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伦理学》读后感_伦理学读书笔记202_(推荐阅读)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76-1074635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22 16:14: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伦理学》读后感_伦理学读书笔记202_

黑格尔曾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实际上斯宾诺莎一生中甚至没有建立一个学派,其最艰深的著作《伦理学》也只有二百多页篇幅。但是之后的所有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着他的影响。以至于在为纪念斯宾诺莎逝世二百周年的塑像募集资费时,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捐款,史无前例的人数之众,范围之广,令这座纪念碑真正地凝合着无比宽广的爱和尊敬。

巴鲁克-德-斯宾诺莎于1632年11月24日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在青年时期对《圣经》和犹太教教义的体验和研究中,斯宾诺莎水星冲冥王相位的特质开始初步体现:他精细敏锐的观察总能察觉出疑点并付诸思考。而水星天蝎的旺盛好奇心也驱使他涉足前人屡屡怯步的未知精神领域--他读的经典之作越多,发现的无法回答的问题也越多,于是对宗教的单纯信仰变成理性发出的疑问和迷惑。在这个阶段,早期接触的神学中给斯宾诺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摩西的“上帝与宇宙同一”的观点。

为了阅读更多的基督教思想家们关于命运和上帝这类问题的著作,斯宾诺莎开始学习拉丁文。其中艰辛自不必说,不过斯宾诺莎意志顽强,最终掌握了拉丁文并接触大批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其中对他的思想结构产生最终决定性影响的是笛卡尔,不过斯宾诺莎对这位近代主观唯心主义之父的兴趣并不在于引发大论争的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认识论漩涡,而就像海王空位的近似遁世的玄妙沉思一样,斯宾诺莎的这个空相位能够让他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分析一切知性。所以他关注的是笛卡尔体系中当时略微“冷门”的构想,即一切物质形式和一切精神形势之下,皆有均质的“实体”,斯宾诺莎从来喜欢迎接来自精神世界的挑战,这次更不例外,实际上,笛卡尔在此停下脚步,而斯宾诺莎从此走得更远。

年轻的斯宾诺莎获取的渊博知识令犹太教会长老认定这个晚辈有着异端思想,1656年7月中,犹太教会对斯宾诺莎残酷的处罚--终身革除教籍。1660年,斯宾诺莎迁到莱茵斯堡,他的第一部著作也在此处降生。

在《知性改进论》这部早期的作品中,斯宾诺莎深刻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人们要从物质当中获取长久幸福是不可能的,永恒的幸福只能从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掌握中获得。那么关于如何知道我们追求的知识是正确、可靠的,斯宾诺莎的解答是,在做一切事情之前我们应该先想办法改进和澄清我们的知性。他又将知识的形式按优越程度区分为三种:

1.靠传闻或纯粹经验得来的知识

2.直接演绎,通过推理得到的知识

3.最上乘的,也就是来自推理和感觉两方面共同的知识

下一部著作《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将直觉知识称为对事物的“永恒状态和关系”的认识,直白一些讲,就是找出具体事物是否和这个事件本身背后的规律,通晓它们共性的永恒关系。

有关于《伦理学》,这样具有几何学形式的被极端压缩的著作的思想,在短短几百字的篇幅里是不可能被完全阐述的,更不必说分析。以至于不少人将这种自成一体的哲学几何斥为人造的棋局。

不过,斯宾诺莎令这部艰深的著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形而上学或者伦理学命题,这样包罗万象的学术珍品自然不是可以浏览以作消遣,而是供后世所有热爱哲学的人们仔细研究之用。毕竟,如果想要粗浅地了解一些“装点门面的知识”,只消在大百科全书里将有关斯宾诺莎一栏的文字读上两遍便已足够。

1677年2月20日,斯宾诺莎早逝,斯宾诺莎正像他自己在论永生时谈到的“人类的心灵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它的某一部分仍将永存”,这就是用永恒的形式看待瞬间事物那一部分得出的令人安宁的结论,斯宾诺莎的一生有着犹太民族漂泊的投影,人类智慧纯度极高的结晶。他也无愧是在精神上最接近永恒的人。

“我所说的永恒的心灵不是想象和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是永恒规律的一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我们都是永生。”至于天国的幸福,《伦理学》的最后一个命题写道:“幸福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在今天这个令人耳鸣目眩的纷杂物质社会,有多少人会不时令自己面对斯宾诺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终极的规律”、“永恒的上帝”?

