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战略性的企业文化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83-372088 企业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4-10 14:09: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构建战略性的企业文化

[论文关键词]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企业纷纷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带有较大的自发性,有庸俗化的倾向、存在无人负责的问题、缺乏借用“外脑”的习惯、对企业的历史否定太多等。因而,构建战略性的企业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应该从战略目标、组织机构、操作模式、借用“外脑”和企业文化历史等五个方面系统地构建自己战略性的企业文化。

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明确提出和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企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竞争力,国内企业普遍开始学习和跟踪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最初着重学习国外企业的规范管理,到有意识地关注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反映了国内企业管理的进步。但是,在当时技术管理都相当落后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只能停留在谈论和宣传阶段。直到九十年代初,企业在品牌方面的竞争迫使其开始重视企业的形象,而企业对外的形象要靠其内部的文化来支撑。正是在这种品牌竞争的压力下,中国的企业开始重视并具体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名牌企业,纷纷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这些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加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内部张力。但是,仍有大量的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存在着相当的不足。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普遍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认识不深、不系统,带有较大的自发性。我们对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与作用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往往圄于概念性的描述,而不是花时间去实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或四个层次),但在MI、BI、VI的设计策划中,我们却往往层次不分,界限模糊;我们尤其缺乏企业文化的战略眼光,在对待企业文化上,不能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有过多的短期行为,带有较大的自发性,不能在企业发展战略发生调整或重新定位时,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长期的、健康的、持续的、稳定的、全局的文化支持和系统保证。

第二,普遍意识到了必须创建企业文化,但不知从何入手,往往止于“吹拉弹唱”,导致企业文化庸俗化。笔者访问过不少国内企业的网站,发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一栏,但从内容上看,却大多较为单一,主要是领导讲话、环境建设、文体娱乐、会议精神等。在构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应严格地按照创建的科学程序,按部就班地层次推进,经过计划启动、考察调研、诊断评估三阶段;从四个层面明确企业的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还得制定企业文化规划、编制企业文化文本、建设企业文化网络、培训企业文化骨干、推动企业文化传播等。其实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使得企业文化偏离建设正轨。一些企业对创建的内容缺乏了解,把看得见、摸得着、有形的企业文化当作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导致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空白、薄弱、扭曲或错位。这样一来,就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向深层次演进,陷于表面化、庸俗化。

第三,都非常关心企业文化建设,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但又存在着忙时热火朝天,闲时万籁俱静的无人负责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一般来说是由领导组织发动,员工配合参与的过程,全体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是企业文化创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全员参与并不意味着就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无论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还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强调“齐抓共管”一定是弊大于利。因为所谓的“齐抓共管”就是无人负责,有利时大家趋利而上,不利时大家退避三舍。“齐抓共管”必然政出多门,政出多门势必相互推诿、不负责任。在这种情形之下,企业文化想要发挥其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不可能的。一位伟人说过: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用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缓进,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创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在于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统一企业全体员工的意志、行为和形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必须用锲而不舍的精神作风才能完成的持续的过程。

第四,都立足于依靠自身的力量培养企业文化,因而达不到专业化的基本要求,没有形成借力发力的良好习惯。如果我们要依赖某类专业技术人员来做成某一项工作,则这一类人力资源获取的渠道有二:一是通过内部选拔的方式;一是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现实中我们一般会更多地采用内部选拔的方式,因为我们觉得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一切都能自力更生,但现实又往往会对我们的设想进行证伪。比如,企业可以把CI策划工作交给内部的准专业设计人员,但随即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准专业设计人员由于大多缺乏工商管理的基本知识,缺少企业文化的基本底蕴,其所设计的标识能符合美学的基本要求,但往往不能满足工程学和经济学的基本要求。不可否认,坚持自力更生是必要的,但适时地借用“外脑”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借用“外脑”,虽然是利益的让渡,但同时又是自己所承担不起的风险的转移,对于企业来说,养成借力发力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五,都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与此同时又存在着对以往一些好的做法和精神风貌彻底否定的不良倾向。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开始学习并运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学以致用。比如说JIT(精益生产),它应该是适用于加工装配型的企业类型,如果不加区分地应用到流程型的企业,那自然是贻笑大方。在缺乏必备的技术平台时,奢谈ERP同样也无异于天方夜谭。最优秀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特色的才是最优秀的,这种观念是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面对历史,我们的一些企业却采取了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否定一切,只要它是计划经济的。事实上,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企业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大庆精神“鞍钢宪法”,等等即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提倡。历史是过去的今天,而今天是历史的积淀,否定一切或简单的黑白判断的想法和做法都要清除。

