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创造学的心得体会
创造学结课论文
我很庆幸学习了创造学这门课,因为学习这门课以后,我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用创造学的观点去看问题。
创造是一种人生态度,创造始于问题,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创造就是我们对于实际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有新的想法。
一个人的思想在不同的年龄是不同的,一个人小时候习惯用天真的想法去看待问题,而老年的时候习惯用经验去看待问题。小孩子法是丰富多彩的,老者的想法是实用可行的。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问我们什么是创造学,要我们同学自己给创造学下个定义。要给创造学下个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创造学不是想理学一样,仅仅只研究一种问题的,而创造学是每个学科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不过创造学的意义跟其他的学科都一样,就是要我们成功,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
创造学存在与所以的国家,所以的领域。老师上课的时候说中国在创造学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说中国是不重视创造学的。我不太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在中国不是我们不重视创造学,在毛泽东思想里面就叫我们要解放思想,这个解放思想应该就是一种创造学,因此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创造学的。不过创造学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原因是很多的,首先创造教育与我过的儒学教育是有很大的冲突的,儒学提倡的是要中庸,而创造学提倡的是要突出个性,发扬个性。
创造学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现在是一个知识竞争年代,一个人要是没有创造的意识是会没时代所抛弃的 创造已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它促进着社会进步,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带给发展新的活力,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
当前是创造发明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国家之 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现象上看是产品竞争,从实质上看是智力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 发明的竞争。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国,教育的最高宗旨是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创造型人才,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奋斗。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就得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发明创造技能,使之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正是创造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创造学就是要通过对创造发明史和当今大量的发现、发 明的过程实例进行解剖、分析、研究,力求找出创造发明活 动的规律,借助规律有效地进行各种创造发明。
创造学已经发展并衍生许多分支领域,大体归纳为三类:①创造科学——它是研究创造活动,揭示创造活动和创造过程的客观规律,是对创造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创造性科学一一研究人的创造性,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造就创造性人才,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②创造工程一一研究各种有效地创造发明方法,促进创造发明效率的提高,它是创造学最富于应用性的一个领域。此外,还出现了与其它科学交叉的边缘分支,如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创造性开发学等等。总之,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创造学研究的内容:1.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人们的意识或创造欲望的反映。创造学研究者认为,创造者必须具有以下五种精神:①造福于人类的精神;②敢想、敢干、敢于实践的精神。③达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百折不挠的精神;④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创新的精神;⑤坚持不懈、虚心好学的精神。2.创造性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全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想的是独立的见解,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想象目标,其结果是新颖的、有使用价值的、先进的产品。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综合反映。我总觉得,培养正确思维最主要还是靠思维的实践。知道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名词,让学生有些思维科学意识,自觉地运用这类思维方式去思维当然很好。而根本的还是要从各学科科学家是如何成功地在具体探索科学规律的实例中来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并且以解决各学科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3.创造环境创造环境的好坏,对创造发明者来说,是起促进和制约的作用。任何个人与团体,虽然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但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或促进或阻碍创造力的发展。4.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 运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法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人们的思维活动能够出现超出现有的知识范围,具有独创性,从而去搞革新、搞创造发明。5.创造技法是从创造发明的活动、过程、成果中总结出来带有普遍 规律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创造技法有300多钟。创造学研究的原则和任务1.基本原则一一总结创造发明的经验。2.根本任务——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更加聪明。当今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创造力,就会忙忙碌碌一辈子,没有发明成就。一个企业没有创造力,就不能发展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就会在商品竞争中失去竞争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造力,就很难繁荣,甚至会危及国家、民族的生存。创造学研究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因为创造过程遍及各行各业,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有关创造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对任何一个实践领域都具有现实意义,对任何一个立志搞革新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处于假性创造期的中学生,学习的学科内容与知识结构趋于专门化、系统化、严密化,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尝试性地进行一些假性创造。在此期间,青少年的思维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重大变化时期,而这正是进行创造教育的最佳时期.青少年在创造时:1要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上关键时刻的选择合适与否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就至关重要。要是当年居里夫人去从事理论研究,杨振宁去搞实验,大概他们不会有后来这样的伟大成就。选择适当就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而这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学分制”就是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次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个性,发挥聪明才智。