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贯彻《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心得 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提高美育自觉,充分释放和发挥美育育人功能,推动美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美育,从小抓起。美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贯穿在个人成长的始终。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如果长大成人后再去接受审美教育,原有的审美观念会容易被固化,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就会较弱。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审美教育,能够从小感受美、鉴赏美,久而久之,审美理念就会愈来愈强,循着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就会愈强。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美育,从课堂内外抓起。美育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既在课堂内又在课堂外。对学校而言,要把培养美的心灵作为美育的目标,把美育的个人价值、国家民族价值、中华文化坚守与自信的价值讲深讲透,这样才能滋养青少年的心性、温润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心智。对社会和政府而言,要把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大众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美育教育的追求目标,通过高雅艺术、艺术展演、博物馆展品、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美育,从融合中抓起。美育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关乎广大青年学生“本质力量”的发挥和素质禀赋的养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美育与德育相融合,实现以美引善,寓德于美;坚持美育与智育相融合,达到情理交融,以美益智;坚持美育与体育相融合,呈现健、美结合,相映生辉。将美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之中,不仅能极大地改变“三育”品质,而且能使教育真正起到树德立人的作用。
用美育为人生铺底,生命必然绚丽多彩。要重视“尽精微,致广大”的美育,达成美育共识,营造美育环境,改进美育工作,让
广大青少年在美的熏染下,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一代新人。
第二篇:学习贯彻《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 心得 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少先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意见》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专门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文件,是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于推动党的少年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红色基因必须代代相传,复兴大业必须接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十分关心少年儿童和少先队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我国少年儿童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把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作为工作主线,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工作原则,要求着力打造政治鲜明、思想先进、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新时代少先队组织,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年儿童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让红领巾更鲜艳。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肩负着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意见》聚焦少先队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主责主业,要求强化政治引领,旗帜鲜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要始终坚定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前进方向,教育引导少先队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大力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从小培育少先队员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的萌芽,引导少先队员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让少先队成为培养“红孩子”的红色摇篮。
为红领巾添光荣。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组织,这就决定了少先队必须尊重少年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引导少先队员在追求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接受政治启蒙、培养对党的朴素感情,不断激发光荣感的内生动力。《意见》着眼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从巩固拓展少先队组织体系、活跃提升少先队组织生活、塑造新时代少先队组织文化三个面推进新时代少先队组织改革创新。要努力实现新时代少先队的深彻变革,真正把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进一步提升少先队工作育人实效。
奋力推动新时代少先队事业实现新发展。少先队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实践育人特色,强化少先队实践育人作用,提升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水平,提升少先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影响力,强化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做
好新时代党的少年儿童事业的思想自觉,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少年强则中国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和保障,加大少先队工作宣传,为少先队员健康成长和少先队事业发展创造条件,营造人人都关心与爱护少先队员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解读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及全文内容(2020,年,10,月,印发)
最新解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及全文内容(2020 年月
印发)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第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
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 8 位老教授回信,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9 年 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对文化文艺工作又提出明确要求,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学校美育必须不断增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向同行,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同向同行。
基于上述背景,《意见》出台,主要是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完善美育的系统设计,进一步拓展美育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强化美育的组织保障。
二是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不适应: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
第二《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是强调重要意义。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四个维度进一步强调美育的价值功能。
二是明确指导思想。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三是确立工作原则。《意见》确立了美育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四是确定主要目标。按照 2022 年和 2035 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目标要求。到 2022 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学校美育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第三:《意见》提到了融合的理念,具体到学校美育课程上如何实施,有哪些相应的举措。
一是学科融合,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二是学段衔接,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强调学校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美育课程设置,相互呼应、有效配合,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
三是目标整合,凸显艺术学科价值与特点,明确美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多维育人目标的整合,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有效对接,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的目标。
四是教材贯通,加强美育教材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第四:《意见》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一是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强调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在落实“开齐开足”这个底线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上好”的目标,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二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三是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
四是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强调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五是促进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强调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
第五: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这样做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首先,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是学生应该承担的学业责任,是不应该被减下来的负担。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艺术类课程学习有着明确的学业要求,是学生必须要承担的学业责任。
其次,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纳入学业要求,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些地方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机械刷题、超标超前教学等,造成学生过重负担。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恰恰需要加强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
最后,政策强调学校责任落实,避免培训机构功利化的炒作。文件将艺术方面的学业要求严格限定于参加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学习,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考”的都是学校“教”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正常参加学校艺术类课程及艺术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学业要求,与校外培训内容无关。
第六:《意见》对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哪些新措施?
