀阔斧、绩效显著,却又遭遇挫折,受人非议,陷入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困境。这里涉及个人行为、组织行为中的许多因素,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特别是在学完个体行为和领导行为后,可以综合运用有关社会知觉、个性、人际关系、组织结构、权变理论等来分析和认识这一问题。类似古局长的遭遇,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值得同学们深入思考、认真对待,以接受教训,丰富经验。
第四篇:案例分析:组织行为
案例分析:组织行为
都城光学仪器厂是我国某中心城市的一家有名的工厂,主要生产照相机、测量仪器等,老厂长因年老体衰向机械厅提出了辞职。厂里经过民意测验,经过省机械厅批准,推举秦宪明为厂长,一个月后秦宪明就走马上任。
秦宪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都城光学仪器厂担任技术员,后来又被厂里送到大学学习企业管理,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厂任厂长助理,很快又升任副厂长,并在回厂两年后被推任厂长。秦厂长早就认为都城光学仪器厂要走上兴旺发达之路,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于是在上任以后,他就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没想到碰到了大钉子。
都城光学仪器厂是我国某中心城市的一家有名的工厂,主要生产照相机、测量仪器等,老厂长因年老体衰向机械厅提出了辞职。厂里经过民意测验,经过省机械厅批准,推举秦宪明为厂长,一个月后秦宪明就走马上任。
秦宪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都城光学仪器厂担任技术员,后来又被厂里送到大学学习企业管理,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厂任厂长助理,很快又升任副厂长,并在回厂两年后被推任厂长。秦厂长早就认为都城光学仪器厂要走上兴旺发达之路,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于是在上任以后,他就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没想到碰到了大钉子。
都城光学仪器厂全厂职工2400人,行政科室共56个。比如管生产的就有生产科、生产准备科、生产计划科、生产调度科等4个科室;每个科都有科长、副科长各1名还有好几名科员。全厂科室干部800多人,占全厂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科室人多、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秦厂长决定将科室合并成22个,精简的干部都充实到第一线去。这一方案在厂务会上很快通过,并得到全厂职工的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象捅了马蜂窝,被精简的干部挤满了秦厂长的办公室和家里找他谈话,还有的坚持不执行精简方案,说情者更是络绎不绝。结果厂里科室不安心工作,造成报告、文书的大量积压,生产指挥不灵,产品质量也不断出问题。副厂长劝秦厂长停止精简机构,以免给工厂造成更大损失,秦厂长进退两难,内心非常难过。
问题:
1.组织机构的调整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如果秦厂长事先对变革的阻力有充分的估计,那么他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推进这项工作的完成?
2.现在他该怎样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第五篇:行为矫正报告
行为矫正案例报告
摘要:在本案例中,我通过使用强化、前提控制、完全任务呈现、自我管理等行为矫正技术,成功地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这一目标行为。在这过程中出现过消退和目标行为受到其他行为干扰等问题。最后在矫正停止后,目标行为得到了较满意的保持。
1目标行为的提出和界定
因为学习在大学生活中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我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学到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是需要改进的。经过分析,学习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以致用。由此提出:希望自己能够灵活的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一目标行为。具体的目标行为定义为: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时能够使用一些心理学的词汇和理论。
2矫正方案制定
2.1记录方法及工具的选择
采用自我监控,连续记录的方法。使用频率数据表作为记录工具。由自己对使用了的心理学词汇和理论的交流次数进行每天的记录。如:10月2日这天,我在与同学的三次交流中使用过心理学的词汇,就在频率数据表10月2日行对应的方格中画一个“○”。
2.2确定强化物
选择条件强化物(在我提到专业名词和理论时同学的关注)和非条件强化物(吃一顿半更的砂锅)各一种,作为目标行为的强化物。
2.3功能评估(B)
采用间接法对问题行为(不是本案例的目标行为)进行功能评估。A描述行为
引起关注的行为是我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使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 B可能的生态事件
无特别的生态事件 C前提
在我与喜欢活用心理学知识解释问题的同学交流时,最有可能出现我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还有在讨论人际交往的问题时较容易使用专业知识。其他情况下,除非是心理学特征很明显,否则我很难出现对已学知识的运用。D识别不适宜行为的功能和后果
作为行为的后果,我与同学进行了顺畅的交流得到了同学的反馈。但同时也感到没有学到知识的苦恼、焦虑和恐惧。E界定不适宜行为的效率
不运用心理学知识付出的努力以10点评分可以得3分。但不是每次这样做都能得到利益,随之而来的对自己无知焦虑有时会抵消与同学顺畅交流所得到的惬意。F与不适宜行为同样功能的行为
在与同学交流中使用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达到同等的交流效果 前提——————————行为————————后果
跟其他同学交流 给出非专业的评论 得到同学的反馈 前提——————————行为————————后果
跟其他同学交流 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得到同学的反馈
2.4主要的矫正技术 2.4.1强化(作用于C)
2.4.2前提控制(作用于A)
2.4.3链接——完全任务呈现(作用于B)2.4.4自我管理
3具体实施
