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65-798100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15 21:36: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十九年来教学实践表明,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存在一部分成绩或行为发生偏差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转变消极的学习态度,消除他们对老师的猜疑、逆反、敌对的心理,是我们教师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用爱心导航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夏丐用极其生动的语言诠释了爱与教育的关系。在我们的教学中,“爱”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试想一下,对待学困生,如果采取简单武断的处理方法,是无法开启他心灵之门的,又何谈教育二字呢?

二、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

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初为人师时,我们或许还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单调,孩子的差异等把我们的耐心渐渐地都磨掉了。试想,曾几何时我们蹲下身来,聆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实心声呢?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对他们有一颗包容之心和一份关爱的胸怀,他们是愿意敝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的。

三、关注每个孩子,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个性形成上,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性格、气质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认他们的个性存在差异。美国教育家指出:儿童在六岁之后,性格特征已基本定型,大致可分为三种:听觉型儿童、视觉型儿童和体觉型儿童,听觉型儿童主要靠听觉获取知识,视觉型儿童比较安静,喜欢看书,而体觉型儿童却是最优秀的。其次,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也不同,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孩子基础较好,有的则基础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如像体觉型儿童,基础又比较差,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知识水平,采取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来教学,同时,根据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寓教于乐,多采用快乐教学法,其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胸怀一颗爱心,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就一定能开启他们的心智之门。

袁江瑞 北洛初中 2016.11.18

第二篇:公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制度

公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制度

公平幼儿园班级外出活动制度

第一条 要事先熟悉活动地点的环境,了解周围是否有水塘和其它危险物。

第二条 每次活动必须事先写好计划,必须有5名以上工作人员跟随照顾。

第三条 出发前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清点幼儿人数,编好组,检查幼儿衣物和身体。

第四条 行进时工作人员应时刻走在幼儿队伍的外侧和两头。

第五条 上汽车时老师必须在两头照顾,行车时,不能让幼儿将头或手出窗外。下车时,必须有一名工作人员先下车接孩子。

第六条 活动时,每换一个活动地点或内容都要及时提醒幼注意安全,并清点人数。

公平幼儿园

公平幼儿园幼儿发展情况的报告制度

第一条 各班教师要重视本班幼儿发展情况。接新班和新入园的幼儿、制订教育目标及各项教育工作计划前,都必须充分了解研究幼儿发展情况。

第二条 必须在本班两位教师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本班幼儿发展情况报告。报告可由两位教师轮流执笔。

第三条 幼儿发展情况报告是对幼儿群体的分析评价。关于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可根据报告内容的需要附在报告后面。

第四条 报告的项目、内容、格式,要按照本园教育目标的内容书写,如有特殊要求,于学期初布置教育工作计划时通知。第五条 报告中必须体现以下内容: ⒈教师接班时幼儿发展水平⒉写报告时幼儿的状况 ⒊分析变化的原因 ⒋提出下阶段改进的措施

第六条 教师于学期结束时向主管教学工作的园长上交幼儿发展情况报告。

公平幼儿园

公平幼儿园家长联系制度

第一条 每班设立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幼儿生活、学习情况,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共育的目的。宣传内容及时更换。第二条 每月认真填写家园联系本,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如实介绍孩子在园内学习、生活的情况,并取得家长的配合。

第三条 家长接送幼儿时,教师应根据情况与家长进行简短的交谈,交换意见。

第四条 教师还可运用其他方式与家长联系,遇到问题坚持做到家园之间及时、有效地沟通。

第五条 幼儿连续三天不来幼儿园,教师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询问原因。如遇特殊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家访。

第六条 各班设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征求家长对本班及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七条 根据需要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幼儿园每学期为家长提供 2-3次家长开放日。

公平幼儿园

公平幼儿园家长工作制度

为了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效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使家长工作做到制度化、系统化,特制订以下家长工作制度。

