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文化解构!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83-617044 企业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8-04 19:01: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企业文化解构!

■企业文化的实质与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对客观条件的反映。作为企业实践的结果,又影响未来的实践。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以随着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会发展变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优质的产品、精明的服务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99《财富》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就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实际上,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收购一个企业,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套海尔的文化。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改造企业文化首先要冲决的是旧有观念、习惯以及制度的束缚,正所谓有破才能有立。

■企业人心态的理性化

《解放日报》曾经刊出过一组照片,是记者在哈尔滨北郊虎林园摄下的。这个虎林园1996年初建成的,占地1OO万平方米,建园的目的是把动物园里的东北虎放回丛林中让其恢复野性,提高其野外捕食能力和生存本领。据说,当时,虎林园为了让记者拍摄到精采的“群虎噬牛图”,特地放进了一头小牛。在场的人们以为会看到血淋淋的场面,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牛用牛角拼命抵抗老虎的轮番攻击,结果老虎灰溜溜地走开了,小牛成了胜利者。记者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造成虎性消退的原因是老虎所享受的喂养制。由此使人联想到我们的一些企业,何尝不是如同这关在笼中的老虎。现在企业转制,企业要到市场上去找饭吃,就象笼中喂养的老虎一样,已经丧失了“虎性”,缺乏在竞争中生存的能力。或许这正是许多国有企业连年亏损不能自拔的症结所在。如何能使企业恢复“饿虎扑食”的元气,当务之急是让企业真正的“放归山林”。

因为,企业的竞争文化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带有历史的烙印。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以往的“人治”及“浮夸”作风还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存在,加上在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一些利润空间和机会所成就的“暴发户”榜样,许多企业人的心理是不理性的,有人抱着幻想,认定天上会掉下陷饼,有人抱着赌徒的心理,想“赌”成巨富,也有人面对迅速膨胀的财富不知如何是好,还有人“心理不平衡”,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其结果不言自明。即使一时得手,也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到了一定时间就会爆炸。

■企业行为规范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中国即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但这更是一个挑战(当然机遇与挑战本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迎接挑战并在市场中保持一席之地,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按国际惯例做事,实现企业行为规范的全球化。不按规则办事,就会被制裁,甚至被罚出场。美国一个世纪以来所构筑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使美国许多经济巨人吃了不少苦头。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分别于1890年、1911年和1984年被美国政府分解。今年4月3日美国司法部与19个州联合控告微软案宣判微软垄断。当天受这一消息影响,微软公司股票狂跌15%,缩水高达115亿美元。

■企业文化的共性与异性

www.teniu.cc【teniu.cc范文网】

第二篇:中国企业文化深层解构

中国企业文化深层解构

2000-11-24

中国人民大学 李桂荣

企业文化的实质与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对客观条件的反映。作为企业实践的结果,又影响未来的实践。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以随着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会发展变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优质的产品、精明的服务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99《财富》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就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实际上,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收购一个企业,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套海尔的文化。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改造企业文化首先要冲决的是旧有观念、习惯以及制度的束缚,正所谓有破才能有立。

企业人心态的理性化

《解放日报》曾经刊出过一组照片,是记者在哈尔滨北郊虎林园摄下的。这个虎林园1996年初建成的,占地1OO万平方米,建园的目的是把动物园里的东北虎放回丛林中让其恢复野性,提高其野外捕食能力和生存本领。据说,当时,虎林园为了让记者拍摄到精采的“群虎噬牛图”,特地放进了一头小牛。在场的人们以为会看到血淋淋的场面,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牛用牛角拼命抵抗老虎的轮番攻击,结果老虎灰溜溜地走开了,小牛成了胜利者。记者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造成虎性消退的原因是老虎所享受的喂养制。由此使人联想到我们的一些企业,何尝不是如同这关在笼中的老虎。现在企业转制,企业要到市场上去找饭吃,就象笼中喂养的老虎一样,已经丧失了“虎性”,缺乏在竞争中生存的能力。或许这正是许多国有企业连年亏损不能自拔的症结所在。如何能使企业恢复“饿虎扑食”的元气,当务之急是让企业真正的“放归山林”。

因为,企业的竞争文化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带有历史的烙印。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以往的“人治”及“浮夸”作风还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存在,加上在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一些利润空间和机会所成就的“暴发户”榜样,许多企业人的心理是不理性的,有人抱着幻想,认定天上会掉下陷饼,有人抱着赌徒的心理,想“赌”成巨富,也有人面对迅速膨胀的财富不知如何是好,还有人“心理不平衡”,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其结果不言自明。即使一时得手,也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到了一定时间就会爆炸。

企业行为规范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中国即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但这更是一个挑战(当然机遇与挑战本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迎接挑战并在市场中保持一席之地,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按国际惯例做事,实现企业行为规范的全球化。不按规则办事,就会被制裁,甚至被罚出场。美国一个世纪以来所构筑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使美国许多经济巨人吃了不少苦头。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分别于1890年、1911年和1984年被美国政府分解。今年4月3日美国司法部与19个州联合控告微软案宣判微软垄断。当天受这一消息影响,微软公司股票狂跌15%,缩水高达115亿美元。

市场经济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原则,这不仅仅局限于一国国内,也涉及到对外贸易。1997年11月,34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订了第一个反国际贸易中贿赂外国官员协约。签约国包括经合组织中29个成员国以及阿根廷、巴西、保加利亚、智利和斯洛伐克。反贿赂协约使贿赂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违法行为,使公司行为更趋于检点。1987年,埃及议会议员雷拉·爱·泰克拉建立了泰克拉公司(TaklaInc),成为洛克希德股份有限公司(LockheedCorp)的拿薪水的“顾问”。洛克希德公司是美国主要的国防设备供应商。当时,洛克希德公司急于使埃及空军向它购买三架C-13O巨人(C13OHercules)运输机,向泰克拉公司转移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咨询费”。1995年1月,生意做成后6年,公司服罪,承认伪造了帐册,付了2480万美元的罚款。这笔罚款相当于公司那笔生意所获利润的两倍。而且,公司负责国际市场开发的拿赛尔(Nassar)在做了10月的逃犯后,被捉拿归案,判处一年半的监禁,罚款20.5万美元。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步深透到各个方面,企业的行为规范不得不与国际惯例接轨,一个企业只有实现行为规范的全球化,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的共性与异性

正如人之所以为人,其属性是一样的,企业之所以为企业,其属性也是一样的。既然属性一样,则企业经营的总体原则也是一样的,不论此企业在何方,更何况现在“企业是世界的企业”。人们在谈论自然科学时,很少说(我还没听说过)西方的自然科学或东方的自然科学,如西方物理学,东方化学。西方人也好,东方人也好,大家都知道1+1=2,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距离。但是在谈论社会科学时,却经常贯以“西方”和“东方”,如西方经济学、东方管理学。这没有错,这是对客观现实的描述——当然客观现实是理论引导的结果。然而,我国企业现在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就目前来说是一种新的经济体制下的新的实践,是企业管理科学的新学科。如何进行新的实践的探索,如何进行新的理论思考,是极为重要的。企业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成员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及自身价值的最充分实现。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共性,即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目标的土壤,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侧重在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同时,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企业文化的特征又不相同。如有的企业重市场的开拓,有的重产品的创新,有的重售后服务,有的重经营绩效,有的重竞争意识,有的重团结合作,有的重稳定。不同的经营理念,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象北京一家知名企业的管理思路是全厂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所以全厂最好的轿车不是厂长坐的,而是由销售部门的人员以及客户坐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自己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第三篇:解构企业相关

《解构企业》观后感

摘要

内 容:解构企业

关键字:不平等地利用地球资源、剥削第三世界的劳工、破坏当地的天然资源 电影简介:

