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故宫观后感(五篇)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77-937686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06 22:19: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故宫观后感

故宫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故宫观后感(一)

记忆中的故宫星星点点,而那些零星的记忆也是来自平时看的电视剧和小说中的描述。而《故宫》这部纪录片让我对故宫这一伟大的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

纪录片《故宫》分为十二集,这次我们看了第三集《礼仪天下》和第四集《指点江山》。虽没有全部欣赏完这部巨制,但也能从中看出该片的电视工作者们的用心。他们将故宫的人文底蕴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中,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示在我们面前。故宫,这座带着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的建筑,在我们面前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辉,而《故宫》这部纪录片就成为其展现其光辉的载体。

《礼仪天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说到礼仪,不能不提到宫服的穿戴。宫服的穿戴一般与祭祀有关,祭祀被喻为与上天对话,所以礼仪必须规矩。祭天穿蓝官服,祭地穿黄官袍,祭日穿红官袍,祭月穿月白色官袍。祭祀也分大祭,中祭,小祭。大祭由皇帝执行,小祭由官员执行,但是中祭有时皇帝执行,有时由官员执行。紫禁城是个封建等级极度森严的象征,在里面发生礼仪之争是在所难免的。这部片子向我们完整的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礼仪制度,而其中的一些情景再现令我们印象深刻。

《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故宫》这部纪录片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个瑰宝提供了很多资料,这种纪录片应该普及下去,让我们对先人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有更多的了解。

故宫观后感(二)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

一座单纯的建筑是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的,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人事变迁才能焕发出它的光辉来。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面介绍。一口气看完十二集是不实际和不可取的。每集里的人文底蕴是需要沉淀的。这里不仅是个建筑群,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十几位皇帝,这里曾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

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比如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的确,看完故宫,也许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利用电脑特技重塑当年的情景。《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 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

《故

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

很佩服创作故宫的电视工作者们,她们要拍摄的不仅是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同时,纪录片与新闻不同,它展示的不只是结果。对于那些无法拍摄到的珍贵历史和失之交臂的重要事件,除了通过采访、口述的方式去追寻,另一种方式就是“真实再现”又称“情景再现”。这样不仅使事情经过变得完整,还可以使故事的讲述节奏起伏,留有余味。真实再现要借鉴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电视散文的写意手段,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渲染氛围,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不过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什么养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来历。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也知道了明清两代社会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第一集里讲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让我这个现代人心虚不已。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而感到痛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故宫这样雄伟的建筑就是劳动的结晶。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第二篇:故宫观后感

故宫观后感

故宫>观后感

(一)建筑恢弘,宝物尔尔

今年选上了文物收藏与鉴赏的选修课,临近考试老师要求写一篇观后感。刚好碰上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办一个高校巡展的紫禁城图片展,更巧的是,刚好这个活动这几周在法大的图书馆开展,所以就选择了故宫这个话题。关于故宫,我也是今年来北京上学才和朋友一起去到故宫游玩的,而且只去过一次,但我想,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去了吧,一个是人多,另一个是因为虽然故宫的建筑确实雄伟壮观,但是宝物却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好。

看完老师课上给我们放映的台北故宫的纪录片,我想起来之前在媒体上看到的人们对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比较:'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论数量是北京故宫多,轮质量则台北故宫更胜一筹',当然,对于此,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也曾出来澄清:许多人对于北京故宫的文物藏品状况还不了解,对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文物馆藏情况有误解。但是我今天所要表达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不求对错,只是想表述一下我看完北京故宫的感想罢了。

