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民俗68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68-355 教案 发布时间: 2019-11-23 09:31: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民俗教案

活动名称:重阳节登高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攀爬动作,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能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增强幼儿登高的安全意识。

3、了解重阳节的主要风俗,体验登高活动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1、配乐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舒缓的音乐。

2、有关重阳节风俗的图片、远近不同的风景图若干张。

3、轮胎若干、三条绳、小铃铛若干、在攀岩墙边进行活动。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乐声中:走走、看看、跑跑做热身活动。

2、说说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师:农历九月初九,小朋友知道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到了,你们知道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些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

3、小结:重阳节里人们喜欢采茱萸、喜欢喝菊花酒、喜欢登高登高塔。(带领幼儿热身来到山脚下)

二、尝试登不同难度的“山”

1、幼儿尝试登山的感觉(爬轮胎山)

(轮胎堆起的小山上面用一块大布遮住,增加了难度,对孩子是一种挑战)(1)激发幼儿登山的欲望

师:“前面就有一座山,我们爬到山顶上看看山脚下有哪些美丽的风景?”(2)讨论:爬山的注意事项

师:“我们登山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师生共同讲述爬山时要注意安全,不推不挤)

(3)个别幼儿演示登山。

(4)幼儿分组登山,爬上山后幼儿相互讲述看到的风景。(5)下山后再次尝试爬山。

三、放松动作

1、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自己的手臂和腿,让手臂和腿的肌肉都到放松。

2、师幼一起念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活动名称:我爱我家乡 活动目标:

1、积极调查今昔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与差异,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2、懂得要好好学本领,为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活动准备:

1、幼儿已作过调查,并完成《比童年》的调查表记录。

2、古镇纪录片,投影仪。活动过程:

一、讲述调查表,通过比童年初步了解家乡的变化。

1、你知道爷爷奶奶小时侯的生活是怎样的?

2、你知道爸爸妈妈小时侯的生活是怎样的?

3、你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

3、利用投影仪放大幼儿的记录表,师生共同小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侯和小朋友现在的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主要差异。

4、你喜欢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还是你现在的生活?为什么?

二、看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专题片,进一步感受家乡的变化。

1、你看到了什么?

以前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以前的路和现在的路有什么不同? 以前的街道和现在的街道有什么不同? 还有什么不同?

2、你喜欢以前的家乡还是现在的家乡?为什么?

三、幼儿绘画创作《我爱我家乡》

鼓励幼儿将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名称:新年的由来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年”的来历,知道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2、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

3、乐意参与活动,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

1、课件:“年”的来历

2、收集有关过年的各种庆祝活动的图片、录像

3、幼儿操作材料: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全国各地人们庆祝“新年”的录像

1、说说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最喜欢过年时的哪项活动?

2、过年了,大家是怎么庆祝的?

3、小结:过年真热闹,到处部是喜洋洋。

二、看课件,了解过年的来历

1、可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可没有过年这个习惯。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人 们最痛苦、最害怕的日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2、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说的就是“年的由来”。

3、小结:怪兽“年”最害怕红色、灯光、响声,所以白胡子老爷爷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爆竹、点灯的方法来对付它。从此以后,每年过年的时候,人们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红福字,放爆竹,亮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过年的风俗就由此而来。

三、根据生活经验讲述过年的热闹气氛

1、现在,过年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热闹。小朋友,你们知道过年时还有哪些庆祝活动吗?

2、每个人部把自己过年时最喜欢的活动画下来。

四、活动延伸

1、将“年”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美工区:制作对联、鞭炮等。

第二篇:《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

第1章

民俗概述 1.1 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1.2 民俗的基本特征 1.3 民俗的社会功能 1.4 民俗的形成 1.5 民俗与旅游

第2章

服饰民俗 2.1 服饰民俗概述

2.2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2.3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4 外国服饰民俗

第3章

饮食民俗 3.1 饮食民俗概述 3.2 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3.3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3.4 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第4章 居住民俗 4.1 居住民俗概述 4.2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4.3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4.4 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 4.5 外国居住民俗