《解构企业》这部145分钟的纪录片耗时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访者,包括左翼倾向的心理学者与美国头号异议份子,分析了现在一些具规模的国际集团怎样不平等地利用地球资源、剥削第三世界的劳工、破坏当地的天然资源,并以金钱为首的宗旨下忘顾消费者的生命、以权利把恶行遮掩。

回顾企业团体过去150年以来的发展过程史,不管是在法律定位上或学术理论里,将企业团体视为法人的观点已逐步取得其强势的正当性,如同自然人一般可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且受到宪法的保障。导演运用讥讽的叙述手法,在《解构企业》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透过心理学家Robert Hare,试图以世界卫生组织及DSM IV(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来判断这些财团法人或大企业极可能是罹患了精神疾病,征状有不关心其它生物的感受、人际关系不持久、漠视他人安危、为自我利益而持续诈欺、无焦虑及罪恶感、反社会人格等等。然而,在这个全球化所向披靡的时代,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跨国企业竞相掠夺,撤底的冲击了整个环境、儿童、媒体,乃至基因,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风险。观后感:

一、名词解释

1、管理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种,研究组织行为的对错问题,也就是研 究在组织环境中如何决策,重点在于决策的标准。通俗地说就是是否应该做。

2、研究对象: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二、电影感触点

看完这部电影,就想说说剥削第三世界的劳工。血汗工厂。首先必须解释 何为“血汗工厂””(sweatshop)一词最早于1867年出现于美国,最初指美国制衣厂商实行的 “给料收活在家加工”之制,后来又指由包工头自行找人干活的包工制。而在这两种做法中,工人获得的日工资都不是最少的。但由于回避了在正规工厂中集体工作工人可能有的集体博弈行为,其单位产品工资(计件工资)可被压到最低,因而被称为“血汗制度”(sweatingsystem)。后来这一概念又扩大到高激励计件工资和高速流水线作业等安排,但同样都以回避集体谈判为条

件,例如计件工资制度如果在未经集体谈判的情况下以最熟练工人的产量为分母来确定。—以上概念选在《百度百科》 现实案例

中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廉价劳动力,许多国际知名品牌是中国制造的,但因为核心技术由外国人掌握,其产品中绝大部分的利润是外国人的,中国工人只能取得些许的血汗钱,而且工人们的福利待遇医疗保险工作条件都跟不上,故中国被称为“血汗工厂”。富士康

富士康公司,“她们的月收入仅有27英镑(约合人民币387元),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工厂工作条件恶劣、工人收入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问题,需要的是诚心面对,遇到一个改善一个,整体情况或许能很快得到改善。因此,富士康事件到现在,则演变为,遇到问题,是否准备诚实面对。另外,据报道,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富士康相关公司2005年出口总值有3家进入出口百强,总出口值达到189.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百强出口总值的12.9%,从2001年开始,富士康中国出口老大之位就无人能撼。但是,这样的企业对中国经济又有什么助益呢?深圳龙华一位官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时做了这样的对比:同为高科技企业,华为2006年以460多亿元的产值,上交国家财政49亿元;而年产值高出2000亿元的富士康,在享受大量税收优惠后,“去年的财税贡献微乎其微”。

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血汗工厂”的特点: 一般来说,血汗工厂大都存在于廉价劳动力工厂,工厂不会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或“三险一金”,整个工厂没有娱乐设施,没有企业文化,有的只是严厉苛刻的管理制度。在中国像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不仅是第一世界剥削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掌握的80%的经济的一部分中也一样,煤老板、污染行业的均有这样的情况发现。但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注重塑造良好组织文化和氛围。这不应该只是喊口号,而应该将价值观融入行为。

看完《让子弹飞》,又看了一遍《解构企业》。“大哥,我们准备去上海了。” “不跟我回山里了?”

“还想回山里啊?你这腿脚都不利落了。”

分完了黄四郎的钱,这帮革命者就要享福了。从内陆萨南康省的鹅城去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浦东。张麻子孤身一人,骑着白马,看着开往上海的火车从面前驶过,甚为悲壮。让我想起托洛茨基、切·格瓦拉。据说火车上还有黄四郎。黄四郎没死?是啊,一个黄四郎倒下去,几个黄四郎又站起来了。在《解构企业》里,为反对水资源私营化而斗争的波利维亚人Oscar Olivera说:“小的战役在世界各地赢了,但是我认为人民并没有赢。”

那个时代的黄四郎无法无天,这个时代的跨国企业却有法无天(看看正己烷事件)。《解构企业》聚焦法人这一身份。法人如同自然人一般可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且受到宪法的保障。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的渗透,个人因素引起的社会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法人这样的“社会有机体”。法人参与的统治秩序——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尼格瑞所说的“帝国”——也用类似的原理构筑起来。但是心理学家Robert Hare以世界卫生组织及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来判断这些财团法人或大企业极可能是罹患了精神疾病,征状有不关心其它生物的感受、人际关系不持久、漠视他人安危、为自我利益而持续诈欺、无焦虑及罪恶感、反社会人格等。

这些法人是精神病患者,会不断地制造着它们的对立面,直至走向消亡。张麻子发动群众不是打到黄四郎了吗?波利维亚人当年不是保卫了公共水资源吗?每一个小的胜利都会有它的意义。Oscar Olivera也说:“但是我也相信人民的反思、愤怒和反抗的能力。” Multitude一直在反抗,也一直反抗下去。

北美票房冠军纪录片《解构企业》(中文字幕)

7位执行长、3位副总裁、2位告密者、1位交易员、1位商业间谍,共同演出。麦克·摩尔、诺姆·乔姆斯基、米尔顿·傅利曼,现身说法。

《解构企业》(又名:《企业人格诊断书》)145分钟/2003/加拿大

导演:马克·阿克巴、珍妮弗·阿巴特

获奖情况:2003年IDFA评委会特别大奖

简介:这部145分钟的纪录片耗时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访者,包括左翼倾向的心理学者与美国头号异议份子,分析了现在一些具规模的国际集团怎样不平等地利用地球资源、剥削第三世界的劳工、破坏当地的天然资源,并以金钱为首的宗旨下忘顾消费者的生命、以权利把恶行遮掩。

影评:

本片是制片兼导演马克·阿克巴及剪辑珍妮弗·阿巴特,根据Joel Bakan的著作《企业解构:追求利润和权力的病理学》拍摄完成。

回顾企业团体过去150年以来的发展过程史,不管是在法律定位上或学术理论里,将企业团体视为法人的观点已逐步取得其强势的正当性,如同自然人一般可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且受到宪法的保障。导演运用讥讽的叙述手法,在影片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透过心理学家Robert Hare,试图以世界卫生组织及DSM IV(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来判断这些财团法人或大企业极可能是罹患了精神疾病,征状有不关心其它生物的感受、人际关系不持久、漠视他人安危、为自我利益而持续诈欺、无焦虑及罪恶感、反社会人格等等。然而,在这个全球化所向披靡的时代,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跨国企业竞相掠夺,撤底的冲击了整个环境、儿童、媒体,乃至基因,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风险。

这部145分钟的影片耗时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访者,包括左翼倾向的心理学者与美国头号异议份子Noam Chomsky、《NO LOGO》与《Fences and Windows》的作者Naomi Klein、历史学者Howard Zinn,以及热中政治批评的纪

录片导演Michael Moore;现任或曾经任职于能源业、医药业、制造业、广告界等的CEO与高阶主管、企业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诺贝尔经济学得主Milton Friedman、商业间谍Mark Barry等等。导演特意将摄影机隐藏在镜子背后,让受访者得以安然自在地貌似直接面对着观众畅所欲言。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当皇家荷兰/壳牌(Royal Dutch/Shell)前董事Sir Mark Moody-Stuart与他的妻子招待着前来抗议的Earth First异议份子,并且就人权与环保议题交换意见时,另一边厢,the Move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Ogoni People的作者Ken Saro Wiwa(注)与8名同伴遭奈及利亚军方处以绞刑 ──没有罪恶感。仰或,日用品经销商Carlton Brown在911事件发生之际,仍盘算着黄金的市价起落 ──没有罪恶感。媒体与广告则是另外一种企业藉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欲求投射到消费行为的手段之一,譬如广告商针对儿童制作更多的广告以更有效率的促进产品销售,或是像激起对品牌的拜物过程等等。

