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读书心得
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张艳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尚荣所长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谈到“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其实,我们现在在教育教学中也都在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比如我们学校践行的就是“绿色课堂”理念。但在实践中,有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是流于形式,比如前置性作业,大多数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才选择。这责任其实也不能全部推给老师,老师理念的落后,以及实践精神的缺乏是一个方面。还有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方面,再者,学校资金的保障又是另一个方面。所以,这个观点的“必然性”“合理性”经常被遮蔽住了。
一切都是从学生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看了让人心酸不已。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还少吗?双休日的青少年活动中门口的拥堵,老师家的门铃的不断想起……再看孩子们的脸,有几个是带着微笑的?童年的自由,童心都已在补课中泯灭了!还有,学生一进学校,老师、学校就开始紧张,生怕出点啥差错,于是学校成了“鸟笼”,学生总有健美的翅膀也无法飞翔!所有时间都在教育者的掌控中!不知道学生他们的呼吸是否顺畅?不知道口中喊着“以学生为本”,是否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第二篇:从儿童立场出发学习心得
从儿童立场出发心得体会
刚踏入教师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校读书期间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学习的宗旨和目的,可如何才能教好书、育好人?这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暑假的校本培训期间,杨立新主任给我们作了一场“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报告,使我获益匪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教好书,育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童年有其独特的地位,处于童年期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特点对未来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立新主任提到:要把孩子看做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并且用了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便是,读懂孩子,玩是孩子的权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认识这种天性,并将这种天性加以引导,使“爱玩”纳入教学中,使教学具有“爱玩”的特色。会玩是一种技能,一种创新,试想,一个连玩都没有新意的学生,要想培养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不可能的。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在玩中让学生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孩子的发展,我们国家和民族才有发展,才有希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带着孩子“玩”,在玩中完成教学目标,注意不要拖堂,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玩的空间和时间。作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在适量的作业中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作业,让孩子的“玩”更有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要布置一些对孩子无太多益处的作业将学生扼杀在茫茫无际的作业大海中。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首先要做的便是读懂儿童。爱玩,亲近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让我们蹲下来,感受儿童世界的精彩。
第三篇:听《从儿童立场出发》讲座心得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听杨立新《从儿童立场出发》讲座有感 合肥师范附小三小
王红桃
8月20日上午,三小有幸请来了庐阳区教研室副主任杨立新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名为《从儿童立场出发》的讲座,杨主任以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教育是灵与肉的结合”拉开了此次讲座的序幕。紧接着通过“把孩子看做是孩子”、“孩子有独特的思维,自主构建认知世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亲近自然是孩子的未来”等几大观点阐述了家长和老师应该要多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学会蹲下身子与之倾心交流,深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既担负着教学工作,又担负着教育工作,事无巨细,琐碎繁杂,每天的喜怒哀乐,酸甜苦乐,无时不在涌成潮汐,弹奏着一首永不停息的交响曲。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如同大树下的小草,往往得不到阳光的普照。身为一名班主任,如何能让那些大树下的小草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这就需要我们这个当孩子第二个妈的班主任老师们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为他们铺设好进步的“桥梁”。
通过此次讲座,启发了我平时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某些领悟。我觉得要想让同学们更加信服班主任老师,在平时班队管理工作中就得做到以下四点:
一、一碗水要端平
即使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优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优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充分的公平,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优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对他们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信任。
二、真正地爱学生
老师应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对待“后进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待“优生”犯了错误时,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处理的也一定要处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奖惩得当,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