第二篇:伦理学读书笔记

伦理学读书笔记

Oliver Lee

一.道德相对主义

1.标准的相对主义:人类社会并不存在普遍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进行

跨文化的评价,而只能按照行为方式、社会习俗所处的文化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否则,产生投射错误。

2.认识的相对主义:它不仅承认文化是多样的,人的社会和心理特征是由文化决定的,而

且激进地认为,不存在人类思维和人性,反对人类心理统一性的概念。

3.道德相对主义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它一方面把道德见解相对化,另一方面将相对主义观

点绝对化;

4.反对盲崇权威的价值观,强调用事实说话,以展示不同的人、民族怎样用自己的标准来

评价自己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这就要求准确地描述事实,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框架,而是要用对方文化内部的语言、标准来理解这种文化中的社会行为。

二.利己主义

1.心理学利己主义:任何人自愿的行动最终都是由他对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望所引起的。格

劳孔讲故事: 吕底亚牧羊人得到隐身戒指——正义并不是人心甘情愿的。

2.快乐最大化论。欲望满足论:吸毒成瘾的人,最想吸毒,但并不符合其利益。欲望并非

总是自利的,可能是利他的,更可能是损己的,甚至根本无实现的可能性的。

3.在许多情况下,追求个人利益并非总是最合乎理性的,而且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有时会导

致不合理的结果。例如“囚徒困境”。

4.伦理学利己主义: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它最大限度地符合行动者的个人利益。

5.伦理学利己主义自相矛盾。(需要理解)。

三.功利主义

1.“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

事者的幸福;这些行为不仅要包括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而且也包括政府的每一种设施。”——边沁

2.经典表述: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中,它能最大限度地

增加“大众幸福”。

3.幸福:内在主义(伊壁鸠鲁Epicurus:灵魂无纷扰living in serene happiness);外在主义

(aristotle:幸福取决于外在客观而非内在主观)。

4.优点: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循环论证;解决了道德与义务的关系。缺点:忽略个人;

快乐成为唯一的欲求。

5.行为功利主义:行为的道德价值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道德判断应该以具

体境况下的个人行为的经验效果为标准,而不应以它是否符合某种道德准则为标准。

6.准则功利主义:道德判断不应以某一特殊行为的功利结果为标准,而应以相关准则的功

利效果为标准。规则不能因为特殊情况的需要而被放弃。

四.康德主义

1.善良意志:按照普遍的规范性原则(道德律/义务)行动的能力。被称作“无条件的善”。

2.真正具有道德价值的行动是体现或表达了善良意志的行动,即行动的动机必须是出自并

仅出自善良意志;善良意志除了让行动服从普遍法则本身以外,别无其它选择,这个法则必须是绝对命令。

3.绝对命令Ⅰ 的表述:我必须以这样的方式行动,按照这一方式,我也能够要求我的准

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4.我们判断行动者能否始终如一地要求普遍原则成为一个普遍法则。如果能,则上述行动

道德上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5.绝对命令Ⅱ的表述: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行动者在行动中从不将任何人仅仅

作为手段。

6.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一个理性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由行动的权利。违背他的意志,就

是冒犯了他的尊严,没有将他作为目的自身对待。

五.关怀伦理

1.弗洛伊德:男孩子对道德规范的内化比女孩子更为严格。皮亚杰:法制观念一般在小女

孩心里远比男孩子的心里发展得少些。

2.男性的道德是公正伦理,女性的道德是关怀伦理。公正伦理拉开了人际距离,关怀伦理

缩小和消除距离。

3.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逻辑形式:A:W关怀X;B:

