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合集五篇]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65-753542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7 07:35: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1

陈老师是我校的一名语文骨干教师,今天再听她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甚感后生可畏。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陈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陈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2

李老师这堂课着眼于“本色语文、诗意语文、和谐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主动、互动”的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师课前就教学生唱云南民歌《猜调》、奥运会上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并在导入时告诉学生,云南的民间歌唱活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是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性。信息传递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讲授法即由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这节课已经摒弃了,单纯的谈话式的双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师更多的采用了讨论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的综合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地进行,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了学生。教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李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说出文中所写的三个场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前面学的三首歌分别可以放到哪个场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

三是注重朗读。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对“山野对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优美环境和赶马女孩以及“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李老师用师生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年轻女人的野性美;引进《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与文中对赶马女孩的描写对比朗读,让学生体味赶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课堂上书声琅琅,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视词句的品味。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李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阅读教学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在课堂教学时,她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中“就”能否换成“才”,“还”字能否省略,引领学生谈看法。然后要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品品。教会了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

当然,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归纳,但后来教学时并没有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与其这样,不如就不把学生的这些问题单列出来。二是李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沈从文,我认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绍,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龙吟凤哕”的“哕”、“辟疫免灾”的“辟”等,单独拎出来讲讲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一点。

李老师说,教研活动也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像李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尊重编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精选)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陈老师是我校的一名语文骨干教师,今天再听她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甚感后生可畏。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陈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

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陈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看完邢珍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一课,令我十分惊奇,整堂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把握、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整个过程下来如同流水,畅顺无阻。明确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准确的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体现,看后深受启示。

首先,邢老师对于这篇课文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通过对两个“一”的把握,即“民风民俗”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及学生第一次接触沈从文的文章,让教师对学情有了充分把握。同时邢老师时刻把握着“把能力还给学生”这一宗旨,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读文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次,邢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文章的讲授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一是通过视频《刘三姐》,情景再现导入新课。用欢快的民歌创设情景,迅速活跃气氛,调动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民歌是丰富多彩的”。

二是用各种读来整体感知课文。由自由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读词语,再到读课文,一步步引导孩子自学,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把生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学生懂得了学习方法,目标也就达到了。

在整体感知方面,邢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学习抓关键词来找到文章研读的突破口。如“活”字及播放“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一段,启发学生阅读时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悉心体会用词的精妙。邢老师又采取快速浏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课文大意,并展示交流阅读成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一步步提高。阅读形式很多,有自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训练了表达能力。三是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本节课教师利用课文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花费时间较长。邢老师舍得花时间,反复引导、点拨、示范,换来的是本节课学生在阅读方法方面能力的提升。

四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会了圈点批注及抓关键词的阅读方法后,邢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及成果展示。在学生交流展示过程中,邢老师又不时加以指导、点拨,并及时进行点评。这样的学以致用,不仅使学生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对歌会特点的认识逐步加深,而且巩固了所学阅读方法。

纵观邢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科学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并真正做到了由“教师主宰课堂”到“把能力还给学生”的华丽转身,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优美的课文,但也是一篇不太好教的文章。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听了姜老师的课却收获颇丰。

姜老师教态从容,讲课时的声音、语气语调、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肢体语言运用恰到好处。自始至终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吸引,学生不走神,全神贯注听讲。

姜老师教学流程设计自然,版块清晰,过程有序推进。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姜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姜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姜老师注重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姜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

姜老师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

姜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很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云南的歌会》以随笔漫谈的形式,富有情趣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手法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听完刑珍老师上的《云南的歌会》,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我学习:

首先是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地改变语文学科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真正实现课堂高效,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在课堂开始就运用多媒体手段由广西民歌《刘三姐》导入,使整个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让“民歌”抢了眼,调动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其当地特殊的民歌形式,民歌是很丰富多彩的”,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同时在品析过程中,补充一些图片,增强文字的直观形象感,为整个课堂的理解注入一点“活”的思考。其次是注重朗读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齐读,自由读,个人浏览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环境美,服饰美,风俗美等。在学习重点达标过程中,利用“引导朗读——自由练读——批注品读”等,读中品,品中读。配以“肢体语言”“表情再现”等多种自由朗读方式,可以进行“结对交流”和“自我完善”的成果。反复地读,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情感。

