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推荐5篇)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81-725799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01 18:22: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

看到太阳光在那面五彩玻璃上的跳跃,我知道,黑暗终会过去,迎接我们的是初生的太阳,那抹光很亮很亮,但它并不会刺伤我们的眼,因为它叫温暖,直至人心,照亮希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一】

《金陵十三钗》从头到尾,都展现着高雅、细腻、富有情感的色彩。单是这样的色彩,已经足以撩起观众心中的感动。那斑斓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间内配合光线所显现出的,那种厚实而带着丰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几名妓女身上的服饰、首饰,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显得分外的雅致、细腻、和富有历史回忆的深厚情感,这一切点点滴滴的色彩,都无不打动着观众的心。这样美丽的而富有情感的颜色,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是首次出现的,而且不逊于其它一流影片颜色,可见张艺谋对色彩表现和运用潜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是对电影的美术水平的掌控,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美术之外,演员的演绎,也是这部片一个极重要的看点之一。ChristianBale无疑是重量级的演技实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电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剧情的电影,这类影片更需要演员精湛演技的演绎。在国内电影明星中,其实鲜有几人能媲美荷里活实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员个性是年轻一辈演员虽然懂得不再卖弄过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却只会木讷或扮酷。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演员,如王学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透过级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极细腻的眼神变化,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奥斯卡级的ChristianBale,对于这部片里那个,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及不断变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绎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这位演技大师的带动,影视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准发挥。她的表演也趋于沉稳、内敛、细腻,比很多国内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内敛细腻的表情传递,越是接近真实,越是真实感,就越能感动观众的心。虽然ChristianBale的带动作用是很大,但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对于整个团队的表演水平的把握与提高,当然也是功不可没的。没有高水平的导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电影的。透过这部电影,张艺谋把国内演员对于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层次的诠释。

虽然这部片,比起《阿甘正传》、《朗读者》等真正实至名归奥斯卡金奖电影,在演员表演、美术、故事细节等等方面还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该片已经真正踏上奥斯卡级别了。当年《卧虎藏龙》那样的烂片获得奥斯卡金奖,不少有识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谈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钗》有幸荣登奥斯卡金像宝座,国人再也无需羞愧了,能够堂堂正正地享受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是战争场面的细致展现。近年来,观众看过最好的现代战争场面电影当属《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该片对战争场面的近距离细致真实的刻画与再现,加上在战争中交织的人性与情感的细腻描述,摄影的细腻表现手法,演员的细腻演绎,使该片成为战争类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参考标准。之后《集结号》的成功,就是从《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参考与学习的成绩。但《集结号》中呈现的是大战场、战壕战的场面,而《金陵十三钗》的战争场面是城市废墟中的巷战,在这方面与《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枪战的细节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够学习参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枪战的细节描述,以及战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节刻画方面,更胜于《集结号》。

有不少人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觉得这是正因故事缺乏细节。而这部《金陵十三钗》的细节是十分丰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术色彩方面的细节、摄影的细节、枪战的细节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细节、故事发展的细节、演员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与细腻刻画,这些都是一次丰盛的大餐,供观众细细品味。男主角从一个只想着赚钱的仵作佬,慢慢变成一个能冒着生命危险挺身救女学生的英雄;十几个风尘女子从只知道逃命和如何与男生调情的妓女,慢慢变成一群舍身救女学生的女英雄。这些变化是顺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正正因有丰富的细节,使得变化贴合逻辑与人性的本质,才会表现得那么的真实自然,才会那么感人肺腑。对于日本军人,有些是彻头彻尾的冷血野兽,有的是有着人性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冷血的本质;而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为救女儿,忍辱为日军做翻译,还要被骂为汉奸,最后还是可怜地死于冷血野兽的抢下。而这些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刻画,都是有丰富的细节作为铺垫与支撑的,因此才那么真实感人。

故此我认为《金陵十三钗》是成功的,是张艺谋的一次蜕变,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二】

在我的印象里,自宋朝以后,秦淮河就被赋予了一种优雅、放荡的女性气质。李师师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与她幽会。有皇帝老儿带头,民间顿时风行起歌妓文化,一时刻,秦淮河畔,莺歌燕舞,胭脂留香,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贩夫,那里便是他们心慕的圣地。这些歌妓,不仅仅仅卖身,她们各自身怀绝技,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使得这一块烟火之地成了一个文化的风向标,造成了秦淮河的繁荣景象。

