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合集5篇]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76-1098293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10 10:02: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未来简史》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8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未来简史》有感1

虽然很难以启齿,但我也要诚实的说,断断续续,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草草读了一遍《未来简史》,而且是跳跃的读,应该说并没有以一而贯之的通读,更不用说读懂、读通了。在培训期间所有推荐书目中,我最先看的是这本书,是"史"字吸引了我,应该说我是一个表象主义者、形象思维者,喜欢历史性的传记、历史性题材的故事,不太喜欢学术性太强的书籍、大部头,那些精深的理论、想破头也难以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辗转腾挪的论证令我头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兴叹。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译著,是因为喜欢翻译过来文章的这种文风,语句常有倒桩、排比长句常见,比喻、拟人等幽默的气息都吸引我,有一种杂文的感觉。但《未来简史》读下来,我错了。因为《未来简史》不仅是"史"更是"推演未来"的"史"; 它是史学,还是哲学和科学、未来学。这部译著我读起来感觉有点难,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国外的史书,引证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并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来的技术、信息和概念,由于孤陋寡闻,也难以共鸣,往往还要查一些资料来学习,比如说信息和生物技术、人文主义特征、宗教和历史事件等等,有些梗过不去,就要反复几遍的读;三是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纪传体、编年体和断代史等体例,这个"史"以人为核心,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又有预测,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分类、分块阐述和记叙,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来。四是近几年抱着手机看短评、聊八卦,没有静心读大部头、学术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习惯了。

但不得不说《未来简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们熟知不熟知、经历未经历的过去,也以各种残酷无情或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修正、或颠覆我们对现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同时,让我们试图感觉、看到、认识未来,以及人类终将走向何方。所以说,博大精深的《未来简史》,截止写这个体会,我还未窥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断是:人类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来长期困扰并为之不断改革、创新和斗争的"饥荒、瘟疫和战争"等三大问题。为什么说是基本解决,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局部小范围内还依然存在,并有时时发生的概率。但是我们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风险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将来,甚至是今天,永不满足的人类面临三大命题: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篇体会只能就"长生不老"来提出几个疑惑和思考,看看小伙伴们有没有同感,也算是从数据主义的角度收集点信息吧…

我们渴望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是想延伸我们生存价值的广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断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质不灭,那作为同为物质体的人类本身也是有多个部件、零件(专业叫法是器官、组织和神经)组成的,往微观了说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组成,也将永生、永存。关键是寻找到一种技术,避免这个物质被腐蚀,避免一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近年来生物基因技术的重大发展使我们掌握了对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读生命密码、掌握长生不死之术,我们将不再慨叹去日苦多,也无需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将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我们的兴趣与爱好、专研于我们的工作及事业,将一切做到极致,那是怎样的惬意和快乐。

但"长生不老"给了我们希望,也让我们恐惧;给了我们笃定,也让我们失落。生命的乐趣和意义在于成就感和有事可为,如果生命长到无所事事、生无可恋死亦无所惧的地步,是不是人类下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找怎样幸福、快速又不违反道德的终结生命的方法了。

《未来简史》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我们也许会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这是幸事,但也很残酷无情,以前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生存。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我们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

不推陈哪能出新,没有前浪死在沙滩上,哪能后浪一浪又一浪。我们如何应对繁衍和传承?原来的认知是死亡是自然规律,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今天我们为避免人满为患、失业率50%甚至更高导致新一轮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为了永生要掐断新生吗?这个问题我想不出来,作者好像也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欢迎小伙伴们告诉我。

《未来简史》是作者的预言,乐观与悲观各参半。但整体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对此,我等屌丝也不过是害怕不能适应未来,难于驾驭未来,被未来所抛弃而聊发一感,美其名曰读书体会,实为完成邹群主爱护、关心我们所下发的阅读任务…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未来终将到来,趁还有时间和机会,多思考一下各种可能性、了解些未来的趋势、多学些新知识、让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为一个兼具各种能力的多面手,总没坏处。

最后来一句警句名言煲个汤:活到老,学到老。

读《未来简史》有感2

序言

有次微信上聊天,我问大雄对未来一百年的世界发展大势有什么看法,因为我们这代人就大致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十分推荐我看《未来简史》这本书。

看了之后确实挺有启发,作者所想的很多问题,也是我十多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但是作者的思考更加成体系,表达更清楚。在读书之余,我另外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像赫拉利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专业思考者".我们一般人在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杂事,或懒惰,或无方向,而赫拉利这样的专业思考者,正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互补。

作者提到一个词组,华尔街上的尼安德特猎人,用它描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真是非常恰当的。如今的我们,对于周遭的世界,已经越来越难以获得充分的理解。技术变得无比复杂,搞清楚背后的原理逐渐变得不可能,组织结构、流程也繁琐得难以把握,要厘清各种大小事件之间的联系,更是难上加难。最后很可能就干脆放弃,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一样过日子。

但作者没有放弃,虽然微观的社会现象已经复杂到无法把握,他寻找到了一种宏观上的框架,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读,《未来简史》就是他对现在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测,提供了非常宏大的视角,帮助读者来理解世界的运作。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有四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印象很深,下面简单介绍。

(一)意义之网

作者提出了"意义之网"这个概念,人类几千年有记录的历史,就是这个意义之网在发生变化。

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来传播一个设定好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意义,好坏、美丑、对错都将在这个意义之网中被判断。

从最早的各类宗教,到社会主义,到人文主义,不同的时代讲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同一个故事的人,就在同一个网中互动。

有了这种理解,我们对于许多常见的社会概念,将会获得一个稍微不同的看法。

(二)叙事自我

作者将自我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当下的感受即是体验自我,可以感受愉悦和痛苦。

而生活中的长期决定,则依赖于叙事自我。每个人为自己编织一个故事,按照这个故事来过自己的人生。我们在编写自己的故事时,会参考我们周围人的故事,还有专家、成功人士们的故事,于是我们加入意义之网。

当我们说起"我"时,实际上指的是这个故事中的我。

(三)知识公式

作者总结了三个时代的知识公式:

1.中世纪:知识=经义X逻辑

2.现在:知识=实证数据X数学

3.新人文主义(未来):知识=体验X敏感性

这是一个很有颠覆性的说法,让我们看到,()知识本身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在我们的社会中,以经验观察和数学统计为基础的知识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个人体验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强。

在诸如各类设计、艺术创作等活动中,体验和敏感性越来越具有特殊的价值,实际上也可以将它们看作一种知识。

(四)数据和算法

市场,政府,甚至人本身,都是处理数据的方式。

作者说现在科学界在逐渐形成一种共识,生物只是一种算法,它对各类数据进行处理。制造出超越人类的算法,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人存储、处理数据的能力远远不不上大型计算机。

我们其实已经身处算法的世界,而且社会算法正在不断进化。今年我们国家开始在很多大学开设"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

在未来所有人可能面临的威胁:少数人经过升级后变成超人类,他们超越了算法,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创造力,所以能够作出世界上最重要的决定,算法系统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是也就成了低等动物,同时受到算法和超人类的控制主导。

小结

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在未来可能会逐渐结合,发展出超越现在人类的"新人类",也许会实现永生,实际上有些人已经在做相关的研究。《未来简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小结,我们人最本质的欲望,比如永葆青春,长生不死,千万年来并没有变化,以往我们只能在宗教仪式中幻想一下,但科技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让人类看到了新的希望。

读《未来简史》有感3

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

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面对一个如此美好和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我们一条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表述,其实这也不是简史所该解读的,这正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我们渴望未来,但我们必须立足现在,完善好自我,离这个社会不要太远,不要让社会抛弃我们。或许我们渴望的那个未来我们不能等到,无法进化成为神,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充实与快乐。50岁,或许真的又只是一个人生的开头!