教师的备课没有局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而是更着力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自我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到潜心研读的乐趣,感悟文字的魅力。

通过学习,我明白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在本次研修过程中,我观摩了远程研修组老师推荐的六位老师的精彩课例,他们扎实的语文功底、熟练的教学技巧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每一节课都有亮点,都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位语文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不足。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一、一、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

老师们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如讲课老师执教的《沁园春 雪》一课,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铿锵有力,他的语言震撼了大家,使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教材处理独具匠心,设计巧妙

可以说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精彩与否的关键之一,老师都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关键词句、关键问题)来展开,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重点段引导学生读书、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如陈万太老师执教的《雪》这堂课就抓住了这一点。

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习惯的目的教学生学习方法,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语文的多样和精彩。

总之,这次观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

第三篇:云南歌会评课稿

云南歌会评课稿3篇

云南歌会评课稿1

今天,我们语文组集体观摩了杨老师的教学录像《云南的歌会》,看完后感慨万千。

回顾语文界,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从重视教师体现教师的教学到重视学生表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说,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最根本的一点,语文,一定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才是改变的根本目的。

曾经,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昏昏呼呼;曾经,我们的课堂追求学生的活跃,课堂好像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配角……于是,语文又向新的方向变化,我们的课堂又渐渐回归。在我看来,最好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得踏实起劲,有收获,这就是“朴素的课堂,精彩的瞬间”。

而杨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让我欣赏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课堂终于在现实中浮出水面,让学生或者说让听者在课堂上感悟到生活,提高人文素养,这应是语文追求的境界。在朴素的课堂上感受到瞬间的精彩。

于细微中感悟文章语言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敏锐而明确地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信息,课堂环节的开展很顺利,请看教师精彩引导的语言:

我们不防再来静静地默读文章,从细节中和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划一划,写一写。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地默读课文,去发现他们眼中的发现,去认识文章带给他们的认识。当然,他们果然发现了:

“第五段第六行……声音极其轻柔,我觉得这里既有声音,又很有意境,还带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让我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听听。”

在看了以后,在品味了以后来读文章,读出文章的字字句句,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再读,学生再评,教师再评,全班一起来读。在读的环节学生渐渐领悟情感,融声音于情感中,用声音来传达他们领悟到的情感。于是,渐渐领悟文章的主题:无拘无束的生命。

云南歌会评课稿2

李老师这堂课着眼于“本色语文、诗意语文、和谐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主动、互动”的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师课前就教学生唱云南民歌《猜调》、奥运会上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并在导入时告诉学生,云南的民间歌唱活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是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性。信息传递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讲授法即由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这节课已经摒弃了,单纯的谈话式的双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师更多的采用了讨论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的综合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地进行,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了学生。教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李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说出文中所写的三个场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前面学的三首歌分别可以放到哪个场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

三是注重朗读。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对“山野对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优美环境和赶马女孩以及“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李老师用师生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年轻女人的野性美;引进《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与文中对赶马女孩的描写对比朗读,让学生体味赶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课堂上书声琅琅,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视词句的品味。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李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阅读教学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在课堂教学时,她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中“就”能否换成“才”,“还”字能否省略,引领学生谈看法。然后要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品品。教会了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

当然,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归纳,但后来教学时并没有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与其这样,不如就不把学生的这些问题单列出来。二是李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沈从文,我认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绍,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龙吟凤哕”的“哕”、“辟疫免灾”的“辟”等,单独拎出来讲讲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一点。

李老师说,教研活动也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像李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尊重编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云南歌会评课稿3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陈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陈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第四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陈老师是我校的一名语文骨干教师,今天再听她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甚感后生可畏。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陈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

