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
专题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
一、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上海→浙江嘉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国共两党的关系
1.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进行国民大革命,目的是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1)准备:黄埔军校的创建。为革命培养政治和军事人才,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该校为学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
(2)合作高峰:北伐战争。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主要战场——湖南和湖北。北伐中,叶挺独立团,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国共第一次内战(1927—1937):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中共独立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
A.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B.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C.意义:①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长征: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1945):抗日战争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和南方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国共第二次内战(1945—1949):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近代史结束。
(3)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1950—1953年春,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1953—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1)原因:党的“左”倾错误发展。
(2)危害:国民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
(3)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4.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我国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就没有新中国。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正确的党。我们要好好学习,拥护党的领导,立志做一名共产党员。
专 题 巩 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生日即将到来,同学们围绕党的光辉历史进行热烈讨论。甲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乙说中国共产党“一大”在工作中90年前召开;丙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丁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上哪一位同学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2.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建立,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随着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3.张大爷收藏了以党代会为主题的一组纪念邮票,他想根据每一次党代会的主要内容定几个关键词,请你帮帮他指出哪组正确?()
①中共一大②中共七大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④中共十五大
A.①开天辟地②毛泽东思想③改革开放④邓小平理论
B.①主要矛盾②中国特色③市场经济④科学发展
C.①开天辟地②生死攸关③国企改革④中国特色
D.①迎接胜利②走自己的路③一国两制④三个代表
4.如果下列图片可以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你会把它确定为()
图一黄埔军校图二南昌起义图三重庆谈判图四大决战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B.国共关系的变化
C.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D.毛泽东思想形成5.图片是直观形象的史料。下面图片所揭示的共同主题是()
万隆会议乔的笑APEC CHINA2001会标中国加入WTO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C.新中国的外交成就D.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二、综合题
6.辛亥革命百周年,海峡两岸同纪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地位】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会成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举行的《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材料一讲革命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请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谋到了哪些幸福?
【国共合作历史】
材料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2)历史上,国共两党曾进行了哪两次合作?材料二是反映的是两党进行合作的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军阀”主要是指三派军阀,请写出除张作霖外的另外两派军阀。
【两岸关系发展】
材料三: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以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
要晒死了我;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材料三中“郑氏”指谁?他有何功绩?闻一多作诗时,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其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1987年11月,一台湾同胞回到大陆母亲的怀抱(右图)
(4)造成材料四母子长期分离的原因又是什么?为解决台湾问题,我国制定了怎样的基本方针?
(5)今天,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纪念辛亥革命,有何现实意义?
7.制作年代尺和探究主要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
材料二: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历史事件的一些关键词:
“五四风雷”“南昌枪声”“卢沟烽火”“开国大典”
(1)从材料二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胜利分别选出恰当的关键词。
(2)“卢沟烽火”点燃了哪场战争?把我国取得这场战争胜利后哪一地区重回祖国怀抱?
(3)为A这一历史事件撰写一个合适的关键词,并说说它与“五四风雷”“开国大典”之间的联系?
8.材料一:纵观中国近代百年,以下3位伟人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开创了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材料二:《春天的故事》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根据中共哪次会议的精神制定的?这次会议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
专题一 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
一、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1921年——1923年)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1.中共“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四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最重要的成果)③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三步走战略部署。
6.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国共关系和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
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北伐战争时期
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分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
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裂 压人民 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新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分裂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
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为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三、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三农问题)
1、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年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坚决纠正“共产”风。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2006年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