读《未来简史》有感4

《未来简史》是由以色列社会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科技理论类著作,是作者大型社会学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和饥荒、瘟疫和战争斗争了上千年。进入现在社会后,死于饥荒、瘟疫和战争的总人数在不断的降低。400年前,暂时的和平带来了西方文明中重要的文艺复兴时代,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朝着向二元世界大步前行。

《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哲学问题:作为智人的我们所拥有的的意识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因为那些不必要的意识,让我们更容易犯错。未来,会不会进化出一个没有意识的人类,从此人类从智人进化为“神人”呢?这章内容让我感触颇深。记得很早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在两堆完全相同的干草中思考应该先吃那一堆才是最佳的方案,最后因为极度理智而饿死。现在看来,这个蠢驴应该很快就要横空出世了,因为我们迎来了AI时代。那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应该最有可能就是赫拉利笔下没有意识的`“神人”,不过它应该不至于饿死,最多只是没有电量等待救援吧。

二元世界究竟能不能真实还原我们感官中世界呢?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其实模仿了人类的神经树突工作机制,通过增加上下层之间的权重与联系,深度学习后的模型能对事物作出预知判断,结果还极为准确。比如以下的图1,通过模型,机器能识别出不同位置的猫,甚至遮挡了大部分的猫,而且还能识别出图2中经过伪装的猫。但是现在的机器学习远远没有到科幻大片中的程度。比如,图2里吃着香蕉伪装成猴子的猫能被机器识别为猫,但是猴子的相似度丢失了,机器识别结果中找不到任何猴子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几张很简单的照片就能快速的分辨哪个是猫,哪个是伪装的猴子。

二元世界的漫长道路仅仅是一个开端,谷歌Alpha-Zero的出现标志了未来可能研究在某一个技能上超越人类的机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类是一个平均体,从现阶段看,人类轻松就能实现的事情,比如迅速感知周围环境、和谐平衡的活动四肢。20xx年MIT研究员Lex Fridman在《机器学习》课程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表述了人类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机器人是多么的困难和可笑(详见压缩文件中的视频文件)。他指出,人工智能现阶段无法替代人类进行工作,现阶段的智能应用更多是帮助人类做到“人机协作”,Lex Fridman在他和特斯拉合作的智能汽车系统中也体现出:人类可以随时接管汽车,汽车也能时刻协助人类规避风险的设计理念。

赫拉利对未来人类的发展的假想可能比较遥远,但是他对人类“人文主义新宗教”的说法让我们认识到——未来,“人”的意识和情感肯定超越一切,“上帝已死”,我们比任何时候活的都更像原来的我们。

读《未来简史》有感5

也许有人看到书名会误解《未来简史》应该是一本讲述未来、预测未来的历史;或者一说到历史,应该就是按照中学历史书上“王朝的更迭、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科技的发展”等这样的线索去叙述。

事实上,这本书大部分的篇幅说得不是未来,而是历史,是通过了解历史的方式,来预测未来的几种可能性,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而指向未来。”书中讨论的核心也不是社会、国家或文明,而是人。了解智人究竟是怎样的生物,智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以及它究竟特别在哪里;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智人究竟创造了一个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路口。因此,整本书的逻辑就是先抛出人类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三大议题的结论,再通过回头梳理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推理判断出未来将会如何。现代人类基本上都认为人比世间万物都要高级,都要特别,是位列其他所有动物之上的。原因是,只有我们才拥有永恒的灵魂、才有意识。

赫拉利帮我们翻开历史。首先,在人类的一开始,也就是远古狩猎采集者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动物,可能都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上帝出现了之后,作为交易,把人的地位给提高了,仅赋予了人类永久的灵魂,人可以任意对待动物,位列其他动物之上。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做过的千千万万的试验,并没有发现人类有灵魂,或者证明猪没有灵魂。另外,进化论也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灵魂如果不是进化而来的实体,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那究竟是在哪一天呢?是这个小孩的父母没有灵魂,而到了小孩这一辈就突然进化出了灵魂了吗?

再说意识。我们都认为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意识:你能感到你的愤怒、你的渴望、你的恐惧,你所有的主观体验。但实验室里抑郁的大鼠就没有意识吗?做好攻击计划的大猩猩就没有意识吗?另外,人类为什么要有意识呢?没有半点意识的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开起汽车来也没有半点问题。

截止到目前,生物学家也解释不了意识。科学家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识,只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解释就能够预测人脑的决策过程,预测人的行为”就已足够,意识,只是一种“心理污染”罢了。所以,我们所认为的人有灵魂、人有意识,人比其他动物高级的看法都是无法证实的。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一张共同想象的意义之网,赋世界以意义,这就是虚构的力量。人类的历史都是围绕着各种虚构故事而展开的。某个部落里崇拜的先祖精神,农业革命时农民深信的神祇故事,古埃及的法老神,基督教里的耶稣,现在的苹果公司……这些都是每一代人想象出来的虚构故事,却拥有着强大的力量,把更多的人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促进这些人更容易合作。

看完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除了三观被刷新了一遍之外,脑海中闪现最多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宗教史,也是一部在不断寻找意义,赋生活以意义的意义史。在人类世的时候,宗教赋予我们各种意义。上帝说,生活就是苦难,那生活的意义就是去经历苦难。智人统治世界后,人类通过虚构各种故事,赋予世界以意义。在未来数据教接管世界后,人类的意义就在于记录体验、上传分享自己的体验,将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

联想到日常生活,我们时刻都在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各种想法赋予意义。譬如,为什么工作啊?为了赚钱,为了创造价值,为了自我实现。为什么社交啊?为了圈子,为了人脉,为了避免孤独等等。

看,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没有意义,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原本没有意义的生活经营得有意义。

读《未来简史》有感6

竟然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赫拉利《未来简史》读完。不是因为这本书晦涩难懂、部头巨大,而是因为自己内心浮躁、私欲膨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文科生,科学素养实在欠缺。然而,读这本书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海量的信息、辩证的思维所折服。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依据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变化,对未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做了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测和想象,尽管这些推测和想象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么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来社会。而且,赫拉利一再强调,这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进而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达到这种可能性或避免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文版扉页上的亲笔书写:当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的终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中国读者贡献智慧。

活在当下,我们是幸福的。当大约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迈向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呀!6万年,对于地球42亿的年龄,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就是在这6万年里,人类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的最高统治者,万物惟我独尊!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有物质,满足我们的物欲;有精神,满足我们的神性;有制度,无论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使得我们人类强大有力量。这一切都奠定了我们人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图中那个亮点。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上面照片说了这段著名的话—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应该说,今天的我们拥有了人类以来最舒适的生活了。大快朵颐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宽大漂亮的房子,舒适开心的工作,开放平安的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慑下的和平,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用了6万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我们是痛苦的。也许真的如赫拉利所说,人类一下子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发户没有心理、文化的准备一样,我们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是前无历史的。物种的灭绝,气候的变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战争等等,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人类在无穷尽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进程中也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

赫拉利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石器时代的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10小时,在小河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厂工作10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收银员10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怎么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断言,也是我的坚信。尽管赫拉利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尽管他把未来的宗教归结为数据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可能是未来的宗教,人们可以把一切都归于数据,但是,人,人类,一定会在这个新宗教里起到决定作用。离开了人的宗教,无论这个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还是无处不在的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且没有价值。数据的力量再强大,如同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类因为是人类,所以不断在犯错。但是人类一直在修正错误,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编者后记:以色列的赫拉利简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纪轻轻就写下了让全球学术界瞩目的世界史书,这位“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一下子结合那么多的“硬科学”,写出了一本完整的“人类未来史”,他的非同寻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不亲身体会,怎会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篇读后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学系文科生,与工作百忙之中抽点滴碎片时间看完赫拉利的巨作,实属不易,也贵有持之以恒之心,在当今网络电子横行时代肯花时间看书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称为“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几多共性火花,又产生出几多逆向思维,但共同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虽然之前有众多的“世界末日论”,人类只有把握好拥有的科技,正确运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则,让人成为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让我们这个“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上的人类在谢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过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

读《未来简史》有感7

今天早上读了隆兴发群里的一篇情感文章,说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当时他们3个坐下来谈谁更爱林徽因,结果是梁思成,林与梁便选择结婚,可笑的后来林徽因死了,梁思成马上再娶,而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 谁更爱。看了我其实觉得有点可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发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态度,也许每个人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子非鱼又焉知鱼。或许金岳霖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剩男剩女一样,当时错过了一份感情,后面左突右击,就再难得寻找到那个互相喜欢的人了呢?而并非不娶就是为了林徽因。

这就印证了我们群里一起发起读书会要读的书里的话,这本书就是《未来简史》,它里面写到“意义的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人觉得现实只有两类: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殊不知还有一种情况:互为主体。我们给很多东西赋予了一种意义,其实都是虚构的,人类会为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会让意义这张网收的越近。所以很多并非存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它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并不存在,但是我们都认为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梁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这只是一个例子,或许你认为他们的感情与我无关,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但是那只是一个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准。所以在评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总认为自己有那么的正确,不要对自己一贯以来的思想那么深信不疑。

读《未来简史》,读书会要分享,对于这种类型的看法我想我暂时表达还有点困难,我比较擅长把它写下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宗教信仰之人。因为我确实不信教啊,我也认为没有上帝,也许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主义信仰者。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相信destiny,在美剧大片中,总是在结尾的时候会让你相信这是destiny。平时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总觉得是冥冥之中发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运,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我就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总会安排那么一个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来简史》之后,我不免有点绝望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根本没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连意识感觉都是算法,可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无的,哪里还会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欢说随缘,按《未来简史》说的意思,是没有缘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识中的虚幻,哪有缘可以随,不过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刘滔,我们认识也好多年了,从高中开始的朋友,他之前没结婚的时候要我介绍女友,我与他说“这么急干什么,随缘吧”,他当时是这么回答我的:“如果听你的随缘,这辈子我估计就娶不到老婆”,现在他已经结婚很久了。有点搞笑,确实有时候真的不要太过于相信随缘,或许这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缘。

