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开创“十四五”社会治理新局面心得体会(合集)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81-761322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21 14:48: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开创“十四五”社会治理新局面心得体会

开创“十四五”社会治理新局面 心得体会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加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保持在 80%上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将达到 46.5%左右,这些数据得来不易。微观上,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降至 0.025 人以下,注册志愿者人数到 2020 年或大幅攀升至1.6 亿人左右;宏观上,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放管服”不断推向纵深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正稳步推进的鲜活注脚。

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是社会治理的“双翼”。社会治理指标规划基本围绕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两个方向进行资源配置与目标设置。可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制度建设为主,技术进步为补充,重点在于利用制度规则和现代化技术来调节社会主体间相互关系,降低社会有效治理的各种成本,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制度建设与技术进步相得益彰,也是过去几年社会治理探索中的一大亮点。

“十三五”期间,政府、社会主体与国民个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利责任越发明晰,社会治理结构、主体间组织方式等体制创新逐步完善,各主体共建共治的合作架构越发稳固,共享治理成果的制度规则也不断完善,可以说,党委领导力和社会自治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社会治理差距的逐步拉近,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事业开启新篇章。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国际经济社会大环境加速变化,结合这些“变量”来展望,“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可能会更加趋于稳健。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向“公平普惠”“和谐互助”“安定有序”方向发展。中国的社会治理将以一种稳健的步伐向“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传统理想社会变迁,呈现“安泰”之美。

“均无贫”,向更加公平普惠的社会发展。在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问题仍需要我们应对,与此同时还应从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逐步构建“无歧视”社会,解决经济中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不平等、文化教育不平等问题,提高全民全生命周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和无寡”,向更加和谐互助的社会发展。只有从制度上调整好人与人的关系,明确社会治理主体间责任义务,才有可能达成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十四五”社会治理相关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包括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到村社层面的乡规民约,让人与人的关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社会自治能力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社会组织的发展、志愿者队伍的充实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发挥会更引人注目。

“安无倾”,向更加安定有序的社会发展。国际社会竞合日趋复杂化,中国社会的安定至关重要,社会治理要向着更加安定有序方向发展,这也是为国际竞合提供基本保障的需要。进入“十四五”阶段,“安全”“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将更加突出,通过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体系的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有更多制度化的解决方式,复杂国际环境中国家、社会的安全状况也会进一步改善。安定的环境与秩序的完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最终导向中国社会治理的旨归——国泰民安。

第二篇: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

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 4 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蔚然成风的时代。

党的十九届*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确立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指明了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这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党的十九届*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意义重大。这对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实现规模速度型发展向质量效率型发展转换,从而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从浙江的发展实践来看,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跨越,这得益于浙江始终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尤其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过程中,浙江人民以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个小商品市场、第一座农民城、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一批昂然崛起的浙商更是叱咤世界风云:马云,互联网“帝国”全球瞩目;鲁冠球,已成中美经贸合作“模范生”;南存辉,晋级光伏产业“重量级选手”;李书福,大手笔收购沃尔沃,又创“汽车狂人”佳话;宗庆后,坚守实体经济,品牌战略成绩卓然……如今,浙商创新的故事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刚刚“出炉”的国产 C919 大客机下线仪式现场,出现来自浙江的供应商代表、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的身影;万事利首次把具有文化价值的丝巾开发成金融产品,借由一条

小丝巾,实现了文创、互联网和金融领域的三重“跨界”……

回首过去,创新为我省赢得了发展先机;展望今后,我们仍然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省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新的力量正茁壮成长,新产业、新业态呈爆发式成长。我省经济能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顺利过渡衔接,率先迈向中高端,对于浙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继续保持领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坚持创新发展,靠创新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才能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我们要通过坚持和深化“八八战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内涵和招式。通过激发经济主体内生动力、强化外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打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通道;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打开科技创新和增添发展动力的通道;通过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打开创新创业和就业相互促进的通道;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进一步打开国内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相得益彰的通道;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打开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良性循环的通道,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我们要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

不断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在外闯荡的浙商回浙江投资创业。通过推进产业选择的创新、产业技术的创新、要素配置方式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花大力气培育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用一批优势龙头企业支撑起浙江智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创新已成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竞争发展的关键,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的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并体现到我省“十三五”规划中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谋划好支撑浙江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积极建设杭州城西创新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宁波舟山港、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平台;加快培育大产业,把做大做强信息、环保、健康等七大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好四大都市区和海洋经济区、生态功能区。

