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
《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1这本书估计是我参加幸福读书会读的最仓促的一本书了,实在太忙,也不知道每天忙个什么,一直说等到放假再好好读一读,但是就在放假前的这将近一个月里是最难捱的日子,作业批改,成绩的录入、学院的创新创业比赛、省里创业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优秀教师评选、孩子学校的报名和选择……还有很多事情都挤到一起了,有时候你说你忙,别人会说你能力不行才会忙碌,真烦够了这句话了,纵然你有三头六臂,能力超强,遇到我这样多的事情恐怕也会吃不消的,所以长话短说,简单总结一下这本书。
本书分三部分:理论、应用和冥想,理论知识里,我明白了完美主义者和最优主义者的区别,其实完美主义者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最优主义者。应用部分,就是说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应用与教育、工作和爱情三个方面,冥想就是具体的操作措施了,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可操作性。
联系自己,我仿佛就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什么事都喜欢追求完美。
生活中工作中一向很认真,有时候甚至包括给别人回短信回微信,这样做的后果就像书中写的那样有慢性疲劳综合征。比如,在单位的读书俱乐部里,大家都喜欢把自己的读后感或心得发到群里,但是我总是不敢这样做,我会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完美,怕别人笑话等等。怎么能从完美主义者变成最优主义者,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再如,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因为十二分的不满意,因为时间关系,仿佛在完成一件例行的任务,并不是出于自己本人的意愿,所以心不甘情不愿,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不想再看了。
最后给出方法直面现实,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努力让自己幸福超越完美,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未完待续,实在太忙,得去接孩子了,回来安静地坐下来再好好写吧。
《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2一旦你抗拒某个事实,你的内心必然会产生“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姑且称它为小黑人,而“真正的自我”称之为小白人。小黑人总会在你受到打击,意志最薄弱的时候出现,如果你不慎让它出现了,那它轻而易举就会占据了“你”所有的控制权。打一个比方,小白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因此得努力。但是在开始新的一天时,小白人就面临挑战——起床,事实是该是上班努力工作的时候了,但是小白人抗拒这个事实,他就是懒,不想上班,这时候稍一松懈,小黑人出来了,它一出现,马上就跟小白人说:昨晚很晚才睡觉,今天多睡一点也是很正常的诸如此类的话,总之,小黑人会想很多看起来让人深信不疑的理由来说明小白人,这时候再睡一会没什么大不了。小白人通常假装挣扎一下,然后就听从了小黑人的意见,继续呼呼大睡。
小故事讲完了,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我们接受了一个事实,尽管事实一向残酷,小黑人还会出现吗?如果小黑人没有出现,你还是你,真正的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人。因此,在一个事实面前,那个真正的自己会有怎样的反应?是积极从容面对,还是从此一蹶不振?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真正的接受,意味着当情绪的洪流汹涌而至,我们应该顺流而下,而不是逆流而上。如果你任凭“另一个自己”逆流,你受到的伤害只会更深。相反,接受痛苦、接受所有的负面情绪、接受所有残酷的事实,这会让你在被洪水冲走的时候,成为一艘漂浮的船,还能有余暇欣赏两侧的风景。
《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3对于父母和教育家来说,一个重大的挑战在于为孩子们设定高期望值的同时,还必须允许和鼓励孩子们探索、冒风险、犯错误和失败。
这本书的作者泰勒博士正是接触了数以千计压力巨大的学生、父母和职场人士后,他发现,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不仅是要幸福的,而且是要完美的——而这正是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
在本书中,泰勒博士通过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科学原理:揭示了完美主义的成因和心理机制;分享了完美主义对个人成功与幸福的危害与破坏;提出了消除和替代完美主义的健康理念——最优主义;教给我们如何看待失败和成功的最佳方式,如何克服完美主义、重构幸福圆满人生将我们带离“追求完美”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幻;
提供了“暂停”和“冥想”等练习,帮助你重新思考:在你的生命中,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证明:放弃完美主义吧!我们其实不必 “完美”,就可以拥有圆满富足的“幸福”人生!