第5章

交通民俗 5.1 交通民俗概述 5.2 中国交通民俗 5.3 外国交通民俗

第6章

农业民俗 6.1 农业民俗概述 6.2 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6.3 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 6.4 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 6.5 外国农业民俗 6.6 农业民俗与旅游

第7章

工艺美术民俗 7.1 工艺美术民俗概述 7.2 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7.3 外国工艺美术民俗

第8章

人际礼仪民俗 8.1 人际礼仪民俗概述 8.2 中国人际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际礼仪民俗 8.4 旅游交际礼仪

第9章

岁时节日民俗 9.1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9.2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9.3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9.4 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 9.5 外国岁时节日民俗

第10章 游艺民俗 10.1 游艺民俗概述 10.2 中国汉族游艺民俗 10.3 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 10.4 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 10.5 外国游艺民俗 第11章

世界主要宗教 11.1 宗教概述 11.2 佛教 11.3 基督教 11.4 伊斯兰教 11.5 其他宗教

第12章

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 12.1 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12.2 云南海埂民俗村 12.3 北京民俗博物馆 12.4 南京民俗博物馆 12.5 天津民俗博物馆

第三篇:青城民俗教案

第六章

寻味古镇独特的情韵

第二节

青城民俗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青城民俗文化中的“隍爷出府”、“小火山”、“道台狮子”等民间风俗习惯;(2)对这些风俗习惯进行讲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1)收集兰州民间风俗习惯的相关资料,讲述身边的风俗故事;(2)欣赏包含民俗特色的图片,加深认识;(3)寻访身边的青城民俗,参观当地的城隍庙,感受城隍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青城的民俗风貌,感受青城历史文化的悠久和独特魅力,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2)通过学习和亲身体验,认识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学会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青城民俗中的“隍爷出府”、“小火山”、“道台狮子” 2.教学难点:青城民俗中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和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走进中国的每个城镇,你都会看到一座城隍庙,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镇的风俗风貌,那么最好的去处就是城隍庙,它是一个城镇的文化缩影,兰州也有城隍庙,你们知道青城兰州还有哪些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呢? 教学过程:

一、隍爷出府

1.城隍庙的来历:我国古代的城市都建有城隍庙,庙内祭祀的神祗就被人们称之为城隍爷。城隍,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神之一,是一个地方的守护神,起着宣传教化,保护百姓的作用。城隍原属自然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它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由最原始的护城保民,到后来的怯灾除患,护佑善者、惩治恶者,再到督官慑民等职能,城隍已成了能提供人们生命与财产保障的全能神祗了。人们对城隍的祭祀非常隆重,常常和孔子、关公、佛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典”。

2.城隍庙的位置:现今的城隍庙坐落于青城镇前街中段南边 3.建立时间: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1039年)。

4.特点:兰州、条城的城隍庙不但有姓而且有名,他就是“荣阳误楚,身殉汉皇”的大将——纪信。

5.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早已不是社会各界共同崇拜的神圣道德偶像;昔日香火鼎盛的城隍庙,作为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早已变成了逝而不返的过去。但随着黄河千年古镇民俗旅游文化的方兴未艾,青城的一些民俗文化历史渊源被挖掘出来,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文化发展的必然。活动:逛城隍写新闻

逛逛当地的城隍庙,写写你的所见所闻,用新闻的样式写一则你在城隍庙见到的新鲜事

二、小火山 1.时间:正月十四 2.地点:潮音寺禅院门前 3.内容:堆垒——点燃——转圈

4.寓意:先左转三圈意思是将所有不顺心的事和烦恼,疾病,晦气都被这冲天大火一烧而光;后再右转三圈意思是来年的生活能像火山里的熊熊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学生活动:讲一讲元宵节还有哪些风俗习惯?(例如“烧秦桧”、“卡火”、“游百病日”)

三、道台狮子

1.道台狮子的传人: 在同治年间由山东艺人传入青城,张道台等人将其传承了下来,后人为了纪念张道台的功德,便将这种玩法的狮子称为“道台狮子”。

2.表演的时间: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五和十六两天 3.表演方式:柴山、一字大板桥、翻天印和五篡梅(播放关于“道台狮子”的视频资料和相关图片)

说一说:道台狮子与常见的舞狮子的玩法相比有哪些特色?

