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致辞 > 演讲稿
关于邓小平的演讲稿
编辑:雨声轻语 识别码:89-750306 演讲稿 发布时间: 2023-10-15 12:39: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邓小平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41331P班的陈思远,首先先由我们组的帆哥来为大家讲述为时30秒的演讲,大家掌声欢迎......接下来由副班长董丽丽为大家演讲掌声响起来吧......接着就是丁大美女上台了,掌声有请我们的丁琦琦美女.......最后一个上场的是我们的压轴跆拳道姐姐,你不鼓掌,小心她揍你一顿......快,鼓掌......她们的演讲是不是很棒呀,再来次掌声欢送她们......欢乐过后就是我来讲今天的主题了,请看ppt,我们组的主题是我心目中的一代伟人,我今天主要为大家讲关于世纪小平和纪念小平两大块。

早年

1904年8月22日出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 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 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 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2 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 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5年9月至11月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夏他们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建国初期

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进行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

文革十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4月代表中国 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 报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主持党、国家和军 队的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收到显著的成效。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4月又被撤销一切职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 党第二代领导集体

社会主义理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 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军队建设

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提出要把军队建设成为 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第二篇:邓小平演讲稿

善假时遇,处变不惊

第二次复出:1973年被老毛召回,任副总理、军委委员;1975年任“三副一长”,掌握大权,进行大整顿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邓小平致信毛泽东:“只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党做点工作。”

这封信对于邓小平的政治生命具有重大影响。在政治阅历和经验十分丰富的邓小平看来,林彪集团垮台后,毛泽东必然要重新考虑政治格局和人事安排,无疑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机。历经五年坎坷折磨的邓小平,当然会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复出,为党、国家和人民再做工作和贡献。

事情的进展果如邓小平所预料。林彪集团覆灭后,中央形成了新的工作格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方面的工作,由周恩来主持;解放军方面的工作,由叶剑英主持,讨论重大问题时“请总理参加”;“文化大革命”方面的工作,由江青集团把持。当时的基本政治格局是:一方是以周恩来、叶剑英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主持党、政、军的工作;一方则以江青等为代表的“文革”势力继续捣乱和破坏。这个互相制衡的人事安排,是毛泽东对林彪集团覆灭后反思的结果。一方面,为了保证党、政、军工作得以继续运行,他必须任用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干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文革”理论和实践得以继续坚持,他又必须任用一批“文革”势力。为此,他着手纠正“文革”中的极“左”思潮和极“左”行为,特别是开始解放“文革”中被打倒的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为他们恢复名誉和恢复工作。

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只用两个字回答:“等待”。

假设邓小平仗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宁折不弯心态对待当时的险恶环境,那么,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在从毛泽东时代走到今天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扳头作用;无论如何,我们也不会看到后来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辉煌了。倘果如此,则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不愧为曹操称道的“英雄”、孟子赞誉的“大丈夫”。

第三次复出: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三副一长”,重掌大权

第一件事是1975年11月20日,身体已极度虚弱的毛泽东约见邓小平,提出一个建议,要求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已经经历过一次波折的邓小平对毛泽东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合适。”当场回绝了毛泽东的这个建议。不久,一场声势浩大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了,邓小平的政治命运又一次陷入了低谷。他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邓小平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是一个宁肯牺牲自己的前程命运,也要坦露胸襟,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的立场坚定、铁骨铮铮的人。

第三篇:邓小平故事会演讲稿

自我介绍:

三起三落:

小平是一个坚守原则的人,正因为此让他遭遇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在他当任领导职位的时候,第一次被打倒是因为支持毛泽东同志,他认为毛泽东抵制王博的左倾错误是对的,对党有利的;第二次被打倒是和刘少奇一起被化为走资派,刘少奇是第一号走资派,邓小平是第二号。他认为学生的运动冲击了政府,政府应该有秩序。这种思想是和文革想违背的。第三次被打倒是因为四人帮看不惯他工作干得好,人民都拥护他。他一生中最困难的阶段是文革那段日子。但是正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乐观的态度,同时他心中的坚定地信念,他相信他始终把党的宗旨放在首位,党也不会忘记他的。经历了那段灰暗的日子,他出来工作的时候依然表示出他的高风亮节,他说“我出来工作有两种态度,一是做官,而是做点事”。的确,他也这样做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坎坷的人生经历给日后邓小平的革命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然我们看到了经历三起三落的打击后,一位痴心不改,爱国之心不灭的老人再一次的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爱戴。百万大裁军:

1984年10月25日,一次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在京西宾馆举行。当会议进行到第八天,即11月1日,邓小平在会上做了近90分钟的讲话。邓小平的讲话触及了对在座的人来说最敏感的问题,即军队高层领导老化问题。会上,邓小平提出裁军100万,并陈述了他的理由。首先是机构臃肿,其次军队员额多,结构又不合理。

1985年6月,在军委扩大会上,邓小平果断提出“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重要论断。根据“本世纪无大战”的结论,会议作出了军队战略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重大决策。世界历史表明,每一次重大的军事革命之后,都是先进者对于后进者的疯狂屠杀,强行改变世界政治和地理版图。环顾周边,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西亚中亚,中国已陷入被“C”包围的战略态势,四面危机和国内骚乱,已经明确喻示了国际反华势力正展开对中国的战略进攻。这是大灾难来临的前兆。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此时,我们回顾百万大裁军,在钦佩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战略家,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高瞻远瞩穿透迷雾,抓住本质,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等优异品质的同时,也应该将敏锐感知,果敢行动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和士兵思想和言行的自律。国家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航船,如何跨越冰山,闯过激流,邓小平同志已经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可以也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当年的眼光、气魄,加速打造新型军队,推进中国新军事变革,护送伟大的祖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敢于创新:

邓小平的魅力还在于他敢于创新,大胆的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想法,对沿海一带的大城市首先进行了改革开放。1992年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多次谈话中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特别强调了“逐步”和“最终”。前者正是先富带动后富这一策略的中心思想,这是考虑到各个地区经济底子,人民素质和地方自然资源等等的不同。后者则是继续提醒人民不要忘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人民获得了解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和经济建设方针上的失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在很多方面是一个停滞不前的国家。中国要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要有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务实本色:

(1)1950年1月8日,二野进入成都后,邓小平召开了干部会议,他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西南的仗打完了没有?”在大家都在迷惑之际,小平分析道,西南现在面临着90万,6000万和60万三大任务。90万是指要把战争中投诚和俘虏的90万国名党部队改造成人民的部队;6000万,是指西南地区的7000万多人口中,6000万是我们要依靠的人民群众,要组织他们实行土改,发展经济;60万,是指在西南的60万人民解放军,要把战斗队变为工作队,创建和建设一个新的大西南

(2)当孩子们问起小平在太行山时期都做了什么事?邓小平只回答了两个字——“吃苦”

在评价刘邓大军的辉煌战绩的时候,他只用了两个字——“合格”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问起他三起三落,终能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

(3)由最初的争议四起到到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好诠释。

观点:

一代伟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他的感召力,他的治国策略,他的思想和理论„„小平同志的思想值得我们后人去瞻仰。小平同志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没有华丽的言语,只是像他的名字一样,默默地为祖国这棵大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邓小平不愧是一代伟人,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非凡的毅力和勇气、智慧和胆识,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我们应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邓小平

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人学思想微探

[文章摘要]邓小平发展观结合中国实际与现代化建设,阐述了关于人在社会中地位和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理论内涵的梳理,指出邓小平发展观蕴涵和渗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人学理念,它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观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邓小平发展观蕴藏着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深深的关注,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精神,并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做出了许多新贡献。邓小平分析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深层次问题并把它提升到人的社会意识中来,他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突出强调了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等问题,揭示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趋同性,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一方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人学理论,另一方面源于对当代中国实践情况的深入思考。其发展观的人学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保护和激发人的主体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既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又是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总之,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从群众中总结出来的,最终要贯彻到群众中去。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各项任务、实现预期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全面发展着的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

[1]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下,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更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解放人,确立和培养人的主体品格。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受社会习惯势力、旧的条条、框框的禁锢,导致人们的思想僵化,一切从本本出发或上级指示出发,因循守旧,不敢思考,不敢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2]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什么问题都不愿动脑筋,说话看“来头”,做事看“风向”,本本上没有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搬照抄照转。因此,邓小平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错误路线,破除个人崇拜、“两个凡是”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旧的经济体制,从制度上解除对人的外在束缚,使人得到解放。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

[3]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4]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在具体实践中,他大力提倡下放权

力。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5]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进而,邓