在之后的千年中,虽然政权屡屡更替,但丝毫没有影响到秦淮河的歌妓文化,那里照样笙歌缭绕,夜以继日。但之后的政权毕竟没有宋朝的开化,宋朝的歌妓是圣洁的,氛围是浪漫的,而之后歌妓逐渐沦为了社会底层,妓女这个身份也变得肮脏起来。虽然如此,秦淮河的歌妓仍然保留了一些好的传统,她们在这一行业中,不仅仅仅只是带给肉体上的服务,更为众多寻花问柳之人带给一种精神上的奢靡和满足。因此,她们才称之为歌妓,而不单是一般称谓上的妓女。要我说,歌妓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她能够是一种行业,但妓女不是,妓女做的只是一种交易。交易越简单、越直接、越赤裸裸,就越显得肮脏。

恕我斗胆直言,我觉得歌妓文化是没有必要做过多诋毁的。歌妓代表了女性的一种气质,使女性的内涵变得更丰富。如果没有构成这一种文化,女性气质中表现出的放荡就绝不优雅;性虽然让人满足,但绝不会让人懂得浪漫;美女确实很美,美得让男生流口水,但绝不会让人感受到心旌荡漾这种完美。我当时在阅读《姑妄言》这种禁书的开篇时,就突然意识到:男生寻花问柳把佳人拥在怀时,他满足的不是性爱,而是一种对女性气质的占有和享受。女性气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美学,一般人驻足远观去欣赏它,体会它,只有嫖客才千方百计想要占有它。而歌妓,确实能把这种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向对女性充满了好奇和神秘,当然性爱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对女性气质蕴含的美。因此在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后,我怀着极大的冲动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就写了这么一群歌妓,她们的美摄人心魂,举手投足间让人意荡神游,但她们不是纯粹的性工作者,不只是为金钱而麻木不仁,她们同样有母性,有爱。

看完这部影片着实让人难受,这类战争题材的电影也确实太多了,但歌妓在这部影片中是一个最大的亮点。如果没有她们,我一般是不愿看这类电影的,这不表示我不知国耻,而是发自内心地害怕、恐惧,残酷的历史我有使命不去忘记,但细节我不愿意深究,这无疑是一场恶梦。我看这部电影,就是冲着这些歌妓去的,我知道有她们充实女性气质,这部电影能让我们发现战争中的另一个侧面。战争是灰色的,是惨烈的,虽然她们的存在并不能扭转这种杯具,但她们在这种环境下仍然青春,仍然美丽,仍然满怀向往,仍然充满活力,甚至,她们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所担当。这就是女性气质,只有她们这个群体才能体现出来。我假设,如果这部影片中没有她们,那么观众只能看到血泪和仇恨。满眼的血泪和仇恨,那么我们怎样看到光明和期望?

我很喜爱张艺谋导演的这部影片,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么伟大的作品,从美学好处上说,注定是世界的,它成功地再现和塑造了一种女性气质。

走出电影院,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部同样伟大的电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我试着把两部影片相比较,发现两者诸多相似,诸多亮点。同样是描述二战时的作品,欧洲人以此表现了民族的大义和悲歌,中国人也理应有这么一部作品与之辉映,毕竟,中华大地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所幸,《金陵十三钗》满足了这个世界性要求。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句:看《金陵十三钗》,我看到的是一种女性气质。无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女性独有的气质就像一面镜子,总是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光线越刺眼,反射就越强烈。这是一种美,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美。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三】

70多年前,我们输了,输给了千年前还是我们学生的的倭国,但为什么呢?!

先来报道一下观影现场的体验。

离我好几排的最后一排坐着一对中年人,带着个5、6岁的小P孩,P孩不停地在电影关键场景时刻大声地问些弱智问题,或时不时地哭闹,爸妈则要么旁若无人地、愚蠢无比地试图给P孩讲解10岁小孩都明白不了的复杂的剧情,要么只是像在自己家里似的嘻嘻哈哈地由着P孩哭闹,引得众人侧目,但都默然而无人制止。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看玩具总动员吗!你难道不知道带着P孩看这种电影,就算您自己不怕观影受影响,但会影响别人观影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坐在我后排的是一帮男女,一男的在开始放映后,仍不断洋洋自得地、像在课堂演讲一样地说自己以前在南京上过几年学、听着南京话多亲切之类,碰到残忍电影场景,竟也眉飞色舞地拿残酷开玩笑,以刻意显摆自己对南京的熟知和自己的超现实的“幽默”,一帮狗男女也迎合嬉笑。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参加欢乐PARTY吗是在相亲献媚吗!您难道不知道在观众应对国之伤痛而抹眼泪时,您竟旁若无人地插科打诨,这不是幽默而是无耻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突然地起了鲁迅的文章,记起中国人像被拎着脖子的鸭子似地欢呼踊跃在中国土地观赏处决日俄战争中被俘的中国同胞!!……那是怎样的素质,那是怎样的悲哀,那是怎样的绝望!