从以上可以看出,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十分薄弱,这使得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时极为被动,因而有必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发展,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上尤其是在实践应用上,赶上乃至超过我们的全球竞争对手。

第一,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要有一个远大的战略目标。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发现那些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消费者要素、股东要素、企业员工要素)、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则仅达166%;前者公司股票价格增长901%,而后者为74%;前者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为1%。”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服务,这就是说战略性的企业文化除了必须具备一般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和强调它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长远的目的性。二是高度的全局性。三是竞争的对抗性。四是切实的可行性。五是相对的稳定性。

第二,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要有一个常设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一旦作出创建战略性企业文化的决策之后,为避免无人负责的局面,为了使创建有组织地进行,就必须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或者叫“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或者叫“企业文化战略规划部”)。在这个机构中,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必须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或规划部主任,因为战略性的企业文化首先是由最高决策者组织发动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有利于决策者把握整体方向,体现价值取向。同时,要确定一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委员会或规划部的常务副主任,专职从事委员会或规划部的领导工作,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企业其他高层领导人可以成为委员会或规划部的副主

任或委员,同时还应当吸收一些关键部门如党群机构、人力资源机构、文化宣传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保证所需文化资源。在委员会或规划部之下,还要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工作机构(或者叫企业文化办公室,或者叫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办公室),其成员应该由那些热心企业文化并有一定企业文化知识,可能成为企业文化建设骨干的人员组成,主要从事日常事务性工作。为使企业文化战略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也可以与一些企业文化咨询组织协作,借助“外脑”形成互动。

第三,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要有一个系统的操作模式。所谓的操作模式就是指企业在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时,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这就要有一个参照物,有一个构建的模本。我们在企业文化的构建实践中,之所以会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就是因为缺少了一个文化建设的参照物,一个文化建设的模本,也就是说缺少一个系统的操作模式。在选择参照物或模本时,帕斯卡和阿索斯两位教授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提出的“7S”模型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与参照意义。“7S”代表7种以英文字母S开头的因素:结构(Struc-ture)、战略(Strategy)、制度(Systems)、技能(Skills)、作风(Style)、人员(Staff)和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goal)。7个S构成一个以最高目标为核心的网络,忽视任何一环或各个网络之间的协调都必然影响管理成效。其中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因素,人员、技能、作风、最高目标是软性因素。我们的企业要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必须“软硬兼施”,有效地运用7个S并使之相互协调一致。企业若规模较大,则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从总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分公司或事业部)、各职能部门、辅助单位中抓典型、找故事、深挖掘、广积累。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从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方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形成企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环境基础。

第四,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要有一个可以借用的“外脑”。前面说过,借助“外脑”可以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具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引入具有企业文化理论修养的专家学者,或具有企业文化实践专业资质的管理咨询机构,协助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咨

第二篇:论述企业如何构建战略性的企业文化

[论文摘要]

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明确提出和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企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竞争力,国内企业普遍开始学习和跟踪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最初着重学习国外企业的规范管理,到有意识地关注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反映了国内企业管理的进步。但是,在当时技术管理都相当落后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只能停留在谈论和宣传阶段。直到九十年代初,企业在品牌方面的竞争迫使其开始重视企业的形象,而企业对外的形象要靠其内部的文化来支撑。正是在这种品牌竞争的压力下,中国的企业开始重视并具体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名牌企业,纷纷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这些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加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内部张力。但是,仍有大量的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存在着相当的不足。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普遍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认识不深、不系统,带有较大的自发性。我们对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与作用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往往圄于概念性的描述,而不是花时间去实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或四个层次),但在MI、BI、VI的设计策划中,我们却往往层次不分,界限模糊;我们尤其缺乏企业文化的战略眼光,在对待企业文化上,不能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有过多的短期行为,带有较大的自发性,不能在企业发展战略发生调整或重新定位时,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长期的、健康的、持续的、稳定的、全局的文化支持和系统保证。