其次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数据化时代,什么都是算法,你的思维,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觉得那是一个冷冰冰的时代,因为连情感与体验都是可以花钱买到,就像买一支雪糕一样。每个人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买艺术家的才华,科学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买。都可以像芯片一样存储于你的身体,你可以变成万能,升级为神。那么我想我还是不愿当神,我还是愿意活在这个世界当一个普通的人,体验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读读红楼梦,张爱玲,世界名著,中国名著这类型的文学作品,托群里一大咖的福,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看了一些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的书,比如《三体》《世界通史》《未来简史》《道德经》等等,这些书放以前或许从来不会进入我的世界,现在我却会为之入迷,读书对我的生活或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它不能帮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让我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它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的思想从只关注自身的一点小情小爱突然开阔起来。我会明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连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时候不必那么纠结自己的一点郁郁寡欢。尽管最终我还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写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绪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站在人类的高度在奋斗的人。

最后再送大家一首诗:

《 惑 》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 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 不然怎么会

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

读《未来简史》有感8

实在看不下去paper,终于拾起书,把未来简史看完了。

整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举例有趣,用了大量的类比更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将企业,政府,国家,以及人文主义和当下逐渐初出茅庐的数据主义与各种宗教相类比,表达出人类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系统之中的概念,这个大的系统会随着时代,需求和科技改变,但是不变的是,人类确实是一只被这些无形的东西所控制着。

书中大胆预测了社会的未来,着重讲述了无机代替有机,数据代替感受,算法代替思考的这一种可能性。之前看到有人留言说看完书后觉得很悲观,可能是因为专业原因,我对这种想法和发展趋势并不反感,理智的来说是非常有可能的。学习地质的过程中,见证了地球的诞生,古生物的兴旺和衰落,从来觉得物种是会被交叠更替的,人类的存在在历史洪流中很有可能也会只是昙花一现。之前在跟母亲交流的时候,发现她对我有这种想法产生了极大的担忧,甚至在听到这种理论之时一瞬间的绝望,那是我才发现原来“人类站在生物顶端,并永远不会消失”这种想法是大家内心所向往的,它给予了人们去繁衍生息,去努力奋斗的希望。从个人的寿命来说,确实如此,至少人类突然灭亡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阅读的时候做了一部分的摘抄和小感,整本书给我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感叹与作者庞大的知识量,对历史,政治,经济,当下的前沿科技都有大量的储备。时不时的想,若真的能把这些知识存成我们的大脑能够理解的信号,一股脑的复制到我的大脑里该多好。

全书最后一章讲的是数据主义,基于万事万物都是在遵循特定的算法,通过数据分析能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世间万物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这个技术不悲观,主要看怎么利用,从什么角度去看待它。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在可以掌控的情况下,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便利,优质我们的生活,而从宏观的发展方向来看,当时世界的运转和掌控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达到全自动化,那么人类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然而现下所有的设施和技术又是为了服务人类,那么人类的消失就会剥夺数据分析的意义,悖论。所以另一种物种活着意识的存在是需要的,同时数据分析的目的也不再是服务人类,否则世界岂不再度回到远古时期。其实大自然不也是一种算法,比如二氧化碳的浓度,虽然没有人告诉大自然目前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多少,但是它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不也是一种大数据分析么。人类还是和数据手拉手的和平相处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持阴阳平衡。

即便宏观的发展方向让我们远离了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必要性,可是我依旧认为,体验和感受才是能够让人真切的感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去爱自己的家人,去欣赏日出日落,去挥洒汗水,去享受美食。我认为大多数人在世界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不如去关注自己。从懂事起特别害怕死亡,不但害怕死亡本身更害怕的是消失,害怕于人类文明一旦消失,个人的存在也被抹空,然后一直困惑与人类生活意义是什么。明显人类已经不满足于繁衍生息。高中是同学一句的话却让我豁然开朗,她说:“人活着是为了影响身边的人”。突然间意识到,与其挣扎于向他人,向历史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不如向自己证明自己活过,自己做过体验过想要做的事情。一辈子何其之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能够遵从自己,取悦自己,即便这个自己也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

第二篇:读《未来简史》有感1500字

读《未来简史》有感1500字

杜银霞

今天早上读了隆兴发群里的一篇情感文章,说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当时他们3个坐下来谈谁更爱林徽因,结果是梁思成,林与梁便选择结婚,可笑的后来林徽因死了,梁思成马上再娶,而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谁更爱。看了我其实觉得有点可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发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态度,也许每个人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子非鱼又焉知鱼。或许金岳霖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剩男剩女一样,当时错过了一份感情,后面左突右击,就再难得寻找到那个互相喜欢的人了呢?而并非不娶就是为了林徽因。

这就印证了我们群里一起发起读书会要读的书里的话,这本书就是《未来简史》,它里面写到“意义的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人觉得现实只有两类: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殊不知还有一种情况:互为主体。我们给很多东西赋予了一种意义,其实都是虚构的,人类会为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会让意义这张网收的越近。所以很多并非存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它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并不存在,但是我们都认为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梁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这只是一个例子,或许你认为他们的感情与我无关,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但是那只是一个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准。所以在评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总认为自己有那么的正确,不要对自己一贯以来的思想那么深信不疑。

读《未来简史》,读书会要分享,对于这种类型的看法我想我暂时表达还有点困难,我比较擅长把它写下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宗教信仰之人。因为我确实不信教啊,我也认为没有上帝,也许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主义信仰者。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相信destiny,在美剧大片中,总是在结尾的时候会让你相信这是destiny。平时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总觉得是冥冥之中发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运,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我就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总会安排那么一个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来简史》之后,我不免有点绝望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根本没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连意识感觉都是算法,可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无的,哪里还会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欢说随缘,按《未来简史》说的意思,是没有缘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识中的虚幻,哪有缘可以随,不过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刘滔,我们认识也好多年了,从高中开始的朋友,他之前没结婚的时候要我介绍女友,我与他说“这么急干什么,随缘吧”,他当时是这么回答我的:“如果听你的随缘,这辈子我估计就娶不到老婆”,现在他已经结婚很久了。有点搞笑,确实有时候真的不要太过于相信随缘,或许这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缘。

其次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数据化时代,什么都是算法,你的思维,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觉得那是一个冷冰冰的时代,因为连情感与体验都是可以花钱买到,就像买一支雪糕一样。每个人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买艺术家的才华,科学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买。都可以像芯片一样存储于你的身体,你可以变成万能,升级为神。那么我想我还是不愿当神,我还是愿意活在这个世界当一个普通的人,体验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读读红楼梦,张爱玲,世界名著,中国名著这类型的文学作品,托群里一大咖的福,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看了一些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的书,比如《三体》《世界通史》《未来简史》《道德经》等等,这些书放以前或许从来不会进入我的世界,现在我却会为之入迷,读书对我的生活或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它不能帮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让我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它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的思想从只关注自身的一点小情小爱突然开阔起来。我会明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连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时候不必那么纠结自己的一点郁郁寡欢。尽管最终我还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写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绪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站在人类的高度在奋斗的人。

最后再送大家一首诗:

《 惑 》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 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 不然怎么会

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

第三篇:读《未来简史》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未来简史》有感1

看了《未来简史》这本书,笔者想到一个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对应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本书侧重于人类的未来。作者以超然的视角,强大的逻辑思维,为人类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类短时间不会毁灭,科技的发展会让人类越来越舒服;坏消息就是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会被淘汰。

这本书总体是悲观的,其中不乏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矛盾。例如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作为医生诊断率会高于人类医生,医疗水准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机器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很有可能失业导致没钱看病。又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导致天才的下一代人类越来越强大,甚至达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许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类,甚至反过来奴役没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类。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及后代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贫穷的人不仅穷而且会和上流阶级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公平被打破,社会文明轰然崩塌。

看过很多书,大体都是人类在追问“我是怎么来的”,但是这本书是反过来问“我是怎么没的”,这是看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未来是个通过逻辑搭建出来的世界,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未来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可能比现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让自己能够躺在床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觉得,科技发展到最后,我们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懒做,成为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来自然有未来的问题,而咸鱼则是代表无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成为无用之人,下场只有惨遭淘汰。

对未来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维,一下子就千疮百孔了。这让笔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从未来的幻想回到现实,让人不禁想到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国人。近年来,随着网上不正确的言论或者恶意言论的诱导,很多人就如同畅想未来一样,畅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挂在嘴边,张口闭口的自由平等。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绿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乌托邦”。

正如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人对发达国家的畅想,也同样的让人觉得可笑。那些想象出来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层随时可以戳破的窗户纸。

近几个月的国际新闻中,经常能够出现关于难民的新闻,一些难民想要进入美国,然后遭受各种冷漠甚至冷酷的对待。最让我感慨的一条新闻是一个母亲拉着自己的儿子,跪在边警面前哭泣,想要进入美国,然而边警不为所动。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就算他们进入美国,因为不法身份,也会被抓起来的。之前的叙利亚难民也是同等情况,逃离自己的国家,结果欧洲那些所谓文明的国家一个个关闭了对难民的大门。

