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调研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调研不走“经典路线”,要突出“实”字。所谓“经典路线”,就是基层长期以往“精心打造”的点位和路线,专门用来迎接上级检查和调研。一些单位为调研“顺利”,常常会走“经典路线”。
但,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实际情况,从而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若调研都走“经典路线”,淡化“原汁原味”的点,何谈实际和精准?实事求是调研的前提,要真正沉下心、扑下身,多开展随机调研、蹲点调研,多聚焦关键问题、关键领域,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确保准确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
调研不搞“层层陪同”,要突出“简”字。“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事务繁杂,基层干部工作压力本来就大,个别单位调研时,觉得“人多好办事”,让干部层层陪同,更给基层增加了负担。诚然,调研中有基层干部带路、介绍,效率会更高,但这些陪同工作让普通干部参与即可,完全无需层层陪同。
《减负通知》也明确指出,“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这就要求,上级单位要树立正确的调研观,开展调研不讲排场、力求简单,减少不必要的陪同,直接深入田间林下、群众后院,直面群众、了解民情、掌握实情。
调研警惕“虎头蛇尾”,要突出“效”字。毛泽东同志曾说,“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调研调研,顾名思义,既要调查也要研究。有的单位调研,前期准备和调研过程都还算到位,及时发现了实情和问题,但后续的调研成果转化却迟迟落不了地,或者狗尾续貂,造成调研“烂尾”,令人惋惜。一次正确、完整的调研,不仅要进行扎实的调查,更要写好“后半篇文章”。
一方面,要紧盯发现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从而把调研成果上升为刚性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决策部署落地情况,及时修正调整、查漏补缺,提升决策部署的精准性,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