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教育读后感(共)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目前,学校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如何让“生本”的理念贯穿我们的历史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初中生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它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老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知识的获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生本教育读后感
我的生本教育观
寒假里,学校向我们荐读了《生本教育》专辑
(七),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要有必须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必须的技巧和方法。教师要在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的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作为教师,要做到终身学习。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
3、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生本教育就是要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我的生本教育观
老师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想学,乐学。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
在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指导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欲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作为一名老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虽然平时对教育工作也能够认真对待,也能够关心自己的学生,爱护他们。但是在心底申春我还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虽然感觉是比一般的职业高尚,或许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因此我也不能够体会到教育教学带给我的快乐,不能感受带给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
回想我自己的课堂又是怎样呢?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有的听有的不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课堂上老师做的太多,将知识讲解的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想了,也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我想再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要想做到这点,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表扬的语言,让学生体验被赏识的感觉。我们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创设情境,打造让学生能够真正能走得进去得课堂。
今天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问题,而教学问题就在于课堂教学,我们都知道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一浪高于一浪,为什么?因为课堂问题带来了厌学等为特征的德育问题。以高耗竞争为特征的教学变质问题,以追逐分数特征的素质教育缺失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关于教育的政策是超前的,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学校、教师对教学成果的短期行为严重,急功近利,造成学生创造力的丧失和学习本能的漠视,而这一现象又往往与社会家长的现实主义要求、评论有关。这又使部分学校、教师有理念、认识也到位,但又不十分大胆放手实践,担心情绪占领了上峰。所以落实就严重打折。
教无定法的再次理解,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生本教育无固定模式,其倡导的是理念、思想,全面将教学活动变成依靠学生,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遵循先感受后认识的规律去实验,如在语文方面:大阅读、小认识,在研究中熟练。在英语方面:大表现、小认识,在实践中掌握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因生因师而宜,扬长远胜于避短,不要模式而模式,顺应生命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学习是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感悟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形,正如郭教授所讲,绍兴街头一个面包店打出的两句广告语引人深思:”一直有人模仿,至今未能超越。“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但也不能盲从,我们绿色课堂的建设思路是正确的,有一定的成效,但缺乏坚持和随时的总结提升和矫正,教学我们要明白最终是学生读书而不是教师,这也就决定了学生为主体。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培护,真正做到课前的思上下功夫,切实打破拿来主义,修修改改着用的思想,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师自身因素,学校机制、学生、班额、社会等),用心去研究每一节课,我们教师的理念、综合素质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等均有很大的优势。尤其近几年来在各级教研部门的培训指导下,应该说在课堂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们的常态课随意性较大,有理念但是课堂体现的不够,教师浮躁,不耐心,语言烦琐,不精炼。关键在于如何将我们好的课堂教学能常态化,这需要毅力和意识。
我们说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春蚕“、”蜡烛“、”园丁“,可以说,传统教育理念下,人们更多看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共同的前方。“他认为生本教育中,教师就是与学生并肩前行的合作伙伴,在求知的道路上共同前进、共同成长。但是,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人们对教师的期望更加多元: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更似一位放筝人,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学情,可以把风筝的线放出去让学生在知识的广袤天空中翱翔,也可以将线收回来,让学生愉悦旅行后安全着陆。生本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要进一步转换观念,提升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成为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者、教师合作的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体系化课程的整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也要为这个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
第三篇:生本教育读后感
《生本教育》读后感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后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的: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生2:18+7=10+15=25。生3:18+7=18+2+5=25。生4:18+7=18+4+3=22+3=25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
第四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唱响教育的“牧歌”
——读《教育走向生本》
最早知道《教育走向生本》是在09年的7月,那时经常和河北的孙校长一起交流生本教育,8月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中在“引子”部分介绍的一个实验成效,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三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能阅读,他们可以朗诵诗文,讲述故事,演课本剧;孩子们在入学七八个月,就开始出自主的阅读和写作热,他们或用纸笔,或用电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文章,其文思敏捷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是什么的魔力让孩子的潜能以这样地发挥,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一页页地翻读过去,收获颇多。
首先从“抛秧”说开去,农民们从原先的插秧到后来的抛秧,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得到的却是比插秧更多的收获。这似乎不太符合于我们一直提倡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苍天不负有心人”的精神,但是为什么却能实现“懒人有懒福”的“奇迹”呢?那就是因为尊重了规律,尊重了秧苗发展的规律。对于教育亦是如此,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的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尊重儿童的归纳式的认识规律。他们首先要知道所处世界的基本事实,因为正是在大量基本事实和基本活动中,他才能体会到尔后抽象的抽象物、抽象法和抽象因,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在我们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毛虫变蝴蝶”这个课程中,晨诵是整个儿童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与黎明共舞”。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在长时间的诵读中,孩子们有了对诗歌的更多的感性的认识,自然孩子们会拥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于无心中掌握了诗歌的写作方法,孩子自然有了创作的欲望,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的道理呢。试想,我们在一年级给孩子们讲什么是诗歌,诗歌创作的方法,我想在这样的方法指引下,想让孩子创作出诗歌那就是天方夜谭。