2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只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提“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创新首先就要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提问题是不容易的:一要提中要害,切中关键,这个问题一解决,一大批问题就迎刃而解,从而推动科学的大步前进;二要提得恰当、及时,已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到了可以解决的时候。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自然和社会问题,却根本不能去解决,就不能算科学,只是诗人浪漫的想象。所以,学校要创造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环境。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因为创造发明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人类追求新的有价值的功能系统。而创造发明可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因此创造发明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大学生作为以后社会的主力军,国家发展的支柱,应在学校的帮助下,在生活内外学习内外有所创新,为促进社会进步尽绵薄之力
创造教育就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为别的,就要造就具有批判精神和建设才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它的宗旨在于:要使人的身心得以和谐发展,人格得以充分完善,个性得以自由展示;使人既善于批判,更善于建设,进而能够能动地超越现实、改造社会,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现实、顺应社会。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创造教育,乃是因为传统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还压制、甚至扼杀人的创造力。
简单地来说,创造就是一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解决问题,人类的认识便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过去的东西,不断用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所以,创造也就是人们不断进行的一种除旧布新的活动。尽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除旧布新的活动既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但这两方面相比,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是更为根本的。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物质方面的除旧布新是以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为前提的。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活动规律、方法和创造力开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创造学的理论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研究两方面内容。研究和学习创造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创造性、创造活动及发明创造方法的研究,来掌握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并以此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与发明,促进科学技术及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应用性很强。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美学、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不是要我们可以的去改变,还应该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这个工程师的想法就是一种创造。
我觉得要学会创造就要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多一些很平常的现象也不能放过,多提问题,在想问题的时候要能够从多过方面去想,不能思乱想,往往胡思乱想能有创造性的思想。正如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能大胆的想,大胆的做。
建筑学10-2班 王庆恒
1063110213
第二篇:学习创造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创造学的心得体会
我很庆幸学习了创造学这门课,因为学习这门课以后,我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用创造学的观点去看问题。
创造是一种人生态度,创造始于问题,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创造就是我们对于实际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有新的想法。
一个人的思想在不同的年龄是不同的,一个人小时候习惯用天真的想法去看待问题,而老年的时候习惯用经验去看待问题。小孩子法是丰富多彩的,老者的想法是实用可行的。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问我们什么是创造学,要我们同学自己给创造学下个定义。要给创造学下个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创造学不是想理学一样,仅仅只研究一种问题的,而创造学是每个学科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不过创造学的意义跟其他的学科都一样,就是要我们成功,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
创造学存在与所以的国家,所以的领域。老师上课的时候说中国在创造学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说中国是不重视创造学的。我不太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在中国不是我们不重视创造学,在毛泽东思想里面就叫我们要解放思想,这个解放思想应该就是一种创造学,因此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创造学的。不过创造学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原因是很多的,首先创造教育与我过的儒学教育是有很大的冲突的,儒学提倡的是要中庸,而创造学提倡的是要突出个性,发扬个性。
创造学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现在是一个知识竞争年代,一个人要是没有创造的意识是会没时代所抛弃的。
创造教育就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为别的,就要造就具有批判精神和建设才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它的宗旨在于:要使人的身心得以和谐发展,人格得以充分完善,个性得以自由展示;使人既善于批判,更善于建设,进而能够能动地超越现实、改造社会,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现实、顺应社会。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创造教育,乃是因为传统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还压制、甚至扼杀人的创造力。
简单地来说,创造就是一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解决问题,人类的认识便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过去的东西,不断用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所以,创造也就是人们不断进行的一种除旧布新的活动。尽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除旧布新的活动既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但这两方面相比,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是更为根本的。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物质方面的除旧布新是以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为前提的。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活动规律、方法和创造力开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创造学的理论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研究两方面内容。研究和学习创造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创造性、创造活动及发明创造方法的研究,来掌握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并以此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与发明,促进科学技术及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应用性很强。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美学、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不是要我们可以的去改变,还应该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这个工程师的想法就是一种创造。