考试链接注意:①党和国家每次调整都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根本出发点(着眼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民着想,急人民所急,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3、在新时期下实行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合理性的建议有:a、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b、调整产业结构;c、实施“科技兴农”战略;d、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e、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结论(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分为最低领纲和最高领纲两个部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80年来始终不变的。最低纲领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如,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如果只有最高纲领,而没有为实现最高纲领而奋斗的阶段性的最低纲领,那么这个最高纲领就是空想,就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如果只有阶段性的最低纲领,而没有最高纲领,那么我们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毛泽东曾讲过:“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这就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辩证统一于纲领和目标。党的纲领是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科学而集中的概括,它始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是社会主义经过不断发展而最终必然到达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实现共产主义毕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党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该阶段具体实际和要求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如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曾制定和实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在建国初期曾制定和实施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制定和实施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实施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条件。也可以这样说,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是党为之奋斗到底的最高目标与革命或建设不同阶段所追求的近期目标的关系,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实现这个远大理想的具体行动步骤的关系。不可能有离开最高纲领的所谓最低纲领,也不可能有离开最低纲领的所谓最高纲领。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国情,总结党领导革命斗争近二十年 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党的七大上,他又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作了进一步阐述,正式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力面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这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向前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最早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1987年党的13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左右)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苏联东欧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很容易使人得出“社会主义终结”的结论。但是,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等同于社会主义的终结,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因为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身的终结。遭到失败的是特殊的苏联式的社会体制,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来的理论和思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的消失恰恰产生了向新的社会主义作尝试的好时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定性);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定位)。
这个论断反对了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
(3)、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5、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①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②政治上指明方向,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
③实践上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出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
④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
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生产,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基本路线的内涵(13大确定):
①主体: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②主要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方针、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④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是在社会化、工业化的大生产基础上建立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实现强国富民。
在我党的历史上,提出总路线或基本路线有五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民主革命时期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这条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是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提出: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路线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大跃进”和“共产风”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当时统称“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总路线,1969年中共9大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为总路线。导致了“十年浩劫”。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也曾通过了以上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13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核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来的,之后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和根本准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和作用:立国之本。①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②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的三方面政治保证作用:
①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③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3、实行改革开放
是①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③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二次革命的异同点: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
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①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
② 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
③ 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的特点: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4、邓小平理论的关于改革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①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③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3大)