我是在五一的时候去的故宫,所以人很多,因此我也没把整个故宫逛完,大概逛了三分之一。对于故宫的建筑,我想,去过的人都不免感叹它们的富丽和恢弘,无论是前朝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还是内廷的三宫六院,无一不庄严雄伟堂皇。由于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在建设上为了符合这种制度,左右对称,规划严整,三大殿﹑后三宫和御花园正好坐落于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向两边展开。在色彩上,各大殿主要采用象征皇家的黄色。而对于装饰物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太和殿门口象征皇权的嘉量﹑日晷和象征江山万代的铜龟﹑寿鹤。我和朋友看到那个日晷还想去看看能不能看出时间呢,只是那个日晷可能年久了,连针都没有,而且上面写的代表数字的文字我们也看不懂,所以只能继续游览了。

由于是五一,游人较多,所以我和朋友游玩的时候尽量走侧门,而不是一大堆游客挤在一块的正面,除非确实正面有什么重要的景点需要看,我们为了看一下太和殿的内景就和游人一起挤过。这样,我们从午门进去,经过三大殿的左右翼门,来到了乾清门,但是我们没有继续往前进,而是转向了右边进发,因为那里有着我们来故宫主要想看的宝物所在地,珍宝馆和钟表馆。关于这个过程,中间也出现了一些轶事,例如,我们在一些大殿门口看到了两口大缸,一开始都不知道这些缸干吗用的,有的说用来种花草的,有的说用来养鱼的等等。后来有一个导游在旁边介绍我们听到才明了,原来是用来灭火的,而且话说这些缸原来外面都是镀着黄金的,外国侵略者入侵故宫的时候用刺刀把那些个黄金都刮下来了,那些水缸表面的刮痕有的还历历在目呢!哎,连水缸外表的黄金都被刮了,更不用说那些个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了,都一一漂泊西洋了。另一件轶事是之后发生的,我们在欣赏皇室用餐的餐具时,一张桌上面摆了好几十个碗,我就郁闷了,难道这是一个人的餐具,那可了不得了,那整个皇室得用多少金餐具啊!

来北京故宫就不能不去珍宝馆和钟表馆,我们先去的珍宝馆。珍宝馆分设于养性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我们来到了第一室,各色的紫檀镶金餐具,以及大小不一的如意,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白玉执壶,那白玉纯白无暇,让人看了就爱不释手,只可惜不能够触碰。看完第一室,我们不是来到第二室,而是先去到旁边的石鼓馆,可能是我们对于石鼓不感兴趣吧,就走马观花看了一眼,但是墙上的拓本还是让我们赞叹不已。然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室,第二室是我们在故宫里逗留最久的地方,无论是佛珠上镶着的珍珠﹑钻石﹑猫眼,还是红蓝宝石,都熠熠生辉,很是夺人眼目,最让我们赞叹不已的,是那凤冠。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三室,也看到了一些不错的收藏。

看完了珍宝馆,我们在外面的长椅上歇息了一会,吃了点东西,然后就直奔钟表馆。钟表馆没有珍宝馆那么多室,就一个宫室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钟表,到处都是钟表,花盆上镶着,镜子上也嵌着,一一映入眼帘,陈列室中间还矗立着一座钟楼,两层高,我看到各个钟表的产地不少是清末的广州,亦很欣慰。这些钟表中我最喜欢那个法国制造的嵌料石六角星式表,正面边沿镶有相间排列的白、绿两色料石,煞是好看。

这之后,我们又看了后宫以及御花园,然后就回校了。故宫最在我意料之外的就是御花园,我原本以为御花园应该很大很大,但是现实看到的御花园却很小,当然,它的面积不小,只是相比我想象中的皇家园林要小得多了。

关于北京故宫的宝物,它的数量我没有什么说的,珍宝馆,钟表馆,石鼓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等,这些馆的宝物集中起来也不少。但是,由于老蒋当初把故宫国宝级的文物都带到台湾去了,再加上文革破四旧期间丢失和毁坏了不少的古书古画和玉石珍器,所以,北京故宫稍微珍贵的宝物除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和三希中的二希《伯远贴》﹑《中秋贴》,还有一些稍微珍贵的,其他的没法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比,更不要说和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比了。虽然我没有去过台北故宫,但是在网上看到过台北故宫收藏的一些文物,真的很美,例如翡翠白菜,东坡肉,汝窑的天青水仙盆,以及毛公鼎,散氏盘和可爱的婴儿枕等。所以,个人觉得北京故宫建筑富丽堂皇,庄严恢弘,但是收藏的宝物质量上不及台北故宫,但这也是我个人感想罢了,另外,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去台北故宫亲眼看看我心目中美好的文物!

