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字经读后感
学习《三字经》心得
地理科学学院
202_级师范2班 张娜
从历史的长河溯源而上,我寻觅着……那一部部国学经典,如砂粒般沉积,在经历了千年的冲刷后,更加熠熠动人。我小心翼翼的将他们捧起,细细品读。《三字经》—一部仅有千余字的书,其内容却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作为少儿启蒙读物的典型代表,三字经继承了儒家思想,较好的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而我,之所以爱它,则是因为它言简而意无穷。仅仅一千多字,语言何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则其要而去其枝,堪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到须发斑白的老者,三字经都以相同的形式存在着,感染着,指导者、激励着我们。不同的年龄,对三字经亦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我亦是如此。
第一次读它,只是觉得朗朗上口,易于识记;便喜欢上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渐渐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此爱不释手。它便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航帆,指引着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品读它,宛如聆听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获益匪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在当今这个繁华都市,新事物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天性,保持一份童真,保持本性之善,尤为难能可贵。于是,就要发挥教育的作用,用教育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初读此句,就已被小黄香的孝举所感动。尚且九岁,就懂得感知父母的冷暖,用自己小小的身躯暖热被子,再让父亲去睡。这种孝顺父母的行为是我们为人子女都应当要做到的。或许从小娇生惯养的我们从小就习惯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可父母终有老去的一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到年迈的父母那斑白的两鬓,那蹒跚的步履,那佝偻的身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反哺?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正如那首歌所唱: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只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不要吝啬我们的爱,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父母。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的故事
早已是家喻户晓。可囊萤的精神境界许多人却难以企及。寥寥数语,就足以使我们终生受用。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这些榜样无一不是后来有所作为的国家栋梁。从路温舒的“披蒲编”到公孙弘的“削竹简。”从孙晋的“头悬梁”到苏秦的“锥刺股”,从梁灏的“八旬对廷夺魁”到李秘的“七岁以棋赋诗”“我看到了古人读书的毅力。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熊熊烈火般,从未熄灭。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刻苦?学习环境的优越不应该使我们沉溺于享乐,而是要更加勤勉,严于律己,做出比古人更卓越的成绩,为社会,为祖国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
如果你认为《三字经》只告诉我们这些,那你可就错了。《三字经》的常识篇,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不愧为浓缩的百科全书。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去细细品读,总能常读常新,收益匪浅。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个人思想得到升华。获得并体察到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三字经》是当之无愧的国学经典著作。
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它的历史,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驻足不前,而那一部部国学著作就是历史的明信片,是历史的代言人,是历史的载体。《三字经》是众多国学著作中的一颗
璀璨明星。迎着那如太阳般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我们混沌的内心散发出强烈的光!它犹如启明星,我们智慧的光辉也终将散发光芒。
第二篇: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最后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样,长大为国、为民、为自己都有好处。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可以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可现在我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习的机会只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今天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近在手边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快乐,不过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学习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不过会越来越有甜头。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快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悉心感受学习的快乐!
第三篇: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
在这里,应届毕业生的小编为你搜集到了的读后感美文,敬请收看!;
我们小学时熟读《三字经》,中学时背诵《论语》。但我们却只限于把那些文字背下来,并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和教育意义。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传统道德,现在的我们又做到了哪些?读《弟子规》后,我感触很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在尊师敬长,孝敬父母方面,我们真的做到吗?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否想过妈妈在怀胎十月的辛苦,她为了不压着我们,不能睡一个囫囵觉;是否想过妈妈在分娩时期的痛;是否想过父母把我们从婴儿培育到现在的辛苦。。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外出挣钱,供我们读书识字,但我们是否真正关心过他们,是否为他们做过什么,哪怕是很小的一件可以让他们感动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长大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叛逆,在父母教导我们时,我们早已厌倦了他们的唠叨,啰嗦。但是我们却不能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反而对他们产生反感。
现在的社会上,大多数父母都很溺爱自己的小孩,从而导致孩子娇生惯养,目中无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也许我们认为:父母为我做的,都是应该的,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不断索取。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温室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迟早有一天我们要长大,因为现实社会必须要学会独立,这样你才能立足于社会,不会被淘汰。要时刻铭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长辈,在日常生活中,给父母多分担一些,让他们在辛苦的同时,更多一份欣慰。
在与朋友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方面,我们是怎么样对待的?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每个人生活交际圈内,除了父母,就是朋友同学。但是,年少时期的我们,只知道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哥们义气,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允许我们这么做,而且我们也不能这么做,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当他发现你做错事时,他会即时阻住你,在与好朋友相处时,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如果你想别人尊重你,帮助你,那你就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将心比心。当朋友身处困境的时候,你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帮助好朋友走出困境。在与朋友同学相处中,凡事不要太斤斤计较,这样会让彼此产生隔阂,失去知心的朋友。好好珍惜眼前青涩宝贵的友情。
是否在诚实守信,严于律己方面,做到了问心无愧?
小时候,我们就听腻了“狼来了”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谎话的后果;听过黄生借书的故事,我们懂了守信用的重要性;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焉。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这样你才会有更多伙伴朋友。现实社会中,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环境下,避免不了不了说一些无谓的谎言,但是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避免犯错误。
等我们步入社会后,就会明白一诺千金的真正含义,当你在事业上需要与别人合作时,别人首先关心的是你的诚信度。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连最根本的诚信都没有,那你只能是失败的一个人。
读《弟子规》后,令我受益匪浅,认识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自己真的应该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做优秀的子女,优秀的学生,别人优秀的朋友,做一个
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基于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朗朗的读书声。
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我们应教育他们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不耻下问”,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通过 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玉不琢,不成器”,璞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我真的很感动,小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他不仅以孝心闻名,还勤奋刻苦,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知道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恩情。所以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但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习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的超越自己。
多次 读《三字经》,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让《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如能完全参透其中的韵味,那必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使我们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假如你还没有读的话,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吧!相信通过诵读《三字经》,你的天空一定能得到质的升华的!
202_.03.20
第五篇: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