国家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70年前,日本已经实现工业化,全民普及教育,中国仍是落后农业国,文盲遍地,素质之别,战事未开,胜负已定!

70年后,当你看到日本孩子都能群众自觉将个人垃圾从公共场所带走,都能自觉地将盘中餐吃尽,而中国孩子,凡是玩过的地方都是垃圾一片,都不当回事地把自助餐中吃不完的美食倒掉时,……。更当你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发生在日本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背景下时,你不禁得汗毛倒竖----我知道,我们输了,我们又输了,我们必然会输了,正因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很想扇那对中年人,很想给那个以在南京上过学而自居的SB一记响亮的耳光!真想把他们都送回到37年的南京遭倭寇蹂躏----呵呵,倭寇呀,拜托了,把他们杀了吧,他们本来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中国人!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这一刻,我不想输!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看了这么多遍电影最后明白了这部电影的中心——人性最完美的东西牺牲。

第一次去看这部电影是模模糊糊看完的,更多的感觉是震撼和愤慨是不忍心。而看第二遍时眼睛变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李教官看到玉墨看到约翰看到书娟看到所有学生和秦淮河女生。他们是被描述得如此清晰,一个个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他们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真实!

当我第三次走进电影院时可能没意识到我能认识到牺牲这个人性最完美的东西!

约翰从开始的‘二流子'为什么突然变成了保护孩子们的神父。玉墨一个风尘女子秦淮河的头牌一个在人性丑恶中生活的女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用自己去代替学生应对残酷的姐姐!李教官一个带着同生共死的兄弟即将逃出那好像永远不会消散的迷雾时,却会做出可能让自己和兄弟们永眠于此的决定。乔治一个貌似跟顾厨师一样身份的人却做出一个让大家笑着哭的决定。书娟的父亲一个汉奸身份的人,从一个自私的父亲转变成为一个舍生去为孩子们铺路的人。豆蔻一个为了让弟弟听到秦淮曲冒死去拿琴弦的风尘女子,香兰一个中弹后抱着日军大腿不放,只是为了让自己姐妹能跑远一点的秦淮河女生。和片中所有让大家感动的主角一样,他们身上都拥有最完美的东西——牺牲。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候在环境最苛刻的时候,是牺牲带来了生机是牺牲带来了期望!

不管他们之前是什么样的人但那一刻他们都很伟大!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四】

《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电影。

银幕上的场景触动着我的视觉神经,自己仿佛也处在那个**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

沉沦的南京依旧充斥着热血,因有勇士与他存在继续与日本军做着殊死搏斗,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因他们的痛而痛;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躏、残杀而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的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他们激赏,同时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彻骨的辛酸和深深的无奈。

电影院中的我只能静静地坐着,默默强忍着想哭的冲动,整颗心都是那么的沉重和苦涩。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复,想哭却不知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地炼狱,同时也为中国的统治腐败而哭,为统治者的无知而哭,为日本侵略军的愚忠而哭,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终电影并没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结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终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顺利逃离了南京,些女人或许是活着出来了,或许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相比前者而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宁愿相信前者。

伟大的祖国孕育了我们,但是一场炮火轰击了我们的国门,伟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迹。中国人民拿起了我们的武器,和他们进行了战斗,可是,那些自以为是勤劳、勇敢的官僚们却一味的退缩,才造成南京的悲剧!如果当时每个中国人民都敢于拿起自己的武器去对抗我们的敌人,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摧残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保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五】

有一次,有个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有没有妓女,周总理说有,就在中国的台湾,当我读过这段史料时,我非常钦佩周总理的机智,既很好的回避了老外刁难的问题,又申明对台湾的立场。如果周总理也能读过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他还可以加一句,这些妓女中有些还很高尚,很伟大。她们的故事可以大书特书,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我知道这样的题材有人会不喜欢,中国的历史向来都是男人的历史,女人只是配角罢了,至于妓女之流更是拉不上台面的。所以说红楼梦伟大,因为你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居然有一部作品描写那么多美好的女性,不带偏见,甚至可以说是歌颂。