故宫观后感

(二)北京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有五百多年历史。今年暑假,我有幸参观了这座气势宏大的古代建筑。

从酒店出发经过了几十分钟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故宫。抬头一看,呵!那高高的城墙把故宫紧紧围住,为这座雍容华贵的宫殿增添了几分别致。那朱红的大门,以及大门两旁的石狮子,显得那么古香古色,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御花园里,古柏参天,每一棵都长得十分茂盛。各式各样的怪石异花坐落在园内。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我这儿摸摸,那儿瞧瞧,看得不亦乐乎。

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上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的大圆珠,建在高约五米的汉白玉台基上,上挂'光明正大'匾。前后各有三座石阶,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其图雕刻活灵活现,足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阅览之后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赞不绝口。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一座宫殿,又称为'金銮殿'这座大殿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宫殿。

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乾清宫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会比其它的宫殿差了。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黄琉璃瓦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殿内也铺满了金砖,让殿内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在殿内的正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后面有屏,而在屏的两边,设有两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宝座两头还有暖阁。乾清宫的确很酷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建筑多数倚靠着围墙,只有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在园中。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铺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图案,沿路欣赏,趣味无穷。在古代,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这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的美丽而闻名。

故宫还有许多许多的宫殿阁楼,如:储秀宫,咸福宫,永寿宫,钟粹宫,千秋亭,万春亭。走进故宫,你就已经置身于她最宏伟,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宫殿群中。

故宫博物院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让我们来观看她壮丽的色彩,来>倾听紫禁城的声音,来呼吸历史的气息,来感知中华文化!

《故宫》观后感

(三)提起故宫,想到的就是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和极富中国特色的飞檐,可以说是雕梁画栋,梁柱涂金。

看了《故宫》的第三集、第四集,《礼仪天下》和《指点江山》。仅仅是片头就很震撼,俯瞰故宫,全景非常壮观,配上鼓点,气势磅礴,'故宫'两个朱红色的打字在暗黄的背景上,显得低调由庄重。解说的声音低沉又富有感情,将藏在故宫繁华之后的秘密娓娓道来,这样,本离我们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起来。这就是以一部活的历史。

这两集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一年中摆拍到的殿墙春夏秋冬的更替景象,或者通过置放了一天的摄像机采集到的光影变化来表现时间的变换。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就像第三集片头拍摄东华门的时候,就用宫殿外的场景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变换显示时间的更迭。而讲述午门时,宫殿外的小兽上积雪的消融亦起到这个作用。更不用说贯穿在其中的风雨云雾的变幻,和人流的穿梭。以极快的速度向我们展现。配合着历史>故事中的悲喜。比如悲的时刻比如明朝的衰弱,即用大雪纷飞在山间的画面。再比如,马戛尔尼拒绝下跪引乾隆震怒,则用电闪雷鸣,滂沱大雨的画面喜的时刻,比如康熙登基后那一轮红日升起,照射着檐角的吉祥物的场景代表了希望与新生。

根据纪录片解说历史的声音画面从现实的宫殿和模拟历史人物、场景之间转换,比如庭内太监的来回穿梭,群臣的参拜,登基前康熙的穿衣、马戛尔尼记录访华、乾隆退位前徘徊的场景等等。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摄像机记录了冬至那天阳光照入大殿内那种光影变幻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特别是阳光照射到匾额上的场景。然后第三集祭祀时萨满跳跃的模糊身影与现在故宫的场景相融合。虚幻与现实的结合,具有一种时光的穿越感。而画面与声音的契合,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故事,使纪录片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这是一种感性的表现形态。