4.特点:用长条板凳或者方桌搭起高山架来玩,并由猴子和猩猩配合表演,动作惊险玄妙,故事幽默有趣,且表演者必须有武术功底才能登山表演。

5.道台狮子的发展:道台狮子传入青城后,得到了地方武术行人的不断完善,标准提高,套路新增,成为了突出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

6.影响:一百多年来它作为青城的一种杂技社火流传至今,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涌现出了不少的爱好者、支持者,以及演艺名人,他们推动了道台狮子在青城的进一步发展,2007年道台狮子被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篇:中华民族民俗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时:8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一)集体性

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民族性

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三)阶层性

民俗的阶层性,指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层差异。民俗的阶层性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阶层在实行同一民俗行为时,因为经济支付能力和地位权势所造成的物质支配能力,而不是指同一民俗在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阶层中在信仰上有实质不同。

(四)民俗的普同性

普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是民俗中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

(五)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六)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七)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八)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九)民俗的类型性

民俗的类型性,或称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十)规范性与服务性

民俗的规范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作用。

民众的服务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特征。

二、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

3、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5、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第三节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只有乌丙安先生的书中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而据钟敬文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

一、民俗的构成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象征符号。

1、民俗质

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质的条件。

2、民俗素

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一个民俗意义。

3、民俗链

所谓民俗链,是指若干民俗素联结并排列起来,构成一连串的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民俗链的构成有鲜明的秩序,首先是确立某种民俗的类别及其意义和目的,然后是选取内容与形式都有一致性的民俗素进行排列组合。其次,民俗链构成的民俗秩序是有一定规则和序列的,其中的民俗素总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轴线上活动。历时性就是民俗素按时间顺序在民俗活动中出现,而共时性则是在每个时间段中把那些形成“共鸣”的同类民俗素组合成一组组关系。

4、民俗系列

所谓民俗系列,是指将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依照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归纳在一起,就形成了同一民俗的系列,并与其他民俗的系列相区别。

5、民俗系统

所谓民俗系统,是把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密切相关性再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民俗系统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如根据民俗符号代码的构成,可分为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根据人们对民俗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可分为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嗅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等。

二、民俗的养成

1、关于俗民与群体的概念

民俗学研究中把生活在民俗社会中的成员称为“俗民”,以取代人民、民众、劳动人民、民族等非民俗学意义的名词。所谓俗民,是指一个文化的代表性来界定的文化群体,它既可以是群体社会,也可以是俗民中的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是看他的文化代表特色。

民俗学意义上的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不论以什么样的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或叫做俗民群体。从约定俗成法则的角度看,群体结构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可以是自发的、松散的、无组织的甚至是短暂的、互不相识的人群聚合体,只要他们尊重民俗,对民俗文化的养成、负载、传承有所作为。

2、关于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

民俗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约定,就是大家取得共识,这是民俗形成与养成民俗的关键。

习俗惯制是人类群体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制度惯例。习俗制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场合在民间有制度和法律的作用。

习俗规则就是习惯的重复出现,是习惯的规范。

3、民俗的养成

民俗的养成,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接受民俗文化产不断民俗化的过程。

三、民俗的传承

所谓民俗的传承,就是人在民俗的养成过程中,对民俗的接受和传授过程。

第四节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民俗文化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民俗文化资源”,则是指其中可以被旅游业加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内容。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民俗是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第二,虽说普通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一般地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只有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民俗,才可能成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具有现实的文化旅游价值。第三,并非所有民俗都是文化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包括以下一些: 1.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是指在民间生活中人们表现出的信仰现象,与狭隘的直接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多样性等相联系。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俗信信仰两个方面。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数字等等。

迷信与俗信都源于原始信仰,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迷信内容逐渐消失,只留下信仰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民俗信仰的形式。

2、民俗技巧

民俗技巧,是指民间形成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生产技术或技巧。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在具体条件下所采取的生存手段即生产和生活技术,也会因其独特性和历史传统内涵而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3、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