总体看,学校美育的师资力量持续增长。举例来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 2009 年的 49 万人增加到 2019 年的 74.8万人。十年共增加 25.8 万,其中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发四年来,美育教师就增加了14.9 万人。但从资源配置上看,美育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专职美育教师分布不均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意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若干措施:
一是强化补充,针对学校美育教师补充力度不强的问题,《意见》明确要求未配齐的地区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师资不足问题。
二是提高质量,针对薄弱学校美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意见》要求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提出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加大激励,针对学校美育教师激励政策不到位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的职业发
展通道。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
第七:《意见》强调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请问在这方面提出了哪些实招。
一是统筹整合教师资源。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
二是统筹整合教学资源。提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新建文化艺术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三是统筹整合场馆资源。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1 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第八:下一步如何保证《意见》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意见》提出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将把推动《意见》落地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
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地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推动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
二是细化制度建设。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加强对地方制定实施学校美育的相关政策和计划的指导和支持。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政策解读,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典型经验,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 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工作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
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面向全体。
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3.主要目标。
到 2022 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二、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4.树立学科融合理念。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
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5.完善课程设置。
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
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
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6.科学定位课程目标。
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艺术特长。
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7.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 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
高校落实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做好教材研究、编写、使用等工作,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
三、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8.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9.深化教学改革。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 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成立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10.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每 3 年分别组织 1 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
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遴选优秀学生艺术团参与国家重大演出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1.推进评价改革。
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 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 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12.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
专业艺术教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加
强国家级一流艺术类专业点建设,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
艺术师范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坚定办学方向、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鼓励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
四、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13.配齐配好美育教师。
各地要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
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
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
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
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14.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
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
把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
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
配好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美育器材补充机制。
制定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
15.统筹整合社会资源。
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
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艺术实践需要,新建文化艺术项目 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
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 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1 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
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16.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
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
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
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综合改革实践,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 帮扶机制。
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
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7.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
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
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18.加强制度保障。
完善学校美育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
鼓励地方出台学校美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公布监测结果。
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
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19.营造社会氛围。
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篇:县教体局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意见
县教体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x 办发〔20xx〕xx 号)精神,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xx 办发〔20xx〕xx 号)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深化学校美育改革,大力提升 XX 县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学校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问题导向,深化美育改革,强化美育保障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提升美育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到 2020 年,美育普及度和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水平大幅提升,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美育师资、器材、场所等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1 年,广大学生美育素养普遍提升,建成一支业务扎实、相对稳定的美育教师队伍,形成相对完善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美育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鲜明特色的美育示范学校,构建中小幼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形成教育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学校主体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学校美育发展格局。整合学校和社会美育资源,加强美育条件保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美育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三、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一)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增强课程综合性,重视艺术实践活动。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幼儿园美育要重点以艺术启蒙教育和趣味性艺术活动、艺术类游戏为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启、保护、培养幼儿美好、善良、和谐的心灵和情感,进而感受美、体现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发掘学生艺术潜质,引导学生艺术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传授必备基础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掌握 1 项—2 项艺术爱好或特长,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取向,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提供多种类别的艺术课程,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涵养学生情感态度,开阔学生人文视野,树立学生高雅精神追求。职业技术学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将来立足社会培养一技之长。
(二)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合唱、戏剧、戏曲、影视、民族民间艺术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幼儿园要适当增加美育教育活动内容,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美育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要增设舞蹈、书法、戏曲、陶艺制作等地方课程;小学阶段确保音乐课、美术课每周分别不少于 2 课时,初中阶段确保音乐课、美术课每周分别不少于 1 课时。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器乐、戏剧等教学模块。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在开好与