X承认W关怀X。

4.关怀必须与公正合作,既需要关注“饥饿”,更需要反思导致“饥饿”的制度原因。在中国差序的仁爱模式中,过分强调关怀,助长了私德兴盛。

5.道德教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

六.德性伦理(virtue)

1.古希腊伦理学相信理性是实践智慧的源泉,有德性的生活与理性生活分不开。(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孟子: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加信。)

2.基督教开始后:神学的德性(爱与服从)是最重要的德性。

3.文艺复兴后,人们不再讨论品质,而讨论何为正确的行为。于是,规范伦理学中的功利

主义和康德主义成为主流。

4.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使人生更美好,是成功人生所必备的特质,幸福就是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获得内在善的手段;儒家认为,德性是成人的标志。

5.伦理生活的四个维度:伦理生活的品质赖于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及重视伦理问题,在理

论及具体的情况中他都能做成熟及正确的伦理判断,他也有足够的动机去实践所做的判断。他还培养了行善的习惯。

七.自然主义Natural law theory

1.Morality is based on human’s nature.2.Natural Rights.Thomas Jefferson.Comments: 我们要读书。不读,单凭听和想,难以得到新的、多的、完整的、基本正确的智慧,创新也无从谈起;但读书太多,毫不批判,等于事倍功半了。202_/10/5

第三篇:《伦理学》读后感

黑格尔曾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实际上斯宾诺莎一生中甚至没有建立一个学派,其最艰深的著作《伦理学》也只有二百多页篇幅。但是之后的所有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着他的影响。以至于在为纪念斯宾诺莎逝世二百周年的塑像募集资费时,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捐款,史无前例的人数之众,范围之广,令这座纪念碑真正地凝

合着无比宽广的爱和尊敬。巴鲁克-德-斯宾诺莎于1632年11月24日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在青年时期对《圣经》和犹太教教义的体验和研究中,斯宾诺莎水星冲冥王相位的特质开始初步体现:他精细敏锐的观察总能察觉出疑点并付诸思考。而水星天蝎的旺盛好奇心也驱使他涉足前人屡屡怯步的未知精神领域--他读的经典之作越多,发现的无法回答的问题也越多,于是对宗教的单纯信仰变成理性发出的疑问和迷惑。在这个阶段,早期接触的神学中给斯宾诺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摩西的“上帝与宇宙同一”的观点。

为了阅读更多的基督教思想家们关于命运和上帝这类问题的著作,斯宾诺莎开始学习拉丁文。其中艰辛自不必说,不过斯宾诺莎意志顽强,最终掌握了拉丁文并接触大批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其中对他的思想结构产生最终决定性影响的是笛卡尔,不过斯宾诺莎对这位近代主观唯心主义之父的兴趣并不在于引发大论争的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认识论漩涡,而就像海王空位的近似遁世的玄妙沉思一样,斯宾诺莎的这个空相位能够让他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分析一切知性。所以他关注的是笛卡尔体系中当时略微“冷门”的构想,即一切物质形式和一切精神形势之下,皆有均质的“实体”,斯宾诺莎从来喜欢迎接来自精神世界的挑战,这次更不例外,实际上,笛卡尔在此停下脚步,而斯宾诺莎从此走得更远。

年轻的斯宾诺莎获取的渊博知识令犹太教会长老认定这个晚辈有着异端思想,1656年7月中,犹太教会对斯宾诺莎残酷的处罚--终身革除教籍。1660年,斯宾诺莎迁到莱茵斯堡,他的第一部著作也在此处降生。

在《知性改进论》这部早期的作品中,斯宾诺莎深刻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人们要从物质当中获取长久幸福是不可能的,永恒的幸福只能从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掌握中获得。那么关于如何知道我们追求的知识是正确、可靠的,斯宾诺莎的解答是,在做一切事情之前我们应该先想办法改进和澄清我们的知性。他又将知识的形式按优越程度区分为三种:

1.靠传闻或纯粹经验得来的知识

2.直接演绎,通过推理得到的知识

3.最上乘的,也就是来自推理和感觉两方面共同的知识

下一部著作《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将直觉知识称为对事物的“永恒状态和关系”的认识,直白一些讲,就是找出具体事物是否和这个事件本身背后的规律,通晓它们共性的永恒关系。

有关于《伦理学》,这样具有几何学形式的被极端压缩的著作的思想,在短短几百字的篇幅里是不可能被完全阐述的,更不必说分析。以至于不少人将这种自成一体的哲学几何斥为人造的棋局。

不过,斯宾诺莎令这部艰深的著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形而上学或者伦理学命题,这样包罗万象的学术珍品自然不是可以浏览以作消遣,而是供后世所有热爱哲学的人们仔细研究之用。毕竟,如果想要粗浅地了解一些“装点门面的知识”,只消在大百科全书里将有关斯宾诺莎一栏的文字读上两遍便已足够。

1677年2月20日,斯宾诺莎早逝,斯宾诺莎正像他自己在论永生时谈到的“人类的心灵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它的某一部分仍将永存”,这就是用永恒的形式看待瞬间事物那一部分得出的令人安宁的结论,斯宾诺莎的一生有着犹太民族漂泊的投影,人类智慧纯度极高的结晶。他也无愧是在精神上最接近永恒的人。

“我所说的永恒的心灵不是想象和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是永恒规律的一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我们都是永生。”至于天国的幸福,《伦理学》的最后一个命题写道:“幸福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在今天这个令人耳鸣目眩的纷杂物质社会,有多少人会不时令自己面对斯宾诺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终极的规律”、“永恒的上帝”?

第四篇:伦理学

道德心理测试与案例分析

一条船在海上遇难,船上有12个人,只有6人能够上救生艇逃生,请问你会选哪6个,并给出理由

一、应该上救生艇的人和不应该上救生艇的人及理由

(一)应该坐救生小艇的6人及顺序如下:

1、精于航海的船长:他拥有航海技术和航海经验,这些经验与技术,是救生艇安全抵达的前提,也是保证救生艇上各成员生命安全和日后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技能之人的推动,老船长在日后还可以将他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其他人。

2、青年模范工人:他作为模范工人,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成就;他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高尚,能为他人起榜样作用;他年轻力壮,也正值其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实现其自身价值、回报社会的时候,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企业经理: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主体,对促进就业和创造社会财富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企业经理精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他为企业界和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应当予以肯定和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经理的这些宝贵经验与技术,对日后发展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将起着直接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4、72岁的老医生:救生艇在逃险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遇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而这时就需要急救。老医生精通医术,可以及时提供相关帮助,从而确保小艇上各人员的生命安全。逃生成功后,他还可以将自己毕生所学医学知识传授给后代,将健康带给更多的人。

5、自己: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有求生的愿望,都有求生的本能。况且我还是学生,一方面,国家花费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我的学业中、家人也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太多,而这些我都还没有予以回报。并且我也还没有投身社会,我的价值还没有实现。另一方面,我还正值青年时期,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人生中的辉煌时期还没有到来,所以我认为自己应该留下。

6、天主教神父:他是信仰的代表与象征。人不能没有信仰,尤其是在逃生过程中,信仰的积极作用就更加凸显了。作为信仰象征的神父,可以为处于惊慌和绝望中的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他是促进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二)不应该坐救生艇的6个人及排序如下:

1、精于航海、脱逃的劳改犯:他虽然拥有航海技术,有较高的智商和聪明的头脑,但他却选取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了与人民和社会背道而驰,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问题上,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和手段。社会和人民也给予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他却没有一个正确的认错态度,不是认罪伏法,反而逃跑。这种屡教不改的人,始终会威胁到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不应该留下。

2、贪污的国家公务员:在此之前,他拥有权力、地位、金钱,过着社会高层人士的生活。作为公务员,他是公共权利的执掌和实际操作者,应当有对公共利益的忠诚。而他却在骗取人民的信任

