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向都镇乐久小学 黄冠华
2009年11月24-30日我有幸参加天等县中英西南基础项目2009年参与式教学和教育公平培训,我懂得了教育公平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地方的农村,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其子女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之一,解决我县农村子女教育问题,是天等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而促进教育公平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教师的平等对待, 没有偏见与偏爱。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提供“ 富有爱心”的平等教育, 做到教学公平, 保证农村孩子“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 体现平等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位学生, 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希望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农村孩子树立对自身的信心, 克服这一群体因为农村人而产生的自卑、认命心理, 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 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针对农村农民忙于生计, 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特殊情况, 教师对农村孩子的学习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帮助, 对这些孩子教师要多关心, 多提问, 多辅导, 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成绩。教师要经常与这些孩子沟通, 在沟通内容上, 不能只谈学习成绩, 其他方面也应该关心。教师要努力使所有的农村子女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享受和城市孩子同样的欢乐。
尽最大的可能, 通过教育内容的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有价值的发展, 达到教育效果的公平。“ 最有价值的发展” 主要是学生人格发展和文化内涵的提高。人格发展即个人道德品质的发展、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作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主体资格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文化内涵的提高是通过教育使人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优良的文明教养习惯、劳动创业能力, 对他人、对社会、对公共事业有正确的态度。正是通过人格发展与文化修养的提高, 农村人方可成为有能力享受公民权益和承担公民义务的社会主体。只有学生走出校门时都获得自身优势的有效发展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才能使原本不同社会地位的儿童在起点上的差别得以消除。
向都镇乐久小学
2011年2月
教师教育公平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向都镇乐久小学 黄冠华
第二篇: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公平的概念
公平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文本意义,即“不偏不倚”;一种是解释意义,通常指社会公平。所谓公平,是表示人与人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等合理之义;从最根本上讲它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的原则、制度、做法等合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公平是反映的有合作而产生的利益关系。再者、公平表现一种程度,这种程度与社会发展的程度、文明的程度密切相关。最后、公平是描述概念与规范概念的统一。
(二)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观念,实际上就是关于教育机会相等的观念。因此,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公平就是指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进行自由的、平等的选择和分享。教育公平包括三层含义:(1)首先人人都能实现受教育权,这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2)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即同一水平或同一待遇)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对学生来说,即意味着受教育过程平等。(3)受教育者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是相等的或基本相等的,即教育结果公平。
(三)课堂教学公平的概念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心智发展的场合。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教师、学生围绕课程资源而展开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公平既折射着教育公平,也制约着“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 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即每个学生是否享有平等的待遇;倘若存在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是否以“平等考虑”为基础,即是否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同时,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是否切合平等化的对象(学生),是否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这一定义包括两层涵义。首先,教师对待所有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的好坏、学习成绩的高低,对学生有歧视。可以说这一点是课堂教学走向公平的一个基础前提。如果教师没有这样一颗对任何学生都平等对待、公平看待的心,那么她(他)的课堂将永远不会走向公平。其次,在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同学的基础上,还要对其施之以差异性的教育,这一点与上一点相比,看似矛盾,但是实际上并不冲突。
二、课堂教学公平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公平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公平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课堂教学公平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编排座位的不公平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目前我国的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座位一般采用“秧田型”编排方式,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的教师习惯安排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社会地位高或与自己有着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教室的中间和靠前的位置,而把那些教师心目中所谓“差生”的孩子放在后排或者最前排使之成为
“孤家寡人”,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仅仅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不同位置上的学生的互动情况也不同。教师对前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提问次数要明显多于后排学生的提问次数。这主要是因为前排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好的和中上等生,能够引起教师更多的注意他们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做出回应,与教师的交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而那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很少得到老师的眷顾,因而在课堂上易开小差,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久而久之也沦落为“差生”名列。2.教学方法存在不公平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运用最多的就是讲授法和练习法。教师依照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这样,学生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的知识获得者。对于知识掌握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待具有不同个性的、禀赋资质不同的学生是一种实质上的不公平。3.课堂教学参与机会和评价不公平
国内统计资料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带有偏见,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所谓“差生”被提问的次数只及班级平均数的一半,只及“优等生”的四分之一。
4.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管理的不公平
课堂管理中,在处理一些课堂问题行为即学生在课堂行为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同的妨碍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时,有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有的老师只重视教育而忽视课堂教学,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对分的负面评价。
5.课堂教学中教师动作行为的不公平
根据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和练习中多站在“优秀”的学生旁边给予鼓励,而对那些“差生”提问则是站在讲台上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评价。这就有意或者无意的反映出教师的公平意识。
