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1
2021
年
月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文件一经印发,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在思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那是不是意味着“学生不需要作业?”当然不是,文件中规定: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分钟。
根据这样的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就要做到
“三减”。
减少作业时间:顾名思义,就是要缩短学生作业时间。语文学习中,读写、背诵、积累,是必要的手段,所以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减少的是机械、重复的作业。这些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但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可以相应减少。
减轻作业帮扶:作业设计时,要多安排一些孩子能自己独立完成的作业。无需家长帮助,能和生活相结合,易操作、易落实,这样的作业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不让作业成为家长的负担。
减小作业难度:常说“不要随意拔高学习要求”。其实,作业难度往往和作业超标、超纲,学练不一致相联系。我们在追求作业难度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宝贵的成功体验,得不偿失。因此,要注意减小作业难度。
那么,减少作业时间、减轻作业帮扶、减小作业难度,不是会降低教学质量吗?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由此可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想办法提升教学质量。对此,我们提出了“双减”政策下,让作业设计更多元化的想法。
一、分层型作业,倡导自主选择
在孔子的《论语·先进篇》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主张。而这样的教学主张直到现在,仍具有其先进的参考价值。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材施教”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减轻负担的同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分层型作业”就成为了面对全体学生的一剂良药。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可以以单元为整体设计分层型作业——“周末
ABC”。
(一)基础卷
——
面对全体学生
A
卷是基础卷,可以将整个单元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句等内容,结合“语文要素”,携手助学系统,设计成面对全体学生的习题。基础卷中的习题,是为学生巩固学习提供保障,主要指向于学生读记、字词的音形义及其理解与运用、听力等方面,可以一一对应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所以,习题练习的难度较低,是对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
(二)发展卷
——
面对部分学生
B
卷是发展卷,可以在字词句的基础上,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综合练习的方式呈现,这是为中等
学生提供思考空间而安排的一些阅读练习,难度更高。发展卷中的习题,主要指向于课内外阅读、片段练写等,因此难度整体提升。如果说基础卷是面对全体学生,那么发展卷则是面对部分学生。
(三)提升卷
——
面对部分学生
C
卷是提升卷,在设计时,不必拘泥于
A、B
卷的题型和内容,可以就单元要素中的某一个难点或重点要求,设计出面对一部分有特别需求的学生的习题,往往指向与引领优秀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因此,综合性、整合性的特点比较明显,难度更高。
这三份作业,基础卷是全体学生都需要完成的,而发展卷和提升卷并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可以自主选择。基础卷、发展卷和提升卷的设计,既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顾及到了部分学生“吃不饱”的情况,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主题型作业,提高整合能力
在单元教学中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主题型作业。主题型作业即围绕某个特定主题开展的作业,又称“项目作业”、“综合实践作业”。主题型作业主要指向与灵活运用、高阶思维、学科跨界、小项目、小整合等。
(一)单元主题
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单元主题设计系列性作业。如以“鲁迅”为主题的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这个单元安排了小说《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这四篇文章和鲁迅都有关联。那么,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大问题来统领“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鲁迅?说说你的理由。”如果把鲁迅整体的人物形象看做一个面,那么他的一个个特点即是点。有些点,学生可以就书中的某些片段阐述进行了解;而有些点,就需要结合几篇文章进行理解。但不管如何,学了这个单元,对于鲁迅这个人物的品质,他的作品,以及他人对他的评价等,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样的主题型作业,对于学生提高整合能力、促进多元发展很有帮助。
(二)多学科融合主题
2011
课标中曾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也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因此,我们可以以点带面,以语文学习为主,设计以多种学科学习为辅的实践活动。
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走进传统节日习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的资料查阅“节日习俗大百科”,安排学生在课堂中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和劳动课相结合,安排学生在端午节时拔艾草、包粽子活动;可以和科学课相结合,安排学生了解中药知识,参与香囊制作。
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学得有趣,学得有收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时代主题
在2020
学年第二学期的XX
市六年级期末检测卷中,习作提示是这么写的:蛟龙潜深海,祝融访火星,珠峰量升高,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你的心底藏着哪些探索未来的心愿呢?请你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选一种你认为合适的方式(除诗歌外)进行表达。这个习作要求,正是融合了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习作“心愿”和第五单元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而且与生活中的热点时事巧妙结合。
经过研究,我们还会发现,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检测卷中,习作、阅读部分往往紧扣时代主题,突出时事热点。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社会、生活与我们的语文学习相结合。正所谓“生活处处皆语文”,只有学以致用,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支架型作业,辅助教学检测
