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董学华
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摸式探究更合适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教师教的轻松,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乐于探究学习。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着”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学好科学课。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指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探索,就要提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提一些偏离生活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问题,只有那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乐于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所有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要出自学生本身,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事半功倍,4、深入领会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素。
速度———学习时间。
收益———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安全———学习体验。
“学习的结果是关键,学习的体验是灵魂。”好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质量,才是关键。恰到好处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即有所学,又知所用。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照顾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5、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三者在课堂上完整体现才是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是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不掌握过程和方法就是纸上谈兵,科学课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使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日常生活所用。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品格,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增进其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
第二篇: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白岩镇魏旗小学:支 启 辉
我不是科学专业教师,由于教师编制调整学校教师岗位变动,并且我近二十年没有上这门课程,本学期初首担任六年级两个班科学课,心理感到压力重重,很担忧上不好。因为小学科学课是一种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的科学实践活动,实践难度较大的学科。开始上第一节课前虽然作了很多准备工作,自我感觉很不理想,我悟感到要上好一节科学课不次一语文、数学的一好课。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只是给学生一个词语,然后在从词语到现实和实际中讲。那么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枯燥,学生不感兴趣,会把科学学习活动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课。只让学生读、思考、记忆、回想,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办竭的劳动,是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我认真读教材、看光碟、上网查阅…….。去上好科学课?
科学课堂的主要性质,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学习活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及收集资料获得丰富认识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不是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交往、实践、探索、归纳等活动,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技能和态度是根基。科学概念的理解、技能的获得、学习态度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使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回忆。
课堂教学任务将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学生形成以科学观念为核心,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和欲望。教师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知识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水。学生在学习某种新概念、新规则的过程中,由原有内部认知结构有差异甚至有矛盾,会产生困惑,必须遵循 排除干扰之后才能平衡,新概念、新规则才能真正为儿童所掌握。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学生的亲历、事物中产生等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前的前概念,科学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重演历史上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是学生不断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教师要将学生们新概念取代旧概念的顺应过程中。
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要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弊端,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必须把活动做深、做透、做扎实。不一定按照教材和课前的设计推进课堂,应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其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能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会放弃努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对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乐于给予学生渴望的额外帮助,使在学生在活动中,要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给学生新的刺激,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能主动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践。
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作用的共同体,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等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育的过程是心灵火花碰闯及知识交流,是心灵的沟通,教师的支持是学生专心致志投入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学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发言之前,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要认真仔细地对待学生的发言,专心地接纳学生的一个个发言,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是用心地相互倾听,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课堂教学教师既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等科学素养的学习过程。学生主动、自立学习是必须在与教师互动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除了设计和创设活动情境之外,大量是以行动参与、与学生合作、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对学生产生影响。教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教师应快地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收集学生的临场学习信息,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增进学生的探究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考察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考察报告
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过去以系统的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了科学知识的学习应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以“探究为核心”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将探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教学《磁铁》时,我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展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园,然后拿着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问学生:“谁能让这只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几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到台上来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时,我说:“我也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的动,蜜蜂也随之飞舞时,学生们十分好奇,都想探究其中的奥秘。于是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当弄清楚原来是小小的磁铁在作怪后,我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磁铁可以吸哪些东西呢?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如果说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活动的资源,那么,兴趣则是科学探究的火种,依靠它,可以燃起熊熊的动力之火。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
探究活动能否深入,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否得法,是否细致,直接影响着探究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学生观察能力的仔细与否,影响着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高低。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植物》时,我出示一株凤仙花,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学生们几乎同时齐声回答:一株凤仙花。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观察的方法,不知道去弄清这株花的外形特征,不知道去观察花的高度、叶的形状和数量等细部的特点。这时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采用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观察。在观察时,让学生动手画出花的形状,数一数叶的数量,量一量根的长度等。然后再教学生写观察日记,通过记录,观察就入微多了。同时,对观察的内容也有了筛选,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到事物的本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五、做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工作。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陶行之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得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能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正确的分析、认识社会,使自己更好地生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身体验”。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科学。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汉川市毫洲小学:夏兵峰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但是农村小学该如何开展这门课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此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教材的应对策略
现在我们小学科学教材是粤教版,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教材在选择和编排方面的科学性不强,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利于当地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我的应对策略如下:
1.请学校重视科学
学校要改变对科学课的态度,在科学课教师的配置方面,不能把其他学科的教师安排在科学课中,因为科学课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开展,而且学校应该注重科学教师提出的意见,投入资金来购买必要的教学设备,积极支持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才能够达到新课程规定的要求,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学校应为科学教师的成长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通过培训可以充分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提出自己在科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3.学校还应该选择符合新课标,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科学教材
二、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结论或规律(也正是教师要传授的)记忆深刻,不易忘记。如《大气压力》一课,在讲完大气有压力且来自四面八方两 传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应开篇明宗,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指明研究的方向、方法,将各种研究材料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地支配材料,动手、动脑进行实验、观察,自行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有关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其思维的广度。这样,学生对自己研究得出的个知识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放一瓶矿泉水,让一个学生用吸管来吸水喝。提问:“用吸管吸水是什么道当“裁判”,而是在吸管上扎了一个孔,再让学生来吸,结果吸不上来了。此刻,这个实验的正确结论便自然得出:是大气压力将水压入吸管,理?”有的学生说是*自己的力吸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大气压力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我没有水才能被吸入口中。
三、亲身经历实验,体验快乐课堂 1.科学教学应到大自然中去。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出发,要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搭建、设置、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动手探究的机会,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材料的呈现,活动的开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植物的奥秘》一课的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知识,难以理解、记忆。于是,我把学生带到田野里,挖几棵完整的植物,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我拿着这几棵植物,指着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先让组长一一学一遍,然后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2.教师要善于用幽默、旁征侧引的语言进行教学。
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的教学时,我试着运用多种方法去教,结果前几期的学生,都不能掌握好。经过培训后,我尝试把光合作用中所需的阳光、水分、二氧化碳等物质条件,说成是零件,叶片当加工厂,产生的新物质-淀粉、氧气,说成新产品。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实质,知道了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在哪个地方制造,制造出的新物质有哪些。而在执教《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首先,给每一小组提供材料:铁架台、滑轮2个、线绳、记录表格。其次,给学生十分宽松的时间进行讨论。即认识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并拟好实验方案。人人动脑,个个动手。然后,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相互补充,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修改各组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这样在下面的实验操作中小且还明白了光合作用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
四、实验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
科学课应把课堂的自主权、选择权交给学生。在科学教学中实行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使学生都有所成就达到课堂高效。
组通过合作探究,快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体来说,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小学科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必须主动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在更大限度内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使之主动学习、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一、课前准备——知识就是力量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对他的行为极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已有的知识。”何况我们又是在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成为明天的建设者呢?