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陈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看完邢珍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一课,令我十分惊奇,整堂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把握、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整个过程下来如同流水,畅顺无阻。明确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准确的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体现,看后深受启示。首先,邢老师对于这篇课文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通过对两个“一”的把握,即“民风民俗”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及学生第一次接触沈从文的文章,让教师对学情有了充分把握。同时邢老师时刻把握着“把能力还给学生”这一宗旨,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读文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次,邢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文章的讲授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

一是通过视频《刘三姐》,情景再现导入新课。用欢快的民歌创设情景,迅速活跃气氛,调动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民歌是丰富多彩的”。

二是用各种读来整体感知课文。由自由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读词语,再到读课文,一步步引导孩子自学,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把生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学生懂得了学习方法,目标也就达到了。在整体感知方面,邢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学习抓关键词来找到文章研读的突破口。如“活”字及播放“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一段,启发学生阅读时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悉心体会用词的精妙。邢老师又采取快速浏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课文大意,并展示交流阅读成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一步步提高。阅读形式很多,有自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三是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本节课教师利用课文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花费时间较长。邢老师舍得花时间,反复引导、点拨、示范,换来的是本节课学生在阅读方法方面能力的提升。四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会了圈点批注及抓关键词的阅读方法后,邢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及成果展示。在学生交流展示过程中,邢老师又不时加以指导、点拨,并及时进行点评。这样的学以致用,不仅使学生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对歌会特点的认识逐步加深,而且巩固了所学阅读方法。

纵观邢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科学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并真正做到了由“教师主宰课堂”到“把能力还给学生”的华丽转身,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优美的课文,但也是一篇不太好教的文章。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听了姜老师的课却收获颇丰。

姜老师教态从容,讲课时的声音、语气语调、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肢体语言运用恰到好处。自始至终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吸引,学生不走神,全神贯注听讲。

姜老师教学流程设计自然,版块清晰,过程有序推进。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姜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姜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姜老师注重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姜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

姜老师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

姜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很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云南的歌会》以随笔漫谈的形式,富有情趣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手法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听完刑珍老师上的《云南的歌会》,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我学习:

首先是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地改变语文学科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真正实现课堂高效,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在课堂开始就运用多媒体手段由广西民歌《刘三姐》导入,使整个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让“民歌”抢了眼,调动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其当地特殊的民歌形式,民歌是很丰富多彩的”,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同时在品析过程中,补充一些图片,增强文字的直观形象感,为整个课堂的理解注入一点“活”的思考。

其次是注重朗读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齐读,自由读,个人浏览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环境美,服饰美,风俗美等。在学习重点达标过程中,利用“引导朗读——自由练读——批注品读”等,读中品,品中读。配以“肢体语言”“表情再现”等多种自由朗读方式,可以进行“结对交流”和“自我完善”的成果。反复地读,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情感。教师的备课没有局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而是更着力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自我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到潜心研读的乐趣,感悟文字的魅力。

通过学习,我明白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在本次研修过程中,我观摩了远程研修组老师推荐的六位老师的精彩课例,他们扎实的语文功底、熟练的教学技巧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每一节课都有亮点,都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位语文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不足。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一、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 老师们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如讲课老师执教的《沁园春 雪》一课,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铿锵有力,他的语言震撼了大家,使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教材处理独具匠心,设计巧妙

可以说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精彩与否的关键之一,老师都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关键词句、关键问题)来展开,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重点段引导学生读书、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如陈万太老师执教的《雪》这堂课就抓住了这一点。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习惯的目的教学生学习方法,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语文的多样和精彩。

总之,这次观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篇二:云南的歌会说课稿——8k——市一等奖 情生歌,歌传情

——我说《云南的歌会》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情生歌,歌传情——《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自我评价七个方 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三维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 ②启发式教法 ③合作探究法 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

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

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

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

“听歌蓄情”环节

(课标解读: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读歌动情”环节

(课标解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 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朗读能力、信息的把握及提取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比较能力。)

“品歌悟情”环节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探究。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 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 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

第二组:山路对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启发性地提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

①“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②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③这个片段与文题是否矛盾?