4、民俗竞技

民俗竞技主要是民俗体育,是指民间性的各类竞技性活动,既包括有竞技性的民间运动项目,也包括民间的游戏活动。

5、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是指民间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传统化的生活形式,涉及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礼俗等,范围相当宽泛,旅游的资源价值最高。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 按民族分类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差异或不同,首先是在民族间出现的。民族性在成为划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首要原则,是与民俗文化的形成、功能有关。某一种类型或某一种形式的民俗事象,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具有延续性的人类群体条件下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具有文化约束作用的传统力量,使这个群体具有较为强烈地保持这种民俗文化特色而与其他群体的民俗文化相区别的愿望,有着一种文化保守性。因为群体自身的存在、发展与延续,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及其内部支系在相当的范围内满足了民俗群体存在的这些社会条件,所以,民族往往才是民俗文化传统的最后边界。

 

 按地域分类

形成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基本一致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方式,在每一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存方式往往会有某种相近性,因此人们的民俗行为也有某种相似性。其次,有较高民俗文化热能的人类群体,具有地域内的民俗示范作用。也就是说,较强的文化影响能力,会产生波及效应。

 按行业(职业)分类

行业(职业)民俗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人们在从事不同生产、担当不同职业工作时所形成的习俗。

  按语言分类 按信仰分类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历史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俗事象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或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就是指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

2、现实性

现实性,指民俗传统的现在性和可实现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俗的现在性。其次是民俗的可实现性。

3、可理喻性

所谓可理喻性,指作为文化旅游的民俗事象,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一般不会产生理解障碍或者是引起反感,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4、相对稳定性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对稳定性,指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特点,而这种历史继承性特点经常表现为稳定形态。

5、变异性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民俗的变异有两层意义,一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民俗的变异,二是由于作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变异。

6、西部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一,自然与社会的结合 第二,文化与生活的结合 第三,观赏和体验的结合 第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有两个前提:一是与旅游的深度发展有关,二是与旅游者的素质提高以及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有关。极而言之,与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有密切关系。当旅游者素质还比较低,没有对更广泛知识的需求,只图表层的观光游览,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就不会表现出来。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

2、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

3、获得效益的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民俗?有哪些特征与功能?

2、民俗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3、理解民俗的养成与传承。

4、民俗文化旅游价值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教学重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

教学难点: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课时:6个课时

知识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第一节 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二、特征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四个:一是地域性,二是季节性,三是功能性,四是科学性。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

一、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化,叫做生态民俗。生态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态民俗两个子系统。生态民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二、动物生态民俗

(一)、有关动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二)、有关动物生态传承的民俗

三、植物生态民俗

(一)、有关植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二)、有关植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四、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第三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一)地域性和季节性

(二)功利性

(三)技艺性

(四)保守性与稳定性

(五)经验性

(六)田园性

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三)卜农事丰欠、祈福习俗

(四)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六)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

(七)农业娱乐风俗习惯

四、中外农业生产民俗举例

第四节 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一、狩猎、牧业和渔业生产的特点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的特点

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举例

第五节 工匠民俗

一、工匠的产生

二、工匠的技艺传承

三、工匠的行业民俗

四、工匠民俗的特点

(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六节 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商业的民俗特点

(一)集市的民俗

原始的集市民俗经历了四种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二)商的民俗

中国传统的商的民俗包括居间商、行商、坐商三种。

(三)市、商的民俗标志

在古代,市的民俗标志以市声为代表,传统的商的民俗标志主要表现在招幌、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等方面。

二、交通运输民俗的民俗特点

(一)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展示其图片)

(二)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

1、掌握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各类别的特点。

第三章 服饰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构成服饰的要素,服饰发展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华各民族服饰特征。教学难点:,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课时:4个课时

第一节 服饰民俗的构成

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包括衣服、鞋帽,也包括各种发饰、金属与珠宝首饰以及一些附属用具如头巾、围巾、手帕、扇子、拂尘、伞、荷包等物品,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服饰的构成:服饰由这样几大类构成:一类是衣着,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品,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第二节 服饰民俗的发展

一、服饰民俗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实用阶段,第二阶段增加生产生活实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标志。

二、服饰民俗的演化轨迹

第三节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有如下一些:

服饰的民俗习惯,包括实用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礼仪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包括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第四节 中外服饰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构成服饰由哪些要素构成?