第二,普遍意识到了必须创建企业文化,但不知从何入手,往往止于“吹拉弹唱”,导致企业文化庸俗化。笔者访问过不少国内企业的网站,发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一栏,但从内容上看,却大多较为单一,主要是领导讲话、环境建设、文体娱乐、会议精神等。在构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应严格地按照创建的科学程序,按部就班地层次推进,经过计划启动、考察调研、诊断评估三阶段;从四个层面明确企业的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还得制定企业文化规划、编制企业文化文本、建设企业文化网络、培训企业文化骨干、推动企业文化传播等。其实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使得企业文化偏离建设正轨。一些企业对创建的内容缺乏了解,把看得见、摸得着、有形的企业文化当作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导致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空白、薄弱、扭曲或错位。这样一来,就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向深层次演进,陷于表面化、庸俗化。

第三,都非常关心企业文化建设,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但又存在着忙时热火朝天,闲时万籁俱静的无人负责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一般来说是由领导组织发动,员工配合参与的过程,全体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是企业文化创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全员参与并不意味着就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无论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还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强调“齐抓共管”一定是弊大于利。因为所谓的“齐抓共管”就是无人负责,有利时大家趋利而上,不利时大家退避三舍。“齐抓共管”必然政出多门,政出多门势必相互推诿、不负责任。在这种情形之下,企业文化想要发挥其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不可能的。一位伟人说过: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用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缓进,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创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在于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统一企业全体员工的意志、行为和形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必须用锲而不舍的精神作风才能完成的持续的过程。

第四,都立足于依靠自身的力量培养企业文化,因而达不到专业化的基本要求,没有形成借力发力的良好习惯。如果我们要依赖某类专业技术人员来做成某一项工作,则这一类人力资源获取的渠道有二:一是通过内部选拔的方式;一是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现实中我们一般会更多地采用内部选拔的方式,因为我们觉得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一切都能自力更生,但现实又往往会对我们的设想进行证伪。比如,企业可以把CI策划工作交给内部的准专业设计人员,但随即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准专业设计人员由于大多缺乏工商管理的基本知识,缺少企业文化的基本底蕴,其所设计的标识能符合美学的基本要求,但往往不能满足工程学和经济学的基本要求。不可否认,坚持自力更生是必要的,但适时地借用“外脑”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借用“外脑”,虽然是利益的让渡,但同时又是自己所承担不起的风险的转移,对于企业来说,养成借力发力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五,都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与此同时又存在着对以往一些好的做法和精神风貌彻底否定的不良倾向。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开始学习并运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学以致用。比如说JIT(精益生产),它应该是适用于加工装配型的企业类型,如果不加区分地应用到流程型的企业,那自然是贻笑大方。在缺乏必备的技术平台时,奢谈ERP同样也无异于天方夜谭。

最优秀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特色的才是最优秀的,这种观念是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面对历史,我们的一些企业却采取了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否定一切,只要它是计划经济的。事实上,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企业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大庆精神,“鞍钢宪法”等等即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提倡。历史是过去的今天,而今天是历史的积淀,否定一切或简单的黑白判断的想法和做法都要清除。

从以上可以看出,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十分薄弱,这使得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时极为被动,因而有必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发展,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上尤其是在实践应用上,赶上乃至超过我们的全球竞争对手。

第一,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要有一个远大的战略目标。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发现那些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消费者要素、股东要素、企业员工要素)、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则仅达166%;前者公司股票价格增长901%,而后者为74%;前者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为1%。”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服务,这就是说战略性的企业文化除了必须具备一般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和强调它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长远的目的性。二是高度的全局性。三是竞争的对抗性。四是切实的可行性。五是相对的稳定性。