第一条 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

1、家长委员会由各班三名家长代表组成,分别参与幼儿园政策的决策、教学教研、卫生保健、食堂管理、活动宣传与策划等不同职责与功能。

2、每学期初有针对性的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商讨幼儿园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年末家长委员会向家长汇报总结家长工作。学年中根据幼儿园工作需要,委员会可随时召开会议。

3、家长委员会应通过各种形式听取并及时反映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协助幼儿园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第二条 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1、建立家访制度。新生入园前家访,以后每学期普访一次,对一天不来园的幼儿电访,三天不来园的幼儿进行家访,对个别幼儿或遇到特殊问题的幼儿应随时家访,并做好记录。

2、建立家园联系网络,通过家长园地、幼儿园网上论坛、电子邮箱、电子信息等渠道,向家长公布教育教学内容,反映幼儿的发展情况,指导家长教育方法,平时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时间,随时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3、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咨询活动,为家长解答有关幼儿教育问题,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

4、每月末为园长接待日,并设立家长信箱,及时了解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要求和意见,随时改进幼儿园工作。第三条 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活动。

1、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全园性家长会,每月召开各班家长会

2、每学期开展一次家庭教育讲座活动。

3、每月末开展一次家长观摩或家长参与的半日活动。

4、每学期开展家园同乐活动,如庆祝节日、运动会、春秋游等。

5、每学期召开一次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6、每学期两次家长委员会

7、园内设立征求家长意见的“意见箱”,随时听取家长要求和建议。

公平幼儿园

公平幼儿园幼儿入园、离园制度

第一条 新生入园必须经幼儿园批准,根据有关规定取得正式通知后,携带户口簿、体检表、计划免疫证等,按规定日期来园办理入园手续。第二条 幼儿应于早7:30-8:00来园,下午于5:10-6:00离园。第三条 幼儿未到毕业,中途需要退园时,必须办理退园手续,以便备案。

第四条 凡幼儿因患传染病不能来园,须向幼儿园说明情况,或幼儿因病、因事离园两个月以上的,必须重新体检,合格后方可入园。第五条 幼儿毕业离园时,除幼儿园组织有关毕业活动外,家长应到财务部门办理好结算手续后方可离园。

公平幼儿园

公平幼儿园家长须知

第一条 家长出入幼儿园要服装整齐,仪表整洁,不穿拖鞋,不穿睡衣。言行举止要讲文明礼貌,成为幼儿表率。

第二条 遵守幼儿园规章制度,按时(每月3日-8日)交费。如幼儿因病、因事缺勤及时请假。

第三条 尊重幼儿,尊重幼儿园教职员工,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家长会以及各项活动,及时了解、反映幼儿情况,提供意见和合理建议,主动配合幼儿园及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共负教育幼儿的责任。第四条 孩子间有矛盾、纠纷,家长不得私自随意斥责、恐吓幼儿,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或向教师反映,由教师妥善解决,以保幼儿身心健康。

第五条 讲究卫生,进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吸烟,家长及幼儿患传染病时必须及时向幼儿园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治疗。第六条 爱护公物,教育幼儿爱护园内的各种玩具,体育器材及各种设备。

第七条 注意安全,有事委托他人接送幼儿时,进门应提前与教师说明,以防幼儿丢失。接孩子后请于晚间六点前离园。

公平幼儿园

公平幼儿园生活常规评测标准

晨间接待 幼儿:

衣着整齐,愉快来园。

有礼貌地向老师、同伴问好,向家长道别 接受体检,插放标记 教师:

热情接待家长,做好交接工作,了解幼儿身体状况 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情况,适时提供材料 指导值日生工作 做好幼儿点名工作 保育员;搞好活动室内外清洁工作,开窗(或开灯)使空气对流、光线充足 冲洗开水桶,保证适量温开水供幼儿饮用

户外活动 幼儿: 积极参加户外各种体育活动(自由或自选活动)积极参加早操活动,操节动作整齐、到位 有及时避开危险和应付意外事故的能力 随季节变化,懂得增减衣服 教师: 带班不穿高跟鞋及不便于运动的衣服