我觉得要学会创造就要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多一些很平常的现象也不能放过,多提问题,在想问题的时候要能够从多过方面去想,不能思乱想,往往胡思乱想能有创造性的思想。正如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能大胆的想,大胆的做。
第三篇:创造学
对大学进行创造学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有幸在这个学期选修了闫炳文老师的《创造学》课程,通过学习,使我对创造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上闫老师的生动讲解,详细备案与实例分析,更形象的把创造学的思想传授予我们,我觉得生活的所有事情和事物我们都可以进行想象和创造,同时,我对创造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所以,我认为大学课堂进行创造学教育史非常有利和必要的。
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继承,而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是不科学的。在社会要求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校园应当设置创造学这门课程。首先,我对创造学的人是为:
一、创造学的含义
创造学是20 世纪中期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专门研究人的创造力、研究发明创造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其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如下:
(一)创造学的基本概念。创造:即创造活动。指人们所进行的一切具有新颖性的社会活动;创造力: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它是一种隐性的创造能力,至今尚未见有任何能够测定创造力的方法,故而创造学界有“每个人天赋的创造力本来是公平合理的,生下来并没有太大差异”之说;创造能力:是人能够进行创造行为的能力。它是人后天才具有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创造力的显性表现;
创造性思维:指能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创造原理:即人们在进行创造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创造规律。由于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创造原理当然也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创造技法:是人们根据某种创造原理而制定、设计或领悟出来的各种创造程序、步骤或方法。
(二)创造学三条基本原理。第一、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第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人创造的产物,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以通过人的再创造改变得更好,并且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还不存在的更先进完善的东西。第三,实现同样的目的,方法是多元的,越是简单的方法创造力越大。创造学上述三条基本原理,一是从创造主体来说的,肯定了人的创造能力的潜在性、可开发性和无限性;二是从创造活动及成果来说的,说明了一定的创造活动及成果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趋向完美;三是从创造方法来说的,创造学作为使人变得聪明的学问,是追求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三者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这三条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结论:人的创造活动及其创造成果不是神秘而高不可及的,也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人人都有创造的才能,只要努力,创造之路就在脚下,创造成果就在手中,创造的美好理想就可能变为现实。半个多世纪以来,创造学的原理和方法被逐渐引入教育战线,形成了创造教育学的新领域,对于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和优化受教育者素质具有积
极作用。
二、创造学在国外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当代创造学的研究和教学最早出现于美国。1906 年,专利工作者普林德尔向有关协会提交了《发明的艺术》论文,首倡对工程师实施相关培训。以后,专利工作者罗斯曼又发表了《发明家心理学》一书,为当年美国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1931 年,美国北达拉斯大学有一位教授首倡“特性列举法”,并在该校首开创造学课程。美国著名创造学家A ·奥斯本于1938 年提出“头脑风暴法”,后于1941 年出版《思考的方法》一书,1953 年又出版了《应用性想象》一书,这些均成为创造学的开山之作。1948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设“创造性开发课程”:同年,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办创造学夜校。这表明创造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开始进入教学领域。1950 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发表了《论创造力》的就职演说,开辟了创造心理学研究分支,使创造学的学术层次得到极大地提升。此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名校和一些军事院校纷纷开设创造学课程。与美国相仿佛,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英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对创造学教学和研究相当重视。例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从1967 年开始创设创造力研究实验室。
三、创造学在国内高等教育中的兴起
中国的创造学教学和研究探索之路相当漫长,1942 年《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
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它曾长期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直至20 世纪70 年代末,在蓬勃涌起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源于国外的许多学术思想、理论和新学科,陆续被引入中国大陆。创造性研究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一大批创造学、创造工程学、创造力开发、创造教育的著作相继出版。1980 年起逐步在上海交大、广西大学、清华、同济、理工、东南、西南交大等48 所大学,开设创造工程课或选修课。1987 年,七所大学成立了创造教育研究所。冲破了自50年代起,只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60 余所大学开设创造工程课的先例。(1)自杨振宁博士、钱伟长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以高素质为基础的创造、创新型人才之后,许多大学提出了学校、教师、学生要具有创新、创造、创业的要求,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和办学原则,建立了创造性、开发性、综合性的教学体系。(2)在教学中逐步为学生的“三创”能力培养创造了必备条件,以达到:能对表象产生形象思维及想象力;能唯物辩证地观察问题,使逻辑思维得到良好发展;具有发现性、思考性、独创性、批判性特征;能综合发挥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基本作用;比较准确地把握相关事物的整体性分析能力,并提高发现研究能力;比较善于克服认识的片面性、盲目性、并能“创造性解决问题”;能正视矛盾、分析矛盾、善于解决矛盾,遇到矛盾不绕道走。(3)在教学内容上,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创造性过程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在这过程中获得创造性能力的特征。(4)在教学方法上,关注鼓励学生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能在实践活动中具