片中也分析了许多狗屁倒灶见不得光的案例:著名的跨国企业Monsanto.将rBGH注入乳牛体内,促进新陈代谢以使得牛乳更丰,然而这种合成的贺尔蒙因含有致癌物质而在欧洲及加拿大地区是禁止使用的,美国福斯新闻网的两位记者Jane Akre和Steve Wilson试图透过媒体揭发此事,却被来自Monsanto与福斯新闻网高层内部施压,光是报导就被要求修改了达83次之多。另外,橘剂(agent orange)对人体及整个地球所带来的危害,Monsanto是矢口否认他们知情。蓝色巨人IBM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将所生产的打孔卡系统(punch-card system)供应给德国纳粹,让600多万犹太人更有效率的被屠杀;卡片详尽的记录了处置的状况及各种处决的方法,更不用说,那个时代的计算机系统必须由IBM的内部工程师亲自安装。企业那只看不到的手更逐渐伸入东南亚、拉丁美洲或非洲各第三世界国家,血汗工厂林立,严重违反国际人权、劳工权益及破坏当地生态这些都是事实,像是将耕作物植入自杀基因,使得再生产变得不可能,必须持续向企业购买种子。Bechtel 公司甚至影响了玻利维亚政府,将水资源私营化,在这儿储存雨水是被禁止的,彻底推翻了公共财的概念……这场资源争夺战已经延烧到生物体内,乃至人类基因。

当然还是有少数社会责任与良心发现的企业家,Interface Carpet的CEO Ray C.Anderson坦承企业的掠夺本质,已经为地球带来的一触即发的危机,他花了14亿将公司改组以便符合永续经营的概念。全球化的无限扩张也引来了反制作用,最具象征意义的首推1999年11月30日在西雅图的抗议事件,起因是世贸组织法庭打算推翻保护濒临绝种动物环保法,这在全世界掀起了接踵而来的抗争行动,形式各异但目标一致。

企业团体无所不在的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它已经不再只是那个具有法源地位的个体,而是一只被豢养的怪物。

注:壳牌、BP等跨国石油公司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曾有过破坏环境甚至侵犯人权的不良记录。壳牌自60年代起在非洲奈及利亚的Ogoni省大量开采石油,造成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和传统小区崩溃。当地少数部族在族长Ken Saro Wiwa的带领下反对壳牌继续开采。1995年11月10日,Ken Saro Wiwa、另一名领导John Kpuinen以及其它6人被当地政客杀害。当然,若Ken Saro Wiwa不是令西方瞩目的奈及利亚作家,这宗丑闻不会轻易被揭发。

《企业人格诊断书:提着公文包的恶魔》(原刊于2007年十月号台湾Look杂志)

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通过了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明订保护个体财产与生命不受他人与政府威胁,然而这条原意是在保护解放黑人奴隶的法案,却被当时的企业律师加以延伸而套用在别处,高喊着「企业也是人!」于是法人的概念就此催生。这场丧生六十万人的血腥内战,最终得益者却是数百个新兴企业。这群「法人」拥有买卖不动产并提起诉讼的权利,却与活生生的人类不同、没有所谓道德良知的既定概念,也毫无信念理想,只关心股东的商业利益。「他们」信奉的唯有财务报表上的每季盈余营利,而以营利为终极目标这点甚至明文记载在法律条文中,相对来说企业却毫不需要对公众利益效忠。正如英国瑟洛男爵所言:「他们没有灵魂可以救赎,也没有身体可以监禁。」甫于今年铁马影展上放映,并由蛮野心足生态协会推出DVD的2003年记录片《企业人格诊断书》,便带领观众一同走过百余年来企业发展至今日庞然巨兽规模的历史,从工业时代采矿时如何利用蒸气机器来提高产值效率,一直讲到现今微芯片与半导体雄霸的科技时代。

最是嗜血的凶猛鲨鱼

过去数千年来,人们信奉仰赖的是宗教、是政府,无论君权政体、民主或共产制度。但在现今资本主义横行的年代,企业才是人们信仰最虔诚的宗教。事实上在全球化浪潮大举入侵下,跨国企业早于世界各地都占有一定版图,不再受限于任何单一政府的权力管辖之下,已一举超越各国政治领袖而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势力的实质领导者。

电影更以科学怪人来比拟现今的跨国企业,虽然是藉人类之手才得以呱呱坠地,但在拥有无人能及的强大力量之下,早已超脱人类掌握而成为失控的脱缰野马,摇身一变为只为血腥味(钞票)而驱动的凶猛鲨鱼。但在一味追求繁荣利益的同时,企业也随之创造了毁灭性后果,最后将会吞噬整个地球与人类文明。《企业人格诊断书》根据乔尔巴肯的〈企业的性格与命运〉拍摄而成,片中请来许多企业家、教授学者现身说法,不仅邀得了爱出风头的记录片导演麦可摩尔、反霸权异议学者乔姆斯基、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米尔顿傅利曼、〈No Logo〉一书

作者娜欧蜜克莱恩,甚至连壳牌石油公司前董事长穆迪史都华等商场上赫赫有名的霸主也亲身接受访谈。

最难能可贵地还是请到了全球最大组合地毯制造公司Interface董事长雷安德森,亲口描述他如何从原本毫不关心企业责任的商场枭雄,顿悟成今日捍卫环保与地球永续经营最不遗余力的良心企业家,畅谈其间转变之心路历程。片中收录的一场企业座谈会上,雷安德森开头第一句话便是称呼在场同业为「我的掠夺者同伴们呀」,话语间满是悔恨悲痛的自省意味,镜头扫过台下观众席时可见到数人双目噙泪、聚精会神地聆听他演讲。

为悲剧鼓掌叫好

片中分从社会公义、环境保育、营销广告等层面来逐一分析当今企业的利弊优缺。正如前段所言,企业重视的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成本竭其所能地压缩降低、产能效率与获利尽可能地往上拉抬,这才是企业的无上目标;至于员工福祉与百姓生计则非企业所重视。也之所以,企业为了达成获利的目标往往无所不用其极,恶性裁员、打压工会、压榨劳工等各式卑劣手段尽皆出笼,在发展中国家设厂的跨国企业纷纷雇用当地黑道、或与极权政府连手来打压劳工,不仅驱赶劳工自救的抗议游行,甚至密谋暗杀反对劳工领袖,此类压榨事迹实是层出不穷。由酷玩乐团大力倡导的「公平交易」运动,曾呼吁连锁咖啡品牌不应以强大企业力量为后盾,强制以低廉价格收购大量咖啡豆、剥削贫苦的咖啡农,相信人们对此应该不陌生;片中则更前往多米尼加等发展中国家去捕捉血汗工厂的真实面貌,观众将会发现那些在媒体上摆出热心公益伪善嘴脸的庞大企业,如何在恶劣工作环境下以过长工时与不合理的低廉薪资剥削旗下员工。片中提出秘密文件举证,一件光鲜亮丽的名牌运动衫规定员工要在不到七分钟内缝制完成,企业实质付给员工的报酬只占了零售价格的区区千分之三,反过头来却愿意砸下巨额金钱在广告宣传上,两相比较下实是令观者义愤填膺。