应该看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创新是全方面的,它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步入新征程,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任务更紧迫。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我们,“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提出的总要求,科学锚定了浙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战略坐标,为我省发展勾画了新的蓝图。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也是“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的崭新起点。

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新论断、新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今天,中国发展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只有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才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我们党成立 98 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

提供了有力保障。

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 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全会专门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为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如椽整理,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引导官兵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迅速兴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全军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大会吹响了进一

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号角,通过了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梁八柱中,党的领导居于顶梁柱的位置。党的十九届*中全会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制度的根本优势。只有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方能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这些重要理论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统一关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要求我们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要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治理好近***

亿人的大国、9000 多万党员的大党,必须要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领导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更是一个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努力践行的实践课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万众瞩目的中共十九届*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全省各级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迅速传达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切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十九届*中全会精神在我省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十九届*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 71 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一个重要判断,提出一个重要结论,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个方面的“显

著优势”,对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个“坚持和完善”的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改革落实,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省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下一步,我们要结合省情实际,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建章立制,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我省奋力追赶超越提供有力制度保证。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认真梳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巩固深化改革成果,加大力度推进正在实施的改革任务,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稳定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采取务实管用举措,稳定工业增长,促进有效投资,加快项目建设,推进消费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全会精神,先学一步、学深一些,指导好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当前重点任务结合起来,持续做好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扫黑除恶等工作,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有新气象新作为。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奋力书写“中国之治”的陕西答卷,让三秦百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享受到更多制度红利,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篇:学习19届五5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

学习19 届五 5 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 4 篇

弄潮儿再立潮头谱新篇

‚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月*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十条宝贵经验,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部署。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月*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十条宝贵经验,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部署。这是继2012年和2018年后,在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深圳。三个关键节点,三次南下深圳,既向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80 年*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 年*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从那时起,深圳等经济特区就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谱

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 40 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亿元增至2019年的**.*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 1000 多项改革举措;外贸进出口总额由 1980 年的**.*亿美元跃升至 2019 年的 4***亿美元,年均增长**.*%;2019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比 1985 年增长 31.6 倍……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英国《经济学人》曾评价深圳,‚全世界超过 4***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深圳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经济特区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圳等经济特区如何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还要坚定不移改革开放!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等经济特区建

设提出六项新要求。对于经济特区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

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之中,突出的正是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使命、以坚强领导铸就千秋伟业的责任担当。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首要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

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我们要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九届*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中,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到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深入学习贯彻*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中国砥砺奋进的 70 年,是广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 70 年,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在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下更大气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效能提升,才能更好服务人民。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中的创造伟力,就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20 年*月*日至*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鲜明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的***个‚显著优势‛所对应的制度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基,是行之有效的‚好制度‛。

这次全会基于历史经验和发展全局的需要,对制度的主要构成及其优势进行了全面综合深刻的总结,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利于更进一步使人民坚定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努力维护好这些制度;有利于更好完善好、利用好这些制度,勇于争先、担当作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十九届*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如何让‚中国之治‚现代化,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把‚中国之制‛优势坚持

好,发展好,完善好。党的十八届*中全会提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命题。现在,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召开,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为下一步发展开辟新境界、注入新动力。中国的制度建设,最根本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以落实的制度依托。

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领导制度体系‛提出了要求。可见,推进国家治理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

决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排在第一位,充分彰显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个方面制度。

针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决定提出了6个方面的要求,这6个方面要求可以视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也是 6 个重要支柱。把这 6 个方面要求落到实处,将进一步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月*日至*日,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15 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国家工作又迈向

了新的起点,抓好****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就是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都在以十九届*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把**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三)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

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月*日至*日,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15 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全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要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坚定不移的跟党走,才能把准前进的方向,党就好比‚定海神针‛,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全国上下,干部群众一条心,劲往一处使,最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前段时间全国上下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卓有成效,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局中,党就是坐镇军中的‚帅‛,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车马炮各显神通,共同下好一盘棋。

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必由之路。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制度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发展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的一大制度优势,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才能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让人民群众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展现大国风范。天下之势不胜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是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将守正和创新相结合,把握二者的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之所望,施政之所向。只有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才能让人民群众拥护我们党,支持我们的工作。完善各项民生保障,真正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项政策好不好,就要看百姓是哭还是笑。‛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人人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搏击者、奋进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只要全党上下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扬制度优势,就一定能使我们中华民族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第四篇:预备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