就像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心灵高尚的智者对话。读完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其实,幸福超越完美。
我们想摆脱完美主义的困扰并不难:首先,我们应正确评价自己,给自我一个客观实在的定位;其次,多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多从曲折中看到自己的优势;此外,我们还应多从小事做起,多制定短期的可行性目标,并由此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4在幸福超越完美这本书中,泰勒把人对完美的追求分成了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我认为可以等同于理想的完美主义与现实完美主义的区别,所谓理想的完美主义就是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和我们的想象所匹配,要求一切都美好且直接要求,而现实的完美主义不完美的条件下们在承认现实是不完美的条件下书中给完美主义者向最优主义者转变提出的建议就像书中给完美主义者向最优主义者转变提出的`建议。
我们总是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期许,无休止地追求完美——找个完美的对象,过着完美的生活,走过完美的人生。然而,泰勒博士的研究表明,苛求完美恰恰是人们寻求幸福最大的障碍!就拿现代教育来说,同几十年前相比,我们现在的孩子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富裕,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
家长的“完美主义”和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是无望和无措。举个例子: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观看孩子的篮球赛。10个球,中国孩子投进9个,妈妈抱怨道:“还差1个就全中了,你怎么搞的?”美国孩子只投进1个,但妈妈却笑着对孩子说:“你真棒”。这其实是家长“完美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作祟”,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当孩子发现自己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时,就会做出一些让父母不可理解的事来,比如现在新闻里屡屡出现学生离家出走事件,他们选择了躲避,有的选择放弃,特别悲观的还会走上不归路。
《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5从4月份到现在,我陆陆续续读了20多本哲学宗教、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大部分书本里面都提及到一个观点:痛苦无法避免。比如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作者就说:“人生苦难重重”。这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总会给你带去不适感。
痛苦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想是因为很多人目前依然沉浸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正见:佛陀的证悟》一书在第二章“情绪和痛苦”中说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而“痛苦”的实际含义是指“一种广泛的而复杂的人类感受,意指会让人经验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乐等负面情绪的任何事物”。我在这里,给“痛苦”赋予的含义是比如愤怒、不开心等常见的负面情绪,就算是微弱的不舒服感觉,也可以归结为痛苦,只是程度较轻。
当遇到困难或者不幸等能够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所有事情时,我们往往第一时间就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感觉上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被一个“另外的自我”夺去了控制权。比如,当我们愤怒时,我们不由自主抓紧拳头,双眼圆睁,而理智早已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之所以有这些消极的反应,是因为遇到这类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抗拒。但是我们却没有认识到其实我们在抗拒,甚至我们心甘情愿失去“真正的自我”,不去思考,成为情绪的奴隶。
结合从那些哲学家、心理学家们那里获知的经验与心得,结合我自己的感受。我的体会是,要改变这一点,两个字:接受。接受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第二篇:读《幸福超越完美》有感
读《幸福超越完美》有感