第二,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要有一个常设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一旦作出创建战略性企业文化的决策之后,为避免无人负责的局面,为了使创建有组织地进行,就必须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或者叫“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或者叫“企业文化战略规划部”)。在这个机构中,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必须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或规划部主任,因为战略性的企业文化首先是由最高决策者组织发动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有利于决策者把握整体方向,体现价值取向。同时,要确定一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委员会或规划部的常务副主任,专职从事委员会或规划部的领导工作,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企业其他高层领导人可以成为委员会或规划部的副主任或委员,同时还应当吸收一些关键部门如党群机构、人力资源机构、文化宣传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保证所需文化资源。在委员会或规划部之下,还要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工作机构(或者

叫企业文化办公室,或者叫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办公室),其成员应该由那些热心企业文化并有一定企业文化知识,可能成为企业文化建设骨干的人员组成,主要从事日常事务性工作。为使企业文化战略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也可以与一些企业文化咨询组织协作,借助“外脑”形成互动。

第三,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要有一个系统的操作模式。所谓的操作模式就是指企业在构建战略性企业文化时,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这就要有一个参照物,有一个构建的模本。我们在企业文化的构建实践中,之所以会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就是因为缺少了一个文化建设的参照物,一个文化建设的模本,也就是说缺少一个系统的操作模式。在选择参照物或模本时,帕斯卡和阿索斯两位教授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提出的“7S”模型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与参照意义。“7S”代表7种以英文字母S开头的因素:结构(Struc-ture)、战略(Strategy)、制度(Systems)、技能(Skills)、作风(Style)、人员(Staff)和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goal)。7个S构成一个以最高目标为核心的网络,忽视任何一环或各个网络之间的协调都必然影响管理成效。其中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因素,人员、技能、作风、最高目标是软性因素。我们的企业要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必须“软硬兼施”,有效地运用7个S并使之相互协调一致。

第三篇:企业文化构建草案

企业文化塑造纲要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二、企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三、企业文化培训实务

(一)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分解

(二)企业文化建设流程

(三)企业文化培训内容及课程设计

小企业做事、中等企业做人、大型企业做文化,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个企业由小到大,在管理方面逐渐地也开始“由实及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从历史看管理”高端课程开课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需要规范化、制度化,这就需要让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文化无所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都可能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你的企业文化。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的竞争。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企业文化的立体架构:金字塔和同心圆模式

二、企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文化的作用:

1.2.3.4.5.三、企业文化培训实务

如何落实企业文化:

一、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反复宣讲,二、制度体系的支撑,三、组织结构和考核体系的保障

其一,企业文化建设针对的目标是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通过改变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达到其他管理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研究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典型的心理学研究范围,所以,无论是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查评估,还是设计规划,都要大量地应用心理学的指标与方法。例如各种职工满意度量表,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量表的设计与使用。凝聚力 激励机制 规范机制 宣传辐射力 协调弥补机制

其二,企业文化建设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改善工作时的心理状态。工作效率的指标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来说,其工作内容虽有不同,但都是单位时间或单位成本完成的工作量的统计,既是管理指标,也是物理指标。而对心理状态的描述,如成就感、沟通能力、团队荣誉感、心理接纳程度等,都是心理指标。物理指标、管理指标、心理指标的设计与统计,都是极其严格的操作过程,都要以相应学科的理论作为依据。

其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主要是学习(培训)、沟通(互动)、设计(创新)、实行(实践)等,也叫导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学习过程,其采取的方式与考核的办法,是教育学的原理与手段。不论是企业自己进行这种教育或是请外部专家进行这种教育,都是要遵循教育学的原理与规律

(二)、企业文化建设流程

企业文化塑造五阶段(需要2-3年时间):

第一阶段企业文化战略定位

即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公司战略的企业文化定位

从企业成长的历史、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企业家的风格和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五个维度分析了客户现有的企业文化内涵,从中找出历史上帮助和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要素