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非就能带来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还需要一代代人怀揣着崇高理想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正如那些难民一样,他们幻想着前往发达国家就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他们却没有想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转过头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残酷,幸福只能靠自己双手来获得。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对未来不着边际的畅想,就如同做了一场游戏,开阔了一下思维,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过好今天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如何奋斗在当下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读《未来简史》有感2

序言

有次微信上聊天,我问大雄对未来一百年的世界发展大势有什么看法,因为我们这代人就大致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十分推荐我看《未来简史》这本书。

看了之后确实挺有启发,作者所想的很多问题,也是我十多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但是作者的思考更加成体系,表达更清楚。在读书之余,我另外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像赫拉利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专业思考者”.我们一般人在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杂事,或懒惰,或无方向,而赫拉利这样的专业思考者,正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互补。

作者提到一个词组,华尔街上的尼安德特猎人,用它描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真是非常恰当的。如今的我们,对于周遭的世界,已经越来越难以获得充分的理解。技术变得无比复杂,搞清楚背后的原理逐渐变得不可能,组织结构、流程也繁琐得难以把握,要厘清各种大小事件之间的联系,更是难上加难。最后很可能就干脆放弃,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一样过日子。

但作者没有放弃,虽然微观的社会现象已经复杂到无法把握,他寻找到了一种宏观上的框架,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读,《未来简史》就是他对现在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测,提供了非常宏大的视角,帮助读者来理解世界的运作。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有四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印象很深,下面简单介绍。

(一)意义之网

作者提出了“意义之网”这个概念,人类几千年有记录的历史,就是这个意义之网在发生变化。

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来传播一个设定好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意义,好坏、美丑、对错都将在这个意义之网中被判断。

从最早的各类宗教,到社会主义,到人文主义,不同的时代讲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同一个故事的人,就在同一个网中互动。

有了这种理解,我们对于许多常见的社会概念,将会获得一个稍微不同的看法。

(二)叙事自我作者将自我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当下的感受即是体验自我,可以感受愉悦和痛苦。

而生活中的长期决定,则依赖于叙事自我。每个人为自己编织一个故事,按照这个故事来过自己的人生。我们在编写自己的故事时,会参考我们周围人的故事,还有专家、成功人士们的故事,于是我们加入意义之网。

当我们说起“我”时,实际上指的是这个故事中的我。

(三)知识公式

作者总结了三个时代的知识公式:

1.中世纪:知识=经义X逻辑

2.现在:知识=实证数据X数学

3.新人文主义(未来):知识=体验X敏感性

这是一个很有颠覆性的说法,让我们看到,()知识本身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在我们的社会中,以经验观察和数学统计为基础的知识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个人体验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强。

在诸如各类设计、艺术创作等活动中,体验和敏感性越来越具有特殊的价值,实际上也可以将它们看作一种知识。

(四)数据和算法

市场,政府,甚至人本身,都是处理数据的方式。

作者说现在科学界在逐渐形成一种共识,生物只是一种算法,它对各类数据进行处理。制造出超越人类的算法,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人存储、处理数据的能力远远不不上大型计算机。

我们其实已经身处算法的世界,而且社会算法正在不断进化。今年我们国家开始在很多大学开设“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

在未来所有人可能面临的威胁:少数人经过升级后变成超人类,他们超越了算法,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创造力,所以能够作出世界上最重要的决定,算法系统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是也就成了低等动物,同时受到算法和超人类的控制主导。

小结

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在未来可能会逐渐结合,发展出超越现在人类的“新人类”,也许会实现永生,实际上有些人已经在做相关的研究。《未来简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小结,我们人最本质的欲望,比如永葆青春,长生不死,千万年来并没有变化,以往我们只能在宗教仪式中幻想一下,但科技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让人类看到了新的希望。

读《未来简史》有感3

今天早上读了隆兴发群里的一篇情感文章,说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当时他们3个坐下来谈谁更爱林徽因,结果是梁思成,林与梁便选择结婚,可笑的后来林徽因死了,梁思成马上再娶,而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谁更爱。看了我其实觉得有点可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发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态度,也许每个人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子非鱼又焉知鱼。或许金岳霖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剩男剩女一样,当时错过了一份感情,后面左突右击,就再难得寻找到那个互相喜欢的人了呢?而并非不娶就是为了林徽因。

这就印证了我们群里一起发起读书会要读的书里的话,这本书就是《未来简史》,它里面写到“意义的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人觉得现实只有两类: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殊不知还有一种情况:互为主体。我们给很多东西赋予了一种意义,其实都是虚构的,人类会为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会让意义这张网收的越近。所以很多并非存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它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并不存在,但是我们都认为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梁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这只是一个例子,或许你认为他们的感情与我无关,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但是那只是一个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准。所以在评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总认为自己有那么的正确,不要对自己一贯以来的思想那么深信不疑。

读《未来简史》,读书会要分享,对于这种类型的看法我想我暂时表达还有点困难,我比较擅长把它写下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宗教信仰之人。因为我确实不信教啊,我也认为没有上帝,也许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主义信仰者。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相信destiny,在美剧大片中,总是在结尾的时候会让你相信这是destiny。平时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总觉得是冥冥之中发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运,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我就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总会安排那么一个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来简史》之后,我不免有点绝望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根本没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连意识感觉都是算法,可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无的,哪里还会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欢说随缘,按《未来简史》说的意思,是没有缘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识中的虚幻,哪有缘可以随,不过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刘滔,我们认识也好多年了,从高中开始的朋友,他之前没结婚的时候要我介绍女友,我与他说“这么急干什么,随缘吧”,他当时是这么回答我的:“如果听你的随缘,这辈子我估计就娶不到老婆”,现在他已经结婚很久了。有点搞笑,确实有时候真的不要太过于相信随缘,或许这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缘。

其次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数据化时代,什么都是算法,你的思维,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觉得那是一个冷冰冰的时代,因为连情感与体验都是可以花钱买到,就像买一支雪糕一样。每个人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买艺术家的才华,科学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买。都可以像芯片一样存储于你的身体,你可以变成万能,升级为神。那么我想我还是不愿当神,我还是愿意活在这个世界当一个普通的人,体验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读读红楼梦,张爱玲,世界名著,中国名著这类型的文学作品,托群里一大咖的福,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看了一些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的书,比如《三体》《世界通史》《未来简史》《道德经》等等,这些书放以前或许从来不会进入我的世界,现在我却会为之入迷,读书对我的生活或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它不能帮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让我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它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的思想从只关注自身的一点小情小爱突然开阔起来。我会明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连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时候不必那么纠结自己的一点郁郁寡欢。尽管最终我还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写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绪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站在人类的高度在奋斗的人。

最后再送大家一首诗:

《 惑 》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 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 不然怎么会

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

读《未来简史》有感4

虽然很难以启齿,但我也要诚实的说,断断续续,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草草读了一遍《未来简史》,而且是跳跃的读,应该说并没有以一而贯之的通读,更不用说读懂、读通了。在培训期间所有推荐书目中,我最先看的是这本书,是“史”字吸引了我,应该说我是一个表象主义者、形象思维者,喜欢历史性的传记、历史性题材的故事,不太喜欢学术性太强的书籍、大部头,那些精深的理论、想破头也难以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辗转腾挪的论证令我头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兴叹。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译著,是因为喜欢翻译过来文章的这种文风,语句常有倒桩、排比长句常见,比喻、拟人等幽默的气息都吸引我,有一种杂文的感觉。但《未来简史》读下来,我错了。因为《未来简史》不仅是“史”更是“推演未来”的“史”;它是史学,还是哲学和科学、未来学。这部译著我读起来感觉有点难,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国外的史书,引证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并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来的技术、信息和概念,由于孤陋寡闻,也难以共鸣,往往还要查一些资料来学习,比如说信息和生物技术、人文主义特征、宗教和历史事件等等,有些梗过不去,就要反复几遍的读;三是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纪传体、编年体和断代史等体例,这个“史”以人为核心,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又有预测,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分类、分块阐述和记叙,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来。四是近几年抱着手机看短评、聊八卦,没有静心读大部头、学术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习惯了。

但不得不说《未来简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们熟知不熟知、经历未经历的过去,也以各种残酷无情或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修正、或颠覆我们对现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同时,让我们试图感觉、看到、认识未来,以及人类终将走向何方。所以说,博大精深的《未来简史》,截止写这个体会,我还未窥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断是:人类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来长期困扰并为之不断改革、创新和斗争的“饥荒、瘟疫和战争”等三大问题。为什么说是基本解决,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局部小范围内还依然存在,并有时时发生的概率。但是我们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风险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将来,甚至是今天,永不满足的人类面临三大命题: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篇体会只能就“长生不老”来提出几个疑惑和思考,看看小伙伴们有没有同感,也算是从数据主义的角度收集点信息吧…

我们渴望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是想延伸我们生存价值的广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断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质不灭,那作为同为物质体的人类本身也是有多个部件、零件(专业叫法是器官、组织和神经)组成的,往微观了说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组成,也将永生、永存。关键是寻找到一种技术,避免这个物质被腐蚀,避免一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近年来生物基因技术的重大发展使我们掌握了对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读生命密码、掌握长生不死之术,我们将不再慨叹去日苦多,也无需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将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我们的兴趣与爱好、专研于我们的工作及事业,将一切做到极致,那是怎样的惬意和快乐。