在《幸福超越完美》这本书中,泰勒把人对完美的追求分成了“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我认为可以等同于理想的完美主义与现实的完美主义的区别,所谓理想的完美主义就是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和我们的想象所匹配,要求一切都美好且直接,而现实的完美主义则是我们在承认现实是不完美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现实的美好。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正视现实,理性的面对现实生活。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后,应该以“败不馁”的积极心态去迎接,努力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让自己在逆境中成长。即便努力后不好也有它的意义,成亦淡然,败亦淡然。宠辱不惊,但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风吹浪打,我心依然。当我们达到这般境界时,我想我们一定对幸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通过努力从失败走向成功,有过激动,也有过落寞,我们不吝啬表现自己的脆弱,只是在我们郁闷过后不忘前进的步伐。就像书中给完美主义者向最优主义者转变提出的建议:展示真实的自我,表达内心的需求,展露自己的脆弱。
书中的铂金法则“人所不欲勿施于己”,一反常态,也很吸引我。想来自己在这方面似乎有很大的问题,对自己,对自己的家人或者身边人往往比对其他人更苛刻,可能想来有爱面子的缘故,对远的人却可以很客气,很宽容,对近的人却无法做到,这需要以后调整。爱自己,才能爱家人,爱身边的人才可能去爱更大众的人。
泰勒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可能生活中的你我也是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时刻的完美主义者,但这不妨碍我们成为最优主义者,接纳我们自己的完美倾向就是朝着最优在前进。我相信我们大家都能在泰勒博士的感染下有所触动,对幸福的理解又别有一番韵味。
第三篇:超越平庸 选择完美
超越平庸 选择完美
超越平庸,选择完美,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工作中如此,做人也如此。——《没有任何借口》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你以后会体弱多病,事业无成,婚姻破裂,而你也相信了,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以后的工作生活,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心情、方式去处理以后的事情?相反,如果告诉你,你以后会一帆风顺,健康长寿,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你又会怎样做?你又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有人说:生活如歌,有高有低,有激昂,有忧郁,有高潮,有低谷。生活的精彩就在于此,多式多样,悠扬婉转,多姿多彩,悦耳动听。
但又有人说:生活不是歌。生活中没有如果,没有假设。这两种东西太昂贵,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不可能,更是因为它给了你太多的幻想,让你忘记现实,进入美好的憧憬,在幻想中享受满足与荣耀、快乐与幸福;现实须要你去面对、去正视,不管多么残酷、不幸,多么困难,你必须去正视,去处理,去跨越,把一切困难抛入你的日记本,你的成绩册,你的废纸篓,而不是让它一直占据你的工作表。
超越平庸,选择完美,活给自己看。
人生没有环线,你的目标就是下一站。
当你的脚步随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下流逝的时候,不要让你自己发现,你在站台上停留了那么长时间,有那么多的机会你都在等待,都在憧憬和幻想中享受幸福。
外面下雨了,勇敢地走出去,感受一下雨丝的清凉,感受雨点那滴水穿石的力量,淋湿的发丝会让你发现彩虹比以前更加绚丽多彩。抬起腿,迈出去,地面虽然泥泞,但依然宽广。风雨过后是彩虹。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美丽,如此完美。
雨过天晴天蓝色是陶瓷炼制中最完美的理想色,也是每个烧制工人的梦想。经历过风雨,拼搏之后才是坚强。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会拥有梦想的色彩。永不放弃,永不言退。拼搏是你的资本,也是你的财富,学会从绝境中寻找希望。山高人为峰,这是你的激励,也是你的目标。
双腿扎着绷带、沾满鲜血的马拉松先手艾克瓦里跑进已空无一人的终点时,说了一句话:“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之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的,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别给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勇敢面对一切,你的目标是:超越平庸,选择完美。
第四篇:超越平庸 选择完美——《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超越平庸 选择完美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很多企业推荐员工必读老三篇之一的《没有任何借口》,以前只是听说过这本著名励志书籍,并没有认真拜读,趁公司工会开展读书活动的机会,工作之余,花了近2天时间仔细阅读了这本向往已久的著作,感觉获益良多。