2、服饰发展变化有何特点?

3、简述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

第四章 饮食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饮食民俗的概念以及特点 教学重点: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教学难点:饮食的功能。课时:3个课时

第一节 饮食民俗的定义

一、定义:饮食民俗也是物质民俗中一个很大的类别。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加工、制做、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

二、形成和发展 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

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其次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的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饮食民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饮食状态阶段,熟食阶段,烹调阶段。

第二节 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一.功能: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和养生融为一体,社交作用,饮食活动成为一种工作和职业,饮食成为旅游资源

二.饮食民俗的范围:一是食物原料、结构的传承及其类型,二是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即饮食调制法的传承及其类型,三是饮具、食器的传承及其类型,四是饮食方式、餐制的传承及其类型,五是饮食职业者的传承及其类型。

三、饮食民俗的类别:

饮食民俗包括日常饮食,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五类。

第三节、中外饮食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饮食民俗的概念。

2、理解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饮食的功能。

3、中国的几大菜系及其特点。

第五章、居住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教学重点:了解居住民俗信仰。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课时:3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第一节 居住民俗概论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

居住,既指住所,又指人类关于何时居住于何地,又如何居住休息的行为活动。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居住民俗的表现:

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一)居住民俗的初创阶段

(二)居住民俗的过渡阶段

(三)居住民俗的发展阶段

三、居住的类型

中国传统的居住类型包括洞穴居、干栏居、帐蓬、上栋下宇式建筑。

四、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居住民俗的表现

一、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二、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三、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四、有关住房的信仰

五、居住的特点: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第三节 中外居住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2、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居住民俗信仰。

第六章、人生仪礼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生礼仪概念。教学重点: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教学难点: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课时:6个课时

第一节 人生仪礼概论

一、人生仪礼的概念

人生仪礼,又称个人生活仪礼,文化人类学上叫做通过仪礼。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中国传统人生仪礼习俗是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民俗。

二、人生仪礼的类型

(一)诞生仪礼

(二)成年仪礼

(三)婚姻仪礼

(四)丧葬仪礼

第二节 诞生仪礼

一、求子习俗:包括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官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二、孕期习俗:包括怀孕、胎教、饮食、服饰、起居、行为举止等几项。

三、诞生习俗:包括准备产房、坐草和临盆、报喜、开奶、洗

三、坐月子、满月、百晬、周岁等。

第三节 成年仪礼

一、成年礼的意义

二、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一)年龄规定

(二)成年礼的性别区分

(三)成年礼中的考验

(四)成熟标志

第四节 婚姻仪礼

一、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二、婚姻的发展

按马克思的研究和观点,人类婚姻经历了如下各阶段:

(一)群婚阶段

(二)血缘婚阶段

(三)伙婚阶段

(四)对偶婚阶段

(五)专偶婚阶段

三、婚姻形态:中国传统的婚姻形态包括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职注婚、试验婚、自愿婚等形态。

四、婚姻的仪礼习俗:中国传统的婚姻仪礼习俗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除此之外还有媒人和离婚等习俗。

五、中外婚姻习俗举例

第五节 寿辰仪礼 第六节 丧葬仪礼

一、丧葬仪礼的类型:传统的丧葬仪礼包括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曝葬、腹葬、拣骨葬、崖葬、塔葬等几种类型。

二、中国丧葬习俗

中国的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停尸仪式、报丧仪式、招魂、送魂仪式、做七仪式、吊唁仪式、入殓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等。思考题:

1、掌握人生礼仪概念,2、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

第七章、社会有关系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掌握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教学重点:了解家庭和家族民俗的内容。教学难点:了解亲属称谓。课时:5个课时