基础上,用非法手段获取更多的财富,而这一行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现在轮船遇险,也正值他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应有回报的时候。

3、妓女: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也尊重妓女的生存权,但是我不赞成她的求生手段。我认为她的职业取向观违背了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社会大众所不赞成的。

4、新近的暴发户:也许此人是因自己抓住了某个机遇而大发横财,甚至是未经任何努力而得到的一笔意外财富,而不是通过自身劳动所得。此外,既然他是一个暴发户,那说明之前他是一个一般平民,甚至是一个穷人,这类人在一夜暴发之后,可能不会去珍惜这笔财富,去资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为社会作贡献。反而,他们会将这些资金大笔地消费,以满足自己原本的虚荣心,在别人面前显阔,甚至挥霍掉。这不仅对资源造成学浪费,而且还会对社会风气形成不良影响。如果他在此次风浪中不幸遇难,他的财产还可以为社会所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5、弱智男孩:虽然他也有坐救生艇的权利,但社会是发展的,这种发展也是以人的推动为前提的。在这关键时刻,应该衡量这些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贡献的大小,而弱智男孩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同时,如果让他上救生艇,他不仅不会对整个逃险过程起到促进、帮助作用。相反,他还会给小艇上的其他人员带来麻烦。

6、患绝症的女孩:她身患绝症,死亡离她很近。社会在发展,她的存在对整个逃险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推动作用。

二、选择的主要标准及理由

(一)主要标准

1、从个人自身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这里的价值量,既包括这些人在遇险前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也包括这些人对日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要对这些先前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又要估量这些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大小。

2、从这些人所从事的职业来衡量。我认为从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他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本案中的妓女,虽然她也是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赞同她的求生手段。

3、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来评价。在当今多元化道德价值观念的环境下,我主要对这些人道德价值取向是否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规范进行考查。如这些人个人利益的获得是否合法、合理,对于自身错误的认知是否正确等。

(二)理由

我之所以要从以上几个标准来进行选择,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要从基本的道德规范来对这12个人进行评判,如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是否遵守职业道德等,这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凡是不符合此要求的,我都会予以淘汰;其次,在轮船遇险时,每个人都有上救生艇的权利,他们都有生存的权利,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12个人当中选择6个人。那么,我们就必须从其他方面进行评判。我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能上救生艇的人,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他们之前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我们应该予以肯定和承认;

2、他们在上救生艇之后,能在小艇逃生过程中起帮助作用;

3、能上救生艇的人,要能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三、应有的道德理念

在道德理念上,我认为总体上应该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除了这些,我认为还应该具备以下道德理念:

(一)要肯定和承认他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价值,不分其岗位的平凡与伟大,不看其付出的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只要他为社会作出过贡献,我们都应该对其价值予以肯定和承认。

(二)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首先,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每个公民不仅要学法,也要守法,对于违法行为更要严厉查处。这是促使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护个人权利的保障。其次,我们也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真诚相待、善恶分明、有责任心、有孝心等。

(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常言道“行有行规、家有家法”,无论从事哪种职业,我们都应该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

(四)权利与义务并举。权利的取得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索取,而要积极地履行义务。一个人可以放弃权利,但绝不能不履行义务。

(五)个人利益的取得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我们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这是使每个人合法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

四、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价值多元化问题之我见

道德是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基础是全社会形成的共识。一般来说,道德是随着人类历史进步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来不断调整、完善的一种公众认可并自觉履行的行为规范。任何道德如果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之上,成为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就会成为一种价值观为人们所信仰。道德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

处在深刻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主体的增多、利益来源的多样、利益诉求的公开、利益关系的复杂和利益差距的扩大等。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利益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

如何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现象?人们可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给予不同的解答。

有人认为,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政策的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导致整个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利益结构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个人利益的取得也更合法、合理。个人利益的追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也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他们认为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与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多元化相统一的,也适应了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要求。

我认为,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确促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变化,使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对原有道德价值观念一元化的突破与发展,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在外来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变得开放化,这些变化