(二)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危害 1.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他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意识中渴望获得知识的星火永不熄灭。”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提供学生多种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千篇一律教学模式,要求不同的学生去学习相同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
2.不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人的发展始终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如果课堂教学充满积极上,平等、团结、相互尊重氛围,教师就能够保一种宽容、愉快的心情,使课堂充满乐趣。反之,如果课堂教学中长期充满了不公平现象就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判断,形成对劣势学生永久的偏见。教师长期处于一种缺乏关爱所有学生的氛围中,就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最终会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
3.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也是和谐班级 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师生关系是学生开始认识社会关系的一个窗口,成年人的道德水准潜移默化地影响新生一代。”
4.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真正公平的教育必须适合个人特点,受教育者都有获得成功的平等机会,亦即教育质量上的公平。但是课堂教学不公平,难以体现学生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它的存在必将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的进程。
三、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对策
以下是促使课堂公平化的相关措施:教师自身成长,学校管理与培训,社会、家庭教育鼎力配合和媒体正确导向。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营造和谐公平课堂
1.树立新型教学观、学生观,具备现代教师素养
(1)树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观,从深层感受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课堂上亲近每一位学生,善待并宽容学生。
(2)教师要掌握教育理论,把握教学规律,具备过硬的教书育人能力。(3)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能力。
2、加强师德修养,公正合理评价学生
(1)提升道德,加强修养。“德高为范,学高为师”,这是人们对教师永远的期待与要求。(2)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3)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
3、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公平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公平的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1)教师合理传递信息,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2)引导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为使课堂公平,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上课监督机制、评价体系和教师培训措施,这是形成一个公平和谐大环境的前提。因此,学校领导管理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为学生配备优质的、公平的授课教学资源,以保证师生间的互动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要为每一个班级配备先进‘的课堂资源,如教室内的设备、光线、视听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工具的展示、学生的数额、男女生的比例等都要通盘考虑,尽量为不同性格、性别、位置、成绩的学生提供公平的课堂环境。
2、学校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控制,制定合理地奖惩措施和评价体。
做好教学评价,学校要制定合理的监督体系,综合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通过检查、学生评教等活动,学校职能部门要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堂中的不公平行为,并反馈任课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促使教师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更是实现公平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定时地对各类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使其具备现代教师的素养。
(三)构建立体教育网络,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1、社会、学校、家庭要构建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能正确的评价、定位自己和他人。要为公平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就必须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优化。要以育人为目标导向,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为助力,社会教育为补充,构建一个优化的育人体系。学校教育要发挥优势,家庭教育要因势利导,社会教育要挥善而行。
2、教育管理部门要正确评价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以每位学生发展为本,任何评价都应当体察和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验,对课堂教学做出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价。
3、社会、媒体的关注和舆论导向也是促进课堂公平的有效手段。实施公平教育,创建“公平课堂”,校长、教师是重要的因素,但社会的力量、媒体的关注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公平课堂”的创建更离不开舆论的宣传和监督。社会媒体的关注与导向、家庭的关心、教师的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刘旭东教授在上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公平还给课堂,使课堂资源充分利用;把糟神生命丢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这些话与所有关心课堂教育的人共勉。
第三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课余时间,同事们经常谈及“教育公平”这个话题,大家通常把教育的不公平完全归因于地域、区域或阶层的差异。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不公平现象,我们却往往没有好好地重视并解决。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本、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学方法,班上六十一名学生表面上看似得到了平等的教学,实质上学生受到的教育就真的平等了吗?我认为不是,课堂教学上的不公平问题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座位安排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在每学期开学,老师们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小孩坐在教师靠前的位臵,最好是黄金位臵即二、三组的第二第三排,而这样的位臵有限。教师在安排位臵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后三排循环等制度。这学期就有家长打电话来,以孩子眼睛近视,平时好动等,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臵。甚至是亲戚家、同学、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关照的某某学生,这些学生的座位往往是固定不变的最佳位臵,这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比如,我班学生陈晓雅论身高,就排列后三排,由于是同学的孩子,“理所当然”放在第二、三排,经常有家长及学生对我反映“挡视线”,弄得我左右为难。细想想,我的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已经引起家长和学生的不满,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教师教学心理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就是著名的“皮格巴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著名儿童教育家卢勤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美的个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告诉每一个孩子,你真棒!你能行!这说明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比如,我班学生周剑调皮,好动,是个留守儿童,每天作业不能按时交,书写马虎,一年级的时候,经常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弄得“苦大仇深似”的。一学期过去了,毛病一个没改,还学会打人,后来作业干脆不交了。为此,我请教一位老教师,他要我对周剑同学换一种态度,改批评为期待,希望看到他工整的作业、帮助同学等。这位学生得到了由这种期待激发的积极暗示,真的慢慢进步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而对于表现后进的学生来说,因为希望上课顺利,尽快完成教学计划。图省事各方面的原因,教师压根儿就把他们给遗忘了。这样的不公正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活动空间越来越窄,甚而渐渐走向学习的边缘。