④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唱什么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感受歌会的场面美。教师总结: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对歌会的生动描写表达出的美好情感。)

“写歌传情”环节

(课标解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人物美 山路漫歌 环境美 村寨传歌 场面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襄阳民歌民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本地的民俗民情。)

【自我评价】

大理三月好风光 情境入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 互动读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探究赏歌 丢个石头试水深 拓展写歌

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篇三: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宣威市落水镇初级中学 左书维

各位评委,您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及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自我评价七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俗文化,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内容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2、总结云南歌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欣赏品味精彩的语言片段。

2、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内容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难点]:

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好在我们宣威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并不陌生,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和本课学习中领略民族风情,学会叙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模式及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及“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另外,结合“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确定使用教学模式:“整体感知——精读探究——拓展延伸——交流收获”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导入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四、学法指导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勾画圈点法: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出重要信息。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全班交流,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掌握字词,初步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

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件播放《中华情演唱会》那英演唱的《云南美》及电影《五朵金花》中《蝴蝶泉边》民歌对唱视频,(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二者的不同,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导语:相信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吧。近几年来,各种个人演唱会风起云涌。你最喜欢谁的演唱会? 能把当时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活跃气氛。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我们来一起欣赏。(课件打出课题)

(二)、展示目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课件打出字幕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为明确学习目的)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读了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读的过程中划出重点信息。(学生可能说得五花八门,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民歌演唱会。)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一方面检查预习情况,训练学生的概述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精读探究(重点研读)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节课的整体感知,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云南歌会的这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内容及在写法上的不同,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设计问题来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

1、进一步读课文,在书上划出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在内容、写作手法上各有何特点?(读课文,筛选重点信息)

2、比较与我们平时了解的文艺晚会有何不同?

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最后全班交流,通过自读、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归纳,结合课件演示重点内容。明确:(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用勾画圈点法,通过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归纳,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并通过比较总结云南歌会的特点)

第二步:

研读三个场面

1、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美

我把师生的视线聚焦在“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这句上。我顺势导问:同学们,“这种年轻女人”是指哪种女人?一问作桥,让对歌人物走进了学生心灵,悟出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然后,和沈从文边城中的另一段人物描写作对比阅读。设问: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及技巧。)

2、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导出景物(环境)描写)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体会作者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我让学生用勾画圈点法在文中标注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读一读,同学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用勾画圈点法在文中标注重点词句,品味语言,引出问题解决难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猜想村寨传歌的场面美

齐读第五段,“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这句话。我问:原来如此是怎样的如此?(在学生的讨论声中体会场面美),一问掀起了猜想高潮,让文明的传承充满了灵动之美,感悟了作者对艺术独到的品味。第三步:作者对云南歌会的描绘,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视频资料配合,课件打出主要内容)(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总结云南歌会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了解了云南歌会这种民风民俗,你喜欢它吗?以“我最喜欢__________场面,这里__________”的方进行复述,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六)、畅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收获或感悟,教师总结(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对本课学习有系统完整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七)、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籍:《沈从文文集》

2、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段人物描写或场面、环境描写,200字左右。(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六、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七、自我评价

本课的设计过程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了音乐情境、问题情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2、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他们的见解和想法。

3、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使用多种的评价方式。

4、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篇四: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板书《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开篇之作,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彰显着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文章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晰。无论是精雕细刻的人物描写,还是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景物描写,或是气势恢宏、热闹非凡的场面描写都是值得品味和挖掘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意境,以及内在情感美。

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去悟;课余搜集各民族民歌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激发他们个性言说的欲望。

云南民歌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把探究本土文化作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学生对本地的民俗文化是并不陌生的。充分利用这份已有的宝贵资源,来拓展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智力、语文情思和审美等方面。基于此,我从两个方面确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一是多角度品读云南民歌的“美”,学习其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二是掌握语言品读的方法,进行自主品读。

人文目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由此自然生发,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情感,增强其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因为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如果仅仅将本文的人文目标定位于对民风民俗的热爱,就肤浅了些。