也不可避免地和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新的冲突。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在获取自己的利益时,从来不会考虑是否对别人的合法利益进行了侵害。这些人不仅不会因此而感到惭愧,反而觉得无比光荣,认为自己很聪明、很有“能力”。此时,我只会为他们用错其聪明才智而感觉可惜。在个人利益的获取上,我认为应该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正如经济学家帕累托在《政治经济学手册》中所写的一样:“如果某种经济变化改善了某些人的境遇,同时又不使其他人蒙受损失,这就意味着社会福利的进步增进。”他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我想,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中,将其作为评价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合理性的一个评判标准。

此外,很多人认为,集体利益总是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必须要牺牲个人利益,以保全集体利益。但对于这一说法,我并不完全赞同。我我不否认以集体利益为重,但不是说事事都以集体利益为先,时时都以集体利益为重。当个人利益的追求合法、合理时,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将个人利益让步于集体利益。试想,如果一个社会的集体利益时时都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心惊胆战地生活,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随时都有被“合法”剥夺的可能。

总之,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是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念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伦理学

熟悉又陌生的地沟油

202_年中国出现奶制品安全事件,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从此,占据中国奶制品市场半壁江山的三 鹿集团陨灭; 202_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 “瘦肉精”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双汇产品面临消费者质疑;导致市场销量下滑,双汇品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202_年3.15行动中北京吉野家续用废弃米粉、作所用餐具基本不消毒等食品卫生问题触动了消费者的神经,很多网友表示,听闻此事,有种“恶心到家了”的感觉。

这些知名企业的安全事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社会对产品安全的广泛关注,成为百姓的重要谈资,人们也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食品,用品的关注。随着这些事件的公正解决,相关负责人的公正审判,百姓拍手称快。各大企业也开始向外界公布本企业的食品安全情况,称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政府也开始加大对各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惩罚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我们觉得从此我们的食品安全会有保证,我们认为自己吃了定心丸儿。

但往往被忽视的却是不起眼。就像炎热的夏天,我们饱受蚊子的叮咬折磨,那些个儿大的,叫声尖锐的,往往会被我们无情的拍死,而真正汲取我们血液、传染疾病的却是那些因个头过小,我们来不及关注的小蚊子。同样的道理,我们总是在关注知名企业,政府花费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监督大企业,以为这些知名企业才是影响我们生活食品安全的关键,殊不知,真正威胁我们的健康安全却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摊贩,黑作坊等。

我们就拿“阴魂不散”、让我们不寒而栗的、万恶的“地沟油“来作以具体分析和论证。为什么我要用如此“恶毒“的词语来给它定性,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太过接近,甚至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身体,它引起消化不良、腹泻、腹痛、胃癌、肠癌,甚至会夺走我们的生命,我们愤怒,我们恐惧。政府加大突击检查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在媒体上公布涉案人员的后果,可即便如此,地沟油依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么地沟油是如何来的呢?

一:下水道:有些不法商人,从下水道捞出泔水,然后加入腐蚀剂和化学物品,从泔水中提炼出地沟油;

二:餐馆烹炸油:饭店通过烹炸食物使其更具美味,而有些老板不舍得将用过的油丢掉,反复使用,而使油内的物质转化为致癌物质;

三:动物油脂:不法商人将病死的动物身上的油脂进行提炼,掺入到食用油中,这些动物油脂也被称作为地沟油;

我们再来说“街头小商小贩”,“街角小餐馆“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我们的饮食习惯问题,地沟油的产生主要决定因素还是消费者的“不正确饮食习惯需求”,需求决定着生产。早晨起床,对于上班一族来说,能在街头吃两根油条,喝一杯豆浆,来一碗胡辣汤,那当然是一件快事,中午在写字楼下小商贩的三轮车里买个盒饭那多么省事又节省时间,晚上下班几个同事结伴去街边吃个“串串香”,拿回家就只剩上网睡觉了,又不用自己做饭。但餐馆老板,小商贩不会让我们看到潮湿的工作间,油脏的双手,锅边无数的苍蝇,墙角猖獗的老鼠,劣质的一次性筷子,一盆水刷几百个盘子,但这些实实在在的通过我们心仪的食物进入了我们的身体!

