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观后感
《六顶思考帽》读后感
-----王 彬
《六顶思考帽》是本关于思维训练方面的书,作者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博士。通篇读完,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学会运用平行思考替代了以往对抗和相反的思考,要想真正理解,就必须边读边对比自己现有的思维模式,很有意思。书里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作为比喻,把思维分成六个不同的方面,白色帽子代表中性和客观。不掺杂个人感受,以客观的方式来探索和理解,获得的就是获得的,不对存在的事实进行解释;红色帽子代表情绪、直觉和感情,是感性的看法,直接反映的感受,不必提出理由和根据;黑色帽子代表冷静和严肃。它的本质是:使我们发现缺点、做出评估;黄色帽子代表乐观、充满希望的积极思考;绿色帽子代表的是创造性和新观点。允许多种假设的存在,激发创新能力,为创造力的尝试提供时间和空间;蓝色帽子是一顶控制力的帽子,是对思考过程和其他帽子的控制和组织。不同颜色的帽子在思考的过程中平行使用,各行其道。用的时候戴上,不用的时候摘掉,轻松容易操作,不会有什么固定的对于个人思维的判断。简化了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做事更有效率。
总的来说,使用六顶思考帽能使思考者克服情绪感染,理清思维的无助和混乱,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以更高效率的方式进行思考。比如当我们需要考虑某件事情的时候,遇上头脑空白、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开始或无数的想法搅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遵循在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的规则,思路马上就清晰了,思维也打开了,事情也在不断的思考中顺其自然的解决了。
思考是生产力,我们只有充分掌握思考这门艺术,挖掘和利用这一理性文明的“软”资源,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完成自己的任务。
202_年5月13日
第二篇:《我和爸爸》观后感
《我和爸爸》有感
--------我只要你在“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答应我在你最没辙的时候,想着你还有个爸爸,能为你做任何事”这是老鱼在小鱼准备结婚的时候,摸着头苦着脸却和声细语地嘱咐。消失了三年的父爱在这一刻隐晦的显现了,可是我想爱是不容许有时间间隔的,否则那就只是一种叫做情的东西。就如小鱼说的一样:我们在一起好了三年,除了我妈,我就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是,他没钱,挺穷的,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对我好,我需要他在的时候他都在,我们才是亲人呢,你懂吗!
十几年不见,犹如没有父亲一样-----陌生的相见,于是开始爱的补偿------不见,消失的爱让她心底受伤-----又见,更加的呵护,却有了隔阂与感伤......这样的爱太累,太苦,太受伤,还不如没有一般,就只是让她简单幸福的长大,多好!
再细想现在的遭受磨难与痛苦的亲子关系,又有哪个不是按照这样的轨迹进行着的呢?缺乏关爱,缺乏包容,缺乏交流,缺乏沟通,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去赚钱,可是退一万步来看,若是孩子在最初的路就走错了,那你接下去给她铺的路又有什么用呢,她或许最恨的就是你了。
爱,是需要时时刻刻给予的!
看看刚开始的相处,老鱼低头哈腰的接受老师的意见,转过身来只有一句“再加把劲,成绩还能再上一截”,小鱼笑了,这是
一种爱的教育,给予自信心,给予关爱,而不是打骂批评,首先从父母开始,然后孩子才会心安地去学习,其实孩子什么不知道,他最想要的是你怎么回答,怎么看她。这就是爱。
在小鱼妈死后的几天里,小鱼没有表现出任何该有的悲伤,就是那样静静的来默默的走,我知道她在想什么,陌生的父亲,没有了的依靠,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光彩,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是每个青少年时期缺乏母(父)爱的孩子们的一种心态,于是就自暴自弃,对他们来说,他们的责任就是放弃责任。这时,不然而然的就凸显了爱的力量,哪怕没有语言,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抚摸,轻轻的拥抱,那就是整个世界!有时沟通是没有行为与语言之分的。
再来看看当老鱼被警察按在酒吧台上的时候,“妞儿!妞儿!快回去,快回去!警察,警察,她真是我闺女!警察,你就让她回去吧......"小鱼就这样毫无表情的看着爸爸,可以说是很呆,因为她知道老鱼要离开她了,她好不容易的依靠没有了。心就这样被再次撕碎。
三年后老鱼回来了,带着该有的独特的积极心态回来了,又插足到了小鱼的生活,又开始了爱的补偿,可想而知,他的爱有多温暖有多体贴,可是最后老鱼还是赌博脑淤血死了,结局虽然是好的,小鱼又重组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可那毕竟是电影,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悲上千分万分的结局呢?造成这悲剧的恶因无疑是爱的缺失,沟通的失败。
若是看过这片子的所有人都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考虑一番自己的现实状况,我想将会有数不清幸福健康的母子(父子)关系,那样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岂不是轻松了许多!