但“长生不老”给了我们希望,也让我们恐惧;给了我们笃定,也让我们失落。生命的乐趣和意义在于成就感和有事可为,如果生命长到无所事事、生无可恋死亦无所惧的地步,是不是人类下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找怎样幸福、快速又不违反道德的终结生命的方法了。

《未来简史》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我们也许会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这是幸事,但也很残酷无情,以前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生存。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我们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

不推陈哪能出新,没有前浪死在沙滩上,哪能后浪一浪又一浪。我们如何应对繁衍和传承?原来的认知是死亡是自然规律,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今天我们为避免人满为患、失业率50%甚至更高导致新一轮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为了永生要掐断新生吗?这个问题我想不出来,作者好像也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欢迎小伙伴们告诉我。

《未来简史》是作者的预言,乐观与悲观各参半。但整体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对此,我等屌丝也不过是害怕不能适应未来,难于驾驭未来,被未来所抛弃而聊发一感,美其名曰读书体会,实为完成邹群主爱护、关心我们所下发的阅读任务…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未来终将到来,趁还有时间和机会,多思考一下各种可能性、了解些未来的趋势、多学些新知识、让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为一个兼具各种能力的多面手,总没坏处。

最后来一句警句名言煲个汤:活到老,学到老。

读《未来简史》有感5

竟然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赫拉利《未来简史》读完。不是因为这本书晦涩难懂、部头巨大,而是因为自己内心浮躁、私欲膨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文科生,科学素养实在欠缺。然而,读这本书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海量的信息、辩证的思维所折服。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依据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变化,对未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做了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测和想象,尽管这些推测和想象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么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来社会。而且,赫拉利一再强调,这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进而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达到这种可能性或避免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文版扉页上的亲笔书写:当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的终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中国读者贡献智慧。

活在当下,我们是幸福的。当大约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迈向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呀!6万年,对于地球42亿的年龄,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就是在这6万年里,人类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的最高统治者,万物惟我独尊!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有物质,满足我们的物欲;有精神,满足我们的神性;有制度,无论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使得我们人类强大有力量。这一切都奠定了我们人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图中那个亮点。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上面照片说了这段著名的话—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应该说,今天的我们拥有了人类以来最舒适的生活了。大快朵颐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宽大漂亮的房子,舒适开心的工作,开放平安的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慑下的和平,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用了6万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我们是痛苦的。也许真的如赫拉利所说,人类一下子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发户没有心理、文化的准备一样,我们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是前无历史的。物种的灭绝,气候的变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战争等等,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人类在无穷尽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进程中也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

赫拉利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石器时代的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10小时,在小河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厂工作10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收银员10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怎么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断言,也是我的坚信。尽管赫拉利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尽管他把未来的宗教归结为数据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可能是未来的宗教,人们可以把一切都归于数据,但是,人,人类,一定会在这个新宗教里起到决定作用。离开了人的宗教,无论这个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还是无处不在的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且没有价值。数据的力量再强大,如同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类因为是人类,所以不断在犯错。但是人类一直在修正错误,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编者后记:以色列的赫拉利简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纪轻轻就写下了让全球学术界瞩目的世界史书,这位“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一下子结合那么多的“硬科学”,写出了一本完整的“人类未来史”,他的非同寻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不亲身体会,怎会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篇读后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学系文科生,与工作百忙之中抽点滴碎片时间看完赫拉利的巨作,实属不易,也贵有持之以恒之心,在当今网络电子横行时代肯花时间看书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称为“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几多共性火花,又产生出几多逆向思维,但共同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虽然之前有众多的“世界末日论”,人类只有把握好拥有的科技,正确运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则,让人成为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让我们这个“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上的人类在谢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过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

读《未来简史》有感6

《未来简史》是由以色列社会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科技理论类著作,是作者大型社会学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和饥荒、瘟疫和战争斗争了上千年。进入现在社会后,死于饥荒、瘟疫和战争的总人数在不断的降低。400年前,暂时的和平带来了西方文明中重要的文艺复兴时代,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朝着向二元世界大步前行。

《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哲学问题:作为智人的我们所拥有的的意识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因为那些不必要的意识,让我们更容易犯错。未来,会不会进化出一个没有意识的人类,从此人类从智人进化为“神人”呢?这章内容让我感触颇深。记得很早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在两堆完全相同的干草中思考应该先吃那一堆才是最佳的方案,最后因为极度理智而饿死。现在看来,这个蠢驴应该很快就要横空出世了,因为我们迎来了AI时代。那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应该最有可能就是赫拉利笔下没有意识的“神人”,不过它应该不至于饿死,最多只是没有电量等待救援吧。

二元世界究竟能不能真实还原我们感官中世界呢?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其实模仿了人类的神经树突工作机制,通过增加上下层之间的权重与联系,深度学习后的模型能对事物作出预知判断,结果还极为准确。比如以下的图1,通过模型,机器能识别出不同位置的猫,甚至遮挡了大部分的猫,而且还能识别出图2中经过伪装的猫。但是现在的机器学习远远没有到科幻大片中的程度。比如,图2里吃着香蕉伪装成猴子的猫能被机器识别为猫,但是猴子的相似度丢失了,机器识别结果中找不到任何猴子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几张很简单的照片就能快速的分辨哪个是猫,哪个是伪装的猴子。

二元世界的漫长道路仅仅是一个开端,谷歌Alpha-Zero的出现标志了未来可能研究在某一个技能上超越人类的机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类是一个平均体,从现阶段看,人类轻松就能实现的事情,比如迅速感知周围环境、和谐平衡的活动四肢。20xx年MIT研究员Lex Fridman在《机器学习》课程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表述了人类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机器人是多么的困难和可笑(详见压缩文件中的视频文件)。他指出,人工智能现阶段无法替代人类进行工作,现阶段的智能应用更多是帮助人类做到“人机协作”,Lex Fridman在他和特斯拉合作的智能汽车系统中也体现出:人类可以随时接管汽车,汽车也能时刻协助人类规避风险的设计理念。

赫拉利对未来人类的发展的假想可能比较遥远,但是他对人类“人文主义新宗教”的说法让我们认识到——未来,“人”的意识和情感肯定超越一切,“上帝已死”,我们比任何时候活的都更像原来的我们。

读《未来简史》有感7

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

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面对一个如此美好和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我们一条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表述,其实这也不是简史所该解读的,这正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我们渴望未来,但我们必须立足现在,完善好自我,离这个社会不要太远,不要让社会抛弃我们。或许我们渴望的那个未来我们不能等到,无法进化成为神,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充实与快乐。50岁,或许真的又只是一个人生的开头!

第四篇:读《未来简史》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未来简史》有感1

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

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面对一个如此美好和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我们一条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表述,其实这也不是简史所该解读的,这正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我们渴望未来,但我们必须立足现在,完善好自我,离这个社会不要太远,不要让社会抛弃我们。或许我们渴望的那个未来我们不能等到,无法进化成为神,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充实与快乐。50岁,或许真的又只是一个人生的开头!

读《未来简史》有感2

虽然很难以启齿,但我也要诚实的说,断断续续,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草草读了一遍《未来简史》,而且是跳跃的读,应该说并没有以一而贯之的通读,更不用说读懂、读通了。在培训期间所有推荐书目中,我最先看的是这本书,是“史”字吸引了我,应该说我是一个表象主义者、形象思维者,喜欢历史性的传记、历史性题材的故事,不太喜欢学术性太强的书籍、大部头,那些精深的理论、想破头也难以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辗转腾挪的论证令我头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兴叹。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译著,是因为喜欢翻译过来文章的这种文风,语句常有倒桩、排比长句常见,比喻、拟人等幽默的气息都吸引我,有一种杂文的感觉。但《未来简史》读下来,我错了。因为《未来简史》不仅是“史”更是“推演未来”的“史”; 它是史学,还是哲学和科学、未来学。这部译著我读起来感觉有点难,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国外的史书,引证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并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来的技术、信息和概念,由于孤陋寡闻,也难以共鸣,往往还要查一些资料来学习,比如说信息和生物技术、人文主义特征、宗教和历史事件等等,有些梗过不去,就要反复几遍的读;三是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纪传体、编年体和断代史等体例,这个“史”以人为核心,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又有预测,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分类、分块阐述和记叙,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来。四是近几年抱着手机看短评、聊八卦,没有静心读大部头、学术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习惯了。

但不得不说《未来简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们熟知不熟知、经历未经历的过去,也以各种残酷无情或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修正、或颠覆我们对现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同时,让我们试图感觉、看到、认识未来,以及人类终将走向何方。所以说,博大精深的《未来简史》,截止写这个体会,我还未窥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断是:人类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来长期困扰并为之不断改革、创新和斗争的“饥荒、瘟疫和战争”等三大问题。为什么说是基本解决,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局部小范围内还依然存在,并有时时发生的概率。但是我们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风险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将来,甚至是今天,永不满足的人类面临三大命题: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篇体会只能就“长生不老”来提出几个疑惑和思考,看看小伙伴们有没有同感,也算是从数据主义的角度收集点信息吧。