有创造性显示,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的自学研究学习。培养高尚品格,陶冶道德情操,并锻炼好学习、动手、运用能力。
四、大学课堂开展创造学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发现、发明到大规模的应用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愈来愈快。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人们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才能推进科技的进步。一个学校要发展壮大,就要过跟上时代的步伐。美国一些大公司明文规定,凡未学过创造学的大学生,必须补完这门课之后才能被接受为公司的职员;有人对美国布法罗大学的300 名大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教育,学习过创造学的学生,在产生有效创见方面与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中国矿业大学,从80 年代开始开设创造学课程,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几年来,学过创造学的学生共计有500 余项发明创造,获国家专利32项。创造学教育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今大学生,年龄多集中在20 岁左右,思维定势还没有形成,思维的可塑性比较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正好处在创造活动的高潮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因势利导地塑造其自身的创造条件,加强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创造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创造意识,掌握创造技法、提高创造能力。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其中
创造力是核心。另外,学生也渴望自己具备旺盛的创造能力,将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创造性物化产品,使自己的能力和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创造学教育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总之,创造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推动力就在于人的创造性。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来进行,但是通过开设创造学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因此,我对我们学校能够开办《创造学》课程非常感激,感谢闫炳文老师的悉心教导,创造学将继续很好的推动我校学生思维的激发,使我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得到提高,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
第四篇:创造学啊
略谈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创新教育既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心理结构,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对策等方面,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关键词:创造性能力;高等教育;目标定位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由于这些新技术,明天的社会将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模式。”面对21世纪世界新格局和新模式,实施创新教育,造就新一代具有创造性、广泛的适应性是时代的要求。显然,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理性思考和科学规划,而且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通力协作和明确分工。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高等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来确定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规格的创造性人才?采取什么对策进行培养?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对创新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个目标定位,这不仅关系到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也直接制约着创新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现实问题。就高等教育阶段而言,培养大学生创造性能力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教育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有二大特征:一是创造性人格,属动力组织系统,包括创造动机,创新意识、情意系统等;二是创造性能力、属智能系统,包括认知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操作系统等。二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创造性人格为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
供动力和保证,并对创造性能力起着激励、维持、调节的作用。没有创造性人格为基础,创造性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创造性能力是创造性人格的最终体现,没有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将不复存在,创造性能力的操作过程及创造性产品的最终形成,往往带给创造者以强烈的“高峰体验”。这种“高峰体验”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是影响创造性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可见,创造性人才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行诸于外的统一体。但与其它心理现象不同,创造性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成果要求。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创造性活动中,创造性人格虽为创造性活动提供心理导向作用,而创造性能力则直接参与创造活动,决定着创造性活动的成败,体现着创造性的本质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创造性人格就没有创造性能力;没有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无以体现。
二、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心理结构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看 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心理结构必须充分体现稳定性与发展性 现实性与超越性 逻辑性与直觉性 哲理性与实践性广泛性与深究性的高度统一与整合 其构成要素及建构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敏锐的感受性与洞察力
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只有善于准确地捕捉、浓缩、筛选信息,掌握信息情报,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以说,对信息的敏感性是未来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创造性产生与发展的不竭源泉。感受性的敏锐,能够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信息,发现别人“视而不见”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从而获得有益的信息,产生创造的灵感。一个具备创造意识的大学生,应该对任何事物永远产生兴趣和疑问,学会“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这样一来,他才可以在一个更广泛、更新颖的情景下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功能和作用,由此产生与众不同的,新颖独特的创造意念和行为。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是创造力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形式——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在创造性
活动过程中,集中思维以其逻辑性、条理性、收敛性为特点,力图为创造性活动寻求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促使创造性活动具有方向性、稳定性和绝对性,保证创造活动有序进行;而发散思维则以其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为特点,力图为创造性活动寻找多种解决方案,促使创造性活动从多角度、无定向、无限制去思考问题,体现创造活动的独创性、新颖性。