基于课程特点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我反复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不断领悟其内涵,改进教学方法,在科学探究之前,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他们积极热身,进入探究的“准备状态”。
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之前,学生就通过课外书、因特网等途径查找到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并经过了自己的进一步加工整理。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其内容之丰富,在我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然,知识的准备绝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更应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因素,提高其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探究离不开合作,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取长补短,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转变角色——该放手时就放手
《科学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之一就是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经历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在学习《弹力》一课时,基于学生已学习了重力、压力、浮力等各种力,对“力”的概念有一定认识的情况,我大胆地抛开书本,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借来了20个跳跳鼠,让孩子们两人一组,尽情地跳,自由地玩。同时,我还播放了活泼欢快的《健康歌》,给他们助兴。
平时在课堂上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他们像变了样子似的——蹦蹦跳跳,看谁跳得高,看谁跳得好。一些学生跳累了,就坐在地上,静静地看同伴继续表演。有的孩子很有心计,仔仔细细地观察别人跳的时候,跳跳鼠底部弹簧的伸缩变化。几分钟后,我宣布游戏结束,大家就在操场上围坐一圈继续上课。我提出了问题:“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果把这个外力撤走后,物体会怎么样呢?”“唰”,所有孩子都把手高高举起。尽管他们的答案不是非常精确,但表达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课后,每个学生都能对“弹力和弹性”说上两句,因为他们都亲身实践过。如果强行剥夺学生研究的机会,而将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出示给他们,让他们带着所谓的“问题”研究,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更新观念,“该放手时就放手”,因为哪一个孩子都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三、创新手段——让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添彩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③包括录音、录像、网络和多媒体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较传统的教学技术而言,具有形象化、交互性强的优势,有利于为学生营造适于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调动其多种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世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研究欲望。
教学《声音》时,我设计了Flash动画《森林里的音乐会》,同时借助《音响大师》软件中的作曲功能配上不同的音高,让学生一同走进多彩的大森林:风儿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小松鼠跳了起来,蝉儿唱起了歌谣,百灵鸟在致欢迎词„„当学生正确判断出不同声音的来源时,动画中就发出“你真棒”的声音,反之,则会出现“再来一次”的字幕,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为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我充分发挥即时交流工具的作用,建立了“小小科学家”QQ群,选拔学生当“管理员”,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习题、多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料定期发布,供他们浏览学习,进行点对点的个别辅导和点对面的群体辅导。同时,我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认真梳理,并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学生之间也可以自主交流和讨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已有60余名学生成为“小小科学家”中的一员。
四、科学评价——在最小区间找到最大值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调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小学科学课堂,离不开实验和制作。学生的实验是否成功,我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实验成功固然很好,但失败的实验中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在学习《制作我们的赛车》一课时,安装好赛车后,一个小组学生的赛车在开启动力系统后,总是向后退,逗得很多同学哈哈大笑。对于这个赛车,我首先表扬他们有创意,然后再和他们一起研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因素。最后,他们发现是电池的两极接反了,只要调整过来就行。该小组中一个学生说:“不要调整电池,直接把赛车头转个方向不更简单嘛!”短短一句话,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教材部分章节的教学中,我在班级中尝试开展“今天我是老师”的活动,以期通过评价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每节课拿出15分钟,交给敢于战胜自我的学生,让他们当“老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我则与下面的学生坐在一起,认真听课。课前准备(小黑板、投影片、实验器材等),也由他们自己准备。活动一经宣布,就在班级中产生了轰动,很多学生跃跃欲试。上台的学生一丝不苟,台下的学生和我认真倾听,“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在评价“小老师”的表现时,我真诚说长处,委婉道不足。其他学生也能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地评价他人,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五、拓展时空——实现科学生活化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在学生的眼中,充满着无限神奇;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视线。他们的眼睛明亮纯真,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奇特,试着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多彩的。
四十分钟的课堂毕竟有限,更有效的学习是将课堂延伸到生活。我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了种植饲养、科学小制作、参观访问、科学游戏、废物利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发展,让生活成为研究和学习的广阔课堂。同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及时整理,撰写成科学小论文,积极投到《科学课》、《学习方法报》等相关刊物上,与更多的同学交流分享,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学生从分不清麦苗与韭菜、不知道马铃薯生长在土壤中,到能够熟练制作各种生物标本、有意识地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生活实践中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