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力在哪里评课稿
力在哪里评课稿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又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课成功的关键。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
1、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2、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游戏,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力的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4、科学课需要学生有大胆实践、严谨认真的态度,因此在实验中合理分工让学生做实验时井然有序。通过最后的评价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处理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处理和引导。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到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中来,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第二篇:空气在哪里评课反思
空气在哪里评课反思
空气在哪里是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课,是探究空气的起始课,通过寻找空气,实验探究空气,让学生真切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从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最终选取了一种由简到难、逐步递进的模式,先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找空气,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我们周围处处有空气。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嘴巴尝一尝周围的空气。通过自身的感知,他们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然后我向同学们介绍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空气就是一种气体。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在这一环节,我也存在疑问,不知道怎样巧妙布局可以让学生如恍然大悟般认识到这一重难点。我的设计是借鉴一位教师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入实验,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在我最初读到这则小故事时,我也觉得逻辑性不是很强,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地方,很可能会误导学生。通过几堂课的实验我也发现这个故事并没有很好的将故事的趣味性与科学实验的科普性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然,故事引入没能十分准确的传达我的意图,我决定换一种方式,玩一个游戏——抢凳子。通过这个游戏,孩子对空间有了具象的认知,知道了谁坐在凳子上,占据凳子的空间,谁就是赢家。继而
通过实验了解到瓶子里是有空气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而正是由于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才使得这一性质难把握。这节课中,还有一些实验虽然也尽量让学生做了,可是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一些实验是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学生并不能理解实验所要呈现的科学知识,即使做了实验,也是失败的。
这次讲课,是成为老师之后,第一次公开的带着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其实,在讲课之前,我就知道课堂的纪律是我难以掌控和预料的,因为他们是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小太阳,所以尽管做实验的过程中,课堂是有些混乱的,可我依然很高兴,因为真实,因为这是他们最真诚的呈现。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必须承认我在课堂管理方面的失败,我没有经验,也没有给学生订规章制度,所以他们像一盘散沙,溃不成军。
卢校长对我的讲课的评定是十分准确、到位的,不愧是领导级的资深教师。看一眼,听一堂课就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首先是科学课的上课套路,应该让学生有思考,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验证。通过这一整套的思维锻炼,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校长特别指出,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物品怎么摆放,实验步骤如何操作,还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的习惯,课堂上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我由于缺乏经验,所以没有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要求,孩子的良好习惯也没有养成。造成现在的混乱局面,我深感内疚。孩子犹如一张白纸,究竟要画成怎样的图幅,除了孩子的天赋,更重要 的,我想是老师这位军师的引领,所以主要的责任在我。我没有很好的行使我的领导权,使他们成为精兵良将,却只让他们乌央乌央的乱作一团。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让他们做记录,这也是我的失职,科学实验怎么能没有记录,这好比小朋友做数学应用题最后不写单位,总是不完整、不规范的。没有教过科学,也从来 没有完整的做过一次令人称奇的实验,所以,我对这些该有的程序一窍不通,上课也是随着自己的习惯,或者照搬的是讲语文的模式。在处理课本方面,我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卢校长的话让我明白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机械的讲解课本上的死知识,教师应该在研究了课本后,参照学情,灵活生动有趣的讲解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再一个方面就是,对于对学生的奖惩,我自身并没有概念,我把它们当成了我自己,以为学习就是我自己的事,是不需要别人威逼利诱的。可是,我却忘了,他们只是孩子,童心未泯,玩心极重。自觉,这个词,在他们的内心还不曾播种,自然不会生根发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想尽方法让孩子们学得开心,玩的无忧。这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奖惩机制。教师,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现在的我,初入该领域,还不懂得其中的深意,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担了几斤几两责与任,我还只是把它当做一项工作,而不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我想我需要时间去了解、认识、感知、体悟,希望终有一天我会爱上它!
