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感悟
2020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感悟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东星资源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2020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感悟,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0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感悟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长风破浪会有时。值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阔步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迈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正极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我们党高高飘扬的旗帜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上最靓丽的政治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不断成熟与完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之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大创造。实践表明,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获得源源不断、连绵不绝的理论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更加立足于科学实践,才能更加贴近民意与民情,才能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进行深刻思考的理论结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指导思想,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拓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为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懈奋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走过很多弯路,遭遇过很多挫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从国际国内现实情况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所以能够在面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时从容不迫、处乱不惊,之所以能够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游刃有余、举重若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方向愈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愈发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总之,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才能切实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判断一种制度的优劣,关键要看这种制度在为谁服务、为谁谋取利益和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初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虽然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人民,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和呼声倒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时,极力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顺应人民期待、积极回应人民呼声,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价值取向。比如,在住房问题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在民众的健康问题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作出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养老问题上,强调“老有所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上,大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贫困问题上,强调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事实上,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在新时代彰显出为人民谋取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磅礴动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实践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一直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苏区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都堪称典范,其中的成功经验和惠人启示值得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强和改善国家治理成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实践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极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与反腐败作斗争,建设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生态,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积极改善和保障民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力度,加大社会治理机制体制创新,以党风政风的好转来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当前,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树立制度自信,极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不断革除其中的体制机制弊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而巩固、更加成熟而定型。正所谓历久弥新,在极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焕发出迷人而耀眼的光芒。
2020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感悟二
制度是治理的基础,治理是制度的具体现实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优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与根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制度推动下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了“中国之治”的根基,提供了“中国之治”的具体方案。深刻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不忘我们从哪里出发,要向哪里去,在惊涛骇浪中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
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担当起引领、设计、组织责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贯穿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将这一思想武器贯彻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必须明确聚焦重点,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深入理解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深刻内涵,明确把握重要任务要求,科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全面贯彻到重点任务和重点任务的要求之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制度建设的目标要求,推进各方面制度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向更加完备、更加巩固、更加优越转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巩固、优越性更加彰显。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新时代惟改革创新者进,惟改革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制度完善的动力之源。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要求,既维护现有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根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适时调整完善现有制度尤其是国家急需的各种制度,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必须坚持制度与治理的有机统一。制度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与治理有机结合才能展现其生命力,这是我国制度建设的重点所在、关键所在,我国现今的制度体系就是治理与制度长期结合长期探索的经验总结。实现制度与治理有机统一,进而有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并倒逼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时间表,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下半程”。新时代,全党上下必须众志成城,牢牢把握时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发展我国的制度优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2020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感悟三
近日,《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见解深刻,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非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
文章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压迫,走出苦难,资本主义行不通,社会主义行得通,都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如果没有新中国,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很难进行;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后是对改革开放前真理的坚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革,修正错误,以便更好的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正是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事实。
身为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客观事实,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发展需要,借鉴外国经验,但绝不能犯“邯郸学步”的错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在博采众长、适应发展需要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不变质。认清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和理论,从而在保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推进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
第二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心得体会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心得 体会 1 1
制度是治理的基础,治理是制度的具体现实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优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与根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制度推动下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了“中国之治”的根基,提供了“中国之治”的具体方案。深刻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不忘我们从哪里出发,要向哪里去,在惊涛骇浪中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
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担当起引领、设计、组织责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贯穿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将这一思想武器贯彻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必须明确聚焦重点,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深入理解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深刻内涵,明确把握重要任务要求,科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全面贯彻到重点任务和重点任务的要求之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制度建设的目标要求,推进各方面制度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向更加完备、更加巩固、更加优越转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巩固、优越性更加彰显。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新时代惟改革创新者进,惟改革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制度完善的动力之源。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要求,既维护现有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根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适时调整完善现有制度尤其是国家急需的各种制度,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必须坚持制度与治理的有机统一。制度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与治理有机结合才能展现其生命力,这是我国制度建设的重点所在、关键所在,我国现今的制度体系就是治理与制度长期结合长期探索的经验总结。实现制度与治理有机统一,进而有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并倒逼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时间表,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下半程”。新时代,全党上下必须众志成城,牢牢把握时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发展我国的制度优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第三篇: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觉性和坚定性
近日,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心中感慨万分,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一个经济军事强国,一个具有伟大辉煌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大厦倾倒,多少人的梦想先土崩瓦解,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叹息,同时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苏联为什么灭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在《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将其总结为几个方面,如多党制的建立,私有化的实行,公开化的推行等,当时的苏联负责人戈尔巴乔夫领着一群刽子手,将一个伟大的国家以各种理由放到手术台,一刀一刀的肢解,将国家一步一步的引入混乱和衰退。我们从中能有什么启发和借鉴呢?我觉得,就是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坚持一个方向,这个原则和方向是须臾不可偏离的,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艘巨轮,一旦偏离方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背离原来的航线,甚至触礁,这是底线。那什么是底线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不是朝令夕改的,是需要长期坚持和根据实践不断完善的,制度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完善积累起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倍加珍惜的。
从根本制度层面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国的政体,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确定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途径和方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人民通过选举自己信任的代表参与国家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层面的制度,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指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根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实行民主监督。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体实现形式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 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作为具体层面的制度,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从这么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二是“特色”的优越性。第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我们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们的劳动合法权益得到保证,调动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解决一些突发性的事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提高物资的调配效率。国家能够有能力进行各地的物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内部壁垒。例如抗震救灾、进行物价宏观调控等。第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从特色角度讲: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灵活性,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框,有利于调动国家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能吸收原有的制度的优点,又能借鉴西方的长处,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进行必要的变革和完善,为改革发展提够了足够的空间。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能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保障,就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心得体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心得体会
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一决定具有重大意义,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的重大举措。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受了实践考验,已经逐步成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可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需要把自己的制度优势发挥好、巩固好,使之更加成熟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成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我们进一步建构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领导的民主集中型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是能够持续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而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形成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根本政治保证、根本思想路线、根本组织原则以及干部制度。
新中国7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昌盛、创造发展奇迹的70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7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问题不断探索,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取得重大成果和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生态保护制度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由此带来的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新中国70年社会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成就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创造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但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还面临一系列来自国内外的现实挑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以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在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标志。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这个最本质特征更加鲜明地体现好,把这个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因此,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保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统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一是强化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二是提升党在国家治理能力中的引领地位,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第五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懂得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讲解、质疑、辨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教学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以及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二)讲授新课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首要标志
工人阶级领导的:我国领导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人阶级的同盟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
(3)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第一次实现 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①真实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广泛性
a、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享有政、经、文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民主自由权利。
b、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工、农、知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平等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
高监督权。
③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5)人民代表大会
①含义: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
方一切重大事务。
②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④产生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 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
②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
③ 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主党派
8个民主党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
三、台盟(3)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4)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6)民主党派的作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协调关系、自我教育(7)人民政协
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职能: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
(8)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符合我国国情;
②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③有利于祖国统一;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或原因?
①、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各
民族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④、有利于调到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我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4是基本政治制度
(四)当堂训练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2、下列既是我国的一项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民族政策,又体现我国坚持民主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是(C)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B)①平等互助
②团结协作
③共同繁荣
④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和产生了新一界国家领导人,批准了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等重大事项。这说明(D)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五)当堂检测
优化设计第三课第三框单选、多选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