三、架起信任的桥梁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四、调动积极性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离不开全班同学,也离不开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作用。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不论“优生”、“差生”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多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去摸索、去探讨。我想,只要怀着一颗爱心,一种责任感,平等地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就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第四篇:从儿童出发
从 儿 童 出 发
——结合语文新课标浅阐“苏派思维” 江苏省建湖县育红小学 金超文 224700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从儿童出发,这才是教育的本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儿童出发。
苏派思维是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念融合中,江苏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形成的语文教育特色思维。她自形成一派以来,就主张把教育的目光聚集在儿童与儿童的发展上。斯霞,主张童心母爱教育;李吉林,倡导用情境教学激起儿童积极的学习情绪;张兴华,提出小学教育尤其要关注和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王兰,强调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教育„„
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主体:以儿童为本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当很多地区还在为主体与主导之争时,很多教师还在为主讲和分数满足时?苏派教学早已悄悄地走在了前头。这与新课标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从民国时期的陶行知、叶圣陶到现代的斯霞、李吉林以及孙双金和薛法根、管建刚等,他们无一不突出“儿童” 的主体地位。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的实践以及叶圣陶编辑的《开明国语读本》中都倡导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邱学华因为充分相信儿童,才“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于永正关爱每一个学生,“简朴的教学艺术,本于对儿童真诚的尊重”; 孙双金主张让儿童成为有情有智、“情智共生”的人;薛法根主张要“为儿童言语智能发展而教”;阎勤传承斯霞的童心母爱,主张“为学而教”;华应龙则把对学生的容错,当作儿童成长的意义和教育境界„„
苏派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核心价值,那就是一切为了儿童。这就是“儿童中心论”,这就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主体”。
以儿童为主体,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践行。苏派教学就做到了这一
坚持从儿童出发,是新课标的精神,更是苏派教学一致的追求。
教学:以儿童为主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苏派教师代表张兴华指出,小学教育尤其要关注和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一是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二是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三是关注儿童的已知,四是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这一主张倡导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作为教师必须研究儿童心理。也只有掌握了儿童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一、注重兴趣培养,强调以生为本。
李振村曾经指出:小学语文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语文的热爱,这热爱前提是兴趣。而现在孩子恰恰缺少的就是语文的兴趣。试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儿童喜欢看书?有多少儿童喜欢写日记?这是语文之现实,却不是语文之福音。
教儿童,首先爱儿童,这需要让自己成为儿童。苏派教学虽然名师辈出,观点各异,但是他们的主张都是可以通约的,那就是尊重儿童,培养他们兴趣为主。结合新课标浅释苏派思维,也就是寻找新课标与苏派的最大公约,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一切为了儿童。
兴趣是苏派教学研究的动力,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应以苏派为榜样,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
二、培养阅读兴趣,强调孕涵并重。
孩子天生就有读的习惯。才上幼稚园时,他们就缠着妈妈讲故事,翻阅绘画本。而上了小学,认识了字,按照规矩,书应该越发喜爱,但现实却往往令人遗憾。
也许这与我们错误的观念有关,小学阶段过分强调识字,认为识字是阅读的前提。其实这是谬论,阅读应该在识字之前,或者是并向前行的。新课标中虽也强调读书,不过这一点却没有提起,但苏派却注意到,斯霞不就是把识字放在阅读中去吗?这就是识字阅读并重。
新课标中非常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在课内阅读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儿童读书的兴趣,重视儿童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点苏派教学又一次走在了前头。苏派教师代表孙双金在讲授《儿童论语》这一课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感受,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那种历史的厚重。
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典型。
评价:合儿童规律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教学。新课标中还指出,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新课标评价的核心就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比如古诗词诵读,儿童是以音形记忆(机械记忆)为主,通俗地讲就是根据读音来记,他们往往对一首古诗读上几遍,就能成诵,但是默写却是错别字连篇。这就在于儿童对汉字的意思还不能准确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意形记忆(意义记忆)增强,错别字自然减少。去年我县的语文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2-4年级基础知识差,5-6年级基础知识得分高。这很正常,也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如果我们仅仅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就必然导致机械重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衡水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考试的正确率来源于一定的重复率。