根据气候条件及幼儿体质差异,提醒幼儿穿、脱衣服 适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保育员: 提供幼儿活动的各种器械,并事先布置,摆好运动器械 活动前协助检查幼儿的服饰、鞋子 参与幼儿活动,注意幼儿的活动安全 关注个别体弱或顽皮的幼儿

备好毛巾,供幼儿擦汗,备好温开水,提醒幼儿活动前后饮用 幼儿养成正确洗手习惯,不浪费水。会正确使用毛巾,保持地面整洁卫生

有良好的个人卫生、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的意识 教师;指导幼儿掌握正确地盥洗方法 随机进行生活知识技能的教育 重视个别指导 保育员;

消毒毛巾,备好肥皂,做好幼儿洗前的准备工作

幼儿盥洗后,整理水槽,洗净幼儿使用过的毛巾,适时消毒毛巾 保持盥洗室地面的干净

餐点 幼儿:会自由饮水

安静、愉快进餐,正确使用餐具 不挑食,细嚼慢咽,吃完自己一份饭菜 保持桌面、地面、衣服的整洁 餐后懂得擦嘴、漱口 餐后有散步,脚步放慢不冲撞 有自我控制饮食的初步意识及其能力 教师:

提醒幼儿收拾玩具,放好椅子 餐点前不让幼儿进行剧烈运动

教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和碗筷,鼓励幼儿吃饱吃好

为幼儿创设愉悦用餐氛围,幼儿进餐过程中不批评指责幼儿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餐后组织幼儿漱口、散步 保育员: 餐前擦洗餐桌,并备好餐点

严格执行餐点分发的要求,使用分餐工具,根据幼儿的饭量随时添饭,不催促幼儿。帮助个别幼儿用餐

餐后轻声收碗、勺,收拾餐桌,清扫地面

午休 幼儿: 安静进入寝室,独立有序脱、穿衣裤、鞋袜,并摆放整齐 按时起床,有序穿戴 注意安全,整理床铺 教师

:协助保育员,提醒和帮助幼儿正确有序地脱、穿衣裤 帮助幼儿盖好被子,纠正不正确睡姿,巡视幼儿入寝情况 与保育员做好交接班工作 保育员: 为幼儿创设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拉窗帘,适当开窗 与教师做好交接班工作

离园活动 幼儿: 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衣物,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带走 主动向老师说再见,不在幼儿园里逗留玩耍 不擅自离园,也不跟陌生人离园 教师: 提醒幼儿收拾玩具、整理仪表 与家长进行简单交谈,进行交流 注意安全,防止幼儿被冒领或走失 与值班老师做好各种交接班工作 保育员

:协助教师做好幼儿离园活动

协助幼儿收拾好教具、玩具,并有序摆放 整理桌椅,与教师做好交接班工作

巡视活动室门窗、电灯关闭情况做好消毒工作。

公平幼儿园

第三篇:学习教育公平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公平心得体会

冗洪小学 安国琼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人们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从而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教育公平,自然涉及到许多教育必备元素的公平,但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权利的公平和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

十七大报告把教育公平列为一个民生问题,并鲜明地提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那么,中国教育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才能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发挥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作用?

我认为,教育公平不只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它与青年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但同时,教育公平又是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要有理性的认识,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不能超越教育发展的现实,也不能脱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不能脱离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目前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考分公平的基础上的,但考分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考试本身是有弊端的,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以一种有弊端的方法来选拔学生,本身是最

大的不公平。譬如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素质能力都很高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不适应这种学习方法。学校要以学生为本,提高教育的质量,这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但如果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学生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教育公平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教育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包括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等。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实行特殊政策、建立学生资助体系来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这些都是针对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下存在的不公平提出的解决办法。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标。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进入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受教育的过程平等;受教育的结果平等。因此,教育公平所追求的是绝对平等。