①概括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问题。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发展是目的;②改革是动力;③稳定是前提。要把各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包括(15大制定)
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党在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又可称为最低纲领。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体现了持续发展和阶段发展的统一,体现了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多种分配方式。
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
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地位:①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②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③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16大确定)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核心)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绝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发展应该是指全体居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手段。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对立起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和缺陷,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两手抓,两结合”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前提,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利(20字方针)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来建设一只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军队。
(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族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2004年宪法修正案)
(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家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
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始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的重大意义:
(1)、是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扩大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
(3)、丰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09-10-21 | 添加评论 | 打赏
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三、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坚决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断绝一切联系。
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3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4、联合第三国际。
三、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
(以上是关键问题的截取)
朋友,当你看到最原始的党章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什么也不用说:因为在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混合的时代,他们面前即有苏俄的共产主义做向导,也有美国的民主和资产阶级为引路,那些具有学识的,具有资本产业做后盾的人们,那些能够吃饱饭,穿暖衣,上的起学的人们,为什么选择了共产主义,却没有选择美国的民主自由,他们选择了劳苦的工农,而没有选择有钱有势的资本家,杀头都没有改变他们的信仰,他们傻吗。有谁能在极度困苦的条件下建立一个新中国,这样的聪明才智古今没有,世界没有,谁瞧不起他们,可以站出来改变中国试试,也去将生活非常好的科学家请回国,过苦难的日子,使奥巴马无条件地在南海问题上退却?太多了,伟人就是伟人,自封伟人是没有用的,张国焘不够革命吗?他不有名吗?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伟人,野心和他的自负一起在马步芳的铁蹄下失败
太简单了,太不简单了,老路,新路、邪路,没有人给过答案,我只知道,冷眼看这个世界,无限怀念真正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
我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继承真正共产党人的成果的
第四篇:一中式奋斗
一中式奋斗
侯银厚
七月的一中,正是人间桑拿天,热浪灼人。而一个惊人的喜讯,如清风扑面,惹得人们奔走相告:巴东一中今年高考有6人荣登清华、北大,97人迈入‚985‛工程学校,194人进入‚211‛工程学校。一中的‚清华‛路上,人们又见到了灿烂的中国红。此时,一中沸腾了,山城沸腾了,八百里热土沸腾了!是什么使一中浴火重生?是什么助一中完成了跨越式发展?是什么让一中永葆青春活力?一时间,揭秘,解读等字眼纷纷涌上人们的心头。
示范引领:高举素质教育旗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一中人永远高举的旗帜。‛交流中,我们得到了众口一致的答案。
巴东一中曾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那时,学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条条大路通一中‛,是对她最形象的描述。校园内鸡鸭成群,猪圈成片,臭气熏天,路人惟恐避之不及。面对困境,学校领导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凝聚全校师生之力,走改革发展之路,走素质教育之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建设省级示范学校,在巴山蜀水中闯出一条教育发展的坦途!十多年的探索,十多年的耕耘,今天的一中已跻身湖北省示范高中的行列,正向特色学校、文化校园迈进。——‚用精神领航,前行就不会迷失方向。‛一位在一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深有感触的说。‚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教育充满智慧‛,这是一中人的办学理念; ‚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这是一中人的教育思想;‚艰苦建校、爱岗敬业、科研育人、勤奋求学、言行一致、团结拼搏‛,这是一中人的人文精神;‚以精神领航、以质量立校、以素质强校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以师生为本、以德育为先、以能力为重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以改革为动力、以教科研为支点、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促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这是一中人的价值观;‚办人民满意学校、为民族未来奠基‛,这是一中人的办学目标。人是万物之灵。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只有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之上,才会拥有源头活水。这些理念、思想、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目标以师生发展为主线,让智慧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与推进器,构筑了一幅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蓝图,是一中的生命活力所在。
——‚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说到学校发展的秘密,一中教师队伍建设副组长侃侃而谈:‚巴东经济落后,对大学优秀毕业生缺乏吸引力,教师队伍建设只有靠苦练内功,挖掘自身潜力。‛为此,一中加大教师队 1
伍建设力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努力培育一支‚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乐于奉献‛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一中把‚科研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探索集体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下大力气促使教师实现三个‚转型‛(即由‚经验型‛向‚创新型‛ 转变,由‚辛苦型‛向 ‚科研型‛转变,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帮助教师成名。一中把‚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关键环节放在‚发展教师‛上,制订了《巴东一中名师工程方案》,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名师名家。现在,一中已拥有一大批各级各类‚名师‛,这其中有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5人,州级骨干教师5人,县级骨干教师32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2人,校级骨干教师13人、学科带头人10人、优秀青年教师和教坛新秀10人。这个名师团队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乐于奉献,引领一中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推动着一中持续发展。