第三篇:《秋天在哪里》听课评课
《秋天在哪里》听课评课
《秋天在哪里》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目的是认识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创作的能力,感受劳动的快乐。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上课的第一步借助学生的观察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老师播放的图片,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发现秋天。通过交流以及图片的欣赏观看,学生认识达到了统一。例如:树叶变黄了落了下来;燕子南飞了;菊花盛开了;果实成熟了;天气不在那么炎热了,转凉了;大海颜色变深了,漾起了白色的浪花;动物们忙着储藏粮食,准备要过冬了等等。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再次展示秋天的图片,在图片的基础上拓展对秋天特征的认识,例如菊花的图片,秋天除了菊花开了还有那些花在开,学生纷纷发言,美人蕉、喇叭花、大丽菊、天竺葵等等,通过第二步的教学,加深拓展了知识面,学生更加深刻全面认识了秋天。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通过第一第二步的教学,学生不仅认识了秋天,而且喜欢上了秋天,因为秋天不仅美丽凉爽,而且收获很多的美味。是享受的季节。课堂进行的第三步是留住秋天。这一教学过程是教学中的亮点。主要展现留住秋天的各项活动,有的印画、有的制作、主要材料是落叶和果实等。这项活动不仅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动手美化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最后老师做了总结升华秋天,激发感情。秋天这么美我们要去探索秋天,享受秋天,热爱秋天,把自己融入到秋天中去。总之这节课,老师课本为凭借,以多媒体为手段,通过教师充溢激情的话语激发学生与秋天对话,激发学生审美爱美寻找美的情感,将学生引进美丽的大自然。本节课课堂内容丰富,从认识秋天到欣赏秋天到手工制作到课堂评价,教学环节步骤环环相扣,紧凑活泼。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再一个就是备课充分,课前准备充分,例如制作手工的材料工具,课前对秋天动植物及天气的观察等等。也有很多遗憾,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尤其是手工部分,学生的创造力和制作兴趣都令人欣慰,所以40分钟时间太短。做好把手工单独划分一节课比较好。
第四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评课稿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评课记录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作者寻找雷锋、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
康老师执教这篇课文。下面就谈谈我本人的几点体会。
本课的亮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自然。由于2年级孩子年龄小,雷锋这个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怎样让孩子了解雷锋呢?董老师首先大屏幕展示雷锋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得到初步的印象。接着深情介绍:“有一个人,他的生命虽然只活了22岁,但人民永远记住他,他就是雷锋。”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一来,孩子们对雷锋一定会加深了了解。教师适时出示课题,显得非常自然。
二、注重朗读感悟,积累优美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很美,读起来特别富有诗的韵味美。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董老师充分利用教材,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开火车读、配乐读、分组读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来感悟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这时教师再做适时指导,让他们有所感触,有所感想;同时还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蒙蒙细雨”、“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等词语,并学会用其中的形容
雷锋纪念日
雷锋纪念日由来雷锋故事雷锋精神雷锋名言语录雷锋纪念日活
动策划词扩展填空。
三、努力挖掘文本,渗透品德教育
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外,还注重思想教育。在读懂了本着诗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小雷锋。同时联系实际列举了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区中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雷锋”,进一步引导孩知道今后如何向雷锋叔叔学习,从而升华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善于鼓励孩子。
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能循循善诱进行引导,表现优秀、回答精彩的同学老师发给一张“奖励卡”。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建议:
1、个别学生朗读时出现“唱读”现象,应及时纠正。
2、学生回答问题时齐答过多,表面上气氛热烈,但效果不好,建议少一些。
第五篇:《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旅顺迎春小学 陈淑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橡皮、橡皮泥、皮筋、弹簧、海绵、气球、回形针、小车、木块、小皮球、纸、活动记录表。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教学过程: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大家会不会掰手腕?(会)还等什么?前后位两人一组,马上比一比,一决胜负。(学生活动)
2、有结果了吗?(有)你获没获胜?你为什么胜了或输了?主要原因是什么?(力气大)那力在哪里呢?(板书:力在哪里)
3、你能把力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吗?(不能)你刚才掰手腕时感受到力了吗?(感受到了)用你的动作再来感受一下力,(做各种动作)你们真棒!力是什么样子?(看不见)书能拿出来吗?书是什么样子?这说明力有什么特点?
4、说明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课件出示)(板书:无形)
5、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力的存在?(及时板书)老师补充。
6、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知识很丰富,这些都说明了力的存在,你能用最简练的一句话说说“力在哪里”?(板书: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力对物体会有什么影响?向老师这儿看,这是什么?(球)仔细观察,球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变化。
2、刚才给球施加了不同的力,对球有什么影响?
3、说明力对物体的什么有影响?(板书: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出示橡皮泥)用手对橡皮泥朝不同方向用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5、老师发现已经有结果了,谁来汇报:有什么变化?你是怎样用力的,变成了什么样?说明力能改变橡皮泥的什么?
6、力能使其它物体也发生变化吗?请用你们组托盘中所给的材料做一做、说一说。
7、谁来说说有什么变化?这些都说明力能怎样?(板书: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认识力的要素
1、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来继续探讨力还有那些特点?请看大屏幕:打靶游戏
2、教师介绍打靶游戏规则,注意:游戏时要思考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同时作好记录。游戏前先分好工,每位同学练习3次后,再开始游戏。(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统计得分情况,请得分高的小组给大家介绍经验,得分少的总结失败的原因。
4、你们说得非常好,瞄准方向,就是要把所用的力对准目标,方向要准。用度要控制好,说明力的大小要合适。发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你是否能击中靶子,方向和大小是力的两个重要因素。
四、认识力的方向
1、力是有方向的,你认为不同的力,它们的方向会相同吗?(不相同)方向是怎样的?
2、让我们来画画力的方向,把书翻到42页,问: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运动中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用箭头来表示力的方向)
3、画完了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对照一下,看你画得对不对?(讲解各种力)发现什么了?(力是成对出现的,方向是相反的)力无处不在,物体都会受到不同的力的作用。同时告诉我们有力——力就有方向。
4、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有力——力就有方向。请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做推、拉的动作。
五、认识力的大小
1、我们知道力有大小,下车对手的作用力有多大?把小车提起来需要多大的力?想知道吗?
2、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宝贝——“弹簧秤”。要想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靠他了。弹簧秤是测力计的一种,用来测力时单位是牛顿,测质量时单位是千克。介绍弹簧秤的构造。
3、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4、让我们测一测,提起下列物体需要多少牛顿的力?
5、汇报一下我们测量的结果。
6、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学会了测量力的大小。还有其它测力的仪器,在课后我们可以了解相关内容。
六、总结
1、你感觉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为什么?
2、师总结: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今后,我们将来详细研究各种各样的力的秘密,大家将会有更多的收获。