3.1基线收集
不进行矫正,记录一周内的目标行为出现情况。3.2实施矫正 3.2.1强化(C)
及时强化
每次在交流中使用了心理学方面的词汇和理论,心里的满足感和在这样交流时引起的同学对我的注意力作为强化物。
间隔强化
使用代币。在频率数据表中记录的“○”达到7个时,就奖励自己吃一顿半更的砂锅。
3.2.2前提控制(A)
创造前提环境:多与同学讨论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增加与能够自然运用专业知识同学的交流时间。
促进与渐消:在遇见一个问题,一时想不出心理学上的解释时,向同学提问得到启发使目标行为发生。同时多留意学到的知识,在一段时间后,不再需要同学提示。
刺激泛化 在能够在人际话题中自然运用心理学知识后。讨论到其他话题也会想到运用心理学知识。同时,除了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在日常生活的其他环境也会想到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运用。
3.2.3链接——完全任务呈现(B)
在面对问题时,把分析问题的任务分为以下几步:
1、想到用心理学知识分析;
2、想问题属于哪个心理学领域;
3、思考哪个具体的概念和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
3.2.4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法与前三种方法有交叉的地方,主要有:
行为契约 强化中的间隔强化以行为契约的形式实施。
自我指令 在进行与人交流的时候,提醒自己要尝试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对谈论的话题进行分析。
4结果
矫正结果如下图,前七天为基线期。然后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矫正,在撤销矫正后,目标行为有所下降,但比起基线好很多,而且保持较好。
讨论与反思
从由本个案的治疗结果来看,在矫正期间及矫正结束后,目标行为比基线水平都高了很多,说明所采用的行为矫正是有效的。但在整个矫正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从结果可以看出,有部分时间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这种数据的出现不是矫正的直接结果,而受到了正常学习的干扰。可能当时正好有某一门专业课要做报告或者作业。这样在平时与同学交谈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会更多的谈论到与专业有关的话题,使得目标行为出现次数突然增加;
2、虽然签订了行为契约,但由于整个过程是以自我管理为主,缺乏监督。在习惯形成之前,有时候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中途出现过消退,使得目标行为不稳定;
3、目标行为的记录方法只是记录出现的次数,在矫正开始后看上去就没有特别大的进步。但我在矫正过程中,体验到:虽然是做同样多的心理学分析,但随着矫正的进行,需要付出的努力减少了。这一点无法在数据中体现。如果没有发现努力减少了这个进步,很容易给人挫败感。不利于目标行为的进一步稳固和保持;
4、在本案例中,使用的方法其实不止文中列出的这几种,但其他方法在使用时,感觉对目标行为帮助不大。而且有时候为了使用其他方法,使目标行为发生偏差。在进行角色扮演时还引入了人际交往这另一问题,对目标行为造成了干扰。在结果中出现矫正实施后就没有进步可能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5、可能由于缺乏经验,在进行矫正方案制定时考虑不是很全面,这一点在前几个问题中也有体现。而且在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最开始设计的不是单一基线的A→B设计,而是改变标准设计,即在达到一个标准后重新设立新的标准。但实施的时候才发现,设定高的标准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我的所有生活都围绕心理学而展开,遇见什么问题都要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那也不是我的目的。而且设立改变的标准具体要什么时候改,改多少,我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所以最后也就改成了A→B设计。
针对以上5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1、要排除学习需要对矫正效果的影响,可以不记录因为需要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与心理学有关的谈话。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到心理学词汇和理论不属于真正的运用。
2、对于行为监督缺乏的问题。因为是小组学习的过程,像我一样自控能力不是很好的同学,就可以采取两人结对互为治疗师,来代替自己做自己的治疗师这种方法。
3、在确定目标行为的记录方法时,应该考虑全面一点,并随着矫正的进行对方案进行改进。在这次矫正过程中,我记录的指标由最开始的书面写下用心理学对社会事件进行的分析,改为记录在与人交流中运用心理学词汇和理论的次数,极大地减少了记录本身带来的负担。但在后来矫正结束看结果的时候发现,记录的次数这个指标太单一了,不能反映随着矫正进行我在运用心理学知识时感到更容易了。
4、在实施矫正的过程中,我之前会想尽量多的使用一些方法。但最后发现方法合适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行为目标可以有所调整和改变但是一定要单一。不然就很乱,不利于矫正。
5、要解决经验问题,如果靠实际操作在短时间内有困难。但可以通过多看案例和多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各种情况的猜想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制定方案。而且,在矫正进行过程中有必要调整的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
除了以上以一个咨询师的角色感受到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外,同时作为一个来访者。通过行为矫正,我确实形成了我希望的行为,感觉也很好。但是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会觉得有点太机械了,而且没有感情。虽然本来是自己想要形成的行为,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是我自己在一步一步的给自己矫正。但当这个行为形成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点被强行形成这种行为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是很微弱的,但我觉得如果在行为矫正的同时也能加入一些其他流派的方法,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