微软近来在欧盟又因反托拉斯法一案败诉而引起世人注目,但事实上包含奇异公司、三菱汽车、辉瑞药厂、柯达胶卷、IBM、希尔斯百货等无数个在广告上光鲜亮丽的庞大企业,都曾因反托拉斯法案、环境污染甚至诈欺政府的罪名而遭判罚数百万乃至于数亿美元的罚金。在企业会计师的小小算盘上,奉公守法不是首要考虑,而是缩减成本与违法风险相较之下是否划算,才决定要不要遵守政府法令。相较之下,劳工福利与社会公义被企业置若罔闻自然毫不奇怪。

如果有钱人能靠卖绳子赚到一块钱,就算那绳子是用来吊死他的,他还是会欣然出售。──记录片导演麦可摩尔

观众可能曾在《安隆风暴》里看到交易员如何制造大停电来藉此哄抬电价,《企业人格诊断书》里则亦有一名期货交易员在面对镜头时吐露真心话,他在911悲剧发生时浮现脑海的第一个念头竟是:「现在黄金价格涨到多少了?一定可以大捞一票!」也正是这同一批人,在波斯湾战争时藉由油价飙升而牟取暴利,一边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新闻上烈火焚烧着的孩童尸骨,一边计算着荷包的厚度。许多大企业更在世界各地以诈欺与强占手法夺取水资源,加以私有化并标上售价,让负担不起的贫苦第三世界人民苦无干净水源可用,需要耗费四分之一收入才能购买生活用水。法西斯幕后帮凶

若回过头来审视这半个多世纪来新兴跨国企业的崛起历史,本就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脱不了干系,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纳粹等法西斯政党都曾受过不少企业资助,两者可说是鱼帮水、水帮鱼的关系。记录片《曾经是奴工》中指出,许多德国汽车工业如福斯、奔驰以及化学药厂法本公司等,在二战期间都仰赖纳粹政权提供近乎免费的奴工劳力,不惜人命地日夜工作才能发展至今日规模。《企业人格诊断书》更大胆点破,原来连当时的美国企业诸如可口可乐的芬达汽水、通用汽车旗下的欧普、福特汽车等都不顾敌对立场而与纳粹政府携手合作,好在二战期间继续于德国营利。甚至纳粹集中营竟都是仰赖IBM的早期打卡系统来管理数百万名囚犯的身家数据,助纣为虐的IBM每个月还特地派专人到集中营去维修这些出租的设备器材。直至今日,美国企业都仍热衷与专制政权、恐怖份子与独裁者打交道并从中获利。

原本应以人民福祉为首要考虑的美国政府,反是常常倒过头来充当企业打手,勤于出兵来维护企业在海外的利益。表面以反恐为名、实则为石油出征的伊拉克战争当然不在话下,百余年来美军也曾无数次派军前往墨西哥、海地等拉丁美洲各国,只为保障美国企业在当地的蔗糖、石油等产业利益。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满足这些贪得无厌的黑心企业,起因于不满罗斯福总统的民粹主义,以固特异轮胎、通用汽车、美国钢铁等为首的大企业便曾在三○年代试图出资煽动军方推翻罗斯福政权,最终事迹败露而不了了之。

慢性谋杀的刽子手

自四○年代发明了化学合成以来,大幅改变了过去数千年以来人类生活的面貌。各式各样原本不存在于自然界的石油制品、塑料用具与化学药剂都能在实验室的试管里被制造出来,然而在这个炼金术师的小药炉里催生的更是无止尽的有毒废料与环境污染。残忍的活体实验不断进行的同时,无数自然栖息地也遭到破坏,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更是深深影响到自然气候。这是对全体人类以及地球的一场慢性谋杀,而真凶就是对此残酷现实置若罔闻的各大企业。

能造成婴孩先天缺陷的除草橘剂与DDT杀虫剂自然广为人知,而遭欧洲、纽澳等各国明令禁止的生长激素直至今日仍在美国牧场的牛只身上持续施打。这种生长

激素虽能增进牛乳分泌,同时也在乳牛身上产生乳腺炎与各种不必要疼痛,更让发炎脓水、抗药性细菌与致癌化学产物掺入香醇牛奶里一同端上餐桌,让无数不知情的孩童吞下肚内。《法网边缘》、《永不妥协》的故事不只活在电影银幕里头,更每天在你我生活周遭上演。

他们没有灵魂可以救赎,也没有身体可以监禁。──英国瑟洛男爵

除利用虚妄不实的广告来打造良善企业形象之外,另一方面企业体更千方百计地利用广告预算为后盾来要挟电视台,插手干预新闻自由,好避免负面形象公诸于世。1996年福斯电视台旗下两名新闻主播原本已制作完前述生长激素真相的专题节目,却在播出前遭高层硬生生地喊卡,时而以开除要挟、时而诱之以利,希望两人打消播映的念头,最后不惜撕破脸对簿公堂也要阻止真相被揭露。

企业掌中的操线傀儡

现今社会盛行过度消费主义,广告营销更是其间攻无不克的一大利器,美国每年计有一百二十亿美金花费在广告营销预算上。企业早已熟知如何利用各种手段与社会调查来操纵消费者,其中更属针对儿童的媒体营销最是收得成效,麦当劳与迪斯尼等都是儿童营销的个中能手,记录片《麦胖报告》、报导文学〈快餐共和国〉都曾深入探讨此类现象。企业认识到成功塑造出一个企业品牌形象远比营销单一产品更为重要,透过营销策略来在人们脑海中深植入一种生活方式(Lifestyle),无论那是万宝路香烟的狂野不羁、还是名牌皮件的高贵奢华,并从中建立起消费习惯,一旦成功植入后消费者终此一生都将是该品牌的忠实顾客。

迪斯尼绝对是营销生活方式中最最出色的企业,甚至为此而在全世界最大的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附近出资建造了一座全新城镇。这座庆祝镇上容纳了一千三百栋房屋、五千名住户,希望从最根本之处来打造美国式生活价值、深植「家庭魔力」之品牌精神,并延伸营销品牌形象。由此可见,片中指称企业力量已超越政府之上实非虚言。

在这个营销泛滥的年代,什么都可以宣传,什么都可以卖。不仅空气、水、土地、航空路线、污染执照甚至生命(基因改造技术)都被放在商人的秤砣上吆喝叫卖,论斤秤两地换成绿油油的钞票,置入式营销更像埋伏的陆战队一样满脸油彩地躲在生活周遭随时准备突击。

那不只是像传统香烟公司与好莱坞的营销合作,甚至FedEx与《浩劫重生》的强势结合相比之下都算小儿科,现在的营销讯息更从电影布景里走将出来,虎视耽耽地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企业会雇用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付费请他们固定使用某种产品,藉此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广告讯息如老鼠会般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

出去,而被蒙在鼓里的人们却对此毫无所悉,还以为一切都是出自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没想到早已成为企业掌中的操线傀儡。

得证:精神变态

正如本文首段所言,如果企业法人被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类,那他们又拥有什么样的个性?片中以世卫组织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作为根据,逐条逐项地审视这些企业体行事作风,并请来FBI首席精神分析师来作人格检查,最后诊断出了企业体实是典型精神变态的结论。

片中除了收录许多让任何有良知的观众看了都忍不住气血逆流的画面之外,也不乏让人会心一笑的片刻。有数名抗议人士闯入壳牌石油前董事长穆迪史都华的家中,并在屋顶上挂起「凶手」字样的布条,没想到最后双方却一同坐倒在草坪上啜饮咖啡、品尝饼干,畅谈起气候变迁与社会责任;然而在此同时,壳牌石油仍在世界各地持续造成大气污染。

企业家当然绝非洪水猛兽。微软总裁比尔盖兹虽然骂名不断,却是热心公益的慈善家,光是本世纪以来便已捐赠近三十亿美金,洛克菲勒家族亦是投身慈善事业,股票圣手巴菲特的捐赠金额相较比尔盖兹也不遑多让。但这终究只是企业家一己的公益行为,企业家与总裁毕竟并不等同于企业本身,而企业体本身的行事作风究竟符不符合社会公义,又得放在另一个平台上检视。