——‚拥抱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师生潜能,抢滩时代潮头。‛教务处负责人把实施校本课程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经过十多年的开发,一中已形成品牌校本课程——‚三节两活动‛(即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校园文化建设月活动和教学质量月活动),把微型课堂(小组或班级活动)和大课堂(年级或全校活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书写了一篇素质教育大文章。‚这些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合作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师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创造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合作者。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发展场’‛。教务处负责人自豪地说。
确实如此。体育节的高潮部分之一是大型团体操设计与表演。每年体育节,学校只给出活动主题,然后由师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创造。比如2008年第十届体育节,学校以‚快乐运动,活力校园‛为主题,要求展示我们国家、民族和学校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围绕这个主题,学校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1200余名师生联袂奉献了一曲‚盛世中国‛团体操的绚烂篇章。全篇由 ‚中国交响诗‛和 ‚一中协奏曲‛ 上、下两片连缀而成。它融文学、音乐、美术、武术和舞蹈于一炉,全面展示了一中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好评如潮。文化艺术节的最出彩部分是大型主题文艺晚会。学校规定,每台晚会节目不得超过20个;其中,原创节目要占一半以上!面对挑战,师生选择了合作,选择了坚持。他们有的编写剧本,有的准备道具,有的琢磨角色,巨大的潜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这样打磨出来的一台大型主题文艺晚会荟萃群英,充满生活气息,集中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如第十一届大型主题文艺晚会的舞蹈《竹韵悠悠》清秀儒雅,意境幽远; 小品《守望》,以一个留守孩子的遭遇来拷问社会,拷问灵魂。在创造和收获中,师生相互喝彩,相互砥砺;分享智慧,分担风雨。感受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而科技节的高峰之一则是专家讲座。几年来,学校聘请了武汉大学鄂栋臣教授、茆智院士和赵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潘垣院士,清华大学闵勇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吴锐博士到学校为师生做科普报告,指导师生的课题研究,开展互动活动,引领师生登上一个个知识和创新的制高点,饱览无限风光;实现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接,形成了学校与清华、武大等著名高校共生的模式,为一中师生实现自己的理想搭起了一座通天塔。一届科技节就是一次探索之旅、发现之旅与和谐之旅,学生和教师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都在这里得到持续不断的超越与升华。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
气息;把创造带给师生,让教育充满挑战和智慧;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就是一中校本课程的魅力所在。
——‚示范学校的使命就在于以质量立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质量是示范学校的生命线。‛一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立意高远。他拿出一中十年学生素质发展统计册,如数家珍: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心理品质更加优良。多年来,学生无一人有违法犯罪行为。2005-2006学、2006-2007学、2007-2008学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4.61%、95.70%和97.79%,优良率逐年上升。学生中涌现出大量‚拾金不昧‛的先进典型。学校每年表彰‚十佳‛、‚百优‛学生150名左右,‚优秀共青团员‛ 100人左右,‚学生会工作积极分子‛10人;表彰‚文明寝室‛30个,‚文明班级‛12~15个。全校师生的艺术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巴东县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每年都有巴东一中师生的节目闪亮登场。学生的文化素质有了质的飞跃。自2000年以来,巴东一中高考成绩连续十年夺得全州同类高中第一。1998年以来,学校共有三十八名同学进入北大、清华,有十六名同学获得全州文理科状元,七名同学高考成绩进入全省前十名,数以千计的学生考入国家‚985‛、‚211‛工程大学。2005年4月,武汉大学将巴东一中确立为全国首家‚优质生源基地‛。同年,学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7年,学校被授予‚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根据跟踪调查,多年来,巴东一中学生进入高校后大都品学兼优,素质全面,才能突出。或荣获国家及学校奖学金,或担任学生会干部,或担任党、团组织干部,或成为大型活动主持人,或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尽显一中学生的才华与智慧,展示一中学生良好的发展潜质。
大爱无疆:谱写发展协奏曲
——‚祝贺,祝贺!‛我们一走进一中的校长办公室,正在忙碌的宋发刚校长,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笑脸相迎:‚成绩是大家的‛。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位校长的谦虚和心胸。是啊,在一中,宋校长坚持把自己摆在一个教师的地位:跨年级兼课,与老师一起接受学生、年级、教务处和办公室的考核……但就在这些平凡的工作中,宋校长真实的了解到全校师生的生存发展状况,获取了决策的第一手资料;为教育科研积累了可贵的素材;显示了公平和正义,凝聚了人心;一言一行,不经意间发挥着示范作用……当我们惊叹于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之余,宋校长还主持过几个国家、省、州级课题研究,仅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就发表了10多篇科研文章时,他只是淡淡一笑:‚是逼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本色。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种过地,当过代课教师,第一学历中师。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步入专家的行列。在一中,他的课是深受师生欢迎的。学生说,听宋校长的课,是一种享受。谈起未来,宋校长告诉我们,借高中新课改东风,改造课堂,创精品课程,强化特色。我们默默祝福一中在这位年富力强的船长的带领下,在素质教育的大海上扬帆远航,越走越好。
——‚1998年以来一中考入清华、北大的38个学生,有21个出自他的门下。‛说起一中副校长、09届高三年级主任谭元富,人们首先‚递‛上来的就是刻在心底里的这张‚名片‛。当我们说明来意时,谭校长说:‚功劳是大家的,应该多写写老师,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谭校长才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这些年来主持年级工作,体会有三点。一是要充分调动师生两个
积极性。对教师,从生活、工作和心理等各方面关心他们的疾苦,在安排工作、工资待遇和考核上尽可能公平、公正,在严要求中培养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心情舒畅的工作;对学生,常常换位思考,多为家长、学生着想,坚持正面引导,争取家长和学生的合作。二是开展工作时遵循规律: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组织教师备教材、备教师、备学生、备学科、备社会。在加强科学施教的监督的同时,又充分信任班主任和备课组长,减少干预,留足教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在培养拔尖学生上,调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并按规律办事:遵循成长规律、学科规律和学法规律。激活教师和学生,在培养学科能力上下苦功。还要关注学生身上的不足,减少阻力。这一席朴素的话语,似乎涉足教坛几年的人都差不多能说出来,但却是谭校长几十年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厚积薄发,道出了素质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生态工程”,只有激活了这个工程每个元素的活力,教育的土地上才会长出参天大树。
——参加工作刚十年,已亲手给清华、北大输送了9名学生,被学生在帖子里昵称为‚我们蛮横而有理的谭老师‛。带着几分神秘,我们走近谭柱魁老师。不料,我们的采访却让他满脸羞色。当我们说起如何做班主任工作时,似乎找到了感情的桥梁,谭老师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他认为班主任工作的金钥匙就是人类最真挚的感情——父(母)子(女)情。要教育学生认同这份感情,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多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从父母身上获取前进的精神动力;努力学习,实现理想和追求,回报父母和社会。如今年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成绩不够理想,他一度悲观失望,准备辍学去外地打工。得知消息后,谭老师把该学生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父亲请回来,一起帮他分析原因,找到亮点,鼓励他战胜暂时的困难。一席话,点亮了这个学生的心灯。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心里犯起了嘀咕:身材高大、外表憨厚的谭老师,原来还有着一份侠骨柔肠!在一中,说起数学老师,谭老师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执教的05届的张元波、08届的廖子铭、09届的税成淼,都是当年高考中恩施州文科数学单科第一名;08届、09届,他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人均分都在132分左右。当我们惊讶于这份成绩时,他说:‚唯一的诀窍,就是把学生看做一个能思考问题的人。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思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会思考的鲜活的生命,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梦寐以求的目标么?!