第二阶段调研阶段

即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全面审视

一是思想准备。通常,企业管理者要首先认真学习和领会企业文化理论的精髓,并据此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前景产生相对明晰的认识。然后,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人员多少和机构设置的繁简,召开高中级员工直至全体员工的动员大会,并在会上讲述为什么本企业要进行文化建设或变革?什么叫企业文化建设或变革?本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文化建设或变革的必要性,以及文化建设或变革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要求员工做些什么?它会给员工和企业带来什么益处?它在进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阻力,以及企业领导者准备怎样克服这些阻力,等等。同时,也可以从企业高中层管理者开始,直至基层员工,组织企业文化理论的讲座或读书会等,使之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案例有所了解后,再思考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或变革问题。

二是组织准备。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准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机构设置,如根据企业规模和实力,可以设置企业文化委员会、企业文化部、企业文化办公室、企业文化领导小组等等。这些机构都应是在企业主要领导者直接指挥下,有专门工作人员,有具体工作职责,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作用的工作机构。一方面是从社会中介机构聘请的咨询顾问,其职业可以使他在调研中保持公正的客观的态度,即用第三者的眼光进行观察,因此,常常可以在本企业人员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许多潜在问题。另外,咨询顾问具有专业的调研知识、技巧和经验,能够运用规范、科学的调研分析方法。

三是文案准备。调研工作涉及大量的文案工作,在调研工作开始前,这些工作就要准备好。一般而言,文案准备取决于调研工作所准备采取的调研方法和调研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从调研方法看,有文案调查法、观察法、专题研讨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等。所有这些调查方法的实施,事先都要有详细的计划,诸如调查哪些人?调查什么内容?怎样处理调查

结果等等。

以文案调查为例,事先要求企业准备好企业历史沿革资料、企业当年及上年工作总结报告、企业人力资源及组织架构资料、各种媒体近年对企业的宣传报道、企业日常规章制度、企业高层领导近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企业现有的经营战略规划或设想等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是调研工作的基础。例如查阅企业历史沿革,可以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传统文化;查阅工作总结报告,可以了解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和制度安排;查阅领导的重要讲话,可以了解企业家的价值取向;查阅企业的经营规划,可以了解企业的未来愿景及具体目标等。

除了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文案准备这些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一些具体的工作环节,也应列入准备工作的计划内,如为调研人员安排好办公地点、办公设施,组织落实各种访谈活动和问卷的工作等。

在对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哲学、企业作风、企业形象、传统习惯、道德伦理、精神风貌、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进行详细调研、挖掘、提炼的基础上,分析现有文化因子中适应未来竞争需要、行业特点、具有企业个性和普遍认同度的核心价值观念, 同时根据未来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要求,进行创新性的企业文化内容体系的设计, 包括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行为层。

第三阶段分析诊断阶段

根据调研报告编写企业文化综合情况报告书

第四阶段规划阶段

运用工具和方法重塑文化

为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设计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推动方法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包括具体的步骤和详细的措施,指导下一步强势文化的培育。

撰写《企业文化建设纲领》、《企业文化推广实施方案》,《员工手册》,以进行宣传教育、灌输提高,使之成为员工潜意识的思想和行为。《企业文化培训系列课程》导入。

第五阶段追踪执行阶段

企业使命是对企业存在意义与目的的高度概括,是指企业开展各项活动的根据,是企业存在目标、价值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它是企业生存的基本点。在动荡的环境中,正确的、积极的企业使命可以指导企业把握好营运的大方针,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只有认真地遵守和执行神圣的企业使命,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它表明了企业的追求和志向,伟大的精神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持,伟大的精神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企业精神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但并不虚无缥缈,而似一股绵绵不绝的神奇力量,使之拥有无坚不摧、不屈不挠的强大力量!