预备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 4 篇

理念引领,发展格局深刻变革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观察①

“十三五”期间,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新思想开辟发展新境界,新战略拓展治国理政新高度,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为“十三五”圆满收官、实现“十四五”顺利开局凝聚智慧和力量。

——编 者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台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形成了对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效益提升

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十三五”时期放之历史长河不过弹指一挥间,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彪炳史册。这是经受前所未有考验、面对世所罕见挑战的五年:“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保护主义引发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也是攻坚克难勇担当、砥砺奋进开新局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势如破竹,推动经济发展呈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开了发展新局面。这更是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五年,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驱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鲜明标识。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在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问题,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创新摆上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等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改善,提升了发展的整体效能;大力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破解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正在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前进。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志,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正是在五年前的党的十九届*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谋发展、促改革。今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实践,成为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人民的有力见证,成为我们党根本宗旨、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迄今新中国已经实施了***个五年规划(计划),造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个光辉里程碑,串联起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现代化进程。再有几天,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就将在北京开幕,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远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

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紧抓发展机遇,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把梦想的蓝图绘得更好,把改革的鼓点敲得更响,把发展的脚步踩得更实,中国的未来必将不可限量。

十九届*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论述,指出了这一制度和体系的***个方面显著优势,并且确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及时间表。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这次全会既对准了中国发展最为关键的道路和制度问题,也回应了国内外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各种质疑和困惑。这次全会给人一种特别使得上劲,特别解渴的感觉。

中国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即使在未来保持前一段时间发展的惯性,也会非常了不起,更何况中国对各种惰性保持着高度警惕,非常强调加注新的动力。然而国外不时传出唱衰中国发展的声音,一些“中国崩溃论”煞有介事。中国国内也有一些人感觉不踏实,除了贸易战,境外的反华舆论一鼓噪,他们就会慌神。

有这些现象,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怀疑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不可靠,认为中国的高速发展是“蒙上的”,属于“一时间走运”。一些力量宣扬中国的制度层面存在“重大缺陷”,它们会不断引爆,最终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溃疡甚至夭折。

*中全会可不仅仅是回应这些疑问和鼓噪,它是从根本上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进行理论总结和工程设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厦盖得越高,我们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及制度自信的根基就要打得越深越牢,这实为中国长期稳定发展最为核心的方向。实事求是说,中国逐渐摸索出了经济科技现代化的实现

路径,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条件下的很多探索相当奏效,国家的经济科技竞争力逐年上升。来自经济领域的外部冲击再严重,也撼动不了我们。中国发展的韧性比外部各种不友好力量想象的强大得多。

对中国的唱衰和指摘总的来说都是瞄向制度领域的。也就是说,抵制外部的施压和破坏,制度领域在未来很长时间将是真正的主战场。*中全会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 13 大显著优势的论述非常实事求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它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时间表呼应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展现了中共政治上的清醒和奋进意识。

我们看到了一个宏伟的政治建设计划,它的实现一定会让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走稳走准,避免出现重大闪失。当今世界各国不仅竞争谁发展得快,还在竞争谁能避免走严重的弯路,不犯重大错误。我们看到民粹主义在席卷全球,很多国家在它的压力下明显出现弯折,导致一些违背经济规律的短视政策堂而皇之地登上国家舞台。

中国能否在世界大变局中更有定力,我们能否把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贯彻到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层面,就取决于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能够做得多扎实。当然,我们找准了重心和重点,但是我们开展建设的实际质量如何,取决于全党全社会努力的真实和有效程度。

制度建设的关键性重于泰山,但它又恰恰不太容易量化,搞刻意的量化有时会形式主义化,搞不好反而出现副作用。对这些天然的难度我们不可回避,而应加强防范。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要把制度建设各个环节的高度责任感充分激发、调动起来。

制度建设的中间环节是有很大主观能动性的。所有人和所有机构都要对制度建设的实际效果负责,而过程展示应当处于次要点。为了保障这一建设的高质量,以人民为中心需要不断具体化、杠杆化,要让人民群众更多参与制度建设的评价体系。一个具体制度建设得好不好,应付上面的检查或许相对容易,但是让人民群众也给打高分,就必须实打实地做出成绩,带给人民群众足够多的获得感。

*中全会让我们感受到党中央加强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坚定决心,我们真诚希望全党和全国在各个层面上全力行动起来,把这一伟大的建设共同推向不断前进、造福当代的中国人,也造福我们的子孙。