《没有任何借口》一书是由美国著名作家、培训专家费拉尔·凯普先生撰写的一本树立员工职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书籍,被众多企业奉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该书以西点军校奉行的重要行为准则——没有任何借口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了员工应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服从、诚实、负责、敬业精神的优秀员工,超越自我平庸,收获完美成就!兴许是最近遇到一些工作瓶颈,也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公司内训起到了一定效果,在阅读此本书籍时,竟然超乎寻常地缓慢,书本中的某一个观点总会引起自己或共鸣或回忆或辩解,在阅读完本书时发现已零零散散围绕“超越平庸,选择完美”的工作态度写了以下几点体会:
坚持养成不拖延的良好习惯。这是我们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已经在教的道理,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认同这个道理,也知道从理性角度而言应该如此做,但是惰性总会战胜理性,因为很多时候拖延的成本并没有造成不可承受之损失,就拿我自己而言,以前早上总是习惯在闹钟响了之后的5分钟再缓慢穿衣起床;再如我总是喜欢在做较为困难的工作之前,给自己找看新闻、上厕所、喝水等诸多借口来拖延真正开始的时间,就如书中提到了那些习惯拖延的人一样,然而费拉尔·凯普先生告诉我们:“我们对付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本不让惰性出现,千万不能让自己拉开和惰性开张的架势。”于是我试着从起床开始就改变自己,每次想要拖延时就告诉自己“没有任何借口”,甚至在没人的场合会大声地说出来,经过几天的强迫性实践,我发现自己在闹钟响的那一刻已经能够做到自动起床而不会觉得别扭,生活上的琐事也不再推脱他人;平常习惯性第二天才送的文件,会立马送;早上会自动自发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不是找诸多拖延的借口。尽管这些小小的变化并未改变我的工作和生活,但我相信如果能够持之以恒,我会拥有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坚决不做职场“橡皮人”。记得前段时间公司内训时老师重点讲了“橡皮人”的几大症状,可能很多企业中都存在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宽慰自己,把自己消极的工作态度归根于时间还不紧急、此事与我无关、公司制度不完善、上司不好、同事难以相处等等诸多外部原因,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工作态度出了问题,消极态度逐渐让他们被边缘化;其实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处于亚“橡皮人”的状态,也许是做这个岗位工作已近几年,竟然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对于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不知道面对这样的工作状态,别人是如何调整,但是从上次公司内训到此次阅读《没有任何借口》,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我很认同费拉尔·凯普先生所言“消极心态剥夺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让人一事无成”的说法,不管以前你是如何辉煌或者优秀,但消极的工作态度只会让以前的的种种成为浮云,你永远将是生活最底层的哪一类,我不希望自己这样,我也渴望成功,因此坚决不做职场“橡皮人”。
面对困难,决不说“NO”。我们可以看到,在书中的某一个角落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只青蛙奋力从狰狞的水鸟嘴里挣脱出来,尽管它已经被水鸟吞得只剩下一双无力的腿,但是那只青蛙在如此生死危难面前竟然完胜水鸟。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很羞愧,这还是我们曾经学过的那只井底之蛙吗?!虽然这只是漫画,但是作为这个社会真正的控制者,人类在困难面前是否能如这只青蛙那样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对于这个问题,我暂时还找不到答案,因为我也曾经在困难面前却步,对于完全不熟知的工作,产生了惧怕情绪,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来拖延完成工作的时间,直到上司点醒了我,才重新审视自己,正视自己懦弱畏难的心态,即使当时有人劝我放弃,我也只跟对方讲:“不管怎么样,我不想当一个逃兵,我不想自己以后一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那我整个人生将以失败而告终!”直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终于完成了这项艰难的工作,尽管我知道自己完成得并不完美,没有得到上司表扬或肯定,但是我知道,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给了自己肯定的奖励!就如书中提到的杜瑞松一样,没有任何借口,完成了在别人看来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即使他找到的醋酸盐并不是很多!
