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论文课题
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
■只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既战“疫”又战“贫”,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双胜利,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在稳定脱贫上给予重点关注,在强化脱贫举措、提高脱贫成效上继续用力,切实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把扶贫脱贫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
■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要特别注意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不留死角、不落一人,通过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综合保障体系,为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织就坚实的社会保障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增添了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和可控的,不会影响脱贫攻坚的大局。只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既战“疫”又战“贫”,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双胜利,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一方面要聚焦深度贫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攻克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确保剩余贫困人口都能如期脱贫;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
聚焦深度贫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从全国来看,还有部分深度贫困县没有摘帽、少数贫困人口尚未脱贫,需要组织精锐力量强力帮扶、挂牌督战,如期实现全部脱贫。从河北来看,近日省政府已发布通知,经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批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13个县和涿鹿县赵家蓬区退出贫困县,标志着我省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些县以前
大都是深度贫困县,发展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经过采取多方面措施精准扶贫攻坚,贫困发生率全部降到2%以下。脱贫攻坚成就显著,但还不能松劲懈怠,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确保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使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由于深度贫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脱贫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仍需针对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稳定脱贫上给予重点关注,在强化脱贫举措、提高脱贫成效上继续用力,切实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把扶贫脱贫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在产业发展上,要深入实施扶贫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创新经营模式、培育竞争优势,健全经营组织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将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并分享产业链收益,确保产业扶贫脱贫农户稳定增收和稳固脱贫。深化提升就业扶贫行动,在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劳动力供需对接、落实劳动保障、安排公益岗位等方面,持续加强对贫困人口就业支持和服务,稳定就业扶贫和增加劳务性收入。对于异地搬迁脱贫人口,在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后续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活安置和生产安置,确保搬迁对象能就业、稳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
住、能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通过精准细致的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兜底,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完成脱贫任务后,还要注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从实际情况看,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风险防范和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产业扶贫项目的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脱贫,贫困地区普遍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实施了一批产业扶贫项目,促进了贫困农民增收。但受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制约,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生产经营项目,可能面临相对更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要确保产业扶贫成效,必须注重防范这些可能的风险,实现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围绕生产经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完善配套服务、健全组织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项目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政策性保险等措施,建立健全风险分担、风险化解和风险保障机制,提高产业扶贫项目抵御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是就业扶贫和劳务增收的稳定性。从实际看,贫困地区农村大量劳动人口是靠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收入实现脱贫。要注意到,贫困人口由于受多方面条件限制,在人力资本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方面存在相对不足,外出务工多在传统产业、非技能型岗位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和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主要依靠传统劳务输出就业的部分贫困人口可能面临收入不稳定风险。对此,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贫困人口就业的技术支持、服务支持、劳动与社会保障支持,确保就业扶贫和劳务增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新增农村设施的管理维护和长效运行。为解决贫困村生产生活困难、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各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引进建设了一批诸如交通、饮水、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这些项目有的是国家或地方财政统一支持的,有的是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单位、企业和社会力量帮扶建设的。要高度重视这些项目的运行维护和作用发挥,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运
行管理机制,解决“有人建、没人管”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管理,降低这些项目的运行维护成本,确保项目设施持续发挥作用。
四是生态扶贫项目的经济可持续性。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当地贫困农民通过直接参与建设可以获得劳务性收入。项目建设完成后部分人可以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就业得到工资性收入。长期来看,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地区的农民,需要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收益来源。为此,要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既要维护生态功能,又要增加生态保护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发挥生态优势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切实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同时,继续着力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上做文章,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贫困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优化扶贫方式,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
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两种重要途径或方式。开发式扶贫,着眼于培育内生动力,通过发展生产和经济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保障性扶贫,主要是采取外部援助和救济的方式,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从世界范围内看,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多采取开发式扶贫;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更多采取保障性扶贫。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扶贫方式也有所不同和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生产为主的扶贫方式,走出了一条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要特征的减贫道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扶贫开发有效推进,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人口结构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一部分剩余贫困人口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保障性扶贫越来越成为重要手段。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分类施策、精准到人,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加强和完善保障性扶贫措施,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有其他特殊困难的人,要有相应的保障政策和措施“兜底”脱贫。
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要特别注意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不留死角、不落一人,保障脱贫人口不会因新的生活困难而返贫。保障性扶贫也要因人而异、因贫困原因而异。养老问题要由养老保障解决,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由地方政府按
规定为他们代缴养老保险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要靠医疗保障解决,健全支持政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保障范围,对仍有特殊困难的,采取医疗救助和其他手段帮扶。教育问题要靠教育公平和教育保障来解决,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特别是要保障义务教育,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要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应助尽助。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而生活困难的人,要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通过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综合保障体系,为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织就坚实的社会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