小平提出要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放人们的手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强调人民利益的标准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关于评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先后提出了“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人民利益的标准”。这三个标准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利益标准,实践结果的好坏,最终要看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谈到发展问题时,邓小平把发展同人民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从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轻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倾向,邓小平说,“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

[6]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

他始终关注人的物质利益、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权利,认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

[7]础上产主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邓小平指出一

个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

[8]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和不对的标准”,并最终提出了“三

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衡量一切政策制定及其是非得失的“人民利益”标准,把标准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邓小平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从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来考察发展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反映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上。邓小平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台阶的新思路,其目的就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时给人民以实惠,造福于民众;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是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要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实现共同富裕,整个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最根本的任务。为此,他明确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

[10]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正是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

要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路线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密切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命运,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条主线。

第三,人才的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倡导全党全社会要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他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11]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多次告诫全党:“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不是

[12]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邓小平说,改革经济体制,他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他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一个人才可以

[13]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1986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到:“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

[14]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要加强

[15]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四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在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1983年

10月,邓小平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16]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提出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指

明了前进的方向。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再次重申教育对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17]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通过以上对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理论内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理论和实践中始终贯穿着对人、人才和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这些思想、理论的终极目标体现在实践活动中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发展观蕴涵和渗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人学理念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方面,马克思人学理论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活水源头、理论基础。马克思是伟大的人学家和共产主义人道主义家,邓小平人学思想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传统的一脉相承。同马克思一样,邓小平紧紧抓住现实社会历史的环节来理解人的发展问题,他恢复和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客观实践结构的重要性的强调。进一步讲,邓小平秉承了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角度理解社会实践结构的理论思路,立足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来理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他指出:

[18]“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

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0]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这是邓小平所推动的马

克思主义人学从革命性到建设性的转变。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邓小平展开了一条包括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等在内的人学发展的完整思路。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报告会讲话中曾做出这样的概括:“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和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邓小平看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福利是天经地义的,是共产党一切决策的核心和出发点。他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新思路,目的就在于惠及人民,造福于中国老百姓。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他超越“姓资姓社”的抽象论争而提出“三个有利于”,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见,马克思和邓小平在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一根本宗旨上,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在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展方面,邓小平的发展观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做出了许多新贡献。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鲜明的理想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价值、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尽管恩格斯把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称为“关

[21]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的生命需求和生活存在作为

理解现实人的出发点,也十分关注人的际遇和命运,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不拥有任何其他物质手段来兑现自己的承诺。邓小平的发展观中的人学思想的提出有着其独特的背景,并发挥着巨大的效用,闪现着现当代哲学精神的智慧之光。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生活条件,为广大群众创造了展示自己智力和创造能力的环境。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包含有在以往马克思学说中所未曾见过的新创造,如社会主义本质新说、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一国两制”等等,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第一次全面地从理论层面推向现实的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邓小平的发展观中重视人的现代化素质建设,且突出了个人物质价值的合理性,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这无一不体现着时代精神,也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和时代观念的呼唤。

注释:

[1] [4] [5] [6] [8] [10] [13] [14][ 15][16] [17][18][19][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237、180、41、23、355、369、190—191、290、35、120、116、28、63页。

[2][3][7][9][11][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2、146、128、40、220-22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东,张其星,孙承叙.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许冬梅.邓小平理论中的人学思想探析[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2).[5]陈立林.邓小平人学思想论析[J].求索,2002:(5)

第五篇:邓小平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人的一生,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人的一生,就像一次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跋涉,而生命乐章的精彩之处,则没有挫折的人生,我们说那是不完美的。如果能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那么面对挫折,相信我们可以轻松应付。还有,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着不同但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我们摆正心态,面对挫折不要一味的怨天尤人,应该多汲取教训。我们不断地在成长,也不断地在挫折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我们要牢记:拥有经验,又懂得如何利用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才能获得。我们从邓小平那里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他正确领导使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所带来的好处,他的坚定信仰,执着追求,他的思想,做人原则,处事态度,怎样面对失败,都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将这些精神和品质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乐观的面对一切挫折,认真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认定真理后,决不退缩,勇敢的走下去,肯定会拥有更多人生美好的收获。

案例讨论: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铸造邓小平怎样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何关联?

案例点评: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

2.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

3.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结出果实。

4.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

关于邓小平的演讲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