苏派教学中就一直主张教学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他的风格就是祛魅归真。如王栋生所倡导的 “反作文”就是回到作文的本真,尊重写作的规律去自由写作,率性写作,真诚写作。黄厚江所倡导的本色语文,倡导“人”与“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语文和非语文的和谐的课堂教学境界。„„
尊重儿童的最大体现也就是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苏派中,从民国开始,一直到现在,所坚持的也就是从儿童出发这一核心理念。
江苏这一方水土孕育出魅力独特的苏派文化,他们坚持从儿童出发,不断探索着;而他们一旦与新课标相遇,当他们思维与新课标牵起手的时候,苏派教学就会犹如最鲜艳的花朵绽放,教学艺术自然也就会攀上另一个高峰。这是必然,期待着„„
第五篇:《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
《儿童立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立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儿童立场》读后感1转眼,就到了小时候玛雅人谈论的最多传说的2020+年。细数一下,毕业后与儿童打交道已有两年了;提到儿童,想到了假期里阅读的《儿童立场》这本书。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视角有很多。有时候我是作为教育者在学习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候也会让我想象成如果自己是一位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角色;有时我又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与教育他人无关的第三者,回想起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否偏向于“我”的立场。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会与作者朴实却极具道理的话语产生共鸣。整本书围绕“儿童立场”这个大主题,延伸出了丰富全面的内容,收获颇多。
整本书读完,前两辑中有些内容偏向哲学,对于经验阅历尚浅的我来说,似乎还是挺有理解难度的。“第一专业”、“可能性”这些术语,对我而言就真的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者穿插的相关且有趣的故事却让我慢慢理解了儿童世界里文化使者的使命。其中整本书有这么几个小点挺打动我的。这本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每个儿童所生活的教育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只是想让他的学生都考100分的话,那这位老师同按照模具来打造菜品的机械厨师有什么区别呢。
同时,这让我想到了我班上的一个孩子,他聪明伶俐、善于表达,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结果论来评判他的话,他获得的100分可以证明他是优生;但按照传统意义的乖孩子标准来看待他的话,他绝对不合格。在课堂上,他从不记笔记,但是当老师讲到他未涉猎到的知识时,他会聚精会神的倾听,积极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回去制作一辆小车,这个孩子给我、给我们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利用编程制作了独一无二的小车。
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孩子不管在哪个科目上他都不记笔记,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想虽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但是有没有个例、或者能不能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难道记满笔记本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吗?不,我觉得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主动思考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就如书中所说“要让儿童沸腾起来,是要让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高涨起来”。
除此以外,书中提到了课本使用,作者提倡开学时可以专门提供一段学习时间让学生翻阅教材,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教材的整体安排。仍然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开始学习。由于我们学科的教材是循环教材,所以这让我想到了日常在课堂上碰到一些孩子问我问题的场景,由于孩子们不能将教材带回家,碰巧某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与下节课有关的或者班上有同学给予了回答,在这时,我总是因为担心提前“泄漏”知识导致孩子们会对下节课没有探索兴趣而简单回应“下节课,你们就知道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并不是最妥帖的,可又恼于没有更好的方法。阅读完该书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赞扬会提问的孩子,给予给出答案的学生肯定,再引导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编排,对下节课的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兴趣点,或许远比我简单回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小主人。
读完此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也不可以规划,最好的发展是让自己非连续性发展。”淡化目的,淡化规划,非功利非刻意,可能我们的生活会更加随性自由。就这样一句看似矛盾但于我而言分量极重的简单话语,同时更加点醒了我应以儿童视角看待孩子、看待教学,“随意”一点,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此。
《儿童立场》读后感2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儿童立场》读后感3假期里酣畅淋漓读了好几本书,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早有耳闻,借着假期的作业与书籍相遇,使任务也变得充满了期待。
成老师了解儿童,执着于儿童的教育。读文的过程漫长,但是我有好几次被文字瞬间捉住心房,伸出浅浅淡淡的思虑。作为一线教师,作为离儿童最近的专业指导者,我们却被各种思潮声音大环境所裹挟,眼中的儿童,也似乎隐隐淡淡模糊起来。
成老师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想,这真的好难。疫情期间,我每天守着自己的小阳台,静心浇灌着那几株月季花。我买来肥料和农药,小心地侍候那些待放的蓓蕾。月季花在春光中开得娇艳,我望着那些幽幽暗暗的花枝出神: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却比老师幸运许多。植物的种子是一早就明了的,而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哪一颗种子,老师和父母确是无法做判断的!