《指点江山》给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画面,而是讲述的历史故事。主要明清两朝集权者的更替。从最初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到最后皇权的至高无上,各个皇帝都采取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当然,记的最深刻的就是清朝雍正所设立的军机处,'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间极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凭记忆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完全听从皇帝的命令。终于,皇权的集中达到了顶峰。紫禁城这所大房子从明成祖开始建造,其间,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几经修修补补,最终,皇帝与皇权都随着时间流逝,化作历史的云烟。

其次这里文献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说到朱厚熜拒绝登基那段故事就用文献的形式表现,黄色的纸张,黑色的毛笔字,用黄色的灯光特别照射,与其他部分形成光影的对比,起到突出作用。而且用文献也给人以古朴和真实感。或者是《周礼》这部文献的征引,也有这样的感觉。然后很多地方用到了画,英王乔治三世派使者来访时,就运用了许多风俗画来记录。还有出现多次的各位皇帝的画像和朝服等等,都增加了真实感。还有第四集里八国联军侵华的黑白视频,都符合了《故宫》这部纪录片的整体格调,沉重严肃。

根据资料所做成的3D动画效果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康熙皇帝登基大典时的盛景。以中国画风画出一个个太监官员等人物、宫殿、车辇的一些形象。然后通过摇摄,自左及右一一展现其壮观景象。排列整齐的队伍,庞大的人物数量,恢宏的宫殿、大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有些人对权力的渴望,万人之上的感觉太好了。然后是万寿节那天的情景也用画卷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的画面又是动态的,比方说摇曳的旗子。

然后印象较深的还有外国使节穿越层层宫殿的大门,步入高高在上的太和殿,超速的穿越感,给人的视觉冲击特别强烈,完全突显了故宫的广。地图上显示着各个宫殿的布局,用黄色的粗线自出发点至终点,清晰明了。更直观,也更容易让人理解。故宫的全景也出现了多次,给人壮观开阔,气势恢弘的感觉。它的配乐当然也有着这种特点,又要讲到康熙登基时刻的背景音乐,威武的号角声,光听着都有一种皇家气势在里面。

这座宫殿像是遮上了一层雾一般的轻纱,充满了神秘与沧桑,多少人,多少事,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故宫合上的宫门,一切的繁华,一切的过往,都像是被掩藏起来,成为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型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四)《故宫》,这部大型纪录片,我看完了,但是后来我还挑了一部分精彩的感兴趣的回看了一下。总的来说,是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总共12集,片名分别是:肇建紫禁城、盛世的脊梁、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从皇宫到博物院、国宝大流迁、永远的故宫。

肇建紫禁城

首先来说一下紫禁城的名字来由,那是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宫。封建皇帝被人们尊称为'天子'.皇宫冠以'紫'字,以表示皇宫为人间的'紫宫',为人间至尊之所。另外,自秦汉以来,人们还习惯称皇宫为'禁中',即'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之意。'紫'字与'禁'字结合,故皇宫称紫禁城。也正是因为紫薇星的居中为天,也暗示了,天子理应选择天上紫薇星在地面的投影建筑宫殿而居,从而建立中心轴,统一天下,号令世界。

于是历史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明永乐大帝——朱棣。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下令建造紫禁城,并且以南京宫殿为蓝本,在元朝大内的旧址上进行建造,并要求其规模、气势和精美程度都需要超过南京的明皇宫。这也是他因为'靖难之变'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心中有所顾虑,下令迁都的,进入自己以前的势力范围,同进也证明了:'天子守国门'之说。

紫禁城由1406年始建,于1420年建成,也即在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建成。当然明成祖曾炫耀自己国家的威严,下令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贸易通商,而是扬武耀威,顺便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文。