第一节 社会关系民俗概论

一、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

社会有关系的起点是亲属关系,由此形成家庭、家族关系,以后再与家族以外的人发生社会组织的、地域观念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关系。

二、民间社会组织及其民俗的概念

民间社会组织通常是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

第二节 家庭、家族的民俗

一、家庭、家族的含义及职能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族,是由父系血缘亲属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是以家庭为基础的,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备的功能。家族及家庭的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

二、家庭的类别及其与婚姻民俗的关系

三、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血缘关系、姻缘关系、特殊的家族关系。

第三节 亲属与亲属称谓

一、亲属称谓

二、亲属:直系血亲、旁系血亲、直系姻亲、旁系姻亲。

三、关于亲族的概念

亲族集团是由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血亲及其配偶加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亲及其配偶的总和。

四、亲属分类的原则

第四节 村落组织的民俗

一、村落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二、村落组织的内部构成

三、村落组织的习俗

第五节 中外家族、家庭习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2、了解家庭和家族民俗的内容。.3、掌握亲属称谓特点。

第八章、社会交往礼仪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礼及其三礼概念。教学重点:了解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难点:基本的礼节形式,日交往中的礼仪礼节。课时:2个课时

第一节、关于礼的学问

一、礼与“三礼”的概念

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现在通常认为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社会规则。

所谓三礼,就是礼貌、礼节、礼仪。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与精神风貌。礼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仪通常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二、礼的起源与发展

礼属于上层建筑,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三、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社交礼仪礼节

一、基本礼节形式

包括握手、鞠躬、拥抱、招手、亲吻、举手、合十、招呼、介绍、问候等多种,各民族和各地区往往有所差别。

第三节、中外礼仪举例

1、什么是礼?三礼具体指的是什么?

2、了解礼仪的性质和作用,3、掌握基本的礼节形式和日交往中的礼仪礼节。

4、例举中外礼仪行为各三种

《民俗学概论》教案 ——第九章 岁时节日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岁时节日的含义。教学重点:了解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教学难点:岁时节日的类型与特点。课时:2个课时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

第二节 节日的类型与特点

从节日的主要内容考察,可把节日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第三节 中外节日习俗举例

1、岁时节日的含义是什么,2、试述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岁时节日的类型与特点。

4、完整地叙述一种岁时节日。

《民俗学概论》教案 ——第十章 象征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象征民俗结构、寓意纹样的定义。教学重点:了解寓意纹样的类别。教学难点:了解花语民俗的概念。课时:3个课时

第一节 象征民俗概论

一、概念

借用特有的象征符号来表达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民俗叫象征民俗。

二、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

三、民俗象征的结构

(一)言语系统的民俗象征

(二)非言语系统的民俗象征

(三)实物的象征

(四)色彩的象征

(五)其他感觉体验的象征

第二节 花语民俗

花语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意识形态,反映于花语之中。

一、花语民俗概论

花语民俗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示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俗成的、为一定范围的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

二、中外花语民俗举例

第三节 寓意纹样

一、寓意纹样的定义

含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装饰花纹,称为寓意纹样。

二、寓意纹样的内容分类

(一)吉祥图案

(二)辟邪纹样

(三)人事纹样

(四)自然纹样

三、寓意纹样的类别

(一)动物寓意纹样类

(二)植物寓意纹样类

(三)山水、自然或组合纹样类

(四)数字化纹样类

(五)几何图案类

(六)宗教纹样类

(七)人事、物品图案类

(八)汉字纹样类

1、了解象征民俗结构、寓意纹样的定义。

2、掌握寓意纹样的类别,花语民俗的概念。

3、指出六个国家的国花及其象征意义。

第十一章 信仰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信仰民俗的概念。教学重点:了解图腾,行业神,神灵,禁忌,生育神。教学难点:了解信仰民俗的特征。课时:4个课时

第一节 信仰民俗的定义和特征(一、信仰民俗的定义

信仰民俗是一个很大而复杂的系统。所谓信仰民俗,是人们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到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缺乏认识或歪曲反映,在民间大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有关神灵崇拜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及其相应仪式的习俗惯制。