那么地沟油的危害呢?

地沟油在炼制过程中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反应,其中含有大量真菌和细菌,其含铅量也严重超标,会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胃癌及肠癌等疾病,直接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这些以制作威胁他人健康的产品为生存手段的人,他们违背商业伦理,触犯法律。政府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一旦发现,法律制裁。但是不是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少,从此消失于我们的视线?答案从效果可以看出:不是。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有太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的专家学者、媒体经常会抛出一些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比如地沟油问题,很多媒体说,严刑峻法,加强管理,发现生产使用地沟油就判刑,两年够就十年,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不行就无期,实在不行就枪毙。中国有句古话“赔钱的生意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有人做”。风险背后一定是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的。何况判刑枪毙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而且你怎么知道他放了地沟油?这就要造成监管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在每个早点摊、每一家包子铺、每一个小餐馆的后厨里都设一个检查岗。又不可避免这个监察员和老板勾结,每十个监察员还得设一个纪检干部,但又无法保证这个检查员不会腐化堕落,这个系统一旦建成,整个社会要付出的社会制度成本要有多高呢?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人员明知道所作所为威胁着他人健康安全,同样也跟商业伦理格格不入,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百姓的谴责与疏远,但在利益的诱惑下,较之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小商小贩更多的趋向于利益的追求,因为他们本来就来自于生活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来讲,当生存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可以“靠后站”。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希望。

当外部监督制裁无法发挥作用时就要依靠组织内部的自我规范,辅之于政府的教育和监察,双管齐下,必有重响。

第一:靠市场经济的自我发育和完善,把那些零散的商家整合成几个大的上市企业,一方面经理人不会为了股东的利益去做坏事冒险。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小型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导致股价下跌,令整个品牌蒙受巨大损失。这样便将这些人的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联系在了一起。将容易被忽视的对象通过堆积,方大,那么它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监督下,自然自身行为也会规范许多。而这些

第二:政府加强对这些经理人和二级管理者关于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将是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概念深植与他们的心中。

第三:在企业自身规范和政府教育的同时,立法部门的定向立法和政府的监督、监察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管不到位、违法成本过低,必然促使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刺激下,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想让地沟油从百姓的餐桌上消失,一方面要从群众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的高度,将打击地沟油问题纳入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和政府官员的奖惩体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监管不到位、违法成本过低,必然促使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刺激下,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想让地沟油从百姓的餐桌上消失,一方面要从群众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的高度,将打击地沟油问题纳入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和政府官员的奖惩体制,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哲学角度来说,在矛盾的世界中,一种物质的存在不可能没有任何意义,都有其产生、存在的价值。它在某一领域是有害品,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不受欢迎,被治理,被打击,但他可能在其他领域却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发挥此物质的作用。所以,可以将地沟油放置其他领域使用。

第一:参考国外治理方法。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私自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课以高额罚款。在日本街头,经常看到标志鲜明的垃圾车从居民区进出,那些垃圾车使用的燃料,就来自地沟油。在德国,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证”。在美国,用地沟油牟利,其违法成本足以震慑企业主。餐饮企业如私自将泔水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即被停业。

第二:运用科学技术,加入其他化学物质,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地沟油自身性质,改变并拓宽其用途。例如已发现的技术,将地沟油制成航空用油,这样就打打减少了航空对没有的依赖,减少了燃油支出,从而消费者为机票所支付的费用也会减少。

地沟油我们不会再只知道它的存在而不知道它的属性,它的危害。对健康安全的关注也会从生活周边来关注,给予更大的重视。我们也会从自身的行为监督不法商贩为谋取利益生产、使用地沟油,用行动支持政府的地沟油治理工作,将它从有害化转为有利化,同时也为其它威胁人体生命安全的物质提供治理经验,创造无害化饮食环境!

《伦理学》读后感_伦理学读书笔记202_(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