企业家作为个体的道德良知,在企业体制与营利为先的首要考虑下,实是淹没在群体意识之中。由无数单一个体组成的企业早超脱出人类个体的掌控,而受限成为制度的傀儡。企业竞相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背后究竟是出自良善本意、还是为了节税,甚至企图漂白且重新营销企业形象,是一种冀求取得竞争优势、好卖出更多产品的市场策略,就有待消费者持续观察监督了。

政府需出面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严重违反社会公义时可藉取消执照来加以反制,而非受利益团体游说、修改法律条文来符合企业需求并打压劳工。人民更应时时藉由媒体报导或自发性地来接触社会议题,当不公现象发生时一同挺身而出抵制企业,集结公众舆论对抗财团势力。

耐吉球鞋剥削东南亚劳工所引发的反血汗工厂运动,在社运人士喧扰十数年后终于赢来了企业的道歉声明,并对恶劣工作环境有些许改善;在「公平交易」抗议浪潮下,近年来星巴克咖啡也开始采用公平交易认证的咖啡豆,虽然比例上仍占总使用量的少数,却已是北美购买量最大的买主。

人们已在零星战役中获得宝贵胜利,但这一场战争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导演简介:

Mark Achbar 马克·阿克巴

加拿大著名纪录片制作人。他同彼得•温托尼克合作制作了纪录片《制造协议》获得了(1992)多伦多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篇奖,芝加哥电影节金雨果奖。他又在1997年启动了《解构企业》的拍摄,采访了众多企业巨头。该片在2003年获得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黑金》(中文字幕)

这是一个揭示了咖啡世界以及如何从艰难生存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种植者手中到您的咖啡杯中的咖啡交易过程的电影之旅

《黑金》

2006/78分钟/英国

导演:马克·弗朗西斯,尼克·弗朗西斯 简介:这是一个揭示了咖啡世界以及如何从艰难生存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种植者手中到您的咖啡杯中的咖啡交易过程的电影之旅。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栽培者试图通过尽量多地减少中间人以提高自己的收入,而跨国公司的咖啡利润则继续在上升,咖啡原材料的价格却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塔德塞·梅塞克拉是埃塞俄比亚Oromia咖啡农合作联盟的经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飞往世界各地跟那些能够出较好的价格购买咖啡豆的买家谈判,为自己国家的农民谋利益。塔德塞肩负的责任很重,他是101个合作社超过7万4千名咖啡农的代表。

马克与尼克两兄弟花了超过两年半的时间在埃塞俄比亚,伦敦,美国拍摄塔德塞。他在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产品背后的生产者们尝试做全球一体化的工作,他为保障那些农民得到公平的劳动回报而努力。但是,他在片子中这么描述,不仅仅是咖啡贸易上存在问题,非洲很多穷国的其他产品也都存在不公平贸易的问题。

电影节情况:

入围2006年圣丹斯电影节并且首映 入围加拿大HotDocs纪录片节 入围伦敦电影节

影评

记录片“黑金”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David 和Goliath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家垄断世界咖啡市场的跨国贸易公司的老板。一个英雄般的年经人,Tadesse Meskela代表着埃塞俄比亚南部地区Oromia的咖啡农民合作社联盟,其中包含了74家的咖啡合作社。这里是咖啡的发源地,生产出的咖啡豆是世界上质量最高的。Meskela先生为了全国70000咖啡农民,用他毕生的心血,不知疲倦地在全世界寻找能给出合理购买价格的咖啡豆买家。他采用迂回曲折的策略,避开许多哄抬咖啡豆价格的中间人,通过提出以物换物的方法直接把咖啡豆卖给买家,避免与中间件人硬碰硬。那些经营巧克力和香蕉这类所谓公平贸易商品的美国人接受了他的理由,允许咖啡豆在美国食品商店中去销售。

------------Stephen Holden,纽约时报

Marc和Nick Francis兄弟制作的“黑金”,采用诗性和直白交替出现的手法,批评了全球的咖啡产业。从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种植园,到纽约股票市场上疯狂的交易;从在墨西哥Cancun举行的世贸论坛,到西雅图“星巴克”连锁店的咖啡中心。“黑金”所讲述的故事,会让你看完影片后再次品尝“冰摇双份浓缩咖啡”时,将有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Francises兄弟怀着无比的同情,凭借自己超凡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全球价值800亿美元的咖啡交易中,中间商无情的将埃塞俄比亚种植园主排除在外。埃活动家Tadesse Meskela,不遗余力的同一个咖啡种植园主联盟合作,共同为生产香甜优质咖啡豆的农民们争取用以维持生计的报酬。影片将他的成就、埃塞俄比亚持久的饥荒、星巴克两名咖啡师无味但“愉快”交流的画面同时出现,产生了有力的悲痛效果。

优美的画面,高效率的剪辑,使得“黑金”成为近期同类影片中的佼佼者。人们通过这样的影片,了解到一件产品是如何从原产地到达自己的手中,同时,更明白产品的市值与其真正的成本通常是无关的。----------Ann Hornaday,华盛顿邮报

咖啡纪录片没有特殊待遇 BILL WHITE 由记录片摄制人尼克与马克·弗朗西斯所导演的《黑金》最终得以拓宽质询的广域去审视国际贸易组织;影片主张,国际贸易组织妨碍较贫穷国家发展出口贸易,留置它们依赖于紧急救济。

开片场景透视了咖啡制作的全过程,从埃塞俄比亚一天挣不足五十美分的工人们摘获咖啡豆移镜到产品通过各个阶段移入零售市场。

顺延镜头的流逝,影片揭露了种种事实:咖啡仅次于油类,是世界范围内第二位最为活跃的贸易商品;自1990年以来,咖啡的零售额已从300亿跃增至800亿美元。全球一日大约要消费20亿杯咖啡,其中美国就达到4亿杯。国际价格取决于纽约与伦敦的价位,四家跨国公司主宰世界咖啡市场。

在埃塞俄比亚,67%的国家出口税收所得源于咖啡,一千一百万人依靠咖啡得以生存。‹‹黑金››巧妙地接洽各个场景:从穷苦的农业工人对咖啡豆进行挑选分类,到高端的咖啡品尝大赛,再到咖啡机展销会。西雅图之旅追溯了星巴克的历史;在探访一家星巴克出口期间,一位雇员兴高采烈,谈起身处“这牵系众生的行业”便滔滔不绝。

墨西哥坎昆的一次国际贸易组织会议上,代表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部长们愤愤不平,抱怨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并且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强加在身的协议。最终电影回归到了埃塞俄比亚,这里正发生着一场饥荒。面对破产,种植咖啡的农民开始用阿拉伯茶,一种咀嚼麻醉性植物,来替代咖啡田以博取较高位的价格。最后,影片遗留下了最令人忧虑(同时极具挑战性)的数据之一:假设非洲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仅仅增长一个百分点,一年将创汇700亿,是这块大陆所接收援助资额的5倍。何人不愿如此呢?

