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教学研究】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数学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乐学---爱学---会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数学思维的根本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低年级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游戏式教学”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此外,有趣的数学情景、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拟人化的动物插图、竞赛性的练习等,也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可能性》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初步感受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这一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抽奖的大情境导入。在《平移与旋转》一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一课件,例如:升国旗、坐电梯、小风车、滑雪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说一说那些运动是平移,那些运动是旋转?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升起来,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踊跃的回答问题。在这一课中,学生还学习了多格平面图形的平移,出色的画出了多格平面图形小房子向左平移5格后的图形。
二、创设教学情境,正确引导学生探索,培养数学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数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新课之后,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过了几分钟后,我说:“哪位同学描述一下你设计的的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有的学生说:“我设计的是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有的说:“我设计的是长6厘米,高1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有的说:“我设计的也是一个长方形,但长是4厘米,宽是1.5厘米”;有的说:“我设计的也是平行四边形,但底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我设计的是……”。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紧接着问:“刚才有些同学设计的图形是一样的,为什么其中的数据却可以有所不同呢?谁来谈谈你的想法。”我是这样想的:“不管设计哪种图形,只要符合面积是6平方厘米就行了,比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只要它们的长和宽或底和高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等于6的式子,这两个数据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总之,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促进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发展,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三、由形思数,数形结合,感悟数学思维。
“数“与“形“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结合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向学生介绍概念,学生很难 真正理解这一数学概念含义,更不要说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才能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教学知识点更加清晰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直观体现所学知识,在教学有关的数学公式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会将知识学死。如果学生稍微碰到有变化的图形问题,就不能灵活解决。比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在进行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建立数字观念。在数一幅画中有多少只天鹅的时候,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表示,一只天鹅用一个小棒表示,二只天鹅用2个小棒表示......。这样初步帮助学生从实物建立表象,然后再抽象出数字,一个小棒用1,二个小棒用2,三个小棒用3......。这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首次感悟了由行思数,数形结合。比如在学生学习重量单位千克的时候,就需要学生动手去感受,从而建立千克这个重量单位的概念。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用2袋食盐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从而在脑子有一千克概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一吨的重量多么。那么同学们会想象到2000袋食盐堆在一起的情境。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使得数学教学充满乐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一定会引导学生由怕数学变成爱数学。
四、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口头举例,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比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玩一玩中进行。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种自己了解的物品的包装盒,然后向学生介绍。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来找概念原形的过程,即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1米,通过这样的举例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感受1厘米、1米的真正意义,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便更加清晰。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中,她设计情境,先提出:“老师今天要带你们一起到小熊家玩。”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小熊的房子是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熊的房子上找出图形并认识这些图形。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重任所在,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