多加一盎司,绝不会吃亏。我知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都崇尚付出多少必须收获多少的功利原则。而在职场中,也存在着很多只愿意做自己的分内事情,坚决不愿多承担一点工作的人,这样的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能够拖延到明天完成的工作,不会提前到今天完成,我想这样的人应该并不少!曾经我们倡导的敬业、奉献精神已经慢慢淡化,更多的人宣讲的是现实与回报,我并不想说这样的工作原则是对是错,我只知道某一次,我利用晚上两个小时的时间提前一天完成了一项工作,轻松愉快地度过了第二天的一整天,不但得到了上司的肯定,同时加班的两个小时已经通过第二天的轻松补了回来;再如自己利用周末两个小时练习舞蹈,让我在接下来的不断排练及表演中,都能够挥洒自如,成为动作最为熟练的那一个人!是的,如费拉尔·凯普先生所言:“其实我们已经付出了99%的努力,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再多增加“一盎司”又有什么困难呢”。而且我相信多付出的那一份努力,总会在以后的时间中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许很多回报并不是物质的,但不管怎么样自己还是得到了一次升华。
常怀感恩之心,待人如己。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工作能力很强,但是总觉得她的老板除了工作异常勤奋、努力之外,似乎就没有其他优点,总认为他做人小气、没能力、专业也不熟悉,面对老板提出了任何意见,她都认为是其指手画脚,甚至作为公司员工中的老大,她带领着全体员工集体反对老板,让老板的决策无法在公司得到有效执行,最后老板选择壮士断腕,把当时那一批人全部开除。说到这里,再对比费拉尔·凯普先生所论述的“怀抱一颗感恩的心”那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员工而言,我的那个朋友应该算是公司的毒瘤,也许生活中的她谦和而敦厚,对于某一个陌生人的无心过失会轻易原谅,但是在职场中,她却对老板的某些过错耿耿于怀,总是从别人身上找问题的原因,从来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总是想当然认为老板简直一无是处,他所有的成功都是来源于运气,却从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来源全靠老板支撑。我并不愿意自己在职场上成为如朋友那样的人,我认为在我们宽以待己的时候还应该宽以待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并不是一句口头禅或者标榜自己的口号,而是应该成为我们面对上司、同事、家人及朋友的处事原则,所谓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不应该总习惯于尖锐地批评别人的不是,殊不知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自己已落俗套!我相信习惯感恩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善良,更能让别人喜欢,工作也能够更加愉快而轻松。
是的,如果工作中我们从不找任何借口,那我们不会形成懒惰拖延的恶习,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将是愉快而积极的,面对工作上的困难我们将一往直前,不管做多做少我们都能够不计回报和成本地去完成,能为自己塑造一颗善良而温和的职场心,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这些,那么曾经平凡如水的你,是否还是怀才不遇?是否还是心想而事不成?是否还是那颗被沙子掩埋的“金子”?我的回答是:绝对不是!我相信没有任何借口的你一定会超越平庸,收获完美。
第五篇:读《幸福超越完美》有感: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让花成花 让树成树
——读《幸福超越完美》有感
济水宣化学校 程宝花
在《幸福超越完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一个心理学属语:同一性法则。说的是每件事就是它们自己的本身,不管一个人或者是全世界都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
关于这一点,这里有一段有趣的对白。林肯有一次问亚里斯多德:“如果你把尾巴比作一条腿的话,那一只狗有几条腿?”根据同一性法则,你说亚里斯多德该怎样回答?对,依旧是四条。“四条。”亚里斯多德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把尾巴称作腿,它也不是一条腿。”
同一性法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定律,我们虽然不奢望成为哲学家,但同一性法则这个定律的含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受用的,即没有认识到或者拒绝承认一件事物本来的样子,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一种情绪就是一种情绪,一只猫就是一只猫,一个数字就是一个数字……如果你把卡车当作鲜花,会有交通危险的;如果你把毒药当做美食,同样会付出生命代价的。