3、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特点以及作者侧重点的不同,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等要求以及《云南的歌会》作为经典美文的特点,考虑到八年级学生自身特点,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点拨法、合作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广为传唱的民歌与经典影视《五朵金花》、《刘三姐》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来领会云南歌会的美妙。“我想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启发点拨法——强调自学为主,但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掌握学习方法,师生一起分析第一个场面,之后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二、三个场面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

延伸拓展法——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比较演唱会、音乐会与云南的歌会的不同,再次感知民歌风采。

三、说学法

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其一,朗读法。学生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感悟语言魅力,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而本文正是一篇具备了人美、景美、情美的文章,需要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作品的韵味。

其二,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品读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美的能力,同时学会自主运用一定的语言感悟方法进行互读、自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其三,情境体验法。学习本文,需要学生舍身处境地去感受体验其意境,从而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上课前我们先欣赏一首歌《蝴蝶泉边》,跟大家听黄雅莉的:“我唱着妈妈唱着的歌谣,牡丹儿绣在金匾上”不一样吧?这是民歌,在云南呀,这样的好歌可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就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

简介作者:

沈从文是哪的人(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自治州苗族人)。什么家和什么家?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对中篇小说《边城》,它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放课件)从作者资料中我们知道: 沈从文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那么作者被云南什么样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住了呢?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几种云南歌会的情况?

读完了吧?那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我们看课文第一段作者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那作者到底有哪些见闻,写了几个场面呢?

请同学们先找出相关语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作者的哪些见闻?哪几个场面?

“ 对调子的来自四方”“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等——山野对歌 “ 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出口自然” 等 ——山路漫歌 “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在照规矩传歌” 等——村寨传歌)

那么课文的结构层次也就出来了吧? <三>品味文本、深入探究

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在方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以及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呢?(放课件)1.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一起分析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请同学们齐读二、三段,边读边思考这个场面的特点和作者重点写了什么?(对学生阅读做简单评价)

我们先来看看“对调子”、对歌对的什么内容呢?(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却有种种不同方式”,那到底有什么不同方式呢?谁来说一说?

·····也就是说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谁知道“却有种种不同方式”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明确:“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引出了下文。)

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多”字在文中是不是可有可无,不要行吗?哪位同学想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明确:“多”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老师这儿就有一个不是情歌的例子(放刘三姐对歌秀才灰溜溜)

地主莫海仁请来了陶、李、罗三个秀才。要和刘三姐对歌。三个秀才轮番出题,都没难倒三姐。轮到刘三姐出题,三个秀才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不过古人说:“发于情,施于爱”,有情才有爱,没有情,就不会有云南歌会,没有情,就不会有这个民族的延续。情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纽带。所以说情字能不能去掉?····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是非常准确的。)

在这个场面中作者还写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

⑵那用了一多半的文字写的是年轻女子,也就是说作者在这个场面的侧重点是唱歌人(板书)

那作者从哪写方面描写的呢?表现出了年轻女子是什么样的性格呢?(找学生回答并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的朗读)(明确: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也说明了山野对歌是具有对抗赛性质的(板书))(放课件)⑶请同学们比较下面文字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明确: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第一段可以说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如同一副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情,细腻生动如在眼前。

第二段描写的是人物的气质,写出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作者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描写你的同桌呢?呆会儿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好那位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 2.山路漫歌

(1)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刚才分析第一个场面的方法,同桌讨论:(放课件)山路漫歌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个场面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山路漫歌”——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特点——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侧重点——环境

(2)那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作者是不是跑题了呢?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提示:在《海燕》一课就学过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首先,作者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山花烂漫,山鸟齐唱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场境。

其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那请同学们画出你喜欢哪些句子或者词语,说说理由并与同学分享。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

作者的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模仿。3.村寨传歌

作者说:唱的最热闹的是什么?找一找它的特点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

场面盛况空前:

⑴ 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人多 ⑵ 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时间长

⑶ 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盛妆 也就是说村寨传歌的场面盛况空前。板书

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唱歌场面的描写)板书(放课件)村寨传歌大概就是这样的状况,课文最后一句话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十年难遇一次为什么还要办这样的盛会呢?