第四篇:解构艺术

于解构与解构艺术

徐微强

绪 论

2003年10月27日,我的工作室由上海浦东画家村搬至现在的莫干山路50号,工作室挂名为解构艺术。在画家村时我的工作室名是徐微强当代艺术工作室,那么为何换了地方便更了名字呢?原因有两个,其一,“当代艺术”是个很抽象很包容的词语,对于艺术家和艺术都有压迫感。一个词语怎么能压迫着艺术家,只有艺术家压制着它,这些所谓的词语都是理论之于艺术实践研究的结论产物,须知任何理论对于实践来说永远滞后,艺术家才是真正的创作者;其二,一次偶然途经上海市内的某地,看到一发廊的招牌写着“温州当代发廊”,一时间“当代”这个词语在我的脑海身价降至为零,当即决定马上将工作室更名。为此,我把自己近二十年来所走过的艺术演变之路来了个系统化的梳理。对人物、人体的写生创作和研究之后出现了第一个系列,即与“爱”和“性”有关的“二人世界”系列,创作时期为1997年至2001年。“二人世界”系列完成之后出现了“I LovE U”系列,紧随“I LovE U”我创作了“男人·女人”系列(“椭圆形出现”),这个系列是“I LovE U”自身器物的解构。犹如人一生的流途过程,从起点回到起点,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个圆。摊开我的艺术发展历程,其实质就是逐次逐层消解的过程,具有物化象征意识的造型和色彩,在逐层逐次的消解过程中早已把所谓的形而上远远的甩至脑后,至今的作品形成了两个既非抽象也非具象但却具存了强烈性意识观念的男性符号和女性符号,该系列作品名叫“I LovE U”。最后我又把I LovE U系列中男性符号和女性符号的器物抽取出来构筑成了男女合一的原生态记录,“椭圆形出现”就此诞生。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男人与女人交媾的合欢之图腾,是人生起点和终点完美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椭圆形出现”(“男人·女人”)系列就是“I LovE U”系列的前身“二人世界”系列的归一化身,真应验了所谓“九九归一”之法则。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根本,是直线与曲线最理所当然的完美嫁接与合融,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无不由直线和曲线消解构化而成。直线曲线就是天地、是阴阳、是男和女,是造物之精灵。

分析、审视了我的艺术和我所走过的艺术之路得出了结论,近二十年来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对人物、人体和人性的研究、消解和构化的系统性工程。其中的关键字词就是“消解”以及“构化”。如此这般得出了结论,我的工作室名字也就有了,就是“解构艺术”。工作室的牌子挂出了,随之而来的是麻烦不断,时常会有各类人士的“讨教”,询问解构艺术的涵义以及什么是解构等等。曾有人士提问于我:“你知道德里达吗?,‘解构’这个词语是德里达创造的。”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不知道德里达何许人也,更不知道“解构”这个词语是德里达发明创造的。我想如果真是他创造的这个词,若有必要的话,我会向他缴纳相应的费用,毕竟地球是椭圆的,资源可以共享,但该缴纳的费用还得缴,此乃为人之根本。

关于“解构”

一.

历史的今天

在那位貌似记者的问话和建议中,我始终持有怀疑态度,我不相信老外能够发明创造“解构”这个词语。因为“解构”是一观念中矛盾观念的纯然之词,说到底就是“太极文化”之意象的文字表征。对中国古文化没有相当研究的任何人绝对不可能创造出如此这般超智慧的词语。认了她的建议,我便特地到网上搜索了“解构”这个词语和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核心人物及发起人是雅克·德里达。因不满于千年来传统哲学思想,即柏拉图的形而上哲学之垄断而发起的哲学思潮。同时有一批相应的理论家、哲学家与之相呼应,人多好示众,故而形成了解构主义这样的一个哲学体系和理论学派。与其相应的理论家有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解构主义的核心精神是打破现有的单元文化秩序,社会秩序,包括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秩序以及个体意识之秩序等。

1992年6月20日在一个未发表的访谈录音中(“解构是什么?”,作者:德里达,文章来源:世纪中国。译自《法国世界报》(Le Monde)德希达纪念特刊,2004/10/12),德里达回答了两个核心的问题。其一,德里达说:“„„解构是分析形塑我们思考的论述元素和分析长期沉淀的哲学论述结构。”其二,德里达说:“‘解构’一词法文中早已存在。”那么,前面提到的那位貌似记者的问话,所说“解构”一此是德里达创造的,这一问题便由德里达自己回答了。那位曾经质问于我而貌似记者的同志也该“满足”了吧,死心了吧。就法则而言,做人、做事、发表言论,还是朴实一点好,自信一点更好。中华民族的其中一大悲哀,特别在上海这一座曾经接受多国列强不间断轮奸的殖民城市,崇洋媚外者比比皆是。有不少的上海小女人令终于嫁到了洋男人而自豪。这些不自信的虚荣都是虚荣得不自信的灵魂所造成的。其实,洋男人、土男人,洋女人、土女人,不过只是男女阴阳之事,少见则多怪,何足以为圣乎!这使得我想起了那些个“出口转内销”的所谓的艺术家们的虚张声势,整一个从头到脚、里里外外的、无可奈何的“雄”样。仅此告诫那些脚下长草的人们,30年获东30年获西算是多的,不要有奶便是娘。

我一直不相信那些与黑白分明的太极文化毫无干系的“金毛碧眼”能够创造出“解构”这个词语。为此,我专门查阅了《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音序本),对“解”和“构”二字的解析。

解,有三个读音[jiě]、[jiâ]、[xiâ]。现分别解析如次:解[jiě]:⑴剖开。《庄子·养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⑵分裂;涣散。如“土崩瓦解。”⑶脱去;解开。比如“脱衣,解带。”⑷开放。《后汉书·耿线传赞》:“严城解扉。”⑸废除;消除;停止。比如“解约”。⑹排泄。比如“大解、小解”。⑺明白;知道。《三国志·魏志·贾诩传》:“[曹操]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诅(曹)曰:‘解。’”⑻解释。⑼通达。《庄子·秋水》:“无南无北,爽然四解。”⑽乐曲、诗歌的章节。《乐府诗集·相和歌词题解》引《古今乐录》:“伧歌以一句为一解,中国以一章为一解。”⑾武术用语。犹言套。无名氏《东平府》第三折:“恰才衙内爹爹唤您呈几解耍子哩!”⑿六十四卦之一,坎下震上。《易·解》:“象曰:雷雨作,解。”

下面是《辞海语词分册》对“构”的解析。构[gòu]:⑴架筑。《淮南子·汜论训》:“筑土构木以为宫室。”高诱注:“构,架也,谓材木相乘架也⑵。”⑵建立;缔造。《梁书·蔡道恭传》:“王业肇构。”⑶构思;草拟。《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如宿构者。”⑷缀合;组合。如,构词,构图。⑸指构成的事物(诗文,建筑物等)。⑹图谋。《淮南子·说林训》:“纣醞梅伯,文王与诸侯构之。”⑺挑拨离间。

接下来是《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2003年2月第2次印刷版)对“解构”一词的解析。

“解构”亦作“解構”:⑴附会造作。《淮南子·俶真训》:“孰肯解构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命乎。”高诱注:“解构,犹合会也。”又《人间训》:“或明礼仪,推道体,而不行;或解构妄言而反当,何以明之。”⑵离间。《后汉书·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旁人解构之言。”李贤注:“解构犹间构也。”又《窦融传》:“嚣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祸将及,欲设间离之说,乱惑真心,转相解构,以成其奸。”据史料记载,《淮南子》一书著于汉景至汉武年间,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6年;《后汉书》著于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间。此二书中反复出现“解构”一词,说明“解构”一词在中国的汉代已是常规之词。当一个词语成为通用词语之前它必然有一段闪然时期,只有顺利地通过这一段消长考验的闪然期(不定有多少年),这一词语才能成其为通用的词语,更何况其载入当时的学术典著。足以说明“解构”一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存在至今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现为公元2006年)。以德里达为中心的西方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为止也才46年,按照德里达所说:“‘解构’一词法文中早已存在。”那么,法语的那点点历史若与大中国的象形文字相比那是大大的底气不足了。现在看看法语的历史吧:历史发展到公元9世纪,即公元800年,拉丁语和日耳曼语最终融合成罗曼语,而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继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之后。从公元939年卡佩王朝开始,法语成为法国唯一的官方语言。因此可以断言法语最早起源于9世纪,到10世纪30年代才正式成为法国唯一的官方语言,也就是法文。法语的正式诞生至今才1067年,也就是说,在法语诞生之前的1133年,“解构”一词早已活跃于古中华西汉时代的学术典著了。‥‥哈哈

孰肯解构中法之事,以词烦其性命乎!然而孩子的出生、户籍还是要考证的。

二.