3.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虚构能力
想象是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人类的创造发明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想象的一个十分显著特征是虚构,虚构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由于先前经验不足,发挥想象作出超越事实的人为的假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大学生,要使自己的创造成果具有独创性、超越性,就要善于利用大脑里储存的知识经验和表象,进行有意义地加工、整合与联想,破除思维中功能固着的影响,想象与虚构出一幅幅新颖的、独特的图景,从而使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心境自由奔放的创造时空里。
4.灵活敏捷的心智操作能力
品质超群的心智操作能力是创造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创造性往往是多种心智活动相互融合的结果。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新时代。敏捷高效的心智操作能力,是新时代创造性人才的显著特点。在现实中有许多伟人,他们不仅在其所从事的专门领域有独自的建树,而且在其它方面,他们一般也具有高人一等的独到见解。之所以如此,是他们拥有一个完备的、敏捷的,能够有效统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技能系统的心智操作系统。这种高超灵敏的心智操作能力,使创造者能够根据创造目标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策略,监控创造活动的进行过程,不断获得和分析反馈信息,把握和调整创造过程,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合理取舍、灵活应用。
5.勇于实践的创造性表现能力
创造性表现能力就是把创意转化为创造性产品的实践能力,任何创造发明的创意,离开了实践,就不能最终实现。例如,如果不是诺贝尔的反复实验,就不会有安全炸药的诞生和几百种发明专利。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创造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还应具有运用它们于实验和创作的能力;不仅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还须拥有创造活动的实际经验和能力;既是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原理的学习者,又是勇于开拓的实践者。只有敢于创造实践和表现,大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独创
性才能得到体现,创造性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检验。
三、大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是培养创造性能力的重要条件
从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看,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校园文化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支配力量,其品位直接影响到教育环境的品位并继而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和创业激情。
首先,校园精神文化是引导大学生追求理想、规范行为的无形力量。心理科学表明:一个积极进取、和谐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能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激情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创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才能。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学校弥漫着能给予学生陶冶情操和科学启迪的氛围,十分有效地影响着学生价值选择、学术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校园的物质文化是保证大学生创造活动和创造性能力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一个靠自己的智慧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探究者,他们学到了真正的东西,发展了真正的能力,成为一个才智横溢、充满自信的时代开拓者。
2.在教学中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的权威性,评价的标准化,教学活动被局限于教材的解说和复制:教师力排众议、多方证明原理的正确性、唯一性;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视教材为金科玉律。这种教学,生动形象的感性经验被抽象为哲理,掌握精深知识成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致使学生思维固着、萎缩,创造激情被消蚀、窒息。
事实上,教育的本质功能不能像物质生产领域那样进行批量、复制人才,不是让学生仅仅满足于适应和继承人类已有的文明,而是激励他们在继承既有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先贤,创造出人类史上新的文明成果。教育要从守成型向创新型作相应调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对权威提出挑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加强创造学的研究和强化创造性方法的训练
自从1949年奥斯本在美国布法罗大学开办“创造性思考夜校”以来,创造学和创造活动训练就成了许多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课程,以此对大学生创造力培
养的原理、策略与方法进行大量研究和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与此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显得落后许多。为此,积极开展创造学的理论研究和创造性方法训练势在必行。
首先,重视教师创造理念、创造力的培养。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就应当有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无庸讳言,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中系统掌握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的教师并不多,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牵强附会,力不从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无疑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十分不利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不仅要有创新的热情,而且要努力掌握与创造活动相关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创造性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研究活动,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创造性人才。
其次,开设创造学课程。高等院校历来是人才和知识最密集的地方,大学生也是最有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创造主体。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信心十足,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渴望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但如果缺乏创造方法的系统指导,他们将不知从何做起。从创造行为的机制来看,创造活动不仅需要创造性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为基础,而且要有创造方法为支撑。科学的创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创造原理,了解创造规律,有意识、有计划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创造活动,有效地实现创造目标。
[参考文献]
[1]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罗庆生、韩宝玲.大学生创造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4]纪大海.现代人才品质与新人本教育[J].教育研究,2001.[5]钟祖荣.关于创造教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6]温寒江、连瑞庆.发展形象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2001.