——到一种工作九年,虽屡创佳绩,但在高手如林的一中,仍不显山不露水;09年高考成绩揭晓后,一个敦师的身影立刻跃入我们的眼帘:他就是在今年高考中连创一中几个第一的祁乾安老师。当我们走进祁老师的教育世界,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浮出水面:‚学生考不上清华、北大,我一辈子不评中高职称!‛在教师会上,祁老师立下了这样的军令状;中午午休时间,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和学生交流中度过的;找学生谈话,先备课,避免浪费学生时间;与科任教师谈话,主题永远只有学生;关爱黄跃等家庭困难学生,争取省建设银行对黄跃同学的支援;近几年,工资的三分之一左右用于为学生发展服务;每次考试阅卷后,把参考答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重新评卷,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理解考题对学生的知识、信息和能力的要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今年,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的学生有两人考入清华大学,数十人进入‚985‛、‚211‛工程学校,而他自己的儿子中考分数却没能上一中公费线……一位教育界前辈说过,教师要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如果祁老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当学生看,那该有多好啊。
——听说我们要采访他,一脸书卷气的贺德才老师被吓了一跳。‚我没有什么贡献,你们应该去采访一线的教师‛他连忙推却。在我们的耐心解释下,贺老师才说起了他的工作的点点滴滴:作为教务员,做好主任的助手,满足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满足学校和社会的需要,是本职工作;工作头绪多,临时性工作多,加班到次日凌晨是家常便饭。仅每年为赶制招生广告,就要开几个‘夜车’;当有教师因学生考核打分‚问罪‛上门时,笑脸相迎,耐心解释,并帮教师分析得失,提出改进建议,直到教师心平气和的离开;去年下半年,爱人患癌症住院,贺老师一边忙于工作,一边要照顾重病的妻子,直到今年三月爱人撒手人寰,贺老师也很少影响学校工作。
……
在一中,是以上这些教师为代表的教职工团队,在平凡中书写着卓越,在谦卑中镌刻着伟大,以他们的大爱谱写了一部不朽的教育协奏曲。
高峡望远:投身县域经济主战场
一中探索出来的素质教育模式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眼球。先是县内各个学校纷纷效仿,形成一种‚时尚‛;接着是州内外和省内外的领导、专家纷纷前来考察、总结,如湖南省龙山高级中学、永顺一中、花垣一中,重庆市巫山高中、奉节高中,内蒙古满洲里三中,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高中、兴山一中、长阳一中、秭归一中及恩施州内高中以及宜昌市远安县教育考察团、广东省五华县教育考察团等先后五十余次到一中考察交流;一些主流媒体如长江巴东网、恩施新闻网、恩施日报、湖北教育督导网、湖北电视公共频道、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等从不同角度对巴东一中进行了报道。现在全国东到上海,西到新疆,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都有来自巴东一中的学生。
在成绩面前,一中的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深知,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群众的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邓小平同志说过:‚学校要保证教育质量,否则不能说教育是成功的。‛学校一定要坚守质量这条底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面对充满竞争的国际大舞台,国家需要大量的站在世界前沿的顶尖人才,需要符合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要求的品德高尚、人格健全、高素质的世界公民。为重点大学输送优秀的新生是示范高中的历史责任。一中领导班子认为,素质教育必须关注升学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教育的社会评价目标是‚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质量是民众教育情结的凝聚点。从现实来看,人民对教育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质量问题,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上好大学,是家长最迫切最强烈的要求。一中领导班子知道,‚老、少、边、穷、库‛是巴东的基本县情。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培养一个专科生可以使一家人脱贫致富,培养一个本科生可以使两至三家脱贫致富,培养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可以使三家以上脱贫致富,培养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可以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同时,学生从巴东走出去,是生态移民,也是最好的移民方式。学校只有扎根脚下的皇天后土,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才能走得更远、更好。他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办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实验园、先进教学技术的示范园和优秀人才的百花园;把学校建成高质量、有特色、创新型、实施素质教育的名校!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中共领导经济建设(农村政策,经济结构等)
◆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革命,改造和建设道路探索)◆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返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 2,中共“二大” 3,中共“三大” 4,八七会议 5,遵义会议 6,瓦窑堡会议 7,洛川会议 8,中共“七大”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返回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返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中共“八大” 4,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3,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5,七千人大会 返回
“文化大革命”时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2)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返回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二大 3,中共十三大 4,中共十四大 5,中共十五大 返回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浙江嘉兴
①内容: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 导工人运动.②意义和影响: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 然一新.返回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①内容: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决定中共加入共产国际, 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②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中共三大”:1923年 广州
①内容: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 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②意义: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但没有提出党对民 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返回
①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秋收举行起义;毛泽东提出 “政权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②意义:为中共指明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贡献.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 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 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4)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返回
①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 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 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遵义
返回
①内容: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意义: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 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 了政治路线问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6)瓦窑堡会议:1935.12(7)洛川会议:1937年秋 陕北洛川
①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②意义:指出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纲领和基本政策,为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返回
①内容: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党的任务:放 手发送人民打败日本,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②意义: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 准备.(8)中共七大:1945.4—6,延安
返回
①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工作中心是 恢复和发展生产;规定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 面的基本政策;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戒;两个“务必”.②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 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 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9)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河北省西柏坡
返回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1949年9月 北平
①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进行了选举,决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②意义: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返回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秋,北京
①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返回
(1)中共八大:1956年秋,北京召开
①内容:正确分析国内形势的变法,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经济建 设方针.②意义: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返回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3)1958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4)1959年八届八大会议,之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5)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 北京