其次,我觉得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总是看什么都顺眼,同样一个错误,批评好学生时轻描淡写,反之批评后进生时就在大做文章,还会把以前的错误重拾,一一罗列,唯恐漏掉哪一点。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也认识到不合理性,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及私心的作用,常常会导致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理作崇,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大小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对待。
3、师生互动交流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个体,师生群体,生生互动,交流过程。没有这种多层次的交流,就实现不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中师生个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根本上说,教师作为引领者在师生互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例如上公平课时,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按教师的预设进行下去,以理想的完善状态展示给听课老师及评委,教师在指名回答问题时,往往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或举手积极的学生,于是一节课下来,就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甚至会被多次点名,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热闹”,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师生群体交流时,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总会用参考书上所谓的“标准”来束缚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逐渐养成思维的惰性。另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存在不公平。比如在任务分配上,优等生聪明的学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具有思考性、创新性,具有一定难度的;而成绩稍差、思维稍慢的学生到的任务往往是简单易行、可有可无的任务。这种有失公平的分配收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性
对于上述诸多课堂教学行为中体现的不公平现象,我认为关键还是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进行转变。为此,我谈几点看法:
1、教师教学心理的改变
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持有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及判定学生优劣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心理暗示。出现了埋怨后进生拉平均分,转学生分布不均,各班生源不齐等现象。
另外,教师或多或少对本班学生带有一定的心理偏见,中国是个重人情的国家,无论哪个班,都会有亲戚、朋友、同学、领导等指名的“关系户学生”,这些学生与上述优秀生一样,总能受到课堂的特别优待。因此,解决这个不公平的难题,教师首先从心理上应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克服心理偏见,把每个孩子看成一个特有的个体,避免对“关系户学生”的特别关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人人感觉在这个集体中都是受老师重视的,自己某方面不够好,是因为努力不够,只要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人人都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
2、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互动交流
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臵更加人性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习材料,又要给予学生学习具有同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的机会。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平等地与教师交流,“答案”不唯一。平时将“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比如,合理设计学生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座位的安排,除了考虑身高外,尽量让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匀分布状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周围环境的相似性。
3、家校互动,促进课堂的公平性
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配合。老师和家长,信念是一致的,应志同道合,为孩子的明天共同努力。虽然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经济收入不同,但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提拔,多一点关照,所以将家校有效整合,对促进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可通过家长对每个孩子的品德、性格、学习状态有更为细致地了解,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资源应用平台等形式,与家长一对一接触,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避免教师主观上的心理偏见,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从而得出最有效、最全面的教育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孩子得到均等的待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真正做到爱生如子,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善教育公平。
第四篇: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十九年来教学实践表明,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存在一部分成绩或行为发生偏差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转变消极的学习态度,消除他们对老师的猜疑、逆反、敌对的心理,是我们教师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用爱心导航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夏丐用极其生动的语言诠释了爱与教育的关系。在我们的教学中,“爱”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试想一下,对待学困生,如果采取简单武断的处理方法,是无法开启他心灵之门的,又何谈教育二字呢?
二、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
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初为人师时,我们或许还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单调,孩子的差异等把我们的耐心渐渐地都磨掉了。试想,曾几何时我们蹲下身来,聆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实心声呢?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对他们有一颗包容之心和一份关爱的胸怀,他们是愿意敝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的。
三、关注每个孩子,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个性形成上,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性格、气质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认他们的个性存在差异。美国教育家指出:儿童在六岁之后,性格特征已基本定型,大致可分为三种:听觉型儿童、视觉型儿童和体觉型儿童,听觉型儿童主要靠听觉获取知识,视觉型儿童比较安静,喜欢看书,而体觉型儿童却是最优秀的。其次,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也不同,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孩子基础较好,有的则基础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如像体觉型儿童,基础又比较差,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知识水平,采取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来教学,同时,根据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寓教于乐,多采用快乐教学法,其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胸怀一颗爱心,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就一定能开启他们的心智之门。
袁江瑞 北洛初中 2016.11.18
第五篇:学习教育公平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公平心得体会
冗洪小学 安国琼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人们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从而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教育公平,自然涉及到许多教育必备元素的公平,但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权利的公平和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
十七大报告把教育公平列为一个民生问题,并鲜明地提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那么,中国教育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才能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发挥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作用?