我们渴望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是想延伸我们生存价值的广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断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质不灭,那作为同为物质体的人类本身也是有多个部件、零件(专业叫法是器官、组织和神经)组成的,往微观了说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组成,也将永生、永存。关键是寻找到一种技术,避免这个物质被腐蚀,避免一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近年来生物基因技术的重大发展使我们掌握了对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读生命密码、掌握长生不死之术,我们将不再慨叹去日苦多,也无需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将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我们的兴趣与爱好、专研于我们的工作及事业,将一切做到极致,那是怎样的惬意和快乐。

但“长生不老”给了我们希望,也让我们恐惧;给了我们笃定,也让我们失落。生命的乐趣和意义在于成就感和有事可为,如果生命长到无所事事、生无可恋死亦无所惧的地步,是不是人类下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找怎样幸福、快速又不违反道德的终结生命的方法了。

《未来简史》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我们也许会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这是幸事,但也很残酷无情,以前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生存。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我们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

不推陈哪能出新,没有前浪死在沙滩上,哪能后浪一浪又一浪。我们如何应对繁衍和传承?原来的认知是死亡是自然规律,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今天我们为避免人满为患、失业率50%甚至更高导致新一轮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为了永生要掐断新生吗?这个问题我想不出来,作者好像也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欢迎小伙伴们告诉我。

《未来简史》是作者的预言,乐观与悲观各参半。但整体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对此,我等屌丝也不过是害怕不能适应未来,难于驾驭未来,被未来所抛弃而聊发一感,美其名曰读书体会,实为完成邹群主爱护、关心我们所下发的阅读任务…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未来终将到来,趁还有时间和机会,多思考一下各种可能性、了解些未来的趋势、多学些新知识、让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为一个兼具各种能力的多面手,总没坏处。

最后来一句警句名言煲个汤:活到老,学到老。

读《未来简史》有感3

《未来简史》是由以色列社会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科技理论类著作,是作者大型社会学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和饥荒、瘟疫和战争斗争了上千年。进入现在社会后,死于饥荒、瘟疫和战争的总人数在不断的降低。400年前,暂时的和平带来了西方文明中重要的文艺复兴时代,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朝着向二元世界大步前行。

《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哲学问题:作为智人的我们所拥有的的意识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因为那些不必要的意识,让我们更容易犯错。未来,会不会进化出一个没有意识的人类,从此人类从智人进化为“神人”呢?这章内容让我感触颇深。记得很早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在两堆完全相同的干草中思考应该先吃那一堆才是最佳的方案,最后因为极度理智而饿死。现在看来,这个蠢驴应该很快就要横空出世了,因为我们迎来了AI时代。那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应该最有可能就是赫拉利笔下没有意识的“神人”,不过它应该不至于饿死,最多只是没有电量等待救援吧。

二元世界究竟能不能真实还原我们感官中世界呢?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其实模仿了人类的神经树突工作机制,通过增加上下层之间的权重与联系,深度学习后的模型能对事物作出预知判断,结果还极为准确。比如以下的图1,通过模型,机器能识别出不同位置的猫,甚至遮挡了大部分的猫,而且还能识别出图2中经过伪装的猫。但是现在的机器学习远远没有到科幻大片中的程度。比如,图2里吃着香蕉伪装成猴子的猫能被机器识别为猫,但是猴子的相似度丢失了,机器识别结果中找不到任何猴子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几张很简单的照片就能快速的分辨哪个是猫,哪个是伪装的猴子。

二元世界的漫长道路仅仅是一个开端,谷歌Alpha—Zero的出现标志了未来可能研究在某一个技能上超越人类的机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类是一个平均体,从现阶段看,人类轻松就能实现的事情,比如迅速感知周围环境、和谐平衡的活动四肢。20xx年MIT研究员Lex Fridman在《机器学习》课程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表述了人类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机器人是多么的困难和可笑。他指出,人工智能现阶段无法替代人类进行工作,现阶段的智能应用更多是帮助人类做到“人机协作”,Lex Fridman在他和特斯拉合作的智能汽车系统中也体现出:人类可以随时接管汽车,汽车也能时刻协助人类规避风险的设计理念。

赫拉利对未来人类的发展的假想可能比较遥远,但是他对人类“人文主义新宗教”的说法让我们认识到——未来,“人”的意识和情感肯定超越一切,“上帝已死”,我们比任何时候活的都更像原来的我们。

读《未来简史》有感4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读《未来简史》有感5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为什么我们要去了解过去,为什么我们要去猜测未来,我们又怎么能从过去和未来中度过现在,这可能是本书主要想探讨的问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其归根到底,都是想要过上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第五篇:读《未来简史》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1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未来简史》有感1

未来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作。下面我对于这本书逐一阐述我的感触。曾经的世界为饥荒而头疼,有钱人争着吃各种高脂产品来喂养自己,穷人吃着地里可怜的蔬果度日。可现在有钱人却吃着养身的蔬菜食品,而穷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虽然全世界更重视养身了,但肥胖依旧夺走了300万穷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现代医学跑在了病毒的前头,抗生素,纳米机器人。但出现了另一种危机,那就是人类自己为了某种残忍的意识形态,可以制造出流行病。这样看来,那个人类对流行病束手无策的时代反而叫人有点怀念。

战争正在消失,人类打破了“丛林法则”“契诃夫法则”,原因在于核导弹的出现逼迫超级大国们采取积极和平的政策。恐怖组织并不能把我们拖回中世纪,我们不能面对恐怖组织的表演而反应过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当世界不为战争和饥荒担心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现生命的良药,就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历史上过往的战争都不及这场为了永恒青春的战争。

人类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是与生而来的。尽管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我们总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数或只能短暂提高。我个人认为,这使得我们人类能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为生物进化的淘汰,使得实现真正的幸福快乐,难度不亚于战胜老死。

人类渴望成神。因为有机生命的限制,人类无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长时间居住,但人类正在突破这个限制,目前已可能创造出半机体生命,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无机生命。我们也在尝试获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长生不老,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发展不可能踩刹车。经济需要不断增长,否则经济的崩溃会拖垮社会。人类对于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论表示人类有灵魂,而猪则没有,但人类科学家查看过人类的各个角落,并没有灵魂,所以神论信徒对进化论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杀死了一名美国公民,远比杀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响大得多。

这本充满哲学色彩的书籍,讲述了从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到智人失去控制权等种种震撼人心的理论和证据,让我叹为观止。人类应该更关注这些问题,这本书是帮助人类找到方向的一条大道。

读《未来简史》有感2

人类过去这些年,究竟在忙什么?未来,又需要干什么?

在第一章,赫拉利对此做了总结。过去的几千年,人类一直忙着对付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问题一直是人类的心头大患。虽然人类发明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但是看起来依旧是年复一年地出现。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的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虽然谈不上完全解决,但已经获得了有效地遏制。现在,如果出现饥荒、瘟疫和战争,人们不会再将问题归结为命运或者神灵,而是会觉得是哪个人,或者哪个政体出了问题。

这似乎看来让人匪夷所思,我们一直没有感觉到饥荒、瘟疫和战争有离我们远去。赫拉利看来,这是因为现在发达的新闻媒体,让我们更容易关注到这些事件。事实上,在202_年,总共有100万人死于饥荒,但却有300万人死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并发症。虽然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些地区还是战火频繁,但是目前的和平状态和核威慑的存在,已经让人很难相信可以爆发大规模战争。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饥荒、瘟疫和战争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小,其他新的议题就开始慢慢浮现。那么,其他的新议题是什么?