引导:“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

也就是说村寨传歌是传授民歌的课堂,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板书 <四>拓展延伸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的民歌文化,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回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放课件)(提示:可从唱歌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来一起欣赏一段对歌的视频 1.唱歌地点:演唱会、音乐会所受的拘束较多,多在室内举办。而云南的歌会中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唱歌。2.唱歌的人:某个剧团某位明星;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3.唱歌内容:严格的作词作曲格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云南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4.环境气氛:所受的拘束较多;歌会自然纯朴,气势壮观,那么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云南的民歌呢?如果让你去参加你愿意参加那个呢? <五>总结

山野对歌

别开生面、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篇五: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教后反思 2011年4月13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我讲授了人教版八年级的《云南的歌会》这一课。课后各位听课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讲评。通过准备课——上课——评课这一系列活动,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将各位老师的讲评和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优点

1、整个教学过程所讲授的内容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云南民歌”的赞美

和欣赏,而是有广度有深度地深入到景色之美、心灵之美和文化传

承之美。

2、德育渗透比较到位,尤其是由云南的歌美引导学生领悟到云南人心

灵的美。

3、工笔描写和协议白描这两个知识点的讲解,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很

及时,很有必要。两者进行了很好的对比,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清晰的区分。之后展示的两幅图也很好,很形象、生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工笔描写和写意白描的不同之处。并

且比较幽默风趣。

4、用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效果较好,优美的歌声,动人的画面,具有民族特色优美的舞姿将学生很快吸引到文章氛围中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

5、学生的课堂反应较好,发言很积极,由此可看出,学生对本课领悟

较深,掌握到位。

二、遗憾

1、课前准备了一个非常能展示云南民族特色的电影《五朵金花》中的《蝴

蝶泉边》男女对唱片段,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展示出来。

2、在结尾拓展部分,有好几个我国少数民族风俗节日图片没有展示出来。

3、我精心设计的板书由于我一紧张、着急,也没有板书出来。

三、不足

1、课前准备时,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没有估量准确,以至于老师范读用

了七、八分钟,有些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课前准备时考虑的不够全面。

2、、在课堂时间不足时,文章第4段就不应该再用齐读的方式,而是应当

引导学生多品读个别重点句子,这样可以有效节省时间。可见,我的课

堂应变能力还很不够,还需要多多锻炼,进一步提高。

3、在作者简介时,我语言上有些重复啰嗦,学生介绍完后,可以直接出字

幕,来节省更多时间。在将三种唱歌方式进行对比时,我的语言还可以

再简洁些。总之,我认识到,课堂上老师的语言一定要精炼,要尽可能

地避免重复啰嗦。这样,不仅老师自己的思路清晰,学生也能听清老师的提问和要求,学生的思路也会更清晰。

4、由于前面范读占用了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比较阅读)有些仓促。若

比较阅读可以再讲慢点,多给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效果会更好。

5、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学生回答的好,具体好在哪

里,应该评价的再详细一点,明确一点。

通过这次汇报课,首先,我认识到了自己还有许多方面还很欠缺,不如经验丰富的教师。需要多多锻炼,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尤其是课堂语言要精炼和课堂应变能力这两方面。其次,我深深的明白了,要准备一堂优质高效的好课,一定要在课前做足准备,要把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老师自己首先要反复品读,真正深入到文本中去。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准确的触及到、深入到文章最本质的东西。第三,我深刻体会到,有些好的教学设想很新颖,很独特。但要想让设想真正成功的展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花费大量的努力,使这一设想具有可行性。就比如,我在课前准备时,想设计一个学生活动:让同学们相互对唱云南民歌,并且想让这一学生活动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可是当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音频、视频资料后,我认识到,要想实现我这一教学设想,真的很有难度,因为要想体现出云南民俗特色,在唱云南民歌时,就要用云南少数民族的方言,这对老师来说都是一大挑战,更何况是学生!况且学生对云南文化、云南音乐没有进行过深入了解,是无法唱出那种“云南民歌的味道”的。我认识到:让学生对唱云南民歌这一教学设想不太可行。所以,有些想法的确很好,但要想成功实现,不 是那么容易的。并不是所有的好的想法都能很好的展现在实践当中。第四,我认识到集体备课的力量与智慧是巨大的。这节课之所以有亮点,是因为有了初中语文组胡老师和包老师的大力帮助与指导。尤其是胡老师,为了帮助我将好这节汇报课,她耐心地帮我一遍遍修改教案和课件;引导我理清思路;如何准确找到文章的切入点。我的成长与进步与她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要向帮助我的教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1