有学习,就会有检查和评价。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一个导向。“双减”之下的学习评价,也是引导学生如何开展学习的一个关键。区别于以往“一份卷子走天下”的单一评价模式,双减之下的评价应该更加多元。
(一)平时表现评价
学习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性评价。那么,学生的平时表现也是其中的一个
方面。我们可以巧妙运用助学系统,辅助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学生搭建支架型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一文的课后习题
4“将阅读链接中写过春节的事情与老舍笔下的春节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这项作业,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去感受作者在内容安排、写法运用上的不同,同时,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写法之间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而这个比较,同样可以用到《北京的春节》与《腊八粥》两篇课文中,都写到了腊八粥,但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为学生习作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这个习题,是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的一个很好的支架,两者充分融合,以课文、阅读链接的表达方式为参照,让学生写好这篇习作。
又如《古诗三首》一课中的“习题选做”中要求“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教师就可安排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
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应该“功在平时”。
(二)单元练习评价
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需要一个练习来检查学习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接下来的学习。因此,单元练习评价也很必要。但需要改变的,我们不应只看最后的这个分数,而应对练习中各个部分的情况加以分析,才能进行“靶向治疗”。
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安排“积累和运用、阅读、习作”这三方面的练习,而“积累和运用”又可以从“词语书写、辨析、理解、运用,句段的积累”这些方面入手,掌握必要的语文学习要求。
“阅读”部分中,可以从“情景交融”的运用和分析,“联想”和“情感表达”的区别辨析及写话来考察。而习作部分,则重点落实在发挥“想象”这个点。
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细致的练习分析,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并能够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并能给出适当的建议。将平时表现评价和单元练习评价相结合,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客观的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努力,也能发现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多角度,多方面去检查、分析、反馈,才能为下阶段的学习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总而言之,“双减“之下,教师要厘清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本着“三减”原则,从设计作业入手,本着教育初心,把“减负不减质”落到实处。
2022“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经典范例
当前,大家都在谈优化作业设计,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给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对于作业的设计要从形式、内容和作用等几个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负担”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作业量和作业时间,更取决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融合起来,既看中语文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的融合,又关注对学生思想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语文训练放到实际生活中完成,更侧重于语文的实用性训练。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少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多一些需要学生知、情、行深度卷入的“综合与实践”,恰恰会
是“双减”可能的路径。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激发学生的真正兴趣所在,强调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的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项目化作业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实践、阅读、写作”三个主题领域,以“实践”为主线,以“阅读”“写作”为双翼,三条轴交融推进,进入“私人订制模式”,合理制定学习模块,利用网络开展自适应学习和活动反馈评价,弥补了“学”与“用”割裂的教育学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教材从三年级独立编写“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使得“中华传统节日”主题实践贯穿整个单元。下面笔者就以“传统节日”为例来谈一谈综合性项目化作业的“行、知、行”模块实践。整个逻辑体系分别安排七到八个模块开展活动,借助网络平台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知识素养。
一、项目化实践,多样式宣评
综合性学习的项目化作业设计需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深刻理解,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起到切实落实语文要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效果。“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作业设计从以下三个活动层面开展:一是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二是亲近节日习俗,重温节日文化;三是在体验实践中多维度创作,进行成果分享,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组建一个小队,调查传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小组”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最基本的方式。通过自由组合小组的方式,商量出合适的活动话题,分工合作开始配合整个活动的开展,这也是完成综合性学习项目化作业的第一步。