赫拉利认为,未来,战胜死亡、获取更大的快乐、获得神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医学、基因工程正在让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是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依旧没有放弃继续延长寿命的努力。而资本、商业也乐于推进这样的研究,毕竟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利润。

如果人类的寿命能够足够延长,那么追求快乐就是必需的,没有人愿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实上,快乐的感觉是人的大脑获得外界刺激后的情绪反应,那么唯一能够长久获得这种感觉的办法,就是去掌控大脑中的那种反应,最后实现掌控自身的情绪。获得神性,看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但事实上是前两个问题解决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岂不是已经接近于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这些目标的时候,一点偏差就会让人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比如,未来寿命会延长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已经让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疲于应对。

所以,我们需要回过头去,看看历史。复习一下,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了动物界的神。

因为,这在未来,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读《未来简史》有感3

尤瓦尔·赫拉利预测:智人这个物种最终会消失,我们可能是最后几代智人了。说实话,这也是我对《未来简史》最大的好奇,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人的出生不由自己决定,但是人的未来,却不得不去面对,未知的未来充满神秘…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智人十有八,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整没的。我们不是毁于核武器或环境灾难,而是人类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把自己给变成了另一个物种,所以“人”就不存在了。

尤瓦尔·赫拉利指出人类未来的三种存在模式: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和无机生命。生物工程是在生物层面进行干预,从而改变你的外形、能力。半机械人是将机器与人体结合起来,让人脑和电脑实现双向互动,让科技电脑能读懂人脑的信号,同时释放出大脑能读懂的信号。而无机生命,就有点细思极恐了,在算法当道的时代,机器学习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进化,人类一旦创造出一个自学习程序,它就能开始自己进化,人类就完全控制不了,甚至预测不了它的发展方向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既乐观又悲观,乐观的是估计我们人类在短期内不会灭绝;而悲观的是,如果人类最终会灭绝,哪些人会先被淘汰?在《未来简史》中,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富人将越来越富,穷人不会越穷,穷人最终会被精英人群给消灭。

在三年前,我们还习惯于在车上备一点零钱,便于在车库付停车费。收费的还是那些叼着烟嘴的中年大叔或是发福的中年大妈,面无表情地跟你说“20元”的那种人工收费。而在三年后的今天,免人工智能停车收费系统已经在各大商场、小区岗亭普及到位,科技的小小进步就可以如此快速且轻易地让460万人失业,这就是现实。

而这种现实将在各行各业普遍轮番上演。士兵被无人机替代、银行柜台被自助服务终端替代、收银员被电子支付替代,投资顾问被智能投顾取代,而在医学领域,计算机能够正确诊断90%的肺癌病例,但人类医生的正确率只有50%。

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的共性是,首先被人工智能替代掉的,就是大量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的岗位,而从事这些岗位的,恰恰就是低收入人群。

随着人类在就业市场上全面被计算机代替,财富和权力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当我们失业的时候,不再有工会带领维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出租车司机,没有铁路工人,没有流水线工人。机器人不需要产假、病假和婚假,机器人不会罢工。权力将越来越集中于阶层顶端,穷人不断失去工作,无法维系正常生活。

这是否意味着,不爱学习不能进步不能拥抱智能人工的人类,很快就会失业乃至被淘汰?

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尤瓦尔·赫拉利说“21世纪,进步的列车将再次离站,而且这可能是智人最后一次机会。错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再上车的机会。想上车,就必须了解21世纪的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潜能远大于蒸汽机和电报,而且不会只用来生产粮食、纺织品、车辆和武器。21世纪的主要产品将会是人的身体、大脑和心智,懂得与不懂的如何进行这些大脑及自身工程的两种人,彼此的差距将远远大于狄更斯的英国和马赫迪的苏丹。事实上,还会大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差距。在21世纪,搭上列车,就能获得创造和毁灭的神力,留在原地,就面临灭绝。”

当然,这些结论和理论都只是尤瓦尔·赫拉利预测的,并不代表未来就会是完全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但是,他论述的充分性已足够给我们一种的未来的想象,也是人类走向的一种选择。重视了它们,我们或许可以避免不好的状况发生,扭转未来的局面。这就是《未来简史》这本书迷人的地方。

读《未来简史》有感4

读完尤瓦尔的《未来简史》,有一种对人类就像看着一个婴儿长大并走向衰老的悲伤,人类目前正如日中天成为地球的主宰,可是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长生吗?科技如果延长了生命的长度却无法提升他的质量,那长生又有何意义?那连质量也一并提升了呢?成为永远幸福快乐的超级物种能上天入地?《庄子》里的神人至人,也不过如此嘛。不信你看,“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修改DNA序列,不用肤护品都白白嫩嫩)。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根本不用吃饭,一滴营养液就够维持生命所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钢铁侠般,随意飞来飞去)。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外套比防弹衣还坚韧,还能自动调节温度,不怕冷热)”,目测这些科技发展也能做到。于是,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人,这个物种,最终将被科技杀死。科技杀死的,不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数据。如书所言,“数据对人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威胁。数据不在乎我们的主观需求”,人文主义悲哀地没落、隐退了。

这个观点不是最近出现的,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福柯喊出“人死了”,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从宗教中心到人类中心再到结构中心的转化。宗教时代人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按神的旨意活着,到文艺复兴,理性的人类崛起,人以自己为中心,自然和其他物种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才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再到现代的结构主义,人受信息的主宰,算法比我们更清楚自己,如果AI自我进化出的算法更有效,人类終将被淘汰。

大约尤瓦尔也和老子发出了同样的感叹,“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所以才在人类简史里描绘了一副狩猎采集时期的美好画卷。不过在现代世界生活的芸芸众生,大概也回不去了,因为现代人野外生存能力几乎为零,贝爷那种大概有百分之五,毕竟他还带刀和火石。尤瓦尔大概想重新呼唤起人类存在的意义,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在于更久更快乐更富有,我们从国家、宗教、货币这些虚构的东西里是无法找到真实的。大约只有放下那个看着听着思维着的人,我们才能照见偶然的真实吧。

主观臆测了一堆作者的观点,也不知道对与不对,算了,“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天要我当一只猫我就当一只猫,天要我当一个人,我就当一个人,天要我做一个AI算法的部分,我就做一个AI算法的部分吧。

读《未来简史》有感5

《人类简史》的作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又推出了新的作品《未来简史》。我有幸拜读,受益匪浅。以后,你再也不用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机遇。可能就像,原始人类学习了用火,智力突飞猛进。现在的人工智能,又会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人类的智商比其他地球生物高,于是自称万物之灵。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人类,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绝大部分平庸的人类,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类,在与人工智能对抗中,能进化为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以后的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

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

意识与智能的分离;

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读《未来简史》有感6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读《未来简史》有感7

饥荒、瘟疫、战争的问题得以解决,人类的远景将是史无前例地得到升华,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幸福快乐,甚至可以化身为神;完全可能,因为我们正在掌握古人所不懂的计算机、基因学、纳米科技…

比如,我们通过体内纳米机器人而预防疾病和检测身体;通过基因而使自身变得强大,通过智能手机便能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无人驾驶汽车感知路况且统一合理地到达目的地,甚至远程操控机器人作业…

当然,随着技术的无限发展,世界也将有着“成也人类,败也人类”的悲壮。因为机器人取代人类作业,将会存在人类的无用阶层,而万物互联网将更先进更智能,它能通过数据和算法而对生物进行预判,包括对人类,告诉你跟谁结婚、挑什么工作以及是否开战。

未来有可能就是数据时代,机器通过没有意识形态的算法进行学习,分析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人类亦无法企及。

难道我们仅是数据流里的一片涟漪吗?

数据和算法,即为人类所生,便能为人类所用。作者所言的超人类即为神人,普通人听从数据算法,数据算法听从神人,神人就是那些数据算法不能理解的精英,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

作者也说,未来不可预测,或许人类将走进另一个方向,而并非算法主导。

阅读这本书,作者对宗教、科技的发展进行很好的解释,让读者拓宽视野,接触到作者有理有据的看法,使得本书更具理性。推荐阅读。

读《未来简史》有感8

说实话,我被作者所讲的智能算法吓着了。按照他所说的逻辑,以算法为中心的世界,智人只能像猛犸象和恐龙那样被淘汰。所幸,这只是探讨。但谁说这一定不会实现呢。

之前读美丽新世界,感叹于人类终究会对自己下手,比如连悲喜都不能自主,都可以由一颗药丸控制。现在读未来简史,原来美丽新世界还是心软的,它只告诉人们未来你可能是一个废物,悲喜不能自持,意义也面临诘问,未来简史则将人类至于废物的处理阶段,废物还能怎么处理呢,出局就是了。

这真的和神的世界的逻辑南辕北辙。神的逻辑是这世界由神创造,人世的意义在于神所赋予的意识、情感和爱,这是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是神赋予人类独有的天分,经由此,人类走向回家的路。但是,作者提出这个只是人类意识创造的故事,如果神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故事,那么为人类无限进步兜底的能量就没有了基础,人类在无意识的智能世界里简直就像一脚迈进了漆黑的深渊,那是无法想象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人类或许只是低等存在,甚至不再存在。

幸好目前还未有证据确凿证明这些逻辑演绎有多高概率是正确的。人们,还是踏实做一个日常工蚁吧,以免听信各种声音平白叫这支摇摆不安的思想的芦苇添了许多的痛苦去。

读《未来简史》有感9

算法的建议或决定,实际上是一种概率,作者在文中有意忽略了这点,进而夸大了算法的作用。数据输入,算法,二者改变其一。输出结果就大为不同。如果人的意识不是算法,算法与人的关系,仅是用统计的方式了解下人们大致的思维模式。如果人的意识是算法,今天的科技坚定的向前发展,总有一天这个算法模型会被计算机所了解。人类的生物算法被了解后,最为重要的就是掌控输入的数据。如此方能使算法达到作者文中的水平或者说发明者的期望。到时我们尽可以把我们的一切都交个算法,如此健康,力量,长生等我们可以想到的一切美好都唾手可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欲望,又有几人可以抵挡呢?算法告诉路人甲,何时睡眠,何时起床,一天吃些什么,运动的模式,运动的时长,最为健康。告诉他学习什么,每天的学习量多少,才能最有效率,路人甲会不遵守算法的意见?输入数据不仅仅是人,诸如天气,食物,空气成分乃至太阳耀斑爆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算法。越精密的算法,越容不得误差,更别提错误,这些自然条件是否该予以控制?违背算法的人,不仅影响算法在自身上的效用,也会遵守算法的人。对这些遵守算法的人来说,他们,违背算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影响了算法的效用。为了提高算法的准确性,人们会如何,我不得而知。

假定输入的数据都可以被控制,人是人,还是温室的花朵?算法是否会成为律法?人是算法生产的产品吗?