第五篇:学习《创造学》之体会
学《创造学》之体会
不知不觉中学习《创造学》这门学科已经将近8周了,我们选修肯也即将结课了。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觉自己有很大收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许多以前很少接触到的东西,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帮助。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因为创造发明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人类追求新的有价值的功能系统。而创造发明可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因此创造发明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总的来说,《创造学》这门课程主要少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当前是创造发明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国家之 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现象上看是产品竞争,从实质上看是智力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发明的竞争。创造学就是要通过对创造发明史和当今大量的发现、发 明的过程实例进行解剖、分析、研究,力求找出创造发明活 动的规律,借助规律有效地进行各种创造发明。创造学的分类及研究的内容创造学的分类:创造学研究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因为创造过程遍及各行各业,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有关创造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对任何一个实践领域都具有现实意义,对任何一个立志搞创新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努力的去学习《创造学》这门课程,提高我们的自身价值。
从刚开始上这门课程,我就觉得《创造学》并不容易学习,需要我们不断的动手,思考。在实践活动中来开发我们的潜在创新意识。但这并不好做到。虽然我觉得这门课程有点难,但自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被老师的讲解吸引了。和我想象中的枯燥乏味完全不同,老师经常给我们出点有趣的课堂练习,幽默有趣,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能很好的、循序渐进的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刚刚开始时大部分题我都答不上来,但随着老师慢慢的讲解、指导,我也能答出一些有趣题目,心里也有一些自豪。老师细心、认真的讲解将我们慢慢的引像创新的殿堂,并时刻告诉我们创新的重要性。列夫·托尔斯泰 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高尔基也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我们曾经的的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是融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我们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创造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灿若星辰,对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的贡献巨大。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地理、历法、矿业、文化等比比皆是。令世界瞩目。然而在近代,清王朝闭关锁国,不与西方积极交流,并且只重视农业,大兴文字狱,是我国几百年内基本没有什么发展,渐渐被西方超越,并将我们远远甩在后面,也最终导致我们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压,侵占。总的来说,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我们才会强大。
感谢《创造学》这门课程能让我在刚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就认识的创新对我们以后面临挑战的重要性。这门课程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了,外面世界风云变幻,只有掌握创新,我们才会发展,才会进步;只有掌握创新,解放思想才能在未来人才的战场上屹立不倒,我们国家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之林的巅峰。
虽然这次《创造学》是作为选修课让我们学习的,但我觉得它反而比大部分必修课更重要,更有学习的价值。由于我们这次对于《创造学》的学习并不是很深入,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知识我们学的不是很仔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创造学》的理解。通过间短的学习、老师的讲解,我发现我们想要学好《创造学》成为一名创造者需要具备以下五点精神:①造福于人类的精神;
②敢想、敢干、敢于实践的精神。
③达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百折不挠的精神;
④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创新的精神;
⑤坚持不懈、虚心好学的精神。我们只有具备着五种精神我们才能无私、心无旁骛的去进行创新实践。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最有帮助的就是多多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记得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时在一张纸上刻出一个与一角钱硬币一样大小的洞,问怎样能在不损坏纸的条件下将一块钱的硬币穿过这个洞。一开始,大家只坐在那里干想,没有人动手做一下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不可能,但也有的同学亲自做了一下,发现这其实很简单。将这张纸沿洞的直径对折,然后用手稍微这张纸的折线处像两边拉,这样洞的直径就变大了许多,一块钱硬币就可以轻松穿过。这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实践对于提高我们创新能力的重要积极意义。创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动手,善于联想,我们就可以通过种种日常小事来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同时也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在不断的求知与探索之中,我们越发的感认识到《创造学》的重要,创新的重要性。创造学的根本任务——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更加聪明。当今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创造力,就会忙忙碌碌一辈子,没有发明成就。一个企业没有创造力,就不能发展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就会在商品竞争中失去竞争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造力,就很难繁荣,甚至会危及国家、民族的生存。所以我们无论在何处,在何时,我们都要清晰的记住创新的重要,时刻提高自己,为未来做准备。
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勇于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成为我们就业的首要条件,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掌握创新这一成长的源动力。国家需要创新,人们需要创新,事业的成就,人生的成长也需要创新,创新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不仅仅影响着这一代人,也对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怎么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的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为我们的将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