目前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都未能实现理想的平等。我们国家为了将这种理想变为现实,最近几年,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党和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为无数贫困孩子创造了受教育的机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但是,现实的国民教育却由于种种因素,其公平性与理想还有很大差距,教育公平与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则是绝对的。

首先,教育公平是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即权力的平衡。权力的平等是国家用法律的方式保障,就是基本人权。而这种“均等”又有形式上的均等和事实上的均等之分。形式上的均等就是法律上的均等,法律对每个人设定的受教育的条件相同。所谓事实上的均等,主要指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

真实地实现,不会因为经济、种族、社会地位等原因使受教育成为一部分人的真实权利,却是另一部分人无法实现的虚假权利;如果那样,就以事实上的不均等取代了法律上的均等,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其次,教育过程的平等。也就是说你不但可以进入学校,你还能享受大致公平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公平的另一层应有之义是人人公平地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尽管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同时代的教育质量不可同日而语,但同一时代的同一类教育,在质量上应该大致整齐,否则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不公平的。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的教育服务在质量上千差万别,就像消费同样的商品,却是不同的品牌和档次。这是目前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存在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困扰素质教育推行的现实阻力。究其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差别大是显而易见的,但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双轨并行,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才是根本!

同等质量的教育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即办学条件;二是软件保障,即师资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政策重城市、轻农村,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在以上两个方面不仅形成城乡差别,在城市也形成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差别,不同行政级别学校间的差别。城镇学校、重点学校基础本来不错,政府却在“锦上添花”,还要不断增加拨款和添置设备;广大的农村学校、偏僻的山乡学校校舍陈旧、师资匮乏,政府却没有“雪中送炭”,给予特别关照。这必须由政府主导,加强教育管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政

府要将有限的资金大部分用于贫穷地区、用于落后山乡,给社会上这部分弱势群体更多、更贴近实际的关爱与帮助。

师资水平的差异。城市化趋势导致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好教师和好校长流向城市,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云集,中高级教师超编,而农村学校教师中大量的是外地教师和青年教师,以及知识老化即将退休的教师(原民办教师转正的居多),甚至还有许多临时聘用的代课教师。这除了因为进修培训的机会不均等形成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工资待遇的悬殊。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我们国家应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为教师合理、良性流动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实行教师“农村定期服务制度”和城乡学校之间“教师对等交换制度”,快速有效地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把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度”与“定编设岗制度”结合实施,促使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流动;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素质,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

要解决因为教育质量的差别而形成的教育不公问题,必须坚持均衡办学的思想,不搞一花独放装点门面,而是百花齐放春满园。因而当前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扶贫济弱”,在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上尽快缩小与同类优势学校的差距,而且不仅仅是十七大报告和教育法强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还应该包括高中阶段的学校。而这一切,也可化作周济部长的另一句话:上好学!

最后,现实中存在的另一种问题是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在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领域通常把考上大学作为教育结果平等的一个标志,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考上大学仍然只是一个过程,反映一个结果的平等,还是看它进入社会以后,能不能就业、能不能达到大致相似的一种平等。

那么教育公平,无论起点、过程、结果,它的含义都是指你获得的每一个阶层,它获得的教育机会的比例和这个阶层在社会平行当中大致是相似的。这个概念上看,我们来看一下,在我们的大中小学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是和它们的人口制度相似的,大致都是对半的,现在大学生越来越成为一些重要的问题,但是在民族的情况下却是不一样的。有些民族像朝鲜族、蒙古族它的科技教育的比例是比较高的,甚至超过了他们人口当中的比例。但是也有一些族像苗族、藏族有些族的教育比例就特别低,在民族问题上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城乡的概念上来评价差别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农村的入学机会要远远低于城市。