盛世的脊梁

紫禁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深红的高大砖墙,金黄色的硫璃瓦,宫殿的棱角向天翘起,格局统一,设计整齐,宽敞大道,高阶皇梁,暗示着封建的等级的森严。康熙34年,重建太和殿,36年落成,盛世屋脊的建立,同时敢昭示着一个新的盛世的开端,这时康熙大帝举行了盛大的庆典。这也是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了极致。据测算,太和殿相当于现在的12层楼房那样高,在当时,可以想像是怎么的气势磅礴,雄壮宏伟。太和殿、保和殿和永和殿并称三大殿,紫禁城中,殿的檐都是九个钉走兽,但太和殿有十个,唯独的一座宫殿有十个的,这也宣示着它的重要性。太和殿长宽比为9:5,这也象征着九五至尊。

礼仪天下

紫禁城是个封建等级极度森严的象征,在里面发生礼仪之争是在所难免。明嘉靖帝朱厚璁,是正德皇帝的堂弟,因为正德帝膝下无子,就由兴献王朱佑沅之子继承。礼仪之争的焦点在于是否从正门入,进行登基大典。

公元1661元,顺治帝死,年幼的康熙帝登基大典,更是雄壮,惊人。在故宫中主要三个主要的节日: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新年,此时,王宫大臣,外国使节都来到皇宫,进行盛大的节日庆典。另一个是万寿节,也即是皇帝的生日,这时,紫禁城也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天子万年的景象。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是:冬至日,原因在于,冬至日那天,阳光反照在宫殿的牌匾上,北半球上的阳光来回在上面照耀。也预示天子之气。

说到礼仪,不能不提到宫服的穿戴。官服的穿戴一般与祭祀有关,祭祀被喻为与上天对话,所以礼仪必须规矩。祭天穿蓝官袍,祭地穿黄官袍,祭日穿红官袍,祭月穿月白色官袍。祭祀也分大祭,中祭,小祭。大祭由皇帝执行,小祭由官员执行,但是中祭有时皇帝执行,有时由官员执行。

在紫禁城里,明朝时,前朝处理政务,在清朝时,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后宫,处理政务都是在养心殿里进行。一般宫殿里是御门听政,也就是我们在电视里面看到的听到的'上朝'.上朝时也是有讲究的,上朝谨见皇帝的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到清慈禧时期,御门听政转变为'垂帘听政'.明成祖时期,成立内阁,皇帝下分三个部门:决策、议策、行政。行政下设六部,六部下设三司,也即: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和布政使司。明宣德时期,又下设地方和中央总管。明朝,大家都知道,宦官专政,皇帝大都不务正业。像明成化帝喜欢玩乐,专宠万贵妃;正德帝,喜欢扮作商人,弄到在宫内开通商业街;嘉靖帝,则是个炼丹之人;万历帝是个敛财的家伙,已经贵为天子,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贪婪;明后期的天启帝则是个十足的木匠,醉心于木匠事业,以至于魏忠贤专政。

到了清朝,雍正帝创立军机处,军机处是政务枢纽。这里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密折制了。雍正帝在养心殿西暖阁,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统治天下,管理整个大清国家的。但是这一制度在清道光帝时,信息缓慢混乱,最明显的就是英国直逼天津时,道光帝才知道英国已经发动了战争。当然道光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

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年幼的同治是傀儡。

在紫禁城的最后一次政务处理当属1912年2月12日的,退位诏书了。

这也宣示着清王朝的覆灭。

家园之间

寓意为天上紫星在人间的投影的天子家园——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心,也是皇帝的居住地所在。

除了处理天下政务外,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也是皇帝处理完政务的消遣去处。也正好清乾隆帝所说的一样:这些女人,一生的意义就在于倚在门口,等待着我的钦点。这在封建王朝里,男女显然不平等,女人显然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拥有物。每人皇帝都会很多的嫔妃。但是清光绪帝好像就三人吧,一个珍妃,一个瑾妃,一个皇后。

家国之事,当然也离不开皇子们的教学了,可以说清朝皇帝没有一个昏庸帝,没有明朝时那么的玩帝,偏帝,废帝,个个都很勤俭治国,励精图治,这与他们的严谨皇子教育密不可分。清虽没有什么昏庸之帝,但是平庸之帝,志高才疏的皇帝也不少。特别是清后期,这也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清灭亡当然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这里我们不再详细讨论。这交由历史去评定吧,毕竟王朝的更替自有天命吧!