这样,在“我们的节日”实践活动调查与采访中,每个小组就可以以小区为单位,安排一位组长,组织全体队员分工合作,完成后期的调查访问卷,并整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调查访问成果了。
(二)亲近一次习俗,经历传统文化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现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业设计应该要还原真实的学习“现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在他们的生活中真正“有用”。
每一个节日都流传下很多传统习俗,以“清明”这个节日为例,习俗有很多,综合学习项目化作业的设计和开展尤其注重关于信息的处理,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查和了解,了解每一个习俗都包含着美好的祝愿和历史传说。这些习俗有的失传很久,有的还在延续。选择一个或几个习俗,走近它,亲近它,与之建立友好的、亲密的关系,顺利完成知道清明、过好清明的实践目标。
像这样亲近习俗的过程,在大家视频、图片等节日习俗的分享过程中,锻炼的是学生的能力,品尝到的是一份浓浓的文化大餐。
(三)创作一个作品,留住传统文化
将语文学习融入其他学科,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力量。综合性学习的作业设计更是要坚持开放、多元的原则,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是有利于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也是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的。比如要求学生呈现调查和研究作品设计环节,完全可以与文艺、手工等相结合。
在上述的节日活动开展中,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校园文化活动、跨学科综合活动,在一个完整的创作主题中形成关联,在项目任务完成中产生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学习。
(四)做好一次宣评,分享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的作业最后也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一环是宣评、分享。各小组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方式自行选择,可以是成品现场展示、动态现场展示,也可以是诗歌现场朗诵、过程现场讲述,还可以线上宣传:主要是班级微信公众号、教育广场排行榜、微博、QQ等。
对于学生来说,重点是在展示的形式跟前面的搜集资料,了解习俗这个要素的达成度有多高。是否展示、分享到位,每一个作业环节的结束,都可有关于完成数量、红花排行榜、人气排行榜等量化性的考核。根据星星数量的多少分别给个人和小组都设置不同的评比称号,给节日活动结尾一个仪式感,让这个作业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步不能只停留在成果、报告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全面总结得失。
二、主题化阅读,交互式学习
无论哪种阅读方式,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综合性学习的项目化作业还要进行主题化阅读,这有助于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发展。
“传统节日”主题化阅读,主要读的是文化、科学和艺术,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了解每一个节日的由来,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节日习俗印象,使得学生更加亲近节日主题内涵。这一个实施途径主要由家长课堂和网络平台广泛性阅读来完成。
(一)读科学知识,明节日文化
科学是指关于每个节日的科普知识。中华传统节日在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国人统一过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有一些小众化的传统节日,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
如进行“清明”的主题阅读时,需要阅读“清明”节气和节日的关系,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清明农事节令影响了清明节日的发展。通过百度百科、学习资料链接推送、同伴主题阅读资料分享下载等媒体自适应学习,使得前期活动的知识储备异常活跃。
(二)读文化资料,丰节日文化
阅读与主题相关文化知识,从“字、词、诗、文”四个方面落实。
再次以“清明”为例:“字”是指查阅该节日名字的字理演变,是指“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词”是指了解该节日的成语,如“井井有条、人面挑花……”等成语;“诗”是指读与该主题有关的儿歌、童诗、古诗词、歌曲,如杜牧的诗《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妇孺皆知。“文”是指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故事、有声读物等。清明节日阅读《寒食节》,读懂介子推与重耳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样的文化主题阅读途径主要通过学习资料链接、有声读物、经典名著等推荐材料。读“字词诗文书”,实现节日文化内涵的不断外显,不断丰满节日主题的文化外延,使得活动课程与历史对话,传统文化素养得到进步。
(三)读艺术作品,赏节日文化
在学生完成相关学习活动之后,教师可把相关节日文化的艺术作品集中展示,学生通过观摩艺术作品,感受节日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春节”的学习资料平台上,有春节古诗吟唱欣赏,春节传说、农民画作品欣赏、春节小报展出、春联设计展等,在欣赏了多样化的艺术作品后,学生在后面的实践表现中会运用这样的手法表现自己的个性化研究成果,将节日文化的底蕴糅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三、多元化习作,个性化表达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综合性学习也应突出作为“语文”典型教材的功能。传统文化的教学增进文化认同,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固然重要,但统编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仍旧按照了双线交织,螺旋上升的模式,在浓厚的“中国味”里仍不缺失“语文味”,传统文化也要为语文服务。我们为学生创造欣赏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让学生在节日课程活动中,“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一)童诗童歌赞节日
儿童天生是诗人,诗歌最能承载人的灵魂的表现形式。读了很多的节日诗歌诗词,结合自己的节日习俗经历,写一写小诗,不拘泥形式,不担心文笔,只需要把心底最本质的节气感受用文字呈现出来。为节日写一首诗,编一首歌,展现对节日文化的参与和赞美。
(二)想象习作忆节日
语文课标鼓励孩子们写想象作文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儿童的生活经验少,但是想象力丰富。统编版的语文课编排了大量的想象单元就是最好的例子。传统节日的由来,从古至今演变出了多少传说、故事、诗词,也赋予了很多想象的内容。如“年”的传说,寒食节、端午节的由来等。学生喜欢读故事,也喜欢编故事,想象类习作能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打开视野,赋予了无限的想象力,书写想象作文。
(三)实践日记绘节日