在第五章的《生本教育方法论》中,就提到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习方法论。是的,如何实现生本教育,那就是要做以上四个方面,这就是对生本教育进行的方法指导。
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只有学习而
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绎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
前不久,在学校进行有关课前先学的校本课程培训时,就有老师提出说在低年级是不适合进行课前先学的,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先学呢?但是我认为不管在哪个年级,不管哪一门学科,都可以进行课前的先学。在一年级我们的课前先学主要是识字,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布置这样的先学作业:1 读课文5遍,争取把课文读熟,标出自然段号。2 圈出文中的生字宝宝。3 每人认领一到两个生字宝宝,并给认领的生字宝宝找几个朋友。
首先,孩子们在反复朗读课文的时候,初步就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但是要清楚地知道,这样地朗读所留下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如果想要更准确地认识生字,还要进一步地再次走近生字,这就引出我们的第2道预习题,圈出生字宝宝,这就是“定位识字”。第3题让孩子认领生字宝宝,就是让孩子们从字音、字形等全面地了解,为课上的“小先生讲生字”作好准备。给生字找朋友,也就是扩词,让孩子们或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或向身边的人询问,或是从已读的故事中去寻找,这样就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了生字的先学。
“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时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因为有先学的基础,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说哪几个字,比较难掌握,这样全班来共同解决,当然也会让小先生来帮助解决。如果一些比较简单的字,就在先学或同桌互相帮助中解决了。
在《课堂,一片心灵的牧场》一文中,我这样期待——“清晨,在金色阳光的拥抱中,牧者把一群饥饿的羊儿带到这片草水丰盈的牧场来,任其自由而快乐地享受着,或嬉戏或追逐,祥和而宁静,羊儿自然会膘肥体壮,这是一曲多么和谐而美妙的牧歌啊。”
第五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其中的许多观点恰好与我们的主课题有许多共性之处,阅读之后,启示颇深。以下,就截取此书中的一个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书中这样记载——在《西游记》中,有一次孙悟空遇到高老庄的家人跌跌撞撞地跑来,原来是要请一位法师去捉拿妖怪。老孙大喜,说找他就行了,“又方便了郎中,又医得眼好”。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双赢。在生本教育中,出现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对教学感到较为满意的情况,出现了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学得快活又很有成就的情况。而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这种局面是不合乎逻辑的,世上难得有双赢,就如广东谷语“哪有蛤蟆满街跳”。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形成难得有双赢的情况呢?假定有一个式子: x+y=100。那么,如果y增大了,x的值就减少了,因为它们二者加起来仅仅是100,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其中一个方面赢,另一个方面就输了。可见,是否会出现双赢的情况,视乎整个体系是否开放。我们之所以认为教学中难以有双赢,是因为我们的教学长期处于封闭体系之中:封闭的课堂、封闭的时间安排、封闭的知识(即书本知识)等等。此时,如果我们老师少管学生,就意味着学生放任自流,一般情况下认为,不可能有教师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的情形,天底下没有这样便宜的事。
但是,生本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是因为,在生本体系中,课堂不是封闭的。比如我们的语文课,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后,开展“以读促读,以读引读”。当然,此类办法有许多种。其一,可以是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对这些段落或句子发议论,如《印度洋上生死夜》(是一篇高年级课文),其中有这么一段:“可另一个念头又冲入他的脑海:‘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在读到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发学生来讨论:为什么皮埃尔觉得自己必须留下?”紧接着,引导学生从“惟一确切知晓”和“有责任”等词中理解:1.皮埃尔是一位船长,深知海难的可怕,而他现在是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2.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加到出事的地点,从而感悟到皮埃尔是一位具有极其责任心的人。然后教师顺势说道:是啊,印度洋上的生死之夜,皮埃尔放弃了出自本能的生死选择,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另外一个选择——留下来。他这一留,对豪华客轮来说,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对于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说,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这一留对于他和妻子来说将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他那渐渐苏醒可是伤口还在不断地出血的妻子,势必会造成妻子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他一定懂,这一留,也将意味着他自己——(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皮埃尔明知自己为此将付出自己与妻子生命的代价。)学生在反复的讨论交流中,亲近人物,体会人物心灵。其二,可以是学生寻找相关的文章,比如,在学了《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滴水石穿》这一组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找找相关的文章(都是有关描写人物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孩子们兴味盎然,找到了几十篇相关读物。第三,可以是寻找问题,给学生作为小小研究课题去解决,比如,在学习了《七嘴八舌话环保》之后,我请学生们走近社会去了解,作记录,然后对家乡的环保提出点建议,真没想到学生们通过实践真的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合理性的建议。在这样的以读引读中,课本被大大扩展了,课堂也被大大扩展了,学生的丰富的资源被开放了,体系开放了。我想,对于一个联系着浩瀚的生本资源海洋的教育来说,出现教与学双赢的局面是可以想见的,况且已经被我们上面所列的大量事实所证明。何况,新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去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想,这些,正好也是与“生本教育”的理论不谋而合,是一致的。而今对于我们低年级来说则更需要注重这方面的启蒙与逐步引导。比如,第二册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丰富,有的描绘了无限美好的祖国春光,有的意在让学和懂得道理,有的赞美了真挚感人的各种亲情,有的意在反映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当我们教学完之后,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读一读补充读本上相关的助读课文,或自找主题相近的短篇文章来阅读,当然,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是很多,最好推荐阅读一些拼音读物。关于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则具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因为这都是短小精悍的格言警句或是儿歌谚语,对于这些,我们则可以让孩子们记诵下来,有的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请学生们查询相关信息,加以补充积累。当然,上述内容只是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已,我确信,只要我们有这样的理念,并付诸于行动,双赢的局面一定不难出现,孩子们的发展也随之会变得主动起来。综上所述,生本教育的开放体系,不仅会大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同时也给教师以更大的选择性,从而有机会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成为赏心乐事。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严格来说,得天下英才而“生本”地教之,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在书中读到的一段话: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而不断创造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