①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②意义: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返回
3,“文化大革命” 时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2)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返回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1.12.18—22 北京
①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拨乱反正,审查解决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②意义: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返回
(2)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5)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返回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一,思想建设(党风建设)1,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
2,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及拨乱反正 3,党的历史上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 5,认识
4,党风建设,廉政建设
1,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背景,内容,影响)(1)1942年根据地整风运动
①背景:1941—1942年,抗战相持阶段,日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②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③影响: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2)1957年整风运动
①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1957年毛泽东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党开展整风运动.②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③影响:有利于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当时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成为后来党犯错误的根源.返回
(1)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一,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第三,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四,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返回
(2)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返回
2,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及拨乱反正
(1)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党的历史上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
(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3)1942年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4)1960年: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5)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错误批判的人平反.(6)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系统纠正“文革”错误(7)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返回
4,党风建设,廉正建设(1)两次整风运动;(2)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要共产党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3)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就是要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返回
5,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的认识(1)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当前主要是防止“左”的错误.(4)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及党的执政能力.(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返回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二,政权建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先后建立过哪几类政权 各有何显著特点 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及每一政权所起的作用.(1)政权及特点: ①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②抗日根据地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③解放区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2)原因及作用: ①苏维埃政权:大革命失败,一方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离开革命阵营,只有工农继续革命.形成国共对峙,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及革命的深人.②抗日根据地:民族矛盾上升,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同目标,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③解放区政权: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后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共领导经济建设(农村政策,经济结构等)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2)特点:革命性和空想性;(3)意义(或评价):反映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 它是空想,根本无法实行.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生主义(1)内容:(2)特点:进步性和不彻底性
(3)意义(或评价):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不是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1,国民革命时期:领导农民组织农会,达到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2,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3,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双减双交”政策.4,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1,建国初期:1950年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2,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认识
A,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国内主要矛盾.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C,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D,稳定和完善党的农村各项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增加对农业投入,推行优化的经营方式.△ 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 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 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1)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⑵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内容: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 中共制定该路线;内容: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 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 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 经济造成极大困难.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7年)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内容: 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⑶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 利于生产力发展.返回
8,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请回答: ⑴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分别是什么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分别是什么
⑵两次探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各自主要成果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认识 ⑶两次探索有何异同点
⑴民主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据的最基本国情是: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落后;⑵成果: 第一次探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 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无论革命 和建设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共两次探索都反映了人民 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说明中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两次探 索都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误,但中共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⑶相同点: ①都曾照搬苏联经验,走了弯路;②“左”的错误都曾造成过重大损失;③都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④都跟杰出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分不开;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 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②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 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 于执政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