都说是红颜祸水,头发长见识短。而那十二个女人,在昏暗的历史背景中,选择了成为英雄。这不是什么民族大义,不是什么家国存亡,不是舍生取义,而只是“我就是看着那十二个女娃可怜。”这些女人从来不用那些,只有男人们才用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言辞,这就是最朴素的人性,真真切切。

有人说豆蔻傻,至于吗,就为了一把琴弦,冒那个险?这种豆蔻的逻辑,男人不会懂,她们就是感情动物,情真了,意切了,生啊,死啊,也就淡了。一个镯子,一块帕子都是寄情之物。说豆蔻傻的人读不下红楼梦的,因为黛玉也傻,司棋也傻,甚至尤三姐。浦生死时没听见豆蔻给他唱《秦淮景》,但这一生也值了,他碰到两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是李教官,一个是豆蔻。

有人说,李教官怎么和豆蔻一样呢?人家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是,他是英雄,但他不仅仅为保家卫国,李教官也有着自己感情,不然,不会捡那只鞋子,在门缝的微弱灯光下,他轻轻放下那只鞋子,听见里面的学生在唱颂歌,他眼里含满了泪水,轻轻的对发现他的书娟做了一个手势“嘘!”,然后默默的离开了,他也许在想那些死里逃生的孩子,安静下来,多不容易啊,如果发现一个身穿军装的人就站在自己门口,会是怎样的一种惊愕。

之前李教官看到惊慌逃命的女学生,只说了一个字“打”……放弃了出城的最后机会。

玉墨很惊艳,举手投足间透着高贵,不像是妓女的作风,对那个二流子,酒鬼,胆小鬼似的老外根本看不上,玉墨求他是为了活命,还为了她那些姐姐妹妹的命。自从她发现这个老外试图拯救女学生,她改变了观点,说:“我不喜欢你胡子拉碴的样子”,爱上了他。她不愿让自己悲哀的过在女学生身上重演,所以第一个说要替女学生。女人的决定有时比男人还坚定!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也许没有那么多女性像王昭君,刘胡兰那样标榜史册,但更多的女性,有的只是一点点承受,一点点隐忍,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怜悯心,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人类的良心。这是不可以被抹的历史。张艺谋,严歌苓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逝的历史一点点的回忆……。

那么贝尔呢?连自己的安危都无法顾及,一个陌生的民族,一群黄皮肤的孩子又关他什么事呢?他完全可以蜷缩在书柜下面,直到外面的挣扎声消失…。,但他听不下,看不下,他的孩子若还活着也许也是十三四岁,这种事不应该发生在孩子身上,他觉得。他站了出来,不再是那个让玉墨瞧不起的入殓师。

电影中出现老外,我觉得是特别精心的一笔,这是人类在遭受战争的苦难,没有国籍,没有民族,这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反抗!这一笔逃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我们不是在说“中国不会亡!不会亡!”而是在说“人人生来平等!”。

正是这些细微的人性关怀在打动着我们…。

影片快结束时,我看到陈乔治的女装扮相,我含着泪笑了,这是我见到的最娘们的纯爷们,纯的。

第二篇:《金陵十三钗》观后

艺术上的成熟与缺憾

——在《金陵十三钗》观影座谈会上的发言

江西 叶青

观影座谈会这种形式,让社科院的学者们关注最新的文化动态、文化产品。特别是让我们从事叙事学研究的学者们能够进一步贴近、聚焦当代文化现象,对当下的文化现象做出反应。刚才,各位年轻的学者们能够运用叙事学的专业知识、理论工具来分析文本,解读当下的文化现象,获得了不一样的认识。

下面我谈一下观影后的四点感受。第一个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视角很独特。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不能忘记的记忆。近年来我看过于此相关的三部影片。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给人印象深刻,它是全景式的展示,但不乏生动的人物、场景,刻画得很生动,尽管这部影片的影响没那么大,但在当时的几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是十分出色的。第二部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的是《东京审判》,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体现了当代电影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深度,但是影响似乎也不是那么大。接下来就是这部《金陵十三钗》,反映战争的残酷,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美的摧残,永远都保留这种噩梦式的记忆,是为了提醒人们对战争有更深刻的反思,更加珍视和平。影片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残酷,而是为了唤起观众对战争苦难的回忆,更要通过战争背景来发掘人性的变异,发现美好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闪现,引发我们对美好人性的感动。