故宫藏品——瓷、玉、书画

武则天供奉佛指舍至尊之器,宋徽宗宫廷院落中的雅致的摆设,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雍正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更是这个世界中最大宫殿中无处不在的财富。

瓷器因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而扬名海内外。'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基中以我们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最为发达,从而也成为了制瓷业中心,当然'瓷都'之称也封给了景德镇了。记得那时有个外国人刻录了当时的情形'白天浓烟遮蔽了云彩,夜晚窑火映红了夜空'.可见当时的制瓷规模有多么的大。

石之美者为玉,玉是首先标准的象征。古代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在宫廷中的玉器,玉如意是非常珍贵的,象征和平兴旺。就连皇帝发布号令,颁布法令的都用玉玺证明权威怀。玉石,精致,灵动,温婉,含蓄。是天地万物之精华,百亿年的造就,同时也成为了东方之质的代表。玉有白、青、黄、碧和墨五种颜色。

玉器除了在皇宫中充当摆设,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生活中的多宝格,用来盛放各种各样的古玩的。还有碧玉盘,盛放物品的。

对于玉器的喜好程度,非清乾隆帝莫属了,他不仅政治才干突出,也是非常优秀的收藏家,欣赏家,他之所以活了89岁,这跟他的兴趣广泛是离不开的。他喜欢玉,连自己的儿子的名字都可以看到玉的影子。就拿嘉庆帝来说,一个琰,王个旁,就是玉的意思。但是嘉庆帝则是个勤政国治的守成君主,他仁慈但平庸。故也称仁宗。

故宫内藏的书画也是空前的多,而且全部是精品。清乾隆是个书画大收藏家,收藏书画也是他的功德成就的象征。里面收藏最著名的就是隋展子虔《游春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书画的大收集,同时了见证了一个个王朝命运的改朝换代。

宫廷西洋风

钟表,地图,自鸣钟是最早进入宫廷的西洋物品,同时还有十字架像,八音琴,三棱镜,钢琴。最早进入的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是于明万历1601年进入中原的。他是欧洲天主教的传教士,他后来与徐光启成为好朋友。明科学家徐光启,受他的影响也蛮大的,后来徐光启也加入了天主教。

外来传教士除了带来先进的物品,还有准确的天体仪,历法等等。西洋建筑风格的也在国内发展起来。后面还有德国的汤若望,比利时的南怀仁,意大利的画家郎世宁。郎世宁是在我在看《圆明园》时,留给我印象比较的一个。《圆明园》也是部比较优秀的记录片的电影。

紫禁城,一度成为西洋贡品的展示厅,和先进科技的牢笼,垄断了能工巧匠的创造力。

就连英国使节赠送的西洋贡品中的洋枪洋炮,到八国联军入驻圆明园时,那些枪炮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可以落后必定在挨打了,自己还沉浸在东方文明大国中,殊不知国家早已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紫禁城,多么华丽,但都被捆上华丽的镣铐,无法逾越这一道深红的宫墙。

从皇宫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紫禁城从此更名为故宫博物院。蔡元培为故宫博物院题名。

清朝后期也是个动荡的时代,1916年袁世凯自立为帝,1917年张勋复辟,虽然他们都一一失败了。此时的中国,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了。

国宝大流迁

故宫中这么多的奖品,书画,玉器,好多都被偷盗出去了。

1860年,文物第一次大流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能抢的就抢的,不能带走就一把火烧掉。打碎,撕烂,火烧……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到清宣统帝时,溥仪将好多文物以赏赐的名义,将好多的文物偷出宫去,这也是一件很的国宝大偷盗的谋划。