我上高中文科班的女儿,数学是她毋庸置疑的短板,这一点和我像极了。每次试卷下来,貌似情感细腻、做事稳妥的女儿总是在计算题上失一大些分,有些可能是真弄不懂题意的失分,但数字从上行抄到下行,就会出现小数点遗漏或数字抄错的现象。很简单的加减乘除也经常犯迷糊把搞错。我安慰自己,女儿只是和我一样对数字不敏感。因为除了数学,孩子其它科目都蛮优秀的。
有次,我去接女儿,见面她就说:“妈妈,我说了你可别批评我昂,这次计算题又扣了二三十分。我分明很细心啊!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等低级的错误呢……”她一股脑儿把我想教育她的话都说出来了。我,那情那境,我只有无话可说的份,因为这个问题是伴随着我和女儿的共同困惑。
现在看来,大概这里面存在着一些我们对错误原因认知上的偏颇吧?我一直在思索,但一直找不到失分的本质。同一性法则,应该是诠释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读了。潜伏在马虎背后的应该是另一种原因所在,只是现在我和女儿以及她的老师还没有找到突破此障碍的路径。真希望谁能指点迷津,在人生的关键时候帮帮我的孩子,帮帮像我孩子一样的这些在迷途中挣扎的学子。
另外,我想说的是,关于同一性法则,对于一个实物,我们很容易遵守同一性法则,尊重事实,比如电脑不是电视机。但一旦涉及到情绪,就是很难扯得清的事情了。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主张: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面前成为一面镜子,把孩子的情绪如实地反馈给他们,让他们看见自己的情绪。以此教给他们了解情绪的真相,不加扭曲,不必分析和解释。做到这,并不难,我们只需要这样说:“我看得出来,你为这件事真的很难过。”或者“我想,你大概真的十分难过。”这样的话已足以帮助你的孩子驱散他们的难过和愤怒了。泰勒教育自己孩子大卫这个案例,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因为帽子大而使性子,摔帽子,大声嚷嚷,拒绝去学。
泰勒说:“儿子,这让你很难过,对吗?你喜欢的帽子居然不合适。”
“是的。”儿子说。
“你本来是想戴这顶帽子去幼儿园的,现在它居然太大,真是够人心烦的。”
“是的,我今天真的很想带它出门。”
然后,几乎一瞬间,儿子的状况一下变了。笑容出现在脸上。他说:“爸爸,我像恐龙一样走路,就不会掉了。”
泰勒庆幸,自己没有讲一大堆道理试图说服孩子,没有说:“你看,你有帽子戴就行了,还挑什么呢,我们小时候上学哪来的帽子戴啊,有衣服穿就算庆幸了。”泰勒也没有说:“你身在福中不是福了昂,看看灾区的孩子,知足吧儿子。”泰勒更没有说:“要学会感恩,妈妈为给你买这顶帽子也是转了好半条街了。”泰勒回忆说,这些完全可以放到孩子情绪缓和了再说。
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时,他们不会听从任何人的话,他们无法接受任何劝告、安慰和建设性的批评建议。他们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唯有当听者充满同情与理解地接受了他们的情绪,这些情绪才会真的降低强度和伤害性。这对孩子是有效的,对大人也如此。
对此,我感同身受。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的主管上司对我的要求可以说是达到了苛刻挑刺的地步,向来随性的我长期受之束缚,实在憋屈难耐。一次,学校的老教师似乎看出了什么端倪,和我畅谈中,我诉说了我的困境。老教师很快地和我的感受达成了一致,说:“不对,那他做的不对,事情不是那样做的。”我的委屈好像立马削减了大半,哎呦呵,能得到同事的认同,尤其是老教师的认同,看来真的不是我的错了。继而老教师话锋一转:“在一块儿干工作吗,都互相担待点,都是为了工作,没有什么可以记在心上的。”我忽地想:“是呀,是呀,尽管是苛刻又有几何呢?制度对于从来守时守纪,积极工作的人仅仅也是一张废纸而已。至于规定的多与少,与咱又有何干呢?”瞬间,心中释然,天空似乎也高远了很多。每每想起这件事,尤其是读了“同一性法则”之后,打内心深处深深地感恩那位老教师,是她,在我的工作之初、人生的转折处,引领了我心灵的成长。尤其是她说话的方式方法能够让一个愤世嫉俗的叛逆的我接受,现在想来真的难得。感恩、感谢!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成为他本来要长成的样子。成全别人,解放自己,让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愈发地和谐自然吧。
《幸福超越完美》,掩卷搁笔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真的是这样的:幸福是一种能力!世上原没有至善至美境况,有的只是我们的感知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