二、信仰民俗的特点

1、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

2、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封锁性或保守性。

3、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4、具有较大的渗透性

5、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6、民间信仰存在着俗信化趋势

第二节 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1)、灵魂

在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中,灵魂崇拜是最基本的崇拜,灵魂被认为是居于人的躯体以及各种物体内,并起着主宰和支配作用的一种超自然体,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灵魂崇拜对象包括生魂、游魂、转生魂三种。(2)、自然神

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所崇拜的对象有天象、火与火神、水与水神、山与山神、石与石神、土地、动物、植物等。(3)、图腾

图腾是古代自然信仰及动植物信仰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

4、祖先神灵

祖先崇拜是由联想形成的虚幻事物,进而发展成为幻想物的观念,相信祖灵能保佑或危害子孙的信念及其行为。祖先崇拜包括祖先神、鬼灵观,这两种崇拜对象也反映了人类祖先崇拜的历程。(5)、行业神

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6)、生育神

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生育神大多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媒介

民间信仰的媒介包括如下下些:

一、巫觋

二、祭司

三、方术士。

第四节 民间信仰的方式

一、预知

(一)、预兆

(二)、预言

(三)、占卜

二、祭祀

三、禁忌

四、巫蛊

包括巫术、蛊、符咒等。

中 国 民 族 民 俗

第五篇: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

中职学校教师说课比赛

教学设计(教案)封面

县职业技术学校

旅游服务与管理

导游基础知识

课题(主题)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授课人

报送日期

2011年X月X日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藏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藏族的建筑、饮食、礼节、禁忌等风俗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藏族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藏族的文化特点,把藏族的民族风情传递给游客。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语言沟通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识记藏族的概况、礼俗、服饰、饮食、礼仪禁忌等风俗文化

难点: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汇报交流,使学生对藏族基本概况及习俗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带团工作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分发任务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感受藏族

1、上课时用藏语问候学生,设置悬念

2、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展示藏族图片

3、教师提问:

(1)请问刚才歌曲唱的是哪个地方?

(2)请问刚才展示的图片来自哪个民族?

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藏族风情和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举世无双,深深吸引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西藏,感受来自异域的藏族风情。

4、给出任务:今天,旅行社给你一个任务,带一个旅游团到西藏七天游,作为导游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西藏介绍藏族?

(学生讨论:地理位置、人口情况、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民族禁忌……)

过度:下面我们就对藏族的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揭开那里的神秘面纱,以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确定任务:把藏族民俗文化分成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五个部分,分别由小组负责收集资料,进行导游词解说。

导游员的任务:收集资料,编写导游词;制作相应的幻灯片。

模拟游客的任务:设计问题向导游发问。

教师的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的整个过程;扮演成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服务进行点评。

二、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小组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主要时间放在课前准备)

根据任务的分解,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如需要哪一类资料,从哪里搜集,如何制作幻灯片等。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成果展示,导游解说

过度:看到大家谈论的如此激烈,那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旅行吧。

1、按小组分工进行导游词解说,幻灯片展示

2、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四、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任务中扮演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在课堂的最后,有一张综合评分表,对各项要求进行量化细分,以打分的形式对每位同学进行测评。

五、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西藏,领略了独特而神秘藏族风情,更加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同学们下课后也可以继续搜集藏族的有关资料,以便以后带团时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六、作业

1、搜集资料,找出西藏有哪些名胜古迹

2、写一篇藏族导游词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概况: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约542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多信藏传佛教,使用藏语和藏族文字

以导游的身份为西藏七天团游客服务

礼俗:

藏族的礼俗主要有敬献哈达,敬献青稞酒、酥油茶,一鞠躬作为见面致礼的方式。节日方面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沐浴节、雪顿节等传统节日。

服饰:

藏族男女都喜欢戴藏式金花帽,藏民男子穿右襟长袍,喜欢袒露右臂,女子则穿无袖长袍

饮食: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特点,藏民的主要食物和饮料是糌粑、牛羊肉、奶制品、青稞酒和酥油茶

禁忌: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藏族聚居区旅游时,导游要提醒游客尊重藏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