*月*日至*日,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15 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就是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全国各地、各个行业正掀起一场“学习热潮、评论热潮、践行热潮”,都在以十九届*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总书记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三)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就做好下步工作,我谈几点打算:

(一)强化首位意识,坚持“学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精神境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时不我待地抓好十九届*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一是示范带动,做好学习文章。树立起“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原原本本通读十九届*中全会公报原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内涵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

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学思践悟,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结合起来,与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优异成绩彰显奋力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三是持续稳固,做好常态文章。十九届*中全会公报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会议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目标纲领。学习会议精神不能一劳永逸,我讲把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发力、形成常态,用十九届*中全会的精神的内涵要义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强化站位意识,坚持“做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工作能力。一是不断提升政治定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中全会精神作为锤炼政治品格的重大实践,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权威,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永葆忠诚之心。二是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始终坚持用十九届*中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紧扣工作大局,紧贴领导工作思路,紧靠基层群众实际,突出“服务”中心职能,明确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对**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三是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服务**发展大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承担好“参谋部、战斗部和服务部”角色,争做**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竭力为**发展大局做好服务。

(三)强化管党意识,坚持“严在前列”,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是着力抓好规范运行。以强化党建工作为突破口,严格组织生活,扎实推进“三会一课”规范化运行,持续完善党建、行政会议制度,坚决杜绝以行政会议代替党建活动的现象。推进**办公规范化,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系列符合当前形势的规章制度,形成办公规矩,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二是着力抓好作风转变。行百里者

半九十,作风转变不可能轻轻松松,一蹴而就,必须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将时刻把作风建设抓在手,把不良作风改到底,把长效机制建到位。大力发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自觉遵守“八项规定”和**有关制度,敬业守责、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深入基层、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决策提供最真实的基层反映。三是着力抓好廉洁自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以党章为镜鉴,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第五篇: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范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坚定朝着既定目标任务前进。东星资源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范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而且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尤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客观地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需要通过完备有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挥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由之路。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现代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体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民主政治、法治体系、行政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先进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重要领域,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直至实现现代化体系。也就是说,只有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方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治国治军、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各种复杂国际事务等方面能力的现代化。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而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如果只注重其中一方面,肯定有失偏颇。诚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所述: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由此可见,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形成的基础,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治理体系的建构;治理能力彰显治理体系的效能,治理体系的效能必须通过强大的治理能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和国家统一,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扬斗争精神,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一、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但是,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实际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列宁就曾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承载着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和崇高价值追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仅仅停留于理想主义的理论批判,而是要诉诸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和历史运动。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始终是不可分离的,正是在不断变革现存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不断实现。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共产党人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不断地变革着现存的社会制度、社会状态和人类生存状态,从而促进人类解放的历史实践。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立足于一定历史前提,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价值的历史性实践。对于共产党人来讲,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灵魂,那么社会主义就是载体;马克思主义是价值追求,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实现方式。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它只能成为空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丢魂,就会走邪路。所以,社会主义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路径,也就是说要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要为人民大众的解放而进行制度设计。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历史条件不同,人民的现实需要和要求不同,这就决定了造福人民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和道路可以不同,而且必须不同。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的辩证法,富于批判性、革命性和创造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一切事物看作凝固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不能仅仅停留于解释世界,更要立足于改造世界。

社会发展是一个继往开来、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下,一个社会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低级阶段为高级阶段不断积累基础和条件,高级阶段在新的层次上解决低级阶段所带来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不断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无止境,问题无止境。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全部实践,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整理,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航船行稳致远。

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前景的具体路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这里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深化改革。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其次,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路径,也不是盲目迷信国外现代化的模式,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三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全会胜利闭幕后,会议公报刚一发布,就引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的热烈反响,迅速掀起了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家一致表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在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实现新时代“中国之治”过程中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充分肯定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探求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全会彰显着党坚守初心使命、探求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贯努力。”办公厅主任王洋告诉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全会回应了发展大势,聚焦重大问题,具有固本培元、顺势谋势的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向着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往开来、阔步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一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重要文献。全会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相应制度之下进行的,这一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副教育长卓泽渊告诉记者,面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蓬勃发展,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需求,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此次全会是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会议,它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昭示方向的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法治的重大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路径,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之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确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得到全面实施和实现。进修二部正局级组织员刘永艳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艰苦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结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制度的优越性必须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示出来和运转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制度建设进入更高水平,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科研部主任林振义说,一个制度适合不适合一个国家,一套治理体系是不是科学有效,实践最有说服力。正是这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保障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中展示出显著优势。事实昭告世人,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制度创造力,中国共产党有着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坚定的自信。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制度权威,确立制度思维和制度文化,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氛围。