涵容之质

从上一章节史料考证得知,“解构”一词有双层截然矛盾却血脉相连的涵义,即⑴附会造作。⑵离间。其中便有双层关键词,即“附会”与“离”;“造作”与“间”。现在坦示一下《汉语大词典》对以上关键字词的解析。

“附会造作”:

附[fù]:⑴随带;附带。⑵捎带;寄递。⑶依附。⑷靠近。⑸归附。⑹增益。⑺施刑。《礼记·王制》:“附从轻,赦从重。”

会[huǐ]會:⑴合;聚合;会合。⑵会见;见面。⑶时机;际会。⑷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组织。如:工会、协会等。⑸集会;会议。⑹恰巧;逢时。⑺当然;应当。⑻熟习;能。⑼领会;理解。⑽通“绘”。⑾姓。汉代有会诩。

“造作”:

造①[zào]:⑴制造;建立。⑵开始。《书·伊训》:“造攻自鸣条。”⑶农作物收获的次数。如:一年三造皆丰收。⑷姓。元代有造敏。

造②[zào,旧读cáo]:⑴培养;造就。⑵往;到。如:“登峰造极。”⑶通“猝”。仓卒;突然。《韩非子·难二》:“景公造然变色。”⑷时代。如见:“末造。”⑸通“曹”。诉讼的双方。《书·吕刑》:“两造具备。”

作[zuò]:⑴兴起。⑵起;起立。《礼记·少仪》:“客作而辞。”⑶振作。⑷工作。⑸为;充当。《书·舜典》:“汝作司徒。”⑹制造。⑺兴建;造作。⑻开始。《书·禹贡》:“莱夷作牧。”⑼创作。⑽作品。⑾当作;作为。⑿发作。⒀及。《书·无逸》:“作其即位。”⒁则。《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附会[亦作“傅会”]:⑴使协调合同。《汉书·郦食其等传赞》:“陆贾„„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⑵指文章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的经营缔造,包括草创、讨论、修饰、润色等过程。⑶把不相联系的事物说成有联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如:牵强附会。

“离间”:

离[lí]離:⑴分开;分别。⑵分解;圈点。⑶割取。⑷相并;成排。《礼记·曲礼上》:“离坐离立,无往参焉。”⑸陈列。⑹经历。⑺八卦之一,离上离下。⑻明;等。

间[jiān]間:⑴两者的当中或其相互的关系。如:天地之间。⑵在一定的空间或时间内。如:田间、晚间。⑶房间。⑷一会儿;顷刻。《庄子·大宗师》:“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 离间:指从中挑拨,使不和睦、不团结。《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韩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

以上是《辞海语词分册》和《汉语大词典》里对解构一词咬文嚼字式的逐次解析。下面我们再看一下解构主义的发起人及其核心人物雅克·德里达对解构一词所给的定义。德里达说:“‘解构’一词不应该以拆解或摧毁之意来解释,它是分析形塑我们思考的论述元素和分析长期沉淀的哲学论述结构。”这一句的语式是:它(解构)是分析形塑×××(论述)元素;它(解构)是分析×××论述结构。那么将其关键字词归纳起来便是:“解构是分析形塑论述元素和分析论述结构。”另外,在关于“解构主义”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然而,德里达的明确指示是,解构一词不能用拆解、摧毁之意来解释,由此得出,米勒的论述和德里达的解释是相互矛盾的。充分说明西方解构主义没有明确的观点,他们的精神实质是虚空而脆弱的。别以为洋枪洋炮都是不得了的好玩意儿,须知,泉甘还是发源处。

三.

结论

解构一词是“解”与“构”矛盾运动中的两个字词的和合之作。德里达只是从意识形态上对解构一词作了解释,并没有从“解构”这词的本质和文脉上作定义。任何文化行为和流派纷争一旦离开了文化的文脉和文化气息都是一种极其冒险的举动。德里达的目的只是推翻伯拉图的哲学体系,用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从而构建了新的哲学体系,即“解构主义”。或许意识和形态的偏激就意味着学术的成功。其中被称之为耶鲁批评学派之激进分子的希利斯·米勒更是对“解构”中的“解”字都没弄清楚,不知是否这就是所谓的哲学家之“哲”之所在?!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华之古文化永远是人类文化的祖宗,西方的任何所谓的哲学及其流派之于“老子”和“周易”而言永远只能是孙子辈,或者重孙子辈。然也„。

那么,解构一词的本质涵义是什么呢?按照“老子”之精神和“周易”哲学之旨意,解构一词的定义如此:“解构”是消1为0架0筑1的过程行为及其行为结果。其中,前“1”为自然元素、原生文化元素和文化元素;后“1”是通过观念的实施而构筑的新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0”表示元素或符号的文化脉络、艺术家或解构实施者的观念及其观念实施之行为,“0”与“0”具存了“老子”之“道”之隐涵。解构不等于废除后重建。实施解构的这一行为过程,其文脉性和观念的文化气息是恒通的。解构是一个矛盾中的过程行为词,具存了极强的观念性。加之其发音读声之超然顿挫感,使得解构这个词语永远的处于超然先锋之位置。犹如“艺术”这个毫无定义的词语,始终令人感到神圣的向往和不定性。

解构艺术

解构一词的定义既已明确,那么,解构艺术的涵意也就确立了。符合解构观点的艺术都属于解构艺术之范畴。解构艺术与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关系是平等关系下似是而非的相互之涵存关系。解构艺术与传统艺术毫无干系,与现代艺术却有着半分之成就关系。比如,毕卡索和布拉克所创立的立体主义艺术就是解而不构之艺术,他把客观自然给消解成了立体方块和平面方形,只是用几何的观点来认识和解释客观自然,却没有涉足构筑之范畴。因此,毕卡索的艺术可以归之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却与解构艺术无完全之关系。毕卡索终其一生只是执行塞尚布下的任务,履行塞尚之规划,塞尚认为“世界是由方形和圆形构成的”。就现代艺术而言,毕卡索是达到了另一个顶峰。但是,曾经的辉煌早已成为今天的历史,毕卡索毕竟早已经变成了“老黄页”。

毕卡索的创作实施行为是“一类文化意识”(直接面对客观自然实施意识行为)最到位的例证之一。把毕卡索整个倒过来抖三抖的人物是当行意识形态的反叛者杜尚。杜尚把一个常规的生活器物男性小便器付诸文化,签了名。以艺术展示品提交美术馆,其展出与否且不必考之,至少让美术馆来了个十二级地震,现代艺术史就此划上了沉重的记号。重头谱写新篇章的艺术史,即当代艺术史。中国的太极文化在毕卡索的眼睛与杜尚的观念之间沉痛而伤感地演绎了一回,使乾坤整个倒转。真可谓,革命的成功是历史造就的,谱写历史者只仅个别人物或极少数人,无数的英雄将永远的藏身于被颠覆了的美术馆。人类还要进化,艺术继续发展,革命永不停。

一段取自于《当代艺术问题》(顾黎明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文字颇有意思,现录之于次:“„从现代发生学的角度,来确认当代艺术与传统