云南的歌会

外国语学校

陈杭娟

教学目标:1.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能简洁地概括文中的三个歌唱场景;

2.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3.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读懂作者寄寓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师:上课!

班长: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班长:坐下!

师:对于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同学们都很熟悉,谁能来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生1:我喜欢它是因为有很多大明星出来演唱。

生2:对呀,有时它会以一种公益活动的形式出现。如《同一首歌·有爱就有希望》走进了身患白血病的三岁小莹莹的病房,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点燃了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心。生3:„„ 师:的确,《同一首歌》很受人欢迎。今天,我们也要去欣赏一场歌会,不过,这可是一场很不一样的歌会哦,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板书:不一样)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歌会的地点很特别,不是在大型体育馆里举行。

生2:没有固定的演员与观众,谁都可以去参加演唱,谁又都是观众。生3:既不是独唱,也不是合唱,形式很不相同。生4:„„ 师:哦,同学们说了些歌会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个单位,小组讨论: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歌会的三个场景?(提示:地点+方式+内容)生1:我用“树林唱歌大比拼”来概括第一个场景。

生2:我用“山野对唱”来概括,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说明是在山上,而且采用对唱的形式,这样概括更完整。

师:说得具体又完整,真好!

(板书:山野对唱)

生3:第二个场景的地点应该是在十里山路上,所以我用“山路歌会”来概括。

生4:山路上有一串串车铃声,还有一串串银铃般的歌声,所以我喜欢用“山路串歌”来概括。

生5:一路上都能听到歌声,我喜欢用“山路闻歌”来概括。

生6:漫山遍野都是欢歌笑语,快乐的人们随心所欲,我想用“山路漫歌”来形容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师:哦,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用了“串”、“闻”、“漫”等不同的字来概括这一场景,那你们觉得选择哪个字来概括更确切些呢,为什么?(板书:山路“串”、“闻”、“漫”歌)生1:“闻”只是从人物的听觉上来说的,但作者还写到了土坎边的报春花,山鸟的呼朋唤侣,所以不够确切。我觉得“漫”用得好,能够把一路上所有的歌声都包括进去,而且带上了感情色彩。生2:对呀,“漫歌”的歌声范围比“串歌”要来得更大一些,应该用“漫歌”。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分析,我们懂得了原来对于同一种意思的表达,选用不同的动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你们把握得真不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仔细琢磨用词,相信那样的话会使你的作文增色不少的。还剩最后一个场景,谁来说说? 生1:第三个场景写到了乡村的男女老幼都来歌唱,所以用“乡村大歌会”概括。生2:第五自然段开头写到了“金满斗会”,就用它来概括吧!

生3:书上提到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所以我觉得用“村寨传歌”概括更好。

师:对呀,这个场景重点写到了传歌,所以用“村寨传歌”来概括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村寨传歌)

通过这一轮的归纳,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就是通过这三个场景的不同描绘向我们展示与众不同的云南歌会的。接下来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一个对唱场景:“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一个“却”字形象得写出了对唱的乐趣,像捉迷藏似的,充满刺激感。

师:他朗读时注意了重音“却”,而且说出了理由,很棒!