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美育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特点,探索开设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各中小学和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开展宁夏花儿、回族舞蹈、剪纸、传统口弦、书法、陶艺制作、泥哇呜、葫芦画等美育校本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严禁随意停上或挤占美育课时。
(三)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将学生参与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情况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走进剧场欣赏优秀戏剧表演等。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确保每名学生每学期都能坚持参加至少 2 项以上的美育实践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歌舞剧、美术、书法作品展示等群体性活动,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实际,建立如合唱、民乐、管乐、交响乐、舞蹈、戏剧、戏曲、书法、剪纸、绘画、泥哇呜、电子琴等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学校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形成学校定期举
办、学生积极参与的美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县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拓展美育实践活动展示平台,高质量地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校园文化艺术节,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使活动成为推进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四)全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鼓励中小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教育局积极主动联系区内知名专家为我县师生进行学校美育的各门类讲学;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美育支教志愿服务项目,推动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形式进校园。各博物馆、专业协会、艺术演出团体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参与支持学校美育工作。
四、改进学校美育教育教学 (一)深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要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升美育教育教学质量。县教学研究室、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设置艺术教育专业的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理论
和现实问题,为科学推进美育工作、更新美育观念、创新美育方法等提供服务。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县教学研究室美术音乐教研员要加强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总结以往在全区学生合唱艺术节获奖的成功经验并进行校际交流观摩活动,以点带面带动全县中小学合唱队的整体水平,争取继续在每年自治区学生合唱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工作,鼓励美术教师改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新美术课的教法,加强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做好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教学工作。
(二)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加强学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融合,探索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尝试进行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整合的多种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交流合作,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美育综合改革成果辐射带动作用。抓
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依托 XX 县教育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美育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
(三)健全美育监测评价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培养具有扎实美育素养、掌握 1 项—2 项艺术爱好或特长、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美育监测评价机制。各学校要探索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把学生美育素质的培养和艺术特长的掌握作为监测核心,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抓好一批试点学校并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评价制度,建立校长负责制的美育工作自评体系,将美育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自评中。教育体育局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以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艺术实践活动落实效果和学校美育质量作为重点进行全面评价。
五、加大学校美育工作保障 (一)补充配齐美育教师。教育体育局建立健全美育教师补充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配齐中小学美育教师,通过特岗计划和事业单位招聘、乡村教师计划(含公费师范生)等途径重点补充偏远、农村学校的美育师资,切实解决艺术学科教师
短缺和转任其它学科的问题。实行县域内美育教师交流制度,鼓励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各级各类学校要把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学校班级数和课外美育活动等指标,科学计算美育教师工作量。加强对艺术教师美育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将美育教师承担的艺术活动的排练、课外兴趣小组、美育活动计入工作量。在职务评聘、评优评先、进修培训等方面,保证美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二)提升美育师资素质。教育体育局和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要结合“国培计划”和本校师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美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专题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原则上美育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美育教师赛课、基本功大赛、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等活动,不断提高美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加大美育投入力度。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配置标准,充分发挥美育场馆等设施设备的功能,满足美育教育教学和大型美育课外活动需求。
六、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校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履行发展学校美育的职责,将学校美育发展纳入学校发展日程,要定期研究、科学制定学校美育发展规划、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建立美育工作专题研究制度、美育课程专项检查落实制度,切实抓好美育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落实工作职责。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责任,按照职能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三)注重宣传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美育氛围,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教育体育局利用各级各类宣传渠道,构建起学校美育成果展示平台,大力宣传报道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共同支持学校美育工作,为学校美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意见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意见范文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结合当前国有企业实际,着力“五个融入”,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要求纳入企业纪检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对推动我省国有企业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应、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具有积极作用。
融入政治建设,强化全方位政治监督,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巩固和维护党的领导,是新时代纪检监察机关最根本最核心的职能。为此,要紧紧围绕“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通过督促扎实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党史学习教育等,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紧紧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政治监督,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国有企业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要通过严格有效监督,督促领导班子成员担当好“三高四新”战略的践行者与推进者。
融入制度流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凸显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党治党、推进治理的重要方式。要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企业制度流程中,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一是健全党委主体责任体系。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督促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督促各级党委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二是健全纪检监督责任体系。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用好“四种形态”,实现监督的具体化、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体系。把纪检监察贯穿在企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实现系统施治、标本兼治。
融入运行监控,防范市场风险,凸显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实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瞬息多变的市场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运营监控中,善于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一是盯住关键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设立履职红线,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实行廉洁保证金制度和廉洁情况报告制度。对企业选拔任用干部进行廉洁审查,把好入口关。敏感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和亲属回避制度。二是盯住关键事。针对重大决策,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一把手”末尾表态制度》;针对重点领域,开展集中巡察和专项审计,做到严肃追责,抓好落实整改。三是盯住关键环节。对关键敏感环节开展效能监察,将传统流程审计转变为审计监督,组织实施专项整改。在建设工程管理上建立合理制衡机制,实行技改工程“集中管理、权力分散”模式。在项目招(议)标管理上完善监督机制,做到全程监督。
融入廉洁文化,增强思想自觉,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发展。廉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鲜明底色,要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增强全员思想自觉。一是坚定反腐败斗争必胜信心。中国特色反腐败的道路选择、理论支持、制度创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建立在现实国情基础之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取得反腐败的最后胜利。二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职工群众,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职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三是培育清正廉明的廉洁文化。面向全员全方位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让廉洁文化建设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向“广场”,发挥文化强大的“软”约束功能,形成知耻、敬畏、止腐的行动自觉。
融入绩效考核,实现刚性操作,凸显思想政治工作从“软约束”转变为“硬指标”。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后,须坚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化虚为实。一是纳入企业党群工作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标准、量化指标、考评频率、奖惩机制;二是纳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明确由企业纪检部门实施考核,增强执行的严肃性;三是纳入企业领导干部个人履责考核体系与综合绩效考评,与职务升降、绩效年薪紧密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