艺术和现代艺术在创作机制上的差异,并指出传统、现代艺术的创作机制,是对客观自然感受的提取,而当代艺术的创作机制,却是非客观自然的感受,它是对一切既成文化的解构活动„”。但现实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普遍的艺术家对当代艺术一词的概念很是模糊,对于解构艺术更是望尘莫及,甚于海市蜃楼。这一常规性问题不单中国艺术家中有,欧美艺术家同样存在。在此,给那些底气不足的中国艺术家们鼓鼓气吧。同样是两足行走的社会动物,肤毛虽有不同,但是,若论及文化,“中国古文化永远是人类文化之祖宗”。虽然艺术是文化的先导,但是,没有文化的艺术比缺乏艺术的文化更加的苍白。尤其是当代艺术更加强调文化性,欠缺文化的当代艺术只能是瞎胡闹。无数的所谓“当代艺术家”纯粹的瞎胡闹,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当代艺术展”足以证明。‥没有文化哪来的思想,少了思想,观念从何而来?当代艺术就是观念性艺术。说当代艺术是观念艺术,是因为,当代艺术就是美国冷战阴谋和文化冷战的产物。不会创造文化和艺术的美国人,除于无奈的妒忌于世界文化艺术原生者民族,而逆反性地人为制造的一种艺术。其观念只有一个,即打倒和推翻一切崇高和伟大的文化和艺术、全盘否定所有既成的审美观,推倒崇高立低俗、打倒神圣树平凡,主张艺术的生活化。在美国老的艺术世界里,花匠、铁匠一夜之间便可成为大艺术家而暴富,野猪和猩猩嘴拱、脚抹油彩可以成为杰出的画家而被大肆吹捧,并载入史册,等等。全都是些翻手为云复手为雨的人作把戏,全然美金堆出的金字塔。不过,美国老的这一阴谋性的文化冷战所烧制出炉的所谓国际当代艺术,也给那些陈规陋俗的“崇高”们拨了一层老皮,使其流出新鲜而富于生机的血液。难怪大夫们说适当献血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过量失血不但会损毁元气,更甚者将危及生命而一命呜呼。故此,万事须得有节有度,才不至于大伤元气。文化气息犹如生命之气息同样的重要。21世纪的今天,国际当代艺术伤尽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元气,因此,“炼丹还气术”式的补养世界文化艺术之元气将大任于此、于时;于彼、于人,这就是解构艺术之使命所在了。解构艺术比当代艺术更深一畴,它是在观念统领下对自然、文化和元素实施“消”与“筑”的过程行为及其行为之结果,具存了更加强烈的哲思性和智慧。那么,解构艺术有哪些具体特点呢?第一,具有明确的艺术观念和哲理;第二,观念指导下的消1为0架0筑1的过程行为及其行为之结果;第三,文化性及其文脉的痕迹性;第四,哲思性;第五,解构主义艺术家必须是社会和历史文化的责任家。符合以上五个特点的艺术就是解构艺术,纯心从事解构艺术研究和创作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解构主义艺术家。愿天底下不同文化的种族,都能够呈现出不同风格成就的杰出的解构主义艺术家。人类的文化和艺术真的是需要用心、用智、用理念来认真的梳理。特别是当今的中国,迫在眉睫之关键大事,就是欠缺一场轰轰烈烈的古中华之文艺复兴。这一文艺复兴并非欧洲式的简单复兴,而是对古中华文化和艺术所进行的解构式的复兴。否则,古中华优秀而杰出的文化、艺术将被外来的阴谋和冷战策略所侵吞而被迫变为“四不像”的杂耍把式。„

解构艺术是当代艺术的清理者、拯救者。

解构艺术负于对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归元、理析的责任,对文化及其脉络的疏导和构化是解构艺术的本质天职。

第五篇:解构雷锋精神

对解构雷锋精神的一点分析

而无论是在哪种社会,人们对奉献总是褒奖有加的:在奴隶社会奴隶必须对主人奉献,在封建社会要求奴才对主子奉献,在资本主义社会提倡工人对工作、也就是对资本家的奉献,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对发扬自觉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加以讴歌和赞扬,雷锋精神就是这种主人翁意识的最好体现,因而雷锋精神首先是一种奉献精神。对于这样一种奉献精神,哪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也是十分赞许的。所以那些仇恨雷锋精神的人并不便于把它直接树为对立面加以打击,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进行,因而这样一股诋毁雷锋精神、丑化雷锋形象的潮流出现了,它采取的主要手法是进行解构,其核心如果不是开涮雷锋精神,就是把学雷锋异化为其它庸俗行为,使人们不再严肃地对待雷锋精神,从而达到恶俗化雷锋精神的效果。如某通信公司在其群发的幽默短信中写到,今天是学雷锋日,老奶奶严重紧缺,一位老奶奶被扶过马路几百次,养老院的老奶奶被洗了几十次脚„„有人说,今年学雷锋我给领导办了什么什么好事„„更有甚者,编造一个黄色笑话说是一对男女搞一夜情,女人醒来后,问男的叫什么名字,男的悠悠地说,做好事不留名,我是学雷锋。

同时,对有钱人做好事即所谓“慈善”进行大肆宣传,使人们艳羡,形成一种模式化的“好事”观念,即做好事要用金钱来量化,即有钱才能做好事,有大钱做大好事,没钱就做不来好事,似乎做好事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普通人即使做了好事意义也不大。雷锋做的好事并不惊天动地,不能用金钱来量化,但与资本家“善行”的可量化相比,它对社会的精神激励效应却是不可量化的、无价的。这时,雷锋精神与“慈善”的对立就出现了:如果大家都被雷锋精神感召,都去学习雷锋,这样做好人好事的成本和门槛就很低,那么谁还会对资本家可量化的、有限的慈善感兴趣呢?

马克思早就点破过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虚伪性,指出,这种慈善尽其可能地做大排场,做成一场社交盛事,无非就是为了彰显他们的善心,更重要的是彰显他们的雄厚财力与影响力。如果资本家真有善心,为何不把生产资料交由工人所有,让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犯不着定期或不定期地大发善心呢?但另一方面,又有人对雷锋进行挑剌。海派名嘴周立波先是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全写日记上了”。日记是个人行为,能与有钱人的派对、慈善盛典相提并论吗?而周立波高调参加各种公益派对,难道不是对自己的讽刺吗?

另外,既然资本家需要工人在工作中的无私奉献,那么提倡雷锋精神对他们有什么坏处呢?为什么他们还要千方百计地诋毁雷锋精神呢?

对雷锋精神的解构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全盘改造战略的一部分。雷锋精神的实质是消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消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的共产主义实践,它同时也显示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个螺丝钉有一个螺丝钉的价值,一个普通人也有一个普通人的价值,如果普通人意识到做好事是自己所能的、不需要金钱、没那么复杂,是人人皆可为的事情,那么进一步意识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离接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就不那么远了。这才是资本家对雷锋精神最忌讳的,他们解构雷锋精神,是为了除却经济领域的优势地位外,争夺和占据道德的至高点从而从经济到意识形态掌控整个社会,使个人和社会的解放成为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被调侃成多种版本,人们即使可能佩服雷锋的所为,但是没有勇气、没有动力去做好事。

消解、解构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要消灭工人、农民和普通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心,把做好事定位成主要是有钱人的慈善行为,把整个社会建构成一个冷漠的社会,只能等待公知、有钱人的良心和善举来拯救。那么,社会的进步就与庶民无关,人们也意识不到社会的进步与每个个体的行为有关。资本家需要的是奴隶对奴隶主、奴才对皇帝的忠诚和奉献,是强调个体对少数人的奉献,而绝不是雷锋那样的一个人对绝大多数人、对全社会的奉献,这与资本家的要求和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雷锋精神在当代尤为重要,因为雷锋不计回报、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对于每一个追求国家、民族自立、追求劳苦大众解放的有志之人而言,就得向雷锋学习,不能因为现在我们做的没有什么效果就不去做为,要意识到所作所为不管多么微小只要能推动社会进步,就要去做,而且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将个人的价值置于全人类解放的历史大势之中,我们个人有限的生命和价值就会在这种无数人前赴后继的事业中得到升华和永恒。

中国企业文化解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