读《未来简史》有感10

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对比:

在18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把神推到了一旁。

而在21世纪,数据主义则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把人推到一边。

作为人文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对未来是绝对的乐观派,不相信数据主义会推倒人文主义。

科技变革的21世纪,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创造的时代,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作者所说的算法统治世界的假设,不管多么有理有据,反正我是不会相信。

人文主义能取代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主义,是人真正需要爱与自由,而对于数据主义取代或是推倒人文主义的说法,感觉有点虚妄。数据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操控人,那人真的那么需要数据吗?

就目前的形势看,虽然科技的列车在极速前行,但人们总是在“居安思危”地预测着,防范着数据统治人心,数据主义稍露苗条就会被人们所厌恶,就算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作为充满好奇心与好胜心的人类,怎么可能将自己的世界局现在算法推荐的标签里?

相反,我觉得科技变革不断推进,数据主义的出现只会让人们意识到人文主义的重要性,在大量数据流中,人们最终会觉得,最珍贵的还是人性!

读《未来简史》有感11

用碎片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在前两本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突破。

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七大人类新议题:从贫困、饥饿到疾病,战争到延长生命、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辛福快乐的权利再到仿生生物工程、无机生物工程的出现。最后作者问了我们最想问的问题:这所有一系列的发展我们还能踩下刹车吗?

第一部分讲智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从而来理解智人这个物种有个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重新审视智人在过去数千人间创造了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又怎样把我们带到了现在这个十字路口。

第三部分回到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以及可能的未来。

最后作者向读者提了三大问题: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作为读者,我最想知道的是:科技发展到智能机器人能取代人类的时候,或者说有一天机器人控制智人的时候,科技对人类的发展还有何意义?如果生命是一种算法,数据主义就不需要人文主义了吗?人类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又会出现哪些犯罪行为呢?

读《未来简史》有感12

花了15个小时读完本书,留下了168个笔记,足以证明本书信息含量之大。它预言未来,数据主义兴起,人类自由意志终结,理由是:数据算法将比人类更了解任何事,在数据算法的辅助下,人类将挑战生命、幸福度、个人超能力。正如历史上人类战胜了饥荒、瘟疫、战争一样。书中列举的很多论据都非常精彩。

而且,作者是历史学家出生,他看待历史的态度很值得借鉴: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串的意外事件所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过去”从祖先的坟墓里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们的脖子,让我们只能看向某个未来的方向。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这股力量,于是以为这就是自然,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试着挣脱并想象自己的未来还有其他可能性。

读《未来简史》有感13

温习一下。

赫拉利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旧议题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将是长生、快乐和意义这三大新议题。

1、长生,不是永生或不死。目前已经有人在尝试了,而且为数不少。永生或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不断延长寿命,将是人类整体未来的追求之一。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生老病死的问题将不再是哲学问题,逐渐成为可以应对的技术问题。随之产生的,将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重定义,还有更加严峻的个体平等问题。

2、快乐,不是幸福,或许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快感。除了伊壁鸠鲁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上谈论快乐的貌似并不多见:快乐貌似比幸福更加低级一些,更遑论卓越、正义和至善了。然而我们都渴望快乐。快乐是什么呢?如果生物是算法,快乐就简单多了;但是快乐和快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快乐是什么呢?是不是“适当地”满足个体需求呢?

3、意义。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人类将神拉下神坛,认为意义不在彼岸,而在人本身。但在冷冰冰的算法和数据主义洗劫之后,人类还有多大的自信认为“我”很重要呢?我们只是一堆算法,而无意识的智能在数据处理上优于人类智能百倍不止。我们的意义在于将意识变成智能或“数据”么?

意义问题较之于长生与快乐,在此虚无的数据时代,无疑将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读《未来简史》有感14

当我们真的仰望未来的时候,说不定会缅怀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通透,而且非常前卫”,很多观点未被推翻,也未得到证实。人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即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与自主意识下的行为的辩论显示出了人类这种生物是具有矛盾的复杂体。叙事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时,人们该选择什么,也许是跟着感觉走,也许是根据事实。还有有趣的一件事情便是“人文主义”的争论,从神到人的关注点的改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最后是启蒙运动”思想意识的流变是思想的解放还是在滚滚历史车轮下做出的当然选择,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在我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关注神进而到关注人的种种需要是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思想的解放只是促成品,而人们所说的“意义”还是被人所定义的,加上了很多主观成分。

数据和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这就是科技的双刃剑的作用,人们享有信息获得,沟通的便利,同时个人隐私也会受到威胁。例如现在下载各类app很多都需要授权个人信息,访问电话联系人,相册等各种权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照片可以在瞬间的速度传播,甚至会引导舆论。被数据和各种信息充斥的我们是否丧失独立思考了呢?比如各类自媒体的兴起也许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暗含着深层次的危机。一旦被舆论控制了思想,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味跟风,大多数都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被精英群体所控而不自知,也是一种悲哀吧。

读《未来简史》有感15

以下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点滴想法。不连贯也没有逻辑性。就当存个念想儿。

整本书作者就想说明一句话呀,人类早晚都得被取代,也许是智能算法,也许是其他的高等生物,总之一句话,人类被取代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

那么人类的未来在哪里?!既然所有算法都是基于已知,那么人类的未来也许就是探索未知。

过去,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人类的进化是靠着自然法则,突然之间,人类不但可以自己掌握进化进程了,而且还可以确定方向,这是非常可怕。

人类创造出了在诸多能力全面超越人类的全新物种。

如果算法在所有方面都比人类强好多,那么人类评什么让算法伺候人类,算法难道自己就不能想着干点儿什么吗?

未来的新人类会是什么样,怎样与算法合作与分工?现在就是打破脑袋也不会想出百分之一,还是那句老话,未来——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吧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果人类只经过四五次工业革命就走进神坛,未免有些肤浅,未来还远着呢!

读《未来简史》有感16

一日偶然在网络上读到了一些有关“中国小趋势”的看法观点,对其深以为然,查阅出处,书名为《未来简史》,名字便有些神秘意味,便更加兴致盎然地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前去阅读。

翻开《未来简史》一书,前言的第一句便令我感触颇多:我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在此书中讲述了无数个实现或者未曾实现的预言,而所有的预言都是对未来的猜想,沿着各种轨道,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宗教的,最大胆的推测,都向着明天与未来奔去。

未来简史就像是一本预言之书,它关注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关注点在多样丰富的传播上,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中,在日趋多元的生活方式里,也在飞速奔向未来的社会中,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中,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里。无数预言的实现,在时间里沉淀,一笔笔地勾画着时代的蓝图。预言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与视角。我们怀抱着两种不相同的态度来面对预言,一是希望,二是恐慌,而这些都来自于一种内心的不确定感。但是当我们选择全部倾听时也许能够走的更远,无论在哪个位置上,我们都应当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未来。

阅读之中,除了一个个预言引发着我的感触与思考,我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逐渐有了更多的关注。时代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确实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更多的伤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当代大力提倡的价值理念更彰显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飓风、海啸、地震、瘟疫、饥荒……似乎在自然生气的时候,我们更加地卑微与渺小。我们需要努力,去让自己融入自然,爱护环境,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那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即使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哪怕是日常生活里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少浪费一张纸也能尽一份力呀!而这些微薄之力,却有希望能汇成涓涓细流,浸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现今的时代发展大趋势中,似乎个人的发展小趋势也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但事实上并不尽然。在如今的时代,正是由于各种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优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我们无数个小的个体有精力与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斜杠青年”,他们同时从事多种工作,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断努力创造着自己生活中的与众不同。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可能迫不得已跟随着时代洪流大趋势前行,但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开放发展的中国,我们个人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小趋势,我们也可以登上舞台,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取得喜人的成绩。每一个人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数的个人选择汇聚成为小趋势的洪流,由小趋势衍生成为大趋势,最终甚至决定一个民族进化发展的方向,而中国也因此变得愈发崭新与强盛。

想象力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正是因为我们丰富的畅想,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希望,在平淡而有意义的工作之中,我想我也可以试着去学会想像,学会思考,去想想未来的样子,自己给未来画一个像,似乎在这有时略显琐碎的当下也是一件乐事呢!

书中有提到:我们不作任何预言。那么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思考许久,其实更可能做的是对当下细腻的感知与对未来敏锐的洞察吧!

读《未来简史》有感[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