我认为,教育公平不只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它与青年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但同时,教育公平又是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要有理性的认识,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不能超越教育发展的现实,也不能脱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不能脱离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目前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考分公平的基础上的,但考分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考试本身是有弊端的,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以一种有弊端的方法来选拔学生,本身是最
大的不公平。譬如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素质能力都很高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不适应这种学习方法。学校要以学生为本,提高教育的质量,这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但如果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学生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教育公平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教育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包括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等。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实行特殊政策、建立学生资助体系来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这些都是针对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下存在的不公平提出的解决办法。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标。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进入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受教育的过程平等;受教育的结果平等。因此,教育公平所追求的是绝对平等。
目前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都未能实现理想的平等。我们国家为了将这种理想变为现实,最近几年,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党和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为无数贫困孩子创造了受教育的机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但是,现实的国民教育却由于种种因素,其公平性与理想还有很大差距,教育公平与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则是绝对的。
首先,教育公平是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即权力的平衡。权力的平等是国家用法律的方式保障,就是基本人权。而这种“均等”又有形式上的均等和事实上的均等之分。形式上的均等就是法律上的均等,法律对每个人设定的受教育的条件相同。所谓事实上的均等,主要指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
真实地实现,不会因为经济、种族、社会地位等原因使受教育成为一部分人的真实权利,却是另一部分人无法实现的虚假权利;如果那样,就以事实上的不均等取代了法律上的均等,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其次,教育过程的平等。也就是说你不但可以进入学校,你还能享受大致公平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公平的另一层应有之义是人人公平地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尽管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同时代的教育质量不可同日而语,但同一时代的同一类教育,在质量上应该大致整齐,否则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不公平的。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的教育服务在质量上千差万别,就像消费同样的商品,却是不同的品牌和档次。这是目前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存在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困扰素质教育推行的现实阻力。究其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差别大是显而易见的,但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双轨并行,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才是根本!
同等质量的教育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即办学条件;二是软件保障,即师资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政策重城市、轻农村,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在以上两个方面不仅形成城乡差别,在城市也形成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差别,不同行政级别学校间的差别。城镇学校、重点学校基础本来不错,政府却在“锦上添花”,还要不断增加拨款和添置设备;广大的农村学校、偏僻的山乡学校校舍陈旧、师资匮乏,政府却没有“雪中送炭”,给予特别关照。这必须由政府主导,加强教育管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政
府要将有限的资金大部分用于贫穷地区、用于落后山乡,给社会上这部分弱势群体更多、更贴近实际的关爱与帮助。
师资水平的差异。城市化趋势导致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好教师和好校长流向城市,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云集,中高级教师超编,而农村学校教师中大量的是外地教师和青年教师,以及知识老化即将退休的教师(原民办教师转正的居多),甚至还有许多临时聘用的代课教师。这除了因为进修培训的机会不均等形成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工资待遇的悬殊。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我们国家应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为教师合理、良性流动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实行教师“农村定期服务制度”和城乡学校之间“教师对等交换制度”,快速有效地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把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度”与“定编设岗制度”结合实施,促使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流动;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素质,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
要解决因为教育质量的差别而形成的教育不公问题,必须坚持均衡办学的思想,不搞一花独放装点门面,而是百花齐放春满园。因而当前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扶贫济弱”,在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上尽快缩小与同类优势学校的差距,而且不仅仅是十七大报告和教育法强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还应该包括高中阶段的学校。而这一切,也可化作周济部长的另一句话:上好学!
最后,现实中存在的另一种问题是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在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领域通常把考上大学作为教育结果平等的一个标志,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考上大学仍然只是一个过程,反映一个结果的平等,还是看它进入社会以后,能不能就业、能不能达到大致相似的一种平等。
那么教育公平,无论起点、过程、结果,它的含义都是指你获得的每一个阶层,它获得的教育机会的比例和这个阶层在社会平行当中大致是相似的。这个概念上看,我们来看一下,在我们的大中小学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是和它们的人口制度相似的,大致都是对半的,现在大学生越来越成为一些重要的问题,但是在民族的情况下却是不一样的。有些民族像朝鲜族、蒙古族它的科技教育的比例是比较高的,甚至超过了他们人口当中的比例。但是也有一些族像苗族、藏族有些族的教育比例就特别低,在民族问题上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城乡的概念上来评价差别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农村的入学机会要远远低于城市。
教育公平是“民生”问题,关系到公民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但教育公平也是“国计”问题,关系到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关系到民生幸福和社会和谐,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消除歧视,建立公平,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局面。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因而无论从公民的角度还是国家的高度都应该解决好、维护好。现在,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思路和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付诸更加有力的行动,迈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