生2:我喜欢年轻妇女,竟然能“逼”得对方哑口无言,说明她肯定很聪明,唱歌很厉害,能把对方唱败。

师:哦,你从文中发现了一个唱歌高手,而且老师从你的评价中也听出来了,原来对歌是需要“智慧”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临对歌现场,感受一下那种气氛? 生齐答:想。

(播放刘三姐对歌片段:男唱: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女对: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师:欣赏完了对歌,我看到有几位同学已经急不可待地要说说自己的感受了: 生1:我觉得它采用的是提问法,问题很难,叫我肯定回答不出来。生2:这组对歌采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很生动!生3:我觉得要对出答案要开动脑筋,但是答案又不是那么死板,有点类似于“脑筋急转弯”。师:听得很仔细,是啊,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谁带给我们这么美妙的歌声呢?

(板书:才智)

生1:是年轻女人,瞧:她们“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从头到脚细细描绘出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把一个独具云南特色的美貌姑娘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读了眼睛一亮!

(板书:人物美)师:她在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生齐答:注意了重音。师:如“黑中透红”、“白白”、“油光光”等。

的确,云南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这不仅仅体现在穿着上,更体现在与民众生活十分贴近的民俗文化中。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推而广之,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他特殊的文化,众多的民俗文化组成了中国大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如说它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人类心底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生命的基因!

(板书:民俗文化)

生1:我觉得第二个场景真是太新奇了,“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原来在云南,赶火车的人可以那么悠闲啊!师:哦,这个同学说到了悠闲,文中哪些描写还可以看出悠闲呢? 生2:“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还有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读来别有一番融洽的感觉在心头,只有悠闲的人才能有这份心情去享受!

生3:戴胜鸟的歌唱引路,云雀清脆歌声的映衬,也让我感觉到了赶马女孩的悠闲。

生4:对呀,赶马女孩不仅悠闲,而且热情、奔放,虽然嗓子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还能放声大歌。

师:老师从你们的说话中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有了这么美的环境才能有这么热情的人,正是有了这么美的环境才能有歌会的风俗代代相传下来。(板书:环境美)生5:人美,景美还不算,我更读出了“一份浓浓的乡情回荡在歌会的上空”。瞧:院子里、屋檐下、桌子旁、方凳上,围坐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父老乡亲,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各行各业,可是他们又都是那样的虔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穿上只有逢年过节才穿的衣服娓娓唱来,唱出了节日的欢乐。

师:他读得很有感情。我们平常一再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 生齐答:全身心投入

师:全身心地投入就是要把自己也想像成歌会的一份子,融入到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中。生6:这个场景使我想起了盛况空前的大型演唱会,但这里没有五彩缤纷的灯光,没有大腕级的明星,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父老乡亲,他们唱的不是流行的、时尚的音乐,而是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唱出的是对下代人的美好祝愿,写出了歌会除了纯粹的审美作用外,还有其它的作用!

(板书:盛况空前

风俗美)

师:云南的歌会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视觉、听觉上的盛宴,而且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难怪作者会被它深深地吸引,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写得出这么美的文章呢?让我们一齐去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先后出版过20多个作品集,中篇小说《边城》的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他的作品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诗情画意朴实醇美。

读完了全篇,或许我们还会继续沉醉在歌会那特有的神韵中,没关系,老师这里搜集了云南民歌的一些歌词,让我们齐读一遍,再次来感受一下云南民歌的魅力吧!云南民歌

《绣荷包》

小小荷包双丝双带飘

小是小情哥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

等是等等着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

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个

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个 荷包绣给小哥戴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荷包绣给小哥戴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哥戴荷包街前走

妹有心来嘛要哥求

哥戴荷包街前走 妹有心来嘛要哥求

妹有心来嘛要哥求

妹有心来嘛要哥求

小小荷包双丝双带飘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

《十二月花》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欣赏完了云南的歌会,体验过了云南的风俗民情,我们了解到了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东阳本地人,你肯定也希望能听到本地的优秀民歌吧!请同学们欣赏老师搜集的一首东阳民歌《凤仙歌》。

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上网等方式查找,搜集东阳本地的优秀民歌,以供交流欣赏!好,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