第二个感受就是影片反映出导演在向文学性回归。我们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大片不断视觉冲击的阶段,国产电影曾让我们很失望。但这部影片故事很动人,让观众进入到剧情里面去,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张艺谋这部电影剧情还是很成功的。刚才有同志发言认为影片在一些剧情上可信度上差了一些,比如说豆蔻跑出去这一细节,如果仅从真实性角度去拷问它,就会有些问题。但我觉得还是能令人信服的,首先由于她的特殊身份,长期以来与社会的畸形接触,心智还没有达到成熟,对战争的残酷还没有了解,所以她会选择出去,这是从故事方面来讲;其次从人性的逻辑角度来看,豆蔻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为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终,从人性的角度也完全是通的。因此我觉得影片的情节设计和人物设计是很精心的。电影脚本在角色的身份设置上更精细。比如,导演最后选择一位来自美国的殡葬师来替代原作中欧洲神父的角色,这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为冲击奥斯卡奖的需要,让英语观众从心里上更接近这部影片,让美国主流影片界接受;第二个原因在于这样的身份使其性格转化更为符合逻辑。怎样去接受妓女们进入教堂避难,怎样接受用妓女们的生命换得学生们的生命,这对于神职人员来讲是会有很大的障碍的,所以导演最后选用了原本并非神职人员的殡葬师去充当这个角色,更为合理、可信。

第三个感受就是影片的手法很唯美。一是方面用唯美的手法来反衬战争的残酷,这种对比是很成功的。当美好的画面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眼泪就要出来了,因为美好的生命即将要消逝,即将遭受摧残。另外一方面是以唯美的镜头与历史真实之间产生对比,但这种唯美的追求与质朴的历史质感还原之间似乎产生了的一些不协调或矛盾之处。影片中大量的道具、大量的场景都尽量追求真实,导演在构思影片的时候要求的是历史细节的绝对真实,质朴的真实。但这种质朴的真实和唯美的镜头之间就产生矛盾了,这种矛盾我觉得张艺谋没有调和得很好。片中的女性的装束、化妆等都过于唯美了,那么这就跟他追求的真实产生了矛盾。质朴与唯美的对比,我觉得还不能接受,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的审美偏差。

第四个感受是这部影片是张艺谋在追求与国际接轨,用国际通行的商业运作策略来赢得国际的接受。中国电影确实需要走向奥斯卡,要跟好莱坞在某种程度上对话,否则中国电影永远难以进入商业电影的主流。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是中国当代文化传播的很重要部分,我们不能指望几部文艺片获奖,中国电影就被世界接受了,而是必需通过商业运作,融合到整个国际电影产业的商业运作中去。这部影片对当代战争大片的成功规律,有着很深的把握,操作水准很高。这部影片跟近十年来的战争大片相比,一些场面并不逊色。

综上,这部电影在剧本、拍摄手法和运作策略上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超越。一部在电影史上留下记忆的经典影片,必需超越前面的影片,我感觉张艺谋这部影片在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地方,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还不能说是完成了超越,只能说是达到或接近了国际水平。这部影片距离经典还有一步或几步之遥。

第三篇: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

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1

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较”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比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职责有担当的比较;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比较;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比较;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之后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生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职责,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比较,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比较,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比较。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这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个性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个性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lz13)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生,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正因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齐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期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正因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3

昨日一个人跑去看《金陵十三钗》,看的是上午场,正因时刻原因电影开场前10分钟进场,居然就我一个人,当然之后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观众,全场观众也但是10人。看来以后工作日上午看电影是不错的选取,票价只有一半且人少,整场看下来一向都很安静。

张艺谋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导演,他的电影有个特点,色彩鲜艳,舍得砸钱,还有就是商业运作都很成功。

就这部电影而言,我觉得是值得走进电影院看的。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一样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刻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向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与其它同类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关注的只是几个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学生和青楼女子。作为观众的我会很关心每一个人物,正因坐在电影院里有跟她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残酷戕害继而陨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内,妓女们还是会调情,说笑话,喝红酒,讲自己的身世,我会觉得跟她们很接近的感觉,因此当镜头拍到教堂以外的场景,我会有想逃走的冲动,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计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自己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再之后看吧。无论如何,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紧凑的节奏,更能好好地欣赏它,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个个性让我感动的地方: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把伤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们照顾让他在温暖中走过最后的时刻,临走,他看到那些女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唱圣歌,当音乐声响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泪,让人想到战火硝烟弥漫的世间,也许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们整队弟兄的性命换来的,就更显得珍重无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妆都是艺术,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多国部队,都是行业精英。我最喜爱女主角的镜头是她最后上卡车时候那莞尔一笑,有铅华洗净,真我毕现的感觉,太美了!

