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评课稿
一、课堂上以读带学,以读促学,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
语文课,要想上出语文味儿,必须要有朗朗的读书声。中国诗文欣赏的传统,就是“因声求气”。梅老师运用这种文言文教学的朗读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很难得。文气儿,不是两三次朗读就能读出来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梅老师在组织学生朗读时经历了四个层次,先是自读课文,采用的是默读的方式解决字词读音,然后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抽生个人朗读,男女pk朗读的方式读出节奏,接着再通过范读,学生齐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诗文内容,读出感情。最后通过背诵的方式巩固新知。整整一堂课,光学生朗读的时间就有20多分钟的时间。熟读诗文三百遍,不会吟来也会诌。梅老师在朗读这一环节,不断朗读,体现差异与层次,课堂真实而有效,给学生一键学习文言文真实而有用的'法宝。
二、因言寻意,避免了文言文教学的呆板和枯燥。
文言文教学,绝大部分的情形是“言”的地位高于文。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把文言词的积累、文言句的翻译放在了首位。脱离了课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情境,字词的理解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梅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以两个问题为引领,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字词,也背诵了相关的语句,一举两得。
三、学法指导具体可行,学生学习时有法可依,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梅老师上课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每节课都有具体的学法指导,细致到每个问题,每一次活动任务。学生在学习时不再盲目,并且在自主学习时快速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第二篇:大道之行也(八年级)
《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第三篇:大道之行也说课
《大道之行也》说课教案
八(2)任兆有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 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熟背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
(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
难点: 联系,引导学生思考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
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自主学习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掌握好文本。对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有很大帮助
小组合作讨论:对我们学校具体情况所设计的。对古文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几个环节。
1、导入(约 分钟)
以同学们熟悉的游戏《太平天国》,引说出中国在第2次鸦片战争后所出现过的所谓的“理想社会”,从而引出课文《大道之行也》。
2、朗读感知。朗读:
(1)影音范读,提起学生兴趣,听取正确的读音和断句。(2)齐读课文,掌握文意。
(文言文的朗读十分重要,读通全文,才能为理解文意作好铺垫。)
3、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1)简单提点文言文中的字词读音。(迅速带过)
(2)抽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分别讲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3)同时,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更正讲解,运用多媒体显示每部分的相应图片,加深印象。
(5)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进行巩固。
(6)让学生自主起来,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
3、句段赏析(约7分钟)
(1)首先,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2)全班背诵全文。(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
4、文章研读
(1)讨论以下问题: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
5、拓展
抽学生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6、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约2分钟)
(1)总结全文,提出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未来蓝图。(2)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全文。
五、说板书设计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大道之行也 详述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需要 总括全文
(在讲课的同时展示出来;概况在讲文意中展示,根本特征在课文研读时展示)
第四篇:大道之行也说课
《大道之行也》说课材料
根据现代阅读理念,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教师是阅读的组织者,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根据这一理念,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我在对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这课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位的最后一课,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这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编排在《桃花源记》之后,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充分考虑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点思路,在学习了《桃花源记》之后,对理想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有自己的思考。基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这样设计了此次教学。我先说说教学目标的确定。三.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重要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力求读好;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是: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是: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四.教学过程
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情境导处——听读感知——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学生活动:自主入情——听读感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探究创新 教师活动:引导激发——学法提示——点拔探究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设计这一教学过程的具体想法:
(一)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我设计了情境导入,目的就是要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听读感知
根据这课的实际,在教学中,我加强了朗读教学,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所以我精心设计了朗读。本文共107个字,读一遍约一分钟,所以开始要让学生至少读8遍,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在学习文章内容时,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学习探究这个环节,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理清文章脉络,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在此环节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但对话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同时也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反应,以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四)延伸拓展
此环节主要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五.教学方法
1.朗诵法: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学生应该熟读,甚至背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用诵读贯穿始终,使课堂上时时有琅琅的读书声。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我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法
在讨论学习文章后,我设置几个开放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以上是我在设计这课时的一点粗浅的想法,还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第五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出自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