故宫,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几百年的风去变幻。

在国内,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不同数量地藏有清宫旧藏文物。

在世界上,英,法,德,意,日本,美,奥,俄罗斯,加拿大,荷兰,新加坡,士耳其,瑞士,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的博物馆都有不同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考证。

永远的故宫

202_年6月4日,故宫全面进行修缮,一期工程在202_年北京和奥运会前完成,全体整理工程在202_年前全部完成,到时也正好是它的600年华诞。此次大修,比明正统帝时,清康熙帝时都大,更完整,更系统。

紫禁城,初建于明朝,鼎盛于清代,五百年间,它曾是封建皇权的像征。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故宫博物院得名于1925年,80年来,历经风雨走向复兴,最终成为人类共同艺术文化宝库。

故宫,既古老,又新鲜。故宫,承载历史,创造未来。

第三篇:故宫观后感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幵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通过参观故宫,我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优美,在此园悠闲漫步。给你一个心旷神怡的感觉,好不令人陶醉。军机处是我国明清时期议事重大决策的场所。令人可想,当年皇帝在此为保护国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决定。它为巩固我国的国防做出过巨大贡献。

故宫的建筑,使我感到它是历代统治阶级生活,工作的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

第四篇:《故宫》观后感

《故宫》观后感

短短两集的《故宫》纪录片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故宫,让我对我祖国有了另一番新的认识;

短短的90分钟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明清时代,回到了那一个辉煌的年代。

短短的片子却留给了我很多很多,道不尽说不完······

对于故宫以前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只知道这是一个古都,是皇帝的宫殿······看完电影后我特地去查了一些资料,这才对故宫有了一定认识。

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虽然没有去过,但庞大的数字让我想象得出古代中国的伟大和辉煌,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很骄傲啊!

对于故宫的三大殿我最感兴趣。太和门内,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

太和殿,原来也就是“金銮殿”,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同时也是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如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三大殿的建筑威严庄重而又富丽堂皇,而故宫的历史更是使我着迷,那天《故宫》的纪录片不但讲述了故宫的建立、故宫的兴衰,还讲述了各个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原来一个国家的建筑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息息相关的啊!的确,这么小小的一段文章怎么能写尽故宫的美丽辉煌?!写了故宫三大殿就已经快要结束。但文章结束了,那份感受会一直留在心中,不会丢失······

突然有种冲动,去故宫玩一趟!

43幢21409会计2班090101100208方爱华561934

第五篇: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通过这次《故宫》的观看,我被它博大精深深深震撼了。故宫,这个见证了中国从明朝到清朝,从兴盛到衰弱的建筑物深深的吸引了我。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故宫,以其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代表了权威,也充满了神秘。

我从没有去过故宫,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古装电视剧。午门,藏经阁,乾清宫...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通过这次收看了纪录片《故宫》让我对它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

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面介绍。故宫不紧紧是一个包含大量珍贵物品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从兴盛到衰落的见证。很不愿意提及近代中国的历史,每当在课本上出现或是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我都会尽量避过去。外国侵略者夺走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珠宝、人民的生命、雄伟的建筑物,更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在一些古装剧里,经常会出现故宫的镜头,我时常被他的雄伟所吸引,一直想去故宫亲身体验一下。虽然一直没有机会。但是通过这次的纪录片还是让我对故宫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

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截至202_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系统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的总数已达109197件,现已全部在国家文物局建档备案。在全国保存一级文物的1330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不过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什么养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来历。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也知道了明清两代社会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第一集里讲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让我这个现代人心虚不已。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而感到痛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故宫这样雄伟的建筑就是劳动的结晶。

看完纪录片,去北京看故宫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我一定会去一次故宫。领略他的风采。

故宫观后感(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