价值观:企业发展必须及永恒不变的基本理念

企业宗旨是对企业“存在理由”的宣言,是确定企业经营领域与重点、制定战略目标和分配资源的基础,是企业之魂。

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对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根本看法和评价,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具有强烈文化的企业内部都存在着为员工们所认同和拥有的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与行动指南,是企业成功的信条。

企业作风是企业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处事的风格。它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密切相联,具有一贯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良好的企业作风,将有利于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也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座右铭是指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所选择的具有识别意义的格言和警句。

企业信念是指企业渴望实现企业目标所付出的积极行动和心理愿望。

第四篇:企业文化及构建

第六讲 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形象设计

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企业文化(Enterprise Culture)是一种新的企业理念,它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实践来源于日美之间的经济竞争。

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取胜,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设备,而在于管理;不在于管理的硬件,而在于管理的软件。这些管理的软件,因为不属于硬性的管理纪律,所以美国学者把它称为“文化因素”,企业文化理论因此得名。这个“文化因素”,主要强调了三个问题,即在企业管理中:要尊重人的地位,重视集体的作用,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这是日、美企业管理的主要区别。

1981—1982年,美国管理学界连续推出四部重要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么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4月)、《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1年)、《企业文化》(1981年7月)、《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1982年10月)。这四部著作在当时被称为管理新潮流中的“四重奏”。它以崭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构成了企业文化这一新的理论系统,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

二、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美国的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是有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着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守势、灵活性”。美国的托马斯·彼得斯指出:“所谓公司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算数的,必须严肃对待,他们代表了公司存在的意义。”

分开来看,企业文化这个词是由“企业”和“文化”两个词构成的: 企业:“企业就是‘能把事办成’的机构”。

——哈佛大学 西奥多里维特教授

企业是从事生产、研发、流通或其他服务性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实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礼》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即是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E·B·泰勒 当这两个词合并到一起形成企业文化时我们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它:

广义上,它既包括一个企业的物质文化(有形的“显文化”或“硬文化”),也包括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无形的“隐文化”或“软文化”),如生产经营的环境、设备、产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各种制度,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经营风格,群体内部相互沟通的方式,星湖制约的规范,企业职工的共同价值理念、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办事准则等等。

从管理学上讲,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性和持久力,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特色、经营哲学、伦理道德、企业精神、厂风厂貌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有机复合体。

三、企业文化的结构

1.企业文化的内容

从企业文化的结构来看,企业文化的内容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来看,企业文化的内容一般可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1)表层文化,又称为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标识文化(Marking Culture)这是一种以物质为基本形态的显示在表层的企业文化。它将企业所创造的文化品位、文化理

念,通过企业的物质设施和产品的造型、商标、包装等表达出啦,以其直观形象,而被更多的人所感知。这种视觉文化往往会让人产生“首因效应”,成为社会公众对一个企业作总体评价的起点和首要因素。

这种视觉文化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有机显示系统来表现的,主要有:

a.企业名称

企业名称是企业间相互区别的特定标志,也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和竞争工具。企业名称涉及法律、风俗习惯、公众心理、美学、语言学等方面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体现着一种文化道德走向。

b.企业标志

企业标志是企业用以象征自己文化特征的视觉符号,也是拥有者传达、宣传信息和理念的文化载体。它由图形、文字和色彩构成,能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特点和体现企业的个性。

c.企业代表色

企业根据经营特色和产品特点,选择一个色调作为其代表色,形成企业的色调风格,在企业的整体形象传播中,发挥其鲜艳的识别效能,使公众产生固定印象,起到视觉聚焦作用。

d.建筑装饰

企业建筑式样和内部环境,既要体现出企业的个性、风格和审美观,又要使其余企业整体形象完美结合,把企业内在精神凝结到企业外显物之中,创造出企业外显事物和内在精神合一的最佳境界,显示出现代企业的风采。

(2)中层文化,又称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规章制度、企业楷模、礼仪活动等。

(3)深层文化,又称理念文化

这是企业文化内容的最主要层次,它在企业文化内容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影响和决定企业文化的导向和发展。企业理念是企业的最高意识形态,是企业境界的核心构筑,是指导企业实践的根本思想。

企业理念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中,企业文化具有具有多种功能,主要有以下五种:

(1)导向功能

这是指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导向作用,使之符合企业的目标。企业文化的导向方法强调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使人们在一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地把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2)约束功能

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确立之后,对企业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与传统管理对员工的约束不同。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经过长期的培育,形成一些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交往准则,并为广大职工所认同为“硬性”约束;又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即靠一种传统,一种风气,一种环境来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来自心理的、自我约束的控制作用。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所体现的强烈的集体意识,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动因。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还反映在企业文化的排他性上。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通过一种文化效应,通过职工对文化的认同,激励职工进而产生一种甘愿为本企业奉献的精神。

(5)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形象的辐射作用。二是通过企业人员对外交往所产生的辐射作用。

五、企业文化的构建

(一)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2.表里一致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3.注重个性

个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

4.重视经济性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面讨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中,虽然并不涉及“经济”二字,但建设和实施这些内容,最终目的都不会离开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称文化战略。

5.继承传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也是这样,它应该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否则企业文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就没有生命力。增值开发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平等思想、务实思想等都是值得增值开发的内容。中国民本思想自古以来就相当强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专制行为。社会主义企业中,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文化建设自然要以民本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并通过这一思想的开发利用,使职工群众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中华民族坚持人的平等性,认为“人皆为尧舜”,这正是过去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的增值开发并用于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将为企业职工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有利于倡导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运行机制。务实精神要求人们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对此如能发扬光大,必将形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大庆“三老四严”的“铁人精神”就是这种民族精神增值开发的结果。

(二)企业文化构建的要素

1、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并不是指企业的内部环境,而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极为广阔的社会和业务环境”,包括市场、顾客、政府、技术状况、法律环境与竞争对手等具体内容,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

化唯一的而且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企业一方面生存并适应于这种环境中,使其环境中积极的因素作用于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在不断适应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改造和创新着环境,促进了外部环境的改善,而企业文化就是在不断适应和改善环境中采取的全部策略的体现。

2、价值观

价值观,这里不是指个别人评价是非曲直的准则,而是指“一个组织的基本观念和信仰”,是企业凝聚人心、支配行为、激励取胜的价值体系与行为准则。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特征,便于把一个企业对内对外的态度与另一个企业区别开来,使员工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自豪感,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三方面:⑴、能够引导企业发展,提升管理境界;⑵、能够指导企业决策,规范企业行为;⑶、能够鼓舞员工士气,激励员工进步。

3、英雄人物

企业英雄是企业价值观的化身,是企业精神、理念的“人格化”与具体化的典范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楷模。企业英雄人物身上往往体现着不可动摇的个性与作风,这是企业文化的支柱与希望,他们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和企业“每当遇到困难时人人都想依靠的对象”,他们使员工在个人追求与企业目标之间找到了一种现实的联系,对员工能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

4、习俗与礼仪

习俗与礼仪是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在企业的影响与反映,它们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习俗是企业的风俗习惯。它是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长期出现且人人知晓而习以为常却没有明文规定的东西,是程式化的并显示内聚力程度的文化要素。其表现形式有游戏(开玩笑、逗趣、即兴表演等)、聚餐、谈话或谈心、小型活动等。它的作用可以缓和人们之间的紧张气氛,可以加强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联系,以增进友谊,促进团结,创建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与企业创新环境。

礼仪是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时空有序的活动。主要形式有:⑴问候仪式;⑵颁奖仪式;⑶升职仪式;⑷会议仪式;⑸庆典仪式;⑹工作仪式;⑺交接仪式;⑻升旗仪式;⑼管理仪式;⑽宣誓仪式。习俗和礼仪往往是在随和、自然、轻松、幽默的戏剧化气氛中实现的,它给员工施加影响,使他们在语言文字、公共礼节、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程序化、规范化,把企业的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潜移默化地印入到员工的脑海中,以指导其行为。

5、文化网络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内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正式的文化网络主要指企业会议、文件、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局域网、图书馆、俱乐部、体育文化中心等文化信息载体与文体活动实施。