还是很感谢导演,没有把暴行拍得太吓人。豆蔻被轮奸那场戏只拍了背影跟脸部特写,这场戏很重要,让人联想到那些沦落风尘的女性最后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她们舍己救人的行为也就更加可贵。因此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显示的是在人类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3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贝尔,因为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可以这么说吧,我之所以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人的。十三个“女人”(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返回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人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一定没见过女人。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可以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一定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一定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4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5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线的首页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轮奸,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妓女,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歌词中英对照

Source: 互联网2011-12-27我要投稿论坛Favorite

《秦淮景》是为了配合一群能歌善舞的江南艺伎的地方民歌小调。由于南京是中国南北历史和文化的交汇点,没有明确的属于自己的标志性音乐文化,多数民歌小调都是外来的。纯属南京的东西或者性格不鲜明,或者没有得到当地人群的共识。为此,我们不得不将寻找范围扩大到江苏省。经过很多论证和筛选,最终决定以民歌侉侉调(《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并根据影片需要,更名为《秦淮景》。另外,秦淮艺伎历史著名,很多人在歌舞诗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为此导演决定让她们用苏州评弹的咬字方式演唱(苏州评弹这种曲艺形式直到今天还在南京继续存在),以增强电影的特色。

《秦淮景》是陈其钢根据江苏民歌《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也成为影片中最受关注的歌曲,由影片中的“十三钗”用苏州评弹的咬字方式演唱的,尽展秦淮艺妓的风情与影片的特色。

《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歌词中英文对照

The QingHuai Scenery

我有一段情呀,唱拨勒诸公听

I have a story, and let me put it into song.诸公各位 静呀静静心呀

I hope every one of you can listen to me patiently.让我来 唱一只秦淮景呀

Allow me to sing the legend of the Qin Huai River.细细呀 到来 唱拨勒诸公听呀

Slowly and passionately, for each one of you.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Ever since the ancient era, the river has been flowing gracefully.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It is the beauty of the South, the elegance of Nanking.“瞻园”里 堂阔宇深深呀

Walk in the famous Zhan Palace, enjoy the spectcaular architecture.“白鹭洲” 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Look at the Colony of Cranes with water rippling all around.What a paradise this is.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12月日军入侵南京,开展啦烧、杀、淫、掠“大竞赛”。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军民被困城中,整座南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沉重的血腥味中。

那时的南京城,对人们来说就是一座地狱,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中国平民和被俘虏的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烧、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平民和士兵都大量被日本军队杀害了,这与两国的军事实力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开着先进的坦克,拿着先进的枪支弹药,他们的军队很明显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从上到下有着严格的军规军纪。而当时的中国,国共两党正在对峙,国内军事力量被分散,当时蒋介石不积极抗战,国内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底弱,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所以才有那么民众被杀害,才有那么多士兵伤亡,才会出现了电影中那种为了用炸药炸掉日军的坦克,只能用肉体体来挡住日本人的枪口这样悲壮的场面。

在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的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

大家之所以都来到了文彻斯特教堂,是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只有美国人的地方才能保护自己,正如书娟父亲说所“安全区一点也不安全”,可以说,在日本人强硬的管制下,南京城内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是安全了的。因为当时的日本,连最重要的道路关卡都控制了,所以大家根本就逃不掉。

对于电影中日本人屡次向中国妇女施暴等种种恶行,现在我们看来还是很残忍的,这不仅是对妇女的凌辱,更是对当时中国剧烈的讽刺,日本人固然不讲文明,但如果我们的国力足够强大的话,又怎会让这些可怜的妇女遭受如此的侮辱呢?当时的秦淮河女子——金陵十三钗的最后决定,就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无声的抗议,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妇女对日军的反抗,也代表了抗日战争时期妇女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全民抗战的很好体现。

金陵十三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那些秦淮河女子的钦佩,更多的是关于抗战时期的思考,关于中日战争的历史问题的剖析,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影片去了解到更多关于那个时期的事实。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