教务部主任王成志认为,建设一套卓有成效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以法治化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以结构优化、产生合力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这次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凸显了我们党的制度自信”。进修一部主任樊秀萍认为,这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是我们党的伟大创新,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上的根本保证。全会归纳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显著优势,对广大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全会部署的组织者、实施者、落实者,必须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制度执行能力。

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中国开出了灿烂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光明前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定型与成熟。全会《决定》的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与决心。

三、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不断增强制度自信

大家一致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教职工,必须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在制度执行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学习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为实现“四个建成”的目标努力奋斗。

“要以五中全会精神指导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表示,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联系实际地学习,更要结合部门工作和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地、深入细致地学习,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并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教学科研和部门各项工作。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深刻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内在逻辑。三是深入学习领会研究宣传好五中全会的精神。教学科研工作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论断,做好五中全会精神进科研、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

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建飞认为,国际关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五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推进国际关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当今的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国际体系建设者的身份更加凸显,整理,而且责无旁贷。如何扮演好新的角色,发挥好国际体系建设者的作用,这是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新时代中国给出的答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国际合作部主任董青认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更加自信地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更加充分地挖掘对外开放办学的重要价值,更加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故事。要统筹好国外政要接待、对外学术交流、对外传播平台、国际组织、涉外培训等形式和渠道,积极主动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行政财务部主任张素峰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人的现代化。作为从事行政财务管理的综合部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质量立校,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依法依规办事能力。积极研究财务工作规律和基本建设规律,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一支政治成熟、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行政财务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服务党校事业的能力。适应万物互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手段引入校园规划、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工作中,用高新科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安令裕认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驾护航。对于校(院)机关党建工作而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校(院)改革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必须紧密结合校(院)实际,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引领作用,推动各直属单位通过“三会一课”、集体备课会等形式,促进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校(院)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四

10月26日至29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决定》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章节段落见改革精神、字里行间是创新意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可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的发展进程相伴随。几十年来我们所孜孜以求的现代化,已上升为制度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的跃升、文明的进步。

此次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深度把握了以下几对关系。

坚定自信与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正是这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坚定着我们的制度自信。此次全会历史性地提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整理,又系统地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的举措,落实了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的要求。

立足长远与回应现实。此次全会的部署,既立足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也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长远引领效应;既接续了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实践,更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顶层设计。

聚焦问题与升华经验。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需要制度来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制度来划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需要制度来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五中全会对深水区改革、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时俱进地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切中肯綮地强调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无不内含着一种新时代的眼光和气度。

今天,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经验正在形成一种制度表达。我们相信,中国带来的变革、向世界传递的声音,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呈现。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五

判定当前形势,明晰2035年图景,提出“十四五”主要目标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对外公布。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等作出部署。

一.当前形势:国际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会议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二.2035年将是怎样的图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到2035年,我国的经济、科技、治理能力、文化、教育、人才、体育、健康、生态、居民收入、安全等各方面将有明显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中央明确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外界此前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分配改革”等寄予较多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应该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确立为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畅通横向流动渠道和纵向发展阶梯,让10亿左右中低收入者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应该提出另外一个目标,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也就是,由现在的4亿人左右,用十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能够达到8亿-9亿人规模。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他们的收入、扩大消费,是扩大国内大循环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撰文表示,有机构测算,若中等收入人口保持每年7.2%的增速,十年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翻一番,这种规模增长将使未来十年GDP增长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应继续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旺盛需求潜力。

三.“十四五”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十三五”时期提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未对经济增速有过多强调,而是要求“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如何呢?市场有不同的测算。

刘世锦曾表示,他们的团队一直在研究潜在增长率的问题,最后算出来,2020年到2025年的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基本上都在6%以下,在5%到6%之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报告指出,此次疫情将加速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平台的进程,“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将下降至5.0%-5.5%左右。不过,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消费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的特征更趋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大国博弈的深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趋势性、深层次的,以及我国深化改革和“双循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我们的规划应该要有一定程度弹性,“十四五”增长目标可设定在5%左右。如果我们能在“十四五”期间迎来一轮改革红利、人力资本红利、技术革命,就能开启新的局面。

四.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科技创新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平安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重点内容,有望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单独章节加以呈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创“十四五”社会治理新局面心得体会(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