非正式文化网络是指企业内部以轶事、故事、笑话、流言、猜测等形式来传播的非正式信息渠道,是与组织意愿相距甚远的,而且是消极的、隐蔽的分级联络体系。这种网络传播的内容往往是与组织解释的信息不同,而且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这种传播过程没有文件,没有录音,不留任何证据,传播者全凭嘴一张,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加工。这种消极的信息,转移工作中心,离间干群关系,制造人身舆论攻击,涣散组织凝聚力,对企业文化建设多有负面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灵活地把握它,正确地引导它,并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利用企业文化网络,形象地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加强与员工的联系,巩固组织的基本信念,增强企业内聚力。同时,可以扩大企业形象对外宣传,增加的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六、企业文化的构建步骤

1、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2、重塑企业文化架构,设计整体方案

3、确定新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

4、全面实施文化建设方案

5、认真分析文化建设中的问题,研究对策

6、总结、评价和巩固文化建设的成果

第五篇: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需要关注的问题

1)基本的道德观念,诚信不可缺,没有基本的诚信,讲再多的文化也没人信。

2)文化的建设是长期的,长期的东西要有制度来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象在日本的某些企业,每周一次的训话,上面部长讲,下面老板也在毕恭毕敬地听,领导人的以身作则,是推动文化建设最有效的方法。

3)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沟通与交流,上司与下属,员工与员工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尤其是领导人与下属的沟通与交流,从来不嫌多,多多益善。

4)建设开放性的文化,只有开放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建设创造性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参加,没有大多数人参与的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成为老板的个人想法。

企业打好了文化基础,才容易学习吸纳新的东西,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重视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法,但因为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常常使这种努力付诸东流。

企业管理的手法,是在一定企业文化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比如象品质管理,没有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没有管理人员敢于面对现况的勇气,就象缺乏品质的土壤,再好的qc手法也生不了根,发不了芽。

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有一个头儿,大家跟着头儿干。领袖的魅力来源于其人格的魅力,而不是权力。领袖型人物通常具有足够的识人之智,容人之量,用人之术,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冒险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引领众人实现远景的特殊力量。

企业领导者对构筑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学理论的企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中,领导是重要因素。领导者通过其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出

这个组织所有人的心理以及客观的困境,透过口号,透过行为,形成一个共同远景,让大家行为一致,形成一个文化,形成一种力量。这个力量通过长期的经营实践,在员工中形成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最终可以演化为企业真正的文化。

纵观中外优秀的企业文化,都闪现着创业领袖的个人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领头人的风格、精神,以及其经营理念的传播和贯彻,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各方面行为,对企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新港新闻造船和码头公司的创办人杭亭顿曾经在 1866年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造好船,如果可能的话,赚点钱。如果必要的话,赔点钱。但永远要造好船。”直到 1987年,他的这段话还被他的公司的副总裁引用并铭刻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成为公司的文化和信仰。中国现有企业制度和结构,注定了领导者与企业文化的深刻关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的企业股权结构集中,公众化不够的现实,使得中国 90%以上甚至 99%的企业文化深受企业领导者的影响,甚至可以称其为企业家文化。所以,构筑学习型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责任重大,它要求企业领导者将其宏大抱负,统一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创新和求变的共同意志,贯穿于企业经营行为,实现于市场终端。

韦尔奇先生是全世界公认的此类企业精英。他在 20世纪 80年代初就提出“追求卓越”的理念,并诠释其为“超越过去我们对品质要求的极限,我们要做得比我们认为最好的还要好的信念”。他认为,“卓越”并非是一种成就,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掌握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生命与灵魂,它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带有“创造性不满足”。韦尔奇先生运用其超前的意识和精心塑造的以“求新求变”等信念引领的公司文化,最终使得“追求卓越精神”化为现实。

21世纪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构筑适合本企业特点、使知识成为创造力和竞争力源泉的企业文化,是对中国企业家的现实考验。企业领导者们能否运用自身能力和知识观念,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适时构筑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创新、整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品牌等等企业经营管理要素,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求新求变”,在很大程度将决定企业的成败,决定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贸易环境中的总体地位。

构建战略性的企业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