因为实践性很强,在完成此类作业的过程中更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沟通生活等等,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体验和经验,实践日记这一载体,用图文方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事体验中,栽种了豆苗、凤仙花等,孩子们就开始写观察日记。一篇篇与春天约会的稚嫩习作图文并茂地诞生了,同学们的习作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勃勃生机。元宵节包青团、猜灯谜等也成为了学生习作的好素材,活动照片配上文字描绘,读来赏心悦目。
“传统节日”的项目化作业设计是传习“中华文化”知识,实践传统节日习俗的途径、更深层次的意义是领略传统文化带给人诗与远方的情怀,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更是实现阅读、写作、实践的三者大统一以及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互为交融的理想境界。
综上所述,学生在“项目”“主题”的驱
动下,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经历思维生长的过程,体现了开放、多元的过程。学生在经历了整个作业的过程之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上也经历了从吸收、内化、展示的过程,实现了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像这样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既拓展了语文学习内容和方法,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迫切需要学生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一些思考二
在“双减”政策下,国家大力提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真正的感受到学习知识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作业设计应注重形式,突出多样性
语文作业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把握,通过“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极大的推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在完成学生的减负之后,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学习,增强他们对语文世界的学习和感知。
1、“听”的作业。从根本上来说,听的作业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在实施的时候,一般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多听一听课文的朗读,尤其是多角色的朗读,让学生仔细聆听每一个角色的口吻、感情,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感知和理解文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听一些和语文学科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感,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科内容。
2、“说”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减负并不是单单的减轻作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的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愿意去表达,愿意把自已了解的知识和身边的人倾诉。因此“说”的作业就是要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父母亲人进行复述,以讲故事的口吻直白的去展现自已学到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知识会得到强化和巩固,他们自身的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而对于一些开放性的文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想象,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想象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会得到大大提高。
3、“读”的作业。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和坚持,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积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的作业。“读”的作业主要是指必要的课外阅读,当然了,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随机选择。
二、作业设计应“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要全面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教育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要针对性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们都要了如指掌,这样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去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三、作业设计应突出趣味性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深入的落实相关的政策,全面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还应该加强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学生能够轻松高效的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莫大的喜悦和乐趣。在语文课堂作业的实施中,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绘画的作业。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有绘画天赋,他们总是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我们了解到绘画可能是孩子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可以以此方式来完成语文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画面感。
2、表演的作业。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表演可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表演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点。在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可以进行课文情节排练、分角色表演和道具的准备等,这些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形象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完成这些步骤的同时,学生们也可以进--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各种角色形象的塑造,更好的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上,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孩子--些自我空间,让他们不断的探索、发现、感受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