教育公平是“民生”问题,关系到公民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但教育公平也是“国计”问题,关系到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关系到民生幸福和社会和谐,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消除歧视,建立公平,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局面。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因而无论从公民的角度还是国家的高度都应该解决好、维护好。现在,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思路和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付诸更加有力的行动,迈出更大的步伐。

第四篇:教育公平

怎么看教育公平

安徽铜陵,一个以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广受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铜陵市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一个“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择校风”,在这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从2008年8月启动,《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1年零9个月,经过40轮大的修改,两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在这个描绘中国教育未来10年改革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贯穿始终。它昭示了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五篇:教育公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弱势群体

引 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满了人文关爱,让人不禁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难题,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然而,当前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名词。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入学的费用,在心理上更缺乏融入城市文化的足够准备。目前,在某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3万多人,在市区60多所小学中,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地接收了在当地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从统计情况来看,农民工子女入学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以及市内新建小

区附近,这些区域的学校基本上是校校生源爆满,班班拥挤不堪。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

目前,我国将近2000万流动儿童,某市3万义务教育年龄段的流动儿童93%的孩子处于辍学阶段。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但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据了解,现在某市16所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小学,都是根据地域特点、农民工人数分布科学建设的。但某些区域的农民工仍然有“高学费”的困扰。据调查发现,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全家一起流入城市,家庭计划生育情况较差,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凭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过日子都相当困难,怎么能支付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呢?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环境大有改善,生源日趋上升。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不因经济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城市上学所需的必需生活费用相对农村高出许多,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一定的考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这一切在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都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

2.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

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来城市读书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首先,部分农民工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另外,接收学校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如:接收学校在不明确学生真实去向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该生是转学、退学还是其他。其次,教学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有些学生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英语,老师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给他们来练听力,默写单词。学生整体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普遍问题。每个学期班主任要走访无数个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及学生以前的学习状况。这些差异,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更多教育、训练,才能使他们和城里孩子走到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导致城里孩子趋向于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农民工子女进入一个新环境读书,心理上也会有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3.自卑的心理压力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都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积极的引导和良好的监督,他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错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要让他们正常成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经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首先就让孩子们的心里筑上了一道城市堡垒。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社会来讲也会是极大的隐患。因此,不管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都需要各方面的帮

助和关爱。城乡两地孩子之间是存在隔膜的,这种隔膜也不容忽视。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无关。但是,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长期在边缘状态生长,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

1.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且较低,生存状况极为不易。

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较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三轮车夫、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 1/4。这样低的收入,维持温饱问题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

2.许多地方原来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规划社会教育发展事业计划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但是农民工带子女大量涌入城市。这无疑就增加了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城市人对农民工进城数量的担忧。城市人已经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从事险、脏、累的活,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力,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城里人不必担心他们留在城内和城里人分享城市的公共福利与资源,也不用害怕城里出现大量的贫民窟.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定居,无形中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造成城市人在情感上无法融合农民工子女教育。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弟不得不提前品尝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路更加艰难。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中国已经提出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要认识到农民工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有权得到与自己劳动相符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歧视、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农民工与农民工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

2.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每一个农民工孩子都能够顺利入学。同时农民工自己也要克服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思维,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方面尽量避免集中某所学校就学,适当分流生源,防止学生入学扎堆现象的发生。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对学校进行新建、兼并、功能转化等,增加和扩大达标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和

规定。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教育的秩序内。

3.大力扶持重视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

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支持农民工子弟教育。因此,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每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对农民工子弟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定点学校的硬件改造和日常教学办公支出;选派一批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到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教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办学方式,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办学,改变目前办学体制的单一性;平时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民工子弟教育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关心农民工子女,多与农民工子女沟通。

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不积极,这些农民工送子女上学时对学校采取消极应对的措施,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保证基层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茜.广州外来工子弟学校调查 [N].南方日报,2004-04-30.2.侯靖方 方展画.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 [N].浙江日报, 2002-5-16.3.云依水.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8.题目: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工作单位:上栗县第二中学

作者:阳欣

联系电话:***

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