第三篇:我:1942观后感
看完《1942》的第一感受是:虐心。如果没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河南有过这样一场浩劫,真正的逃荒究竟是怎样……
电影最后一个场景是: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当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远处走去,渐渐消失在屏幕中时,我心中却无法得到释怀。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了我们很多。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
留下,没有食物将是死路一条;逃荒,面临的是未知的危险,九死一生。有任何一丝生存下去的希望,人们便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逃荒的路程。逃荒的路上,除了饥饿与疾病,还有日军敌机的狂轰滥炸,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人们,在战火中血肉横飞化为灰烬,我已不忍心回忆那些惨烈的场面。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远去,路边的尸体随处可见,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为了生存他们唯有向前。
而在这样的残酷现实下,影片中的民国政府却置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影片中,外国人也到最前线将灾民的最真实的惨况反应到中央,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政府不予承认。而后来片中的李培基对老蒋说,灾区受灾群众政府统计有1062人,老蒋问,实际呢?李培基说,300万人。当看到这里是,我已彻彻底底地对民国政府失去希望,唯一能够理解的就是这些统治者认为地位和声誉都比人的性命更为重要。
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了解历史是为了审视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首先,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真的没有理由抱怨社会、政府了,而应做好自己为人的本分,做好为官的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本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感受今天的幸福美好。
其次,我们要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不能盲目爱国,国家统治者应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最后我们要心存信念,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度过了如此艰苦的逃荒之旅。我认为是信念,他们相信一路向西就可以寻找到吃的,有了吃的他们就不会被饿死。这样的信念,使他们翻山越岭,徒步从河南走到了陕西;这样的信念,使他们风餐露宿,在旅途中战胜饥饿与寒冷;这样的信念,使他们躲过日寇的枪林弹雨,一步步朝陕西迈进。只要心中有信念,我们便可以战无不胜,终有一天我们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四篇:我,机器人观后感
我,机器人
一开始,对《我,机器人》这部电影就没抱多大希望,甚至有点等着看笑话的意思。原因很简单,我也算半个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时,我对图书馆谎称把《我,机器人》搞丢了,以三倍于书价的钱很不光彩地留住了这本书),而他老人家的《我,机器人》实际是个包括了8个小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把它放在一个影片里表现出来,怎么能拍得好嘛。
现在看来,我确实小瞧了好莱坞的编剧们,小瞧了导演普罗亚斯。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虽然影像上继承了导演在《乌鸦》和《黑暗都市》中对暗色调的偏爱,但节奏非常流畅舒服,除了开头有一点点沉闷外,全片绝无冷场。影片里202_年的纽约显得CG痕迹重了些,但那辆超酷的奥迪跑车和几场“人机大战”绝对能满足你的视觉渴望。它既不像《银翼杀手》、《人工智能》那样厚重压抑,又不像《终结者3》那样空洞乏味。动作、场面、演员,包括剧本深度,都给人一种刚刚好的感觉。
当然,令人不够满意的地方也就在这儿。看完影片,你可能会觉得其中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人对机器人的恐惧;机器人与人的友情;机器人的反叛、觉醒和自由;男主角对心灵阴影的治疗……主旨反而不
太清楚,被淹没掉了。说到底,它还是一部中规中距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好看、不乏温情、在不会让你累到的程度上产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态,浅尝辄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罗亚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样独特不凡,恐怕你会失望的。
阿西莫夫,机器人
《我,机器人》从开拍到上映,一直笼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环下。国外杂志评论说,光那些《我,机器人》的书迷,就能把影院填满。不过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电影还没出来,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骂得狗血喷头,说这部影片是给阿西莫夫的一记耳光。其实,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个架子,借了阿西莫夫书名来打打旗号,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说的影响),而不是based on(基于小说改编)。
阿西莫夫到底何许人,值得科幻迷这样抵死捍卫?这家伙一生出了500多本书,既有内容几乎涉及了所有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气魄宏大、严密巧妙的科幻小说。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思维触手延伸到无数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绝不坐飞机,从不出门旅行,每天只是8小时以上地用打字机写作、写作——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两个系列: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机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个有趣的小故事充满了精彩的逻辑推理。比如说在《捉拿机器人》中,主角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63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中,找出一个存在着缺陷家伙来。这个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当中,但威尔•史密斯与机器人斗法的过程远不如书里写的那样精彩。《推理》一篇更为有趣:被组装起来的智能机器人竟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来是上帝让机器人帮助弱者——人类提出的法规。在一个只有两人的太空站上,该怎样说服这个疯狂固执的家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总出现机器人学三定律似乎失灵的危险状况,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是人们对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问题了。在这点上,电影卖的关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设想比较落好莱坞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说那么出人意料——大概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愿意跟好莱坞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编成电影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消息说,福克斯
将把《基地》搬上银幕,而导演则有意于拍过《伊丽莎白》、《四根羽毛》的谢加•凯普尔——在我看来,这家伙有一定驾驭大场面的能力,但表现力却不够,缺乏迷人的风格,《基地》要落在他手里,未必是什么好事。
人,机器人
影片中,中央电脑viki的为了人类的“整体利益”,控制机器人,想把人类全保管起来,不允许他们出门,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这一思想其实已经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畴,它的灵感显然来源于另一位科幻大师杰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机器人小说(例如《束手无策》、《机器服务人》)中描绘过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场景。对人的“过度保护”,其结果就是人类的灭亡。这里面包含了对机器人(先进技术)和人(劣根性)的双重不信任。有人说,在探讨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方面,杰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从科学事实来说,机器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伪命题。在看得到的将来中,机器人威胁论都是一种鬼扯,是电影需要的噱头。那些机器杀手代替的,实际是从前杀人狂、吸血鬼和怪兽的角色。而描写机器人与人的友情,也不过是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达罢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写推理故事的一个依据,绝不是为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或者制作机器人的生产商设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么对机器人的忧虑(可能恰恰相反)——这就好像写福尔摩斯并不意味着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忧虑一样,不过是一种环境设定而已。
波兰的科幻大师,也是著名科学家,塔尔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就曾说,将来,不大可能会有酷似人类具有个性的机器人出现。我们需要的,是机械手那样分工各异的机械工具,不是一个有两条腿,下班后会和其它机器人聊天,然后去找自己电子老婆的“人形机器”。
第五篇:我的观后感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