纪伯伦在诗中写到: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尊重孩子一切的未知性,不以自己的期望和对于世界的想象去“打造”孩子,这是多么重要的认知!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星空下他选择的路途吧。我身处的启蒙教育,是带着孩子见识浩渺星空,并悄悄地领略那一颗让他注目良久的繁星,鼓励他踮起脚尖伸手够一够,不必急于上路,而是跟他一起振奋他们每一个独特的选择,如此而已。
想到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也一般。可是她总是无比骄傲自己能做的一手美味的甜品早餐。孩子每次在日记里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全是细碎的叙述如何把甜品做到极致美味。这样的烹饪日记记录了好几个月,孩子没有一次倦怠,反而乐在其中。那些整齐的方块字仿佛是她雀跃在厨房里的身影,那是生命萌发的美好,作为老师的我,如果看不见,那是多么的遗憾!
最近电影院在回放老片子,我一个人窝在硕大的屏幕前,将《幸福来敲门》又看了一次。加德纳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纵使人生窘迫如斯,他依然能抱着孩子开松弛的玩笑,给孩子一个个安全感十足的夜晚。如此,最令我动容的台词,他对儿子说“对于梦想,任何人都不能说你‘不行’,我也不例外。”
回到成老师的《儿童立场》,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教师,要撑开大环境的偏见与纷扰,真的还是好难,但是必须撑起,待到孩子的种子生根发芽,窜入天际,我们要同他们一道手挽手享受雨露与阳光,笑着说一句:原来,这才是你。
《儿童立场》读后感4我们每位老师或许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哎呀,真忙啊,在学校忙、回家也忙。谁说不是呢,总感觉我们老师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甚或几件烦心事叠加在一起时,这个时候一般来讲,我们内心或多或少会窝着一肚子火,带着这样的情绪工作、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既伤了自身,又伤了学生。可能当一切烦忧烟消云散后,回想一下,往往发觉那些所谓的闹心事,压根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只徒增烦恼罢了。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心态平复了,该干嘛不还得干嘛吗?诸多不快自然而然也就置之脑后了。
然而,事过境迁,老师看似平常、不值一提的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微妙变化,究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其实,我们的态度对孩子所发生的变化,每次都能从孩子的肢体语言、眼神变幻中显而易见地觉察到。成老在《儿童立场》第一辑《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中,引用了卢森堡所批评的话来定义这样“没心没肺”、随心所欲的教师的行为态度:“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成老这样评价到: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倒孩子,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也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成老认为,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与误读。
我记得上个星期一上公开课《海底世界》时,有一个环节是现场指导小组内的学生边介绍边表演一种海底动物,然后请代表上台演一演。通常情况下,我都不会给成绩既落后又捣蛋的学生机会,(当然,平日里的常态课我必点他们无疑,虽然他们总是答非所问。)因为毕竟一个学期一次的公开课,且不说上得有多精彩,单是近乎十几天的闭关准备工作就足够折磨人的了。尽管每次的公开课,那些个孩子都铆足了精神,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憋得红通通的,好像只要老师一点他,就摩拳擦掌地厮杀一番。但我不能,我怕他们把戏演砸了,他们不按章法出牌,岂不乱了我的方阵,那可是公开课的大忌呀,鉴于此,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点他们,只笑笑视而不见。然而此次是请小组内最会表演的代表来演,组员们都推荐他,我稍稍愕然了一下,还不忘追问组内平素最机灵、最有分寸的黄同学:“你们确定是选俊同学吗?”四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眼里闪着同样的光芒。那一刻,我别无选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把俊同学请上台来表演,他演的那么专注、那么活灵活现,赢得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我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把最真诚的评价语:“谢谢你的表演,灵活的梭子鱼。请回去吧。”送给了他。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对学生持有热爱的态度,其实会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学生每天呆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孩子或迎着我们的目光、或躲闪的神情,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能判断出他们正在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与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满怀希望的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教师具有热爱学生、温柔以待的平和态度对于协调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成功是多么重要。
教师热爱学生,还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教师的良好态度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和教师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妙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童年的回忆离不开母校,离不开当年的教师。对童年的回忆,常常是对母校的回忆、教师的回忆。
对此,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如成老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努力追赶,当爱满溢心头的时候,当专业化水准提升的时候,当名师不断涌现的时候,当我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育家的时候,才会成为学生心中圣洁的母亲————我们会的。
《儿童立场》读后感5“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儿童立场》读后感6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